聚合物改性ppt.ppt
合集下载
PP与PE共混改性PPT优秀课件
16
试验流程:
称取试样 调温 机器预热 投料
称量
计算
出料
MFR计算公式 : 600W/t
单位:g/min
m——切取样条质量的算术平均值 t——切取时间间隔
17
实验数据统计:
试样 数量
(个 )
总量 (g )
单量 (g )
MFR
(g/10 min)
PP 7
1.2 0.171 3.4 4
PP/LD 6
断裂力值 (N) 893.7
二
三
四
75
75
50
1500 1200 1500
1090.9 1116.4 未
14.2 15.4
拉
断
1090.5 1116.1
973.4 953.0
22
燃烧试验
• 仪器:铁架台,酒精喷灯,秒表 • 试样规格:长8.76㎝ • 试验过程:
各取PP,PP/LDPE试样五个,分别放在铁架台上 作水平燃烧试验,记录其在1min内所燃烧的长度。
• ④夹具夹持试样时,试样纵轴与上,下夹具中心线重合, 并防止试样滑脱,或断在夹具内。
• ⑤试样断裂在中间平行部分之外时,应另取试样补做。
21
实验数据统计:
PP
实验一
拉伸速度
100
(mm/min)
拉伸力值 (N) 1500
最大力值 (N) 1121.0
最大位移( 19.5 mm) 应服力值 (N) 1120.8
前言
1951 年制成了结晶聚丙烯,此后发展了PP/ PE 共混物,通过对聚丙烯进行共混改性,克服其纸 温脆性、易老化、耐候性差等缺点,使其综合性 能大大提高,进入了工程塑料领域,并成为通用工 程塑料及合金的强用力的对手。
试验流程:
称取试样 调温 机器预热 投料
称量
计算
出料
MFR计算公式 : 600W/t
单位:g/min
m——切取样条质量的算术平均值 t——切取时间间隔
17
实验数据统计:
试样 数量
(个 )
总量 (g )
单量 (g )
MFR
(g/10 min)
PP 7
1.2 0.171 3.4 4
PP/LD 6
断裂力值 (N) 893.7
二
三
四
75
75
50
1500 1200 1500
1090.9 1116.4 未
14.2 15.4
拉
断
1090.5 1116.1
973.4 953.0
22
燃烧试验
• 仪器:铁架台,酒精喷灯,秒表 • 试样规格:长8.76㎝ • 试验过程:
各取PP,PP/LDPE试样五个,分别放在铁架台上 作水平燃烧试验,记录其在1min内所燃烧的长度。
• ④夹具夹持试样时,试样纵轴与上,下夹具中心线重合, 并防止试样滑脱,或断在夹具内。
• ⑤试样断裂在中间平行部分之外时,应另取试样补做。
21
实验数据统计:
PP
实验一
拉伸速度
100
(mm/min)
拉伸力值 (N) 1500
最大力值 (N) 1121.0
最大位移( 19.5 mm) 应服力值 (N) 1120.8
前言
1951 年制成了结晶聚丙烯,此后发展了PP/ PE 共混物,通过对聚丙烯进行共混改性,克服其纸 温脆性、易老化、耐候性差等缺点,使其综合性 能大大提高,进入了工程塑料领域,并成为通用工 程塑料及合金的强用力的对手。
第三章聚合物的表面改性 材料表界面课件
interface will influence its properties.
-C-C-
Woven carbon fiber composite
-C-O -C=O
XPS limitations:
1. Inability to detect hydrogen (H) and Helium (He) 2. X-Ray beam diameter is wider (limit is about 150
。
3.3.2 火焰处理和热处理
● 火焰处理是用可燃性气体的热氧化焰对聚合物表面进行 瞬间高温燃烧,使其表面发生氧化反应而达到处理的⻋ 的。
可燃性气体通常采用焦炉煤气、甲烷、丙烷、丁烷、天然气和 一定比例的空气或氧气;
瞬间:0.01~0.1s内;高温:1000~2700 ℃; 氧化过程按自由基机理进行,表面可被氧化引入含氧基团,并 随着发生断链反应。
或单体在等离子体的作用下发生反应。
聚合物表面与氧等离子体发生的反应:
□ CO2,CO,H2O及其它含氧的气体在等离子状态下也 可分解为原子氧,也具有氧等离子作用。
□ 等离子体表面氧化反应是自由基连锁反应,反应不仅引 入了大量的含氧基团,如羰基,羧基及羟基,而且对材 料表面有刻蚀作用。
□ 氮等离子体中有N,N+,N-,N*等活性粒子,与聚合 物 表面自由基反应,引入含氮的活性基团。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Various processes (b, c) can take place after hole generation (a)
Why UHV for Surface Analysis?
■
Degree of Vacuum
第一章聚合物的化学改性
是在酯基的甲基上。
2.活性基团引入法 原理:首先在聚合物的主干上导入易分解的活性基团,然后 在光、热作用下分解成自由基与单体进行接枝共聚。
Br C H2 H C C H2 C
hv
BBB C H2 C C H2 C
nB
叔碳上的氢很容易氧化,生成氢过氧化基团,进而分解为自由 基,由此可利用聚对异丙基苯乙烯支取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物。
PMMA-g-NR
第三节 嵌段共聚改性
一.基本原理
定义:嵌段共聚物分子链具有线型结构,是由至少两种以上 不同单体聚合而成的长链段组成。嵌段共聚可以看成是接枝 共聚的特例,其接枝点位于聚合物主链的两端。 嵌段共聚物可分为三种链段序列基本结构形式:
图2-2
放射状嵌段共聚物的链段序列结构
表
嵌段共聚类型
Si
O
C
2.嵌段共聚物的应用
主要应用材料可分为三类:嵌段共聚物弹性体,增韧热塑性
弹性树脂和表面活性剂。
●嵌段共聚物弹性体:嵌段共聚物热塑性弹性体主
合成大单体的主要方法有阴离子聚合、阳离子聚合、自由基 聚合等方法。
(2)大单体与小单体合成接枝共聚物技术:
主链由小单体聚合而成;
支链为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均匀的大单体。
优点:
●更简单、更广泛的合成接枝共聚物;
●能合成数量繁多的接枝共聚物; ●大单体技术还可将两种性能差异较大的聚合物(如亲水和亲 油)以化学键结合。
定义:利用反应体系中的自由基夺取聚合物主链上的氢而链
转移,形成链自由基,进而引发单体进行聚合,产生接枝。
CH2
CH2
CH
CH
CH2
CH
+ R
+ RH
CH
聚合物的表面改性
使用等离子技术处理后的各种塑料材料粘接 强度数据对比
强度(Mpa)
12 10
8 6 4 2 0
未经处理直接粘接
处理后直接粘接
7.5.4 等离子体改性方法及其应用
1. 利用非聚合性气体(无机气体),如Ar、H2、O2、 N2、空气等的等离子体进行表面反应。
2. 利用有机气体单体进行等离子体反应。 3. 等离子体引发聚合和表面接枝。 应用:表面亲、疏水性改性、增加粘结性、改善印染
先用等离子体处理,使聚合物表面产生活性种, 然后引发乙烯基单体进行接枝聚合。
3、光、紫外线法 用光或紫外线可在高聚物表面进行接枝聚合。
7.6.2 偶合接枝法
偶合接枝法是利用高聚物表面的官能团与接枝 聚合物反应,而实现聚合物的表面改性。欲接枝的聚 合物表面必须存在活性官能团,如胺基、羧基等,偶 合接枝法常用于酶的固定。
7.5 等离子体表面改性
等离子体可定义为一种气体状态物质,其中含 有原子、分子、离子亚稳态和它们的激发态,还有 电子。而正电荷类物质与负电荷类物质的含量大致 相等。等离子态被称为“物质的第四态”。
7.5.1 等离子体的种类
有热等离子体、冷等离子体、混合等离子体 等,在聚合物表面改性中使用的一般是冷等离子 体或低温等离子体。
聚合物表面接枝原理
紫外光源
UV
光引发剂
RR
O
UV
R
RS
O
溶剂 单体
聚合物 基材
CH2=CHR
H
C
R
RT
O
H
1
.2
C
C
.
CHR CH2 3
C
4
C
7.6.1 接枝聚合法
1、放射线法 同时照射法和前照射法,是先对高聚物进行放射
聚合物改性-相容性
对于均聚物/共聚物体系,相容性与共聚物的组成有关。NBR的 与
AN含量有关。用气体作探针表明,AN含量20一40% 时NBR/PVC的相容性不断 增加。由电镜和Tg表明,NBR-18和AN含量26%的NBR-26与PVC只是有限相容, 两相界面模糊,仅AN含量40%的NBR一40与PVC溶液共混时才是均相,只有一 个Tg。在PVC/EVA中相容性随醋酸乙烯(VAC)含量的增加而增加,VAC含量 为65-70%时共混物为单相,45%时为两相。对氯苯乙烯—邻氯苯乙烯共聚物 与PPO共混时,在对氯苯乙烯含量23—64%范围内,用量热法观察到单一的Tg。 苯乙烯(St)与AN的无规共聚物(SAN)与PMMA共混时,AN含量在9—27%范 围内时,电镜和力学性能表明二者相容。
部分互溶情形
从热力学角度,相容性指 聚合物之间的相互溶解性,
形成均相体系的能力
聚合物-聚合物二元体系
完全相容 部分相容 不相容
若在某一温度T0下( T0<临界温度Tc ,两相体系在某一 组分比范围内互溶为均一体系,而在另一组分比范围内分离 为两个相,称其为部分互溶。
图中有一极大值点,两个极小值点Q’和Q”。Q称为双节 点(binode)。在极大值与极小值之间,存在着两个拐点S’和 S”,称为旋节点(spinode) 。
相分离举例
TEM图上显示,体系从微相分离的结构变 成了球分离的结构。Tg研究表明,纯sPS 的转变温度为90.6度,而PS-PEP共聚物的 为98.4度,共混物的则为91,由于sPS链段 能与PS相容,最终导致PS和sPS的Tg相近, 由于看不到Tg的变化,因此微相结构的变化
也并未出现。结论在于大部分的sPS位于PS的微区中
全互溶情形
ΔGm为极小值时,多相 体系处于热力学平衡状态
AN含量有关。用气体作探针表明,AN含量20一40% 时NBR/PVC的相容性不断 增加。由电镜和Tg表明,NBR-18和AN含量26%的NBR-26与PVC只是有限相容, 两相界面模糊,仅AN含量40%的NBR一40与PVC溶液共混时才是均相,只有一 个Tg。在PVC/EVA中相容性随醋酸乙烯(VAC)含量的增加而增加,VAC含量 为65-70%时共混物为单相,45%时为两相。对氯苯乙烯—邻氯苯乙烯共聚物 与PPO共混时,在对氯苯乙烯含量23—64%范围内,用量热法观察到单一的Tg。 苯乙烯(St)与AN的无规共聚物(SAN)与PMMA共混时,AN含量在9—27%范 围内时,电镜和力学性能表明二者相容。
部分互溶情形
从热力学角度,相容性指 聚合物之间的相互溶解性,
形成均相体系的能力
聚合物-聚合物二元体系
完全相容 部分相容 不相容
若在某一温度T0下( T0<临界温度Tc ,两相体系在某一 组分比范围内互溶为均一体系,而在另一组分比范围内分离 为两个相,称其为部分互溶。
图中有一极大值点,两个极小值点Q’和Q”。Q称为双节 点(binode)。在极大值与极小值之间,存在着两个拐点S’和 S”,称为旋节点(spinode) 。
相分离举例
TEM图上显示,体系从微相分离的结构变 成了球分离的结构。Tg研究表明,纯sPS 的转变温度为90.6度,而PS-PEP共聚物的 为98.4度,共混物的则为91,由于sPS链段 能与PS相容,最终导致PS和sPS的Tg相近, 由于看不到Tg的变化,因此微相结构的变化
也并未出现。结论在于大部分的sPS位于PS的微区中
全互溶情形
ΔGm为极小值时,多相 体系处于热力学平衡状态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第二章课件
.
第2章 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
2.2.3.1.3 Flory—Huggins理论的缺陷
实验证明F-H 模型过分简化,不能解释大多数聚合物溶液和聚合物共混物的普遍特点:相容的聚合物共混物随着温度升高发生相分离;甚至不能定性解释,对浓度依赖的物理意义因为 F-H 理论在推导过程中作了如下假设:
.
第2章 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
2、共聚物的组成
对于均聚物/共聚物体系,相容性与共聚物的组成有关。NBR的 与AN含量有关。用气体作探针表明,AN含量20一40% 时NBR/PVC的相容性不断增加。由电镜和Tg表明,NBR-18和AN含量26%的NBR-26与PVC只是有限相容,两相界面模糊,仅AN含量40%的NBR一40与PVC溶液共混时才是均相,只有一个Tg。在PVC/EVA中相容性随醋酸乙烯(VAC)含量的增加而增加,VAC含量为65-70%时共混物为单相,45%时为两相。对氯苯乙烯—邻氯苯乙烯共聚物与PPO共混时,在对氯苯乙烯含量23—64%范围内,用量热法观察到单一的Tg。苯乙烯(St)与AN的无规共聚物(SAN)与PMMA共混时,AN含量在9—27%范围内时,电镜和力学性能表明二者相容。
.
第2章 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
2.2.3 聚合物—聚合物共混体系相容性的热力学理论
2.2.3.1 Flory—Huggins理论
2.2.3.1.1 基本理论
式中 为混合的吉布斯(Gibbs)自由能; 为混合焓; 为混合熵; T 为热力学温度。
但是,也有例外,极性高分子共混时也会不相容,如PVC/CR,PVC/CPE;非(弱)极性高分子共混时也会相容,如 PS/PPO。
.
第2章 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
熔融共混物,与乳状液相似,其稳定性及分散度由界面两相的表面张力决定。对于高分子,当两相的接触角为零时,其界面张力 可用下式表示:
第2章 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
2.2.3.1.3 Flory—Huggins理论的缺陷
实验证明F-H 模型过分简化,不能解释大多数聚合物溶液和聚合物共混物的普遍特点:相容的聚合物共混物随着温度升高发生相分离;甚至不能定性解释,对浓度依赖的物理意义因为 F-H 理论在推导过程中作了如下假设:
.
第2章 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
2、共聚物的组成
对于均聚物/共聚物体系,相容性与共聚物的组成有关。NBR的 与AN含量有关。用气体作探针表明,AN含量20一40% 时NBR/PVC的相容性不断增加。由电镜和Tg表明,NBR-18和AN含量26%的NBR-26与PVC只是有限相容,两相界面模糊,仅AN含量40%的NBR一40与PVC溶液共混时才是均相,只有一个Tg。在PVC/EVA中相容性随醋酸乙烯(VAC)含量的增加而增加,VAC含量为65-70%时共混物为单相,45%时为两相。对氯苯乙烯—邻氯苯乙烯共聚物与PPO共混时,在对氯苯乙烯含量23—64%范围内,用量热法观察到单一的Tg。苯乙烯(St)与AN的无规共聚物(SAN)与PMMA共混时,AN含量在9—27%范围内时,电镜和力学性能表明二者相容。
.
第2章 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
2.2.3 聚合物—聚合物共混体系相容性的热力学理论
2.2.3.1 Flory—Huggins理论
2.2.3.1.1 基本理论
式中 为混合的吉布斯(Gibbs)自由能; 为混合焓; 为混合熵; T 为热力学温度。
但是,也有例外,极性高分子共混时也会不相容,如PVC/CR,PVC/CPE;非(弱)极性高分子共混时也会相容,如 PS/PPO。
.
第2章 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
熔融共混物,与乳状液相似,其稳定性及分散度由界面两相的表面张力决定。对于高分子,当两相的接触角为零时,其界面张力 可用下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