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感流动为纽带语文素质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情感流动为纽带的语文素质教育
一、理论框架
人的情感有普遍性和共同性,而作者的情感是透过文字的东西表现出来的。

语文教师首先要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作者倾注在文章中的感情世界,融入作者的情感流程,开动学生的想象力,创设文章的意境。

以此为契机,把握文章的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使学生语文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二、理论提出的背景
现行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以学生的知识掌握量为主,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这种方法无疑使学生掌握了不少知识,但却使他们失去了提高能力的机会,虽然从考试成绩上看,是很不错的学生,但从发展前景上看,则可能一事无成。

因为我们的教育失去了挖掘内在潜能机制;因为我们的教育培养出的只是为通过各种升学考试的考试“机器”;因为我们的教育只是一种“淘汰”型的“工厂车间”。

三、理论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他既是教育思想的体现者,又是教育措施的实施者,还是教学方法的操作者。

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水平如何,能力大小、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方法技巧,即使在现行的教育体制、教学模式下,对语文教师这方面的要求都是比较高的。

在以感情流动为纽带的语文素质教育中,对语文教师的要求就更高
了。

具体讲:首先语文教师要能将课堂气氛搞活,因为只有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才能在愉快、和谐、活泼、的气氛中进行,学生才能感到学习是愉快的,是一种享受,才能激起学生积极创造的思维。

其次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较宽泛的知识面:历史、地理、心理、哲学、甚至数学、物理、化学等等,至于文学更不必说;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以文学知识为基础,其它各科知识为构架,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方法为内容的开放的多层次的知识结构;运用灵活多变、因人施教、因文施教、因情施教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学生的个性差异决定了对每个学生都必须辅之以不同的方法;课文内容的丰富多彩,文章情感的喜怒哀乐,决定了学习每一篇文章的不同基调和不同方法。

正是由于有如此多的变量在内,才使语文教学的可塑性和弹性较大,难怪有人感到:当语文教师易,当好语文教师难。

这种教学模式还要求语文教师有敏锐的情感接受能力和准确细腻的情
感语言表达能力。

作者灌注在文章中的情感,都要透过文字的东西去感受,去捕捉,去引起共鸣,去与作者同悲、同喜、同忧、同乐。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勇敢地从文章中接收到这种感情。

因为教师的职责是传授,所以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自己体会、感受的地步;而是要能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准确、恰当地用语言讲给学生,使学生也同样能体会和感受到,使学生也能融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共鸣,这样,教学任务才算完成。

四、理论的依据
1、情感理论
不管什么人都有自己的情感世界,而维系作者与读者的也正是这种充溢在文章中又能被读者感受到的感情。

情感的这种永恒性,决定了我们在文章的学习、理解、讲授的时候,可以以它为线索与作者进行沟通,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

情感有多种表现形式,通过这些表现形式可以创设情感世界的意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同时感受这一点。

这样就可将作者、作品、教师、学生融为一体,在这个体系中学生是终端,教师是桥梁,作品是媒介,作者是发出者,而能将这组因素连在一起的纽带是情感。

如果没有情感的共鸣和感情的波动,一切都是苍白乏味毫无生机的。

作者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作品失去了生命力,教师在平淡中讲课,学生在乏味中学习。

其结果只是记住一些知识点,忽略一些知识面,失去一些语文能力,不能提高语文的理解力、接受力和表达力,提高语文素质也成为纸上谈兵。

2、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对语文而言,就是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语文能力的提高,也就是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素质。

听话与说话的能力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而且也不只是语文课上培养,学生在每一门课上都要介绍这种能力的训练,可以说,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学生无不在提高着说话和听话的能力。

所以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关键就在于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阅读的过程实际是学生吸收信息的过程,每一篇文章中都有大量的信息量,这些信息量因读者的观点,水平能力的不同,在阅读时,
能将作者储存在文章中的信息量尽量多的获取,也就标志着阅读能力的提高。

写作的过程实际是学生发出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进行首先必须在学生大脑中有信息储存,由此可见,写作能力仍可上溯到阅读能力。

只要通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学到一些写作的方法、技巧,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和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才写出有一定水平的文章。

所以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首先表现在阅读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才能提高阅读能力呢?
五、实践的切入点及动作体系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在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是自身对语文的爱好,二是语文教师的水平能力和方法技巧。

后者所占的比重还要大一些。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问题,而不是什么字、词、句、段、篇的问题。

近年来,本人在语文教学中探索以感情流动为纽带的语文兴趣教学,这种教学能将几十个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教师身上,使学生沉浸在语文教师创设的情感流动中,去感受作者充溢在文章中的喜怒哀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这种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的思维走势同步,完全融进情感流程中。

课堂上教学气氛活跃,能使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这种教学的纽带是情感。

教学时教师要把握住情感的脉络,沿着情感线索,走进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世界,体会和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

当你和学生一同
走进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世界时,就会使学生的视野大为开阔,思维更加活跃,激活许多潜在的想象。

这种教学的根本是想象力,而学生的想象力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和语文老师根据课文内容所创设的意境来培养。

由此可见,这一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切入点应该是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前提下,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感受和体会作者倾注文章中的情感流程,开动想象力,提高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这一理论的运作体系应该是根据每篇文章的内容设计出情感流
程图,使学生能通过情感流程图“看”到作者在文章中充溢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有身临其境,身经其情的感觉。

这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由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目的。

六、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所要达到的目标
以情感流动为纽带的语文素质教育,能够将学生培养成一个能力型人才、开拓性的人、多元化的人。

而不是一个知识型的人、封闭性的人、线型思维的人。

这种人正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也是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