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信息技术课是好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样的信息技术课是好课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和推动,无疑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很大的促动。近年来各级各类教研活动,如公开课、评优课、研究课以及各种教学大赛越来越多,相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的讨论也很热烈,有很多不同的观点。这个方面说明学科教学研究在持续深入;另一方面,花样繁多的评价标准和令人眼花瞭乱的优质课,也给一线教师带来很多困惑。常常听一些教师说,在课堂教学上,我们抬起的脚不知究竟该往哪里迈?究竟什么样的信息技术课才是好课?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教学的核心是学习,是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效率的学习活动过程。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教师的“教”是为了使学生“学”的更好,教的效果要体现在学的效果上。
所以,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如何“教”的,看教师做了哪些工作,做的如何?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看学生是怎样“学”的,“学”的效果如何。就是说,要看学生是否在课堂教学中实行了积极有效的学习,是否高效地达到了学习目的;要看课堂教学是否促动了学生的发展。正如评价之父泰勒所说,教学的成败,归根到底还要看学生做了些什么,而不但仅教师做了些什么;是看学生通过学习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多大、什么样的变化。
课堂教学不是孤立的45分钟,它是由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收获阶段有机结合构成的,评价一堂课也要从这三个阶段综合考虑。这里不想就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的细枝末叶给出具体的指标,而是从根本上谈一堂好的信息技术课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看课前如何实行预设
一节课是不是好课,首先要看教师在课前是否做了充分、恰当的准备和预设。
1.是否深入研究了学生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课前准备工作的第一个重点就是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这种了解和研究不能只停留在一个年龄段、一个年级学生所具有的共性上,而要深入到所教班、班里每个学生的个性上;要研究学生的已知和未知,研究他们的认知和情感需求,研究他们的个体差异,以及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
唯有深入研究学生,才能确立符合学生心智水平、科学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恰当地选择学习内容,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需求、让学生感兴趣并乐于参与的学习活动。
2.是否研究了学习内容,目标明确,体现了学科价值
教材作为一种教学资源,特别是面向全国的教材,更强调的是其通用性,它不会也不可能注重到每个地区学生的特点。教师不能生搬硬套教材上的内容,更不能把教材当作唯一的教学依据,要在深入研究学生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科特点,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深入研究学习内容,确定哪些内容是学生已经掌握的,掌握到什么水准;哪些内容是需要学习的,学习到什么水准;哪些内容是需要补充的,补充到什么深度;哪些内容需要先放一放,哪些内容需要提前讲,最终确定符合学生实际和需求的学习内容。
例如,我在讲高中“信息及其特征”时,通过对学生的深入研究发现,学生对信息及其特征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理解,他们缺少的是对感性理解的提
炼、内化,对信息及其特征含义的深刻理解。所以,我没有按照教材从信息的感性理解讲起,而是将学习重点定位在信息概念的深刻理解以及用信息概念阐述信息的本质特征上。教材上没有这些内容怎么办?这需要教师借助于其它教学资源,通过查阅大量的图书和网上资源来备课。
此外,在研究确定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将学习内容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实行分类,从而确立科学明确的学习目标,充分体现学科的价值。为什么要对学习内容实行分类?因为不同的学习内容,人接受的方式不同,学习策略也不同,当然,教学策略也要随之改变。
3.学习策略是否恰当,学习活动是否多样化,有效而富有弹性
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还要看教师如何为学生选择学习策略,如何设计教学案例和学习活动,如何设计预案以应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变化。这是课前教学设计的精华,也是充分发挥教师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展示教学艺术魅力的关键点。
学习策略的选择是否恰当,从横向看,要从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突出了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符合所学内容的基本特征等方面考察,要看是否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和实践的时间,是否给学生留下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的空间。从纵向看,要考察学习方法的选择是否符合学习内容,学习内容的组织与表现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资源的准备与利用是否支撑了学习活动,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是否促动了学习效率。
教学案例与学习活动设计的好坏,首先要看是否具有典型性,是否突出表现了所学内容,承载了学科的内在价值;其次要看是否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否引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第三要看形式是否多样性,内容是否具有弹性、开放性,是否注重了不同层面、不同特点的学生,是否具有梯度和挑战性。鉴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课前预设还需要把课后评价设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它除了要满足学习活动设计的标准外,还要看其是否覆盖了学习目标的各个方面,是否能够检验学习目标的达成。
此外,还要看是否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做出了恰当的处理预案。
总来说之,课前的预设要突出学科特点,体现学科价值,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二看课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动态生成的处理
评价一节课的优劣,第二要看课上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教师如何引领和处理学习活动中的各种动态生成。
1.是否创设了宽松、和谐、安全的学习环境
一堂好课,首先要有一个宽松、和谐、安全的学习环境。因为,只有情绪上的放松,学生才有可能集中精力于学习活动中;只有思想上的无拘无束,学生才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只有在安全、和谐、愉快的气氛,学生才能没有顾虑地发表意见,交流观点,才能积极、主动、充满活力地去思考,去探究,去实践。在一些公开课上看到教师摆放一个电子时钟来掐算学生活动的每分每秒,令学生紧张万分,我个人认为是不可取的。当然,强调宽松的课堂并不是否定必要的课堂纪律和秩序。但宽松、和谐、安全是课堂氛围的根本。
2.是否激发了课堂动态生成,学生是否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
无论是精心的课前预设,还是宽松环境的创设,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高效、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水平、情感得到发展。所以,看一节课是不是好课,关键中的关键是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课堂学习活动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