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原文、赏析
《扬州慢》诗歌鉴赏
这一句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反 衬手法。芍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 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 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 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 少了,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 它。词人借此委婉地表现出劫后扬 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 感时伤乱的情怀 。
思考:为何作者在这首词中大量化用 杜牧的诗句?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思考:作者认为扬州破败是什么原因?
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和绍兴十 一年(公元1161年),金兵两度南侵,窥 伺欲渡长江,扬州遭到焚掠。
金主完颜亮亲率金兵攻占扬州,在瓜洲 望江亭对其下属说:“朕不久入浙,誓不返 国”,并改亭名为“不归亭”,还题诗壁上: “万国东书久混同,江南何尚隔华封。援兵 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姜把扬州 的残破完全归到“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 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
《黍离》选自《诗经·王 风》,采于民间,是周代 社会生活中的民间歌谣, 基本产生于西周初叶至春 秋中叶,距今三千年左右。 关于它的缘起,毛诗序称: “《黍离》,闵宗周也。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 宗庙公室,尽为黍离。闵 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 而作是诗也。”这种解说 在后代得到普遍接受,黍 离之悲成为重要典故,用 以指亡国之痛。
它是作者对素材积累的浓缩与升华,是作者情感酝酿的 奔突与发展。化用,是取我所需的一种重新整合形式,它不 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受现代与古代的界定,写作者似信 手拈来,却深思熟虑。这既是语言的创新,又是思想的提升。
读背全诗
携手共进,齐创精品工程
Thank You
世界触手可及
此句化用杜牧《赠别》诗中:“春 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思考:作者在小序中说此 时是冬至,这句却又说“过春 风十里”,这样写是否矛盾?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出自唐代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1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赏析“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从“蝉”和“秋”这两个字来看,其时当为初秋,那时蝉噪本已嘶哑,“一蝉噪”,说明音色的凄咽;在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也露出了萧瑟秋意。
人在表现这一耳闻目睹的景象时,用意遣词十分精细。
“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
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
接着,诗人又从视觉角度写静。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台阶长满青苔,则行人罕至;“满”字写出了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地写出了来人稀少,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
寺内白鸟徘徊,不愿离去,则又暗示寺的空寂人稀。
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呈现孤单冷落之感。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从明暗的变化写静。
禅智寺树林茂密,阳光不透,夕阳西下,暮霭顿生。
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见静。
“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
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辉,反映了禅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
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
唐诗宋词描写夕阳唯美诗句
唐诗宋词描写夕阳唯美诗句,古诗词名句赏析01.空林网夕阳,寒鸟赴荒园王昌龄《灞上闲居》落尽了碧叶的树林,枝条相交,如一张巨网,兜住了悠悠西下的夕阳。
天色将晚,一群啾啾鸣叫的寒鸟,从空中掠过,飞向荒园。
诗人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荒郊傍晚寒鸟赴巢图。
“网”字想象奇特,令俗字生奇辉。
02.荒村带返照刘长卿《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荒凉的秋日山村,被落日的余辉笼罩着。
诗句语言凝练,一个“荒”字既状出村落的偏僻,又显示了秋景的萧条。
“带返照”不仅昭示了夕阳返照荒村的黄昏时分,又为诗境涂上了暮色。
03.霜露晚凄凄,高天逐望低。
远烟盐井上,斜景雪峰西杜甫《出郭》此四句为郊外远眺之景。
霜露已降,傍晚草木凄凄。
高天被霜露之气所遮掩,使人感到越来越低沉。
远处一缕缕青烟从盐井上袅袅升起,斜阳映照在西边的雪峰上。
作者写景从大处着笔,描写天地间的霜露、暮色、远烟、雪峰,和谐统一,呈现出一派郊外迷茫空濛的景色。
04.落日在帘钩,溪边春事幽。
芳菲缘岸圃,樵爨倚滩舟。
啅雀争枝坠,飞虫满院游杜甫《落日》落日的余辉斜射在帘钩上,溪畔的春景使人感到清幽。
沿岸是一片片天然的花圃,樵夫倚滩泊舟生火作饭。
叽叽喳喳的鸟雀争占宿处,拥挤枝头,使树枝下坠。
各种飞虫在庭院中上下浮游。
首句写天然晚景。
三、四、五、六紧承落日,芳菲、樵爨言溪前景;啅雀、飞虫是堂前景。
诗人所咏的春日暮景,颇引人陶醉。
05.白日依山尽王之涣《登鹳雀楼》诗人登上鹳雀楼,放眼向西眺望,只见夕阳傍着远山冉冉下落了。
诗句展现了黄昏时一片雄浑、开阔的景象。
诗人目送夕阳,直至它沉没为止,足见其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06.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平铺水面,半江如同碧玉,半江闪烁着耀眼的红光。
“铺”写出“残阳”已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江面照过来。
“铺”字又显得平缓,状摹出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适之感。
“瑟瑟”、“红”也是当时江面实景的逼真写照。
在夕阳的照射下,江面受光的部分显现“红色”,没受光的部分呈现出晶莹的深碧色。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期末古诗词赏析专项复习
八年级期末古诗词专项复习早行[宋]陈与义露侵驼褐①晓寒轻,星斗阑干②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驼褐: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②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1.《早行》描写的是什么时节的景象?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是怎样表现“早行”的?请举例作简要分析。
(4分)2.请赏析“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的精妙之处。
(4分)泊平江百花洲①[宋]杨万里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②得胜游。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注】①这首七律是诗人从临安赴建康江东转运副使途中所作。
②王程:为王事(公事)而奔走的旅程。
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2.后人在评价这首诗的颈联时说它“无理却有趣”,结合该联,谈谈你对“无理却有趣”这一评价的理解。
(5分)春题湖上[唐]白居易湖上春来是画图,乱峰①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②千重翠,月点波心③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④。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⑤是此湖。
【注】湖,即杭州西湖。
①乱峰:参差不齐的山峰。
②松排山面:指山上有许多松树。
③月点波心:月亮倒映在水中。
④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田野里早稻拔节抽穗,好像碧绿的毯子上的线头;河边菖蒲新长出的嫩叶,犹如罗裙上的飘带。
⑤勾留:留恋。
1.诗的额联哪两个字用得最为生动、形象?请简要分析。
(4分)2.这首诗与《钱塘湖春行》表达的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3分)点绛唇[宋]陆游①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
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②。
江湖上,遮回疏放③,作个闲人样。
【注】①陆游:南宋词人。
这首词写于作者遭弹劾罢职还乡,闲居山阴之时。
②黏天浪:连天的波浪。
③遮回疏放:这一回,定要放浪山水,疏闲纵放。
1.这首词写了作者闲居时哪几个日常生活片段?(3分)2.从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4分)春思[唐]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赤壁》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
《赤壁》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对于当年那场流传至今的经典战役,唐代诗人杜牧有何感慨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杜牧的七言绝句《赤壁》,品读杜牧对那段历史的思考。
二、目标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及“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
2.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3. 学习本诗“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重点:通过赏析诗句,品味本诗表达的情感。
难点:学习本诗“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三、原文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四、注释《赤壁》选自《樊川诗集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版)。
赤壁: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诗中所写的赤壁,实际为黄州的赤鼻矶,作者是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
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取。
认前朝:辨认出是前朝遗物。
前朝,这里指赤壁之战的时代。
周郎:即周瑜,字公瑾,东汉末孙策、孙权手下的重要将领。
他曾利用东风之势火烧赤壁,大败曹军。
铜雀:即铜雀台。
曹操建于邺城,因楼顶铸有大铜雀而得名。
二乔:即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东吴美女,被称为大乔、小乔。
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五、诗意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在水底还没有销蚀掉,拿起来磨光洗净,认出来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六、赏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做了很好的铺垫。
山水田园诗的鉴赏
(2) 古典诗歌的意境,有“无我之境” 与“有我之境”之分,你认为此曲属何 种意境,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
“有我之境”。这首曲看似客观描写, 但实际处处有我。如“看沙鸥”之“看” 固然是“我”看,“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之 “淡”也包含着作者的感受和评价。七句 写景中笔笔都像用蘸满了爱的浓汁画出 来的,否则哪能这样美丽与可爱。
(2)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 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 南山 ”好的。请简明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答:“见”字好,“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 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 然”情态,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 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望”字好-- “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 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 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 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再者,也是更重要的,诗人笔下的所 有山水说到底还是为了其中人物感情 的抒发服务的。
如杜甫的即景小诗《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安史之乱平定后,杜甫得知故友 严武还镇成都写的一首小诗。诗的上 联是一组对仗句。新绿的柳枝上有成 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欢愉景象,有声 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呈 现出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 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两 句连用四种鲜明的颜色,构成一幅绚 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这 些都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⑵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
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 尾联生动的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
⑶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 的真切情谊。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出自唐代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1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赏析“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从“蝉”和“秋”这两个字来看,其时当为初秋,那时蝉噪本已嘶哑,“一蝉噪”,说明音色的凄咽;在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也露出了萧瑟秋意。
人在表现这一耳闻目睹的景象时,用意遣词十分精细。
“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
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
接着,诗人又从视觉角度写静。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台阶长满青苔,则行人罕至;“满”字写出了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地写出了来人稀少,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
寺内白鸟徘徊,不愿离去,则又暗示寺的空寂人稀。
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呈现孤单冷落之感。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从明暗的变化写静。
禅智寺树林茂密,阳光不透,夕阳西下,暮霭顿生。
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见静。
“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
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辉,反映了禅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
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
《扬州慢》高二语文(统编版选修下册)
题扬州禅智寺 杜 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杜牧眼中的“扬州”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赠别二首 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实)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情景 繁华 热闹
破败 荒凉
手法
用典 对比 虚实结合 视听结合 通感
扬州慢上阕
空荡荡的劫后惨 象,满目凄凉, 不堪回首,寄寓 着词人对国家昔 盛今衰的无限哀 婉。
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情怀
虚实结合 对比 用典 借景抒情 拟人 视听结合 通感
联想 动静结合 反衬 反问
“春风十里”,化用杜牧诗句,指昔日扬州城街道的繁华;“荠麦青青”,写眼 前扬州城街道的荒凉。今昔对比,昔盛今,衰令人感慨。
“胡马窥江”,指金兵南侵,曾打过长江,把扬州城洗劫一空。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以 拟人 手法来写废池与古树都“犹厌言兵”,物尚 如此,民何以堪?此句写出战争给扬州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寄寓着词人对扬州 人民的同情和感时伤世的情怀。
遣怀
落魄江南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扬州成为南北交通枢纽,商贾往来,文人荟萃。 然而到了南宋,金兵屡屡南侵,而扬州因地处南北交通要道而屡遭战乱。 故有辛弃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之说。
1129,金军突袭扬州,迫使宋高宗狼狈难逃,后由“绍兴和议”,双 方停战。1161,完颜亮撕毁和议,率军大举南侵,扬州再遭焚掠,元气大 伤。1163,南宋遭符离之败.1176年,年仅二十出头的姜夔经过扬州,眼 见这座过去繁华无比的都市如今破败不堪,感慨万千,抚今追昔,写下了 这首《扬州慢》
《扬州慢》赏析(共2篇)
《扬州慢》赏析(共2篇)扬州自隋唐以来,即处于大运河和长江航运的枢纽地位,也是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商业发达,市肆繁华。
唐末著名诗人杜牧曾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淮南道的治所设在扬州。
他在这里写的关于扬州的诗篇,给姜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宋朝在这一带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
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今南京)、临安(今杭州)等城,烧杀掳掠,此后仍然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
绍兴三十一年(1161),隆兴二年(1164),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烽火连年,扬州自然受到影响。
淳熙三年(1176)冬至这一天,在一场大雪之后,姜夔路过扬州。
他说:“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繁华的城市已变为一片断井颓垣。
姜夔看到山河残破,不禁产生了《诗经·黍离》所反映的情感。
他自比为周代的大夫,在西周颠覆之后,看见宗庙宫室的废墟上长满了庄稼,心里感到悲痛。
姜夔在小序中说:“予怀怆然,感慨今昔”。
今,指眼前的扬州;昔,指杜牧笔下的扬州。
姜夔用对比、衬托的方法,描绘出扬州的荒凉景象。
扬州,唐城有两部分:子城(即内城)是官署区,在蜀岗上;罗城(即外城)是住宅区和商业区,在蜀岗下。
两城毗连。
杜牧《扬州》诗说:“街垂于步柳,霞映两重城。
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
”《题扬州禅智寺》诗说:“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又《赠别》诗说:“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座富庶的城市,楼阁林立,丝管纷纷,但到姜夔前来游历时已经面目全非。
上阕说:“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淮左,指淮南东路。
竹西,指竹西亭,在蜀岗上禅智寺附近。
词中首先指出扬州是淮南的著名都城,而竹西亭又是景色宜人的去处,衬托出姜夔在开始的旅程中驻马暂停,本来是抱着很大的希望来观赏古城的。
《题扬州禅智寺》阅读答案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① 这首诗用字很讲究,请简要分析“青苔满阶砌”中“满”字的表达效果。
(4分)
② 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
14.(8分)①“满”字写出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写出了来人稀少;(2分)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
(2分)(共4分,每点2分)②衬托(或“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对比”)。
(2分)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2分)
1 / 1。
雨中寺庙的诗句
雨中寺庙的诗句
1、唐·杜牧《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来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3、唐·白居易《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
柳湖自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
卢橘子低山雨重,bai栟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4、唐·张祜《题杭州孤山寺》
楼台耸碧岑,一径入湖心。
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
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
犹忆西窗月,钟声在du北林。
5、宋·蒋捷《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一年级学生赞美扬州城的诗歌
一年级学生赞美扬州城的诗歌第一首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题扬州禅智寺杜牧
第二首
广陵实佳丽,隋季此为京。
八方称辐辏,五达如砥平。
大旆映空色,加箫发连营。
层台出重霄,金碧摩颢清。
交驰流水毂,迥按浮云甍。
——广陵诗权德舆
第三首
(1)
广陵寒食天,无雾复无烟。
暖日凝花柳,春风散管弦。
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
莫唤游人住,游人困不眠。
(2)
满郭是春光,街衢土亦香。
竹风轻履舄,花露腻衣裳。
谷鸟鸣还艳,山夫到更狂。
可怜游赏地,炀帝国倾亡。
(3)
江北烟光里,淮南胜事多。
市廛持烛入,邻里漾船过。
有地惟栽竹,无家不养鹅。
春光荡城郭,满耳是笙歌。
——扬州春词三首姚合。
形容扬州秋天的诗句
形容扬州秋天的诗句:
1、《寄扬州韩绰判官》唐代: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2、《题扬州禅智寺》唐代:杜牧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3、《秋日登扬州西灵塔》唐代:李白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
顶高元气合,标出海云长。
万象分空界,三天接画梁。
水摇金刹影,日动火珠光。
鸟拂琼帘度,霞连绣栱张。
目随征路断,心逐去帆扬。
露浴梧楸白,霜催橘柚黄。
玉毫如可见,于此照迷方。
《寄扬州韩绰判官》同步练习
《寄xxxx判官》同步练习1.想一想,诗人在这首诗里是如何营造意境的?2.说说“青山隐隐水迢迢”中两个叠词“隐隐”、“迢迢”的表达作用。
3.试赏析“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两句。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xx禅xxxx雨过一蝉噪,飘xx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xx,歌吹是xx。
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
当时,杜牧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得知消息,即携眼医石生赴扬州探视。
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
”杜牧因假逾百日而离职。
(1)此诗着意写禅智寺的什么特点?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这个特点的?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2)联系全诗,简析首尾两句的表现手法,并简述这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参考答案1.答案本诗意境的营造,是通过意由境生的方法来实现的,即所谓的“触景生情”。
诗人状写的虽然不是眼前之景,但由于他有过一段在扬州风流浪漫的生活经历,所以虽是遥想也如在目前。
青山隐隐,绿水如带,这是远景;明月之下,二十四桥,玉人吹箫,这是近景;秋尽江南,风景依旧,箫声悠扬婉转;此时此刻,此景此情,无不使人浮想联翩。
诗人本来是探问朋友的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调侃对方,遥想韩绰在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歌妓吹箫。
这种调侃中也流露出诗人自己对“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感喟,这也使诗歌平添了更多韵味。
2.答案“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词,一方面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另一方面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3.答案“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两句点出寄赠之意,趁此表现出扬州特有的美景佳胜和自己对它的怀念遥想。
诗人将回忆之处集中到“二十四桥明月夜”,因为此景最能集中体现扬州风光的繁华独绝、浪漫美丽。
二十四桥,是唐代扬州城内桥梁的总称,所谓“二十四桥明月夜”将活动场所集中在小桥明月,更加突出扬州的“江南”水乡的特点。
《秋日寄满子权》诗词阅读答案及赏析
《秋日寄满子权》诗词阅读答案及赏析《秋日寄满子权》诗词阅读原文秋日寄满子权王令楼前暮霭暗平林,楼上人愁思意深。
未必薄云能作雨,从来秋日自多阴。
三年客梦迷归路,一夜西风老壮心。
欲作新声寄遗恨,直弦先断泪盈琴。
《秋日寄满子权》诗词阅读题一1.请结合诗歌颈联的内容,分析诗中“老”字的表达效果。
(5分)2.“楼上人愁意思深”一句中“意思深”具体包含哪些深意?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二(1)“一夜西风老壮心”中的“老”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诗歌尾联使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秋日寄满子权》诗词阅读题答案一1.老,在诗中是“使自己的壮心已经老去”、“心死”之意。
(2分)作者借写自己的近况,寄居他乡的生活已经使自己痛苦不堪,加上一夜西风的劲吹,更使自己悲中加悲。
(1分)一个“老”字不仅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壮志难展、怀才不遇的哀怨,更隐约吐露从此无法实现政治抱负的愤慨。
(2分)2.①叹知音难觅。
(2分)尾联借用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2分)来表达作者知已难逢,知音殊少的感慨,显示出诗人内心的悲怆之情。
(2分)②客居他乡的凄凉。
(2分)前两联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的昏暗、压抑、迷蒙、凄清之景,而联系到自己身世遭遇,(2分)抒发自己的寄居他乡的感慨和无奈。
(2分)③抱负难以实现的愤懑。
(2分)作者少有治国安民之志,但是无情的政治现实,寄居的生活,(2分)使作者的满腔抱负难以施展,怀才不遇。
(2分)④作者对理想追求彻底绝望,而不是“心未死”。
(2分)颈联中“客梦迷归路”、“西风老壮心”,尾联中“欲作新声”“弦断泪盈”,(2分)都在说明作者的政治抱负都已消失殆尽,面对现实无可奈何的伤感。
(2分)(答出两点即可。
答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二(1)“老”是“使老去”的意思。
诗人客居他乡,本已身心疲惫,而一夜西风劲吹,让诗人感到壮志无法实现的悲哀。
“老”字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由心怀凌云壮志转为悲慨壮志难酬的思想变化过程。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原文、赏析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出自唐代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原文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秋。
杜牧时年三十五岁,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
杜牧的弟弟杜顗患眼疾,暗无所视,寄住在扬州城东的禅智寺。
杜枚告假,从洛阳带了眼医石公集前去探视。
此诗便作于此时。
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
”杜牧这次即因告假逾百日而离职。
译文雨过后一只蝉在聒噪,松桂飘萧气候已交秋。
青苔长满台阶,白鸟故意迟留。
暮霭已生深树,斜阳渐下小楼。
谁知这条寂静的竹西路,通向那歌吹繁华的扬州。
注释禅智寺:也叫上方寺、竹西寺,在扬州使节衙门东三里。
史载其位于蜀冈之尾,原是隋炀帝故宫,后建为寺,居高临下,风景绝佳,是扬州胜景之一。
蝉噪:指秋蝉鸣叫。
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飘萧:飘摇萧瑟。
阶砌:台阶。
白鸟:指通常为白色羽毛的鸟,如鹤、鹭一类的鸟。
故:故意。
迟留:徘徊不愿离去。
暮霭:黄昏的云气。
竹西路:指禅智寺前官河北岸的道路。
竹西,在扬州甘泉之北。
后人在此筑亭,名日竹西亭,或称歌吹亭。
歌吹是扬州:典出鲍照《芜城赋》:“车挂轊,人驾肩。
廛闬扑地,歌吹沸天。
”芜城即扬,由此化出“歌吹是扬州”。
歌吹,歌声和音乐声;吹,指吹奏乐器。
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出自唐代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
原文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秋。
杜牧时年三十五岁,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
杜牧的弟弟杜顗患眼疾,暗无所视,寄住在扬州城东的禅智寺。
杜枚告假,从洛阳带了眼医石公集前去探视。
此诗便作于此时。
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
”杜牧这次即因告假逾百日而离职。
译文
雨过后一只蝉在聒噪,松桂飘萧气候已交秋。
青苔长满台阶,白鸟故意迟留。
暮霭已生深树,斜阳渐下小楼。
谁知这条寂静的竹西路,通向那歌吹繁华的扬州。
注释
禅智寺:也叫上方寺、竹西寺,在扬州使节衙门东三里。
史载其位于蜀冈之尾,原是隋炀帝故宫,后建为寺,居高临下,风景绝佳,是扬州胜景之一。
蝉噪:指秋蝉鸣叫。
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
飘萧:飘摇萧瑟。
阶砌:台阶。
白鸟:指通常为白色羽毛的鸟,如鹤、鹭一类的鸟。
故:故意。
迟留:徘徊不愿离去。
暮霭:黄昏的云气。
竹西路:指禅智寺前官河北岸的道路。
竹西,在扬州甘泉之北。
后人在此筑亭,名日竹西亭,或称歌吹亭。
歌吹是扬州:典出鲍照《芜城赋》:“车挂轊,人驾肩。
廛闬扑地,歌吹沸天。
”芜城即扬,由此化出“歌吹是扬州”。
歌吹,歌声和音乐声;吹,指吹奏乐器。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