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力的平衡》说课稿

合集下载

物理《二力平衡》说课稿

物理《二力平衡》说课稿

物理《二力平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物理《二力平衡》。

在这堂课中,我将介绍二力平衡的概念、条件、应用等方面,带领大家一起探讨和学习这一重要的物理概念。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1.掌握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2.理解二力平衡的应用;3.能够运用二力平衡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围绕二力平衡展开,通过实例、实验和练习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这一概念。

教材中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二力平衡的概念:物体受到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作用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种受力情况称为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必须同时满足。

3.二力平衡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二力平衡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如天平、杠杆等。

4.练习:通过练习题和实验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同时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实验技能。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和表现形式。

2.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二力平衡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和相关应用,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4.教师讲解: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系统地梳理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让学生全面掌握这一知识点。

5.练习巩固:通过练习巩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同时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实验技能。

四、教学步骤及时间安排1.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二力平衡,并引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

2.讲解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15分钟):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系统地梳理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让学生全面掌握这一知识点。

《力平衡》说课稿

《力平衡》说课稿

《力平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力平衡》。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力平衡”是高中物理力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常见的几种力以及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上,对物体在受力情况下的运动状态进行深入研究的关键知识点。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力平衡的概念、二力平衡的条件以及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受力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学习共点力平衡、动态平衡等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在编排上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通过实验探究、实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力平衡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力学知识基础,对力的概念、常见的几种力以及牛顿运动定律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力平衡的概念以及平衡力的特点,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来加以澄清。

此外,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于实验探究和直观现象比较感兴趣,但对于抽象的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可能会感到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等方式,逐步建立起力平衡的概念和规律。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力平衡的概念,知道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够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区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高一物理下册《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说课稿格式

高一物理下册《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说课稿格式

高一物理下册《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说课稿格式
提前做好规划对于做好一件事情可以较高的提高效率,下文为大家带来了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说课稿格式,欢迎大家阅读。

一、说教材
这一章是在牛顿运动定律之后,所以教学中可以将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合力为零)当作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来处理,因为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一般可视为质点,这样得出平衡条件比较简捷,同前一章的联系较为紧密。

但在教学中就注意学生中可能存在的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肯定是静止的的错误认识,为了全面认识物体的平衡,教材在例题的安排上注意了这一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幺是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
2、掌握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演示实验,推出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鲁科版必修一4.3《力的平衡》教学

鲁科版必修一4.3《力的平衡》教学

2、平衡力 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力
3、二力平衡 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
物体受力的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 才能保持平衡?
生活中的现象:(视频)
实验:(视频)
二、二力平衡条件
1、二力平衡条件 同一物体 同一直线 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2、二力平衡的合力为零
3、物体运动状态不改变
不受力 受平衡力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二、下列四图哪些反映了二力平衡? 乙、丙
请再举出更多 的二力平衡的 例子
支持力N
G=N
重力G
巩固练习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A.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所受的重力; B.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D.书对桌面的压力加上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练习: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课本、吊在 天花板上的电灯,指出哪两个力是一对 平衡力,哪两个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小结
力的平衡
一、平衡状态和平衡力
平衡状态
静止状态 匀速直、反向、等大 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越大,阻力越大,试分析物体在上升及下降的整个 过程中,合力最大的位置。
5、匀速下落的气球下吊一重物,受到的阻力 为f,当把重物减少100N后,气球正好匀速上升, 上升时阻力仍然为f,求f的大小。

衡 相 大小相等 力 同 方向相反 与 点 同一直线

互 不 平衡力在同一物体上 作同 用 点 相互作用力在不同物体上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 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 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匀 速 下 降



F

高中物理-高一二力平衡(人教版)教案

高中物理-高一二力平衡(人教版)教案

高中物理-高一二力平衡(人教版)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讲的主要内容是力的平衡,要求学生掌握平衡的基本概念,如正方形、矩形等简单的形体做矩形的静力学分析;掌握平衡的判断条件和平衡稳定的条件;能够应用物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对物体的作用;2.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了解平衡的稳定条件;3.掌握平衡的判断方法;4.掌握平衡的应用方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1.力的平衡的概念和判断方法;2.平衡的应用方法;3.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讲述法;2.举例法。

五、教学过程1.引入课题: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力的平衡,力的平衡是我们学习力学的重中之重,它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2.讲解力的概念和力的平衡的概念力的概念讲解:当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相对的作用,那么其中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就是力,它的大小与方向都是在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

力的单位是牛(N)。

力的平衡的概念讲解:当一个物体受到的所有外力合成为零时,就称为力的平衡。

外力包括作用在物体上的重力和其他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

3.力的平衡的稳定条件力的平衡有稳定平衡和不稳定平衡之分。

稳定平衡条件:当物体受到微小外力作用后,回复原来状态的作用力的线经过物体重心的下方时,物体具有稳定平衡性。

不稳定平衡条件:当物体受到微小外力作用后,回复原来状态的作用力的线经过物体重心的上方时,物体具有不稳定平衡性。

中立平衡条件:当物体受到微小外力作用后,回复原来状态的作用力的线经过物体重心时,物体具有中立平衡性。

4.力的平衡的判断方法力的平衡的判断方法可以用平衡的条件来判断。

例如:求图4-4所示的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解:将图4-4中各个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标示出来,再将它们合成,得到合成力F。

根据力的平衡的原理,当一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合成力F必定为零。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合成力F是否为零来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5.力的平衡的应用方法力的平衡的应用方法可以用平衡方程来表示。

力的平衡说课稿

力的平衡说课稿

《力的平衡》说课设计景洪市一中:白兴奇一、说教材《力的平衡》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2002年8月第一版、八年级第六章力与运动的第三节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力平衡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所以二力平衡条件是重中之重。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加深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同时对为后面要学的做了铺垫。

通过实验,使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归纳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为今后研究问题奠定了能力基础。

2、教学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提出的,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基本理念的要求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我确定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是:知识与技能:1)知道平衡状态的概念;2)理解二力平衡条件;3)会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2)通过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阐述物理知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依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课程基本理念及教材的特点和地位我将本节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重点:理解二力平衡条件鉴于学生刚刚接触到力学,本节物体的受力分析,学生会感到比较生疏,分析物体受力有一定难度,所以将难点定为:难点:会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活动中我精心设计实验,由于教材中“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桌面摩擦阻力较大,直观性也较差,为弥补这些不足,我将实验做了改进。

把在平面的实验改进为在竖直面,把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物理小车改为轻质纸片,改进后的实验,操作方便,更直观,现象更清楚,让学生参与,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论证,交流合作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对概念的形成,依据认知结构理论,结合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实验探索、课件展示、分析讨论强化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科研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力的平衡》的一等奖说课稿

《力的平衡》的一等奖说课稿

《力的平衡》的一等奖说课稿1、《力的平衡》的一等奖说课稿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

力的概念和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为学生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平衡的学习是学生探究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浮力、压强知识的重要基础,更为高中学习多力平衡以及力矩的平衡做铺垫,所以,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2)对教材的处理北师大版的实验教材,将二力平衡这一节内容安排在第三章《运动和力》的第五节,它的前面是力、力的测量、重力和同一直线的二力合成,后面是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

◇ 关于平衡状态的概念,本教材是直接给出。

但是生活经验和直觉告诉学生:静止的物体是平衡,而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是平衡状态却没有这种认知。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先由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得出静平衡,通过老师的演示实验,发现受平衡力的物体也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来完善平衡的概念。

◇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我根据初二学生的好奇心,将书上的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在硬纸板的不同位置打了八个孔,学生用两端带有挂钩的细线,根据自己的意愿任意选择两个受力点,实验操作简单方便,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又增强了实验的全面性。

◇ 课本中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这种平衡状态的受力情况没有探究,为了帮助学生能直观理解,我增加了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匀速提升钩码的实验,会对平衡的概念形成完整的认识。

通过探究和演示实验,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演绎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为今后研究问题奠定了能力基础。

2.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热衷于动手实验。

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相关概念和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知识铺垫;他们也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3.教学目标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能说出什么是平衡状态;②对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能进行受力分析,认识平衡力的概念;③会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简单平衡问题。

《力的平衡》说课稿

《力的平衡》说课稿

12 《力的平衡》说课一、说教材(一)课标要求一级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三级主题: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二)教材分析《力的平衡》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与运动》第三节内容,本课题安排了“二力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两方面内容,按照“现象→规律→应用”的程序来编排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是牛顿第一定律和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的延伸,是从合力为零的角度探讨物体的运动状态,为后续学习压强、浮力、杠杆以及高中阶段共点力平衡作了准备。

二力平衡是分析力学问题的重要依据,是初中力学的重点内容。

(三)学情分析1、学生认知水平(参考范文1)2、学生知识经验生活中平衡现象到处可见,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已学过惯性定律和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且八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这些都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是,由于依赖直觉经验,学生存在一些错误认识,如拉某物体匀速运动,认为向上运动时拉力大,向下运动时拉力小;速度大时拉力大,速度小时拉力小;水平推物体没推动时,认为推力小于阻力等,这些都需要本节课的深入学习。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平衡状态,知道平衡力概念。

2、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会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1、经历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分析与讨论生活中的平衡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中领略物理的简洁之美,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分析生活中平衡物体的受力情况,体会物理知识的价值。

重点及确定依据:探究并得出二力平衡条件。

二力平衡条件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和后继学习的基础性。

难点及突破策略: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引导学生通过画物体受力示意图的方法进行分析。

二、说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本课时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辅以教师启发引导、多媒体的直观显示。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按照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引导学生采用:实验、观察、分析、归纳;交流、合作、讨论;实例分析、反馈练习等学习方法。

物理实验教案:力的平衡

物理实验教案:力的平衡

物理实验教案:力的平衡一、引言力的平衡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物体在空间中的稳定性和平衡状态。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力的平衡实验是非常基础和必要的内容之一。

通过力的平衡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的平衡原理,并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个适用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力的平衡》教案。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平衡概念并能够应用到具体问题中。

2. 了解杠杆原理及其在力的平衡中的应用。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实验操作技巧和数据处理能力。

三、教材准备1. 实验器材:支架、杠杆臂、质量砝码等。

2. 实验药品:无。

四、教学流程1. 引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将要进行的《力的平衡》实验,并简单说明这个实验对于掌握物理知识和培养科学精神非常重要。

同时,可以提问学生对于力的平衡有什么样的认识,以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参与兴趣。

2. 实验演示(10分钟)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展示如何利用杠杆原理来实现力的平衡。

首先,将支架放置在实验台上,并固定好。

然后,将杠杆臂安装在支架上,并调整至水平位置。

最后,在杠杆臂的一侧逐渐添加质量砝码,直到杠杆保持平衡为止。

3. 学生实验操作(30分钟)分组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首先,每个小组要求选择合适长度的杠杆臂并固定在支架上。

然后,在杠杆臂的一侧逐渐添加质量砝码,并观察到达力的平衡时所加质量与距离乘积相等的情况。

鼓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质量砝码和距离,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进一步探索力的平衡条件。

4. 数据收集与分析(20分钟)学生通过记录不同重物组合下达到力平衡时所需要的距离和质量数据,并进行简单统计和分析。

要求学生归纳总结出力的平衡条件,并探讨与力矩的关系。

5. 实验讨论与误差分析(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讨论,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和分享实验结果及心得体会。

引导学生思考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并对进行误差分析。

6. 温故知新(10分钟)通过回顾本次实验所涉及的物理概念和原理,强调力的平衡是一个自然界中常见且重要的现象。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说课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说课
二、自主学习 探究新知
教师或学生提出,发现问题
探索发现
讨论交流
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
四 说教学过程
2
三 操作演练 形成技能
演示实验
内容一
内容二
提出新问题
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实验,适时引入。
四、说教学过程
五 归纳小节 拓展思维
很据本书内容,结合板书对本节内容再次疏理, 便于在心中建立一个框架,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 记忆 让学生把课堂的知识真正的运用到实践的 当中,做到学以致用,我设计了以下内容: 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思考, 牛顿第一定律与本节课的关系。
2
掌握共点力的 平衡条件
4
通过共点力平衡条 件的得出过程,培 养学生理论联系实 际的观点。
教学 目标
3
通过观察三个共点力平 衡的演示实验,推出共 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 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二、说重难点
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 的平衡状态。
2: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难点
五、说板书设计
在学习的引入过程中,我运用的 是小黑板出示的方法,因此我将 黑板分为四个板块,第一板块用 于对新知识的探究,第二板块用 于作图,第三板块和第四板块轮 换使用,主要用于例题的讲解和 学生练习
即: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三、说教法、学法

自主探究法
实验法 归纳法 讲练法


合作交流法 成果展示法

四 说教学过程
1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2源自第二环节:自主学习 探究新知
3
第三环节:操作演练 形成技能
4 5
第四环节:归纳小节 拓展思维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平衡与力的合成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平衡与力的合成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平衡与力的合成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平衡与力的合成引言:力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它对于物体的运动和平衡状态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教案将重点讲解力的平衡以及力的合成,为学生提供清晰的物理概念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力的平衡力的平衡是指合力为零的状态,即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物体所受到的合力为零,各个力之间达到平衡。

1.1 平衡条件为了使物体保持平衡,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合力为零,即∑F = 0;2)合力的力矩(力对某一点的转动效果)为零,即∑τ = 0。

1.2 力的平衡示例选择一个具体的问题来说明力的平衡。

假设有一个长度为2m,质量为10kg的杆,杆的一端固定在支点上,在杆的另一端挂一个重力为60N的物体。

在距离支点1.5m处有一个力为F的拉力。

向左为正,向右为负。

我们需要求解该问题。

解决步骤:1)根据合力为零的条件,我们可以得出F - 60N = 0,解得F = 60N;2)根据合力的力矩为零的条件,我们可以得出τ = (1.5m)(60N) -(2m)(10kg)(9.8m/s^2) = 0,解得τ = 29N·m;3)由于力的平衡,拉力F的大小为60N,方向向左。

二、力的合成力的合成是指将两个或多个力按照一定的法则合并成一个力的过程。

力的合成广泛运用于力的分解、矢量运算等方面。

2.1 力的合成法则力的合成法则包括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

2.1.1 三角形法则三角形法则是指将两个力按顺序首尾连接,然后从连接点画一条第三边,该第三边就是两个力的合力。

2.1.2 平行四边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是指将两个力按顺序首尾连接,并且使它们的作用方向保持不变,然后从连接点处构造一个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就是两个力的合力。

2.2 力的合成示例通过一个具体的问题来说明力的合成。

假设有两个力,一个力的大小为10N,已知方向角为30°;另一个力的大小为15N,已知方向角为120°。

3.5共点力的平衡+说课稿-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3.5共点力的平衡+说课稿-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共点力的平衡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共点力的平衡》。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效果这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共点力的平衡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5节的内容,主要包含共点力平衡的条件这一相关知识。

共点力的平衡进一步揭示了力与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相互作用观念的表现。

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关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水平的要求,本部分“内容要求”为:1.2.2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本节主要探究共点力的平衡,教材首先介绍共点力的概念,然后依据二力平衡和力的合成,将多力的平衡转化为二力的平衡,推理得出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并用此知识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从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入手,通过典型例题提升运用共点力平衡条件来解决相关知识的能力。

教材以图片和问题作为导向,以实际生活情境为背景,加深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作为第三章相互作用力的最后一节,共点力的平衡承载着实现全章教学目标的任务,充分展现了多种多样的相互作用。

根据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程目标上,要渗透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

为此,本节的课程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物理观念:知道什么是共点力2.科学思维:在二力平衡的基础上经过科学推理,得出共点力平衡的条件,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3.科学探究:对悬挂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说明共点力和重力、拉力二力之间的关系。

4.科学态度与责任:学会利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体会物理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及课程目标的确立,本节的重点有:教学重点:共点力平衡的条件教学难点:应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二、说教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5节《共点力的平衡》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5节《共点力的平衡》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5节《共点力的平衡》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5节《共点力的平衡》。

第三章主要讲述相互作用——力,以相互作用与**定律为学习主题。

自然界的物体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具有多种多样的相互作用。

正是由于这些相互作用,物体在形状、**状态等许多方面会发生变化。

如何来研究这些相互作用呢?在力学中,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抽象为一个概念——力。

在研究物体做机械**时,最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本章研究这几种常见力的特点和规律。

通过本章学习,培养学生**与相互作用观念、建构模型的意识和能力、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意识、能力和科学态度与责任,从而让学生具有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本章共有五节内容,本节是第5节,探究共点力的平衡。

承载着实现全章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1.2.2 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三章《相互作用——力》的第五节。

本节探究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并用此知识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从共点力平衡条件入手,继而通过典型例题运用共点力平衡条件的知识。

教材以图片和问题导入,注重思考与讨论,专门讲述了“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1.理解平衡状态,掌握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推论。

2.进一步熟练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进一步熟练掌握正交分解法。

3.能依据平衡条件利用合成或分解方法计算平衡问题。

(二)核心素养:物理观念:通过研究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形成相互作用观念,能用其解释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思维:理解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能依据平衡条件利用合成或分解方法计算平衡问题,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极限思维,培养学生科学推理、论证的科学思维。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5.3 力的平衡-鲁科版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5.3 力的平衡-鲁科版

鲁科版高一年级必修一第5单元《力的平衡》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力的平衡》鲁科版必修一第五章第3节第一课时(需二个课时)二、设计理念:通过实验探究法、希沃教学助手的同屏互助的功能来与物理学科融合。

同屏互助功能更好的让学生观察其他同学的实验进度,用文件上传功能更好的比较学生的实验结果。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具体事例知道什么叫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

2、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掌握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3、会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平衡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用实验探究方法推理多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2、学会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基本的思维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尝试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四、学情分析:在本节学习之前,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二力平衡的条件。

而且在物理必修一第五章的第一、第二节已经学习了力的合成:共点力的合成、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多个力的合成、力的分解、力的正交分解。

学生对上一节课的内容有所复习,以及对新课预习的基础之上学习本课。

这节课的教学特点就是让同学通过小组互助完成实验,得出实验结果。

为了更好的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我们与信息技术融合,用到了希沃授课助手里面的手机同屏功能和文件上传功能。

五、重难点和关键(分重点、难点和关键三点分别简要表述,“重点”即平衡条件的得出,“难点”用平衡条件的应用,“关键”即解决教学难点,掌握最核心内容,实现本课教学目标所要注重的重点环节是实验探究过程和整个过程是同学讨论,老师引导,用同屏功能互相借鉴如何得出平衡条件)六、教学课时:本教学内容共设2课时,第一课时是实验探究得出平衡条件,以及用平衡条件来解决几个简单的问题;第二个课时是讲平衡的种类以及稳度,还有习题课。

七、教学准备:教师要准备好上课的课件、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学生要提前预习,上课要带好尺子,三角板,铅笔,橡皮擦等工具。

共点力的平衡说课稿

共点力的平衡说课稿

(一)共点力的平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高中物理组x号考生。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共点力的平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首先,谈一下我对教材的理解。

《共点力的平衡》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五节,进一步揭示了力与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形成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的重要载体。

既综合了前面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又是后续牛顿第二定律学习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

新课程方案要求教师育人为本,分析学生是备课的重要环节。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三大性质力、力的合成与分解有了初步的认识。

此外,学生初中时也已接触过二力平衡,这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是共点力。

2. 在二力平衡的基础上,经过科学推理得出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合力为0。

3. 会用共点力平衡条件分析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物理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重点是共点力平衡的条件,难点是应用共点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将采用讲授、演示、引导的教学方法。

同时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下面我将围绕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重点说一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我将通过多媒体播放远古巨石屹立多年,杂技运动员顶缸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巨石,缸能保持平衡。

新课讲授的第一部分是共点力。

首先,我将让学生分组操作,将桌子上的木棒用绳子使其在竖直面保持静止,并画出受力分析图,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共点力,体会平行力与共点力的不同。

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平衡状态指的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条件下可以保持平衡?新课讲授的第二部分是共点力平衡的条件。

我将引导学生回忆二力平衡的知识,从合力的角度认识二力平衡,知道当合力为0时物体保持平衡。

7.3 力的平衡说课稿

7.3 力的平衡说课稿

力的平衡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物理组3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力的平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首先进行教材分析。

力的平衡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三节的内容,二力平衡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二力平衡的条件更是重中之重,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是对第六章的延伸,同时也为后面的力学知识奠定基础。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平衡状态的概念,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学习物理学中的控制变量法,能够把具体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使学生的认识过程有一个质的飞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讨论生活中力的平衡现象,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的科学精神。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现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学难点是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分析,接下来说一下教法与学法。

根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我打算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探究法以及任务驱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本节课的教学。

学法方面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创新等学习方式逐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实验探究的学习能力。

我接下来要说的是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匀速下落的降落伞,并向学生提问降落伞为什么可以匀速下落呢,让学生思考问题从而导入新课的学习。

这一环节通过视频播放、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第二个环节:自主学习、探究新知我会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物体的平衡状态以及平衡力的概念,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找出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和作用在物体上的平衡力。

共点力的平衡说课课件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

共点力的平衡说课课件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

问题引入
1
理论推导活 结动态平衡
2
实验验证活 结动态平衡
2
理论推导死 结动态平衡
3
实验验证死 结动态平衡
3
教输学入文反本内思容
43
三、实验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三、实验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三、实验教学过程
(二)活结动态平衡
d
B
A Gβ α Dα
m
理论推导
三、实验教学过程
水平调节拉链 橡皮筋 标记点 细线
创新三 3
可移动背景板的使用实现力的动态观察
创新四 4
实验器材比较普通,便于推广
创新五 5
实验过程通过观察橡皮筋长短即可,避免力的测量
四、教学反思
实验不足
不足一
1
实验过程橡皮筋容易晃动造成误差
不足二
2
背景板有点偏小,橡皮筋长度变化不是很大
四、教学反思
实验改进
改进一
1
利用此实验装置验证相似三角形
改进二
说课内容
01
02
03
04
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一、课程标准要求
物理课程标准要求:能用共点力
的平衡条件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三章 第5节共点力的平衡,是相互作用——力一 章的拓展应用内容。
二、实验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理论推导活结动态平衡与死结动态平衡,充分理解活结 问题与死结问题;
2、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活结动态平衡,充分了解晾衣架问题,加深对 活结动态平衡的理解;
3、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死结动态平衡,加深对死结动态平衡的理解;
4、学生通过理论推导与实验验证双管齐下的方式让自己能力。

高中物理力的平衡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平衡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平衡教案
教学内容:力的平衡、平衡条件、受力分析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力的平衡的概念和平衡条件
2. 能够运用受力分析的方法解决平衡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1. 力的平衡概念和平衡条件的理解
2. 受力分析方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如何进行力的分解和受力分析
2. 如何应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利用力的平衡的日常生活例子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引发学生对力的平衡的兴趣和思考。

二、讲解与示范(15分钟)
1. 讲解力的平衡的定义和平衡条件
2. 示范如何进行受力分析,并解决简单力的平衡问题
3. 介绍重要的概念和公式
三、实验与观察(20分钟)
1. 让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力的平衡现象
2.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3. 引导学生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加深理解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
1. 给学生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受力分析解决平衡问题
2. 导引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五、小结与作业(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熟练掌握力的平衡的概念和平衡条件,能够运用受力分析的方法解决平衡问题。

同时,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能够加深对力的平衡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力的平衡说课教案(南)

力的平衡说课教案(南)

《力的平衡》说课教案大家好,我是来自某大学的南,今天我的说课的内容是《力的平衡》。

【点PPT】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材第一,说教材【点PPT】本节课是司南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五章《力与平衡》第3节的内容。

【点PPT】本节课的课标要求如下:第一、知道平衡状态和平衡力的概念;第二、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概念;第三、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点PPT】本节内容是前两节课程力的合成与分解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力的平衡问题涉及到:【点PPT】确定研究对象、【点PPT】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点PPT】以及应用物理规律布列方程等的解题思路,这将在今后学习过程中经常使用。

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考虑上述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我提出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点PPT】知识和技能,让同学们能够掌握平衡力的概念以及共点力的平衡条件,然后能够运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和方法:让同学们尝试通过实验,探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运用共点力的合成,分解的知识以及平衡条件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同学通过学习,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点PPT】那么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理论和实验推出三个力的平衡条件,知道多个力平衡的条件。

【点PPT】难点则是在解决实际力的平衡问题中,应用相似三角形、线段比例性质以及三角函数等数学知识。

二、说学法、教法(含学情)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我设计的学法教法如下。

【点PPT】首先,【点PPT】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各种力,对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也有了初步的认识,【点PPT】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及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教材自主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并且学生具备基本运用作图,计算解决受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所以,在课堂上应该体现其主动思维以及自主探究的能力。

高中力的平衡说课稿

高中力的平衡说课稿

高中力的平衡说课稿高中力的平衡说课稿高中力的平衡说课稿一一、分析教材(一)教材在整个中学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力的合成》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图示和重力,弹力,摩擦力这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研究多个力的合成问题,它是前几节内容的深化。

同时,本节课在整个中学物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很重要的。

因为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的基础和工具;“平行四边形定则” 则始终贯穿在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为以后学习速度,加速度,位移,动量,电场,磁场等矢量运算奠定了基础;而本节课所涉及的等效代换思想贯穿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

因此,本节课不过关,后续课的学习,就无从下手,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阶段。

(二)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安排这节课的目的一是从等效代换思想出发,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二是体会实验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并初步掌握用平行四边行求合力的方法;三是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四是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夹角的关系;五是将力的合成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三)教材内容分析教材上本节内容最大的亮点在探究实验部分,同样是先用互成一定角度的两个力F1、F2将一端固定的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O点,接着用另外一个力F再次将橡皮条的一端拉到O点,然后给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不同的是接下来以前的就教材是这样说的:可以看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用对角线表示出来;而我们现在的新教材是这样讲的:我们要探究的是:合力F与分力F1、F2有什么关系?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可以发现,旧教材注重知识结论的给出。

而新教材则更加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分析学情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前他们已经具备了力的矢量性、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有关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几何知识、等效替代的思想等等,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然而高一学生习惯于代数运算,即使对位移、加速度等矢量,之前也是由直接的代数计算得出,又因为有些学生几何知识迁移能力较差,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一图形计算往往不习惯,通过探究实验,则能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物理《力的平衡》说课稿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

力的概念和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为学生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平衡的学习是学生探究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浮力、压强知识的重要基础,更为高中学习多力平衡以及力矩的平衡做铺垫,所以,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2)对教材的处理
北师大版的实验教材,将二力平衡这个节内容安排在第三章《运动和力》的第五节,它的前面是力、力的测量、重力和同一直线的二力合成,后面是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

◇ 关于平衡状态的概念,本教材是直接给出。

但是生活经验和直觉告诉学生:静止的物体是平衡,而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是平衡状态却没有这种认知。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先由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得出静平衡,通过老师的演示实验,发现受平衡力的物体也能够做匀速直线运动,来完善平衡的概念。

◇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我根据初二学生的好奇心,将书上的实验装置实行改进,在硬纸板的不同位置打了八个孔,学生用两端带有挂钩的细线,根据自己的意愿任意选择两个受力点,实验操作简单方便,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又增强了实验的全面性。

◇ 课本中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这种平衡状态的受力情况没有探究,为了协助学生能直观理解,我增加了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匀速提升钩码的实验,会对平衡的概念形成完整的理解。

通过探究和演示实验,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演绎水平得到进一
步增强,为今后研究问题奠定了水平基础。

2.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热衷
于动手实验。

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相关概念和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知识铺垫;他们也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水平和合作的意识。

3.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能说出什么是平衡状态;
②对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能实行受力分析,理解平衡力的概念;
③会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简单平衡问题。

【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培养分析、归纳的水平;
②通过度析与讨论生活中的平衡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中领略物理的简捷之美,获得成功的喜悦;
②通过度析生活中平衡的物体受力情况,培养注重科技的意识;
4.重点难点
二力平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具有应用的广
泛性和后继学习的基础性;而学生刚刚接触到力,对实际物体的运动状
态和受力分析,学生感到比较生疏,所以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
际问题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5.教法分析
为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情境引入、引导探究、
指导讨论、演示突破的方法为学生搭建支架,学生主要以观察现象、
亲历实验探究、组间协作、讨论归纳等方式来获取新知识。

6.教学资源
教师:多媒体课件、示教板、弹簧测力计
学生:两端带有定滑轮的木板、带孔的硬纸板、细线、钩码、刻度尺五、教学过程分析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设计为以下六个环节:
环节一:视频引入
从学生感兴趣的真实情景出发,激疑生趣,引发学生思考,很直接的
引出平衡的概念。

环节二:观现象、究本质→理解平衡与平衡力
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结合对周围物体的观察,列举出他们认为平衡的
物体,例如:桌面上的物理书,悬挂的灯管等,进而得出静止的物体
是平衡状态。

这是学生看到的表面现象,究其本质是什么呢?老师立刻
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对他们所列举的几个物体实行受力分析,对平衡
物体的受力有个全面地理解,进一步指出一个物体如果只受两个力的
作用而平衡叫二力平衡,既澄清了概念,又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环节三:师生合作、解读探究
在这个环节里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
活动一:学生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