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特点及其货币金融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货币金融理论
详细描述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认为货币政策是政府稳定经济周期的重要工具。他们主张通过调整利率等货币政策手段来 刺激或抑制经济活动,以减轻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影响。此外,他们还强调货币政策应具有前瞻性,以应对未 来经济不确定性的影响。
货币供应与需求
总结词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强调货币供应和需求对经济的影响,认为货币供应的变化 会影响总体需求和物价水平。
详细述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认为货币供应的增加会导致总体需求的增加,进而影响物 价水平。他们强调货币供应和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的影响 。
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
总结词
货币政策操作与效果
1 2
货币政策操作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主张货币政策应关注短期 总需求,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 经济活动。
货币政策效果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对经济有显 著影响,能够刺激总需求,稳定经济增长。
3
政策建议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政策应具有前瞻性,根据 经济形势预测未来趋势,提前采取措施。
金融创新是指通过引入新的金融 工具、交易方式或服务模式来提 高金融市场运行效率、降低交易
成本的行为。
金融创新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 高资金配置效率,推动产业升级
和技术创新。
金融创新也可能带来新的风险和 问题,需要加强监管和风险管理,
确保金融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04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货 币金融理论的实践应用
金融风险与监管
金融风险是指因市场不确定性 导致的投资损失的可能性,包 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
性风险等。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一种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批判和修正,它认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解决经济问题方面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要特点包括:
1. 强调供给侧经济学。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和稳定不仅仅依赖于需求的刺激,还需要关注供给侧的改革和创新。
2. 强调结构性改革。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和稳定需要通过结构性改革来实现,包括改革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产业结构等。
3. 强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该协调一致,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稳定。
4. 强调政府的积极作用。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政府应该在经济中扮演积极的角色,通过政策调控来实现经济增长和稳定。
后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
第7章后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7.0 关于后凯恩斯主义按照哈考特(1987,第3卷,中译本第989-993)的定义,后凯恩斯主义指一组强烈反对处于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经济理论和正统凯恩斯主义的IS-LM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并努力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可供选择的“多种研究方法”而联合在一起的经济学家的观点。
但它“不是一个紧密的团体”(艾克纳,1979),实际上还是一个相当“异质的组合”(哈考特,1982),仅仅由于它们都具有向正统挑战的愿望而被联系在一起。
其主要观点可以追溯到其创始人的贡献,即凯恩斯的货币观点、卡莱茨基的真实分析、斯拉法的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甚至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影响,尤其是马歇尔对凯恩斯的影响,以及贯穿于卡莱茨基和斯拉法著作中的古典学派和马克思的观点(参见斯诺登等,1994,中译本第444页)。
大致说来,后凯恩斯主义的“多种研究方法”或分支1,主要包括:(1)后凯恩斯货币学派,由于其成员主要分布在美国,也称作美国后凯恩斯主义者,它侧重马歇尔短期分析和局部均衡分析以及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如温特劳布、戴维森、明斯基、克雷格尔、摩尔、奇克和S。
道、R。
罗西姆等,卡尔多是个例外,他在货币理论上持有相似的观点;(2)新李嘉图主义,也被称为“剩余学派”或斯拉法主义,它侧重马克思、斯拉法的价值和分配理论以及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如盖尔加尼(1978、1979)、巴拉德瓦杰(1978,1983)、伊特韦尔(1979、1983)、米尔盖特(1982、1983)、帕西内蒂(1962、1974、1981),以及达特和阿马德奥(1990)等;(3)后卡莱茨基学派,它侧重马克思再生产原理和卡莱茨基的有效需求原理,如琼.罗宾逊、索耶等。
另一方面,美国后凯恩斯主义者,包括老一辈经济学家如汤申德(1937)、罗宾逊,以及沙克尔2等,也被称为“原教旨凯恩斯主义”;而罗宾逊,以及新李嘉图主义者等与“剑桥资本争论”的经济学家,也被称为“新剑桥学派”。
凯恩斯经济学各学派及理论
凯恩斯经济学目录[隐藏]凯恩斯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Keynes)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学派新凯恩斯学派(New Keynesians)图书《凯恩斯经济学说评论》[编辑本段]凯恩斯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Keynes) 凯恩斯经济学产生的经济背景和学术背景凯恩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
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复杂而深刻的经济根源。
1、凯恩斯经济学——30年代大萧条的直接产物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大经济危机。
这次大危机震撼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席卷了所有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在经历了长达4年之久的大危机后,又陷入了长期的特种萧条之中。
西方国家成这次大危机和接踵而至的特种萧条为“30年代大萧条”。
面对着空前严重的危机和失业,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不再欣赏那种否认危机和失业的可能性的传统经济学,而是希望出现一种新经济学,这种新经济学要承认危机和失业,但不要承认危机和失业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要论证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防止危机和失业,而不要只是空泛议论;要攻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而不允许任何转向马克思、转向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潮存在和蔓延。
凯恩斯经济学正是在这样一种符合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愿望的新经济学,它是1929——1933年大危机的直接产物。
2、凯恩斯经济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在大战其间,这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带有非常时期的军事性质。
面对着迅速发展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希望一种新经济学,要反对自由放任主义,主张国家干预主义;要讲“一只看得见的手” 的作用,不要只讲“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要维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要在理论上论证在实践中已经在做的事,而不是持反对或批评立场。
凯恩斯经济学正是在这样一种符合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愿望的新经济学,它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一.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主要理论与特点与其他经济学派相比,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理论缤纷繁杂。
概括地看,他们在吸纳并融合各学派理论之长、有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原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上,试图建立起一种有微观理论基础的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是以不完全竞争、不完善市场、不对称信息和相对价格的粘性为基本理论,坚持“非市场出清”这个最重要的假设,认为在货币非中性的情况下,政府的经济政策能够影响就业和产量,市场的失效需要政府干预来发挥积极作用。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与原凯恩斯主义学派在理论上的共同点在于坚持了凯恩斯主义的基本观点:他们承认实际产量和就业量的经常波动;承认实际产量和就业量波动的非均衡性质,特别是承认产品市场中的普遍生产过剩,承认劳动市场中非自愿失业的存在;认为名义总需求的冲击可以造成非均衡的产量和就业量的波动;经济体系本身的不完全性(而非经济主体的预期错误)是名义总需求的冲击产生实际效应的原因;主张应由政府对经济进行适度的干预,以弥补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
他们与原凯恩斯主义学派相比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强调工资和价格的粘性而非完全刚性,并试图对这种粘性从微观的角度进行合理的解释,在此基础上说明非自愿失业、普遍生产过剩的可能性以及政府经济政策的作用。
第二,强调并从微观角度入手阐明了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性,他们从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出发,研究了经济中存在的实际刚性、风险和不确定性、经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昂贵性、调整的成本因素等,从而说明了企业的最优定价行为及其宏观经济含义。
证明在市场经济中“看不见的手”并不能引导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主体最大程度地促进社会利益,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境界,恰恰相反,“看不见的手”导致了“协调失败”(Coordination Failures),出现了长期的市场非均衡和社会福利的巨大损失。
第三,强调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
他们以需求冲击为假定,着重论证了企业为什么总是拒绝及时随总需求的变动而调整价格和工资,这种微观行为反映到宏观经济层面又如何导致总产出和就业的变动。
后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后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不少西方学者针对凯恩斯货币需求动机作了进一步发展,补充和修正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 一 ) 凯恩斯交易需求理论的发展——平方根定律模型及修正对于凯恩斯提出的关于交易性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而与利率基本无关的观点,凯恩斯以后的经济学家都提出异议。
例如,美国经济学家汉森 (A . H . Hansen) 在 1949 年就提出,当利率上升到相当高度时,货币的交易余额也具有利率弹性。
然而,第一次深入分析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关系的是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W · Baumol) 。
1952 年,鲍莫尔发表的《现金的交易需求:一种存货理论分析》一文中,将最适量存货理论应用于货币需求的研究,认为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不仅与收入有关,而且与利率关系也极密切。
下面介绍鲍莫尔模型,假定条件为:①人们有规律地每隔一段时间获得一定量的收入 (r) ,且支出是连续的和均匀的。
②人们采用购买短期债券的形式贷出现金,并且每次变现或出售资产与前一次的时间间隔及交易量相等。
③未来时间内所预期的支出量为 T ,每次变现的现金数量为 K ,每次买卖债券的手续费为 b ,市场利率为 i ,持有货币的总成本为 C 。
人们的目的是最小化 C , C 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交易成本,持有现金越多,兑换变现的次数就越少,交易成本就越少,即交易成本是现金持有量的减函数;二为机会成本,由于持有现金是没有利息收入的,持有的现金越多,机会成本就越大,即机会成本为持有现金量的增函数。
用公式表示:(1)一阶条件为:(2)(3)K* 就是使总成本 C 最小时的货币量的值 ( ,所以使 C 最小化的二阶条件也自动满足 ) 。
因为在整个考察期间持有的平均现金余额为,因而货币需求的最适量为。
从公式可以看出:①当交易主体的交易量 (T) 和手续费 (b) 增加时,最优的持币数量会增加;当利率上升时,最优的持币数量会下降。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内容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内容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主要围绕着货币供给和利率展开,其中的核心
思想是通过调整货币供给和利率来刺激或控制经济活动,以此调整失业率
和通货膨胀。
具体内容包括:
1.货币供给控制: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供给是影响经济活动的关键,因此需要通过控制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来实现。
当经济活动表现低迷时,
中央银行应该通过扩大货币发行,增加银行贷款和消费支出,来刺激经济
活动;反之,当经济活动过热时,中央银行应该通过收紧货币发行,减少
银行贷款和消费支出,来避免通货膨胀的出现。
2.利率控制:凯恩斯主义认为,利率是决定投资和消费决策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
在经济萧条时期,中央银行
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增加货币需求;而在通货膨胀过高时,中央银行应该通过提高利率来降低货币需求和通货膨胀压力。
3.对失业问题的解决:凯恩斯主义认为,失业是经济波动的主要矛盾
之一,因此需要采取措施解决。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整货币供给和利率来
促进经济活动,刺激就业创造,并通过提高消费水平来拉动经济增长。
总之,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以达
到调节经济波动的目的,并解决失业问题。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试评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政策含义。
答:(1)通货膨胀与失业的非交替性后凯恩斯学派的价格形成理论表明,在制造业中,由于市场结构是寡头垄断型的,厂商在成本之上进行加成定价,这个定价机制意味着是大公司而不是政府当局在操纵价格,而且在企业就业人数不变的条件下,任何成本的上升或加价比例的提高都会导致价格上涨。
这也意味着价格的上涨与失业之间没有主流经济学所说的替代关系。
在逻辑上,价格上涨完全可以在就业率或失业率不变的情况下出现,因而,政府采用扩大失业降低通货膨胀的办法是无效的。
按照后凯恩斯学派的理论,治理通货膨胀的办法不是采用宏观的紧缩政策,而是微观的反垄断政策和价格管制政策等。
这个分析及其政策含义对于因垄断原因而导致价格上涨的经济来说,尤为重要。
(2)收入分配格局影响总需求和经济增长后凯恩斯学派的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理论表明,总需求水平与收入分配有密切的联系。
经济体系若要保证实现充分就业水平下的产出,就必须有相应的总需求水平特别是投资需求水平。
而较高的投资水平在均衡的条件下要求有相应的储蓄水平,由于来自利润的储蓄倾向大于来自工资的储蓄倾向,在逻辑上要求利润在总产出或总收入中的份额上升,因此,收入分配的格局要求适应需求水平和经济增长。
按照这个逻辑,如果投资需求下降而消费需求上升,为保持较高的总需求水平和充分就业,就需要扩大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换句话说,收入分配要向非财产收入者倾斜。
如果要素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不能实现所要求的分配格局,政府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收入再分配政策以适应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要求。
这一分析的政策含义对经济增长过程中伴随着收入差距拉大的经济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3)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导致经济过热和经济危机后凯恩斯学派的货币理论表明,货币的供给并不像主流经济学所说的完全由中央银行或货币政策当局来控制。
按照他们的理论。
货币供给产生的逻辑是,经济的发展和投资者的预期都会导致扩大融资的需要,而银行从赢利性的角度考虑(或在其他体制下的考虑),必然会扩大贷款,而贷款又会增加存款和增加准备金的需求,结果导致货币存量和货币基数的扩大,货币供给由此而内生地扩大了。
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货币政策分歧的理论比较及其启示
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都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济学派。
诚然,他们有共识,但更多地是分歧和对立,其中,尤以在货币政策上的分歧最为典型和最具代表意义。
其分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货币政策作用的目标理解不同,凯恩斯主义强调利息率对货币调节的传递作用,认为利息率应成为政策的直接目标;货币主义则否认利息率在货币政策中起重要作用,认为控制货币量是“第一要务”%#&。
第二,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看法不同,凯恩斯主义相信通过“需求管理”(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两大工具),可以解决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但是,货币政策的作用有限,仅仅是辅助性的、第二位的;货币主义则认为货币供应量是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的决定因素,因此“唯有货币最重要”%!&,并反对财政政策被“反复地滥用”。
一、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对传统货币数量说的“革命”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和代表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01),他抛弃了传统货币数量论的“两分法”,创立了以流动偏好为特色的货币需求理论。
传统货币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货币是中性的”%-&。
就是说,货币仅仅是经济运行的一层“面纱”,它完全不影响实际领域中的就业、产出、投资等。
货币数量变动唯一影响的是物价水平。
这就是古典学派的货币流与实物流截然分开的“两分法”,其前提基础一是假设人们对未来有完全的预期,一是不考虑时间变化的静态分析方法。
与古典学派不同,凯恩斯把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作为人们行为的重要假设,再加入时间因素的动态分析,从而使货币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并推演出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偏好说。
流动偏好(23453637)89+:+9+*;+),又称灵活偏好,是指人们基于货币具有百分之百的流动性(变现能力),从而喜好以货币形式保留一部分财富的愿望。
流动偏好根源于人的三种(两类)行为动机。
第一类是交易动机(便于应付日常交易支出)和预防动机(便于应付意外性支出,如医疗费用、事故赔偿等),这类货币需求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的大小并与之同方向变动,如果用<=>表示这类需求,用?表示收入水平,就有<=>@:())。
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第三章新剑桥学派的货币金融理论
《现代经济学导论》(1973年)
6
▪ 皮罗·斯拉法(1898-1983年)
• 著名意大利裔的英国经济学家,新剑桥学派重要代表人物。 • 1898年生于意大利都灵,1920年毕业于意大利都灵大学法学院,
8
• 卡尔多曾担任许多政府职务 • 1947~1949年,去日内瓦任欧洲经济委员会研究及计划组主任。 • 1949~1976年间,他先后担任过印度、锡兰、墨西哥、加纳、英属
圭亚那、土耳其、伊朗、委内瑞拉等国政府的税务顾问,他曾担任 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研究及计划组组长,并两度担任英国财政部 长的特别顾问(1964—1968年、 1974—1976年),也出任过联合 国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的经济顾问。他还两度担任英国工党政府财 政大臣的特别经济•主顾要问著。作:《支出税》(1955年) • 1974年,因其参政•《有价功值,与被分授配予论文男集爵》爵(位1,960成年为)上议院的终身议员。
• 从1930年起,在凯恩斯安排下,斯拉法花费20年时间为英国皇家学 院经济学会编辑了10卷本《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
• 1960年出版了《用商品生产商品》。该书是斯拉法的划时代著作, 也是为新剑桥学派确立理论基础之作。
7
▪ 尼古拉斯·卡尔多(1908-1986年)
• 当代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之一,以提出与经济增长论相溶合的收入分配论和建议 以消费税代替个人所得税著称。
1921年曾短暂赴伦敦经济学院学习,与英国马克思主义者有接触, 并与凯恩斯会见。1924-1926年,任意大利佩鲁贾大学教授,19261927年任卡利亚里大学的经济学教授 • 1926年,斯拉法在英国《经济学杂志》发表《在竞争条件下的收益 规律》,引起学术界很大的关注
第二章-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 他们以凯恩斯的嫡传弟子和凯恩斯理论的正 宗自居,要把“凯恩斯革命进行到底”,或 在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学上的 第二次革命。他们培养起来的第二代后凯恩 斯主义者主要有:杰夫· 哈考特(Geoff Harcourt,1930~)、卢伊季· 帕西内蒂 (Luigi Pasinetti,1930~)、约翰· 伊特 韦尔(John Eatwell,1945~)等人。这 些经济学家大多在英国的剑桥大学任教,并 且形成统一的研究范式,所以又被称为“新 剑桥学派”。
• 后凯恩斯主义者不仅强调不确定性世界中 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他们还把注意力集 中到了不确定性世界中货币的支付手段职 能以及由此产生的债务问题上。从货币的 这一职能产生的信用关系到资本主义发展 到了极致──资本主义在本质上和根本上是 一种信贷经济。
• 生产者之间、消费者之间以及生产者和消 费者之间的相互欠债,货币资本的借贷关 系,弥漫于每一个角落,从而形成一个接 着一个的支付的锁链,一旦个别人不能按 期偿还债务,这在不确定性条件下是必然 的,这个互相连接在一起的支付锁链就会 从某一个环节中断,从而引发金融危机。 •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也指出,在资本主义 经济不确定性的世界里,货币有能力使实 际经济陷入不稳定状态。
• 这一学派由于其学术观点和研究范式的特 点又获得了许多不同的名称,如由于强调 凯恩斯经济思想中激进成份而被称之为 “凯恩斯左派”;由于主张回到李嘉图那 里寻找凯恩斯宏观分析的微观基础而被称 之为“新李嘉图学派”;由于强调古典经 济学和马克思的剩余分析范式而被称之 “剩余学派”。
• 围绕着如何理解、继承和发展凯恩斯学说 等问题,新剑桥学派与同以保罗· 萨缪尔森 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发生了严重的理 论分歧,并通过与后者进行激烈的理论论 战中声名鹊起。
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
现代货币金融学说——对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的思考1前言1.1思想发展“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它的出现伴随着许多社会和经济问题。
从经济研究方法的沿革来看,凯恩斯开创了以“收入”为中心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即总量分析方法):以国民收入、总产出、消费和投资、总就业、物价、工资水平等国民经济总量的变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考查的对象。
正如萨缪尔森(Samuelson,P.A.)评价说,“宏观经济学是他的创造”。
货币理论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凯恩斯自己也认为,是他把传统的货币理论推回到总产量理论。
凯恩斯的货币理论经历了一个从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到将这一理论系统化和动态化,最后到对这一理论进行“革命性”变革的过程。
这就是由凯恩斯的《货币改革论》(A Tract on Monetary Reform,1923)、《货币论》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所组成的凯恩斯货币思想发展的三部曲(Patinkin,1976)。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通过对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的掌握和了解,并结合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对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主张进行全方位、系统性评价。
我们不仅要从近期美国等西方主要国家货币金融政策实施情况入手去探讨问题,而且要充分认识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产生、发展和实践的渊源,把理论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不仅能帮助我们提高利用实例来综合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增强对我国经济政策的理解。
同时对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经济政策的运用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1.3研究内容和方法本作品主要研究现代货币金融学说(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和实践的渊源,并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本研究结合了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热点,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法、案例分析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及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等科学方法对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实践渊源及其带来的问题和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揭示了深层的社会经济问题,具有很好的理论性和科学性。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特点及其货币金融理论_0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特点及其货币金融理论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特点及其货币金融理论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特点及其货币金融理论一、什么是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与自由市场理论相对的一种经济学理论,反驳并否定自由市场理论,特别是新古典综合理论。
顾名思义,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受到凯恩斯的启发,但它不同于萨缪尔森、托宾的老凯恩斯主义(即新古典综合经济学),也不同于斯蒂格利茨、曼昆、布兰登等人的新凯恩斯主义。
早期的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要与新剑桥学派、斯拉法主义(新李嘉图主义经济学)有关。
20 世纪 70 年代,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有了较大发展,研究领域也涉及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
当今的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不局限于凯恩斯的理论,他们也从哈罗德、琼. 罗宾逊、卡尔多、卡莱斯基、斯拉法等人的著作中汲取灵感。
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与法国调节学派、制度主义观点尤其是凡勃伦、加尔布雷斯的观点有关。
他们认为,凯恩斯革命本来是对古典主义思维的一次根本性的决裂,但由于正统凯恩斯分析和政策的失败引发了货币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反革命,并没有真正取得成功,他们的使命就是完成对古典思维的真正革命。
1/ 18和凯恩斯一样,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要关注宏观经济学问题和货币问题。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具有理论和方法的多元性,有的研究者将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划分为三个分支,分别是:1 斯拉法主义者(Slaffians):斯拉法理论被贴上剩余理论的标签,研究生产过程的剩余。
其研究被认为是捍卫劳动价值论的最后一块阵地。
斯拉法主义者主要受到斯拉法的影响,也受到马克思的影响。
其研究主要关注相对价格、技术选择以及多部门生产系统问题。
2 卡莱斯基主义者(Kaleckians):这些经济学家受到卡莱斯基的影响,也受到马克思的影响,更直接的影响来自卡尔多和制度主义。
其研究包括微观经济学(例如定价过程)、宏观经济、中观的金融关系。
3 基原主义者(Fundamentalist):其代表人物有戴维森、明斯基、斯基德尔斯基等,主要是美国的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
后凯恩斯学派
后凯恩斯学派(一)后凯恩斯学派的形成和基本特点1.后凯恩斯学派的形成后凯恩斯派是在与新古典综合派的争论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凯恩斯的《通论》问世后,凯恩斯的追随者们对《通论》中若干论点的理解和现实问题的看法发生分歧,足见形成两个对立的学派:新古典综合派和后凯恩斯学派。
前者以美国剑桥的麻省理工学院为中心,后者以英国剑桥大学为中心。
因此,两派之争又称为“两个剑桥之争”。
2.后凯恩斯学派理论的基本特点后凯恩斯主义反对新古典的微观经济理论,坚持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力图使两种理论进一步分裂。
后凯恩斯学派在批判新古典综合派的同时,积极阐明自己的论点。
该学派在理论上基本特点为:(1)将凯恩斯的短期、比较静态分析拓展为长期、动态化分析(2)后凯恩斯主义反对新古典综合派恢复传统经济学均衡分析方法(3)强调收入分配理论(4)批判边际生产力分配论(5)强调货币会导致资本主义经济不稳定(6)重视规范分析的方法3.后凯恩斯学派地主要代表人物后凯恩斯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尼古拉.卡尔多、皮罗.斯拉法、卢伊季.帕西内蒂等人。
(二)后凯恩斯学派的价值理论后凯恩斯学派的代表性价值理论是斯拉法的价值理论。
斯拉法价值理论的贡献,在于他尝试着在建渊源于古典经济学家和马克思的价值分析方法。
在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们的著作中,剩余是重要的概念。
斯拉法认为,李嘉图坚持了劳动价值论,但没有解决统一价值标准问题,马克思也没有解决这一问题。
新古典学派用“边际效用”这个主观概念来解释价值更是错误,他自己编造的一套“标准合成商品生产体系”,简称“标准体系”,设计出一种“合成商品”来充当价值尺度,以为这就解决了李嘉图的问题。
由“标准体系”可以得知利润率与工资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P118)R为剩余产品相对价值,由它生产的技术条件决定。
利润率越高,工资就越低;反之,亦然。
斯拉法体系方程组说明:产量决定于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关系,而不决定于市场供求之间的相互作用。
凯恩斯学派货币政策 的主要内容(一)
凯恩斯学派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一)凯恩斯学派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引言凯恩斯学派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派之一,其经济学理论对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凯恩斯学派货币政策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下面将简要阐述其主要内容。
货币政策目标•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学派认为,扩大货币供应能刺激经济活动,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实现充分就业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之一。
•维持物价稳定:凯恩斯学派主张保持适度的通货膨胀水平以推动经济增长,并避免通货紧缩引发经济衰退。
货币供应与利率•扩大货币供应:凯恩斯学派认为,通过扩大货币供应可以刺激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利率政策:凯恩斯学派主张通过调整利率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
降低利率可以刺激投资和借贷需求,提高经济活动水平;而提高利率可以抑制通货膨胀和过度投机性行为。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结合运用•经济活动不足时:凯恩斯学派主张通过扩大财政政策的支出,同时采取宽松货币政策,来刺激需求、提振经济。
•通货膨胀压力较大时:凯恩斯学派建议通过收紧财政政策的支出,同时采取紧缩货币政策,以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
市场失灵与规制•凯恩斯学派认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存在失灵的情况,会导致经济波动和不稳定的发生。
因此,适度的市场规制是必要的,以避免市场失灵的情况。
结论凯恩斯学派货币政策主张通过扩大货币供应和利率调整来实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
同时,结合财政政策的运用,有效地刺激或调整经济活动水平。
在市场失灵时,适度的市场规制是保障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
凯恩斯学派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为我们深入理解和应用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与借鉴。
以上是关于凯恩斯学派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的简要阐述。
西方经济学流派--第四节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 (2)长期调节措施: • 其一,实行没收性的遗产税,以便消灭 私有财产的集中,抑制食利者阶层的增 长,并把政府通过没收性的遗产税以及 同样重的赠与税所得到的财产和收入转 用于公共目标。 • 其二,用政府预算中的盈余去购买公司 股份,把公司股份所有权从私人手中转 移到国家手中。
26
四、两个剑桥之争
18
• 综合起来看,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这 种物质技术关系对于收入分配关系一定 的制约作用,迥然不同于新古典主义分 配理论的分配完全由物质技术关系决定 的论点。
19
• 3.经济增长理论
• 模型特点是: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在资本家阶级和工人 阶级之间的分配比例,以改变社会的平均储蓄率,从 而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 • 增加利润份额的途径。利润占国民收入的比例是怎样 提高的呢?这要依赖于投资率的增大。 • 在两个阶级各自的储蓄率不变,资本系数不变的条件 下,要实现较高的增长率,必须有较高的社会储蓄率 来提供投资所需的资金;社会储蓄率的提高则有赖于 利润收入者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的提高。因 此,如果增长率得以提高,必然是利润收入者收入占 国民收入比例的提高和工资收入者的收入占国民收入 比例下降的结果。
22
• 4.滞胀理论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反对 只根据货币供应的增加或集体议价的工资 提高来解释通货膨胀的原因。他们认为, 应从区分不同市场类型或不同类别的经济 部门入手来解释通货膨胀的原因,进而解 释滞胀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市场操纵理 论”。
23
三、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政策主张
• 1.对其他经济学流派政策主张的批驳 •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强调政府在分配领域内进行干 预的必要性。他们既反对货币学派关于听任市场机 制充分发挥作用的观点,也反对新古典综合派关于 调节总需求和实行工字物价管制的办法。 • 2.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政策主张主要包括短期和 长期两个方面的调节措施:
凯恩斯主义的金融发展理论及其实证
凯恩斯主义的金融发展理论及其实证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初期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宏观经济学理论,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来调节经济运行。
在现代金融发展理论中,凯恩斯主义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系统地探讨凯恩斯主义的金融发展理论及其实证,从中挖掘出这种理论的现实意义和国际影响。
一、凯恩斯主义的金融发展理论凯恩斯主义的金融发展理论包括两个方面:货币供应和货币政策。
货币供应是指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对货币数量和质量的控制,保持货币价值的稳定。
货币政策则是指政府利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整经济,包括调节货币供应、利率、汇率等措施,以达到宏观经济平衡。
1.货币供应在凯恩斯主义金融发展理论中,货币供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货币量过多的情况下,货币的价值会降低,从而导致高通胀率。
反之,货币量过少则会导致货币的流动性不足,从而造成经济萧条。
因此,保持货币数量的稳定是凯恩斯主义理论中的重要任务。
2.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凯恩斯主义理论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应,以达到宏观经济的平衡。
在该理论中,利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
如果政府希望增加货币供应,就可以降低利率;反之,如果希望减少货币供应,就可以提高利率。
此外,汇率也是货币政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政府可以通过汇率政策来调节货币供应,从而影响经济的运行状况。
二、凯恩斯主义的实证与现实意义凯恩斯主义的实证表明,货币政策和货币供应是战胜经济衰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期间,美国政府采用凯恩斯主义理论中的方案来刺激经济增长。
政府增加了货币供应,降低了利率,并增加了公共支出。
这些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凯恩斯主义在国际上的影响不断扩大,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纷纷对凯恩斯主义开展了研究和实践。
凯恩斯主义的实证结果显示,政府干预市场是有必要的。
虽然自由市场可以自行调整,但它们也容易受到周期性波动的影响。
后凯恩斯学派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考试作业有关后凯恩斯学派论文有关后凯恩斯学派论文一、有关后凯恩斯学派的简介后凯恩斯学派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叶,新古典综合派衰败以后学派林立,经济学家们寻求共识又无法达成一致的年代。
后凯恩斯学派在经济学分析中引入了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所忽视的厂商利润最大化和家庭效用最大化假设,吸收了理性预期学派的理性预期假设,建立了微观经济基础的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
后凯恩斯经济学派是以不完全竞争、不完善市场、不对称信息和相对价格的粘性为基本理论,坚持“非市场出清”这个最重要的假设,认为在货币非中性的情况下,政府的经济政策能够影响就业和产量,市场的失效需要政府干预来发挥积极作用。
后凯恩斯经济学派与原凯恩斯主义学派在理论上的共同点在于坚持了凯恩斯主义的基本观点:他们承认实际产量和就业量的经常波动;承认实际产量和就业量波动的非均衡性质,特别是承认产品市场中的普遍生产过剩,承认劳动市场中非自愿失业的存在;认为名义总需求的冲击可以造成非均衡的产量和就业量的波动;经济体系本身的不完全性(而非经济主体的预期错误)是名义总需求的冲击产生实际效应的原因;主张应由政府对经济进行适度的干预,以弥补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
二、后凯恩斯学派的产生背景20世纪60年代后期,特别是70年代中期出现“滞胀”以后,长期占据西方经济学主流地位的凯恩斯主义受到了来自不同流派的攻击。
新自由主义不但对凯恩斯主义进行了全面的批判,而且一度取代凯恩斯主义而成为备受瞩目的“官方经济学”。
虽然新自由主义很快衰落,但它对凯恩斯主义的不少批评是合理的,揭示了凯恩斯主义的真正缺陷和致命弱点。
为了摆脱理论和现实上的困境,80年代,凯恩斯主义阵营里出现了一个新的学派——后凯恩斯学派。
它的主要成员有:哈佛大学的格雷戈里·曼丘和拉里·萨墨斯,麻省理工学院的奥利维尔·布兰查德和朱利奥·罗泰姆伯格,斯坦福大学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以及哥伦比亚大学的艾德蒙·费尔普斯等人。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通过引入利率因素,解释了货币流通速度随经 济周期波动而变化的现象。
指导货币政策的制定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为货币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指导央行根 据经济形势变化灵活调整货币政策。
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从货币供求角度出发,分析了通货膨胀的成因, 为治理通货膨胀提供了思路。
dL1/dY>0。
预防性货币需求也是收入水平的增函数
02
预防性货币需求L2也是收入Y的增函数,即L2=L2(Y),且
dL2/dY>0。
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水平的减函数
03
投机性货币需求L3是利率r的减函数,即L3=L3(r),且
dL3/dr<0。
03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实 证检验
实证检验的方法和步骤
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收入水平
收入状况决定货币需求。收入水平越高,货币需 求量越大。
利率水平
在正常情况下,利息收入与货币需求呈反方向变 动。
制度因素
凯恩斯认为,利率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其水平的 高低受货币供求关系决定。
货币需求的函数关系
交易性货币需求是收入水平的增函数
01
交易性货币需求L1是收入Y的增函数,即L1=L1(Y),且
与现代货币数量论的比较
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数量决定价格水平,保持货币数量稳定就能实现经济稳定;而凯恩斯主义则 认为货币数量只是影响价格水平的因素之一,经济稳定需要更多的政策干预。
现代货币数量论强调市场自发调节机制的作用,认为市场能够自动实现均衡;而凯恩斯主义则强调政府 干预的必要性,认为市场存在失灵的情况。
要点三
对货币政策的新认识
随着经济学的发展,人们对货币政策 的认识也不断深入。一些经济学家认 为,货币政策应该更加关注资产价格 、信贷市场等因素,而不仅仅是调节 货币供应量。这些新的认识为货币政 策制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货币政策理论——凯恩斯主义
货币政策理论——凯恩斯主义学院上海大学所学专业金融学班级内容摘要凯恩斯货币理论是货币经济理论最显著的发展之一。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是众所周知的凯恩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首先梳理了凯恩斯货币政策理论产生的背景,进而阐述它不断发展过程中的内容演变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
关键词:凯恩斯货币理论;货币流通;货币供给目录一、理论背景 (1)(一)前人理论 (1)(二)历史背景 (1)二、主要内容 (2)(一)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 (2)(二)货币供给理论 (4)(三)利率理论 (4)(四)通货膨胀理论 (5)三、理论评价 (5)(一)历史意义 (5)(二)缺陷 (5)四、后人拓展 (6)(一)交易动机 (6)(二)谨慎需求 (6)五、政策主张 (7)六、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应用——流动性过剩 (7)货币政策理论——凯恩斯主义一、理论背景(一)前人理论凯恩斯之前的货币理论可归结为货币数量论传统,该理论可追溯至休谟的《论货币》,其后经历100余年的发展,并经马歇尔、维克塞尔、费雪和庇古等经济学家的斧正基本止于完善。
货币数量论因其形式的简洁性和逻辑解释能力,在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之前一直居于经济学的主流位置,在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之后,由于简单形式的货币数量论在现实经济的解释能力方面明显不足和凯恩斯理论对现实解释能力的明显优势,使得该理论退居到非主流位置。
到目前为止,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仍是现代主流货币理论。
(二)历史背景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历史上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从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暴跌开始,然后影响了美国全部产业,继而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这次危机使得生产力水平倒退了20-30年,失业率高达1\3。
时值占统治地位的自由放任学说难以继续维系西方金融体系,资本主义金融体系需要一种新的理论体系来救赎。
经济危机中美国经济学界和政界很多人要求政府介入运用政策治理危机,而凯恩斯从其《走向繁荣之路》到《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表明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干预主义者,这恰恰适应了西方国家的要求,为其思想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特点及其货
币金融理论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特点及其货币金融理论
一、什么是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与自由市场理论相对的一种经济学理论,反驳并否定自由市场理论,特别是新古典综合理论。
顾名思义,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受到凯恩斯的启发,但它不同于萨缪尔森、托宾的老凯恩斯主义(即新古典综合经济学),也不同于斯蒂格利茨、曼昆、布兰登等人的新凯恩斯主义。
早期的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要与新剑桥学派、斯拉法主义(新李嘉图主义经济学)有关。
20世纪70年代,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有了较大发展,研究领域也涉及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
当今的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不局限于凯恩斯的理论,他们也从哈罗德、琼罗宾逊、卡尔多、卡莱斯基、斯拉法等人的著作中汲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取灵感。
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与法国调节学派、制度主义观点尤
其是凡勃伦、加尔布雷斯的观点有关。
他们认为,凯恩斯革命本来是对古典主义思维的一次根本性的决裂,但由于正统凯恩斯分析和政策的失败引发了货币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反革命,并没有真正取得成功,他们的使命就是完成对古典思维的真正革命。
和凯恩斯一样,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要关注宏观经济学问题和货币问题。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具有理论和方法的多元性,有的研究者将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划分为三个分支,分别是:
1 斯拉法主义者(Slaffians):斯拉法理论被贴上剩余理论的标签,研究生产过程的剩余。
其研究被认为是捍卫劳动价值论的最后一块阵地。
斯拉法主义者主要受到斯拉法的影响,也受到马克思的影响。
其研究主要关注相对价格、技术选择以及多部门生产系统问题。
2 卡莱斯基主义者(Kaleckians):这些经济学家受到卡莱斯基的影响,也受到马克思的影响,更直接的影响来自卡尔多和制度主义。
其研究包括微观经济学(例如定价过程)、宏观经济、中观的金融关系。
3 基原主义者(Fundamentalist):其代表人物有戴维森、明斯基、斯基德尔斯基等,主要是美国的后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
他们强调根本的不确定性、流动性偏好、金融不稳定、方法论问题。
Fundamentalism指的是对某种宗教或理论的最初形式的信仰,不接受后来的理论发展。
Fundamentalist也指信奉正统基督教的人,汉语翻译一般为原教旨主义,在此指的是主张回到凯恩斯原初理论的经济学家,他们批评老凯恩斯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背离了凯恩斯最初的正确主张,因而强调重新回到凯恩斯,重读《通论》;他们强调凯恩斯革命的重要意义,指出老凯恩斯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在重要的方面放弃了凯恩斯革命的重要成果,向新古典的理论靠拢或者干脆缴械,并向后来的经济学界传递了一个走形的凯恩斯理论。
因而主张重新发现凯恩斯,要把宏观经济学建立在更为接近现实的基础上,强调回到不确定性前提下,承认宏观经济学的不稳定。
有的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如戴维森不同意将卡莱斯基、斯拉法及其新李嘉图主义追随者称为后凯恩斯学派。
戴维森认为这些经济学家的理论并没有基于凯恩斯的理论革命,而只是古典经济学的变种,将他们归为后凯恩斯主义学派混淆了后凯恩斯主义与主流经济学的区别。
狭义的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要指的就是基原主义者。
前两个分支因此也被人称为早期
后凯恩斯主义。
也有经济学家如霍尔特(Holt)将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区分为欧洲阵营和美国阵营。
这两个阵营的主要区别就是:欧洲阵营的多数人强调实际经济的行为和功能,忽视货币和金融的后果;美国阵营的多数人则将注意力集中于不确定性和金融对经济的影响力方面。
此外,英国的后凯恩斯研究小组、法国的凯恩斯研究协会也致力于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研究。
发表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要学术期刊包括《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剑桥经济学期刊》、《政治经济学评论》,《激进经济学评论》等。
二、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要特征
由于和主流经济学(包括主流凯恩斯主义,即老凯恩斯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在理论和具体观点上的不同,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被一些学者概括出几个方面的主要特征,其中在有效需求和历史时间(与动态模型)方面的特征被认为最为基本。
1 有效需求: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强调经济由有效需求(消费和投资)决定。
他们中的一些人(如戴维森)认为只有采用了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则分析和流动性偏好的学者,才有资格使用后凯恩斯主义的招牌。
特别是他们认为投资与储蓄是无关的,投资和积累也不受家庭跨期消费决定的影响。
如果投资和储蓄
有关,那么也是投资导致储蓄,而不是存在反向关系。
在需求决定经济的观点上,后凯恩斯主义与新凯恩斯主义也不同。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长期中经济受供给制约,例如长期中垂直的总供给曲线、自然失业率水平上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
在索罗模型中,长期增长受技术进步影响。
后凯恩斯主义认为有效需求原则在长期中也是极其重要的。
由于受有效需求和现存体制的制约,经济在长期内的表现无法确定,供给最终将适应需求。
2 历史时间(与动态模型):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强调历史时间和逻辑时间的不同。
逻辑时间是可逆的。
例如新古典经济学在供求模型中分析均衡变化时,假设从一个均衡点向另一个均衡点的变化、移动是在瞬间完成的。
而且条件一旦回到初始条件,均衡点还会变回去。
如果把这叫做逻辑时间,那么逻辑时间和历史时间没有关系,显然是可逆的。
后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在经济学分析中逻辑时间概念没有深度。
而历史时间,就是我们一般的时间概念,是不可逆的。
一旦经济个体作出决策,执行了决定,除非经济个体付出极高的代价,否则这个过程往往无法逆转。
如果说,稀缺资源是存在的,那么它一定是时间。
从这个角度,后凯恩斯主义者得出结论:经济的长期表现和
短期运行是分不开的,它是一系列短期运行的结果。
任何外部冲击影响下的经济运行轨迹都是非常重要的。
而新古典的分析是:在逻辑时间下,长期经济分析(经济的最终均衡点)与整个经济过程无关。
基于此,后凯恩斯主义者着眼于经济动态模型的分析。
这个动态模型能够更好地解释经济中物质资本、金融资产随时间的变化的过程,解释经济中生产率的变化。
凯恩斯和一些后凯恩斯主义者如明斯基很早就支持这一观点:经济中的均衡点和经济过程不可分割。
这曾经被认为很难模型化。
但现在这一观点已成为基于滞后效应、路径依赖、不可逆性和锁定效应的非线性数学发展的核心内容。
这些方法也使得经济中存在多重均衡成为可能,从而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单一最优均衡形成冲击。
1234下一页欢迎浏览更多论文联盟首页→ 经济论文→ 经济学→ 经济学理论文章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