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三个境界
管理者的三层境界
管理者的三层境界
管理者的三层境界是指管理者在不同阶段对于自己和对于组织管理的认知和处理方式的不同变化,可分为以下三层:
1. 自我导向型管理者:处于第一层境界的管理者主要关注个人的职业成长和个人利益,其管理风格通常是命令式和掌控式的。
他们关注自己的职场成功,但不太关注团队的成功和员工的发展。
这样的管理者缺乏自我意识和成熟度,需要通过实践和反思来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
2. 合作导向型管理者:第二层境界的管理者开始意识到组织目标的重要性,管理思路变得更为开放和协作。
他们在管理过程中注重团队协作和成员的成长发展,通过与团队成员的合作来实现组织目标。
这种管理者需要具有一定的人际沟通和倾听能力,能够带领团队一起实现目标。
3. 使命导向型管理者:第三层境界的管理者以组织的使命和价值观为导向,注重以科学、人性化的管理理念来实现组织目标。
他们有较高的自我意识和人际沟通能力,能够领导员工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同时关注员工的成长和发展。
这种管理者需要具备领导力和战略规划能力,在面对复杂的组织管理问题时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
总之,管理者的三层境界是一个发展过程,管理者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和管理能力,从而不断为组织的成长和员工的发展做出贡献。
管理的三重境界
管理的三重境界让组织有一个自动运行的机制,这是管理的第一重境界。
管理的第二重境界是让每个员工都有自动运行的机制。
要达到第一重境界,基本途径是制度建设,靠的是领导者的规范能力和掌控能力;要达到第二重境界,基本途径是动机的激发,需要综合使用绩效管理和团队建设的手段,靠的是领导者的价值观和激励能力。
管理的第三重境界,也就是最高境界,是员工的自动运行和组织的自动运行相结合,互相推动,互相促进。
这就好比员工不但知道怎样看钟,还知道怎样调钟和修钟。
钟也成了智能钟,可以根据不同场合、任务以及不同员工的特点,选择自己的报时方式和提醒间隔。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建设和队伍的培育与发展成为最关键的问题。
一旦达到了第三重境界,那么组织的管理就可以举重若轻,收放自如。
做一个闲人领导,其实不但是一种能力的考验,看其能否建立起自动运行的组织机制,更是一种个人境界的考验。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
领导者居中调度、总领全局的时候,要把自己的精力和时间逐渐从具体工作中解脱出来,要把很多执行层面的事情交给下属去做。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下属当中能做得跟领导一样、能让领导完全满意的人不多。
有些人能力不行做不好,有些人态度不行做得不主动,有些人思路不一样做得不让领导称心。
这个时候挑战就来了,看着下属不顺眼,领导怎么办?不能临阵换将,也不能自己上阵,不但要接受这个不满意的结果,而且在下属完成任务以后,还要给下属奖励和表扬。
这种情况是最考验一个人的心胸的。
每一个领导者都应该学会接受一个不完全满意的结果,学会安排不完全满意的下属去做一件让自己不是完全满意的事情。
明知道下属会犯错误,甚至连什么样的具体错误都能预见到,还是让下属去做,锻炼下属,培养下属,容许下属犯错误,让下属在犯错误中成长,不断改进工作。
王大琨(IBM特聘顾问、中国第3代沙盘模拟领军人物)国内16所顶尖商学院总裁班特聘教授王大琨老师有20年在不同领域企业实战经历(历经跨国企业、大型国企、著名民企三类企业),曾在IBM、万科、泰达、新浪网、北大纵横咨询集团担任高级顾问、部门经理、高级总监、副总裁职务!近9年高端管理人才培养经历。
管理的八大境界
管理的八大境界
1.基本管理境界:了解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掌握基本的管理技能。
2. 战略管理境界:学会制定组织的战略方向和目标,以及如何实施和监控这些战略。
3. 组织管理境界:了解如何设计和建立一个有效的组织结构和职责分配,以优化组织运作效率。
4. 人力资源管理境界:掌握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技能,以确保组织拥有高素质的人才。
5. 财务管理境界:了解财务报告、成本控制、预算编制等财务管理相关技能,以确保组织财务稳健健康。
6. 市场营销管理境界:了解市场营销理论和技巧,掌握市场调研、产品定位、品牌推广等相关技能,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7. 创新管理境界:了解创新的概念和方法,掌握创新管理的流程和技巧,以推动组织不断创新和发展。
8. 领导力境界:学会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掌握领导力的基本理论和技巧,以激发团队的潜力和凝聚力。
- 1 -。
企业管理的三重境界
企业管理的三重境界企业管理的三重境界: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第一重境界:“无”此时的“无”,是真正的“无”,无产阶层,创业者面临的是“一片荒无”的景象,无资金,无订单,无优势,无人气,无管理……就象大多数初涉职场的“草根”,无房,无车,无钱的“三无青年”.对于大多数创业者来说,创业初期真是太多的辛酸与无奈,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无限惆怅与感慨。
创业初期,企业在创业初期最大的挑战就是“预防企业倒闭的风险",根不谈不上管理,也请不起专业的管理人才,管理团队的创建更是难上加难。
销售、技术、财务、生产、质量、物流、人事等都由创业者(老板)自己担任,甚至集总经理、基层干部、采购员、业务员、杂工等多种职位于一身,真可谓是“能者多劳,劳而无功,事倍功半",顾此失彼,压力重重,蹒跚学步,负重前行。
对于一个优秀的创业者来说明,在外在物质真“无”的阶段,优秀的创业者的精神世界是最富有的,具备坚忍不拔的意志,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勇于创新的技术,废寝忘食的工作,耐得住寂寞与清贫,远离繁华与喧嚣.第二重境界:“有”此时的“有”,是真“有”。
经过几年甚至更多长时间的打拼,企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事业如日中天,有订单,有资金,有技术,有人气,有管理…。
总之,当初期盼已久的梦想基本实现。
企业在第二重境界“有"的核心是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管理,才能确保企业基业长青,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有些企业表象上看似“有”,实则还是停留在真“无”的第一重境界,主要体现在以下“无”的状态:1、无明确的工作目标;2、无严谨的工作计划;3、无系统的运作流程;4、无具体的管理标准。
工作目标: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绩效指标/KPI指标).工作计划:年度经营规划,月度工作计划,周工作计划,日计划(日排程)。
运作流程:企业运营的价值连接流程(输入与输出),运营流程,生产运作流程,质量管控流程,物流体系流程,人力资源模块流程,产品开发流程等等。
学校管理有三重境界
学校管理有三重境界:人治、法治、德治。
“人治境界”是第一种境界。
学校在发展初期,通过校长强势的领导和教职工忠实的执行,使教职工在严格的学校环境中快速成长,以实现学校近期目标。
管得宽,抓得细,有“管”无“理”。
对于处于成长发展阶段的学校,“人治”不失为一种境界。
有道是“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但…继任者…为“管理”而“管理”,流于形式,恐怕管住了身,管不住心,不是理想的管理。
“法治境界”是第二种境界。
注重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开创出一整套适合自身发展的运行机制,不是“领导说了算”,而是“制度说了算”。
用制度捍卫公平,用制度聚拢人心,让制度形成力量。
但学校是学校,教师是教师,教师至少在工作,只是把工作当作一种任务和职责。
法治的境界:为“理”而“管”,为“管”而“理”,在管理到位的情况下,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能顺利开展,如果管理不到位,情况就会大相径庭。
只有时时加强管理,在管理到位的情况下,教育教学活动才能正常有序开展。
这种状况下管理目标虽然能够实现,但“成本”太高。
因此,理想的管理境界还不应局限于此。
“德治境界”:管理的第三种境界,应该是理想境界。
领导“思想行为”与教职工“思想行为”和谐共振,每一个成员都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自觉主动地去完成工作。
他们追求的是乐趣和成就感,学校的发展成为每一个成员的愿望,学校成为一个和谐的英雄组织,组织内充满了强烈的人文关怀,人文情愫,人文价值和人文理想。
“无管有理”。
处在德治状态下的学校,人人是主人,人人是管理者,教师的主人公意识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师的高度自我管理取代了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部门的职能重点由“管”转向“理”和“通”,即主要起引领和协调作用。
班级管理三境界
班级管理三境界
“下雨了”!打开窗户,看到路上许多行人在奔跑,看着这些雨中自觉奔跑的行人,反思我们的管理,油然产生一些感悟。
细数管理可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境是“人”治,即人管人;第二境是“法”治,即制度管人;第三境是“场”治,营造良好的氛围,利用“场”的力量来感化和激励人,即以文化人。
第一境界是“人”治,人管人。
这种管理易发生师生冲突,加上班主任管理经验欠缺,最后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学生意见强烈,班级工作难以进展,逐渐就会进入山穷水复“师”无路的困境。
这种管理是:老师很主动,学生却“脉动”。
第二境界是“法”治,制度管人。
这是目前大多企业及班主任都采用的方法,其实质是建立、健全一套科学、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评价办法,用制度来约束行为。
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在管理中,班主任可退居二线,避免了直接与学生的冲突,易于缓解师生矛盾,调节师生关系。
这种管理是:老师很得意,学生也“统一”。
第三境界是“场”治,以“场”育人。
该境界就是我们开始看到的《雨中即景》,都是自觉的在雨中奔跑。
这种管理是最高境界,是我们的追求。
精心创造一个下雨的“场”,让学生自觉的奔跑,根本不用督促和监督。
同样作为一个班级,也要科学构建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班级氛围---“场”,就像磁场、电场一样,用场的力量来管理学生,进而使学生的各种行为都变成自觉,以实现管理的“共产主义”。
这种管理是:老师很潇洒,学生“娃哈哈”!总之,班主任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我们的工作就会“新”花怒放!。
管理的三个境界
管理的三个境界就是“管事”、“管人”和“管心”。
孔子年轻的时候做过“委吏”、“乘田”。
“委吏”就是仓库的管理者;“乘田”是管理放牧的初级官员。
这两项工作都是“管事”的。
孔子管事管的很好,所以两年之后他就在当地小有名气了。
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
做到中层以上的管理者会发现:其实制度啊、流程啊、法律啊甚至技术,都是人制定的并且因人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修改和调整的。
所以孔子说:“古代贤明君王管理国家的方法其实都写在纸上了。
但是这些政策的执行却是因人而异的。
贤明的君王在世就能推广出贤明的政策,把天下治理好;贤明的君王不在位了,那么这些治理国家的好政策也就推行不下去了。
执行起来也就变样了。
初级管理者刚刚晋升为中级管理者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由“管事”向“管人”的过度。
刚刚进入中层的管理者经常会抱怨工作太忙、政策调整太快、环境变化太快。
甚至有些兢兢业业、每天加班的中层管理者最后只能下岗、降职,其本质原因就是没有及时把自己的角色由“管事”转换到“管人”。
管人的本质就是通过别人来实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一个人只能管理10个人左右,这在管理学上叫做“管理宽度”。
以企业为例吧,总想管理好企业,只要管理好几个副总和办公室主任就好了。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不可以管理太多的人。
管理学上有个小笑话:说耶稣那么聪明,管理13个人还有一个背叛了他。
讲的其实就是一个管理宽度的问题。
那么怎么来管理很多的人呢,传统的方法就是编制问题和组织结构问题。
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人管理十个人,那么这十个人再每人管理十个人,就可以管理一百个人了。
可是这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人数超过十万,那么层级就太多了。
层级多的缺点就是反应速度慢。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对心的管理。
我们看每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其实都是一个出色的思想家。
小到企业大到国家,高级管理者都是对“心”的管理。
像乔布斯、杰克·韦尔奇,他们都是企业的灵魂,所以他们的身体状况、退休与否都关系着公司股票的价格和企业信心。
企业管理三重境界
企业管理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规划与执行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企业管理三重境界中的第一重境界是规划与执行的能力。
一个成功的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制定明晰的战略规划和实施有效的执行方案的能力。
规划阶段需要调研市场、分析竞争对手、制定目标和策略,而执行阶段需要精准的组织协调、资源配置和团队管理。
规划与执行的过程并非一成不变,而需要随时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企业管理者在第一重境界中要不断调整规划和执行方案,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和竞争的挑战。
只有规划与执行相结合,企业才能朝着预期的目标稳健发展。
第二重境界: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企业管理三重境界中的第二重境界是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的能力。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才被视为最宝贵的资源,而团队则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关键力量。
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应该懂得如何吸引、培养和激励员工,打造高效协作的团队。
人才培养不仅包括员工的专业技能提升,还要注重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个人发展。
团队建设则需要企业管理者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管理技巧和决策能力,以确保团队的协作效率和执行力。
在第二重境界中,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关注员工个体的成长,更要关注团队整体的发展,只有建立起高效稳定的团队,企业才能实现持续的创新和发展。
第三重境界:变革与创新企业管理三重境界中的第三重境界是变革与创新的能力。
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管理者需要保持敏锐的判断力和创新意识,及时推动组织变革并开展创新实践,以应对市场挑战和实现持续竞争优势。
变革不仅仅是改变管理制度和流程,更要涉及组织文化和员工思维的转变。
企业管理者需要引领团队积极适应变革,激发员工的创新潜能,鼓励尝试新思路和方法,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在第三重境界中,企业管理者必须勇于挑战既有的惯性思维和传统模式,推动组织向更高效、更灵活、更创新的方向发展。
只有敢于变革和创新,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长期可持续的成功。
结语企业管理三重境界:规划与执行、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变革与创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
班级管理的三个境界
班级管理的三个境界中小学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协调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实施者。
班主任的责任和使命是建设一个蓬勃向上的班集体,促使全班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班级管理是一个螺旋式的由初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从班主任管理行为表现、班集体建设情况和学生学习成长三方面而言,要经历由“管”到“管住”再到“管好”的三个境界,即班级管理所达到的三个不同层次水平。
一、管的境界:勤于管理,热心治理秩序然班级管理“管”的境界,是班主任履行职责、进入管理状态的境界。
凡接管一个新的班级,班主任都要经历治理班级“管”的初期阶段。
进入“管”的境界,班主任管理主要表现在“勤”字上,靠责任心和热心使班集体生活走向组织有序,使学生有安全感。
1.重任在身勤于管在班级管理“管”的初期,班主任心理压力较大,需要料理的工作千头万绪。
班主任站在教育管理的最前沿,“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班主任需要眼勤、嘴勤、腿勤。
在班级管理初期,班主任管理方式往往以“管”为主,表现为事事过问“管辖”多,对学生要求“管教”约束多,有经验的班主任注意用引导激励法和情感的推动力量等“理”的方式。
管,班主任需要有责任心、热心和真心,用心灯照亮学生的心田。
责任心,是班主任自觉自愿做好分内工作的心情,是带好一个班的心理基础。
有了责任心和使命感,工作不推托,不怕苦和累,心甘情愿去做班级管理各项工作,使学生感到班主任是可信赖的人。
热心,是指班主任满腔热忱地去做班级工作,把爱学生、爱班级与爱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面对千头万绪的班级管理工作在所不辞,义无反顾,表现出人民教师爱生乐业的高尚情操。
班主任凭着热心帮助学生尽快扬起学习的风帆,使学生感到班主任是可爱的人。
真心,就是真心实意做好班级工作,做到真心真诚和真实。
班级管理难事多,需要班主任直面现实,实事求是,不回避问题,不文过饰非,求真务实。
班主任以自己的真心和人格魅力做事,使学生感到班主任是可敬的人。
2.热心点灯秩序然班主任热心点灯,勤于管理,使班级管理向规范迈进,就进入了“管”的境界。
管理的三个境界
管理的三个境界有人说:管理就是管人,这话没错,但不全对。
笔者认为管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这里就叫做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管事”;第二境界是“管人”;第三境界是“管人心”。
如果从这三个境界来看,郭台铭的富士康——“世界500强,管理最规范之一的企业”,最多是处在第一层面。
有人马上会跳出来骂人了,你小子算什么,你有多大能耐,敢说世界500强的管理层次很低?!笔者虽然不才,但也不怕什么,第一,俗话说,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第二,掩盖问题,永远无法提高自己;第三,作为一个守法公民有言论的自由,况且,尊重和尊重人性是起码的要求。
管事科学管理就是把事情管好,他们认为:无论谁来做都一样。
他会不断的告诉你,企业要发展,要壮大就必须打造完善的制度、流程和平台,这样,企业就会越来越好,离开了谁也无所谓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嘛•••••• 但这样的企业就忽略了人以及人才的重要性,忽略了人是一切事情的决定因素。
如果用严苛的制度可以解决一切的话,历史上的各种起义就不会出现了,社会就此不再前进,这是历史的规律,那些企业的领导人太忙了,忙于赚钱,忙于制定各种严格的制度,没有时间考虑人的问题。
考虑“事情”都来不及,哪有时间考虑员工呢?有很多公司的老板都在说:中华儿女千千万,不行就换。
说的多么轻松和潇洒,彷佛他就是世界的主宰,是员工的神。
但俗语说:天要其亡,必令其狂,可能这也是“冥冥之中”的规律吧。
只能把事情管理好的人最多可以做个办公室主任,上传下达,要他去“管人”,“管人心”恐怕就勉为其难了。
还有就是可以做城管,野蛮一把,“打、砸、抢”一回也许可以胜任。
再则,把事情管好,但事情总要人做,自己一个人累死累活,能干多少事情?科学管理只是基础,到了21世纪还在抱着19世纪的“玩意”高举高打恐怕难有大成了。
管人这是第二了层面,把事情分配下去,可以是授权,可以是按照个人的特点有重点的进行分配任务和岗位。
人总会有个人的特点和特长;同样也会有缺点。
企业管理三重境界是指什么
企业管理三重境界是指什么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企业管理的三重
境界被视为管理者必须掌握和追求的目标和境界。
这三个境界分别是什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些境界呢?
第一重境界:领导力
领导力是企业管理的第一重境界。
具有良好的领导力意味着管理者能够激发团
队的潜力,指导员工实现个人和团队目标。
在这一境界上,管理者需要具备积极的沟通能力、卓越的组织能力以及清晰的愿景。
领导力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管理者可以通过培养自身的领导才能、不
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管理技巧来达到这一境界。
第二重境界: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是企业管理的第二重境界。
拥有良好的战略思维能力意味着管理者能
够制定未来的方向和目标,找到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方法,并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
在这一境界上,管理者需要具备深刻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思维,能够识别市场
趋势、竞争对手的动向,并制定相应的战略应对。
第三重境界:组织管理
组织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第三重境界。
拥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意味着管理者能
够有效地安排和管理团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使企业的运作更加高效和协调。
在这一境界上,管理者不仅需要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和规划能力,还需要具备有
效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以达到整体组织的协调运作。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的三重境界分别是领导力、战略思维和组织管理。
管理者
需要不断提升自己在这些方面的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实现企业的长期成功和可持续发展。
管理的三个境界
管理的三个境界管理的三个境界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它需要管理者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的管理者会有不同的管理水平,其中最高级别的是“境界”。
境界是指一个人在某一领域达到的最高水平,也可以理解为心智状态、精神状态或修养层次。
在管理领域中,有三个境界:技术性境界、人际性境界和梦想性境界。
一、技术性境界技术性境界是指管理者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熟练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
这种境界主要强调对于工作内容本身的掌握和熟练度。
一个拥有技术性境界的管理者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精通专业知识:一个拥有技术性境界的管理者必须对所从事领域内的专业知识有深入了解,并且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2. 精通操作方法: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外,一个拥有技术性境界的管理者还必须熟悉所从事领域内的操作方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来解决问题。
3. 精通技术工具:一个拥有技术性境界的管理者还必须熟悉所从事领域内的各种技术工具,并且能够灵活运用这些工具来解决问题。
二、人际性境界人际性境界是指管理者掌握了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和沟通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并有效地沟通。
这种境界主要强调对于人际交往和沟通方面的掌握和熟练度。
一个拥有人际性境界的管理者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善于倾听:一个拥有人际性境界的管理者应该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并且能够理解并尊重他人观点。
2. 善于沟通:除了善于倾听外,一个拥有人际性境界的管理者还应该善于表达自己,并且能够清晰明了地传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3. 善于协调:一个拥有人际性境界的管理者还应该善于协调不同人员之间的关系,解决冲突,达成共识。
三、梦想性境界梦想性境界是指管理者具备一定的远见卓识和领导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能够为组织制定长远规划和发展方向。
这种境界主要强调对于领导力和战略眼光的掌握和熟练度。
一个拥有梦想性境界的管理者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具备远见卓识:一个拥有梦想性境界的管理者应该具备一定的预见性和洞察力,能够预测未来趋势,并且制定相应计划。
管理的十个境界
管理的十个境界
具体来说,管理的十个境界可以进一步解释如下:
1. 定位境界:明确组织的定位和战略方向,确保组织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2. 规划境界:制定详细的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包括资源分配、市场开拓、产品研发等方面,确保组织能够按照既定目标有序地实施。
3. 组织境界: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确定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和权责,确保组织内部的协调和高效运作。
4. 激励境界:通过激励制度、奖惩机制、培训发展等手段,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工作动力和绩效。
5. 沟通境界: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和机制,确保信息流通畅,各个部门和员工之间能够有效地进行沟通和协作。
6. 技能境界:具备良好的管理技能和专业知识,包括领导力、团队管理、决策能力等方面,能够应对各种管理挑战和问题。
7. 决策境界:迅速准确地做出决策,包括分析问题、权衡利弊、制定方案等方面,确保组织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
8. 协调境界:协调各个部门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解决冲突和矛盾,确保组织内外部的利益能够得到平衡和协调。
9. 转变境界:具备适应变化和变革的能力,及时调整组织结构和业务模式,引领组织进行创新和改进,保持竞争优势。
10. 影响境界:具备良好的影响力和领导力,能够激发员工的信任和尊重,引导他们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并影响外部合作伙伴和客户的行为和决策。
管理三境界:下层人做事、中层人做式、上层人做局
管理三境界:下层人做事、中层人做式、上层人做局世界上的人,其实只分为三种:做事的人、做式的人、做局的人。
这三种人,组建起了一个庞大的社会体系。
一、做事的人把一件事情最好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它遵循的是“事道”,讲究的是“技术”。
这是社会上最多的人,他们往往是工薪阶层、自由职业者、零工、兼职人员等等,他们依靠出卖劳动力和技能生存,比如司机、农民、会计、律师、工人、医生、老师,首先需要自己拥有某项技能,当然越厉害越好,然后乘以自己投入的时间,这就是自己可以获得的财富。
他们往往需要找到一家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公司或平台,然后将自己特长发挥出来,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的时间、体力都是相差无几的,没有人一天有25个小时,所以大家只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熟练水平。
但是,这种性质的人有一种方式可以变的强大,那就是:成名。
比如同样是靠演戏赚钱,明星和群众演员的报酬就是天壤之别。
同样是靠设计赚钱,有名的设计师身价远远高于普通设计师,同样是靠帮别人打官司赚钱,大律师身价远远高于普通律师。
同样是靠治病赚钱,名医就是要花大钱才能请到。
所以,“做事”的人在初级阶段靠“技术”,到了一定程度是靠“名声”,但成名靠的是运气和机遇,它并不只是技能高超到某种程度的结果,这是他们最纠结的事。
二、“做式”的人这种人往往并不在意一件事如何做好,他们考虑的是设计出一个什么样的“模式”,能让那些喜欢做事的人更好的去做事,它遵循的是“世道”。
我们要记住:“式”永远都在“术”之上。
这种人除了懂技术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眼光、魄力、创新意识,需要对新产品、新渠道、新工具、组织变革有深刻的洞察。
创业者、企业家基本上都属于这一类人。
在懂管理和善于梳理的基础上,他们更关注一个团队、一家公司的模式创新,因为有了模式就可以成全无数个做事的人。
“做式”的人必须要懂三样东西:一是看懂社会大势,趋势如滔滔江水,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二是看懂新工具,比如互联网,三是读懂新政策,配合国家行动。
企业管理的三个境界
企业管理的三个境界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管理被视为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企业管理的发展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规划和监督,正变得更加复杂和全面。
在实践中,企业管理已经被赋予了更高的使命和更广泛的责任。
我们可以将企业管理的发展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境界:第一境界:基础管理基础管理是企业管理的起点,是保证企业运作顺利进行的必要基础。
基础管理包括规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方面的工作。
在这个层面上,管理者主要关注的是企业的日常运作和员工的绩效。
基础管理的目标是确保企业能够在有限的资源下达到预定的目标,并保持经济效益和有效运行。
第二境界:创新管理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企业管理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创新管理强调的是企业的灵活性和快速响应能力。
在这一境界上,管理者需要不断寻找新的商业模式、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和领先于竞争对手。
创新管理不仅包括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还包括组织结构、流程和文化的创新。
管理者需要培养团队的创新意识,鼓励员工提出新想法并实施创新实践。
通过创新管理,企业可以不断推动自身发展,保持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境界: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涉及到企业长期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在这一境界上,管理者需要审时度势,制定明确的战略规划,引领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战略管理需要管理者有长远的眼光和全局的思维,明确企业的愿景和使命,寻找新的增长点并开拓新的市场。
在战略管理中,管理者需要考虑资源配置、风险管理、组织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并落实到具体的业务实践中。
战略管理的目标是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持续优势,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企业管理的三个境界互为补充、相互联系,是企业管理者成功领导企业的关键。
管理者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灵活应对,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引领企业持续发展、创新和壮大。
企业管理的境界是开拓性的,值得每一个管理者不断追求和探索。
管理的三境界
2018年第6期新视点境界是指人的思想认识或修为达到的高度和深度。
管理的三境界,主要是指人的管理修为达到的境地和边际。
它虽然没有王国维的学术研究三境界那样逻辑严谨,但却设定了管理的标高,给出了优化管理所应选择的路径和达及的境地。
这三境界就是智慧管理、人格管理、柔性管理。
1.智慧管理。
管理不是简单的管辖、治理的施为活动,而是需要用脑、用心、用智慧去打通和介入的一种情感梳理、纠结化解、心气理顺、激励作为的心灵的对话和行为重塑。
它依赖于管理者的智慧。
智慧是一种理解、决断事物,协调人际、人事关系的思维反应能力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管理作为一种协调关系及运转的组织行为,更离不开智慧。
比如提高教师待遇,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可以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但倘若运用不当,采用最省事、最不用动脑的平均主义、撒“胡椒面”的方法,就会事与愿违或欲益反损。
因为这样做往往没有任何激励效果,而且还会把人的“胃口”吊高,导致人的欲望膨胀,“向钱看”。
所以这种毫无智慧含量方法的运用,是管理的大忌。
富有智慧的激励的运用,一定要有价值负载,有激励竞争和向上的精神内涵,使人看到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不一样,这样才能产生激励效应。
何况,大多数单位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撑“面”上的激励。
所以这就更需要破除优劣不分、大小趋均的平均主义的方法。
只有把有限的“水”浇到“壮苗”上,把不多的“钢”用到“刀刃”上,才能真正明确管理导向、树立榜样的标杆,产生正面激励效应。
2.人格管理。
人格,即人的个性品格,亦即做人的资格、规格、档次、学养、素质。
它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人格管理,即管理者凭借自身人格魅力、非权力影响力而实施的管理。
人格魅力是管理者通过自身的修炼形成的令人敬佩和服膺的吸引人的正能量。
有了这种“正能量”,其管理“不令而行”、从之如流,被管理者踏实干事、自觉效命,何愁人浮于事、绩效不彰。
非权力影响力,是指管理者不是通过权力,而是通过品格、才能、知识、情感因素影响管理者而实现的管理。
管理的三重境界
学习参考(新版周刊)电子版 总第246 2010年3 第四期 上海美维科技有限公司《美维报》编辑部编辑 管理的三重境界选自 《企业管理》2010年第2期王录第一重境界:管理的基础工作是制度建设无以规矩,不成方圆。
这个“规矩”就是指制度建设。
具体说,就是指法律法规、制度规则、流程程序。
“依法治国”和“依法治企”的理论,都是说制度建设是管理活动的基础性工作。
有一则上故事,一位喜欢中国功夫的外国友人来中国旅游,回去时带了一根少林棍作为纪念。
出关时被海关人员拉住,说棍棒是危险物品,按规定不能带上飞机。
外国友人说喜欢中国功夫,想作为留念。
说完就在现场表演了一套棍术,海关人员于是放行了。
后来,这位外国友人却说中国人干事情没干规矩。
这个故事说明过去中国人治社会的弊病,可谓切中要害。
制度是区别法治与人治的分水岭。
以企业管理为例,有制度并照制度操作,企业就会迈上照章办事的轨道,企业运营就会协调运转;没有制度,凡事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员工干起事来就可能手足无措。
企业管理实践中实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薪酬管理、财务管理等,只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照章办事,做事就会轻车熟路,法治会逐渐取代人治。
第二重境界:管理的成功秘诀是持之以恒当下,国内一些企业掀起学习日本丰田的“精益生产(TPS )”模式热,却学不像,学得走了样。
许多企业学习别人,可能形式、样子都学到了,但精神没学到。
丰田生产模式之所以取得成功,有一点是最重要的,就是“大野耐一精神”。
大野耐一精神,说到底就两个字,坚持。
大野耐一凭着自己的执着,用长达十年时间才使TPS 生产方式在丰田获得成功。
可以说,大野耐一精神的实质,就是持之以恒精神。
我们干许多事情,往往追求一蹴而就、不举成功,行为越来越短期化,其实这违背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古圣先贤说,“凡事我但尽心,成功不必在我”,就是着眼长远,说明好事情都需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长期的奋斗才能见效。
第三重境界: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道”的基本方法是“无为而治”,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管理”。
管理的八大境界
管理的八大境界
1.自我管理:管理自己的时间、情绪、行为和态度,使自己更高效、更积极,更能够达成目标。
2. 团队管理:管理团队的目标、计划、资源和人员,以达成团队的共同目标。
3. 项目管理:管理项目的整个流程,包括项目目标的设定、项目计划的制定、团队的组建和协调、风险管理等。
4. 资源管理:管理组织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财务资源和信息资源,以保障组织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5. 战略管理:管理组织的长期发展战略、业务战略和市场战略,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竞争的挑战。
6. 创新管理:管理组织的创新活动,包括创意的产生、创新的策划、创新的实施和创新的评估。
7. 风险管理:管理组织的各种风险,包括市场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安全风险等,以保障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8. 战术管理:管理组织的日常运营活动,包括生产、销售、采购、人力资源管理等,以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转。
- 1 -。
管理的三种境界
管理的三种境界管理的三种境界管理自然有层次,有境界。
其各有所长,难分高下,只以适合与有效为标准。
虽说如此,但知道管理之境界还是大有裨益的。
一般来说,管理高层最重要的不是思考具体的问题,而是制定企业的方向,分权和御人的事情。
按照这个思路,通常将管理分为以下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管理用术这里所谓的管理之术,出自战国时期韩国宰相申不害,当时的主要意思有两个方面,一是自主性的树立和使用自己的权威;二是用数目管理账目和人事,现在想来也是非常先进的。
很多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在创业到初具规模期间,虽然企业还不很正规,但是利润很高。
管理者什么工作都要做:管技术、跑业务、甚至跟车卸货。
这个时候,企业谈不上什么组织结构,也谈不上管理。
基本上是管理在自动起作用,大家目标一致,齐心协力,领导者只需要在市场上看到形势,见招拆招,也就是很多人说的管理无定势。
到了企业初具规模的时候,这种思想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虽然经过一些修改可以维系,但是就像用小马拉大车,绝对不是上佳之选。
充其量只能算管理的初级阶段。
处在这一阶段的领导者要么是全才,要么是天才,因为这个时候,恰恰是企业最不专业化的时候,企业老总往往要同时处理很多事务,对于人事任免也只能靠平时的看想去任命,很多时候,老板的选择多出于灵感,或者经验。
长此以往,会阻碍企业的发展,企业会慢慢失去活力。
一句话:如果企业管理一直在“术”的阶段,就会导致企业家没有办法统观全局,制定战略。
而一个企业如果想持久地发展,必须要有战略思想,必须实现产业专业化、管理专业化、资本专业化,坚持走精细化发展的路子。
第二种境界:管理有道所谓道,综合老子在《道德经》里的论述,可以理解道为制度、规律,用规则来管理。
对于规则,同义词还有系统化、程序、制度、构架等等。
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聪明的企业家都会开始思考制度化问题,但是,开始的时候在组织内部可能会遇到阻力,因为一旦制度化,会让人感觉到死板,僵化,虽然这只是开始时的表面现象。
管理的三重境界
认为管理虽难亦简,虽简亦难。
管理有三重境界,分别是铺路搭桥(建立系统)、“看人下菜”(因人而异)、不要管理(自动自发)。
铺路搭桥管理者不是员工,管理是通过别人(下属)完成任务,因此,管理者的工作任务是制定决策、分配资源、组织执行、协调控制,在管理的几项职能组织、计划、领导、协调、控制中,最重要的是组织计划,即建立和完善系统,包括设定目标、制定政策制度计划、明确分工、整体协调,组织和带领大家完成团队目标。
因此,设定目标、建立流程制度、协调外围良好的关系、资源支持、辅导培育下属是管理者的重要任务。
让员工能按照畅通的路,完成自己的目标任务,各岗位工种彼此分工协作,最后结合完成组织目标。
“看人下菜”下属当中,由于年龄、性格、阅历、背景不同,什么样的人都有,致使我们在辅导下属、激励下属、领导下属及和下属沟通方式上存在着差异。
“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一把钥匙不能开所有的锁,更得因人而异。
素质高低不同,反应快慢程度不同,辅导下属时用的方法也就不同;下属每个人需求不同,激励方式手段也就不同,有的需要钱,有的需要学东西,有的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有的需要自己有个独立施展才华的舞台,能体现自己的价值,“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须因人而异。
领导风格分命令式、教练式、支持式、授权式,下属按照能力、意愿高低分为四种:即高能力低意愿(用支持式)、高意愿低能力(用教练式)、低意愿低能力(用命令式)、高意愿高能力(用授权式),根据不同情形、不同阶段、不同场合用不同领导方式和风格,来影响大家实现团队目标。
沟通风格也是如此,根据人的性格外向与内向,以人为中心还是以事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还是以人际关系,分为支配型、分析型、表现型、和蔼型,有针对性进行沟通,调整自己快速进入对方频道,使沟通效果最快最好。
不用管理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不用管理。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下属自动自发?有什么先决条件和基础?有三方面条件作为前提,一是完善的流程、管理体系,以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为导向的管理系统的建立,每个人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和目标,按照企业制定的流程、规范化、标准化运作,奖勤罚懒,奖罚分明,以业绩结果为导向,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语
大家都在说,仇富心理,实际上,中国人真不是仇富,历来就是“仇不公正”,“仇不尊重起码的人格和人性”。如果做到这些,为在没有解决办法的情况下,只有用能想到的办法,“以暴制暴”。
管理是管事,也是管人,但本质是管理“人心”。众人一心其利断金,可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做到人心的凝聚却不是容易的一件事情。但有一点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尊重人和尊重人性。李承鹏在看了《阿凡达》之后说;“技术上中国电影落后五十年,人性上中国电影落后五千年。”
有很多公司的老板都在说:中华儿女千千万,不行就换。说的多么轻松和潇洒,彷佛他就是世界的主宰,是员工的神。但俗语说:天要其亡,必令其狂,可能这也是“冥冥之中”的规律吧。
只能把事情管理好的人最多可以做个办公室主任,上传下达,要他去“管人”,“管人心”恐怕就勉为其难了。还有就是可以做城管,野蛮一把,“打、砸、抢”一回也许可以胜任。
富士康深圳观澜工厂又出了人命,出事之后,富士康百般推卸责任,之后,其老板郭台铭对媒体“骄傲”的宣称:“富士康是世界500强里最规范的企业之一”。真是令人大跌眼镜,其忽视生命的程度令我等汗颜。不知道郭先生是在公然挑战法律的底线还是在挑战大众的忍耐底线?
你把人“管理好了”,眼光也很独到,制度也完善了、流程、平台全搭建好了,但下面的人不服气,内耗,自然不能把大家拢到一块。表面上,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但效率极低,内耗极大,最关键的是,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强,处处算计,锱铢必较,绝然做不到什么优秀和卓越的。
“人心”是什么?首先要受到尊重,尊重权利、权益,最重要的是尊重人性,老板也好、管理人员也好,员工也罢,除了工作之外,还要有正常的生活,这是保障,否则怎么能够安心干好工作。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和一个普通的销售人员;另外,有一个“好”市场和一个“差”市场,两个市场都有“潜力”可挖。如果你是负责这片市场的领导,你会派谁去“好”的市场,谁去“差”的市场?按照平常的做法,一定会派那个优秀的业务员去“差”的市场,普通的业务员去“好”的市场。
问为什么?他会说:派优秀的人去把
一语中的,一针见血。
甚至还不仅仅是“过度”的问题,上网看看各种新闻和评论,对于富士康有两种评价:血汗工厂和死亡工厂,多么恐怖和血腥。
不管司法机关的最终鉴定如何,富士康行一干人等的冷漠、虚伪表现,已经脱离了作为一个“正常人”或“正常企业”的行为,不敢说他们都没了人性,但这至少就是“平庸的恶”;郭台铭的富士康将“速度”和“低成本”作为富士康的重要竞争力,但是如何避免过分追求“速度”和“低成本”带来的对劳工权益的过度侵害,摆脱富士康“血汗工厂”的称号,郭台铭需要好好思考,找几个枪手写本书容易,形成那么多空话、语录也不难,但人心散了,口碑坏了很难找回来。必竟,大陆支撑了富士康世界500强的称号,但富士康的“代工模式”就不要再建立在打工者“流汗又流血”的悲剧之上,否则,所谓的世界500强也难逆历史潮流而长久。
而表现普通的业务员则绝对管理不好优质的市场,而“差”市场则会拖垮原来表现优秀的业务员,如果搞反了,你不但会搞垮两名业务员,还会使得市场销量减半。
区别对待员工,管人有多重要,对于管理而言,就不言自明了。
管人心
“管人”很重要,但对于“管人心”来说,还差一个层次,笔者认为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无为而治”,而是管理好了“人心”。至于说到的各种观念和公司政治,如:“管理上司”、横向、纵向的“管理”,其实都是“管理人心”。
就此次事件而言,毫无疑问,富士康是采用了“一贯”的处理方式,郭台铭所说的“最规范”也许就是梁文道所揭露的“管理月经”相类似。梁文道说:??????某些地方的工厂也常发避孕药给女工,其目的也是为了控制月经,减少月事引致的工作效率下滑??????看来除了血汗工厂,还有不准流血的工厂。
自从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发明了科学管理,企业就将其视为“臬圭”。但对于经常因为“管理最规范”而弄出人命的富士康,郭台铭在豪言的时候,是否需要反思呢?再说,类似于“拉屎不超过几分钟”的规定,不准“来月经”等等此类的规定,是否违背自然规律,违背人性呢?科学管理的威力笔者不再赘述了,有太多的例子:福特的流水线、海尔的“清日高、日事日毕”,可口可乐的终端八步骤等等??????凡事都有两面:有利必有害,所谓“利害”嘛。对大中型企业来说,做到“规范”固然很好,但不可陷入“过度”的泥潭。
“人心”的聚合不是靠搞几句标语,张贴几张海报,也不是发表一通热情洋溢的演说,之后变成“说是说做是做了”,如果这样,员工也会变成“说是说,做是做”的两幅模样。
把员工当成敌人、站在对立面所谓的“科学管理”观念应该要改一改了
,世界上有“坏人”,笔者也相信,但要想一想,这样人是怎么“变坏的”,还有,真正的有凝聚力、言行一致的企业,员工也不会傻到“没有了良心”的愚蠢地步。相信善,也会改变恶。
管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这里就叫做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管事”;第二境界是“管人”;第三境界是“管人心”。
如果从这三个境界来看,郭台铭的富士康——“世界500强,管理最规范之一的企业”,最多是处在第一层面。有人马上会跳出来骂人了,你小子算什么,你有多大能耐,敢说世界500强的管理层次很低?!笔者虽然不才,但也不怕什么,第一,俗话说,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第二,掩盖问题,永远无法提高自己;第三,作为一个守法公民有言论的自由,况且,尊重和尊重人性是起码的要求。
管事
科学管理就是把事情管好,他们认为:无论谁来做都一样。他会不断的告诉你,企业要发展,要壮大就必须打造完善的制度、流程和平台,这样,企业就会越来越好,离开了谁也无所谓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嘛??????
但这样的企业就忽略了人以及人才的重要性,忽略了人是一切事情的决定因素。如果用严苛的制度可以解决一切的话,历史上的各种起义就不会出现了,社会就此不再前进,这是历史的规律,那些企业的领导人太忙了,忙于赚钱,忙于制定各种严格的制度,没有时间考虑人的问题。考虑“事情”都来不及,哪有时间考虑员工呢?
再则,把事情管好,但事情总要人做,自己一个人累死累活,能干多少事情?
科学管理只是基础,到了21世纪还在抱着19世纪的“玩意”高举高打恐怕难有大成了。
管人
这是第二了层面,把事情分配下去,可以是授权,可以是按照个人的特点有重点的进行分配任务和岗位。人总会有个人的特点和特长;同样也会有缺点。所以针对不同的人就要区别对待。
那个好市场做起来,普通的业务员去做不好的,现实中都会这样。包括看很多电影、电视,都会如此——那个阵地久攻不下,派李云龙去吧,他打仗办法多,之后,确实攻下来了。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所以不要太相信电影和电视,那是艺术作品,不是做市场,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商场并不是战场。
那么,为什么要把优秀的业务员派到“好”市场;反之,为什么会另外派其他业务员去“差”的市场,而不是将普通的业务员派去“差”的市场呢?
看看盖洛普公司经过多年研究后得出的以下结果:
始终要派优秀的业务员去“好”市场,唯有优秀的人去“好”市场,才能帮助这个市场持续的成为“好”市场,因为“好”市场还有潜力可挖,对于优秀的业务员来说,帮助“好”市场更上一层楼,其难度绝不亚于帮助“差”市场摆脱困境。不仅如此,优秀的业务员去到“好”市场,会更有乐趣,更有成就感,更能出成果。优秀的业务员去管理“好”市场。然后裁撤不能胜任的前任;再挑选一名扭亏为盈的高手去做“差”市场。
也许企业也会觉得冤枉,必竟是在一个现实的环境之下产生这些问题,为什么那么多500强企业一到中国From 就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呢?但不管怎么说大企业首先要承当责任,还不要说社会责任,这是起码的要求。至于其他的,后面都可以再进行协调和沟通。
有人说:管理就是管人,这话没错,但不全对。笔者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