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思想史三(精选)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_共10篇 .doc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_共10篇 .doc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_共10篇范文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一、教育思想我国的教育传统源远流长,所包含的思想博大精深,先秦诸子百家各具特色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

汉以后,儒家的独尊地位使得儒家的教育思想得到贯彻,成为正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正统和核心。

1.教育目的即培养的人规格和标准。

“明人伦”,即按照伦理道德去处理人际关系,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培养统治人才。

2.教育内容:主要是儒经夏商:武备教育和礼制教育。

春秋战国:儒家:六经,局限于伦理道德;墨家:生产知识,应用技术。

汉代:三纲五常。

宋代:理学。

元明清:程朱理学。

二、教学思想(略)1、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中国古代教育家认为每个学生的个性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学生的自然秉性也不一样,所以教育方法也应因人而异。

特别重视启发教育,注意开发每一个人的智力潜能。

二、温故知新学思并重2、循序渐进由博返约孟子认为教学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应自强不息,不可松懈或间断,另一方面,也不应该流于急躁。

3、长善救失教学相长这是《礼记》提出来的:“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者,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

”4、言传身教尊师爱生孔子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荀子言:“诗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

严师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三、总体特征1、伦理道德与教育的统一:教育以道义人身为目标,把功利排斥在外。

重人文轻自然贱技艺,核心在于道德伦理,即教人做人,从而使教育与宗法伦理一体化重整体关系,轻个体发展;强调知识教学道德化;重义轻利,忽视教育的使用价值。

注重塑造人的和谐品质。

孔子就提倡把知、仁、勇三者统一起来。

2、教学过程的辩证统一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统一3、注重内省与内求4、重政务而轻自然,政教合一,教育为政治服务,培养官员5、重世俗而轻神性以儒家教育思想为主体的世俗性与以佛道宗教教育思想为主体的宗教性并存、互补,在相互关系上是以世俗性为主导、以宗教性为补充,从而使古代的中国成为一个非宗教国家6、综合教育:六艺;经学;一、基本特征与哲学政治融为一体强烈的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色彩强烈的中庸气息,朴素辩证法重视人伦日用和实际生活二、伦理思想体系的基本结构1.人伦关系原理:人伦,泛指人与人的关系。

教育思想史

教育思想史

名词解释1.性相近,习相远出自《论语.阳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说:"人性情本相近,因为习染不同,便相距甚远。

"《三字经》里也有这句。

2.六艺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六艺现代解释,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

礼:礼节(即今德育)。

乐:音乐。

射:射箭技术。

御:驾驭马车的技术。

书:书法(书写,识字,文字)数:算法(计数)3.以力抗命4.涤除玄览涤除玄览是老子认识论哲学的集中体现。

此即他所说的"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因此,老子反对认识客观世界的具体事物,更反对用人的感官接触客观事物,以至取消感性认识。

"这就是说,人在认识事物时,不出门就可以认识天下万物,不看窗外就可以知道天下万物产生的规律,你越广泛深入地接触世界,你得到的知识就越少。

简答1.简述《学记》教育教学思想中国最早的体系极为严整的教育专著。

《礼记》中的一篇,写作年代约在战国晚期。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

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

《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中国教育思想史

中国教育思想史
1、聘请学有所长的专家任教。果断裁减一批不称职的国内外教 师,使教师队伍面貌炔然。 2、进行学校体制改革,大力推行资产阶级民主制,设立评议会。 3、对北大的学科和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加强文理分科,停办工科 和商科。 4、提倡思想自由。他说:“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例, 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
第二节 王安石教育思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省临川人,人称临川先生。 晚年受封荆国公,故亦称王荆公。王安石22岁中进士,官拜 同中书门下平宰事(宰相),在神宗皇帝的信任和支持下,主持 改革,推行新法。著作主要有《王文公文集》等。
1、主持“熙宁兴学” 2、三舍法 3、系统的人才理论 第三节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七十二人。他是中国私人讲学的开创者,也是系统传播古代文 化的第一人。《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的主要资料。
(一)学而不厌
1、敏而好学 2、每事问 3、不耻下问 4、学无常师 5、精益求精 6、学而时习 7、温故知新
(二)诲人不倦 三、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1、性相近,习相远 2、学而优则仕 3、束修之礼 4、介绍人 5、面试 四、培养目标——君子 智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三、荀子 名况,号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生卒不详;主要活 动在(公元前298一前238)。荀子年轻时曾两次到齐国稷下学 宫讲学,三为祭酒,被人尊为“最为老师。”《荀子》一书是 研究荀子主要资料。
第四讲 先秦教育著作介绍 1、《大学》 2、《中庸》 3、《学记》
第五讲 秦、汉、唐、宋、元、明、清的教育 一、秦代的教育 二、汉代的教育 三、宋代的教育 四、元代的教育 五、明代的教育 六、清代的教育
第十讲 朱熹、王安石、王守仁、额元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1130一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祖籍江西婺源, 生于福建尤溪县。18岁中举,19岁登进士第。曾先后在 京作官五年,当过泉州月安县主薄。大部分时间从事私 人讲学及著述活动。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40余年,是宋 代理学集大成者,他的理学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占 据统治地位。他在知南康军时,重修白鹿洞书院,制定 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朱熹很重视整理编著教 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四书集注》。《朱子语类》 140卷是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考察学术的记录。

中国教育思想史概要

中国教育思想史概要

中国教育思想史概要第一章先秦教育思想一、孔子教育思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研究孔子的主要材料是《论语》,其次是散见于《左传》、《礼记》、《孟子》、《荀子》等书中的言行记载。

孔子的办学方针是“有教无类”,即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蛮夷,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力。

这就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格局,使教育普及于平民。

孔子极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孔子重视教育对个人的培养作用,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阳货》)因而主张早期教育,“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

(《大戴礼记·保傅》)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能“修己以安百姓”(《宪问》)的君子。

这种人德才兼备,既“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泰伯》),又能治千乘之国,能长千室之邑。

孔子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两方面。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述而》)行、忠、信皆属德育,文即文化典籍,亦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后世称之为经典的著作。

孔子重视道德教育。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学而》)其道德教育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加强道德认识。

孔子强调要知德、知礼、知仁,并通过人物评品等方式来确立学生的道德信念。

其次要培育道德情感。

他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里仁》)还将诗、礼、乐等作为培养情操的材料:“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最后是落实道德行为。

他强调“我欲仁,斯仁至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述而》) 要求士子视听言动都应合于道德规范,“造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 孔子的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主要有四点:一是立志守恒。

教导弟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卫灵公》),把自己锻炼得坚贞不屈,“磨而不磷”,“涅而不淄”(《阳货》)。

中国教育思想史

中国教育思想史
“所由兴” ❖ 千余字的“微言”却道出了教育的“大义”
❖ 我聆听韩愈 ❖ 他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 他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弟子不必不如师 ❖ 一篇《师说》已成为多少教师的座右铭
❖ 我聆听朱熹 ❖ 《白鹿洞书院学规》是古代学校管理的条例 ❖ 《朱子读书法》至今不减当年的风韵 ❖ 著名的“鹅湖之辩”仍然为知识分子们怀念
❖ 我聆听大师 ❖ 我了解了科举的创立与变迁 ❖ 我把握了书院的特色与贡献 ❖ 我渴望:古老的教育思想能够不断发展、历久弥新
教育思想史的特征
❖ 实践性:孔子(弟子3000,精通六艺者72人)、昆 体良(雄辩术学校20余年)、柏拉图(学园阿卡迪 米亚,academy学院)。
❖ 民族性:儒家教育思想(尊师重教、因材施教、教 学相长中华民族教育思想中的优良传统),西方宗 教合一(认识神、理解神、归依神)。
二、探索时期(1957-1963)
❖ 短暂繁荣 ❖ 教育思想的“大革命”与“大跃进” ❖ 教育思想的调整与争鸣(母爱教育)
三、混乱时期(1964-1976)
❖ 批资批修 ❖ 反击右倾翻案风
四、重建时期(1977-1990)
❖ 教育思想的拨乱反正 ❖ 教育思想的重新建构 ❖ 教育本质问题讨论 ❖ 引进西方教育思想
❖ 阶级性:董仲舒(独尊儒术、兴太学、重选举)
❖ 规律性:内容(教育的作用、地位、方针与目的、 内容、师生及管理等);过程(片面——全面、肤 浅——深刻、简单—— 复杂)
为什么学与如何学
❖ 为什么?学史明智(了解历史,把握现在和将来); 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提高;把握教学规律(重复昨 天的故事) ;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伟大教育家的 成长轨迹为教师成长提供楷模:杨贤江《教育ABC》 《新教育大纲》36岁逝世、苏霍姆林斯基17岁开始 做乡村小学教师直 只是一个开始。今天不同于昨天, 而明天又将不同于今天,但今天是 我们所有的昨天协力作用的结果, 明天也将如此。要了解现在,就必 须回顾过去,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对于研究者而言,历史中存在很多 教训,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 把过去作为序幕加以研究。

中国教育思想史大纲

中国教育思想史大纲

中国教育思想史大纲导言上编古代教育思想第一章先秦教育思想第一节孔子教育思想第二节孟子教育思想第三节荀子教育思想第四节《礼记》中的教育思想第五节墨子教育思想第六节老子教育思想第七节韩非子教育思想第二章汉代教育思想第一节董仲舒的教育思想第二节王充的教育思想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教育思想第一节嵇康的玄学教育思想第二节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第四章唐代教育思想第一节韩愈教育思想第二节柳宗元教育思想第五章宋代教育思想第一节朱熹理学教育思想第二节陆九渊心学教育思想第六章明清教育思想第一节王守仁教育思想第二节王夫之教育思想第三节颜元教育思想中编近代教育思想第一章“经世派”的教育思想第一节龚自珍教育思想第二节魏源教育思想第二章洋务派教育思想第一节李鸿章教育思想第二节张之洞教育思想第三章维新派教育思想第一节康有为教育思想第二节梁启超教育思想第三节严复教育思想下编现代教育思想第一章蔡元培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与教育活动第二节“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第三节大学教育思想第四节教育独立思想第二章杨贤江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及思想发展历程第二节论教育本质第三节论教育功能第四节“全人生指导”思想第五节论教师第三章陶行知教育思想第一节陶行知及其乡村教育改造试验第二节“生活教育”理论第三节儿童教育思想第四节师范教育思想第四章黄炎培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及教育活动第二节职业教育思想体系第五章陈鹤琴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和教育实践活动第二节幼稚教育思想第三节“活教育”思想第六章晏阳初教育思想第一节晏阳初的教育活动第二节“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第三节“化农民”与“农民化”第七章梁漱溟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及对教育的认识第二节“乡村建设”理论第一章先秦教育思想(4学时)第一节、孔子教育思想一、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研究孔子的主要材料是《论语》,其次是散见于《左传》、《礼记》、《孟子》、《荀子》等书中的言行记载。

中国教育思想史(孙德玉)

中国教育思想史(孙德玉)
(四)论教育内容
荀子十分注重读经,不仅传授诸经,而且对诸经的特殊教育作用作了 高度概括。“《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 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也。” 尤重“礼”,学至乎礼而 止也。
(五)教学原则论
1、学以致用,善假于物 2、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3、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4、注错积靡,积微见著 (六)师道尊严的教师观
(二)“化性起伪”的教育作用论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 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之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 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荀子·性恶》)
(三)论教育目的
荀子从礼法兼治的政治思想出发,提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既有儒 者的学识、品格,又具有治国理政的才能与胆识的、能为封建政权服务 的各级官吏。(“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即“俗儒、雅儒、大 儒”。)
1、深造自得 2、盈科而进 3、专心有恒 4、教亦多术
第五章 荀子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简况
荀子(约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又 称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荀子是赵国人, 荀子早年曾对东方的齐国寄予殷切的希望,认为齐能 “调一天下,制秦楚”,结束七雄割据的状态。曾在那 里“三为祭酒”,有“最为老师”的美誉,成为很有影 响的学术领袖。但齐国并不争气,荀子心怀失意与遗憾 离齐适楚,谒见了“四大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任 兰陵令。但荀况在兰陵又遭小人毁谤,被春申君辞退之 后返回故里赵国。这时,他看到了西方的秦国一跃而为 强国,一反“儒者不入秦”的惯例,访问了秦国,建议 秦国“节威反文”,参合礼法,文武并用,但终不为尚 武已成定势的西秦所用。荀子晚年又得春申君之请,到 了楚国,再任兰陵令。春申君死后,公元前238年又被 解职,失官在家,专事著书立说,终老于兰陵。

中国教育思想史论文

中国教育思想史论文

中国教育思想史论文我的讲述有三篇论文构成:1、鸦片战争后中西教育思想的对比2、评述蔡元培“五育并重”的教育思想3、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我针对以上三篇论文穿插论述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外的教育思想中国的教育思想:鸦片战争开始到抗日战争结束的百年之中,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与世界逐步同化,出现了一批思想教育家,比如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蔡元培,李大钊,杨贤江,晏阳初,梁漱溟,黄炎培,陈鹤琴,陶行知等等,论文中对以上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思想分别作了论述,我们主要评述蔡元培”五育并重“的教育思想一、五育并举的思想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1、背景:辛亥革命胜利不久,中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要使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改革能够深入、健康地开展,迫切需要在统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尽快地确定一个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宗旨,来规定资产阶级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1912年2月间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

2、蔡元培对于五育看法:(1)军国民教育:根据国内外环境,当今中国不得不采取的教育。

(2)实利主义教育:富国的手段,国家富强才能够在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

(3)公民道德教育:主张用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道德。

(4)世界观教育:培养人对现象世界持超然态度,对实体世界抱积极进取态度。

(5)美感教育:被认为是“唯一的中坚任务”,是进行世界观教育最重要的途径。

美感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的,受到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较深。

3、评析“五育并重”的教育思想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诸者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的。

但是,他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又把教育分为隶属于政治和超轶政治两类,认为军国民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实利主义教于隶属于政治,而其他的超轶于政治,这种划分不科学。

教育思想史总结报告范文(3篇)

教育思想史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教育,作为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就承载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的使命。

教育思想史是研究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各种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制度的总和。

本文旨在对教育思想史进行总结,梳理教育思想发展的脉络,探讨教育思想对教育实践的影响,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古代教育思想1.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1)儒家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强调“有教无类”、“性相近,习相远”,主张通过教育来塑造完美人格,培养具有仁、义、礼、智、信等品质的人才。

儒家教育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强调学思行结合,因材施教。

(2)道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主张顺应自然,反朴归真,强调“无为而治”。

道家教育方法注重实践,提倡内省、反思,以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3)法家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以韩非为代表,强调法治,主张通过严格的教育制度来培养具有法制观念的人才。

法家教育方法注重奖励与惩罚,强调规范与纪律。

2. 西方古代教育思想(1)古希腊教育思想:古希腊教育思想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具有高尚品德、丰富知识和健壮体魄的人才。

古希腊教育方法注重思辨、辩论,强调自由与平等。

(2)古罗马教育思想:古罗马教育思想以昆体良为代表,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博学多才的人才。

古罗马教育方法注重实践,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三、近现代教育思想1. 欧洲近现代教育思想(1)夸美纽斯教育思想:夸美纽斯主张普及教育,强调教育应面向全体儿童,注重培养儿童的个性。

夸美纽斯教育方法注重直观、生动,强调兴趣与动机。

(2)卢梭教育思想:卢梭主张自然教育,强调教育应顺应儿童天性,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力。

卢梭教育方法注重实践,强调情感与体验。

2. 美国近现代教育思想(1)杜威教育思想:杜威主张“做中学”,强调教育应与生活紧密相连,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中国教育思想史》第三卷·摘录

《中国教育思想史》第三卷·摘录

《中国教育思想史》第三卷·摘录第一章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教育思想第一节“西学东渐”和封建教育的衰废一、早期的“西学东渐”二、闭关年代的中西文化与教育第二节龚自珍的教育思想一、不拘一格的人才观二、尊重人性自然价值的人格发展观三、经世致用的教育内容第三节魏源的教育思想第四节地主阶级改革派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影响第二章洋务派的教育思想第一节李鸿章的教育思想一、对西学的认识与倡导二、洋务人才观及其意义三、科举改革论四、倡设新学堂第二节张之董的教育思想一、洋务人才观和教育作用换二、中体西总的洋务教育原则三、学校教育论四、科举变革论第三节盛宣怀的教育思想一、对新式人才的高度重视二、中体西用的办学原则三、对近代教育的认识第四节洋务派教育思想的历史评价第三章早期改良派的教育思想第一节冯桂芬的教育思想一、改科举以广选才之途二、设学校以为育才之基三、学西学以尽人才之用四、早期改良派教育思想的萌芽形态第二节王韬的教育思想一、变法自强的理论标兵二、“通今为先”的新人才观三、“士有以教”的立学思想第三节郑观应的教育思想一、“教育为立国之本”的教育作用论二、破“虚”立“实”的教育改革论三、对林黛学制的倡导第四节早期改良派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其影响一、为近代教育提供了新型人才形态二、西学课程化的困难与早期改良派的贡献三、早期改良派是近代女子教育的最早倡导者四、早期改良拍的学制思想,是近代学制发展史上的中介环节第四章维新派的教育思想第一节康有为的教育思想一、人才教育观二、论学校教育系统三、中西兼学的教学内容四、《大同数》中的理想教育第二节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一、重视教育作用,以培养“新民”为目的二、论教育内容三、对学校教育制度的建议四、论师范教育和子女教育第三节严复的教育思想一、民种、国家存亡与教育二、论中、西学及其关系三、抨击科举制度,提倡学校教育第四节维新派教育思想的特点一、与政治联系紧密二、思想渊源多元三、为近代教育理论发展提供了一些新东西第五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思想第一节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在教育思想上的论争第二节孙中山的教育思想一、重视教育的作用二、主张普及教育三、论青年学生立志与学习方法四、论教师第三节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一、五育并举的思想二、大学教育思想三、教育独立思想第四节资产阶级革命派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其意义第六章职位教育思想第一节黄岩培与职位教育一、在苦难中探索二、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三、走向新生第二节职业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一、职业教育的含义二、职业教育的目的三、职业教育的方针四、职业教育的原则五、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规范第三节职业教育思想的历史评价第七章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第一节杜威来华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第二节设计教学法与道尔顿制在中国第三节胡适的教育思想一、对教育现实的无情批判二、论教育救国与教育独立三、论教育与社会及文学、科学四、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五、拟订“六三三”学制六、论治学、做人和中学生的修养、择业七、在中国现代教育史的地位第四节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第八章平民教育与乡村教育思想第一节平民教育与乡村教育思想的产生及发展一、平民教育运动二、乡村教育运动第二节晏阳初的教育思想一、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重视乡村教育二、首创以一个县为基本单位从事乡村教育实验研究三、实行“四大教育”“三大方式”四、欲“化农民”,必先“农民化”第三节梁漱溟的教育思想一、关于教育和教育作用的思想二、重视乡村教育三、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四、重视成人教育五、注重精神陶炼第四节高阳的教育思想一、重视乡村教育,积极开展乡村教育实验二、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宜办教育三、辅导民众自动第五节平民教育与乡村教育思想的评价第九章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育思想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第二节陈独秀的教育思想一、抨击尊孔复古逆流,反对列强教育侵略二、论教育的本质及特性三、主张“用社会主义来发展教育”四、强调“教育与社会密接”五、注重启发式教学法第三节李大钊的教育思想一、阐述教育的本质二、注重青年教育三、争取劳工的受教育权第四节恽代英的教育思想一、论教育与社会发展二、改革中等教育三、儿童教育主张第五节杨贤江的教育思想一、论教育的本质二、批判各种错误的教育观点三、论教师的地位与使命四、主张对青年进行“全人生的指导”第六节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教育思想的特点一、正确阐述教育的本质二、指名中国教育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三、争取工农大众的受教育权四、正确论述教师的地位与使命五、重视青年教育第十章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第一节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一、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发韧二、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中衰三、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重新振起与隆盛第二节李璜的教育思想一、国家主义教育的目的、任务与意义二、国家主义的伦理教育三、论乡村教育第三节陈启天的教育思想一、国家主义教育的作用和意义二、论中国教育的改造三、论“收回教育权”第四节余家菊的教育思想一、论“教育中立”二、国家主义教育的方针政策三、论“爱国教育”第五节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历史评价第十一章党化教育与三民主义教育思想第一节党化教育思想第二节三民主义教育思想第三节党化教育和三民主义教育思想的历史评价第十二章生活教育思想第一节陶行知与生活教育第二节生活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一、“生活即教育”的本体论二、“社会即学校”的本体论三、“简约做合一”的方法论第三节生活教育思想的历史评价一、生活教育的特点二、生活教育的历史地位三、生活教育理论的借鉴意义四、生活教育理论的历史局限第十三章活教育思想第一节陈鹤琴与活教育一、活教育初创时期二、活教育全面实验时期三、活教育终结时期第二节活教育的基本主张一、活教育的目的论二、活教育的课程论三、活教育教学选择的基本精神四、活教育德育原则的基本精神第三节活教育的历史评价一、活教育是一次有“吸取”有“改造”有“创新”的教育改革实验二、活教育“三论”的价值第十四章教会教育思想第一节教会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教会教育的目的第三节教会教育的内容第四节教会教育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中国教育思想史和制度史树图_我

-中国教育思想史和制度史树图_我
严复的教育思想
“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教育救国论。发展体育强身健体;废除八股学习西学;民主自由平等道德观念。用资产阶级的德、智、体三育取代儒学为中心的封建教育。(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第一人)
“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否定“中体西用”,认为主辅关系不妥当,体用不可分。中学、西学各有独自的体用
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不赞成被动施教,不同于儒家“述而不作”保守态度,强调“述而又作”创造精神。
道家的教育思想
“法自然”与教育作用。潜移默化,教循自然。反对人为教育改变自然本性。
“逍遥”的人格理想。基于人性观点,极力反对儒家品德说。“真人”无己无功无名无情
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绝学无忧”(根本否定教育作用)。轻视知识,主张“天道”为教育内容。
“致良知”与教育作用
良知是根本,圣人纯全但一般人常被蒙蔽,教育作用是除掉物欲邪念。最终目的是实现理学家共同强调的存天理灭人欲。明人伦,顺应扩充良知
“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
学生认知水平和先读不同,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六经皆史”与教学内容
六经是致良知的工具之一,但只有融入个体内在意识才会转为道德行为。使经学教育重回孔孟之道,发挥齐家治国平天下
“实德实才”的教育目的
主张教育培养富天下、强天下、安天下的人才,两种实德实才之士(上下精粗皆尽力求全的通才“经世”和终身只精一艺的专才“百职”)
“六斋”与“实学”教育内容
实学是以“六艺”为中心的“三事”(正德、利用、厚生说)“六府”(金木水火土谷说)“三物”(六德、六行、六艺)。六斋是文事斋、武备斋、经史斋、艺能斋、理学斋、帖括斋(后两斋“以应时制”)
法家的教育思想
“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好逸恶劳

中国教育思想史三(精选)共36页

中国教育思想史三(精选)共36页
中国教育思想史三(精选)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谢谢!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

教育思想史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孟轲的教育思想荀况的教育思想墨家的教育思想道家的教育思想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古代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颜之推的教育思想韩愈的教育思想私塾与蒙学教材朱熹的教育思想王守仁的教育思想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黄宗羲的“公其是非与学校”颜元的教育思想一,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孔二,论教育作用与地位①教育的社会功能——“庶、富、教”丘②教育的个体功能——“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三,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四,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育五,教学内容——袭用“六艺”之名,以“文、行、忠、信”教育学生实①因材施教践六,教学方法②启发诱导与③学、思、行并重教④由博返约育七,道德教育——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思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想八,论教师②热爱学生,教学相长③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九,历史影响一,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两大贡献:一是首创私学,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二是编订“六经”,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

⑴创办私学(最初始于30岁)教学活动一个很大特点是结合社会实际进行教学;其所创办的私学是春秋时期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学校;孔丘是我国教育历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开创了中国古代教育历史的新纪元。

⑵《诗》、《书》、《礼》、《乐》、《易》、《初秋》儒家私学的基本教学内容其思想还散见于《左传》、《国语》、《孟子》、《荀子》、《墨子》等二,论教育作用和地位⑴教育的社会功能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人口、经济与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

首先是“庶”,要有较多的劳动力;其次是“富”,要使民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再次是“教”,要使民众受政治理论教育。

肯定人不论等级贵贱,生来的天赋素质应该是平等的人的本性(即先天素质)本是很接近的,生来的天赋素质应该是平等的。

根据“习相远”,孔子认为:①早期教育的重要性;②主张人应当终生不断受教育,这一思想可以看作是终生教育的理论渊源(“少若成天性,习惯之为常”)。

第一部分:中国教育思想史

第一部分:中国教育思想史

第一部分:中国教育思想史第一章先秦教育思想一、孔子的教育思想(一)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1、仁的思想孔子把人视作最高的道德规范,其要义就是“爱人”。

仁之于政治,主张实行“德政”,提出“省刑罚薄税敛”“博施济众”和“老安”、“少怀”的思想。

这些思想都是其“爱人”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也是保民的手段,期望缓和阶级矛盾,巩固旧势力的统治。

仁也体现在其“忠恕”观念中,这是要求人积极帮助别人,对人要忠,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强加给人,对人要“恕”,他的忠恕思想也是为缓和社会关系矛盾服务的。

而对社会统治者,“宽则得众…惠则足以使人”2、礼的思想孔子的礼是以政治而言的,其精神集中表现在“正名”思想中,也即奴隶制社会那一套等级的“礼制”。

“正名”思想认为,君臣和父子都应严格恪守各自的名分和尊卑长幼的次序,应当“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群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他认为“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所以要求统治者提倡礼教。

(二)论教育的作用1、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冉有之问,孔子扼要地阐述了他的“庶、富、教”的施政大纲。

从三者排列看,孔子已直观地认识到治理好一个国家,要有这三个条件:首先要有较多的劳动力;其次,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的物质生活中的吃、喝、穿、住的问题只有在先庶、先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化,发展教育事业。

2、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中。

“性相近,习相远”的起点是“性相近”,核心和终点是“习相远”。

他从“习相远”出发提出了早期教育,他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早期教育理论的人。

孔子虽然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但也不是教育万能论者。

孔子提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命题,据王充解释,“性相近、习相远”只是在不能移的“上智”与“下愚”之间发挥作用。

(三)论教育对象1、有教无类的含义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对象,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教无类”中的“类”是指“种类”即族类。

教育思想史

教育思想史

三篇选文一、中国教育思想史(一)文章基本信息:潘懋元,素质教育思想的先驱—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7月第3卷第3期(二)文章基本结构1.从四个方面阐述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内涵上是一致的。

第一,素质教育的提出,最初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全人生指导”的提出,也是反对以升学为中学教育唯一目标的。

第二,素质教育的内涵,一般认为应包含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

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包括强健的身体及精神、工作的知识及技能、服务人群的理想与才干、丰富生活的好尚与习惯,提法虽有不同,而实质则是一致的。

第三,在素质教育中,过去所忽略的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包括情感教育。

而杨贤江虽致力于对青年进行革命教育,却早就专门研究青年学生的心理问题。

第四,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教师感到困难的问题。

杨贤江在他的文章和“通讯”中,有一系列有关“全人生指导”的原则、内容和方法的论述。

2.提出在继承和发展杨先江教育思想的时,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一,时代不同了,教育青年的目标有所不同。

第二,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

(三)选文理由:1.杨贤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在其主要教育思想中,“全人生指导”是青年教育的理论精髓。

“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注重青年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养成健康的身心、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合理地休闲与劳动以及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等,这些都对青年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

因此,研究其教育思想对于丰富素质教育理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作者的权威及影响力:本文作者潘懋元,厦门大学高教所名誉所长,教授,博导,中国高教学会顾问。

中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会原会长,现顾问。

本文是潘懋元先生在杨贤江教育思想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