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京师同文馆
1862 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第一所官办新式学校,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接管理。


创时仿俄罗斯馆,专修外国语。

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培养外语、外交和翻译人才,并兼及
其他新式的行政等人才。

在课程方面,外语居于首位;也有算学等科目;汉文经学,贯穿始
终,特别重视对学生封建道德习惯的培养。

在教师方面,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

在经费方面,从海关税务司办公经费项下提成。

京师同文馆的历史地位:
第一,京师同文馆是洋务学堂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近代以来向西方学
习由观念变为现实。

第二,它身处帝都北京,乃至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又为洋务中枢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
接统领,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它的一些重要举措以及由此引起的争执往往能反映出各派关于
教育改革的观点。

2.洋务学堂
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
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人才,其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


务学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实业学堂。

洋务学堂数量少、规模
小;地区集中;学堂各自独立,附属洋务机构。

洋务学堂的特点(评价洋务学堂):
具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以京师同文馆为例,招生始限于八旗贵胄子弟,后
扩大为正途科甲人员,始终有严格的等级界限;传统道德的灌输和儒家经典的研习仍是学习
的内容。

近代资产阶级学校的萌芽,是近代新教育的开端:以造就各类专门人才为目标,与传
统学校养成科举入仕人才不同;开设外语、自然科学等一些新式课程,这是区别于传统学校
的重要标志;改革教学制度和方法,采用西方班级授课制和分年授课计划。

3.中体西用
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对其进行了全面论述。

“中学为体”
就是把《四书》《五经》等旧有的中国文化作为最根本的主体内容,是学习的主要内容。

“西学为用”就是用西政(指西方有关文教制度、工商财政等管理层面的文化)、西艺(近代西方科技)、西史等来观察、分析和处理当时世界上出现的各种事务,为洋务事业服务。

这一
思想主张在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纲常名教的原则下,谨慎地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技艺,以维护封建制度。

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种重要的政治思潮和文化思潮,起于洋务运动,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等观念意识,是中国近代政治斗争和文化斗争的
产物。

4.张之洞(顺便整理劝学篇)
他是清末大官僚,近代中国政治、工业、教育、学术重要而复杂的人物之一。

他的一生
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基本上反映了中国近代新学与旧学、中学与西学之争的文化和教育发展
史,因此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主要著作为《劝学篇》,全面论述了“中体西用” ,即主张在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纲常名教的原则下,谨慎地接受西
方资本主义的技艺,以维护封建制度blabla (讲一讲中体西用的含义)。

张之洞是兼具新、旧两面性格的人,他是那个过渡时代典型的过渡性人物的代表。

5.京师大学堂
1898 年光绪下令在北京设立的全国最高学府和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将原设官书局
和译书局并入大学堂,并利用官书局原址。

由梁启超参考日本和西方学制,起草《京师大学堂章程》,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普通学为学生所必修,专门学每人各占一门。

它的
办学宗旨为“中体西用”。

6.大清幼童留美
1872 年容闳率领首批幼童留美,这是中国官派留学之始。

留美学生学习的内容,规定
肄习西学,仍兼中学,即在国外除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外,还要学习孝经、小学、
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

1882 年留美学生悉数撤回,大部分未完成学业,但他们仍然成为近代
中国科技、实业和管理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如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等。

7.奏定学堂章程
1904 年(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公布的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的一系列学制系统
文件,包括《学务纲要》、《各学堂管理通则》等。

它规定了学校系统,除制定各级各类学
堂章程以外,还订了学校管理法、教授法等。

8.癸卯学制
它是中国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

学制主系列分三段七级。

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 4 年,初等小学堂 5 年( 7 岁入学),高等小学堂 4 年。

第二阶
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堂 5 年。

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三级: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 3 年;分科大学堂 3-4 年;通儒院 5 年。

在主系列之外的各类学堂中,主要设有师范、实业
学堂,以及进士馆、仕学馆等。

9.学部
1905 年清政府成立的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并将国子监并入。

1907-1909 年,学部主要承担学堂经费、学部及各衙门局所经费和游学经费;由于科举的废
止,中央不再承担科举费用。

学堂经费主要为在京中等以上学堂的经费、部分旗学经费、青岛
学堂及香港大学经费。

各衙门局所经费是在京的各教育行政机构经费如督学局、调查局、
国子丞衙门、视学员等项经费,不包括各省教育行政机关经费。

学部对初等教育拨款微乎其微,只承担八旗初等小学堂和三旗初等小学堂两所初等小学堂的经费。

10.劝学所
1906 年在各府、州、县设立的地方教育行政机关。

设总董一人,综核各学区之事务,
劝学员每学区一人。

劝学员在其所管辖的学区内负责推广学务,并统合筹款办法,此项学堂经费官不经手。

11.平民教育思潮
平民教育是五四运动以后在知识界、教育界很有影响的一种思潮。

平民教育思潮就其主要倾
向而言,仍然是一种教育救国论,但有不同的思想分歧。

一部分平民教育的倡导者深入到劳动群众中去,不仅传播文化知识,更主要的是唤起工农群众的觉悟。

他们所说的平民教育是劳工的教育,是工农群众的教育,并认为工农群众教育权的获得是在打破“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一切特权阶级”的同时进行的。

这部分人以陈独秀、李大钊、邓中夏为代表。

一部分平民教育的倡导者在西方尤其是美国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下,则把平民教育当作救国和改良社会的主要手段,希望通过平民教育来实现平民政治。

主张语言文字通俗化,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启发民众学习,知识分子接近平民。

影响较大的团体有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等。

12.职业教育思潮
职业教育思潮是由清末民初的实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与杜威的实用主义不同)教育思想发展演变而来,基本内涵包括“授人一技之长”和“促进实业发展”,代表人物是黄炎培。

民国初年,蔡元培把实利主义列入民国教育方针。

1915 年起,主张实用主义教育的人士大
多转而提倡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思潮逐步形成。

1917 年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以研究、提倡、实行、推广职业教育为主旨。

13.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杜威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改造社会的途径问题。

杜威认为旧式的社会哲学只是两个极端,一是对于社会下总攻击,一是对于社会下总辩护,现在我们讲第三派哲学,不是总攻击,也不是总辩护,是
东一块、西一块零零碎碎的进步,用一点一滴的改良“补救修正现社会现政治”,以“免掉革命的危险” 。

(二)改造教育的途径问题。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从做中学”等
主张,并提出要把教育的重心从教科书、从教师或任何别的地方转移到儿童身上,他把这种转移叫做哥白尼式的革命。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对中国的教育实践产生了很大影响,
尤其是“儿童中心说” ,推动了各种教学试验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时,不少学校开始试行
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等,其共同特点是把教学的重心移到儿童身上,重视儿童学习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

14. 1922 年学制
又称壬戌学制,是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学制。

它仿照美国“六三三四”的单轨形式,内容如下:
初等教育 6 年,分为初级小学和高级小学两段,分别为4年和2年。

初级小学可以单独设立,高级小学可以根据地方需要设立职业科。

中学教育也分为两段,初级和高级各 3 年。

初级中学可以单独设立,也可以设立职业科,
高级中学分为普通、农业、工业、商业、师范等科目。

高等教育 4 到 6 年,其中大学 4 到 6 年,专门学校 3 年以上。

大学院为研究之所,学习年限不限。

15.蔡元培
主要论著有《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教育独立议》等,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有着重要
的地位与影响,是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教育体制的奠基人、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开拓者。

( 1)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
育和美感教育并举,不可偏废。

前 3 个为隶属于政治之教育,后 2 个为超越政治之教育。


中世界观教育为蔡元培所独创并被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

蔡元培受康德心物二元论观点的影响,
认为世界分为“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不可分割的两方面。

所谓世界观教育,就
是要培养人们一种立足于现象世界但又能超脱现象世界而贴近实体世界的观念和精神境界,“使对于现象世界,无厌弃而亦无执著” ,“使对于实体世界,非常渴慕而渐进于领悟” 。

美育教育是进行世界观教育最重要的途径,是使人们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所必经的桥梁。

(2)担任北大校长期间,采取以下措施改造北京大学:约法三章,端正学生学习目的,
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整顿师资队伍,广延真才实学的教员;改革
领导体制,实行教授治校;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具体为①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
的思想②沟通文理,废科设系③改年级制为选课制(学分制 )④促进大学开放,招收女学生。

( 3)教育独立思想和试行大学区制:认为教育应排除政党及各派教会的影响,保持独
立。

为实现教育的真正独立,蔡元培设计了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独立于宗教的具体措施。

教育行政独立的方案是推行大学区制,提倡教育行政与教育学术合一,教育学术与教育研究合一。

16.三民主义教育
1928 年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上,确立了以“三民主义”为中心的教育宗旨。

会议议决,
“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
民族生命为目的。

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于大同。

”经由国民政府在1929 年通令颁行。

虽然它使国家实施教育变得有法可依,对民国教育在相当一段时期
里的稳定发展有指导作用,但国民党借推行“三民主义”教育之名,行严厉控制教育之实。

17.宪法中的教育条款
1936 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即“五五宪草” 。

这一部宪法在中国
宪政史上设置了内容最为丰富的教育经费条款。

它设置8 个条款规定教育方面的基本制度,如国民受教育之机会一律平等,学龄儿童一律受基本教育,免纳学费等。

其中有5个条款涉及教育经费问题,甚至给教育经费规定了具体细致的比例。

18.抗日军政大学
即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于1936 年成立,总校设在延安。

抗大把教育工作和革
命斗争的实践与生产斗争的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学员们一面学习,一面生产,一面战斗,
成为革命的熔炉。

(1)“抗大” 的教育方针由毛泽东提出:“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加上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

(2)“抗大”以训练抗日救国军政领导人才为宗旨。

(3)抗大的学风:“理论与实践联系”、“少而精”、“理论与实际并重” 、“军事与政治并重”。

课程主要由政治课、军事课、实际战斗、生产劳动等 4 个部分组成。

(4)“抗大”的思想政治教育。

“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是“抗大”教育工作的首位,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思想。

(5)在教学方法方面,采取教师讲授和学员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学员自学
讨论时间多于教师讲授的时间。

19.革命根据地教育特点
(1)坚持教育紧密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政治思想教育始终被置于首位。

一方
面,要培养大批干部作为武装斗争的领导和骨干,以保证军队和地方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
革命战争是人民战争,只有最大限度地发动群众才能进行战争,要通过教育来提高军民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动员他们积极参加和支持革命战争。

(2)革命根据地创立了一个新型的教育体制,它包括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三
个部分。

三类教育又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即在整个教育体制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
在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群众教育;在干部教育中,对现职干部的培训又重于对未来
干部的培养。

革命根据地教育重实效,强调立竿见影。

(3)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政治活动结合。

各类学校都根据自身特点组织师生参加劳
动,乃至将劳动列为教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生产劳动不仅能创造物质财富,为发展教育提供有力保证,更重要的是造就了革命斗争的坚定战士。

根据地师生广泛参加各类革命斗争和政治活动,既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锻炼革命意志,提高工作能力,同时也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斗争和解放区建设。

(4)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力量办学。

“以民教民”,出现了“民办公助”的办学形式。

教学内容也必须适应群众的需要,教学方式上也是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5)教学制度和方式的改革。

主要有:缩短学制;教学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实效的
教学方法。

20.乡村教育思潮
乡村教育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都以农村教育改革试验为中心。

此外,主张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强调教育的社会化,社会的教育化,提倡教学做的统一,也是乡村教育运动的
共同特点。

20.1 晏阳初河北定县乡村平民教育实验
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与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

他主持的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所进行的河北定县乡村平民教育实验在乡村教育运动中有着举足轻重
的地位。

他的主要教育思想如下:
针对当时中国普遍存在的“愚、贫、弱、私”四大社会病症,提出四大教育:
(1)以文艺教育救愚,培养知识力。

从文字和艺术教育着手,使人民认识基本文字,
得到求知识的根据,促进文化生活,并能对自然环境及社会生活有相当的欣赏和了解。

(2)以生计教育救穷,培养生产力。

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村工业等方面着手,
以达到农村经济建设为目标。

(3)以卫生教育救弱,培养强健力。

“一方面实施卫生教育,使人人成为健康的国民,
以培养其身心强健的力量” ,一方面创建一套农村医药卫生保健制度。

(4)以公民教育救私,培养团结力。

要“激起人民的道德观念,施以良好的公民训练,
使他们有公共心、团结力,有最低限度的公民意识、政治道德,以立地方自治的基础”。

三大方式:
( 1)学校式教育。

利用学校这种集中而有效的组织形式来推进乡村中的平民教育,是
实施“四大教育”的总枢纽,这种形式对青少年最适宜。

( 2)社会式教育。

社会式教育是青年农民在平民学校毕业后继续受教育的教育形式。

社会式教育部负责组织实施,主要通过平民学校同学会所开展各项活动,如组织读书会,演说比赛会,演戏,阅读刊物等。

( 3)家庭式教育。

家庭教育是联合各个家庭中地位相同的分子施以相当的训练,在施教方面,多与社会式、学校式联络进行,可以帮助解决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矛盾。

20.2 梁漱溟山东邹平县的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
现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现代新儒学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主要如下:
(1)中国社会特征:“伦理本位、职业分立” 。

中国无对立的阶级,无革命基础,也无
革命对象。

中国的问题是文化失调,只有从固有文化中寻找出路。

(2)教育是较之暴力革命更为有效的社会改造手段。

在乡村建设中,学校成为社会的中心,教员成为社会指导者。

乡村建设是:纳社会运动于教育之中,以教育完成社会改造。

(3)在山东邹平县开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

县下分区,每区设乡农学校,以乡农学
校取代原区镇公所,学校社会化。

主要内容为政教合一、实施教育(识字)、推行社会改良(禁烟、禁赌、放足、办合作社等)、连庄会的形式组织乡村自卫。

(4)简易乡村师范学校。

邹平实验学校和师范学校组成简易乡师。

师范学校中,对传统教
育方法进行改革。

20.3 陶行知南京晓庄的乡村师范教育实验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

他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

关于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最初是以乡村教育的形式出现的,
后来陶行知将其作为一种与传统教育、旧教育、富人教育相对立的新教育和穷人的教育。

( 1)生活即教育。

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其含义为:第一,“生活即教育”
是人来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
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共始终的教
育。

(2)社会即学校。

首先,社会即学校,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整个社会是生
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 。

其次,社会即学校,是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即学校通
过与社会生活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
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3)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
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
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关于普及教育
陶行知重视普及教育:
(1)第一,普及教育最好的办法就是“小先生制”。

(2)第二,陶行知提出要立妨害进步罪,进行强迫教育。

他认为应该通令学生有担任
小先生的义务,识字的人有教不识字的人义务。

(3)进行普及教育,要适应大众生活地需要和各民族的特点。

他要求进行普及教育,
在时间上、组织形式上,因该灵活多样,适合大众的生产、生活特点。

(4)陶行知提出实行普及教育,要节制生育。

21.生活教育理论
它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最初是以乡村教育的形式出现的,后来陶行知将其作为一种与传统教育、旧教育、富人教育相对立的新教育和穷人的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产生
有其思想渊源,也受其教育实践活动的影响。

主要内容为以下几点:
(1)生活即教育。

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 是人来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
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
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 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共始终的教育。

( 2)社会即学校。

首先,社会即学校,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

其次,社会即学校,是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即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因此需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依据社会的需要,利用社会的力量,在社会中创建新型的学校。

( 3)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
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
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
都以做为中心。

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

22.陶行知见上乡村教育思潮20.3
论述题
1.比较近代中国三次学制改革( 1904-1912-1922 )(1904 年和 1922 年 )(或评述 1922 年学制改革)1904 癸卯学制
简介见上
特点:
(1)指导思想仍是中体西用,强调对学生进行封建道德知识的灌输。

(2)“读经讲经”课的比重过大,中西兼学,导致学制偏长。

(3)进入大学堂需有“保人” ,限制了普通民众进入高等教育的机会。

(4)妇女被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

(5)根据学生表现和学业程度奖励相应的科举功名,未割断与旧教育体制的瓜葛。

(6)封建专制性较强。

1912 壬子 .癸丑学制
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近代资产阶级的学制。

学制规定整个教育期限为 17 或 18 年。

共分三段四级:初等教育二级,初小 4 年,男女同校,高小 3 年,男女分校;中学校 4 年;大学
6—7 年。

小学之前有蒙养园,大学之上有大学院,均不限年限。

从横向看,除普通教育系
统外,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

“壬子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有进步性。

(1)它缩短了修业年限三至四年,削减读经时间。

(2)取消专门为贵族设立的各类学校,取消了毕业生奖励出身的制度
(3)女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地位,普通中学、中等实业学校、师范学校、高等师范
学校都规定设立女校,初等小学还可以男女同学;
(4)从课程改革上,取消了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了自然科学课程和生产技能的
训练课程;
(5)改进了教学方法,反对体罚,要求教育联系儿童实际,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1922 年学制
简介见上
特点:
( 1)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

小学年限缩短 1 年,以利于普及。

中学年限
延长 2 年,以利于完成中学的双重任务,就业和升学兼顾
(2)加强了职业教育,不仅有独立的职业学校,还在高小、初中和高中设职业科。

职业教育纳入普通教育系统,平民化、实用化。

(3)改革师范教育,高中设师范科;高等师范学校升为师范大学。

(4)受美国影响,大学取消预科,还学习美国在国立大学设董事会和评议会、各科
设教授会。

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但不完全是美国学制的翻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教
育学者结合中国国情的一些思考,反映了中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需要。

与前两个学制相比,是
个巨大的进步,推动了我国教育的现代化。

2.乡村教育思潮述评(晏阳初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评价)
思想见上,主要从总体上评价吧。

整体评价乡村教育运动:
( 1)知识分子的乡村改良运动,没有根本改变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