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解释人口红利的变迁和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解释人口红利
的变迁和效应
关于《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解释人口红利的变迁和效应》,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令世界惊讶,人口红利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重要源泉。近年来,有关人口红利问题引发了学术界的热议。本文将另辟蹊径,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解释人口红利的变迁和效应。
一、人口红利
1.人口红利的现代经济学解释
美国学者大卫?布鲁姆在研究人口转变对东亚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时最早提出“人口红利”。此后,大卫?布鲁姆明确提出人口转变将产生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即出生育率、死亡率的降低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给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机会窗口。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人口转变的过程会逐渐形成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即总人口中适龄劳动人口规模大,青少年和老年人人口规模小。这种结构使得劳动力供给充足,而且人口的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形成了对经济社会发展十分有利的条件,被称为“人口红利”。
2.人口红利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劳动力能够创造剩余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由三部分来度量: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劳动力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数量大国,劳动力供给充足,造成了劳动力商品的价格下降。此外,劳动力价值决定受到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社会消费水平较低,劳动力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远远小于发达国家。
这些决定了中国的劳动力使用成本较低,资本积累较高,这就是“人口红利”。
二、中国人口现状
1.劳动力商品供给充足
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2.劳动力商品价值提高
中国政府加大教育、卫生事业建设力度,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70岁以上,婴儿死亡率不断下降。同时,基础教育基本普及,文盲率下降到个位数。
3.劳动力商品供给失衡
第一,适龄劳动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第二,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7%以上,根据国际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第三,从人口性别结构看,男女比例失衡。
4.劳动力商品分布失衡
从城乡分布来看,2013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三、人口红利与中国速度
1.人口红利对供给的影响
人口红利对供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商品的供给。
从劳动力商品供给来看,我国目前仍然处于适龄劳动人口丰富的时期,但随着适龄劳动人口增长速度的减缓,适龄劳动人口会停止增长。当一个国家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停止后,劳动力数量不足的问题会很快到来。
2.人口红利对需求的影响
人口红利对需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消费和储蓄。老龄化的初期阶段,人们往往都有较高的储蓄率和储蓄倾向。如果有相匹配的劳动力资源,储蓄货币就可以转化成资本,实现资本增殖和经济增长。适龄劳动人口丰富的时期,每个劳动力需要补偿劳动力价值,而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手段就是购买生活资料、培训资料。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口红利能够带来消费的繁荣。
四、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及再创造
2013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末下降
0.60个百分点,60周岁及以上人口比例,比上年末提高0.59个百分点。
我国适龄劳动人口长期上升,需抚养的老年人口下降,劳动力剩余价值高,劳动力价值低,我们得到了人口红利。自2012年起,我国适龄劳动人口将逐渐减少,需抚养的老年人口相应上升。劳动力剩余价值降低,劳动力价值升高,传统的人口红利将趋于消失。
那么,中国未来如何创造新的人口红利?
1.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
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仍然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城镇提供劳动力资源。中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之中,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还会持续较长时间。因此,可以乐观估计我国似乎仍然拥有比较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从劳动力商品供给来看,人口红利将继续推动中国经济的增长。
2.具体劳动向抽象劳动的转变
人口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发展问题的实质是人的发展问题。历史经验表明,人的发展是最重要、最关键、最核心的发展。面对传统人口红利的消失,我们应该加大人力资源的投资、开发和利用,减少劳动力商品的相对成本,即提高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其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劳动者劳动技能的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的形式;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用;自然条件等等。改善个人劳动生产率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变劳动力素质,同时完善体制改革,促进民间市场的繁荣,从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创造新的人口红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南海出版公司,2007.
[2]汪小勤,汪红梅.“人口红利”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