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心理发展的实质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心理的全程发展;

2心理发展的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

3心理发展存在自身特性和个体差异,并受社会规律支配。

二人类心理发展的三个特点:

(1)有意识的心理;人的心理具有目的性、意识性和能动性。

(2)社会性的心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劳动是社会性的,劳动在人的心理产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3)有语言功能的心理。语言是人类心理的工具,中介,它影响人的心理。

三心理发展的模式

模式1:同起点、不同发展速度,最后在不同时间达到同一水平。如同身高的人。

模式2:同起点、不同发展速度,最后在同一时间达到不同水平。如智力。

模式3:同一发展速度,但最后的水平不同。如儿童的语言发展和知识学习。

模式4:随年龄增长而出现不同的速率,一般是先快后慢。

四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四大基本问题

1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2心理发展的动力或内部矛盾

3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

4关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二)四大关系

1先天与后天的关系

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3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4年龄特征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五遗传的作用

遗传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遗传在心理发展中作用的研究:1家族研究;2双生子研究;3遗传病研究;4动物行为学和社会生物学的研究。遗传作用对不同人体机能有不同:对生理机能发展影响大,对心理机能发展影响小;对流体智力影响大,对晶体智力影响小;对气质影响大,对性格影响小;对无意识的行为影响大,对有意识的行为影响小;对生理需要、情绪影响大,对社会需要、情感影响小。

习性学研究

习性学(ethology)是一门结合动物学、生物学和比较心理学知识,对自然环境中动物行为作精确观察,并对行为中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形成理论描述的交叉科学。研究对象是行为的发生原因和功能,任务是揭示动物行为模式中的规律以及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因果关系,重点是通过自然观察对行为作完整的详尽的分析。创始人是Lorenz和廷伯根等人。

一习性学的开端

早期习性学研究通常是进行习性学描述,记录物种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的一些自然学家就开始对动物固定定型特征感兴趣,认为这些定型行为是天生或本能的。例如,海因罗斯发现,不同物种间存在着相似的行为模式,这些特殊行为模式可称为“同源性行为”,具有这些特殊行为的动物常可追溯到一个共同祖先。19 31年,洛伦兹发表了《社会性鸦科动物习性学研究要点》一文,标志着现代习性学的开端。

二固定动作模式

固定动作模式是一种特异定型的行为特征。由于固定动作模式极稳定,所以可用作物种分类的标准。刺激信号可是环境中的客体,也可是同种其他动物发出的信号。在后一种情况下,信号具有社会功能,被称作“释放物”。释放物能引发固定动作模式。当释放物不存在时,固定动作模式仍继续起作用。释放物功效受“行动特异性能量”调节,这种能量会因为固定动作模式完成而减弱。如果行动特异性能量较少,则固定动作模式只能得到不完全实行,因而成为一种意念活动;如果固定动作模式久未实行,则发生固定动作模式的阈限降低,微弱的刺激也能导致释放固定动作模式。洛伦兹曾描述过一只灰鹅如何滚动一只蛋。如果在一只正在孵雏的鹅面前放上一只蛋,它就会目不转睛地盯那只蛋,然后去碰那只蛋,把头和嘴放在蛋上,接着把蛋拖回窝。如果在鹅把蛋拖回窝之前拿走了蛋,它仍会一心一意地做着把蛋拖回窝的动作。洛伦兹认为,这只鹅脑中似乎存在一个预先编好的神经程序,行为一旦开始,就必须完成,即使原先的刺激已经消失。

廷伯根认为,固定动作模式是动物的先天神经程序,它使动物只有受到与它在自然环境中所受到的信号刺激相似的刺激时,才做出反应。这个程序可以被称为“先天的释放机制”(IRM)。这样,释放刺激就与引发先天的释放机制的触发体有关。廷伯根认为,固定动作模式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高度的特异性。动物的有些行为,如交配、母性和筑巢等,尽管可能包含了几种固定的动作模式,但由于太普遍,因此不能把它们看作是固定的动作模式。

廷伯根认为,本能是“一种呈阶梯结构的神经性机制,对内在性或外在性的行动、释放和导向等刺激因素做出反应。这种反应由一系列相互协调的行为所构成,有利于个体和种的保存”。本能行为特点是:⑴有一定目的,最终要得到食物、水或配偶;⑵有利于个体和种的生存;⑶适合于适应正常的生活环境;⑷为种内个体共有;⑸随个体生长和成熟而出现;⑹其中可能有学习成分,但不主要。习性学对物种本能行为的研究着重在以下方面:⑴物种的某些典型行为序列的描述;⑵典型行为的生存价值;⑶典型行为的进化过程;⑷典型行为的个体发生。

三印刻现象

习性学另一项工作是印刻现象的研究。印刻(imprinting)是指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发生的限制性学习,这种学习极难消失和逆转,对动物后来的社会性行为有深远影响。洛伦兹发现,刚孵出的小鸭或小鸡易于学会跟随最先看见的物体走。在自然条件下,跟随母鸭或母鸡走;在实验情境中跟随人或某种运动物体走。这种学习有着明显的关键期(c ritical period)。过了关键期即无此种学习。例如,小鸭的跟随反应的关键期是在孵出后的8-9个小时之后。洛伦兹发现,印刻使幼禽长大后知道自己是什么物种,并知道在同类中去寻找配偶。

各种动物都存在印刻学习。蝌蚪出生后就会游泳,但如出生时起即将之置于麻醉溶液中,超过十天,就会丧失游泳能力。狗与人的亲密关系,是因为狗出生后就与人相处。如狗自出生时起就与人隔离十周以上,以后就很难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白冠雀的雄雏鸟必须在孵出后的40-50天听到成年雄雀的歌声,成熟后才会唱出完整的歌。人类心理发展也存在关键期,称之为“最佳期”、“敏感期”、“临界期”和“转变期”等。如2-3岁是口头语言学习的关键期,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等。

四关键期的概念

关键期是指有机体生命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某些外部条件对有机体行为的影响比其他任何时候都大。换言之,有机体对环境刺激的作用比其他时间内更敏感。关键期既可以指某一时期里一种特定的刺激对个体的正常发展是有益的甚至是必须的,又可以指在此期间有机体特别易受到有害刺激的不良影响,两者都有关键的含义。为了区别这两种不同的关键期,可将关键期分为(1)有机体需要刺激的时期和(2)有机体对某种刺激是脆弱的时期。通常,人们用“关键期”代表正常发展所需要激发的时期,用“敏感期”代表有机体对有害刺激特别脆弱的时期。

五关键期的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