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合集下载

2023年 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八批

2023年 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八批

2023年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八批
2023年,嘉兴市将迎来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评定工作。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嘉兴市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丰富多样,涵盖了传统技艺、民俗风情、口述传统等多个领域。

首先,嘉兴市的传统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嘉兴剪纸技艺以其精细的剪纸工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闻名。

嘉兴剪纸以剪刀为工具,通过剪纸、割纸、折纸等方式,创造出各
种各样的图案和造型。

这一技艺在嘉兴市民生活中广泛应用,被视
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达形式。

其次,嘉兴市的民俗风情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

例如,慈城灯会是嘉兴市传统的民俗活动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举行。

慈城灯会以其独特的灯饰和表演形式吸引了大量游客和观众。

此外,嘉兴市的龙舟赛也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民俗活动,每
年端午节期间举行。

龙舟赛以其激烈的比赛和独特的舞蹈形式,吸
引了众多参赛队伍和观众。

此外,嘉兴市的口述传统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嘉兴市有着丰富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和传说通过口头传承
的方式代代相传。

例如,关于嘉兴的西施传说和白蛇传说等都是嘉
兴市口述传统的重要内容。

这些传说不仅反映了嘉兴市的历史和文化,也成为了嘉兴市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符号。

综上所述,2023年嘉兴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评定
工作将围绕传统技艺、民俗风情和口述传统等多个方面展开。

这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将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嘉兴市的历史和
文化,促进嘉兴市的文化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课程融合路径探究——以嘉兴地区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课程融合路径探究——以嘉兴地区为例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完善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展现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和时代风采。

[1]”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非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铭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弘扬先进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嘉兴拥有世界级非遗保护2项,国家级非遗13项,省级非遗60项,市级非遗140项,已建成较为健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当地非遗项目,有利于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外宣作用,扩大优秀文化的影响力,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因此,本文以嘉兴非遗项目为例,探索非遗项目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效路径,更好地促进高职英语开展课堂革命,在立德树人背景下,让高职英语教学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播。

一、非遗融入高职英语课程的必要性1.课程发展需要非遗融入高职英语课程能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课程温度。

大学英语是一门公共限选课程,覆盖面广,跨度长,影响大,这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

另外,英语学科本身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这赋予英语学科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还要传播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但是多数现存英语教材中英美文化相关知识占比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涉及少,致使英语教学中存在中华文化“缺席”现象,学生无法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也不会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这俨然成了学生知识架构中的“短板”。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英语学科要建设为一门思政教育的隐性课程,依据现有英语教学内容和资源渗入相关思政元素,并建设课堂内外全线贯穿的体验式育人模式[2]。

鉴于高职学生的学情,理论化的传统文化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发挥英语的应用性,而非遗是劳动人民的智慧成果,是以传承人的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的“活”文化,传播形式生活化,契合高职学生的“动态”学习方式。

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七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七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七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嘉兴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0.12.21•【字号】嘉政发〔2020〕30号•【施行日期】2020.12.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七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嘉政发〔2020〕30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市政府同意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报送的第七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65项),现予以公布。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抓紧制订项目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责任,落实保护措施,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高质量建设国际化品质江南水乡文化名城、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附件:第七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嘉兴市人民政府2020年12月21日附件第七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一、民间文学(1项)1.王江泾民间歌谣秀洲区二、传统音乐(2项)1.十二月民歌海盐县2.江南丝竹海宁市三、传统舞蹈(2项)1.草龙舞海盐县2.海宁滚灯海宁市四、传统戏剧(1项)1.越剧桐乡市五、曲艺(2项)1.澉浦宣卷海盐县2.说因果海盐县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3项)1.样刀南湖区2.踏白船(嘉善踏白船、海盐踏白船、海宁踏白船)嘉善县、海盐县、海宁市3.海盐童玩海盐县七、传统美术(4项)1.新丰农民画南湖区2.木刻版画嘉善县3.刮绒画平湖市4.海宁农民画海宁市八、传统技艺(36项)1.七星雪菜腌制技艺南湖区2.锔瓷南湖区3.锦灰堆砖拓南湖区4.新丰嫩姜加工技艺南湖区5.回族煎包煎饺制作技艺南湖区6.王店篮制作技艺秀洲区7.传统家具制作技艺秀洲区8.打铁技艺(秀洲马厍打铁技艺、嘉善打铁技艺、平湖打铁技艺、桐乡打铁技艺)秀洲区、嘉善县、平湖市、桐乡市9.新塍味德丰古法酱鹅烧制技艺秀洲区10.凉来西传统点心制作技艺嘉善县11.竹器编制技艺嘉善县12.米酒酿制技艺(嘉善米酒酿制技艺、海盐米酒酿制技艺)嘉善县、海盐县13.嘉善黄酒酿造技艺嘉善县14.西塘粉蒸肉嘉善县15.脱胎大漆技艺嘉善县16.平湖传统糕点制作技艺平湖市17.毛狗线粉平湖市18.小落苏腌制技艺平湖市19.麻团制作技艺海盐县20.养蜂和蜂产品制作技艺海盐县21.青砖烧制技艺海盐县22.红薯粉丝传统制作技艺海盐县23.手工绿茶制作技艺海盐县24.斜桥黄酒酿制技艺海宁市25.海宁彩色拷花布制作技艺海宁市26.海宁草编技艺海宁市27.风筝制作技艺海宁市28.刺绣桐乡市29.缫土丝桐乡市30.手工织毯技艺桐乡市31.糖画桐乡市32.桐乡篆刻技艺桐乡市33.鱼圆制作技艺桐乡市34.箍桶技艺桐乡市35.桐乡臭干制作技艺桐乡市36.粉塑桐乡市九、传统医药(8项)1.刘氏中医伤科嘉善县2.肖氏皮肤疮疡科平湖市3.戈氏儿科平湖市4.绿云散炮制技艺海盐县5.郭氏女科海宁市6.朱氏外科海宁市7.凌氏针灸桐乡市8.陈氏妇科桐乡市十、民俗(6项)1.元宵着癞子平湖市2.中秋供月华平湖市3.秦始皇庙会海盐县4.立冬开酿节海盐县5.水龙会(海宁水龙会、桐乡水龙会)海宁市、桐乡市6.蜘蛛煨蛋习俗桐乡市。

第三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嘉兴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15项,包括:
1. 武康梅峰剧
2. 嘉兴地区金融老字号管理与传承
3. 嘉兴油墨制作技艺
4. 桐乡剪纸
5. 嘉新苏绣
6. 武康新四军总站文化
7. 南湖民俗文化
8. 江南刺绣技艺
9. “三月三”祭海活动
10. 十五娘廟会
11. 霓裳羽衣戏
12. 七星会馆
13. 余学兴木竹刻
14. 嘉兴藏文学传统
15. 典籍抄录技艺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了嘉兴市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传统技艺。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并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嘉兴46个项目列入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嘉兴46个项目列入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嘉兴46个项目列入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嘉兴46个项目列入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加强嘉兴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进文化大市建设。

近日,嘉兴市政府公布了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次公布的文化遗产名录包括“五姑娘”等46个项目,这对于其他需要保护的传统文化项目,能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将逐步形成有本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与传承,为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46项)一、民间文学1. 五姑娘嘉善县2. 桐乡蚕歌桐乡市二、传统音乐3. 南湖采菱歌南湖区4. 敲鼓亭海宁市5. 渔民号子平湖市三、传统舞蹈6. 五梅花海宁市、海盐县7. 蚕花马灯舞海宁市、嘉善县、桐乡市大麻镇8. 秦山老虎嗒蝴蝶海盐县9. 十二花神大天官平湖市10. 钢叉舞平湖市11. 七星舞龙南湖区四、传统戏剧12. 海盐腔海盐县五、曲艺13. 平湖花鼓戏平湖市14. 海宁滩簧海宁市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5. 高杆船桐乡市洲泉镇16. 嘉兴掼牛南湖区17. 三塔踏白船南湖区、秀洲区七、传统美术18. 芥子园画谱技法嘉兴市19. 秀洲民间绘画秀洲区20. 平湖西瓜灯平湖市21. 火凉伞灯彩秀洲区王店镇22. 嘉兴剪纸海宁市、秀洲区、嘉善县、平湖市、桐乡市23. 许村粉塑海宁市24. 余新蚕猫南湖区余新镇25. 石灰雕塑桐乡市26. 木雕书刻桐乡市27. 桃核雕刻桐乡市28. 彩蛋画桐乡市29. 麦秆画桐乡市河山镇30. 刺绣嘉兴经济开发区塘汇街道八、传统技艺31. 西塘古民居建筑艺术(已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嘉善县西塘镇32. 乌镇水阁建筑艺术(已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桐乡市乌镇古镇保护管理委员会33. 嘉兴五芳斋粽子制作工艺浙江五芳斋集团34. 平湖糟蛋制作工艺平湖市35. 西塘八珍糕制作工艺嘉善县36. 龙凤花烛制作工艺南湖区37. 杜布织造技艺平湖市、嘉善县杨庙镇九、民俗38. 含山轧蚕花(已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桐乡市河山镇39. 嘉兴端午习俗嘉兴市40. 海宁潮习俗海宁市41. 双庙渚蚕花圣会桐乡市洲泉镇42. 鱼圻塘庙会平湖市43. 乌镇香市桐乡市乌镇古镇保护管理委员会44. 云龙村蚕桑生产习俗海宁市45. 元帅庙会海宁市46. 大曹王庙庙会南湖区余新镇。

钱塘江海塘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与传承

钱塘江海塘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与传承

钱塘江海塘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与传承
杨丽婷
【期刊名称】《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36)2
【摘要】钱塘江海塘研究中,针对其工程技术的研究极为深入,但针对海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却相对薄弱;在海塘文化宣传方面,工作既不成规模,也不成体系,且由于缺少学术研究的支持,文化宣传也缺乏深度。

对比西湖等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案例,分析上述钱塘江海塘文化遗产的研究与文化宣传现状,认为进行海塘文化的遗产研究可以促进申遗,申遗又可以推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因此,建议加强对钱塘江海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并且将宣传工作进一步规模化、系统化、深刻化,通过增加“海塘文化”的宣传途径、建设钱塘江海塘文化长廊等举措保护、传承钱塘江海塘文化遗产。

【总页数】6页(P1-6)
【作者】杨丽婷
【作者单位】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浙江水文化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2
【相关文献】
1.嘉兴海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2.钱塘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传承及传承人保护研究——以武
鸣壮族师公舞传承为例4.生态文明视阈下钱塘江唐诗之路水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5.钱塘江杭州段海塘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学生如何传承与保护非遗

大学生如何传承与保护非遗

大学生如何传承与保护非遗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高校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拥有自身的思维、文化和创新优势,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上有其不可小觑的能量。

本文以嘉兴市部分高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对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意识,为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对嘉兴非遗的认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嘉兴非遗提出建议和方向。

一.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浙江省嘉兴市历史文化悠久,是江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世代流传的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俨然成为嘉兴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

据《嘉兴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公布,截至2015年11月,嘉兴市已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分别是归属传统技艺类的桐乡蚕桑生产习俗和归属传统戏剧类的海宁皮影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5项,包括海宁皮影戏、硖石灯彩、嘉善田歌、平湖派琵琶艺术、海盐滚灯、平湖钹子书、含山轧蚕花、网船会、嘉兴端午习俗、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嘉兴灶头画、掼牛、高杆船技、桐乡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和海宁潮神祭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62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40项。

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且内容丰富,其中传统技艺类项目占比相对较高。

传统技艺通过手把手教学,师徒结对等方式,更有利于传授给下一代。

但嘉兴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老龄化趋势较为严重,随着传承人年龄的增长,传承人难觅,非遗技艺出现了不少断层现象,不少非遗技艺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且濒临失传。

为解决这一瓶颈,嘉兴市相关部门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做了一定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在个别中小学、社区设立了很多传习基地,但截止日前与大学合作机会较少。

而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面、较强的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主观能动性和执行力,在社会实践方面也充分发挥出了高校大学生的特殊力量。

如果高校各个专业的大学生发挥所长投身于非遗的保护工作中,必将对非遗保护事业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三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三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介一、概述1. 第三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意义第三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评选工作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对这些文化项目传承者的肯定,更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二、名录项目介绍2. 茶香悠远活化文明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嘉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茶文化不仅是对我国人民饮茶生活方式的展现,更是我国文化的一种象征和表达方式。

3. 乌镇西栅奇绩乌镇西栅的保护工作一直是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通过将古镇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了乌镇西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4. 嘉兴药师醉江南药师醉江南作为嘉兴的重要民间艺术形式,不仅代表了嘉兴地区的文化传统,更是嘉兴民间信仰文化的表现。

对药师醉江南的保护传承,将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三、个人观点5. 对第三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看法作为一个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我对第三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出炉感到欣慰。

这一名录的评选,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是对嘉兴市文化自信的展现。

四、总结回顾6. 对第三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总结回顾通过评介第三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成果。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将有利于嘉兴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将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第三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对其中的项目进行全面评介,同时共享了我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帮助您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嘉兴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能够为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嘉兴市作为江南水乡的代表城市,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第三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评选工作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是对嘉兴市文化自信的展现。

关于“嘉兴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研究报告

关于“嘉兴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研究报告

关于“嘉兴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研究报告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戏剧文化是载体,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模式,也是理念通俗化的途径;宗教文化是人类的信仰,是信念的依托,也是精神的支柱······传统文化是整个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垫,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它存在于一个人的思想里,是精神动力,刺激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然而,传统文化也有许多弊端,一些消极因素,不利于社会发展,如缺乏民主精神,法制意识淡薄等。

所以传统文化也需要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社会的进步而改善。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变将会是当代社会发展最合适的推动力。

我们研究传统文化以便了解它,以便以更适宜的方式去发展它,去迎合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道路。

归于现实,嘉兴传统文化得以发展,某种程度上将促进嘉兴旅游事业的发展,进而促进着嘉兴经济的发展。

从各方面来说,保护以及发展传统文化具有相当的必要性。

一、嘉兴文化保护的现状:“中国民俗文化当代传承浙江论坛”在嘉兴隆重开幕。

继此,各单位、集体先后开展了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一)、船文化2000年开始,嘉兴市开始举办南湖船文化节,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尤其是01年以纪念建党80周年系列活动为契机,第二届南湖船文化节盛况空前,影响深远。

市委、市政府指出举办要力求创意、策划和组织上要赋予新意,走出一条具有嘉兴特色的办节新路,贴近经济、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努力办成艺术的盛会、群众的节日,为推进建设新嘉兴的伟大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

而嘉兴船文化博物馆座落在嘉兴市水西门外京杭大运河之畔,主体建筑犹如一艘泊港的巨轮,很有特点,登船的弦梯紧傍轮侧,转动的水车使人想起古代车轮舟。

里面有各种的船的模型,详细地介绍了船的历史。

这无疑促进了文化的传承。

(二)、粽子文化嘉兴是中国“粽子之乡”,粽子文化源远流长。

千百年来,嘉禾之民种稻食米,讲究精耕细作、食不厌精。

作为“嘉湖细点”典型代表的嘉兴粽子更是内外兼修。

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讨

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讨

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讨概要:嘉兴市正处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利时机,作为政府部门,要采取扎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工作,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要深入挖掘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不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知识,而且培养一大批动漫和文化人才,丰富动漫宣传形式和内容。

一、嘉兴市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现状及当前面临的问题2003年10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了旨在保护以传统、手工技能、口头表述、音乐舞蹈、节庆礼仪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作为缔约国于2004年加入。

2005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并设置“文化遗产日”,这说明我国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

中国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我国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到2011年2月,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法制时代,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嘉兴市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越争霸的主战场,到明朝时这里已经是“江东一大都会”。

嘉兴文化深厚、名人辈出,有唐朝诗人刘禹锡、国学大师王国维、文学巨匠矛盾、武侠小说家金庸、漫画家丰子恺和张乐平等。

因此嘉兴人也创造出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2009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嘉兴全市收集非遗线索共95678条,调查项目8979个,其中嘉善田歌、平湖派琵琶、平湖钹子书、海盐滚灯、蚕桑习俗等5个项目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嘉兴灶画艺术等12个项目被列入省第二批非遗名录;“嘉兴端午习俗”、“海宁硖石灯会”、“桐乡轧蚕花”和“平湖市迎大蜡烛”列入首批浙江省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基地。

第三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摘要:一、引言二、第三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1.项目名称2.项目类别3.项目特点三、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介绍1.项目一2.项目二3.项目三四、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1.政府举措2.社会参与3.传承人群五、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近日,第三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再次引发了人们对非遗保护的关注。

二、第三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1.项目名称:第三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目类别:本次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技艺、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民俗等七个类别。

3.项目特点:这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代表着嘉兴市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民间智慧。

三、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介绍1.项目一:嘉兴风筝制作技艺嘉兴风筝制作技艺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工艺流程和制作方法。

此次入选非遗名录,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技艺。

2.项目二:南湖船拳南湖船拳是嘉兴市特有的传统武术项目,以船为舞台,拳术动作紧密结合船艇行驶特点。

此次列为非遗项目,有助于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南湖船拳。

3.项目三:濮院毛衫编织技艺濮院毛衫编织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其独特的编织手法和设计理念,使濮院毛衫在市场上备受青睐。

此次入选非遗名录,有助于提升濮院毛衫的知名度,推动传统技艺的发展。

四、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1.政府举措:嘉兴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加大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力度。

2.社会参与:社会各界人士对非遗保护的关注度逐渐提高,纷纷参与到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

3.传承人群: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学习和传承非遗技艺。

五、结论第三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肯定,也是对非遗保护工作成果的展示。

浙江嘉兴:非遗也时尚7-2中国文化报

浙江嘉兴:非遗也时尚7-2中国文化报

浙江嘉兴:非遗也时尚时间:2015-07-02 01:14:33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王晓初责任编辑:郑泽川嘉兴市“非遗文化客厅”一角海宁皮影戏王晓初嘉兴自古就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与民间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堪称“江南文化之源”的马家浜文化遗址,也留下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嘉兴端午习俗、海宁皮影戏、嘉善田歌……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吴根越角的历史记忆,展现着水乡文化的鲜明个性,把它们从历史长河之中打捞出来,让它们走出记忆的深闺,是一项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那么,如何让大量非遗项目走下庙堂与祭坛,走出曲高和寡的境地,走入百姓生活,走向越来越有生命力的明天?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答案是:为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穿上时尚的外衣——通过开办非遗文化客厅、采集传承人口述实录、编辑非遗漫画,让非遗穿越古老漫长的历史隧道,摇身变成当下的时尚。

人们经常探讨时尚的话题,我们则要探索非遗的时尚。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课题,它包罗万象、精彩纷呈,百姓日常生活中很少会意识到它们的存在,而它们却又无处不在,让普通百姓更好地了解和体验非遗项目的具体内容是保护的开始,有了这个现实基础,才能延伸到传承与开发。

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开发上做了很多探索,已初见成效。

我们有一个大主张——将非遗变成当下的时尚。

我们不能让非遗埋藏在书本中,更不能让非遗传承人隐蔽在社会的角落,最不忍突然发现某个项目已濒临灭绝。

思路的改变加上不断的努力,一切变得明晰、简单和得心应手。

非遗文化客厅引来八方客非遗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虽然熟悉的人少,但一提起来,很多人愿意去谈论、学习、交流。

2014年,嘉兴市创建了首个“非遗文化客厅”,提供给大家交流的场所,展示了非遗项目的实物。

首个“非遗文化客厅”主要展示了黑陶、竹刻和端午文化的相关内容。

黑陶增加了客厅的古韵,让人联想到几千年前的工艺;竹刻则运刀如笔,兼具诗画风采,让人着迷;端午文化更是溢彩纷呈、丰富灵动。

第三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三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三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三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探析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国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各地方政府纷纷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保护工作,嘉兴市作为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也不例外。

本文将围绕嘉兴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展开深入探讨,探析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保护工作,以期为读者深入了解、理解和关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二、嘉兴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嘉兴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涵盖了XX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包括xxx、xxx、xxx等。

这些项目承载着嘉兴市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城市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1. 项目一:xxx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源于嘉兴市xxx地区,主要表现为xxx 内容。

xxx2. 项目二:xxx此项目源自于嘉兴市xxx行业,其主要特点是xxx。

xxx3. 项目三:xxx这一项目是嘉兴市xxx民间传统活动的代表,其独特的xxx让人印象深刻。

xxx3.总结回顾本次嘉兴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发布,不仅充分展示了该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后人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嘉兴市独特的文化精神和传统,也是当地文化传承的重要契机。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写手,我对这次名录发布深感振奋。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命脉,其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也能为当代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源泉。

五、总结嘉兴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发布,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新的文化符号和精神支柱。

希望在日后的文化保护中,相关部门能够加强对这些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绽放其独特的魅力,为城市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

结语:通过本文的深度探讨,相信读者能对嘉兴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

第九批嘉兴市秀洲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第九批嘉兴市秀洲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第九批嘉兴市秀洲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越来越重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传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嘉兴市秀洲区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秀洲区文化部门经过认真甄选和考察,确定了第九批嘉兴市秀洲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以下将对其中的部分项目进行介绍。

1. 《秀洲绣》《秀洲绣》是秀洲区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秀洲绣的特点是线条流畅,色调鲜明,图案精美,栩栩如生。

自古以来,秀洲绣就备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江南绣艺精髓”。

如今,秀洲绣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工艺技术,而且在刺绣的图案和主题上不断创新,成为了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

2. 《秀洲木偶戏》《秀洲木偶戏》作为我国戏曲的重要类型之一,融合了舞蹈、音乐和戏曲表演艺术。

秀洲木偶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生动的表演内容而著称,尤其以木偶的制作和表演手法闻名于世。

作为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戏曲形式,《秀洲木偶戏》被列入了第九批嘉兴市秀洲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3. 《秀洲龙舟艺术》《秀洲龙舟艺术》源自于古代的龙舟竞渡活动,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秀洲龙舟艺术通过龙舟的制作、装饰和民俗活动等方式进行传承,其中融入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

龙舟的船首和船尾都会用工艺精美的雕刻和画作来进行装饰,以求吉祥平安。

而且,每年的端午节,秀洲龙舟艺术也会在各种龙舟比赛和民俗庆典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4. 《秀洲民间音乐》秀洲区的民间音乐是一种富有情感和表现力的音乐形式,主要表现在歌唱、器乐和舞蹈等方面。

在农村和乡村社区,人们会在丰收节日或传统节日时举行各种吟唱比赛或舞蹈比赛,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喜悦。

在这种音乐形式中,不仅包含了对自然的赞美,还包含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追忆。

《秀洲民间音乐》被列入了第九批嘉兴市秀洲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嘉兴市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的通知

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嘉兴市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的通知

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嘉兴市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嘉兴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11.19•【字号】•【施行日期】2010.01.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正文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嘉兴市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嘉兴市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嘉兴市人民政府二〇〇九年十一月十九日嘉兴市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第三条应保护的文化遗产范围:(一)物质文化遗产:已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历史文化街区,其他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公布的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传统节日保护地、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人)等,以及各种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应予保护的其他文化遗产。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目标责任制。

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

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承担相应的文化遗产日常保护职能,确保文化遗产安全。

市人民政府与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市属有关部门(单位)、县(市、区)人民政府与所属有关部门(单位)及各镇(街道)应分别签订文化遗产保护责任书,并纳入相关责任制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内容。

第五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成立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负责协调解决本行政区域内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下设专家委员会,负责文化遗产的认定、评估和项目评审、技术审查等工作,为所在地人民政府相关决策提供咨询意见。

嘉兴蚕歌文化的特点与传承

嘉兴蚕歌文化的特点与传承

嘉兴蚕歌文化的特点与传承胡高阳,刘 文(嘉兴学院 设计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0)摘要:嘉兴蚕歌融合了生产和生活的智慧,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表明思想、抒发感情、记录生活的民间歌谣,也是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其特点与传承进行研究,深入挖掘江南蚕歌民俗文化内涵,对于促进和发展蚕歌文化的生命力、传承和保护蚕歌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嘉兴蚕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一、嘉兴蚕歌文化的特点悠久的蚕桑历史孕育出嘉兴的特色蚕歌文化。

蚕歌作为富有特色的民间歌谣之一,是蚕乡人民在劳作中创造的优美语言,是蚕乡人民在生活中抒发自身情感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历史性嘉兴蚕歌文化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诗歌总集,间接或直接描写蚕作、桑、丝等的内容占整部《诗经》的六分之一,可根据蚕歌分布地域和年代将诗歌中蚕歌的部分分为两块内容。

目前,对嘉兴蚕歌的研究主要见于《桐乡蚕歌》(徐春雷编),收录桐乡历代蚕歌40首,属于桐乡蚕歌的资料汇集。

(二)多元性1.日常劳作的体现蚕歌是蚕乡人民以方言的形式代代相传的艺术形式。

由于地域的限制,各地的歌谣各有特色。

唱蚕歌是蚕农抒发情感的重要途径,蚕歌的内容是蚕农的日常生活。

如《采桑歌》《收蚁》《采茧》《捉叶姐》《缫丝娘》《采茧》等,描写了蚕农是如何采桑养蚕的,从短短的几行字中流露出蚕农的辛勤劳作,展现了采桑养蚕的劳作方式等。

2.蚕神信仰的体现蚕桑文化不仅描写了蚕农的日常,还体现了蚕农的信仰。

旧时,嘉兴的蚕桑经济占收入来源的主导地位,蚕农日夜盼望蚕业大丰收,但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当蚕遇到病虫害时,蚕农将缘由归于鬼物邪祟,并信仰掌管蚕桑的神灵,如“马头娘”“蚕姑”等,都曾在当地备受推崇。

这些民间信仰及风俗在嘉兴蚕歌中都有所反映,如《马头娘》《马鸣王蚕花》等。

3.经济来源的体现分析嘉兴流传的蚕歌,还能让人了解嘉兴旧时的经济状况。

“识得四月天,困勒床里吃一年”“仙人难断叶价”“敲落丝车把船开。

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

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

五芳斋粽子及其制作技艺先后获得“中华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注册”、“中国名 点”等。
谢谢观看
具体做法为:选用香糯米,用温水浸泡糯米2、3个小时(期间挠1至2次,以便米更好浸透),用个小簸箕或 过滤篮滤干水分。取瘦猪后腿肉把肉切成块状,接下来放入调料并拌匀待用。把粽子叶放水里煮,水开10分钟后 即可取出冷水洗净剪两端多余后滤干。把棉线剪若干条,每条长约20cm。腿上(膝盖处)放一条毛巾以备弄湿衣 物。取两张(均为反面)粽叶一头一尾的反方向重叠(不完全),放入料米,用食指在米中间轻轻划一字,放入 肉块,再填米盖住肉块。右手先把外端粽叶往里折叠并向后折去,包好一端再以同样手法完成另一端,绑粽子要 先在中间绑一次后才从一端逐一绑向一端以防变形,绳子紧度不能过紧(煮爆)或过松(进水),以轻扯不移动 即可。绑好后逐一放到锅里,然后放入冷水满过粽子1cm左右,点火……水开15分钟后把锅里上下粽子兑换位置, 再以慢火煮上1小时即可。
通过五芳斋粽子的传统制作技艺制作的五芳斋粽子,最终形成了五芳斋特有绝活和独门秘方,造就了五芳斋 粽子“糯而不糊、肥而不腻、肉嫩味香、咸甜适中”的显著特征,成为江南粽子的典型代表。
风味
五芳斋粽子有南味粽,花色多、分甜咸味;北味粽,纯米或加小枣、红豆,甜口或蘸糖吃;西北粽,纯米, 浇蜂蜜凉吃。
现场制作五芳斋粽子(4张)用料
姚九华,男,(1929年6月~2012年11月)浙江兰溪华南乡人。2009年5月,姚九华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嘉兴市申报,申报项目: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
姚九华传授裹粽技艺为了宣传粽子文化,展示五芳斋裹粽技艺,五芳斋集团十分重视五芳斋品牌及其文化保 护建设,从集团决策层到一线经营部门,建立了专门机构开展工作,发掘、归纳、研究、总结、丰富、弘扬中华 民族的粽子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五芳斋人对传统制粽技艺在选料、配料、调味、包扎、蒸煮等多道工序上十 分讲究,精益求精。保障五芳斋品牌得到有效的维护和传播。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兴掼牛”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兴掼牛”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第 3 卷第 2期 3
2011年 3月
浙 江 体 育 科 学 Z ein p r Si c hja gS ot c n e e
V0 . 3 No 2 13 , . Ma ., 01 r 2 1
文 章 编 号 :0 432 (0 1 0—0 40 1 0—6 4 2 1 ) 20 3-3
O 前

中的一员 。但要传 承和发扬好 这个项 目, 必须要发挥好政府
联合 国教科 文组织 于 20 0 3年颁 布 了《 护非 物质文 化 保 遗产公约 》 。对非物 质文化 遗产作 了界 定 : 非物 质文化 遗产 是指被各群体 、 团体 、 时为个 人视 为其文 化遗 产 的各 种实 有
dfiute u h a a kn f u dn i c l ss c slc ig o n ig,b ig s o to tf,d sr cig o iee vr n e to h e cn e in n f i f en h r fsaf e tu t fl n i m n f ed s e trgo ,a d n v o t
的主导作用 , 在传承人保护和恢 复掼牛母体—— 回族的传统 节 E上下功夫 , l 才能更好 的传 承与发展 。
1 “ 嘉兴掼牛” 的历 史演变
1 1 “ 兴掼 牛 ” 起 源 . 嘉 的
践、 表演 、 表现形 式、 知识和技能及其 有关 的工具 、 实物 、 工艺 品和文化场所[ 。在 2 0 1 ] 0 5年 1 2月 , 国务院 办公 厅印 发了 《 关于加强我 国非 物质文 化遗 产保 护工作 的意 见 》, 明确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 的 目标 、指 导 方针 和基 本原 则 。20 06 年2 , 月 国务院下发了《 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的通知》,

文化遗产保护与历史建筑保护的实践案例研究

文化遗产保护与历史建筑保护的实践案例研究

文化遗产保护与历史建筑保护的实践案例研究在当今社会,文化遗产保护和历史建筑保护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议题。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现代化的进程,许多传统的建筑面临着被拆除或者遗忘的命运。

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古老文明,拥有丰富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两个实践案例来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与历史建筑保护的有效方法。

首先,我想介绍的是中国南方的一座古村落——西塘。

西塘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是中国最早的水乡村落之一。

这个古村落保存完整,几乎没有遭受现代化的侵蚀。

西塘的保护成功得益于政府和居民的共同努力。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保护古村落的建筑风貌和环境,例如限制新建楼房的高度、限制车辆进入等。

同时,居民也积极参与到古村落的保护中,他们严格遵守规定,不擅自扩建房屋,保持村落的原貌。

因此,西塘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并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另一个成功的实践案例是罗马的古罗马竞技场——斗兽场。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竞技场之一,建于公元72年至80年之间。

然而,在过去几个世纪里,斗兽场曾经受到严重的破坏和年久失修。

为了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意大利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对斗兽场进行了细致的修复和保养。

如今,斗兽场成为了罗马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此外,政府还采取了措施来限制游客的数量,确保场地的可持续保护和管理。

通过这两个案例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成功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历史建筑保护需要政府、居民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同时,应当注重对居民的引导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保护意识。

居民也应当积极参与到保护工作中,遵守规定,不随意损坏或改变建筑风貌。

此外,专业的保护团队和技术也是成功保护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的关键。

他们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术,能够进行细致的修复和保养工作,以确保建筑物的原始风貌和结构的完整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在分析嘉兴的非遗保护现状之后,提出构建嘉兴非遗特色资源数据库,给出了具体实现方法,并对加强非遗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

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数据库□嘉兴学院图书馆徐勤勤摘要关键词★2010年度嘉兴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预立项课题成果.嘉兴是马家滨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七千多年前已现人类文明曙光,悠久的历史赋予了嘉兴博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民间文学、民间手工技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传统文化交相辉映,其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为世人所瞩目,其中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不少种类为全国仅存或独有。

这些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嘉兴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嘉兴文化的根基和主要组成部分。

因此,做好嘉兴非遗保护工作对于弘扬和发展嘉兴地区悠久、灿烂的文化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建立嘉兴非遗特色资源数据库是对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档保护的最好方式之一,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

一、嘉兴非遗保护现状嘉兴市的各项非遗保护工作走在浙江省前列,从2004年至2008年,全市共搜集17个门类100多个种类的95678条“非遗”线索,调查项目8979个,其中列入“世遗”名录一项、“国遗”名录13项、“省遗”名录44项、“市遗”和“县遗”名录105项和423项。

全市共编纂文字资料210册计965万字;对5417个项目进行数码照相,共拍摄照片1.7万余幅;录音368小时,录像748小时,音像资料931盒;收集民间作品、实物2642件。

初步摸清了嘉兴非遗的种类、数量与分布状况,拥有一批国家、省、市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传统节日保护地、非遗生态保护区、传承基地、产业基地、代表性传承人及民间艺术家,为推进嘉兴市非遗保护事业奠定了新的重要基础,为建立完整的特色资源数据库提供了丰厚的信息资料数据。

二、建设嘉兴非遗特色数据库的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和消解,嘉兴地区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如灶头画是依附于柴灶而生存的,柴灶不存,灶头画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一些依靠口传心授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如南湖采菱歌、桐乡蚕歌等;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如剔墨纱灯技艺,凤桥竹刻等;整个社会缺乏非遗保护意识;教育与非遗保护、传承脱节。

面对嘉兴非遗消失和濒危的现状,嘉兴文化部门主办了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

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在全国起步较早,为收集和宣传嘉兴非遗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随着近几年嘉兴非遗研究的快速发展,嘉兴非遗数据库的建设明显滞后,嘉兴地区还没有全面、系统地把有关非遗转换为有保存、传承、学习、阅读和欣赏价值的载体形式。

同时,嘉兴非遗保护事业又到了转型发展和深入深化的新阶段,工作重心从以往的普查和名录申报向项目保护和传承发展及合理利用等方面转移;保护手段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保护载体从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因此,建立全面详细的嘉兴非遗资源特色数据库,有利于群众学习和传承,有利于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更好地利用非遗资源,推动学界对嘉兴非遗的研究,更有利于高校图书馆在满足学校教学科研需求的前提下,加强地方特色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和服务,提高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并对普及宣传嘉兴非遗、展示城市文化魅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嘉兴非遗特色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建立嘉兴非遗特色资源数据库就是以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为基础,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文献检索等技术,对相关非遗资源的文字、图像、声音和视频等信息进行数字化保存、组织和存储,实现非遗资源的科学归类与管理,达到传承、传播、利用和发展非遗的目的。

1.平台的建设。

嘉兴非遗特色资源数据库的建立需要有强大的用户功能:各子库间既独立使用又相互关联,实现图像信息与文字信息的跨子库链接检索,多途径便捷地检索,并与读者互动。

根据非遗自身的特性及建库要求,选择清华同方的TPI 作为建设“嘉兴非遗特色资源数据库”的平台。

清华同方专业数据库制作管理系统TPI 平台,是基于非结构化文档管理而开发的大型智能内容管理系统。

该系统以FTS 全文检索数据库为核心,配置了字典管理、内容发布系统、元数据标引、类工具、检查工具、光盘出版工具等模块,采用了流行的B/S 浏览器的检索方式和先进的三层C/S 架构,能够同时管理文字、图片、多媒体等信息,支持网页的动态发布,是一个面向内容管理的数字图书馆开发平台,更是一套集成数据预处理、数据装载、索引建立、全文检索、用户管理于一体的通用信息管理系统。

它完全兼容现阶段图书馆普遍使用的CNM ARC 标准以及最新的Dublin Core 标准,支持Z39.50协议标准,XM L 文件格式以及最新的OAI 服务,检索手段丰富,并能实现跨库检索,资源共享,数据交流的目的。

2.建设的过程。

纸介质文献进行图像扫描、图像处理、转换识别、编辑和校对,并对由此生成的电子文档进行元数据标引、分类、数据库数据的发布和管理等一系列工作。

对于其他格式的电子文档制作成国际通用文档PDF 文件进行保存;对于全文的制作增加电子水印,进行版权保护;对音像资料进行胶片的数字化转换,以字母头进行文件标引、分类,并以avi 文件的格式进行保存。

嘉兴非遗特色数据库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资源数据库系统为指导方向,根据我市的非遗现状,确定非遗特色资源数据库的分类体系为十级类目。

在标引上,主要依据非遗资源的特性以及用户的检索习惯,提取名录、传承人、级别、区域等特征进行标引,使建库信息规范化和标准化,用户检索该字段,实际上就是检索标引出来的字段TPI 系统里的内容发布平台提供多种发布模板:CNKI 期刊风格、GOOGLE 风格、EI 风格、图片风格等,可满足我们的不同需要,把数据以各种风格发布到互联网上,只要在“数据库管理栏”里选择要44兰台世界2011·2月下发布的数据库,设置好概览字段和细览字段等项目,就可以进行数据库的Web发布和适时修改。

也可以利用光盘出版工具,把数据以光盘的形式进行发布,用户拿到光盘后只需要简单地安装,就能进行分类导航、专项检索、组合检索、原文浏览等功能。

四、加强嘉兴非遗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的对策与建议1.借鉴成熟的经验,分类保护。

非遗数据库的建设,目前国家还没有统一软件来支持,还没有具体的指导意见。

鉴于数字技术在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应用有异曲同工之效,我们可以借鉴成熟的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使数字技术在非遗保护领域中也大有作为。

加强各省、市之间在非遗数字化方面的相互学习和借鉴,努力建立起双边和多边的交流合作机制,提升交流合作成效,吸收各家方案的长处,对不同门类的非遗进行分析,并根据具体的项目情况,给出一个既有科学性又有操作性的数据库建设方案。

2.政府主导,社会协同。

非遗特色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是科学严谨和持续推进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方力量和资源,协调多方参与,因此要充分争取各级政府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加强建设意识和责任,加大对非遗特色资源数据库的资金投入和人员配备。

在资金投入方面,各级政府要设立非遗数据库专项建设经费,同时,还应制定和完善明确的政策,引导民间资源通过设立专项保护资金、认领嘉兴非遗项目等形式支持重点嘉兴非遗项目的保护,如福建柒牌集团有限公司于2008年8月在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设立“柒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基金”。

在非遗数据库建设方案、建设资料、建设审核等工作中,非遗保护专业人员及研究学者有着重要地位,专业人员及研究学者作为数据库建设的主体人员应具备较高专业素质和强烈的责任感。

信息技术人员是非遗数据库得以实现的技术保障,应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和敏锐的开拓意识,从操作层面上来讲,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同时,还要在新环境下保持其原生态特征。

3.建立数据收集、更新、补充长效机制,抓好质量控制与维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信息的流动特征决定了非遗保护的形式需要建立一种动态的、循环的、有自我构建能力的体系,非遗项目的保存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些数据必须是既可扩展又可修补的,因此,非遗数据库后期将会根据我市非遗的情况,不断继续增添新的项目。

数据修正、维护和更新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加强机构建设,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健全人员保障制度,确定管理机构编制,责成专人对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对数据内容进行清理、更新和补充,对系统的运行状况和响应时间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互动交流平台来反馈信息,以提出和实施改进方案,使工作步入科学化、程序化、质量化的轨道,并做好特色数据库的宣传和安全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础工作,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生型保护的重要举措,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社会化共享,真正推动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的有序化进程。

参考文献:[1]嘉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集成[M].浙江摄影出版社,2010.[2]张元晶.依托TPI系统平台构建会议论文数据库[J].现代情报,2008(6).[3]飞龙.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6).地方文献的征集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内容,作者从建立文献呈缴制度,依规征集;掌握信息,主动征集;面向社会,广泛征集;代为管理,互为征集等方面论述了地方文献的征集方法。

地方文献征集范围征集方法"□浙江省磐安县图书馆周加仁摘要关键词地方文献是图书馆的重要馆藏与财富,其概念内涵可以这样说,它是关于地方的一切记载,包括当地自然、科学、经济、人文等社会发展轨迹的文献统称。

地方文献记录着当地人们从事社会实践,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的丰富史料和经验,为当地经济建设、乡土教育、旅游产业开发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各级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猛,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地方文献内涵也日益丰富,地方文献征集的范围也相对扩大。

一、地方文献的内涵及其属性。

关于地方文献的内涵,图书馆前辈杜定友先生是这样描述的:“地方文献是指有关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如:图书、杂志、纸、图片、照片等”,“地方文献包括三部分:史料、人物、出版”。

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事业的兴旺,地方文献的呈现更日臻丰富,绚丽多姿。

经过半个多世纪,地方文献工作的实践与理论探讨,学术界对地方文献的概念取得了新的更为科学的定义,即“地方文献就是指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区域性文献”。

文献的出版地、出版期、文种、文献形式、文献载体等都不作为界定该文献是否属于地方文献范围的标准。

地方文献绝非是个简单的图书馆专用词而已,它是一个富有多内容、多方位运动的图书馆工作载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