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简单问题为科学问题—— 章鼎儿老师《淀粉与碘酒》教学片段剖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化简单问题为科学问题—— 章鼎儿老师《淀粉与碘酒》教学片段剖析
发表时间:2008-12-01T15:36:12.733Z 来源:《中外教育研究》供稿作者:胡健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第二小学[导读] 本文对“简单问题”和“科学问题”的区别做了清晰的阐述,以章鼎儿老师《淀粉与碘酒》教学片段做范例,分析了转化“简单问题”为“科学问题”的方法和过程,给我们的教学实践做启示。
【摘要】本文对“简单问题”和“科学问题”的区别做了清晰的阐述,以章鼎儿老师《淀粉与碘酒》教学片段做范例,分析了转化“简单问题”为“科学问题”的方法和过程,给我们的教学实践做启示。
【关键词】简单问题科学问题
当代科学认识论研究表明,就性质而言,科学探究中有两类问题,一类是“简单问题”,一类是“科学问题”。“简单问题”是指源于无知和好奇,或某种疑虑与求知欲而提出的问题,它往往来自于直接观察或生活常识,表现为对观察对象“是什么”的描述再加上一个问号而形成。由于“简单问题”仅表达了对现象的好奇、无知或疑虑,大多缺乏确定性和深刻性,犹如水上浮萍,漂移不定。因此,它对科学探究没有实质性意义,也难以成为科学探究的真正起点。
怎样的问题才能成为科学探究的起点呢?科学发现论认为:“一个问题要与科学发现发生必然联系,就必须与发现本身所提供的知识发生某种必然的联系。”这就是说,若要使问题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起点,就需要将问题指向已有的知识,将两者联系起来,通过对问题相关现象的描述触及现象的本质;将完全无知的问题转化为具有某种抽象性,渗透一定知识理论的、有所知又有所不知的“科学问题”。
以下是章鼎儿老师的《淀粉与碘酒》的一个教学片段。
(教师给各小组分发米饭,孩子们认真地捡数着饭粒,随即,大多数同学发现米饭和手指上的颜色变化了,惊异,议论,兴奋地举手,举手的越来越多了。)
师:有什么问题呀?
生:(齐)颜色变了。碘酒变成紫色的了。
师:究竟是什么问题呀,我没听清楚。
生:碘酒变成紫色的了。
师:米饭还干净吧?
生:不干净了。
生:也变成紫色了。
师:还有什么问题吗?(没有人举手了)手指上的碘变成紫色了,米饭也变成紫色了,这实际上还不能算问题,这是我们看到的现象。你的问题是什么呢?
生:为什么会变成紫色?
生:这个一碰到米饭就会变成紫色。
师:什么东西一碰到米饭就会变成紫色呢?
生:手指。
师:手指碰到米饭就变成紫色了。是手指沾上了蓝墨水之类的,弄脏米饭了吧!
生:碘酒沾在手上,然后用手一摸米饭,就变成了紫色。
师:你认为是碘酒碰到米饭,使米饭变成了紫色。可要是我说,你没把手洗干净,把米饭弄脏了,你怎么办呢?你有方法证明不是因为手脏,而是因为碘酒碰上米饭才变色的吗?
从这个片段中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章老师是怎样把学生的思维步步引向深入的,是怎样引导学生产生问题,既而又将学生的简单问题转化成科学问题的。很显然,章老师说“有什么问题呀”之后,学生没有意识到,只是做一个简单的现象描述。“手指上的碘变成紫色了,米饭也变成紫色了,这实际上还不能算问题,这是我们看到的现象。”章老师用这句话及时地把学生的思维从现象到问题引导。接着,学生提出“为什么会变成紫色?”这个问题,显然这是一个建立在学生好奇基础上的简单问题,章老师适时地用“你认为是碘酒碰到米饭,使米饭变成了紫色。可要是我说,你没把手洗干净,把米饭弄脏了,你怎么办呢?你有方法证明不是因为手脏,而是因为碘酒碰到米饭才变色的吗?”把“为什么”的简单问题转化成“怎么办”型和“怎么样”型的问题。
章老师的转化简单问题为科学问题的过程和我们比较熟知的兰本达教授执教《蜗牛》课研讨时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该课里教授就是时时刻刻帮助学生把简单问题转化成科学问题,以使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步步深入。在该课中,教授反复以这类话做理答:“你把食物放在那里,蜗牛怎么发现的”、“它怎么知道没有敌人”、“你怎么知道的”、“你怎么知道它累”、“你怎么知道它怕冷”……通过这些问题,把简单问题转化成科学问题。
在科学课堂里,简单问题很多,能挖掘出有价值的问题也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像两位老师一样,妙手点金,把简单问题转化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参考文献
1 罗星凯.探究——小学科学教学的思想、观点及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 [美]威廉·艾斯勒、玛丽·艾斯勒著.李阳光等译.走进中小学科学课全景式教学方法.长春出版社,2003.1
3 [美]兰本达等著.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