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如何创新工作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如何创新工作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校教育是知识创新、塑造创新人才的基地,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是我国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任何事物总有改进的余地,唯有创新,唯有及时抓住群众感觉到而没有意识到的东西,你才能带动群众前进。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不可能成为好的领导者,即或本人不是一个非常有创见的人,你也应该善于鼓励和运用别人的创造力。作为一名教师,一名中层领导,更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一,要有勇气,注重实行。如果想“改革”,又怕“乱套”,想“开放”,又怕“无缰”,那么即或是再宏伟的蓝图,也不过是一纸空文罢了。
第二、要有强烈的事业心。作为中层领导,应该不只是完成工作,更应该有创造性的出色完成。
第三,要有系统的思维方式。系统的思维方式是指将各个环节中有联系的诸因素集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借助于判断和逻辑推理,运筹帷幄。用这种思维方式考虑问题周密而全面,具有连贯性,其显著特点是在安排工作时充分考虑它的“超前” 与“预后” 。
作为教师对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本身就是一项特殊的管理。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掌握多方面的知识,而教师所涉猎的知识范围毕竟有限。
有效的办法就是充分发动大家,利用他们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
不论如何创新,还是要依托课堂教学主阵地,全面渗透美育特色教育思想。
1.根据不同学科教学的不同特点,用审美原则审视教材,挖掘教材内容中的闪光点,在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时充分突出美育的功能,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确定更应充分关注审美的感染和熏陶。比如家乡教材中,对家乡美丽风景的欣赏,对东北民俗风情的亲近,对东北抗日战争历史的感慨,都可以也应该渗透着美育的思想。
2.改革教学方式,追求完美的教学过程。要关注教师教学语言的内容美、形式美、音色美、情感美、节奏美,教师的形象美,课堂设计的结构美,板书设计的情感美、简洁美、对称美、照应美、和谐美、流动美、色彩美等。在现代教学环境中,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上升为理性认识,还可借助其它教学手段——录像、投影、录音、漫画、图片、影碟等,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美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美的氛围的感染下,增强学习兴趣,引发美的情绪,从而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和探究。
3.课堂教学评价应体现美育特色教育理念。
应该将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体现美育作为课堂教学评价内容之一,并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掌握教学节奏,使学生汲取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
第四、加强课题研究,探索美育规律,科学创建和发展美育特色学校。
第五、要努力规范教学行为。以“教学质量管理”为突破口,紧紧围绕“严肃执行教学计划、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三个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树立“科学规范、扎实有效”的思想,以提高教师执教能力为抓手,以备课组为基本途径,以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为追求,不断地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努力实现教学行为的规范化,教学研究的科学化,教学管理的现代化,教学质量的优质化。
第六、要坚定“以人为本,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学理念不变,植根于每个教师心中。
我相信只要“以人为本,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学理念不变,植根于每个教师心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习惯、人生态度、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自立,学会创造,培养学生会自我负责,会感恩,有健全的人格,就是我们对教育最大的贡献。
育人在微风细雨中,育人在循序渐进中,教育就是一种责任,我们要在担当中理解责任,在担当中前进,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多大,小举措能让学生胸怀宽博,品质优异;就是大教育,就是大家风范;小课堂能让学生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就是大天地,就会让学生飞的高,飞得远;小场所能让学生体格健壮,心态健康,能落实好课间操和课外活动就是大场所;小主题能让学生视野开阔,实践先行就是大课程。我相信只要提高了学生的感恩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感悟意识;只要磨练了学生的意志、锻炼体魄,增强了合作意识;只要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学会了自主合作;只要在愉悦中落实好了两到两动一主一听一读,就会为素质教育保行,就会为特色教育奠基。就能在课程设置规范中求创新,就能在素质教育发展中彰显自然特色。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担负起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历史使命,努力探
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并且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地创新,不断地创新,为培养和造就跨世纪一代创新人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