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心理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伊德的自恋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自体性欲生而有之,它是指自我形成之前力比多向内
投注的那种自恋状况。表现为,通过某些部位获得快感,与其相对应的发展
阶段为口腔期、肛门期。 随着自我的分化,对外界的知觉和意识得到发展,力比多就可能指向
自我,形成自恋。也有可能指向对象,形成对象爱。
弗洛伊德把自体性欲和早期的自恋称为初级自恋,当自我发展,个体 就可以将力比多贯注到对象身上获得满足,这就是所谓的对象爱。首先以家
弗洛伊德自恋理论
力比多 根据力比多投注的对象,弗洛伊德将力比多分为自我力比多和对象力
比多。前者是指贯注于自我的力比多,后者是指贯注于对象的力比多。这两
种力比多的区别仅在于投注的对象不同,作为心理能量,他们的性质完全相 同而且可以相互转化。还假定,力比多总量恒定,则力比多投注于自我越多, 那么在对象身上的就越少。 自恋的发展:自体性欲——自恋——对象爱
恋力比多向内投注的自恋状态。 自体性欲阶段个体头脑中只有相互分离的躯体各部位的表象,这些部 位还处于分裂状态,没被整合为整体,即个体还没意识到他们同属于一个身 心总体。随着心灵的不断发展,个体意识到了各表象的关系,将之整合,形 成了内聚自身。
自恋的发展

自恋的发展
从上图我们知道了自恋发展的两条路线,一 条为理想化的父母表象,另一条为夸大的自身的 发展,这两条线是相互平行的独立发展的。下面 我们将介绍这两条线是如何发展的。 首先让我们先熟悉一下,一些关键的概念。
长为对象,形成俄狄浦斯情结,若俄狄浦斯情结顺利解决,同时形成超我,
个体就会进入相对平静的潜伏期,到了青春期,俄狄浦斯情结再次顺利解决, 力比多就会指向家庭以外的同龄异性。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对象爱。
弗洛伊德自恋理论
正常情况下,力比多既可以从自我灌注到对象上,又可以从对象回到 自我。但如果力比多对象关注遭到挫折,力比多就会退回自我,并且无法返 回对象,于是形成“次级自恋”,弗洛伊德称为“自恋神经症”。 由此可知,第一,弗洛伊德认为初级自恋是正常的,但次级自恋是病
自恋发展
前一部分主要讲述适度挫折对于儿童心理结构的形成,那么创伤性挫 折会对儿童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 创伤性挫折发生在前俄狄浦斯早期会导致自我的严重缺陷。 1、弥散性的自恋脆弱 过于敏感,一方面对于忽视和怠慢十分敏感,不能忍受哪怕一点点忽 视,另一方面,对挫折十分敏感,总认为挫折是恶意相加 的。 2、自恋的发展固着于这个阶段, 个体只能依赖外在的理想化对象来维持自恋平衡,不断寻求与外在理 想化对象的融合
态的,是力比多贯注对象后遭遇挫折形成的一种防御机制。第二,自恋的发
展从属于性驱力的发展,自恋是在兴趣力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 。自恋要么是 原始的,要么是病态的,只有对象爱才是成熟的、正常的。
狭义自身心理学的自恋理论
力比多 科赫特假设存在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力比多,一种是自恋力比多,它 具有自身夸大和理想化这两个特征,另外一种是对象力比多,就是经典精神 分析所说的心理性欲。 自恋与否取决于力比多投注的性质,自恋不是对象力比多投注于自身,
年性变态患者轻微的非情欲满足。 因夸大自身的特性,所以形成后,儿童幻想自己完美伟大、无所不能。 但这种幻想需要得到对象的肯定和确证。于此相应,肯定和确证儿童能力与 成绩的对象就是反映性自身对象。
自恋发展
如果充当儿童反映性儿童自身对象的父母人格健全,就能接受个体的 夸大,就能用神入来理解个体展示幻想的能力。并作出适当反映,满足儿童 的反应性需要。但不可能达到十全十美,那么适度挫折使个体撤回一部分自 恋力比多,来发展自己的心里。 1、适度挫折使个体能认识自己的局限,放弃幻想,现实的看待自己, 形成现实的自身。转而通过较为实际的活动,来证实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尊。 在前俄狄浦斯期,若原始的夸大自身整合进人格,就形成志向。 2、适度挫折促使个体通过变形性内化把反应性自身对象及其功能逐 渐转变成内在的心理功能。就可以实现自己主动、独立的调节自尊。
方法论
澄清关于神入的几点误解
第一、神入不等于直觉
第二、神入既不等于同情,也不等于爱
第三、神入不等于设想自己若处于他人的境遇会有何感受。 第四、通过神入来感受和理解他人的主观经验,并不是说一定要采取 和他人一样的态度,形成同样的情感。 第五、神入只能用于收集资料,而不能用于理论架构。
自恋理论
弗洛伊德的自恋理论 狭义自身心理学的自恋理论
来自百度文库
自恋发展
自身对象有两类:一是理想化自身对象,就是儿童心目中全知 全能的人;二是反应性自身对象,他负责满足儿童渴望得到赞美和肯定的心 理需要。 挫折:挫折是由于不能满足儿童的理想化或者反应性需要而引 起的。挫折分为适度挫折和创伤性挫折,区别就是自身对象是否能在总体上 满足儿童的需要,若能则为适度挫折,若不能则为创伤性挫折。
自恋发展
理想化父母表象为儿童行使心理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调节、控制、 中性化驱力。二是为自我提供理想和价值观。作为理想化自身对象,若父母 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就可以通过神入悉心体察孩子的理想化需要,并及时 做出适当反应,满足其理想化需要。这种体验可以使孩子免受过多的刺激和 挫折。但是,人总会有疏忽的时候,这会让孩子再次产生挫折感,这种挫折 称之为适度挫折,适度挫折不但无害,反而有益。它使儿童逐渐了解到父母 的真实品质,逐渐意识到父母原来并非自己想的那样完美,使其对父母的认 识越来越现实,使它能够从父母表象上撤回一部分理想化自恋力比多,用于 建立自我这一控制驱力的结构,或用于理想化超我。 科赫特将这种自身对象及其功能内化为心理结构的过程为变形性内化。
内化理想化自身对象及其功能 1、导致超我的理想化不足,软弱无力,不能有效提供理想和价值观
自恋发展
2、理想化自恋力比多固着于外在对象,个体仍然寻找外在理想化人 物,希望获得指导。
夸大自身的发展
夸大自身具有夸大性和好表现性。所指的现象非常广阔,从儿童唯我
论的世界观和受到夸奖时不加掩饰的快乐,从偏执狂患者的严重妄想症和成
自恋发展
关键概念
• 自身(self) 指一种表象,是与对象表象相互平行的概念,其建构方式与对象表象 一样。在哈特曼看来,自身根本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心理学概念;在临床访谈过 程中所使用的自身,实际上就是指自身表象,即自我对于自己的认识。 在狭义心理学中,自身不与外界发生联系,从属于自我,是自我的一 部分,它通过自我与外界发生联系,间接受外界环境影响。 • 表象(representation) 指的是人如何具有(has)或占有(possess)一个客体;也就是说, 人在心理上是如何再现某一客体。
而是自恋力比多的投注。简而言之,只要是自恋力比多的投注,不论目标, 那么就是自恋。 科赫特对力比多的重新分类以及对自恋的重新界定,使狭义的自身心 理学的自恋发展道路同弗洛伊德的有了本质的不同。
狭义自身心理学自恋理论
• 自恋的发展
对象力比多的发展:自体性欲——自恋——对象爱
自恋力比多的发展:自体性欲——自恋——各种较高级的自恋形式 • 科赫特也认为自体性欲生而有之,不过它是指内聚自身形成之前,自
狭义的自身心理学
科赫特 方法论
自恋理论
自恋理论的发展 自恋人格障碍
科赫特
海因兹.科胡特,1913年生于维也纳,1938年得到维也纳大学的医学 学位。之後他来到美国并把他大部分活跃的专业生涯都耗在支加哥精神分析 学院,在那里他是一位训练分析师及教师。 1964到1965年他成为美国精神 分析学会的会长。虽然他拥有这些正统的分析凭证,科胡特後期的着作却在
自恋发展
心理结构的形成
• 变形性内化如果发生在前俄狄浦斯期,则理想化自身对象及其功能被 内化为自我这一调节、控制和中性化驱力的心理结构,内化的过程是渐进性
的。
• 与经典精神分析的比较 经典的精神分析强调自我与本能驱力的关系,自我从属于本我,本身 没有能量,只能为本我服务。 科赫特的自我则主要强调形成过程中理想化父母表象的作用;自我还 能够调节、控制和中性化本能驱力。因此自我具有自主性、支配性。
自恋发展
• 自身表象(self—representation) 即是当小孩和客体或其环境中重要人物建立关系所经验到自身的心智 表达(mental expression),或一个人对他自己的(意识的或无意识的) 心理表象或概念 • 对象(object) 指向一些所渴望的人或者直接的活动。在本能驱力的背景脉络下,弗 洛依德论及婴儿的客体最初是母亲的乳房,然后是母亲本人,最后才是那些 能满足婴儿的其他人或事物。 • 自身对象( self —object) 被经验为其自身的一部分并为自身发挥某些重要心理功能的对象。
自恋发展
个体一出生处于完美的初级自恋平衡状态,在这个阶段父母无微不至 的照料使儿童免受各种伤害,但是身心的成熟、母亲照料的疏忽甚至创伤性 延迟,必然会打破这种状态,婴儿感到痛苦和紧张。为了缓解这种痛苦和紧 张,婴儿的心理组织就建立起新的系统——理想化父母表象和夸大自身。以 维持原有的完美和全能的幻觉。于此相应,个体具有两种基本的自恋需要, 即反映性需要和理想化需要,满足个体自恋需要的自身对象也有两类,即反 映性自身对象和理想化自身对象;自恋的发展有两条相互平行的路线,即理 想化的父母表象和夸大自身,它们最终发展成为一定的心理结构。 婴儿将自恋力比多投注于原始自身形成夸大自身,将自恋力比多投注 于父母表象形成了理想化的父母表象。
自恋理论

的内化 1、自我初步形成,但存在严重缺陷。
创伤性挫折发生在前俄狄浦斯期后期,阻碍理想化自身对象及其功能
自我不能充分发挥调节、控制、中性化驱力的作用。
2、理想化自恋力比多固着于外在对象 理想化自恋力比多和对象力比多的 混合幻想与完美的人发生性关系。 以上两点造成了自恋障碍的性欲化。 • 创伤性挫折发生在俄狄浦斯期、潜伏期、青春期,导致个体不能充分
方法论
内省(empathy)就是“对内部心理状态与过程的自我认识” 神入( empathy )就是“替代性内省(vicarious inspection )”,
是“思考和感受另一个人内心生活的能力”,包含认知的成分和情感的成分。
神入的双重作用:一是非特异性作用;神入本身就是精神分析治疗氛 围的一部分,在神入所营造出来的治疗氛围中,病人和分析师比较容易形成 支持性关系。二是神入的特异性,特异性东西神入是价值中立的收集资料的 操作过成,是为分析师的认知服务的。
自恋发展
3、由于父母在总体上满足了个体的 反映性需要,个体的自身表象获 得更多的自恋力比多,使内聚自身得以形成。

创伤性挫折对夸大自身发展的影响
1、原始的夸大自身不能充分整合进人格结构,大量力比多固着于原
始的夸大自身,显示自我因此不能通过现实活动展示能力、获得自尊。
精神分析学界挑起强烈的反应和批评,由于他的理论越过了传统的精神分析
驱力模式。这一时期,科赫特系统研究了自恋人格障碍,主要论文有《自恋 的形式及其转化》、 《自恋人格障碍的精神分析治疗》、 《关于自恋和自
恋的愤怒地思考》、。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科赫特出版了三本最为重
要的著作——《自身的分析》、 《自身的修复》和《精神分析的治愈之道》
方法论
科赫特这样理解精神分析的实质:“精神分析是研究复杂心理状态的 心理学,它通过观察者持久的专注于人类的内心生活来收集人类内心生活的
资料,以解释复杂的心理状态。”
由此可知,精神分析的研究对象是复杂的心理状态,包括认知过程和 情感过程两个方面。而要了解人的主观经验,只有运用神入(empathy) 和内省(introspection)这样的主观方法。
自恋发展
俄狄浦斯期对象与超我形成的关系
返回
自恋发展
若适度挫折发生在俄狄浦斯期,理想化父母表象通过变形性内化导致 超我的理想化。狭义自身心理学认为,超我的内容和功能是由俄狄浦斯期对 象被投注了对象力比多的方面内化而来的。

与弗洛伊德超我的比较
相同点: 1、超我是由良心和自我理想构成,有引导功能。 2、超我的起源相同,都源自于俄狄浦斯期对父母的自居作用。 不同点: 1、弗洛伊德认为超我与自恋无关,而科赫特则认为有关 2、对于超我的结构,科赫特更强调自我理想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