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
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讲解:“引”后省略了宾语“之”,代“清 流激湍”;“以”为承接关系的连词,不译; “列坐”后省略了介词“于”;“一 觞”“一咏”为动词性短语“饮一杯 酒”“咏一首诗”;“以”为介词“用来”。 鉴赏:三十字写尽饮酒赋诗之盛况。
原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讲解:“贤”“少”“长”为形容词活用为
名词,意为“有贤德的人”“年轻的 人”“年长的人”;“至”“集”后都省略 了介宾短语“于此”,作状语。 鉴赏:八字写尽来人,更写尽修禊之盛事。
原文: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讲解:“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三 个短语都使用了互文的修辞,翻译时都需要调整。 “映”为动词“辉映”,“带”为致词“环绕”, 其后省略了介词“于”。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 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 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 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 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 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 表达一 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鉴赏:二十字写尽幽美环境。

原文: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 人,录其所述。 讲解:“之”为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时” 为“当时的”,指“参加这次聚会的”;“其”为 人称代词“他们的”。 鉴赏:生命之痛更加一层厚重的历史感矣! 补录兰 亭集之成因,实因生命之感,实因修禊始也!

原文: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 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鉴赏:补录兰亭集序之目的。
二、王羲之-------书圣
人们称誉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为“书圣”。王羲之博 涉多优,自成一体,以侧毫为主的行笔是其首创, 其特点是“似奇反正,若断还连”,“万字不同”, “尽善尽美”。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 王”。 他不仅全面精通古代各种书体,而且创造出 一种适应时代需要的新体,并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风 格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原文: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鉴赏:此痛感为文学史上最初的痛感!西晋时阮籍的穷途而 哭为其先声!
原文: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 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 为妄作。 翻译: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 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 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 说明。 (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 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讲解:“合契”:古代的契分为两半,各执其一, 相合为信。“喻”为动词“说明”;“于怀”介宾 短语作为后置了的状语。“一”“齐”为意动用法, 意为“把……看作一样”。 鉴赏:生命之痛更加重一层哲学感矣!





原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翻译:以前感到欢快的事俯仰之间已经变为陈迹,仍然不能 不因此产生感慨,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终将 以生命的结束为最终结局。 讲解:“之”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助词“的”,在句中 译为状语,实因古今汉语习惯不同;“之”为代词,代“向 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情况;“修”为形容词 “长”;“期”为“以„„为最终结局”;“尽”为“生命 的结束”。 鉴赏:生命之痛感由此而出也!
《姨母帖》
王羲之作品欣赏

《快雪时晴贴》
三、关于王羲之的传说
墨池 入木三分 黄庭换鹅 东床快婿

唐太宗巧赚《兰亭》
吴道子《萧翼赚兰亭图卷》
四、教学要点
1.
以第一段为重点,赏析美文。 2. 理论分析侧重于第二段中的人生态度及文 艺观念。
五、文本内Biblioteka Baidu赏析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 亭,修禊事也。 讲解:“永和九年”是用年号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帝王确 立的年号加上序数词纪年;“癸丑”是用干支纪年法纪年, 即使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 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进行依次组合(甲子-乙丑-丙寅 -等)来纪年;这一年为东晋穆帝确立“永和”这一年号的 第九年,也是“癸丑”年。两种纪年方法一般单用,这里叠 用有清晰纪年的作用,但更重要的要算是音韵上的作用。 “暮春”即:三月。“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 “禊”为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兰 亭集序》还有个别称叫“禊帖”。 鉴赏:一语道尽时地事也。

原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讲解:“夫”为助词,不译。“之”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 不译。“俯仰”用两个动作表示时间短暂。 鉴赏:所有的生命感悟实自一“夫”字始。 原文: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 之外。 翻译: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 (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 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 讲解:“诸”为合声词“之于”,“之”代所言内容,“于” 与其宾语“怀抱”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晤言”“放浪” 后省略了介词“于”,“于”与其宾语组成的宾语介宾短语 作状语;“因”为介词“通过”,与其后面“寄所托”一起 形成介宾短语作了状语。
七、鉴赏评价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情感深沉,清新俊雅, 不仅是那个时代的难得精品,也是千古传诵的散文 名篇。 以情御景,情景交融。立意高远,情味隽永。语言 洗练,清新自然。行文流畅,浑然天成。全文只有 325字,却神游万仞,思接千载。 总之,《兰亭集序》是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 优美散文。难怪《古文观止》评论说“逸少旷达人, 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历代评家都 把它和《桃花源记》相提并论,认为是东晋时代的 两枝清秀的山花。
4. 你觉得作者对文学创作心理动力的分析有道理吗? 说说你的看法。
有一定道理,但不是问题的全部。如情绪情感的抒泄、社会 现实的感召、“白日梦”的欲望转移等。
本课结束,谢谢!
《兰亭集序》
王羲之
一、晋人书法
晋人书法唐人诗,这是中华民族艺术史上的
瑰宝。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通过点画运动 来表现一定情感、意蕴的艺术。它的艺术语 言包括用笔、用墨、结构、布白。晋人书法 以“尚韵”为特征。所谓“尚韵”,既是书 法上的,又是人格上的。晋人崇尚自然,与 山林为伴,倾向简淡玄远,超脱世俗的哲学 意味,着重人物的风采、风姿、风神、风韵, 在这一派士大夫中,王羲之最典型。

王羲之(303-361), 字逸少,出生在山东琅琊, 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世称“王右军”、“王会 稽”。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 毅论》、《黄庭经》、草书 《十七帖》、行书《姨母 帖》、《快雪时晴帖》、 《丧乱帖》、行楷《兰亭集 序》等。
王羲之作品欣赏
《寒切贴》

原文: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 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翻译:虽然(人们的人生)追求舍弃千差万别,好 静好动,也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 感到高兴时,暂时得意,快乐自足,竟不知道衰老 即将到来;待到他对于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感到厌倦, 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就会随之而来。 讲解:“取”有两解,一为“趣”,一为“取”, 这里取“取”意。“欣于所遇”为典型的介宾短语 作状语的倒倒装句,“所遇”为名词性的所字短语。

八、思考与讨论
1.关于王羲之,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他的事迹 或传说? 2. 找出文章中至今仍有活力的成语、词组。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茂林修竹、放浪形骸等。
3. 举一反三,试分析平行阅读中的李后主、李白作品, 比较与本文的异同。


相同之处主要是对人生短暂、欢乐难久的慨叹;不同之处 主要为,落脚点有所不同;文体以及风格各有特色。 《兰亭序》情感深沉,清新俊雅;《相见欢》咏的是离别 愁,表现了李煜悲痛沉郁的感情;《春夜宴桃李园序 》抒发 了李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快心情。虽然流露出“浮生 若梦,为欢几何”的感伤情绪,但其飞扬高蹈的奋发精神却 流于言表,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2.王羲之对生命独特的思考
作者首先讲兰亭山水景色之美和流觞曲水之
乐,写出人生的情趣和欢乐。然后转而写内 心的慨叹,认为良辰美景终归消散,何况人 生短促,欢乐转眼间就成了往事,所以不能 不回顾往事求取安慰。作者感伤于生命短促 与死亡,但又不肯消极地对待生命,转而真 心体会生命中真正的快乐。这就是作者对生 命与死亡这个文学的永恒主题所作出的回答。
原文: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鉴赏:一张一弛,此为弛。
原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
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讲解:“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品类” 为名词“世间万物”;“所以”为固定结构 “所用来……的景观”,“极”为动词“尽 情享受”。 鉴赏:有景物、有游踪。

六、思想内涵
写兰亭集会的盛况以突出生之“乐” 。 写静者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痛” 。 文章为批评名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而作 。 文章以“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来警醒“后之览者” 。

1.王羲之总结创作经验:

创作的心理动因,是由于珍惜生命, 痛惜生命短促与死亡。 他认为,文学创作中存在着一个生命 与死亡的永恒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