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民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民俗
提起吉林省,无论任何话题都离不开一山三水。

这一山就是长白山;这三水就是松花红、鸭绿江、图们江。

江和山又有其内在的联系。

水养育了大山,山是水的源头。

这三条江的源头都是长自山天池,因此一山三水是吉林省的主要特征,包括民族的、文化的和自然的特征。

一、吉林民间饮食风俗
吉林民间的主食主要是以大黄米和白小米为主。

昔日吉林农村农忙时,差不多天天都吃黄米团子、粘豆包、苏子叶饼、玻璃叶饼等。

这些吉林特有的食品不但好吃,而且经饿,还便于送到地头,是农忙季节的硬伙食。

吉林的白小米,以乌拉街一带出产的最好,在清代还是进贡的土产品,其优点是粒大、色白、味香。

过去不论城乡,做饭都使用大锅,先把小米淘好下到锅里,煮七八成熟,用笊篱把饭捞出来放在瓦盆里。

米汤倒到泔水缸里,泔水是喂猪的饲料。

在城市,除少数人家用米汤熬菜外,多数都白白浪费了。

铁锅淘净后重新放进清水,再把瓦盆里的饭放在锅里蒸熟。

经过这样一煮一蒸两道工序做好的饭一点不粘。

但如果煮得不到火候,小米饭会像鱼子一样发硬,俗称“小米子子”,是不容易消化的。

家常便饭,一般人家除年节外基本都是一饭一菜。

饭是蒸的,菜是熬的。

熬菜是最简单的烹调方法,许多青菜都可以熬,如豆角、西葫芦、茄子、土豆、冬瓜、萝卜、豆腐、酸菜、菠菜、黄豆芽等都是熬的。

由于汤菜简单,为了佐餐,民间习惯好吃咸菜,家家户户饭桌上都有咸菜碟,也叫小菜碟。

通常都摆上四个咸菜碟,这种风俗在广大农村中现在还流传着呢。

二、民间腊八粥
东北寒冷,到了每年的腊月,这里早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了。

而东北民间又有这样的歌谣:腊七腊八,冻掉下巴。

每到旧历十二月初八,民间简称“腊八”,据测这一天是一年中最冷的一天。

腊为古时阴历十二月祭名,这种叫法始于周代,以后人们便把阴历十二月称为“腊月”。

腊八这天,家家要喝腊八粥。

腊八粥三个字包括三个概念:腊是指节气、季节,表示进入了冬天最寒冷的时节;八是数字,表示八种谷物;粥则是饮食的品种。

其实腊八粥不一定非得凑成八种谷物,多几种少几种也行。

冬季里北方都有农闲“猫冬”的习俗,人们一般不出户外,一天只做两顿饭。

粥既省米又暖和,可谓一举两得。

另外,多种谷物掺在一起熬粥,也增加了其营养成分。

腊八粥主要用高粱米、小米、大豆、江米、糜子、大米、麦米、饭豆等,这些谷物中有的含糖分高,有的含淀粉多,有的含脂肪酸,熬在一起使粥具备了养生、长寿、御寒的功能。

腊八粥营养丰富、香糯可口,大人小孩都喜欢吃。

如今,“腊八粥”不只是在腊八那天在民间的饭桌子上才能见到,就是平时,只要你到北方来,对主人说想喝腊八粥,主人就会热情地给他端上一碗,因为“腊八粥”已成为北方人经常食用的食物来吧,到神秘的北方来,喝上一碗有独特风味的北方的腊八粥。

三、烟习俗
早些年关东人抽旱烟,烟袋很有讲究。

烟袋由烟袋嘴、烟袋杆、烟袋锅3部分组成,另外还有附属物——拴在烟袋杆上的烟口袋。

烟袋嘴有长有短有粗有细,一般是琉璃或铜的。

讲究的有紫玉、玛瑙,其中以玛瑙为最佳。

原来关东人家里都有火盆放在炕沿前的杭子或凳子上,老年人倚墙壁或侧卧抽烟,就把烟袋锅抵到火盆里,既可把烟灰磕进火盆里,又可避免火灾的发生。

这火盆无论冬夏,总放在屋里。

夏天即使不生火,也放在炕沿前。

火盆有铁铸的,殷实一些的家庭也有用铜铸的,但大部分是黄泥做的。

姑娘出嫁,娘家一般都陪送个铁火盆或铜火盆。

黄泥火盆是这样做的:用麻刀、兽毛掺黄泥沤沥,然后做成带腿的泥盆。

“大铜火盆长七八十厘米,像个大洗衣盆,火盆底下是三足鼎立,放在专为放置铜火盆的油漆木雕底座上,铜火盆加上底座的高度,恰恰与一般地桌相同,都是放在南北炕的地当中。

”平时火炭埋在灰里,用火时,用火筷子夹起火炭吹几口,就可引人。

因此火盆又是保留火种的重要器具。

富育光《满族火祭习俗与神话》中说:吉林乌拉街满族人家过去有接火神习俗,“用神火烧邪气,清宅净院,讨一年吉利。

各户主人还要将院中炭火取回,埋在火盆里,主妇要天天添火,使之常年不灭,叫‘常明火’。

大烟袋现在几乎绝迹,只是在偏僻的村落偶有发现。

而火盆在长白山地区村落里倒是比比皆是。

火盆与大烟袋既表现了关东的地域特点、习俗民情,也可以看出满族孝敬老人的美好品德。

四、少数民族
1、朝鲜族
朝鲜族的歌舞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性力,特别是女性的舞姿,轻柔雅致,一举手一投足,都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受,给人无限的美感。

朝鲜族歌舞的基调是情,是爱情,是一种民族情,所以最能感染本民族,也能打动其他民族,因这是发自他们心底的心声。

歌舞在朝鲜族人的生活之中,如阳光一样时刻不可离开。

当苹果梨熟了,当水稻丰收了,当延边大地到处飘荡着瓜果的芬芳时,人们穿上朝鲜族的美丽鲜艳的服装,端起大碗香酒,走上舞场载歌载舞,欢庆丰收,歌唱美好的生活。

婚姻在朝鲜族人们的生活中是一件大事。

姑娘和小伙的接触传话,需要有一个“媒人”。

婚烟的彩礼尽管因男方家生活水平不一而各异,但一般都要有“青缎”、“红缎”等上乘衣料送给女方家,供新娘做衣裳、裙子、被褥之用,这叫“纳币”。

2、满族
人们常说,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满族的根在东北三省,而吉林省的满族民俗风情旅游又是最具特色的。

因为满族是以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为主体,吸收部分蒙古人、朝鲜人、汉族人而形成的共同体。

叶赫、乌拉、辉
发是满族的聚居地,许多在其它地方已绝迹的满族民俗与遗址,在吉林还很好地保存着,如叶赫、乌拉、辉发的古城遗址。

满族没有早婚现象,当男女双方到了一定的年龄时,第一个举动称之为“问门户”。

首先由媒人代表男方家向女方家求婚。

女方家对媒人的介绍如果满意,就说一句活话:“这件婚事先进行到这儿吧……”。

“看门户”后,接着便是“小定”。

小定,就是媒人第二次带着求婚使命来到女方家里,讨得女方家的肯定答复之后,便带着男方的呐呐来到女方家里相看。

“小定”后是“返礼”。

返礼,指女方家接受男方家的“定礼”之后,选择吉日,到男方家赠送礼品。

“放定”,是指女方家返礼后,男方家要备下首饰、衣物、猪、酒等礼品,选择吉日,会同宗族亲友多人到女方家,女方家也邀集宗族、亲友多人相迎双方人席后,果方家的宗族长者站起来致辞,正式向女方家求婚。

在结婚的前一天,娘家向姑娘赠送嫁妆,并派姑娘的女伴和弟妹将嫁妆送到男方家。

男方家收到嫁妆后,新婿要携带“离娘肉”(猪的肋条肉),骑马到女方家向阿姆哥、额姆哥致谢。

五、万人围着“二人转”
在吉林的民间有两条谜语,一条说:“天下十二个,每人都能摊上一个。

”很多人猜不着。

其实这是十二属相。

另一条则是:“上万个人围着两个人转。

”大伙一下子就会猜到,这是吉林的民间文艺“二人转”。

民间常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这里的人比喻说:二人转好比车轱辘菜,它长在乡间的泥土里,踩不死、压不败,深深扎根在老百姓的心坎子上。

二人转名曰“二人转”,其实不单单是仅有两个人,它在形成之后就有“单出头”、“二人转”和“拉场戏”三个分支。

二人转和老百姓“不隔语、不隔音,更重要的是不隔心。

”不隔语,说的是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亲切自然;不隔心,说的是“演员的心、手、口领着观众走”;不隔音,说的是二人转音乐是悦耳的乡音,“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亲切动听,拨动心弦。

二人转的舞蹈是独具特色的,尤其是演员的腕子功堪称一绝。

演出时,演员那变化多端的平腕、压腕、翻腕、甩腕、绕腕、抖腕以及五花腕等,令人眼花缭乱。

二人转的绝技是手绢和扇子的运用。

那一方小小的手绢,在二人转演员的手里变成了富有生命的东西,一会儿似车轮飞转,一会又像一面令旗;一会儿高高飘起,一会儿又缓缓落下,显示了二人转艺人手绢功的独特技巧。

另外,二人转的大板、玉子板等绝技,也非常有名。

六、吉林俏皮话
吉林地区不论城乡居民都爱说俏皮话,这也是一种民风。

所谓俏皮话,是群众语汇中富有幽默、含蓄、风趣的语言。

它用形象的比喻,说明抽象的道理。

它不是干巴巴咬文嚼字的成语或谚语,而是在成语和谚语的基础上加以通俗化,是群众创造的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口头文学。

吉林可以说是俏皮话之乡。

有些俏皮话很富有地方色彩,自然有其生命力,但也有其局限性。

举几个例子来说:吉林市修的江堤——随弯就弯。

牛马行抢切糕的——真是一把快手。

抬和隆的幌杆——够孩子戗!
这三句俏皮话都是根据吉林市的自然环境、社会现象创造的
吉林的俏皮话是丰富多彩的,农村百姓更是爱说爱笑,有些俏皮话就是农民从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他们张口就来,俯拾皆是。

例如:
横垄沟拉磙子——一步一个坎。

扫帚顶门——差(杈)头多。

瘸子打围——坐着喊。

二齿钩挠痒痒——一把硬手。

狗皮袜头子——不分反正。

扛椽子进大门——直来直去。

卖不了的秫秸——靠边戳着。

黄皮子(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小牛犊子撵兔子——有劲也使不上。

要饭花子的烟——没准(嘴)。

穷寡妇赶集——没人没钱。

醉鬼走路——东倒西歪。

骑毛驴看唱本——走着瞧。

锅碗的戴眼镜——找茬(碴)。

老蕨菜——伸巴掌(指打人)。

吉林人不但自己创造俏皮话,而且也继承和运用古老的俏皮话丰富口头文学,是些雅俗共赏和耐人寻味的俏皮话。

例如: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

剃头挑子——一头热乎。

下屯烧饼——穿(串)起来了。

瞎子点灯——白费蜡。

奶妈抱孩子——人家的。

土地奶奶喝烟灰——有口神累。

诸八戒照镜子——里外不够人。

水银泻地——无孔不入。

冻豆腐当凉菜——真不好办(拌)。

豆腐掉到灰堆里——吹也吹不得,打也打不得。

在吉林民间,你还能见到老萨满,并能和他(她)们一起参加“野祭”、“背灯祭”和其他民俗活动;还可以在他们那三面有暖炕的居室里落坐,领略这个崇武民族的骑马和狩猎的野外生涯,吃一顿如今东北人都喜欢的吃食“白肉血肠”和“生拌松花江鱼”,真是再愉快不过的事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