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动漫中的日本文化风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动漫中的日本文化风貌
大家都知道,艺术是现实生活与作者的奇思异想相融合的产物。艺术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但绝不能等同于现实生活,因为里面包含了虚幻的构思。艺术之所以有价值,就是在于两者的成分比例分配得当。作为生产动画漫画的大国——日本,自然更是义不容辞地将漫画这门“第九艺术”的功用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现实与幻想的交措手段来展示特定时期的文明与思想观念。当然,其中不乏粗制滥造的作品存在。但我们不能因为糟粕之物的滥竽充数而彻底扼杀艺术的本质。而且,由于地域国情的差异以及民族意识的特殊性,使得部分读者对作品中的一些细节描写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甚至是嗤之以鼻。无意让大家都来拥戴或褒奖日本动漫的作品,不过希望我提供的资料多少能够使你们更加理解作家的用意。
一.天真烂漫的樱花情结
“樱花之所以成为日本的国花,是因为它有这样的特点:花瓣体小而相同,若将一瓣采下来实在微不足道,但千万朵樱花连成一片就能汇成花的海洋,就可形成蔚为壮观的场面,这正是日本民族的形象写照。”
樱花是日本列岛分布最广泛的花木,属于蔷薇科落叶乔木,具体细分下来有100多种。其中既有春分时节和迎春花一起绽放的彼岸樱,还有清纯典雅的大山樱、烂漫无邪的深山樱、牡丹樱等。在诸多樱花品种中,染井吉野樱以其绚丽大气最为人们所青睐,被称为“樱女王”,成为日本樱花的代表。
日本政府把樱花定为日本的“国花”,每年的3月15日到4月15日定为“樱花节”。每年3月末,很多人家和店铺都在门前插上粉红色的纸樱花,似乎在为樱花开道引路。进入4月后,日本的报纸电视会不厌其烦向国民报告樱花的讯息,电视台还会煞费苦心拍出本地区第一束绽放的樱花。樱花由南向北,由“表日本(日本东海岸)”向“里日本(日本西海岸)”像春潮逐渐漫过日本列岛。
樱花之美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樱花的自然美,其二则指赏樱之美,也就是日本人的樱花意识,樱花文化。早在一千多年前,樱花就开始在日本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日本民间关于樱花的神话传说很多,该国最古老的和歌集《万叶集》也有不少关于樱花的和歌。在日语中描绘樱花的词汇非常丰富,诸如“朝樱”“夕樱”“家樱”“樱吹雪”等数量有上百千。作为众花中的魁首、代表,在日本语中讲一个“花”字一般都指樱花。
“性相近”是日本人爱樱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日本是个多灾害的国家,常年不是地震、海啸就是台风、火山爆发。在古代,这些难以
预测抵御的灾害经常会突然地夺取人的生命。但是灾害的频繁也使日本人逐渐习惯死亡,更加注重今世人生。樱花的生命特征正好和大和民族的文化心灵相契合并产生共振。樱花开也匆匆,开得尽情灿烂,去也匆匆,去得凄然寂然,开去之间不过半个来月,在日本人看来人生犹如花期一样短暂而美丽。樱花的凋零和她的开放同样具有诱人的魅力,令人感慨万千。这种对樱花的热爱充分地反映了日本人对感性的偏爱和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漫画中运用大量樱花渲染气氛的典型非clamp的作品莫属。镜头和画面里无所不在地充斥着对樱花的浓重描绘,还有人认为这是华而不实、徒具其表的表现,其实事实恰好相反。樱花不仅成为日本荣耀的象征,更是美与悲哀的诠释。而读者们也不难发现,它的身影大都如影随形地出现在与其的生命特征相吻合的颓废而唯美的片段中。所以日本动漫作品中往往出现的一些“自讨苦吃”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深受强烈的文化底蕴的影响。于是在我们眼里樱花就是“那么回事”,但日本人对樱花保怀的情感之溢于言表,并不在我们所能理解的范畴内。就像南京大屠杀在国人心中造成的阴影,也不是很多日本人可以深切体会得了的。
二.武士和武士道:日本人遗留的璀璨精华
在绚丽多姿的日本动漫界中,以武士、浪客为素材的故事创作形成了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这类题材的运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并广受读者好评。例如《浪客剑心》《浪客行》《无限之住人》。我想作者对此类题材的情有独钟,与“武士阶层出现的历史时期已成为日本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是脱不了干系的。与此同时,随着武士阶层的应运而生,武士道,也成为日本传统文化中的闪光点。可惜后来由于武士阶层的衰败,最终走向了穷途末路。
公元7世纪,日本进入封建社会,地方上一些豪族为了保护封建庄园,开始雇佣一些精于刀剑之术的人,一些地方官吏也寻找一些武人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和维持地方治安,朝廷为了巩固统治,同样开始征集使用社会上的能征惯战之辈。公元721年日本天皇的诏书中提到“文人武士”、“武士”、“武艺”等词,正式承认了武士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形成一股巨大的社会势力。同时,规范武士行为的各种道德准则也应运而生。公元769年,日本称德天皇曾给武士下诏,要求他们具有“额上竖箭、脊上竖箭,一心护君主之志”——即使额头、背上都中了敌箭,也要以死保护君主。这恐怕是日本武士道的最早规则。为了使武士能效忠自己,日本当权者广泛吸收神道、佛教和儒教的思想,逐步发展出武士道。所以,日本武士道实际上是封建社会条件下,日本武人的军
事伦理。武士道的整个思想理论体系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它对武士的要求和当时日本社会存在的封建伦理道德相一致,当然也符合当时条件下战争对武士素质的客观要求。虽然日本历史上不少人出于各自立场对武士道的阐述各有侧重,但要点基本上大同小异。其内容主要包括忠诚、牺牲、信义、廉耻、礼仪、清白、质朴、俭约、尚武、名誉、情爱等。 但是随着日本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来的封建政治经济体制趋于解体,许多封建领主经济陷入困境,债台高筑,只好削减武士的俸禄。大量的武士不得不举债度日,生活十分艰难。到了幕府末年,这种情况更加严重。受经济因素的影响,许多领主和武士的主从关系开始发生动摇,以至于不断瓦解。到19世纪中期,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日本幕府又显得懦弱无能,使得越来越多的武士丧失了对幕府体制的信心,开始把目光转向天皇,集结在明治天皇膝下,反对幕府。但是,明治天皇在利用武士推翻幕府,实现亲政之后,并没有强化武士制度,而是顺应历史趋势,推行资本主义改革,废除了封建武士俸禄制度。这样,原来居于社会上层的武士,除了一小部分成为军人、警察、官吏和学校老师之外,大多数被推入社会下层,成为手工业者、雇佣工人、佃户,有的武士妻子甚至沦为艺妓。后来明治天皇还下令“削发”、“狩刀”,在日本盘踞了一千多年的武士最终失去了特有的发髻和象征着特权的武士刀,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日本幕府时期,幕府将军之所以能架空天皇,独揽大权,就全赖武士阶层的支持,而到了德川幕府末年,明治天皇也是依靠武士才打败幕府,实现亲政的。
可以说,日本武士在漫长历史的发展演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他们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身不由己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漫画家们在叹息武士道消逝的同时,也突出强调了在社会动荡不安的年间,末期武士的悲惨命运和凄戾人生。
三.生吞活剥的“拿来主义”
很早之前就有人针对某大师级的动漫制作人将作品中人物的勾勒趋向欧美化表示出相当的成见,并遣责日本动漫界有崇洋媚外的嫌疑。其实对于强健和曲线优美的体态甚至是优越的先进科技的膜拜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说成崇洋媚外便有些严重了。毕竟日本奉行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与西方国家的体系一气呵成。当然其中的一些逻辑思维也相辅相成的,比如说“性观念”“暴力美学”等等(我并不是说这些东西只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里才看得到,也不是说它们同绝对的恶劣和丑陋具有某种从属关系,而是说它们在彼此的意识形态上的等同性是对应的)。而且某些观念的流露并不仅仅局限于动漫领域,而是通过深厚的文化基奠向各种社会关系和现象延伸开来。但这也不表明日本人只知道一味地追求西洋理念,而对于东方文明的古香古色则冷落地怠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