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 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 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礼记·大学》
当代画家范曾作品:曾子曳铗而歌商颂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 远大的志向需要高尚的人格和道 德作保障。孔孟把道德和人格完善看作 是实现人生理想的需要,要实现人生价值,就必须 保持自己的人格,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以实现弘 道行仁的志向。要有高尚的气节和人格尊严,做到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当代画家杨淑涛作品:天伦之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治国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 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 民”,决定了中国知识分子一方面以 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有着很强 的社会责任感,体现出人的主体性; 另一方面必然注重内在修养,即人 格和道德的自我完善。中国传统知 识分子的外儒内道,即“达则兼济天
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既是传统文化 的一种创造模式,又是一种实践方式或人 生哲学。因此,学而优则仕,积极地参与 国家政治,投身于广阔无涯的人生、事业 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可爱,也是最宝贵的精 神。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取向, 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是一种进取有为的人生哲学。
修身即修养身心,主要指道德的自我约
束、自我完善,包括三个层面,即要有志向、 人格和道德。“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 回” ,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 四海” 的远大的志向,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富 于开拓,持久发展的内在动力。
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 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 害已随之。
——朱熹
当代画家秦有田泼墨写意人物《汉寿亭侯关羽像》
尚古倾向
尚古倾向和平均主义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种重 要的价值取向。
尚古 指在历史继承的同时所具有的崇祖怀
山西洪洞广胜寺壁画 元代官吏尚古汉服图
序是传统中国人的共识,也是中华民族普遍的、自
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传统伦理主张个人要“志
于道,据于德”,国君要“为政以德” ,“道”是理想人
格或社会愿景,“德”是立身的根本和行为准则,由
一己推及到社会,以道德理念提升整个社会的治理
水平。它来源于我国数千年的血缘与宗法制度。以
“三纲五常”为核心建构起来的传统伦理道德,不仅
种特殊表现,其实质是以 平等为价值取向,进而去 追求物质利益的均等,而 当代画家于非音作品《花开富贵》 不论你个人能力的大小,以及你对社会的贡献大 小。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平均大同已深化为中 华民族的社会心理。
杨柳青年画《欢天喜地》
【思考与研讨】
1.中国传统直觉思维在中国艺术中有充分的体现,班里应该有许 多同学懂音乐和国画等艺术,请他们发言谈谈切身的体会。 2.中国传统的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与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拜金 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写一篇小论文分析价值观的变化与社会文 化间的关系。 3.以组为单位,讨论贵和尚中的传统文化对我国当代外交政策的 影响及其具体表现。
观wenku.baidu.com海 (左下图为当代书法家周韶华书法手迹,右上 图为当代画家杨淑涛写意人物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平天下
从人生哲学角度来讲 ,中国传统文
化推崇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的价
值观,有利于弘扬积极进取 ,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的民
族精神 ,培养克己奉公 ,吃苦耐劳 ,坚韧不拔的优良品
质。从人才开发的角度来看 ,远大的志向不仅可以直接
发竞争中的进取精神,有利于形成社会发展的整体合
力,并且产生积极的共生效应。
当代画家杨淑涛《陈子昂写意》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伦理纽带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 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孟子·滕文公上》
以伦理道德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维护社会秩
齐家 在中国人看来,家是人生的起点, 也是社会的基本细胞,这取决于家国 同构的社会观念和中国伦理型社会的结构。家是一 个生命个体人格、道德和志向形成的起点和基础, 天下又以家庭作为基础, 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 天下”,因此,修身要从齐家开始,齐家包括建构孝 行天下、忠君报国的认识观,仁者爱人、推己及人 的价值观,耕读传家、孝悌有序的道德观,礼让谦 和、有容乃大的人际观。
化作成才者的前进动力 ,而且可以激发内在的多种潜能
和创造活力 。从情商理论来看 ,传统文化注重个人的修
身养性,利于塑造和谐完美的精神个性,正确自我认知,
维持人际间的和谐关系 ,而这恰恰是个人成才或事业成
功的重要因素 。从社会宏观的角度来看 ,倡导修身 、齐
家、治国 、平天下 ,有利于弘扬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激
当代画家黄绎彰古意书画作品《:驴背吟诗图》
平均大同
平均大同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着悠久的传统。老子 主张损有余,补不足;孔子把“不患寡而患不均”作为 治国安邦的根本原则;在历次农民起义中,平均主义 还成为鼓动群众造反,起来革命的重要口号,显示了 巨大的号召力。平均主义是在传统社会小农经济结构 以及个体手工业经济状态下,追求大同理想的产物,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追求平等的本质特征,是人们 在利益关系和社会关系上互利共赢的理想主义诉求, 从哲学和伦理学意义上说,平均大同实际是中庸的一
符合上层统治的需要,规范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
调节人际关系,同时还是伦理自律的有效方式,并
以特定的“礼”来加以约束和指导,促进社会秩序稳
定和人际关系和谐。传统文化讲究伦理道德,强化
个人道德品行,追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采,有助
于巩固小农经济状态下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国被誉
为“礼仪之邦”与此不无关系。
当代画家范曾书法楹联
古思维 。从文化发展史来看 ,几乎每个民族都曾经 具有尚古的价值取向 ,这是因为从文化发展的历史 继承性来看 ,任何时代的文化发展总是难免会到历 史那里引经据典 ,寻找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达 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传统社会的封闭性 、小农生产 方式的局限 性和人类求 稳定、求平
衡的心理是促成传统文化价值 趋向尚古的原因。
重义轻利
义与利既是哲学讨论的范畴,又是物质与 精神关系的特殊体现。总的来看,在义与利的关 系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重义 轻利。《易·乾·文言》认为“利者,义之和也” ,即 义与利是统一的,一定的道德行为必然会给人带 来利益。孔子也不否认利,但他的理解是“邦有 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 也”,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利义的关 系上他更强调重义轻利,要求“见利思义”,“义然 后取” 。这种“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 计其功”的观念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 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