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禁忌之古代禁针禁灸穴范文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第六十一篇五禁

黄帝内经第六十一篇五禁

黄帝内经第五禁黄帝内经第六十一篇五禁本篇主要以阐述针刺的宜忌为中心,包括五禁、五夺、五过、五逆等法,其内容以五禁为首,故篇名"五禁"。

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黄帝内经上篇五禁,更多黄帝内经相关知识请关注。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日余闻刺有五禁,何谓五禁?岐伯日禁其不可刺也。

黄帝日余闻刺有五夺。

岐伯日无泻其不可夺者也。

黄帝日余闻刺有五过。

岐伯日补泻无过其度。

黄帝日余闻刺有五逆。

岐伯日病与脉相逆,命日五逆。

黄帝日余闻刺有九宜。

岐伯日明知九针之论,是谓九宜。

黄帝日何谓五禁?愿闻其不可刺之时。

岐伯日甲乙日自乘[1],无刺头,无发蒙[2]于耳内。

丙丁日自乘,无振埃[3]于肩喉廉泉。

戊己日自乘四季,无刺腹去爪[4]泻水。

庚辛日自乘,无刺关节于股膝。

壬癸日自乘,无刺足胫。

是谓五禁。

昔帝日何谓五夺?岐伯日形肉已夺,是一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汗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

此皆不可泻。

黄帝日何谓五逆?岐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著痹不移,胭肉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及后下血衄,血衄笃重,是谓四逆也;寒热夺形,脉坚搏,是谓五逆也。

【提要】本段主要阐述了五禁、五夺、五过、五逆等针刺宜禁的内容。

【注释】[1]自乘义为天干值日。

人身某一部位每天都能逢到一个值日的天干。

[2]发蒙治疗头面耳目疾病的一种刺法,详见本书"刺节真邪"篇。

[3]振埃治疗喘咳胸满等病的一种刺法,详见本书"刺节真邪"篇。

[4]去爪治疗关节等四肢疾病,以及阴囊水肿的一种刺法,详见本书"刺节真邪"篇。

【白话解】黄帝问岐伯道我听说针刺治疗时有五禁,什么叫五禁呢?岐伯回答说五禁就是禁止针刺,凡遇到禁口,对某些部位应避免针刺。

黄帝说我听说针刺有五夺。

岐伯道五夺,是指在气血衰弱,元气大伤时不能用泻法针刺,以免更伤元气。

针灸禁忌:三大穴位禁针

针灸禁忌:三大穴位禁针

针灸禁忌:三大穴位禁针
中医针灸博大精深,很多疾病都能通过针灸治疗得到缓解和治愈。

针灸治疗并不是所有穴位都能进行针治。

对于针灸来说以下的三大穴位是针灸治疗的禁忌穴位。

针灸禁忌穴位:全身共三个穴位属针灸均禁。

乳中穴:
但在古代的一些书籍中尚有关于本穴刺灸的记述。

如:晋代的《肘后备急方》载:治卒癫“可灸三壮”;又如:《铜人针灸腧穴图经》提到:“可微刺三分”。

表明亦非绝对禁忌。

但现代已未见灸刺的报道,仅作为定穴的一种标志。

脑户:
本穴禁针,最早记载见于《针灸甲乙经》,而禁灸一说,则至清代才出现。

脑户,为督脉穴,穴近枕骨大孔,可能是古人在针灸过程中曾发生过意外的原因之一,本穴现代已解除禁忌。

鱼际穴:
该穴的禁针提法,首见于《素问?刺禁》:“刺手鱼腹,内陷为肿”;禁灸,则见于《医学入门》一书。

究其禁忌的原因不外乎上述几种,现代本穴早已解禁。

以上三大穴位为针灸治疗的针灸禁忌症。

在现在针灸治疗中一定要避免进针。

以免造成意外发生。

禁针禁灸穴歌

禁针禁灸穴歌

禁针禁灸穴歌
禁炙穴歌
禁炙穴道四十五,承光亚门及风府。

天柱素髎临泣上,睛明攒竹迎香数。

禾髎颧髎丝竹空,头维下关与脊中。

肩贞心俞白环俞,天牖人迎共乳中。

周荣渊腋并鸠尾,复哀少商鱼际位。

经泪天府及中冲,阳关阳池地五会。

隐白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兼阴市。

伏兔脾关委中穴,殷门申脉承扶忌。

禁针穴歌
禁针穴道要先明,脑户囟会及神庭。

络却玉枕角孙穴,颅囟承泣随承灵。

神道灵台膻中急,水分神阙并会阴。

横骨气冲手五里,箕门承筋及青灵。

更加臂上三阳络,二十二穴不可针。

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伦。

石门针炙应须忌,女子终身无妊娠。

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客主人莫深。

肩井深时人闷倒,三里急补人还平。

——摘自《明抄本十四经络歌诀图》。

禁针穴歌

禁针穴歌

禁针穴道要先明,脑户囟会及神庭。

络郄玉枕角孙穴,颅囟承泣随承灵。

神道灵台膻中忌,水分神厥并会阴。

横骨气冲手五里,箕门承筋及青灵。

乳中上臂三阳络,二十三穴不可针。

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阳(阴?)交内亦通论。

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无妊娠。

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客主人莫深。

肩井深时人闷倒,三里急补人还平。

以上抄自《类经图翼》第四卷经络二。

上述穴位下面或者重要器官或者有血管神经,操作不当容易产生不良后果。

古代针具比较粗糙,没有严格消毒,由于一些医生操作不当可能曾经出现过较大的事故,所以古人就将这些穴位定为了针刺禁穴。

下面我具体的说说理由。

1、脑户位于人体的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穴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

在左右枕骨肌之间;有左右枕动、静脉分支,深层常有导血管;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针具粗糙或操作不当可能损伤枕大神经分枝,引起周围组织疤痕增生,压迫神经形成所谓“卡压”。

出现严重的头疼。

请参看我对“中脑户立死”的解释。

2、囟会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3寸)。

布有额神经分支,颞浅动、静脉与额动、静脉的吻合网。

此穴位现在看来应该比较安全。

3、神庭别名发际。

属督脉。

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枕额肌额腹之间、腱膜下疏松组织。

布有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和额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此穴位现在看来应该比较安全。

4、络郄别名强阳、脑盖。

属足太阳膀胱经。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

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和枕动、静脉分支。

5、玉枕穴该穴位于人体的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

有枕肌;有枕动、静脉;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危险同上。

6、角孙在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布有耳颞神经分支和颞浅动、静脉的分支。

如果操作不慎伤及耳颞神经可能引起耳颞神经综合征,出现口眼歪斜,咀嚼功能下降。

但现在的毫针应该很安全。

7、颅囟不是一个穴位,是指新婴儿未发育完全的颅顶,此时骨缝间充满纤维组织膜,在多骨交接处,间隙的膜较大,称颅囟。

黄帝内经第五十二篇刺禁论

黄帝内经第五十二篇刺禁论

黄帝内经第五十二篇刺禁论黄帝内经第五十二篇刺禁论本篇说明人体禁刺的部位,以及误刺的后果。

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黄帝内经第五十二篇刺禁论,更多内经阅读请关注。

【原文】黄帝问曰:愿闻禁数①。

岐伯对曰: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②,心部于表③,肾治于里④,脾为之使⑤,胃为之市⑥,鬲肓之上,中有父母⑦,七节之傍,中有小心⑧。

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

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

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

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

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

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

刺跗上⑨,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刺面,中溜脉⑩,不幸为盲。

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

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瘖。

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

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

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

刺脊间,中髓,为伛。

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

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

刺手鱼腹内陷,为肿。

无刺大醉,令人气乱。

无刺大怒,令人气逆。

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

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

刺膝髌出液,为跛。

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

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

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

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

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

刺掖下胁间内陷,令人咳。

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

刺腨肠内陷为肿。

刺匡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

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注释】①禁数:禁,禁忌;数,几;禁数,指禁止针刺的地方有多少。

②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肝主春生之气,应于东方,东方为左,所以肝生于左;同理,肺主秋收之气,应于西方,西方为右,所以肺藏于右。

③心部于表:部,安排、布置,引申为调节。

心在五行属火,心部于表,指心调节在表的阳气。

④肾治于里:肾在五行中属水,调节在里的阴气。

⑤脾为之使:使,指脾的传输功能。

脾主运化,输送水谷精微营养至全身,所以脾为之使。

杨继洲《禁针禁灸》篇

杨继洲《禁针禁灸》篇

杨继洲《禁针禁灸》篇禁针穴歌脑户囱会及神庭,玉枕络却到承灵,颅息角孙承泣穴,神道灵台膻中明,水分神阙会阴上,横骨气冲针莫行,箕门承筋手五里,三阳络穴到青灵,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论,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孕不成,外有云门并坞尾,缺盆主客深晕生,肩井深时亦晕倒,急补三里人还平,刺中五脏胆皆死,冲阳血出投幽明,海泉颧髎乳头上,脊门中髓伛偻形,手鱼复陷阴股内,膝膑筋会及肾经,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关节皆通评。

禁灸穴歌哑门风府天柱擎。

承光临泣头维平。

丝竹攒竹睛明穴。

素髎禾髎迎香程。

颧醪下关人迎去。

天牖天府到周荣。

渊液乳中鸠尾下。

腹哀臂后寻肩贞。

阳池中冲少商穴。

鱼际经渠一顺行。

地五阳关脊中主。

隐白漏谷通阴陵。

条口犊鼻上阴市。

伏兔髀关申脉迎。

委中殷门承扶上。

白环心俞同一理。

灸而勿针针勿灸。

针经为此尝叮咛。

庸医针灸一齐用。

徒使患者炮烙刑。

《针灸大成》一书是明朝杨继洲先生所编撰著作的,算是收集针灸资料最丰富的一部书。

里面选集了《内经》、《难经》、还有当时在明朝可以收集到的各类针灸典籍,还有杨氏家传的与他自己的一些经验。

书中有二个篇章,“禁针穴歌”以及“禁灸穴歌”。

禁针穴就是不可以扎针的穴道,禁灸穴就是不可以烧艾灸的穴道,这都是杨继洲参考了很多别的针灸书选取出来的。

“禁针穴歌”记载了有二十二个穴道不可以扎针,有四十五个穴道不可以艾灸。

分析一下那些不可以扎针的穴道,发现大部分都是在身上的危险处,例如:头上面的骨头缝中间、或是心脏上,或其它比较危险的地方。

有些穴道被扎流血了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例如“脑户、囟会、神庭、玉枕、络却、承灵、颅息、角孙”等穴道都在头上,而且是在头骨和头骨相交接的缝里头,甚至于这个缝是好几个缝的接口,这种穴要给扎了针上去,常会发生不可预期的后果,因为以前使用的针很长很粗,假如扎到了里头的“硬脑膜”、更进去到“脑软膜”、甚至于扎到了脑里面的话,会发生很多的问题。

另外,在“禁针穴歌”里头有“神道、灵台、膻中”等等穴道,都处在胸口心脏部位,假如针到了心脏,可能也会发生一些不好的后果。

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穴位禁忌之古代禁针禁灸穴

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穴位禁忌之古代禁针禁灸穴

穴位禁忌之古代禁针禁灸穴腧穴,又称穴位、孔穴或穴道,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体表的地方,也是针灸治疗的特定部位。

按国家技术监督局1990年6月7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规定十四经的经穴共361个,经外穴共48个,经穴及经外穴共409个。

在409个穴位中,有部分穴位针剌时易产生意外事故,这类穴位主要分布于头面部、颈部、胸腹部和背腰部,少数在四肢部。

应该指出的是,还有些易发生意外的经外穴,尚未包括在409个穴位之内。

容易发生针灸意外事故的穴位,古代称为禁针禁灸穴,现代尚无统一的称法,被称之为“意外穴位”或“易发生意外穴位”,亦有称“危险穴位“。

但古今二者之间对此类穴位的认识有一定差别。

古代禁针禁灸穴针灸疗法是一种具有对人体有一定创伤性的非药物疗法,在科学水平普遍低下的我国古代,风险性相当之大。

当时的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针灸意外事故,并记载了大量有关的教训,其中,禁针禁灸穴的记载是一个重要方面。

禁针禁灸穴首见于《内经》,但《内经》一般不明确提出禁针或禁灸,而是强调如针刺或灸疗不当可发生事故,如《素问•剌禁论篇》:“剌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

膺中为中府穴之别名,意为针中府穴过深易引起气胸,乃至气短窒息。

至《针灸甲乙经》始有禁针禁灸之说,如神阙“禁不可刺”,人迎“禁不可灸”,石门“女子禁不可灸刺”等。

之后,禁针禁灸的穴位,从唐代的《外台秘要》到宋代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明代的《类经图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一书,载述禁针歌、禁灸歌各一首,基本上总结了古人有关穴位禁忌的体验与认识。

清代的针灸著作,多沿袭前人之说。

一、禁针禁灸穴的古藉记载我国针灸古籍首次明确提出禁针禁灸穴的为《针灸甲乙经》,在《针灸甲乙经•针灸禁忌第一(下)》中,共载有禁针穴13穴,分别为:神庭、上关、颅息、人迎、云门、脐中、伏兔、三阳络、复溜、承筋、然谷、乳中、鸠尾。

其中,颅息、复溜、然谷三穴,属相对禁忌,要求“刺无见多血”;余穴则属绝对禁忌:“禁不可刺”。

不能灸的穴位

不能灸的穴位

不能灸的穴位文章目录*一、不能灸的穴位*二、针灸的功效都有哪些*三、针灸如何治疗女性月经不调不能灸的穴位1、不能灸乳中穴虽然乳中穴禁忌针灸,但在古代的一些书籍中尚有关于本穴刺灸的记述。

如:晋代的《肘后备急方》载:治卒癫“可灸三壮”;又如:《铜人针灸腧穴图经》提到:“可微刺三分”。

表明亦非绝对禁忌。

但现代已未见灸刺的报道,仅作为定穴的一种标志。

2、不能灸脑户本穴禁针,最早记载见于《针灸甲乙经》,而禁灸一说,则至清代才出现。

脑户,为督脉穴,穴近枕骨大孔,可能是古人在针灸过程中曾发生过意外的原因之一。

3、不能灸鱼际穴该穴的禁针提法,首见于《素问·刺禁》:“刺手鱼腹,内陷为肿”;禁灸,则见于《医学入门》一书。

究其禁忌的原因不外乎上述几种。

4、针灸注意事项4.1、针灸治疗室要求宽敞明亮光线良好,温度适宜。

4.2、所用针灸针具必须是经过严格消毒,或者是一次性针灸针具。

4.3、过度劳累、饥饿、空腹、惧针、精神紧张的患者,不易立即针刺。

4.4、身体极度虚弱,大汗、大出血,病情危重(急救除外)的患者不宜针灸。

4.5、体质虚弱的患儿及老人,刺激不易过强,并尽量采取卧位。

4.6、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处,不宜针刺。

4.7、应避免针刺到血管以防出血,应对有出血倾向或因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4.8、人体某些部位如眼部、项部、胸背部、胁肋部的穴位,应掌握好方向、角度及深度。

4.9、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此外因小儿不能合作,针刺时宜采用速刺法,不宜留针。

4.10、进针、行针时应多与患者交流,细心观察患者的表情变化。

掌握不同患者的耐受程度,针灸过程中应加强巡视,以防意外情况的发生并及时处理。

针灸的功效都有哪些1、调和阴阳: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疾病发生的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针灸艾灸不能灸的穴位

针灸艾灸不能灸的穴位

针灸艾灸不能灸的穴位虽然很多朋友觉得被针扎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是针灸与艾灸却可以很好的治疗一些身体疾病,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针灸艾灸不能灸的穴位,针灸艾灸不能灸的穴位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针灸艾灸不能灸的穴位的资料,欢迎阅读。

针灸艾灸不能灸的穴位乳中穴虽然乳中穴禁忌针灸,但在古代的一些书籍中尚有关于本穴刺灸的记述。

如:晋代的《肘后备急方》载:治卒癫“可灸三壮”;又如:《铜人针灸腧穴图经》提到:“可微刺三分”。

表明亦非绝对禁忌。

但现代已未见灸刺的报道,仅作为定穴的一种标志。

脑户本穴禁针,最早记载见于《针灸甲乙经》,而禁灸一说,则至清代才出现。

脑户,为督脉穴,穴近枕骨大孔,可能是古人在针灸过程中曾发生过意外的原因之一。

鱼际穴该穴的禁针提法,首见于《素问·刺禁》:“刺手鱼腹,内陷为肿”;禁灸,则见于《医学入门》一书。

究其禁忌的原因不外乎上述几种。

针灸的宜忌人群有哪些1、看个人的体质艾灸的话就是比较适合一些的是虚证和寒证的,比如虚弱怕冷、久病久泄、关节的一些疼痛、寒咳的哮喘、风寒的引起的感冒等。

不适合治疗的是实证和热证患者的,比如上火、口舌生疮、大便干结、小便短黄、发热等。

2、看个人的穴位一般的来说的话常灸的一些穴位,主要的就是在足三里、关元和神阙的,这些穴位是能够很好的激发人体的一些正气,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的话就是能够很好的是起到一个保健作用。

3、看个人的人群对于青壮年和一些的男性就是可以多灸一些的,一些的妇女和一些的儿童就是需要减量、少灸的,对于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是最好不要针灸的。

4、看个人的身体状况在一个是极度的疲劳,过度的饥饿、口渴,醉酒的时候,都是不宜是进行治疗的,尤其的就是一些是患有胃肠疾病的人,更是应该注意是否能进行治疗哪些穴位是不能艾灸【古代禁灸穴】中国医学古籍首次明确提出禁针禁灸穴的为《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记载的穴位有22穴:头维、承光、风府、脑户、哑门、下关、耳门、人迎、丝竹空、承泣、白环俞、乳中、石门、气冲、渊腋、经渠、鸠尾、阴市、阳关、天府、伏兔、地五会等。

不能艾灸的穴位

不能艾灸的穴位

哪些穴位是不能艾灸的?发布日期:2013-04-27【古代禁灸穴】中国医学古籍首次明确提出禁针禁灸穴的为《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记载的穴位有22穴:头维、承光、风府、脑户、哑门、下关、耳门、人迎、丝竹空、承泣、白环俞、乳中、石门、气冲、渊腋、经渠、鸠尾、阴市、阳关、天府、伏兔、地五会等。

清代人作禁灸穴歌,介绍禁灸穴达45个之多,分别为:哑门、风府、天柱、承光、头临泣、头维、丝竹空、攒竹、睛明、素骨婺、禾髋、迎香、颧骨婺、下关、人迎、天牖、天府、周荣、渊腋、乳中、鸠尾、腹哀、肩贞、阳池、中冲、少商、鱼际、经渠、地五会、阳关、脊中、隐白、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阴市、伏兔、髀关、申脉、委中、殷门、承扶、白环俞、心俞。

清代医学著作《针灸逄源》又加入脑户、耳门两穴为禁灸穴。

至此禁灸穴总计为47穴。

观察上述禁灸穴位的部位归属,均分布于头面部、重要脏器和浅表大血管的附近,以及皮薄少筋结聚的部位。

因此,使用艾炷直接对这些穴位施灸,会产生相应的不良效果。

如在头面部穴位施灸会留下疤痕太难看,大血管浅表处瘢痕灸容易损伤到血管,还有一些穴位位于手或足的掌侧,如中冲、少商、隐白,这类可能在施灸时较疼痛,易造成损伤,而且容易引起脏器的异常活动。

【现代禁灸穴】禁灸穴是艾灸应用过程中避免事故发生的根据,是中国古人多年临床实践的经验之谈。

但是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通过人体解剖学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人体各部位的结构,古人所说的禁灸穴大都可以用艾条或者灸盒温和施灸,这样既不会对机体有创伤,而且能够使艾灸疗法可以很好地为我们服务。

现代中医临床认为,所谓禁灸穴只有3个:即睛明穴、素髂穴、人迎穴。

不过妇女妊娠期小腹部、腰骶部、乳头、阴部等均不宜施灸。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弓l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在施灸的时候可以用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这样既不会烫伤皮肤,有能收到良好的疗效。

1.风袭经络主证:发时痛势阵作,如锥如刺、痛有定处,甚则头皮肿起成块,一般无其他兼证。

禁灸穴:灸了不该灸的地方,结果悲剧了

禁灸穴:灸了不该灸的地方,结果悲剧了

禁灸穴:灸了不该灸的地方,结果悲剧了密密麻麻的“艾灸”艾灸是一种传承几千年的中医治疗方式。

简单,方便,价廉,最适合于民间自疗。

但是,艾灸也是有讲究的,辩证论治,正确取穴。

所以,翻阅关于艾灸的古书,我们常常看到有“禁灸穴”一说。

今天之所以讲禁灸穴这个话题,是因为在某公众号上看到灸友的留言,觉得这个问题值得大家注意下,否则,有可能酿出悲剧:关于禁灸部位,个人感觉有些禁灸穴位还是有道理的,不单是艾灸方式的问题,不是悬灸不接触皮肤就可以的。

我在最早接触艾灸时曾经被灸过风府,悬灸,灸的时候温热舒服。

灸过之后简直就像打开了一扇门,四面八方的风都能嗖嗖地往里钻,那段时间苦不堪言,虽是夏天,我在外面两只手都要捂紧脖子,不敢拿开手,然而并没有什么用,所有的风都在往里进。

这个情况好几天才渐弱。

随后几年每年阶段性地受痒的困扰,多部位奇痒无比,不知是被什么诱发,无解。

后来才知道风府是禁灸穴位。

我的经历也许是因个体差异,也许是禁灸穴位就是不能灸。

如果谁要了解那些禁灸穴位被灸的情况,可以亲自试一试,亲身体验,这样最明了。

截图自某微信公号禁灸穴概况在《针灸甲乙经校释》(简称《甲乙经》) 《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简称《千金》)、《外台秘要》,《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补注铜人》)、《针灸资生经》《针灸聚英》、《针灸大成校释》(简称《大成》),《类经图翼》《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简称《金鉴》)及《神灸经纶》等11部古代医籍中,都有禁灸穴的记载。

由于历代针灸文献对禁灸穴说法不一,同一腧穴有言禁灸的,有言忌灸的,亦有言不宜灸者,故凡前述医籍直言或引他人言禁灸、忌灸或不宜灸者,均按禁灸穴记。

经统计,古代文献共记载禁灸穴82个,其中经穴80个,经外奇穴2个;阴经(含任脉)穴26个,阳经(含督脉)穴54个特定生理情况下禁灸穴15个.即孕妇12个,妇女1个,20岁以上妇女1个,小儿1个;特定病理情况下禁灸穴2个。

常用临床针灸配穴与禁忌(上编——穴位篇)

常用临床针灸配穴与禁忌(上编——穴位篇)

第一章手太阴肺经腧穴配对与禁忌一、少商《灵枢·本输》:手大指端内侧也。

《针灸甲乙经》:在手大指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

商者,金也,手太阴肺经属金,少商,言金气与此处初生。

少商为手太阴肺经的井穴,具有清宣肺金之气清肺利咽,醒脑开窍的作用。

按《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病在脏者取之井”。

《针灸甲乙经》:症寒厥及热厥,烦心善哕,心满而汗出;热病象疟,振栗鼓颔,腹胀髀睨,喉中鸣;寒濯濯,寒热,手臂不红,唾沫,唇干引饮,手腕挛,指支痛,肺胀上气,耳中生风,咳喘逆,痹,臂痛,呕吐,饮食不下,膨膨然。

现代常用少商穴治疗昏迷,晕厥,角膜炎,结膜炎,喉炎,扁桃体炎等疾病。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少商穴有助于CO中毒所致昏迷病人的苏醒,加速CO与血红蛋白的解离,是血中的CO含量降低。

另外,有动物实验研究证实,针刺家兔的井穴,可以使脑血流图波幅升高,影响脑血循环。

【选用穴对】少商配水沟【配对奥妙】水沟为督脉经穴,督者总督、督帅也,督脉有总督一身之阳经,督帅一身之阳气,本穴有祛风清热,调和阴阳、醒脑开窍,回阳救逆,镇静安神,活络止痛之功;少商为手太阴肺经腧穴,为本经脉气所出,为井木穴,按“井主心下满”,“病在脏取之井”的道理,本穴有通经气,活气血,清肺逆,泄脏热,通窍络,苏烦逆,利咽喉,消肿止痛之力。

水沟以开为主;少商以泻为要。

二穴伍用,一开一泻,清热泻火,熄风止痉之功益彰。

【临床应用】治疗小儿高热惊风。

水沟:正坐仰靠或仰卧,于人中沟中线的上、中三分之一交点处取穴。

从下向上斜刺0.3~0.5寸。

少商:侧掌,微握拳,拇指上翘,拇指爪甲桡侧缘和基底部各作一线,相交处取穴。

针尖略向上斜刺0.1寸,或三棱针点刺放血。

【使用方法】浅刺0.1寸,或点刺放血。

【使用禁忌】《针灸大成》:禁灸。

二、鱼际《灵枢·本输》:鱼际者,手鱼也。

《针灸甲乙经》:在手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中。

《类经》手腕之前,大致本届之间,其肥肉隆起形如鱼者,统谓之鱼;寸口之前,鱼之后曰鱼际穴。

禁针禁灸

禁针禁灸

禁針禁灸與多種因素有關,其間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本文僅就此作一初步探討,以期對針灸有所裨益。

1.氣候與機體狀態因素人與自然密切相關,人身氣血受自然界影響而發生變化,故《素問?八正神明論》說,“天寒無刺,天溫無疑。

”意即天氣過於寒冷之時,人體血行凝滯,衛氣內沉,不可針刺;氣候溫暖之時,血行潤滑、衛氣外浮,用刺不須遲疑。

竇漢卿對此也深有體會,他說針刺切忌“寒熱風陰”(《標幽賦》),即大寒大熱的天氣及大風、陰晦之日,不可針刺。

《靈樞?終始》曰︰“新內勿刺”、“已醉勿刺”、“新怒勿刺”、“新勞勿刺”、“已飽勿刺”、“已飢勿刺”、“已渴勿刺”,表明針刺療法須在患者情智安定、氣血調順、飲食起居適宜的情況下運用,若在新內、大怒、過飽、過飢、醉、勞、渴之時,患者脈亂氣散,營衛失調,經脈之氣不能依次運行,則不宜針刺。

亦即“其脈亂氣散逆,其營衛經氣不次,因而刺之,則陽病入於陰,陰病出為陽,則邪氣復生…‥”(《靈樞?終始》)。

《標幽賦》中也說,“神不朝而勿刺,神舊定而可施”,說明針刺必須在病人精神安定、精力充沛、沒有恐懼之時進行,這樣才能防止意外,提高療效。

此外,“凡汗已後勿灸”(《千金方》)、“無刺漉漉之汗”(《靈樞》),說明汗後正虛之人不可用灸刺之法。

2.病證因素在特殊病證的禁針禁灸方面,歷代醫家有許多論述,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2-1邪正俱衰不宜針刺《靈摳?邪氣臟腑病形》:“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

”《針灸問對》:“若病人形氣不足,病來潮作之時,病氣亦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也,禁用針。

”意即當形氣與病氣俱不足,即邪正俱衰之時,不可針刺。

元代竇桂芳也認為“氣贏劣者,不可刺;久病篤危者,不可刺”(《針經指南》)。

張介賓認為“重病不利於針,故五虛勿近;實邪最所當用,故五實勿遠,益針道難補易瀉耳”(《類經?針刺類》)。

在張氏看來,針刺之法主要用於邪實、氣實之人,而邪衰氣虛之人則不宜針刺。

2-2脈證相違者不宜針刺《靈樞》云:“無刺病與脈相逆者”、“身熱甚,陰陽皆靜者,勿刺也。

禁针禁灸穴歌

禁针禁灸穴歌

禁针禁灸穴歌
禁炙穴歌
禁炙穴道四十五,承光亚门及风府。

天柱素髎临泣上,睛明攒竹迎香数。

禾髎颧髎丝竹空,头维下关与脊中。

肩贞心俞白环俞,天牖人迎共乳中。

周荣渊腋并鸠尾,复哀少商鱼际位。

经泪天府及中冲,阳关阳池地五会。

隐白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兼阴市。

伏兔脾关委中穴,殷门申脉承扶忌。

禁针穴歌
禁针穴道要先明,脑户囟会及神庭。

络却玉枕角孙穴,颅囟承泣随承灵。

神道灵台膻中急,水分神阙并会阴。

横骨气冲手五里,箕门承筋及青灵。

更加臂上三阳络,二十二穴不可针。

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伦。

石门针炙应须忌,女子终身无妊娠。

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客主人莫深。

肩井深时人闷倒,三里急补人还平。

——摘自《明抄本十四经络歌诀图》。

不可灸的情况

不可灸的情况

不可灸的情况“仲景曰。

微数之脉。

慎不可灸。

因火为邪。

则为烦逆。

追虚逐实。

血散脉中。

火气虽微。

内攻有力。

焦骨伤筋。

血难复也。

常氏云。

宜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欲其有汗。

宜柴胡桂枝汤。

又曰。

脉浮。

当以汗解。

而反灸之。

邪无从出。

因火而盛。

病从腰以下必重而。

名为火逆。

若欲自解。

当先烦。

乃有汗。

随汗而解。

何以知之。

脉浮。

故知汗出当解。

又曰。

火逆下之。

因烧针烦躁者。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又曰。

脉浮热甚而灸之。

此为实。

实以虚治。

因火而动。

必咽燥吐血。

又曰。

伤寒脉浮。

医以火迫劫之。

亡阳惊狂。

卧起不安者。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庞氏曰。

灸及烧针之后证以火劫者。

并宜火劫法治之。

烦躁惊及狂。

用六石风引汤尤良。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亦通用。

又曰。

不当灸而误灸。

令火邪入腹。

干错五脏。

重加烦死。

雍曰。

凡火邪逆证者。

宜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凡属热证,不可灸,以防火伤人。

不可灸穴如下:头维禁不可灸。

承光禁不可灸。

脑户禁不可灸,风府禁不可灸。

喑门禁不可灸(灸之令人喑)。

下关耳中有干糙,(一作)。

禁不可灸。

耳门耳中有脓,禁不可灸。

人迎禁不可灸。

丝竹空禁不可灸(灸之不幸令人目小或盲)。

承泣禁不可灸。

脊中禁不可灸(灸之使人偻)。

白环俞禁不可灸。

乳中禁不可灸。

石门女子禁不可灸。

气街禁不可灸(灸之不幸不得息)。

渊腋禁不可灸。

(灸之不幸生肿蚀)。

经渠禁不可灸(伤人神)。

鸠尾禁不可灸。

阴市禁不可灸。

阳关禁不可灸。

天府禁不可灸。

(使人逆息)。

伏兔禁不可灸。

地五会禁不可灸(使人瘦)。

脉禁不可灸。

灸法可祛重病,如不得法,反伤于己,则苦极。

浅谈穴位禁刺

浅谈穴位禁刺

日: * - 上,中乳房,为肿,根蚀 。 “ UL * 刺面中溜脉,不
C mc orf o  ̄ns dcn 0 0年 V . ) NO. i l f f Jun fC eeMe i e 2 1 l i OL( 2 1 0
治病 针刺 时要 注意 部位 ,掌握 分寸 ,中病 即止 。 《 如 灵 枢 . 气脏 腑病 形 》 日:“ 此者 ,必 中气 穴 ,无 中 肉 邪 刺 节 。中气穴 则 针染 于巷 , 中肉节 则皮肤 痛 。补 泻反 则
病 人形 气 不足 ,病来 潮 作之 时 ,病 气亦 不足 ,此 阴 阳 俱 不足 也 ,禁用 针 。 ”元 代窦 桂芳 也认 为 “ 气赢劣 者 , 不可 刺 ;久病 笃危 者 ,不可刺 ”(针 经指 南 》 。张 介 《 )
皮部 、血 脉 、筋 肉、关节 等 部位 扎针 是要 小心 ,
《 幽赋 》里 云 :“ 患危疾 ,色脉 不顺 而莫 针 。 标 大 ” 22 邪 正俱 衰不 宜针 刺 :当形 气与 病气 俱不 足 ,即邪 . 正俱 衰之 时 ,不可 针刺 。《 抠 . 气脏 腑病形 》 诸 灵 邪 :“
小者 ,阴 阳形气俱 不 足Fra bibliotek, 勿取 以针 。 《 灸 问对 》 “ ”针 : 若
【 摘 要】 针刺可以治病,但若操作 不当,亦可引起种种意外,甚至危险病人的生命 ,正如 ( ( 灵枢・ 玉版》
所言:“ 夫子之言针甚,能杀生人。 ”因此,研究古代禁刺穴位对现代临床有重要的意义。 【 关键字】 禁刺;穴位;禁忌 1 部位禁刺 1 . 器要 害部 位禁 刺 :内脏各器 官 均属 机体 之要 害 , 1脏
宾认为 “ 重病不利于针 , 故五虚勿近 ; 实邪最所当用 , 故 五 实勿远 ,益 针道 难补 易泻 耳 ”(类 经 . 刺类 》 。 《 针 )

古籍中的一些灸法与禁忌

古籍中的一些灸法与禁忌

古籍中的一些灸法与禁忌一凡点穴时,须得身体平直,四肢无令拳缩,做点无令俯仰,立点无令倾侧,孔穴不正,则徒烧其肌肉,虚忍痛楚,无益于事。

【千金】凡点穴,坐点则坐灸,立点则立灸,卧点则卧灸。

坐立皆宜端直,若一动,则不得真穴。

【入门】二凡下火灸时,皆以日正午以后,乃可下火灸之之时,谓阴气未至,灸无不着。

午前平旦,谷气虚,令人癫眩,不得针灸,慎之,慎之。

其大法如此。

卒急者,不可用此例。

若遇阴雨风雪,暂时且停,侯待晴明,乃可灸之。

灸时不得伤饱大饥饮酒食生冷硬物及思虑愁忧嗔怒呼骂丧葬叹息,一切不祥,忌之大吉。

【千金】三头面诸阳之会,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虽云多灸,阴虚火旺者不宜,惟四肢穴最妙。

【入门】四凡头顶,止于七壮至七七壮。

鸠尾巨阙,虽是胸腹穴,灸不过四七壮。

若灸多,令人永无心力。

如头上穴,若灸多,令人失精神。

臂脚穴,若灸多,令人血脉枯竭,四肢细而无力。

既失精人,又加细瘦,即令人短寿。

【资生】五灸疮久不合,黄连甘草节白芷黄丹,香油同煎膏贴之。

【丹心】六凡灸,预却热物,服滋肾药。

及灸,选其要穴,不可太过,恐气血难当。

灸气海炼脐,不可卧灸。

素火盛者,虽单灸气海,亦必灸三里泻火。

灸后未发,不宜热药;已发,不宜凉药,常须调护脾胃,俟其自发,不必外用药物。

【入门】灸后忌猪鱼酒面动风生冷等物。

鸡肉最毒,而房劳尤甚也。

亦忌饮水及将水濯手足。

【资生】七以火补者,勿吹其火,其火须自灭也;火泻者,疾吹其火,传至艾,须其火灭也。

【灵枢】八微数之脉,慎不可灸。

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脉浮应以汗解,用火灸之,则邪无从出。

因火而盛,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曰火逆。

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虚虚。

因火而动,必咽燥,吐唾血。

【仲景】九盖穴有浅深,浅穴多灸,则必伤筋力,故不过三壮五壮七壮而止,可不慎哉?【内经】以上摘于清代廖润鸿先生编纂的《勉学堂针灸集成》,与大家同学共勉!。

艾灸不能灸的穴位

艾灸不能灸的穴位

艾灸不能灸的穴位虽然乳中穴禁忌针灸,但在古代的一些书籍中尚有关于本穴刺灸的记述。

如:晋代的《肘后备急方》载:治卒癫“可灸三壮”;又如:《铜人针灸腧穴图经》提到:“可微刺三分”。

表明亦非绝对禁忌。

但现代已未见灸刺的报道,仅作为定穴的一种标志。

2、艾灸不能灸的穴位二:脑户本穴禁针,最早记载见于《针灸甲乙经》,而禁灸一说,则至清代才出现。

脑户,为督脉穴,穴近枕骨大孔,可能是古人在针灸过程中曾发生过意外的原因之一。

3、艾灸不能灸的穴位三:鱼际穴该穴的禁针提法,首见于《素问·刺禁》:“刺手鱼腹,内陷为肿”;禁灸,则见于《医学入门》一书。

究其禁忌的原因不外乎上述几种。

4、艾灸的禁忌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

古代施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

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

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

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艾灸的好处1、调和阴阳。

人体阴阳的平衡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

运用艾灸疗法的补泻作用,达到调和阴阳之功效。

2、温通经络,驱散寒邪。

艾叶性温加之点燃熏灸,使热力深达肌层,温气行血。

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理气血、宣痹止痛之功效。

3、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气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行。

艾灸为温热刺激,可使气血协调、营卫和畅、血脉和利而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4、温阳补虚,补中益气。

5、回阳救逆。

6、防病保健,强身益寿。

艾灸疗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艾灸虽好,也有不宜,诸穴禁灸,切须谨记

艾灸虽好,也有不宜,诸穴禁灸,切须谨记

艾灸虽好,也有不宜,诸穴禁灸,切须谨记
艾灸虽好,也有不宜,诸穴禁灸,切须谨记。

艾灸是针对虚证和寒证很好的疗法,在当下的养生保健行业中也较就行,有很多朋友也喜欢自己做一做艾灸来保健身体。

因一些广告效应的影响,很多人认为艾灸能包治百病,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尽管诸多医学书籍和流派中也对艾灸的宜忌有诸多分歧,但我还是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的一段话作为标尺———“微数之脉,甚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

故今天决定把这首“禁灸穴歌”分享给大家,以提醒大家艾灸之前有所参考
哑门风府天柱擎,承光临泣头维平,
丝竹攒竹晴明穴,素髎禾髎迎香程。

颧髎下关人迎去,天牖天府到周荣。

渊腋乳中鸠尾下,腹哀臂后寻肩贞。

阳池中冲少商穴,鱼际经渠一顺行,
地五阳关脊中主,隐白漏谷通阴陵。

条口犊鼻上阴市,伏兔髀关申脉迎,
委中殷门承扶上,白环心俞同一经,
灸而勿针针勿灸,针经为此尝叮咛,
庸医针灸一齐用,徒施患者炮烙刑。

这首“禁灸穴歌”载于《针灸大成》,共列举了45个不宜艾灸的穴位,当然这里说的艾灸包括了艾条灸,艾灸住,等有瘢痕和无瘢痕的各种灸法。

如今从这45个穴位看确实有少部分跟现代理论已经不同了,但朋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能够引导我们去思考为什么前人把它列为禁灸穴。

能把古人的思考和现在医学的理论结合往往会有新的启发。

朋友们平常做艾灸多吗?看了谢谢禁灸穴你曾用过吗?又有什么
感想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穴位禁忌之古代禁针禁灸穴
腧穴,又称穴位、孔穴或穴道,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体表的地方,也是针灸治疗的特定部位。

按国家技术监督局1990年6月7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规定十四经的经穴共361个,经外穴共48个,经穴及经外穴共409个。

在409个穴位中,有部分穴位针剌时易产生意外事故,这类穴位主要分布于头面部、颈部、胸腹部和背腰部,少数在四肢部。

应该指出的是,还有些易发生意外的经外穴,尚未包括在409个穴位之内。

容易发生针灸意外事故的穴位,古代称为禁针禁灸穴,现代尚无统一的称法,被称之为“意外穴位”或“易发生意外穴位”,亦有称“危险穴位“。

但古今二者之间对此类穴位的认识有一定差别。

古代禁针禁灸穴
针灸疗法是一种具有对人体有一定创伤性的非药物疗法,在科学水平普遍低下的我国古代,风险性相当之大。

当时的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针灸意外事故,并记载了大量有关的教训,其中,禁针禁灸穴的记载是一个重要方面。

禁针禁灸穴
首见于《内经》,但《内经》一般不明确提出禁针或禁灸,而是强调如针刺或灸疗不当可发生事故,如《素问•剌禁论篇》:“剌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

膺中为中府穴之别名,意为针中府穴过深易引起气胸,乃至气短窒息。

至《针灸甲乙经》始有禁针禁灸之说,如神阙“禁不可刺”,人迎“禁不可灸”,石门“女子禁不可灸刺”等。

之后,禁针禁灸的穴位,从唐代的《外台秘要》到宋代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明代的《类经图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一书,载述禁针歌、禁灸歌各一首,基本上总结了古人有关穴位禁忌的体验与认识。

清代的针灸著作,多沿袭前人之说。

一、禁针禁灸穴的古藉记载
我国针灸古籍首次明确提出禁针禁灸穴的为《针灸甲乙经》,在《针灸甲乙经•针灸禁忌第一(下)》中,共载有禁针穴13穴,分别为:神庭、上关、颅息、人迎、云门、脐中、伏兔、三阳络、复溜、承筋、然谷、乳中、鸠尾。

其中,颅息、复溜、然谷三穴,属相对禁忌,要求“刺无见多血”;余穴则属绝对禁忌:“禁不可刺”。

除此之外,在各经穴项下又有所补充,如石门“女子不可剌灸”、手五里“禁不可刺”、缺盆“刺太深令人逆息”等。

另载禁灸穴24穴,分别为:头维、承光、脑户、风池、哑门、下关、耳门、人迎、丝竹空、承泣
脊中、白环俞、乳中、石门、、气冲、渊液、经渠、鸠尾、阴市、(膝)阳关、天府、伏兔、地五会、瘛脉。

其中,耳门,“耳中有脓,禁区不可灸”;下关,“耳中有干扌适,禁不可灸”;石门,“女子禁不可灸”,属相对禁忌。

余穴均为“禁不可灸。

”但,该书各经穴项下所载,略有出入,如耳门、瘛脉二穴,可灸三壮;而五处、心俞、素髎三穴列为禁穴。

明代《针灸大成•卷四》所载禁针穴歌介绍绝对禁针穴22个:脑户、聪(囟)会、神庭、玉枕、络却、承灵、颅息、承泣、神道、灵台、膻中、水分、神阙、会阴、横骨、气冲、箕门、手五里、三阳络、青灵。

另有一些穴位则是有条件禁忌和部位禁忌:“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论;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孕不成。

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主客深晕生;肩井深时亦晕倒,急补三里人还平。

刺中五脏胆皆死,冲阳血出投幽冥,海泉颧髎乳头上,脊间中髓伛偻形;手鱼腹陷阴股内,膝膑筋会及肾经;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关节皆通评”。

清代《针灸逢源》一书,绝对禁针穴又增加:角孙、急脉、会宗、
乳中、犊鼻五穴。

这样绝对禁针穴达到26穴。

另载有禁灸穴歌,介绍禁灸穴达45个之多,分别为:哑门、风府、天柱、承光、临泣、头维、丝竹空、攒竹、睛明、素髎、禾髎、迎香、颧髎、下关、人迎、天牖、天府、周荣、渊液、乳中、鸠尾、腹哀、肩贞、阳池、中冲、少商、鱼际、经渠、地五会、阳关、脊中、隐白、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阴市、伏兔、髀关、申脉、委中、殷门、承扶、白环俞、心俞。

至清代,《针灸逢源》载脑户、耳门。

禁灸穴总计为47穴。

二、古代禁针禁灸穴的分析
经统计,古人总结的禁针禁灸穴,共有70多穴,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单纯禁针类:此类又可分为二类。

一类为绝对禁忌,主要有24个(另有乳中穴和脑户为针灸皆禁忌)和躯体的某些部位的穴位:如脊间(位于督脉上)、阴股内,膝膑部、肾经的有些穴位;腋
股之下各三寸及目眶、关节周围的穴区等。

其余的8个穴位,是有条件即相对禁忌的,如合谷、三阴交是针对孕妇的,石门是针对女子的,云门、缺盆、肩井是在针剌过深情况下易发生事故,冲阳则是针刺不当易造成出血。

禁针穴以头项部、腹部及上肢为主。

亦包括少量胸背及下肢穴。

古人之所以列为禁针穴,大概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其中一些穴位处于重要脏器或血管之上,针刺不当易发生事故,如某些头面部和胸腹的穴位,这是临床上必须重视的;其次是古代针具制作粗糙,在针刺过程中,易引起脏器特别是血管的损伤,如冲阳、承泣等穴的禁忌可能与此有关;另外,古代缺乏消毒的观念和方法,导致针刺感染而列为禁忌的也是重要的原因,如神阙穴的禁忌即与此有关。

古代流传下来的禁针穴位或部位,不论是绝对或相对禁忌的,从已有的临床实践来看,并不存在绝对禁忌穴位。

可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相对禁忌,也就是容易出现针刺意外的穴位,即目前所称的危险穴,如承泣、肩井、缺盆及胸背腹部的一些穴位,这些穴位下面有较大或较重要的血管、神经主干或重要的脏器。

针刺深度或方向不当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有的关节部位,穴位注射进入关节腔可引起红肿等不良反应。

其次是,是否属于相对禁忌尚须进一步证实,如:
合谷配三阴交在一定催产作用已得到初步证明,妇女经期针刺该二穴可引起阴道出血,亦有少量资料;但是否对孕妇有促使其流产等副作用,未见报道;三是不存在禁忌,这类最多。

特别是神阙穴,《针灸甲乙经》曾明确指出:“禁不可刺,刺之令人恶疡溃矢出者,死不治。

”现代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只要消毒严密,完全可以针刺,不存在禁忌。

又如石门穴,是否如古人所说对女子有绝孕作用,现代有人曾观察过其避孕效果,并未能得以证实,所以也谈不上禁忌。

(二)、单纯禁灸类;古代医籍所载的单纯禁灸穴共45穴(另有乳中穴和脑户为针灸皆禁忌)。

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类为该穴区的深部有重要的脏器,灸后可能出现意外。

如风府、哑门穴深部为延髓和脊髓;人迎、委中等深部有重要血管;天府、周荣、渊液、鸠尾、腹哀等深部有重要的内脏。

由于古代以直接灸为主,虽然不如针刺可直接损及脏器,但也可能出现意外。

当然,对此类穴位是否属于禁忌古人记载也不尽相同,如风府穴,《针灸甲乙经》称:“禁不可灸,灸之令人瘖”。

但《千金要方》以灸该穴治马痫等病,李东垣亦灸此穴治项疽。

一类为面部的穴位,如;丝竹空、攒竹、睛明、素髎、禾髎、迎香、颧髎、下关等,如上所说,古代以产生瘢痕的直接灸作为灸疗的主要方式,面部肌肤娇嫩易受损伤,同时因为易产生瘢痕而影响美容,可能是禁灸的主要原因;第三类穴位位于手或足的掌侧,如中冲、少商、隐白,这类穴位的禁灸,可能与施灸时较疼痛,易造成损伤,
以及容易引起脏器的异常活动等有关,如少商、隐白三穴均可使怀孕妇女腹部松弛,胎动活跃。

值得一提的是,这类穴位的禁灸记载古籍中并不一致,如少商穴,始见于《外台秘要》,在《针灸甲乙经》中则载为可“灸一壮”。

其它的一些穴位则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随着灸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艾条灸的普遍使用,可以较好的控制受热的面积和温度,以及瘢痕灸使用的日益局限和方法的改进,灸疗所造成的损伤基本上都可避免,已经不存在绝对的禁灸之穴,相对禁灸的除面部及某些部位禁忌直接灸外,对一般灸法也已无意义。

(三)、针灸均禁类:全身共三个穴位属针灸均禁。

一为鱼际穴,该穴的禁针提法,首见于《素问•刺禁》:“刺手鱼腹,内陷为肿”;禁灸,则见于《医学入门》一书。

究其禁忌的原因不外乎上述几种,现代本穴早已解禁。

另一穴为乳中穴,但在古代的一些书籍中尚有关于本穴刺灸的记述。

如:晋代的《肘后备急方》载:治卒癫“可灸三壮”;又如:《铜人针灸腧穴图经》提到:“可微刺三分”。

表明亦非绝对禁忌。

但现代已未见灸刺的报道,仅作为定穴的一种标志。

三为脑户,本穴禁针,最早记载见于《针灸甲乙经》,而禁灸一说,则至清代才出现。

脑户,为督脉穴,穴近枕骨大孔,可能是古人在针灸过程中曾发生过意外的原因之一,本穴现代已解除禁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