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卢卡奇思想的逻辑进路

合集下载

青年卢卡奇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共性逻辑

青年卢卡奇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共性逻辑
其次)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出现了明显的形式的转移)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领域从经济 问题'政治问题转向了哲学问题*这种情况与马克思恰好相反)马克思在思想发展道路上不断地从哲 学转向经济学'政治学*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视野之中)哲学!认识论"占据了主导的地位*西 方马克思主义者大多数是大学学者)他们与本国无产阶级的生活互相隔离)在理论上从经济学'政治学 退回来并走向哲学*佩里$安德森指出)他们热衷于在以往的欧洲哲学思想中寻找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渊源)进而重新解释历史唯物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关注的问题集中在方法上并且更多地将其运用 于美学领域*这种形式上的转移)主要是因为工人阶级运动处于历史低潮期*葛兰西曾经说过)真正 的革命者要拥有理智上的悲观主义'意志上的乐观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待现实的态度却是悲观 主义有余而乐观主义不足*
义尽管存在种种内部分歧和对立)却仍然构成了一种具有共同学术传统的理论*青年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哲
学进行了新的解释)体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共性逻辑*西方马克思主义共性逻辑的核心在于坚持意识形态
优先论*经典作家强调经济和政治斗争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青年卢卡奇则坚持意识形态斗争的首要性*在
卢卡奇看来)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能够客观地充分认识社会的主体)具有创造史的能动性)但是主
第三)西方马克思主义致力于主题的创新)在许多方面标新立异)渐渐地不再从理论上正视重大的 经济或政治问题)而是几乎倾全力于研究上层建筑的相关问题*在上层建筑方面)他们重点研究的对 象不是国家或法律问题)而是文化和意识形态问题*耗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主要智力和才华的)首先 是 文 学 艺 术 * 这 一 点 显 示 了 西 方 马 克 思 主 义 在 理 论 上 的 开 创 精 神 * 佩 里$安 德 森 提 醒 我 们 )西 方 马 克 思主义内部关系是复杂的)复杂的原因就在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同经典的历史唯物主义相比具有明显 的独创性*# 佩里$安德森强调)衡量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的恰当标准)不在于这些革新思想是 否 站 得 住 脚 )或 者 它 们 同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基 本 原 理 是 否 符 合 )而 是 在 于 它 们 的 独 创 性 * 在 西 方 马 克 思 主义的发展中最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它们对前人概念的离经叛道之处*$ 因此)确定西方马克思主 义 的 共 同 特 征 并 不 是 一 件 容 易 的 事 情 * 佩 里$安 德 森 特 意 在 .马 克 思 主 义 /前 边 加 上 .西 方 /这 个 词 ) 这 显 然 是 一 种 限 制 性 的 判 断 * 这 种 限 制 意 味 着 )西 方 马 克 思 主 义 缺 乏 普 遍 性 )不 可 避 免 地 存 在 着 理 论上的缺陷*

青年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支援背景”的解蔽-政治思想史论文-政治论文

青年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支援背景”的解蔽-政治思想史论文-政治论文

青年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支援背景”的解蔽-政治思想史论文-政治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阶级意识是青年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核心概念,构成了青年卢卡奇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石.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物化现象侵袭所催生的无产阶级意识丧失的基本历史情势的深刻批判基础之上,寄希望通过总体性中介以实现无产阶级主体性的重建与阶级意识的恢复,构成了青年卢卡奇思想的内在逻辑发展的基本路向,并且对作为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上层建筑因子内在张力作用的深掘,也奠定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理路与逻辑走向.本文拟就对青年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支援背景的解蔽,廓清其内具的原初理论地平,以期清晰揭示这一理论的内在逻辑运演路径,并力图在此基础上阐释其内在的理论实质与逻辑困境.一、青年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支援背景的遮蔽与解蔽1. 青年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支援背景的固定化研究路径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的青年卢卡奇,大部分学者倾向于直接将其阶级意识理论的支援背景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挂钩,将其阶级意识理论与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理论、资本主义拜物教批判理论作直接线性等同处理,用马克思的思想诠释青年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以青年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深化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上述路径依赖的生发,一方面是因为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鼻祖,而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在西欧无产阶级失败的客观历史环境下对无产阶级客观可能性的尝试与突破①,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说是毫无裨益的,因此,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出发,突破性阐释马克思的思想具有一定的逻辑必然性; 另一方面,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区别于第二国际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异端加以出场,但无可否认,其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属性作为最终旨归,并且这种坚持正如一些学者所规定的那样,体现为以对发达资本主义的强烈批判作为自身的理论旨趣[1].这一点对于青年卢卡奇而言亦是如此,正如其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对于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定义那样,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性主要体现其方法而非全部结论,因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谱系学定位问题,在卢卡奇那里并非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反叛,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奠定的方向发展、扩大和深化[2]48.因此,以青年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去补充、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也就具备了特定的历史必然性.然而,上述理论阐释的路径依赖却内涵了化约主义的理论倾向,即将青年卢卡奇的理论支援直接溯源于马克思,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形式主义的对照性研究.1908 年,青年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是从社会学角度推进的,是在席美尔和的他者镜像下展开的,而一战时期,青年卢卡奇对马克思的再次接近,是随着对黑格尔的深入以及对费尔巴哈的考虑而加以展开的,正如其在自传中所言,此时他不再是透过席美尔、而是透过黑格尔的中介来座架马克思思想[3]212.在1918 年加入共产党之后,青年卢卡奇展开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但此时卢卡奇所负载的理论前见并非是单纯的马克思思想的一元承载,而是多元理论相互交织的混合产物.作为此一阶段带有实验性质( 卢卡奇语) 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以直接显性形式呈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 诸如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立场的确立、马克思主义概念和术语的使用,等等) 的指导,但在其深层逻辑构架中,又有康德、黑格尔、席美尔、狄尔泰和的思想痕迹.并且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青年卢卡奇的哲学理念从根本上说是生命哲学的新人本主义,而支援意识中的黑格尔哲学并不是那种原初的客观唯心主义大全,而是经过人本主义化的总体性逻辑[4]5.正因为人为抹杀青年卢卡奇思想的多元化支援背景,设定马克思作为青年卢卡奇背后的理论参照系也具有了内在必然趋势,因而通过与马克思思想的对比性研究评判青年卢卡奇思想的理论性质就似乎成了一件极具操作性的简单事情.2. 黑格尔对青年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的内在形塑青年卢卡奇思想的构成要素,呈现出极其多样化的复杂态势,并且隐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显性层面背后的深层支援背景,是黑格尔的总体性哲学逻辑,而这一点理论判断同样适用于青年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也就是说,青年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的支援背景并非如显性层面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概念所呈现出的那样,而是深刻地根植于黑格尔哲学逻辑之中.对于这一点,卢卡奇也曾以自白的形式表述到: 《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学徒期的产物,其本身正处于由黑格尔向马克思过渡的中介,尽管已经有意识地试图用马克思来克服和扬弃黑格尔,但是一些有决定意义的辩证法问题还是按唯心主义方式解决的[3]213-214.黑格尔建构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并且贯穿其中的便是绝对精神的异化及其扬弃的辩证过程.当然,对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产生影响的主要不是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而是其关于总体性与绝对精神主体性的思想.黑格尔哲学直接针对的是康德在思维与存在、现象与本质、观念与现实之间的二元界划,提出以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为原则而将现象与本质、历史与自然统一于绝对精神这一本体之上.因此,绝对精神作为统摄主客观存在的基始性要素,其本身既是绝对的实体,又构成了能动的主体,即绝对即主体的概念的思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5].在绝对精神的自我外化、自我实现的过程中,黑格尔赋予绝对精神以深刻的历史穿透感,但是从归根结底意义上而言是一种绝对观念自我演化的抽象生成性,这与后来青年卢卡奇所言的具体的历史的生成性之间有着质性差别.作为主客体相互统一的绝对精神,在其自身发展的逻辑进程中,外化为自然界( 理念的) ,而绝对精神在克服自然界缺陷( 表现为在概念对象化为物质的过程,概念的主体因于物质的惰性而导致主体性丧失) 的过程中推动了自然界的进一步发展,即产生了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及其历史.然而,在绝对精神运动的此一阶段,作为人的劳动变更的社会历史过程---主体意识的外化---却畸化为惰性自然的现象.作为自由自主的绝对精神,在面对市民社会中作为原子式孤立存在的个人以及自发形成的总体的社会联系时,必然会要求超脱主体客体化的物相统治,通过重归绝对精神自身以重建主体性.对此,有学者曾明确指出,黑格尔从绝对精神的总体性视角出发,扬弃物化导致的主客体分离,甚至是客体统治主体的异化现象,其本质上是对古典经济学语境中的资产阶级原子化的市民社会与自发的市场总体性的深刻批判,从而指正了斯密看不见的手不过是理性的狡计的一种过渡的物相形式[6].因此,绝对精神打破经济王国领域内的主体性缺失,完成向自身的复归成为其发展过程的必然归宿,而从其外化的总体性过程而言,绝对精神始终力图实现自身的主客体同一,其也内在构成了黑格尔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二、物化理论的逻辑错位:青年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运演路径草绘青年卢卡奇在建构其阶级意识理论时,尽管从显性层面而言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但隐匿于其逻辑构架的深层次理论背景是黑格尔哲学关于主客体同一及对于历史发展主体性张力( 作为主客体同一的绝对精神) 弘扬的逻辑脉络.正如施密特所指出的那样,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理论支援背景正是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那么,青年卢卡奇究竟是如何借助黑格尔哲学完成其关于阶级意识理论的逻辑建构的呢? 笔者以为,大致可以区分为如下两个基本逻辑环节.一是完成对黑格尔哲学重建绝对精神主体性作用场域的变更: 由绝对精神外化的特定历史阶段转移到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机器生产体系.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精神( 主体) 的外化( 对象化) 即是异化的过程,对于异化的扬弃与主体性的恢复是在绝对精神不断实现自身的抽象思辨领域内完成的.青年卢卡奇复归于黑格尔意义上的同一,将对象化直接视为物化,并且只持有性意见.并且,黑格尔原初意义上异化发生的场域---绝对精神外化的特殊阶段---被置换为资本主义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青年卢卡奇一开始就直接借用了马克思的拜物教概念,指出商品拜物教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即现代资本主义的一个特有的问题[2]147.他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物化现象做出了如下基本定义: 从客观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个由现成物与物的关系构成的与主体相对立的世界; 从主观方面而言,随着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主体被客体化为不受自身控制的商品.从本质上而言,青年卢卡奇此时对物化的理解仅仅停留于马克思拜物教理论的第一个层次( 商品拜物教) ,尚未涉及拜物教的高级形式( 货币与资本拜物教) .然而,青年卢卡奇在阐释这一物化现象时,所贯穿的逻辑原则却是的工具理性.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在这里起作用的原则: 根据计算、即可计算性来加以调节的合理化的原则.[4]152他认为,随着工具理性的发展,经济过程客体的统一性被可计算性要求所打破,即原本统一的产品不再是劳动的对象,而是由若干局部合理化系统客观组合的产物; 经济过程的主体性表现为主体性的丧失,即作为机械化的一个部分而被组合到某一系统之中.并且,随着资本主义的深入发展,物化结构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意识深处,进而形成物化意识结构.可见,在他看来,伴随着资本主义机械化生产的合理性与可计算性,经济过程中的主体呈现出主体性消除,沦为机械系统的碎片化的生存,并且这一现实图景在意识形态层面也获得了统治地位,即从物化现象到物化意识结构的扩展.二是完成对黑格尔哲学意义上主体性的置换: 由作为自我意识的绝对精神转换为承载历史发展主体的无产阶级.黑格尔哲学意义上的主体性,最终必将坐落于绝对精神自身,即绝对的一.所谓扬弃于物性而造成的客体化趋势的最终目的,不外是通过扬弃外化重返绝对精神自身以重建主体性.然而在青年卢卡奇那里,历史在本质上作为一种具体的生成性规定,其本身体现了主客体的有机统一,而在资本主义物化条件下,主客体的有机统一被无情打破,并且呈现出主体性沦丧与客体化的趋势,因而重新恢复主体性也成为青年卢卡奇思想逻辑的必然延伸.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承载历史发展的主体性力量是什么? 在这一点上,青年卢卡奇直接沿袭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社会历史地位的基本态度( 立场) ,认为从这一立场出发,无产阶级的作为社会和历史发展过程的同一的主体-客体的本质才能发挥出来[2]232.并且,他对于无产阶级作为历史主体性的判断不仅是基于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出发的,而且也是建立在此基础上进而对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思想的对比中获得的.他首先界定了阶级意识的含义,认为它不是组成阶级的单个人的思想与感觉的总和,也不是它们的平均值,而是由作为具体的总体性( 客观可能性) 的阶级在生产过程中所决定的特殊地位的理性的适当反映[2]107.也就是说,阶级意识是由该阶级所处社会结构的地位所决定的,必须依赖对于其所处社会历史地位的总体性把握.也正是在此意义上,他明确指出,如果从特定的阶级地位这样一个立场出发,竟全然不能觉察现实社会总体的话,因为如果连对自身的利益所作的归因于这些利益的深刻思考也没有涉及这个社会的总体的话,那么一个这样的阶级就只能起被统治的作用,就决不能影响历史的进程,无论是维持这一进程,还是推动这一进程[2]108-109.然而资产阶级由于其所处的特定历史地位的制约,直接导致了其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与虚伪性的综合统一.在资产阶级那里,其直接否认历史性存在,而直接遮蔽现实社会生产方式的本质,寄希望通过直观直接性( 非中介性) 把握现象,并且认为在现象背后空无一物.因而,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现象被打扮成超历史的永恒范畴也内在构成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重要本质,其也决定了资产阶级不可能从总体上把握社会历史发展及其在此过程中的历史性地位.相反,无产阶级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经济地位及阶级利益的区别,使得其具有能够超越资产阶级的直接性.因此,他认为,无产阶级意识的核心与实质就是中介性,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把握历史的总体性,才能承担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因此,历史主体性的恢复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恢复,在青年卢卡奇看来是同一的.三、青年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内在逻辑困境的窥视通过对青年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支援背景的解蔽及内在逻辑运演路径的初步勾画,不难发现,其深层理论线索是黑格尔,他将辩证法在黑格尔与马克思之间作了一种可能性的嫁接.青年卢卡奇对阶级意识的历史分析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前提的,但他对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确认却又是黑格尔式的.[4]162青年卢卡奇阶级意识的黑格尔哲学基底,决定了其不可避免地存在内部不可调和的逻辑矛盾,也内在预设了其关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恢复的策略规划最终沦为镜花水月的归宿.首先,青年卢卡奇物化理论运作的逻辑错位,直接影响了其打破物化笼罩的路径选择.马克思对物化现象的理解是从生产过程出发加以展开的,是从经济学意义上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关系的对象化.然而青年卢卡奇物化理论的逻辑出发点是商品交换关系中所形成的物化,这里重要的是这样一个问题: 商品交换及其结构性后果在多大程度上能影响整个外部的和内部的社会生活?[2]147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切入物化问题,必然导致关于打破物化统治的不同路径.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出发理解物化现象,必然能够深刻透视由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决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本质特征,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物化现象( 拜物教客观形式与主观形式的双重统一) .因而打破物化现象的统治,不能仅仅依靠观念领域内的,而必须通过消灭物化现象赖以建立的现实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然而青年卢卡奇则从的工具理性及可计算性原则出发理解物化现象,即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所导致的主体性丧失的趋向.换言之,马克思关注的是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结构( 生产关系) 之上的物化,而关注的是生产力( 工具理性) 层面的物化.因此,马克思对物化现象的理解,区分了对象化与异化两个层面,并且对对象化始终持肯定态度,而对异化则给予坚决.而青年卢卡奇对物化的理解,则又退回到了黑格尔意义上的对象化与异化的同一角度理解物化.因此,只要机器生产存在一天,青年卢卡奇就不可能完成对物化的超越.但是,这一点在马克思那里并非如此,马克思对机器体系的理解始终将其置于特定的生产方式之中,也就是说,更多地从生产关系而非单纯生产力的角度考察机器.因此,其的着力点是机器所处的生产关系,而非现代机器生产的具体运作方式本身.简言之,青年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的逻辑出发点是建立在对象化的生产之上,因而从根本上决定了其只能在浪漫主义的幻想之中完成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其次,青年卢卡奇所设定的恢复阶级意识的途径---总体性,其生发的理论基础是对黑格尔同一性哲学的援引,决定了其存在主观主义的理论批判倾向.青年卢卡奇十分赞同黑格尔主客体同一的思想,但是他并意黑格尔仅仅将绝对精神视为主体,认为其不过是表面的主体,而真正的主体便是无产阶级,并且在无产阶级那里深刻彰显了主客体的统一性.因为无产阶级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其具有了主体属性; 而作为历史的承担者,其又具有了客体性.对此,有学者曾明确指出,青年卢卡奇的上述逻辑操作是从费希特的视角对黑格尔哲学的改造,即将费希特主观的自我改造成客观的无产阶级,将由意识的想象力所推动的自我改造成由阶级意识所决定的无产阶级的大我.按照黑格尔实体即主体的原则去建构体系,以费希特的原则把绝对观念转化为一种大我( 无产阶级) 的主观精神( 阶级意识) ,这就是卢卡奇主-客体统一理论的秘密.[8]应该说,上述判断清晰指认了青年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的支援背景与逻辑运作的实质.并且,这一点也得到后来卢卡奇自传的确证,卢卡奇晚年对《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评价中明确指证了其逻辑运作的本质,用纯粹黑格尔的精神进行的.尤其是,它的最终哲学基础是在历史进程中自我实现的同一的主体-客体[2]序17.从黑格尔抽象同一性哲学基础出发所设定的总体性原则,决定了青年卢卡奇主客体同一性是非真实性同一,即主体维度的过分张扬与客体维度的相对缺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其关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恢复策略的主观主义虚幻性.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1967 年的新版序言中,以直截了当的形式指出了其阶级意识理论的主观主义倾向.他认为,尽管在书中曾尝试用经济基础去解释意识形态及其现象,但是由于对经济基础的狭隘性理解,导致了作为社会与自然物质变换中介的劳动概念的缺场,进而造成以激进方式推论马克思主义根本内涵的尝试丧失了现实的基础,从而使得其对资本主义矛盾与无产阶级( 阶级意识的恢复) 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主观主义色彩[2]11-12.最后,寄希望通过对辩证法的研究,通过对总体性的把握来恢复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策略,不可避免地会沦为伦理批判.在青年卢卡奇那里,实现恢复阶级意识目标的具体路径即是通过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概念的中介作用.对无产阶级来说,由于它是从辩证地讲是明确的形式( 劳动和资本的直接关系) 出发的,并把远离生产过程的那些形式和这些形式联系起来,把它们放到了辩证的总体之中来认识,因此,它就打开了完全窥透物化形式的道路.[2]278-279也就是说, 的现实可能性与实际路径仍然停留于抽象的概念逻辑体系之中,而这一点在该书的副标题( 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 中得到了清晰地呈现: 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即可重新获得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并且,青年卢卡奇对于马克思辩证法的研究是直接经过黑格尔哲学所中介的,从深层逻辑结构而言呈现出强烈的黑格尔色彩.对此,施密特明确指出,青年卢卡奇对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改造,就其理论基础而言坚持历史具有意义,但是其内在弊端便是将合乎逻辑的思想建设直接视为历史的现实,因为其上述设想只有通过世界才能得以证明,并且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也只有通过世界才能加以完成.换言之,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恢复与的胜利,不能仅仅依赖于对马克思辩证法的研究,不能仅仅依赖于对总体性原则的张扬.后来卢卡奇在自传中也深刻指出了上述路径的非现实性,任何人若幻想靠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广发深入的认识来一劳永逸地掌握自然和社会现象,就必然要从生动的辩证法重新陷入机械的僵化状态,从全面的唯物主义重新陷入唯心主义的片面性[3]214.退一步而言,即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总体性的把握,开启了窥透物化现象的可能性.但对于普通工人阶级而言,由于自身理论水平与素质的有限性,其如何掌握总体性原则以恢复自身阶级意识的现实路径问题,青年卢卡奇并未给予有力的呈现.并且,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恢复究竟是通过个体工人关于总体性的觉察,还是通过外在力量的灌输才能获得,在青年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策略中也未能得到说明.上述问题,较之于所谓青年卢卡奇抽象逻辑运演的阶级意识理论,其对于现实无产阶级运动更具现实指导性意义.总而言之,青年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的大写逻辑从本质上是建立在黑格尔主客体同一的哲学基础之上,寄希望于通过对总体性中介作用的援引,以恢复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策略,更多地是基于观念解放的抽象逻辑,然而在现实中是不可能找到解放的具体路径,因而从根本上只能停留于理论的幻想之中.所以,其从根本上又深刻折射出在西欧无产阶级失败与消却的残酷现实下,这只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自我安慰罢了!参考文献:[1] 张一兵,胡大平.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2] 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M]. 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 : 商务印书馆,2004.。

卢卡奇从物化批判到阶级意识觉醒思想研究

卢卡奇从物化批判到阶级意识觉醒思想研究
黑格尔的辩证法
卢卡奇借鉴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认为物化 现象在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中会得到克服 和超越。
胡塞尔的现象学
卢卡奇借鉴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认为物化 现象掩盖了事物的本来面目,只有通过现象学 的方法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物化批判的实践意义
01
促进人的觉醒
02
推动社会变革
卢卡奇认为物化批判的实践意义在于 促进人的觉醒,使人们认识到物化现 象的本质和危害,从而摆脱物化现象 的束缚。
05
卢卡奇思想的影响与评价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贡献
恢复历史唯物主义
卢卡奇重新审视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强调了社会实践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揭示物化现象的本质
卢卡奇对物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分析,阐述了物化现象的普遍性、必然性以及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为理解资本主义 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卢卡奇在早期对物化现象进行了深刻批判,并提出了自 己对阶级意识的看法,这些观点在当时具有很强的前瞻 性和挑战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卢卡奇的思想逐渐得到了更多人的关 注和研究,尤其是他的物化批判和阶级意识理论,对于 我们理解现代社会和人类命运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卢卡奇从物化批判到阶级意识觉醒的思想演变过程,分析其理论内涵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意义。
重新解释阶级意识
卢卡奇对阶级意识进行了重新解释,认为阶级意识是工人阶级自我解放的关键,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阶级斗争和无产 阶级革命的部分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对社会变革的指导意义Fra bibliotek要点一
强调意识形态的重要 性
卢卡奇认为意识形态对于社会变革具 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他强调了宣传和 教育的重要性,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 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青年卢卡奇思想的逻辑进路

青年卢卡奇思想的逻辑进路

青年卢卡奇思想的逻辑进路作者:周萍来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02期摘要:《历史与阶级意识》是青年卢卡奇思想的集中体现。

全书围绕着“革命的辩证法”,即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这个主旨,逻辑地展开了“总体性”、“物性化”、“阶级意识”等论题。

在卢卡奇看来,要实践,首先需要抓住理论的本质(即总体性的原则),形成科学的认识方法;在此基础上,无产阶级才能产生正确的阶级意识,确定切实可行的斗争策略;最后,通过“向内”生活和“向外”活动的合理化,无产阶级建立起坚强有力的组织,使理论和实践“获得具体性和现实性”。

通过这一系列要素和环节,理论和实践最终实现了统一。

只有按照这一逻辑进路,才能全面理解该书的内容,准确把握青年卢卡奇思想的本真。

关键词:青年卢卡奇;革命的辩证法;理论;实践;总体性;阶级意识;组织中图分类号:D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3)02-0022-05青年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长期以来备受学界关注。

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理论阐释,相关论著可谓汗牛充栋。

稍加考察不难发现,这些论述往往集中于某几个论题,譬如“总体性”、“物性化”、“阶级意识”等。

不可否认,这些论题构成了全书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卢卡奇的核心范畴。

但笔者认为,分别就这些问题进行单独研究是不够的。

此书的八篇论文是在1919-1922年间陆续完成的,但在编排上并非按照时间的先后次序。

卢卡奇在序言中则表示,这样的编排使该书“有一定的实际联系”,“因此读者最好按照这个顺序来阅读它们”[1](p.39)。

可见,要准确、全面地把握此书的内容,必须探求这些独立命题背后的内在关联性,亦即努力把握卢卡奇思想的逻辑理路。

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索。

一、革命的辩证法——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序言中,卢卡奇指出,“我们在这里的基本前提是相信,在马克思的理论和方法中,认识社会和历史的正确方法已经最终被发现了”,因此“我们的任务——而这是本书的基本信念——就是正确地理解马克思的方法的本质,并正确地加以运用”[1](p.41)。

青年卢卡奇的历史概念

青年卢卡奇的历史概念

。把 历
史 推向行动的领域是与把所谓的历史辩证 法先验化和神秘化联系在一起的。其实, 细 想一下不难发现 , 青年卢卡奇思想的这种特 征是跟在一定迷惘的时代建构乌托邦的救世 希望的理论努力的本性有必然的联系。 第三 , 青年卢卡奇的 历史 不是一种主 观唯心主义的历 史。因 为青年卢 卡奇强调 阶级意识 就以为他的历史观必然是主观唯 心主义的 , 这是一种误解。青年卢卡奇在 历 史与阶级意识 中一再强调, 无产阶级的意识 决不是无产阶级的发明, 不是凭空创造出来 的, 而是整个历 史过程的 不可避免 的结果。 青年卢卡奇对阶级意识的考虑不是简单地站 在传统认识论的存在与意识的关系的水平上 的。在他的思路中, 无产阶级能够意识到自 己只不过是一种商品, 这是与无产阶级具备 了用行动克服这种物化性的现实条件联系在 一起的。因此 , 实际上, 青年卢卡奇的思路中 是有一种历史的总体过程论的思想的。只是 因为青年卢卡奇反对从经济基础的角度对这 一过程进行本质性的、 规律性的反思, 所以 , 对于他来说 , 这一过程只表现为一种偶然事 件的简单组合。 在 历史与阶级意识 中 , 青年卢卡奇明 确地区分 了个人与阶级 在历史中 的不同作 用。在他看来, 个人是不可能超越资本主义 的物性化现实的。因为 , 当个人面对客观现 实的时候, 他面对的是一个现成和无法改变 的客观的复合性 , 这个复合体只允许个人去 认识或拒绝认识这个现实。他是不可能以实 际革命的方式来同这个现实发生关系的。显
2/ 2000
哲学研究
南京社会科学
社会存在本体论 中才真正理解。
很著名。但现在看来真的是太粗糙了。从刚 才我们讨论的直接思路看, 青年卢卡奇无非 是想说明 资本主义这种 虚假自然性 的非法 性, 强调社会历史生成性对自然对象认识的 作用 , 一般地看, 这并无大错。可是, 一旦青 年卢卡奇的理论逻辑仍然停留在旧本体论的 陷阱中 , 就会使问题复杂化。这就是马克思 在抛弃一切旧本体论之后, 建构实践的历史 性生存的同时 , 仍然坚持自然界永远先在性 的深刻意义。这一点 , 青年卢卡奇在晚年的

卢卡奇的理性历程及启示

卢卡奇的理性历程及启示

2009年10月 学 术 交 流 Oct.,2009总第187期 第10期 A cade m ic Exchange SerialNo .187 No .10[收稿日期]2009-08-12[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社科一般项目,编号08B01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金资助,编号200801150[作者简介]李俊文(1973-),女,黑龙江克山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后,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卢卡奇的理性历程及启示李俊文(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80)[摘 要]以理性梳理为视角,卢卡奇思想经历了从对理性的非理性主义批判到对非理性主义的理性批判,表征了其理性历程的转变与飞跃。

卢卡奇深刻意识到人类的进步必须以理性原则来指导,应捍卫与坚守人类的理性精神,这对于中国现代化极具启示意义。

即实现经济秩序的理性化、公民政治的理性化及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理性化,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卢卡奇;理性;历程;理性精神[中图分类号]B561 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9)10-0006-0520世纪最著名最有影响而且争议最多的思想家之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卢卡奇在1954年出版了 理性的毁灭 一书。

可以说, 理性的毁灭 是卢卡奇运用唯物史观,以论战的风格评述了德国晚近非理性主义的发展史,对产生德国法西斯主义并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非理性主义进行哲学探讨和理论概括,其结论是法西斯主义是德国非理性主义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几乎毁灭了理性,毁灭了欧洲文明和整个人类。

为此该部著作充溢着强烈的时代精神。

然而卢卡奇对理性的坚守与重建也经历了从对理性的非理性主义批判到对非理性主义的理性批判的转变与超越。

一、卢卡奇理性历程的转变卢卡奇能够以彻底的理性精神批判非理性主义,与他自身的思想历程的变化相关。

纵观卢卡奇一生的思想发展过程可以说是:经历了从对理性的非理性主义批判到对非理性主义的理性批判。

读青年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以其之道还施彼身:试用辩证的方法反观卢卡奇的辩证法

读青年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以其之道还施彼身:试用辩证的方法反观卢卡奇的辩证法

读青年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以其之道还施彼身:试用辩证的方法反观卢卡奇的辩证法陈熠【摘要】探讨青年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的辩证法理论.首先,对整部书的思想脉络和主要观点做了总体概述;其次,又对辩证方法的重要性做初步探讨;再次,借鉴了罗莎·卢森堡的认识方法的构想,用辩证的方法来理解和看待卢卡奇的辩证法,最后,又从辩证方法的总体观出发,对青年卢卡奇的辩证法做了总体地把握,认为其辩证法思想是辩证法发展历史过程中的环节及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期刊名称】《黑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08)008【总页数】2页(P17-18)【关键词】青年卢卡奇;辩证法;流动性;总体;历史【作者】陈熠【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0卢卡奇认为,导致西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危机,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为解决阶级意识危机及理论与实践统一的问题,卢卡奇在理论与方法上进行了深入探索。

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正在于其方法。

这里的方法即是辩证法,即主体——客体统一的辩证法。

辩证法只存在于人类历史,其论述的核心便是历史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和相互作用。

现实的人——作为社会历史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既是历史过程的主体,又是这一过程的客体。

现实的人能够认识历史,并在认识的基础上创造历史,从而,实现主客体的统一,而能够实现主客体统一的正是无产阶级。

卢卡奇试图用主—客体辩证法论证无产阶级及其阶级意识,并强调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决定社会历史发展。

这里的阶级意识是把握“总体性”,即全面把握社会现实的方法,总体地考察社会现实,把社会现实作为统一体,把历史事实置于总体中看待,才能真正的理解和把握社会现实。

“辩证方法不管讨论什么主题,始终是围绕同一个问题转,认识历史过程的总体”[1]88。

把孤立的人和事实看成是历史过程的各个方面。

青年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探析的开题报告

青年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探析的开题报告

青年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探析的开题报告
标题:青年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探析
背景:
卢卡奇(1921-1979)是二十世纪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的总体性思想在当今哲学界仍有重要影响。

尤其是他对现代社会的批判性思考,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1. 青年卢卡奇是如何形成其总体性思想的?
2. 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在哲学界和社会思想中的影响是什么?
方法:
本文将采取文献研究方法和理论分析方法。

首先,梳理和分析卢卡奇的主要著作,了解他的思想演进过程,进而深入解读其总体性思想的内涵。

其次,通过文献研究、概念分析等方法,理论分析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的形成和影响。

预期结果:
预计本文将阐述青年卢卡奇如何在批判当代社会中逐渐形成其总体性思想,以及这一思想对哲学界和社会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

其中将重点讨论卢卡奇对现代社会的价值、人类解放以及实践主义思想的贡献,以及这些思想如何在当代社会中得到应用。

关键词:卢卡奇、总体性思想、批判、哲学、社会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历史与阶级意识》是青年卢卡奇思想的集中体现。

全书围绕着“革命的辩证法”,即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这个主旨,逻辑地展开了“总体性”、“物性化”、“阶级意识”等论题。

在卢卡奇看来,要实践,首先需要抓住理论的本质(即总体性的原则),形成科学的认识方法;在此基础上,无产阶级才能产生正确的阶级意识,确定切实可行的斗争策略;最后,通过“向内”生活和“向外”活动的合理化,无产阶级建立起坚强有力的组织,使理论和实践“获得具体性和现实性”。

通过这一系列要素和环节,理论和实践最终实现了统一。

只有按照这一逻辑进路,才能全面理解该书的内容,准确把握青年卢卡奇思想的本真。

关键词:青年卢卡奇;革命的辩证法;理论;实践;总体性;阶级意识;组织中图分类号:d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68(2013)02-0022-05青年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长期以来备受学界关注。

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理论阐释,相关论著可谓汗牛充栋。

稍加考察不难发现,这些论述往往集中于某几个论题,譬如“总体性”、“物性化”、“阶级意识”等。

不可否认,这些论题构成了全书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卢卡奇的核心范畴。

但笔者认为,分别就这些问题进行单独研究是不够的。

此书的八篇论文是在1919-1922年间陆续完成的,但在编排上并非按照时间的先后次序。

卢卡奇在序言中则表示,这样的编排使该书“有一定的实际联系”,“因此读者最好按照这个顺序来阅读它们”[1](p.39)。

可见,要准确、全面地把握此书的内容,必须探求这些独立命题背后的内在关联性,亦即努力把握卢卡奇思想的逻辑理路。

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索。

一、革命的辩证法――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序言中,卢卡奇指出,“我们在这里的基本前提是相信,在马克思的理论和方法中,认识社会和历史的正确方法已经最终被发现了”,因此“我们的任务――而这是本书的基本信念――就是正确地理解马克思的方法的本质,并正确地加以运用”[1](p.41)。

这一方法的“命脉”是辩证法,所以本书的副标题是“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

辩证法问题既是全书的中心意旨,也是贯穿全书的主线,同时还是全书的逻辑起点①。

在首篇文章《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中,卢卡奇开宗明义地指出,“唯物主义辩证法是一种革命的辩证法”,“关系到理论和实践的问题”,而“理论按其本质说无非是革命过程本身的思想表现”。

这表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中心问题是“改变现实”,即马克思所说的“改变世界”――实践,因此要理解它,必须将其与无产阶级的实践相统一。

但二者的统一并非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要发现理论和掌握群众的方法中那些把理论、把辩证方法变为革命工具的环节和规定性。

还必须从方法以及方法与它的对象的关系中抽出理论的实际本质”[1](pp.4850)。

事实上,这个论述对全书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它表明全书的主要内容就是对这些“环节和规定性”以及“理论的实际本质”进行分析。

卢卡奇认为,只有通过把握这些要素和环节,“掌握群众”才不致成为一句空话,“改变现实”也才能真正成为现实。

二、总体性原则――“理论的实际本质”如前所述,革命的辩证法有赖于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而“只有当意识同现实有了这样一种关系时,才可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在此情况下,意识的产生便“成为历史过程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所必须采取的决定性步骤”,而“理论的历史作用在于使这一步骤成为实际可能”[1](p.49)。

这里的“理论”指的是辩证法,而它的实际本质就是总体性原则。

在《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和《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罗莎?卢森堡》(第2篇)两篇文章中,卢卡奇通过对第二国际错误思想的批判与对卢森堡的马克思主义的肯定,比较集中地阐述了总体性原则,大致可从社会结构及其历史运动[1](p.104)两个方面来加以理解。

从社会结构方面看,总体性原则主张认识活动应该在社会结构的复杂系统中进行,同时在某一时期的具体社会结构中,必须将对事物关系的认识与对人的社会关系的认识结合起来,这体现了一种共时性的特征。

第一,总体性意味着超越孤立的“事实”而发现复合的“现实”。

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者,“他们求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即自然科学通过观察、抽象、实验等取得‘纯’事实并找出它们的联系的办法”,卢卡奇坚决反对这种论调。

一方面他认为这种纯事实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些“事实”的获取本身是经过思维加工的,它已经包含有某种“解释”;另一方面他认为这种纯事实没有任何的现实意义,这种方法通过精确的数据统计和实证分析似乎抽象出了某种“规律”,但正如马克思所言“最一般的抽象总只是产生在最丰富的具体发展的场合”[1](p.28),这些脱离现实生活土壤的规律对于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没有什么帮助,因为他们只是孤立的“事实”,而不是复合的社会“现实”。

现实是许多规定和要素综合的复杂系统,要立足现实,必须坚持“整体的具体统一性”。

第二,总体性意味着超越“物”的关系而发现“人”的社会关系。

总体性意味着使“片面因果联系”转变为“相互作用”。

庸俗唯物主义者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事物间的相互作用,但是他们所谓的相互作用“仅仅是指两个一般不变化的客体彼此发生因果关系的影响”。

这种思维方式事实上“能被看做是资本主义生产制度的代理人所必然具有的思想”,因此他主张超越事物的静止状态和机械、表面的相互作用,而将其置于整体的社会关系中加以认识,因为“黑人就是黑人。

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

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

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1](p.723)。

换言之,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只是人与人之间复杂社会关系的表现与承载。

从历史运动方面看,总体性原则主张认识活动应该在事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这意味着使“历史事件”发展为“历史过程”,体现了一种历时性的特征。

卢卡奇明确表示,“如果抛弃或抹杀辩证法,人们就无法理解历史。

这并不意味着,离开辩证法的帮助,就无法对特定的人和时代作出或多或少准确的说明。

但是这不可能把历史理解为一个统一的过程。

描述历史的某一个方面同描述作为一个统一过程的历史之间存在着对立”,“一个人完全可能描述出一个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而不懂得该事件的真正性质以及它在历史总体中的作用,就是说,不懂得它是统一的历史过程的一部分”[1](p.61)。

简言之,总体性原则坚持将事物作为历史发展过程的环节,而不是作为孤立的事件去看待。

而为了论证这种历史性的意涵,卢卡奇将卢森堡和第二国际庸俗经济学家对于资本积累问题的不同看法②作为具体例证。

卢森堡根据经济危机的发生提出了资本积累的不可持续性问题,但庸俗经济学家认为,积累问题是多余的。

“经济现实好像是一个受永恒自然规律支配的世界”,经济危机与资本积累是不相干的两种现象,因此资本是能无限积累的。

而卢森堡认为,“如果人们能够无限制地积累资本,那么资本的无限生命力就得到了证明”。

这种说法无疑将成为对资本主义制度永恒性的辩护,然而,“在罗莎?卢森堡的考察中,资本主义的最后繁荣由于其基本问题放进了整个历史过程中,而具有了一种可怕的死亡之舞、一条走向不可避免的命运的奥狄浦斯之路的性质”,这表示她“向原来的、未被歪曲的马克思主义的复归”[1](pp.8288)。

以上论述表明,卢卡奇坚持以总体性原则来认识事物,主张任何事物都是社会总体的一个缩影,是对总体的反映。

而“总体的观点不仅规定对象,而且也规定认识的主体”[1](p.78),总体性原则一旦建立起来,便不可避免地越出客观事物的边界而触及主体。

于是,卢卡奇转向了主体,开始关注意识的产生这一“决定性步骤”。

三、阶级意识――理论和实践统一的主体要素总体性原则已然建立,那么问题便在于找到贯彻原则的主体,即找到被理论所掌握的“群众”,惟其如此才能巩固理论并切实地运用它来指导实践,“而从个人的观点里不会产生出总体……只有当进行设定的主体本身是一个总体时,对象的总体才能加以设定……在现代社会中,唯有诸阶级才提出作为主体的总体的这种观点”[1](p.79)。

换言之,卢卡奇认为,只有总体性的主体才能真正地掌握总体性的原则,或者从另一个方面说只有总体性的主体才能把握总体性这一理论本质。

于是在接下来的《阶级意识》(第3篇)、《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第4篇)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功能变化》(第5篇)、《合法性和非法性》(第6篇)四篇文章中,卢卡奇开始致力于对阶级意识问题的讨论,以借此建立主体的总体性,这是理论和实践统一的主体要素。

卢卡奇认为,这种统一只有在无产阶级意识中才能真正实现,而无产阶级意识的确立则需要无产阶级对其历史使命及其统治合法性的深刻体认。

(一)阶级意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划分为阶级是由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的。

但是,前资本主义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统一的生产体系不可能出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表现出相当的独立性;同时,由于社会主要依靠血缘、宗教等结合,社会中存在着多种等级阶层,正如马克思所言,“贵族总是贵族,平民总是平民,不管他的其他关系如何;这是一种与他的个性不可分割的品质”[3](p.571)。

而“社会划分为阶层或等级等等恰恰意味着从概念上和组织上对这种‘自然的’地位的确定在经济上仍是无意识的”[1](p.114),从而政治地位遮蔽了经济地位,等级关系掩盖了阶级关系,所以“阶级利益决不可能以十分清晰的(经济的)形式表现出来”。

而资本主义时代,整个社会都不可避免地纳入了庞大的社会生产体系之中,由于在生产中处于截然不同的地位,社会日益分裂为资本家和无产者两大直接对立的群体。

同时,资本阶级的胜利意味着等级制的取消,国家成为资本阶级维护自己经济利益的暴力工具。

社会关系的简单化以及社会经济生活同国家政权组织的密切联系,使阶级意识进入了一个“可能被意识到的时期”。

(二)资产阶级意识:从“虚假”到“虚伪”[1](p.126)资本主义社会催生了阶级意识,但资产阶级意识命定地将遭受悲剧性的灾难,即“在它发展的顶峰会陷入和自身的不可解决的矛盾之中,并因而必然要摒弃自身”。

因为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与其阶级意识先天地具有矛盾:它在同封建主义的斗争中,却培养了自己的敌人――无产阶级;“自由、平等”是它的立身之本,但在这一口号下它制造着“奴役、压迫”;它使阶级斗争在历史上被确定为事实,但又必须千方百计地将之从社会意识中抹去;它极力凸显人的个性,但事实上无法避免对人性的忽视和消解。

质言之,由于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意识在本质上只能是一种“虚假”意识。

为了对现存秩序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进行辩护,一方面,资产阶级将社会结构描述为自发形成的,因而是纯粹自然的和理性的规律作用的结果,从而取消了资本主义制度产生过程中主观因素的作用,由此资本主义制度便获得了无限客观的合法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