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卢卡奇

合集下载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1. 引言1.1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乔治·卢卡奇是一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社会学家,在他的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理论。

这本书被认为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文本之一,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和运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对社会现象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试图揭示其中隐藏的规律和机制。

他特别关注了一种现象,即“物化”(reification),即社会关系被看作是客观物质存在的东西,而非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的社会关系被当做是一种物质存在,违背了人类的本质和意识。

这种“物化”现象使得人们失去了对社会关系的理解和掌控,使得社会关系看似不可改变和不可逾越。

通过对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物化”这一概念,以及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该书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洞察力,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改变当代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

1.2 物化理论的概念卢卡奇在其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物化理论,这一概念是他对马克思主义中重要概念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物化理论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和社会关系被生产和交换的物化过程所淹没,导致人们与自己的劳动、与他人以及与整个社会的关系被异化和疏离。

物化不仅仅是对人们物质生活的表现方式,更是一种对人类精神和意识的束缚。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往往会把自己的个体意识形态归结于物质生产和交换的结果,从而忽视了个体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本质联系。

这种物化导致了人们对自身与社会的认知产生偏差,使得人们变得迷失在物质追逐与消费主义之中。

卢卡奇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阶级意识形态的根源之一,因为物化剥夺了人们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使其被动地接受和服从现存的社会制度。

物化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关系的特定表现形式。

卢卡奇

卢卡奇
物化意识是指体性原则和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

1.物化的扬弃与总体性原则的恢复 2.总体性与人的主体性 3.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

(三)阶级意识与阶级革命

1.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2.阶级意识与阶级革命
卢卡奇的马克思 主义观
一、总述

卢卡奇,1885—1971,是匈牙利著名的 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 的演进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1923年,他 以著名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开启了西方马 克思主义思潮,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 始人和奠基人。物化、总体性、主客体的统 一、阶级意识四个范畴构建起了卢卡奇所理 解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构架。
二、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物化和物化意识
1.物化定义:卢卡奇给物化的定义是“由于这种情 况,人自己的活动,自己的劳动成为某种客观的、 独立于人的东西,成为凭借某种与人相异化的自发 活动而支配人的东西”。

2.物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1)人的数字化
(2)主体的客体化 (3)人的原子化

3.物化意识

试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试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试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物化”是卢卡奇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概念。

他根据马克思《资本论》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提出“物化”范畴,并且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作了完整阐述。

主要探讨卢卡奇所提出的物化理论的内涵、物化的具体表现以及物化的克服,力求较为全面地把握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并发掘出物化理论对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意义。

标签:物化的内涵;物化的表现;物化的克服;当代意义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卢卡奇自马克思以来第一次通过物化概念来论述资本主义的异化问题。

他认为,物化现象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资本主义社会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现象就是“物化”。

时至今日,分析、探索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仍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物化的内涵卢卡奇是通过分析马克思《资本论》中对拜物教的阐述得出物化的理论的,他引用马克思的话说:“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的社会关系”[1]。

卢卡奇指出,人的“物化”的特性,正是在此基础上,把按照可计算性来加以调节的合理化原则,把由于社会分工导致的生产的机械性,把掩盖在物与物关系的虚幻形式下的生产者人格的破碎以及生产者的原子化和孤立化都包含在了其中。

因此,卢卡奇认为物化就是“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2]。

卢卡奇对物化的本质规定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第一,物化产生的前提是商品形式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范畴。

在卢卡奇看来,物化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它不具有谋取永恒的自然规律的资格,它与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相关联,并遍及社会的一切方面。

所以,卢卡奇的物化概念和对象化是不完全相同的,他只是将资本主义范围之内的对象化理解为物化。

第二,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核心内涵是指社会关系的物化。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第二讲-卢卡奇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第二讲-卢卡奇

2、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的四种形式
劳动产品的异化 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 人的本质的异化 人与人的异化
物化的表现形式:
①经济领域的物化 表现四个方面:劳动者相对于劳动对象、 劳动活动、劳动产品和个人自身 ②政治领域的物化 资本主义政治领域的异化,首先表现在对 社会生活合理化、系统化和标准化 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都框于法律范 围之内,都受到国家机器的强有力的干预和 调治。
2、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
卢卡奇在分析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时,提 出了著名的“物化”(Verdinglichung, reification)思想。可以说,他是在马克思 所分析的资本主义社会商品拜物教的基础上, 发展出一种经过普遍化的、扩展了的资本主 义社会意识形态批判。
2、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
“如果我们追溯劳动在从手工业经过合作生产和工厂手工业再到机 器生产的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道路的话,我们就能看到一个更加合理的, 逐步消除工人的质上的、人的和个人的差别的不断进步的趋向。另一方 面,劳动过程逐步分解为许多抽象的、合理的和专门化的操作,使得工 人不同最终的制成品发生接触,并且工人的劳动简化为一套专门化操作 的机械性的重复行为。另一方面,随着加强机械化和合理化,完成一件 工作所必要的时间周期(这是合理计算的基础),则从仅仅是一个经验 的平均数转化为一个客观上可以计算的,作为工人所面对的固定的和既 成的现实的工作定额。随着对劳动过程的现代‘心理分析’(在泰勒制 中),这种合理的机械化一直扩展到工人的‘心灵’中…”87
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 马克思研究的结果,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 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
三、卢卡奇以《历史与阶级意识》为基础

卢卡奇(课堂PPT)

卢卡奇(课堂PPT)
有反省的心则无过,有谦虚的心则无骄, 有感恩的心则无愧,有服务的心则无懈, 有正直的心则无邪
第二讲 卢卡奇的“正统马克思主义”
1
格奥尔格·卢卡奇(Ceorg Lukacs,1885 -1971)是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批评 家,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进中占据十分重 要的地位。1923年,他以著名的《历史和阶 级意识》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被誉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1919年3月成立了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卢卡 奇出任主管文化和教育的人民委员。同年8月匈牙 利苏维埃共和国被推翻,革命宣告失败,卢卡奇同 许多政治流亡者一样,移居维也纳。
4
这一时期最大的事件是他的《历史和阶 级意识》的问世。卢卡奇在此书中以物化、 总体性、阶级意识、主客体的统一等范畴 所表述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理解在国际 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产生了轰动效应,获得 了许多人的赞同与信奉,成为一些理论家 反对正统马克思主义中的机械论、宿命论 和经济决定论等错误倾向的重要理论立场。
2
一、卢卡奇的生平
1885年4月13日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
富有的犹太人家庭;29岁时出版了长达千页的
两卷本现代戏剧论集,并以《戏剧的形式》的
论文于1906年在布达佩斯获得博士学位。
1908年前后,为了写作关于现代戏剧的专著
研读了《资本论》。在1912-1917年间,他
先后几次在德国的柏林、海德堡等地攻读德国
11
目录
历史与阶级意识 目录:新版序言(1967) 序言(1922) 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罗莎·卢森堡 阶级意识 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 Ⅰ.物化现象 Ⅱ.资产阶级思想的二律背反 Ⅲ.无产阶级的立场 历史唯物主义的功能变化 合法性和非法性 对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的批评意见 关于组织问题的方法论 人名索引

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的概念

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的概念

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的概念卢卡奇的阶级意识是个挺有意思的概念。

咱先别把它想得太复杂,就当是在一个特别大的家族里,不同的家庭成员有着不同的想法和感觉。

这个家族就是社会的各个阶级,而阶级意识呢,就像是每个家庭成员心里对于自己家族地位、家族使命的一种觉悟。

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不同阶级就像不同的表演团体。

有那种特有钱有势的阶级,就好比是舞台上穿着华丽戏服、占着好位置的演员。

他们的阶级意识可能是要维护自己的财富和地位,让自己的这个小团体永远在舞台上闪闪发光。

比如说那些大资本家,他们就想着怎么能赚更多的钱,怎么能让自己的企业一直强大,他们会形成一种阶级意识,这种意识会影响他们对待工人的态度,对待社会资源的分配方式。

工人阶级呢,就像是舞台后面默默准备道具、干苦力活的一群人。

他们的阶级意识开始的时候可能很模糊。

就像刚进后台干活的小工,只知道自己要干活,累了一天能拿到一点报酬就好。

可是慢慢地,随着日子久了,他们发现舞台前面那些穿着华丽的人好像过得太舒服了,自己这么辛苦却只能勉强糊口。

这个时候,工人阶级的意识就开始觉醒了。

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整体,自己这个阶级有着被剥削的情况,自己应该争取更好的待遇,就像后台的工人们团结起来,想要跟舞台前面的人说,咱们的分配太不公平了。

卢卡奇的阶级意识还体现在文化方面。

就好比不同家族有不同的家风。

有钱阶级的文化可能是那种高雅艺术、高级社交礼仪之类的,他们的阶级意识在文化上就是要保持这种高雅和独特性,把自己和其他阶级区分开来。

而工人阶级的文化呢,可能是那种在艰苦生活中形成的团结互助、质朴勤劳的文化。

他们的阶级意识在文化上就是要发扬这种团结,通过这种团结来对抗不公平的待遇。

我记得小时候,在村子里有富户和穷户。

富户家的孩子穿得好,吃得好,他们从小就被教育要管理好家里的产业,以后要做大事,这就是一种家庭环境赋予的类似于阶级意识的东西。

穷户家的孩子就想着怎么能帮家里多干点活,减轻点负担。

但是当村里要修一条路的时候,穷户家的人就团结起来了,他们觉得自己虽然穷,但是人多力量大,这就是一种小小的阶级意识的觉醒。

总体性的辩证法_卢卡奇辩证法新解

总体性的辩证法_卢卡奇辩证法新解

马克思主义研究总体性的辩证法———卢卡奇辩证法新解李富君摘 要 针对第二国际的庸俗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卢卡奇提出了把总体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核心的新思想。

其总体性范畴主要有三个层次,即总体是一种整体统率局部的原则,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和统一,体现为一种历史过程。

对卢卡奇总体性思想作以探讨,对纠正实际生活中存在的违反辩证法的现象和倾向有重要意义,对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会产生启迪作用。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卢卡奇 总体性 辩证法作者简介 李富君,女,1977年2月出生,郑州大学在读研究生。

(郑州 450052) 在辩证法思想史上,卢卡奇提出了总体性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新思想。

卢卡奇一反“正统”,提出了“总体性”范畴,并把它作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试图“革新”马克思主义,给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

一、卢卡奇总体性范畴的含义什么是“总体性”?“总体性”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卢卡奇有过多种表述,概括说来,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总体性”是一种整体统率局部的原则“总体性”即着眼于全体、整体,是相对于局部、片断而言的。

整体由部分组成,但又不是部分的机械相加,其作用也不等于各部分之和。

卢卡奇认为,“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到地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①,它强调“总体的全面渗透优于部分”,要求“每一部分从属于历史与思想的整个统一体”。

卢卡奇把这种总体对于局部的优先性看作“科学中革命原则的支撑者”②。

(二)“总体性”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和统一卢卡奇认为,在社会历史领域,总体性离・23・不开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同时,总体性不仅决定认识的客体,而且决定认识的主体,只有把主体自身作为一个整体时,才能把客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

由此,他强调整个阶级的意识,并认为只有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才能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成总体性的认识。

卢卡奇把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加以区分,认为两者的区别在于:形而上学把客体看作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把主体的活动看作非实践的冥思或直观;而辩证法的中心问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也就是对于“实在”的改变。

第二章 卢卡奇的哲学思想

第二章 卢卡奇的哲学思想

第二章卢卡奇的哲学思想李庆霞马克思主义学院乔治·卢卡奇(1885~1971)——传奇的一生考试题:简要说明卢卡奇物化思想的理论基础及其基本内涵。

(黑格尔、马克思、西美尔、韦伯)第一章卢卡奇的哲学思想引言: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开头,便引用马克思的一句话:“以往的哲学家只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460页)“只有当意识同现实有了这样一种关系时,才可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只有当意识的产生成为历史过程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来自人的意志,但不取决于人的任意妄为,也不是人的精神发明的)所必须采取的决定性步骤时;只有当理论的历史作用在于使这一步骤称为实际可能时;只有当出现一个阶级要维护自己的权利就必须正确认识社会这样的历史局面时;只有当这个阶级认识自身就意味着认识社会时;只有因此这个阶级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客体,而且按这种方式,理论直接而充分地影响到社会的变革过程时,理论的革命作用的前提条件——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才能成为可能。

”——《历史与阶级意识》49页关键词:物化总体性阶级意识无产阶级意识正统马克思主义思考题:1.如何理解卢卡奇的历史概念?2.如何理解卢卡奇对辩证法的界定?3.如何理解物化的基本内涵?4.比较卢卡奇物化概念与马克思异化范畴的异同?(共同点: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通过商品拜物教揭示异化。

不同点:背景不同、自由时期和稳定时期;表现不同,四种形式,具体内含;消除方式不同,消灭分工和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无产阶级意识和无产阶级革命)卢卡奇思想总概括:一、历史是马克思社会哲学的本体论基础二、批判异化是马克思社会哲学的主题三、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社会哲学方法论的实质一、卢卡奇简介:思想历程;政治生涯;国际影响乔治·卢卡奇(1885~1971),(韦伯1864-1920)匈牙利哲学家,文艺理论家。

卢卡奇总体性辩证法

卢卡奇总体性辩证法

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的理论来源是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卢卡奇自己承认,他写《历史和阶级意识》时,是透过黑格尔的眼光看待马克思的,从他所著的《青年黑格尔》也可以看出,卢卡奇获得思想灵感和理论借鉴的,是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其中主体——客体的外化、异化——通过外化、异化的扬弃和克服达到主、客体辩证的、具体的统一,这种哲学模式的构筑和完成给了卢卡奇创立和提出物化理论的哲学依据。

卢卡奇将黑格尔哲学模式中的马克思的理论、异化及其克服上升到了主导地位,其中的主、客体关系理论与黑格尔的哲学模式相互交织,形成了卢卡奇自己的物理化理论。

这其中体现着卢卡奇的创造性,即给黑格尔的哲学模式注入了实实在在的、明显可见的新的社会内容、新的主体和新的阶级立场,是对黑格尔哲学模式创造性的批判继承。

卢卡奇反对离开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来谈论辩证法。

他批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辩证法的理解和运用,说恩格斯在那里根本没有提到历史中的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他说,“他(恩格斯——引者注)对最根本的相互作用,即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连提都没有提到,更不要说把它置于与它相称的方法论的中心地位了。

然而没有这一因素,辩证法就不再是革命的方法,不管如何想(终归是妄想)保持‘流动’的概念。

”[2] (P50) 卢卡奇认为,只有坚持客体和对象的历史性质,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把握它们。

如果不承认这些事实及其相互联系的内部结构是历史地产生和连续不断的发生变化的,一味要求在这些事实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客观普遍性的科学概念,这只有陷入理论的误区。

卢卡奇认为,要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和直接存在方式深入揭示它们的内在联系和隐蔽内容,了解其本来的历史制约性,把客体当作统一的整体来把握,这就需要运用辩证的总体性方法。

早期卢卡奇用黑格尔主义精神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上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三、列宁和卢卡奇关于辩证法基本思想的同异列宁和卢卡奇都反对形而上学的发展观,批判机会主义思潮的哲学基础,两人都把辩证法的研究提到首位,而且都着眼于从总体上构思辩证法,但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理解为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同一的哲学体系,他探索和构思的重点是认识、思维的辩证法;而卢卡奇则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社会历史哲学,他主要着眼于社会历史的辩证法。

卢卡奇“物化”与“总体性”辩证法思想的关系

卢卡奇“物化”与“总体性”辩证法思想的关系

卢卡奇“物化”与“总体性”辩证法思想的关系1. 引言1.1 卢卡奇与辩证法卢卡奇是20世纪知名的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政治理论家,他的思想对辩证法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卢卡奇深受黑格尔和马克思思想影响,将辩证法理论运用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解决之中。

在卢卡奇看来,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它强调事物的矛盾性和变化性,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要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出发进行思考,以获取更全面的认识和把握问题的本质。

卢卡奇认为,辩证法的目的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实现社会变革的理论基础。

卢卡奇的辩证法思想融合了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注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分析和批判,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见解。

他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憧憬,都体现了辩证法思想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深度。

卢卡奇的思想为当代世界哲学与思想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1.2 物化与总体性的概念物化与总体性是卢卡奇辩证法思想的两个重要概念,也是他在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关注的核心问题。

物化在卢卡奇看来是指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客观存在进行直观感知的过程,即将抽象的社会关系具象化为可见、可感、可触及的形式。

总体性则是指将各种社会现象及其相互关系融合为一个整体,从整体的角度来考察社会现象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在卢卡奇的理论体系中,物化和总体性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他对于社会现实认识的辩证法思想基础。

物化与总体性的概念在卢卡奇的理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物化的分析,卢卡奇试图揭示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局限性和盲点,指出人们常常只看到表面的现象,而忽略了背后的本质和内在关系。

而总体性的概念则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能够从整体的角度把握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理解和改变社会现实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物化与总体性的概念在卢卡奇的辩证法思想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们不仅帮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社会现实的本质,还为人们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对于推动社会变革和人类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卢卡奇

卢卡奇

3. 莫斯科时期【斯大林主义】 莫斯科时期【斯大林主义】
1929年到莫斯科马恩研究院工作,阅读马 年到莫斯科马恩研究院工作, 年到莫斯科马恩研究院工作 克思早期著作( 克思早期著作(1929-1930), ), 弄清了马克思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关系以 及马克思同列宁的关系 1933-1944.12,参加《国际文学》杂志 ,参加《国际文学》 编辑部的工作,深入研究了歌德、席勒、 编辑部的工作,深入研究了歌德、席勒、荷 尔德林、巴尔扎克、托马斯曼 普希金、 尔德林、巴尔扎克、托马斯 曼、普希金、托 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 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高尔基等人的作 论现实主义的历史》《 》《艺术和客观真 品,《论现实主义的历史》《艺术和客观真 托尔斯泰和现实主义的发展》《 》《德 理》、《托尔斯泰和现实主义的发展》《德 国文学中的进步与反动》 国文学中的进步与反动》
2.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 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 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 在否定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理论 的同时, 的同时,卢卡奇又从马克思主义是 一种社会理论的基本见解出发, 一种社会理论的基本见解出发,对 自然这一概念的含义, 自然这一概念的含义,对自然与社 会的关系作出了新的说明。 会的关系作出了新的说明。在《历 史与阶级意识》 他反复重申, 史与阶级意识》中,他反复重申, 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 “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
一、人物简介
卢卡奇出生于布达佩斯的一 个犹太银行家的家庭里, 个犹太银行家的家庭里,他 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大 学学习期间,卢卡奇先后修 学学习期间,卢卡奇先后修 读法学、国民经济学、 读法学、国民经济学、文学 艺术和哲学。 艺术和哲学。 1906年在科罗茨瓦获法学 年在科罗茨瓦获法学 博士学位(德国) 博士学位(德国) 1909年在布达佩斯大学获 年在布达佩斯大学获 哲学博士学位 1938年在苏联科学院获得 年在苏联科学院获得 哲学博士学位

卢卡奇马克思主义观

卢卡奇马克思主义观

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观‚西方马克思主义‛热的兴起与卢卡奇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卢卡奇的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卢卡奇站在西方社会主义运动的思潮中,对马克思主义做了独特的阐释,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针对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这个发人省醒的时代问题。

‚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的研究成果。

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命题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经’的注释。

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它是这样一种科学的信念,即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只能按其创使人奠定的方向发展、扩充和深化。

‛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观独辟畦径。

他认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仅仅是指方法,更为重要和根本的是他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方法的意义。

卢卡奇所谓‚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指方法‛实际上是用辩证法来界定马克思主义,但卢卡奇所说的辩证法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方法,‚其中必然地包含了本体论、认识论和社会阶级论以及价值论的内容在其中。

‛(宫敬才:《卢卡奇的哲学思想》第45页,下引该书只注页码),这也正是卢卡奇所谓的总体方法。

首先,总体方法是与资产阶级实证主义的‚事实‛方法根本对立的。

在卢卡奇看来,实证主义的‚事实‛方法把事实仅仅理解为事实,其存在、联系与发展的社会历史性质、其功用与发挥作用的阶级性质和对‚事实‛进行认识与改造的主体性质就全都不见了。

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亦即总体方法则把事实理解为‚实在‛,这种‚实在‛是有主体的、有其发展过程的社会,作为‚实在‛的社会不仅具有客体的性质,而且还具有主体的性质,是自我主客体化的。

社会‚正是在各种不同的主、客体化及二者的辩证关系中,表现和带有了总体的性质。

‛其次,总体方法是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认识的必然。

在卢卡奇看来,总体方法所面对的对象,其自身的真正物质基础,绝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虚假外观,而是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的对抗性。

卢卡奇

卢卡奇

卢卡奇物化理论评述内容摘要:卢卡奇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哲学家,他的物化与物化意识引起了哲学界的“物化热”,他的物化理论是从分析资本主义商品结构开始,得出是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必然的现象,使人们丧失主体性和创造性,导致社会历史的二元对立,认为只有树立“总体性意识”才能克服物化。

关键词:卢卡奇物化物化意识异化商品拜物教格奥尔格·卢卡奇是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人,在二十世纪国际政治、理论舞台上声名显赫而又毁誉参半。

他于1923年发表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在国际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震惊和反响,围绕着这部著作的讨论和争议一直持续到现在,经久不衰,至今仍有方兴未艾之势。

《历史与阶级意识》一共收录了卢卡奇在1919年到1922年的八篇论文,其中《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是本书的主要内容,主要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物化--异化现象。

此后物化理论就成了哲学讨论的热点问题,他本人也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开创者之一。

卢卡奇的物化概念是直接根据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而得出的。

他从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属性出发,指出商品交换是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物化的直接原因。

在卢卡奇看来,资本主义对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所造成的破坏和腐蚀,最为突出的是物化及向人的意识的致命渗透。

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指出的,商品拜物教并不是随着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出现而出现的,而是我们这个时代即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问题。

从主观方面来说,物化意识会使人和自己的活动相分离,人的活动也变成了商品。

他说:“在主观的方面,在市场经济已经充分发展的地方,一个人的活动变得和他自己疏远,人的活动变成一种商品,这种商品服从于社会的自然规律的非人的客观性,它恰恰如同任何消费品一样,必须按照它自己独立于人的活动方式而进行活动。

这就严重地影响了人自身的存在和物化,同时表现发展。

第一,劳动逐步抽象化和机械化。

工人的劳动变成了一套专门化操作的机械重复。

卢卡奇对于存在问题的理解及其政治意涵

卢卡奇对于存在问题的理解及其政治意涵

卢卡奇对于存在问题的理解及其政治意涵卢卡奇(Lukács)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代表之一,他对于存在问题的理解及其政治意涵产生了重要影响。

卢卡奇认为,存在问题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问题,也是哲学和政治的核心。

卢卡奇认为存在问题是人类社会最根本的问题。

他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问题。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之间的关系被商品关系所统治,人的本质被异化,人的自由受到限制。

卢卡奇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问题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二是意识与实践的矛盾。

他认为,只有从这两个层面上理解和解决存在问题,才能实现人类解放。

卢卡奇认为存在问题的解决需要政治干预。

在他看来,存在问题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问题,更是政治上的问题。

他批判了自由主义的观点,认为自由主义无法解决存在问题,因为自由主义仅仅是对资本主义的合法化。

相反,卢卡奇主张通过社会主义的政治干预来解决存在问题。

他认为,社会主义应该是对存在问题的彻底解决,彻底改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实现人们的自由解放。

卢卡奇的存在问题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存在问题理论既与传统的哲学问题关联,同时也与实际的政治问题密切相关。

卢卡奇对存在问题的深刻分析和政治干预的要求,影响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思想。

在他的理论指导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思想逐渐与当代社会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卢卡奇的存在问题理论也面临一些争议和批评。

有人认为,卢卡奇过于理论化和抽象化,忽略了历史的具体性和社会的复杂性。

他的政治立场也遭到了一些批评,有人认为他的政治观点过于激进和独断。

无论如何,卢卡奇对于存在问题的理解及其政治意涵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

第二章 卢卡奇的哲学思想

第二章 卢卡奇的哲学思想

第二章卢卡奇的哲学思想李庆霞马克思主义学院乔治·卢卡奇(1885~1971)——传奇的一生考试题:简要说明卢卡奇物化思想的理论基础及其基本内涵。

(黑格尔、马克思、西美尔、韦伯)第一章卢卡奇的哲学思想引言: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开头,便引用马克思的一句话:“以往的哲学家只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460页)“只有当意识同现实有了这样一种关系时,才可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只有当意识的产生成为历史过程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来自人的意志,但不取决于人的任意妄为,也不是人的精神发明的)所必须采取的决定性步骤时;只有当理论的历史作用在于使这一步骤称为实际可能时;只有当出现一个阶级要维护自己的权利就必须正确认识社会这样的历史局面时;只有当这个阶级认识自身就意味着认识社会时;只有因此这个阶级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客体,而且按这种方式,理论直接而充分地影响到社会的变革过程时,理论的革命作用的前提条件——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才能成为可能。

”——《历史与阶级意识》49页关键词:物化总体性阶级意识无产阶级意识正统马克思主义思考题:1.如何理解卢卡奇的历史概念?2.如何理解卢卡奇对辩证法的界定?3.如何理解物化的基本内涵?4.比较卢卡奇物化概念与马克思异化范畴的异同?(共同点: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通过商品拜物教揭示异化。

不同点:背景不同、自由时期和稳定时期;表现不同,四种形式,具体内含;消除方式不同,消灭分工和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无产阶级意识和无产阶级革命)卢卡奇思想总概括:一、历史是马克思社会哲学的本体论基础二、批判异化是马克思社会哲学的主题三、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社会哲学方法论的实质一、卢卡奇简介:思想历程;政治生涯;国际影响乔治·卢卡奇(1885~1971),(韦伯1864-1920)匈牙利哲学家,文艺理论家。

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审美反映论涵盖的思想方法

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审美反映论涵盖的思想方法

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审美反映论涵盖的思想方法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乔治·卢卡奇( GeorgLukacs,1885 一 1971) ,是 20 世纪最有影响也最有争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他在哲学、美学和文艺理论等领域均有重大贡献。

鉴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思想阵营“都有危机”,卢卡奇仍坚信“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唯一的出路”。

①为此,卢卡奇晚年写成的《审美特性》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巨着,收笔之作《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已成为 20 世纪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着作之一。

可以说,《审美特性》和《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是卢卡奇 50 年来美学研究的理论总结与思想提升。

特别是在《审美特性》中,卢卡奇集中探讨了审美与艺术的历史生成、审美反映的辩证唯物主义机理以及审美结构中的特殊性范畴等基本美学问题,并立足于唯物史观的理论境域,重申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立场,了却了其构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夙愿。

有意思的是,卢卡奇断言马克思主义美学“既存在又不存在”,再次表明他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开篇明义提及的马克思主义正统只在于它是“方法”( 该着的副题就是“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 ,“只有利用马克思所揭示的方法对现实加以客观地观察并经过整理加工,才能达到既忠于现实又忠于马克思主义”。

②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研究美学与艺术问题方面,卢卡奇的《审美特性》堪称典范,本文拟探究其美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以期对重构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有所助益。

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审美反映论所涵括的思想方法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还原方法卢卡奇回顾自己的美学研究历程时说道:“在 1930 年我重新积极从事艺术问题的研究时,一部系统的美学在我的视野中还是遥远的前景。

二十年以后,即五十年代初,我才想以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实现我青年时期的梦想,并且是以完全不同的内容和与以前完全对立的方法完成它。

”③这里所说的“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应该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卢卡奇

卢卡奇

卢卡奇对阶级意识特别是对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有了比卡尔马克思更深层的研究,他认识到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必须首先弄清马克思留下的关于 "什么是阶级"这个问题,以及与阶级相关的阶级意识、阶级斗争等问题。

尤其是"什么是阶级意识"被卢卡奇认为是理解阶级问题的核心。

卢卡奇在其哲学中特别强调了意识和阶级意识的历史意义。

他认为"历史过程的基础按本质上说是意识,意识使历史朝着早就包含在其中的目的发展。

"可见,在研究阶级意识这个问题时,卢卡奇用历史的观点,特别是其总体范畴哲学的观点和物化的观点,以资本主义社会为历史条件来分析阶级意识这个问题。

卢卡奇认为其物化理论、总体性原则、主客体同意的辩证法和阶级意识理论作为革命的和实践的理论,其落脚点是无产阶级革命,这种阶级意识就是理性的适当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则要归因于生产过程中特殊的典型地位。

阶级意识因此既不是组成阶级的单个个人的所思想、所感觉的东西的总和,也不是他们的平均值。

作为总体的阶级在历史上的重要行动归根结底就是这一意识,而不是由个别人的思想所决定的,而且只有把握这种意识才能加以辨认。

所以应该从宏观上来把握这种意识。

无产阶级意识虽然也被束缚在物化之中,但它具有天然的自觉性。

而达到主客体的高度同一,然而卢卡奇认为,主体不能是个体,只能是群众即阶级,而其他阶级是不能成为历史的主体的,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成为历史的主题。

这就更增强无产阶级的超越性和独特性。

这是因为,按照总体性原则,主体自身必须是个总体,进而才能把客体当作一个总体,满足这种能把自身也客观真正统一起来的条件阶级,才能成为主体。

"总体性范畴不仅决定着认识的客体,而且也决定着认识的主体。

……只有假定主体本身是一个整体,客体的整体性才能够被假定,如果主体要想了解自身,那它必须把客体看作一个主体。

"可见,卢卡奇把无产阶级看作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而无产阶级意识的发展的过程反映了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过程。

第二讲:政治意识形态

第二讲:政治意识形态

第二讲:政治意识形态提出问题:什么是政治意识形态?各种政治意识形态所强调的主题、理论与原则是怎样?各种政治意识形态如何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呢?如何理解意识形态的兴起与衰落呢?政治意识形态可能终结吗?讲解提要:一、什么是政治意识形态?二、自由主义(一)自由主义的要素;(二)古典自由主义;(三)现代自由主义三、保守主义(一)保守主义要素;(二)家长式保守主义;(三)新右派四、社会主义(一)社会主义的要素;(二)马克思主义;(三)社会民主主义五、其他政治意识形态传统(一)法西斯主义;(二)无政府主义;(三)女性主义;(四)环境主义;(五)宗教基本教义派六、意识形态的终结?何谓政治意识形态?从使用的角度看,目前政治意识形态越来越趋向于中性的看法,其一般指涉一种脉络可循的社会哲学或世界观。

然而长久以来,政治意识形态被视为用来充当一种政治武器,并用来攻击和批判敌对的原理或学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的特征在于其欺骗性与虚伪的特性:用来迷惑被剥削阶级并无视所有阶级社会最根本的阶级矛盾。

在他看来,有必要区分科学与意识形态(注:他认为自己的论证是科学的)、真理与虚伪之间的差异。

不过,后来到了列宁、葛兰西(Gramsci)那里,他们不仅使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也采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等足以使马克思自己感到困惑的词汇;到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出现了独裁的体制,波谱(Karl Popper)、额兰(Hannah Areendt)等人将意识形态视为社会控制的机制。

特别到了冷战时期,西方国家使用该词将其视为一种思想上“封闭”的共产主义体系,其指责对方垄断对真理的诠释,拒绝容忍不同的意见和想法;自由派人士主张开放、容忍,自然拒绝自由主义被当作意识形态来加以看待;而保守派人士因为主张世界大部分超乎人类心灵理解的范围,宁可主张将保守主义描述成一种立场、一种心灵的态度(Attitude of mind),并将自己的信念定位在经验主义、传统与历史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反省的心则无过,有谦虚的心则无骄, 有感恩的心则无愧,有服务的心则无懈, 有正直的心则无邪
第二讲
卢卡奇的“正统马克思主义”
格奥尔格· 卢卡奇(Ceorg Lukacs,1885 -1971)是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批评 家,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进中占据十分重 要的地位。1923年,他以著名的《历史和阶 级意识》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被誉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如果按照科学思维,社会历史的进步也 是由客观的历史活动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合力”而决定的,而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就没有积极意义了。恩格斯对社会历史进步 的所谓的“合力论”就符合了这种科学思维。 这是一种消极的历史决定论。
马克思把这种因果性思维所理解的社会看 作是“从事后”思索的结果。言外之意, 马克 思主张“事先”思索。科学思维总是按照因果 性法则来理解历史进步的。而按照因果性就总 要从“从前”的某种存在来推导出将来的存在, 过去决定现在和将来。在这个意义上, 历史发 展与人的那种为“未来”而构造的能动性意识 没有关系。因为无论样,历史都会“进行”下 去的。所以, 这种消极的历史决定论也就是 “历史宿命论”。
(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方法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否是纯粹的研 究历史事实的“科学”? 正是对这个问题 的不同回答,形成了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唯 物主义的两种不同观点。一种就是以第二 国际为代表的科学主义, 另一种就是卢卡 奇所理解的辩证法的态度。 当我们说历史是按照某种内在目的发 生的, 这个目的不是在历史之外某个地方 神秘存在的, 只是说,历史是在我们思辨 的思维中显现为历史的。人总是为了自身 去建立某种“意义”, 这个“意义”就是 历史的本质。
二、《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的研究
这部著作包括八篇论文,包括了作者1919
年至1922年期间在党的工作岗位上对革命运动 的理论问题和组织问题进行思考而写下的八篇 文章,以及专门为此书而写的《物化和无产阶 级意识》和《关于组织问题的方法论》两篇。
他声称要坚持“正统的马克思主义”, 并要帮助人们弄清楚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真正 含义及其性质。
历史并非是纯粹的事实,人总要对自身 的历史性生存给出某种“理解”和“解释”, 而这些解释活动才真正构成了历史的本质。 历史是惟一在人自身的“意识”中显现的东 西,这样就需要有一种从“历史”出发的自 我意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质就是历 史发展到资本主义这一特定历史阶段,人类 自身的一种自我意识。
阶级意识:第一,它不是个别人的意识,而是集 体的意识,个人意识不可能支配历史发展的进 程; 第二,它不是普遍的工人们的意识,而是无产阶 级的历史利益的合乎理性的表达,是同现实生 活中的工人阶级意识完全不同的东西; 第三,它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原动力,有可能通过 政党而体现出来。
阶级意识的威力在于它可使一个阶级 成为统治阶级,“因为一个阶级能够成 为统治阶级就意味着,这个阶级是从它 的阶级利益和阶级意识出发的,并据此 把整个社会组织起来。”
目录 历史与阶级意识 目录:新版序言(1967) 序言(1922) 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罗莎· 卢森堡 阶级意识 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 Ⅰ.物化现象 Ⅱ.资产阶级思想的二律背反 Ⅲ.无产阶级的立场 历史唯物主义的功能变化 合法性和非法性 对罗莎· 卢森堡《论俄国革命》的批评意见 关于组织问题的方法论 人名索引
一、卢卡奇的生平 1885年4月13日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 富有的犹太人家庭;29岁时出版了长达千页的 两卷本现代戏剧论集,并以《戏剧的形式》的 论文于1906年在布达佩斯获得博士学位。 1908年前后,为了写作关于现代戏剧的专著 研读了《资本论》。在1912-1917年间,他 先后几次在德国的柏林、海德堡等地攻读德国 古典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这一时期的哲学研 究影响了他一生的理论思索,因为在这期间, 他直接接触了胡塞尔、李凯尔特、文德尔班、 狄尔泰等著名哲学家,特别是直接就教于著名 生命哲学家齐美尔和著名社会学家韦伯,并同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布洛赫成 为同学和朋友。
在费尔巴哈看来,主体是“人”,客体是 “你”,主体在同时又是另一主体的客体, 所以主体和客体是同一的。主体和客体之间 的关系是平等的,就象主体实质上是“主体客体”一样,客体在实质上即是“客体-主 体”;不仅主体(人)有能动性,而且客体 (人或物)也有能动性。 可见,费尔巴哈在人本身基础上提出的主 体客体理论上本质上是自然主义的。
这一时期最大的事件是他的《历史和阶 级意识》的问世。卢卡奇在此书中以物化、 总体性、阶级意识、主客体的统一等范畴 所表述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理解在国际 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产生了轰动效应,获得 了许多人的赞同与信奉,成为一些理论家 反对正统马克思主义中的机械论、宿命论 和经济决定论等错误倾向的重要理论立场。
在卢卡奇看来,辩证法只能与一个向度发生关系:主体与 客体的关系。 作为一种方法论,“总体性辩证法”要求全面、历史地看待 研究对象, 把握研究对象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发展趋势, 从 而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价值纬度;而“自然科学实证 主义研究方法”则是孤立、静止和无批判地看待它所要研究的 对象, 从而起到了肯定现实的功能。 作为一种本体论,“总体性辩证法”是一种主、客体相互 作用的辩证法, 只能限制在社会历史领域内,“实践”则是联 系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桥梁, 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 “人的实践”为基础、以“人类社会历史”为研究对象的现代 实践唯物主义哲学; 只有建立在现代实践论哲学思维方式的基础上, 马克思 主义哲学才能真正实现对人的生活世界以及人的价值和命运的 关怀。
(二)有阶级意识的无产阶级是历史的主体 和客体
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主体是“非对象的、 唯灵论的存在物”,主体的本质是自我意识; 而客体则是主体设定的,其本质是抽象的意识。 这样,主体的能动性就只能是抽象的、精神的 能动性。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就表现为主 体(理念、精神)将自身设定为客体又对之加 以扬弃、最终复归自身的过程。显然,黑格尔 唯心主义主体客体理论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的 色彩。
卢卡奇指出,黑格尔哲学的优点在于承认
历史的重要性。黑格尔将主体看作历史过程 的原动力和产物,从而排除了主体和客体之 间的对立,确立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同一。 然而,他又认为,黑格尔同一的主体和客体理
论使马克思成功地在历史内部找到了同一的主体 和客体,这就是有自我意识和阶级意识的无产阶 级。
此种论断基于如下认识论:认识不是简单 的直观,不是消极地反映现实,而是实践。 他反对把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分开,主张要用 总体性的观点来认识客观世界。这样一来, 实践就不可能是单个人的实践,而应是阶级 的社会实践,因为,只有人数众多的阶级才
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方法,而不是公 式和结论。这种方法是把整个人类历史看作有机的 整体,突出实践性。如其所言:“不是经济动机在 历史解释中的首要地位,而是总体的观点使马克思 主义同资产阶级科学有着决定性的区别”。
“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 接受马克思的一些研究成果。它不是对这 个或那个命题的‘信奉’,也不是对‘圣 书’的解释。与此相反,正统马克思主义 指的只是方法。”而这个“方法”便是总 体性的辩证法。
1919-1929年的十年是卢卡奇开创西方马克思 主义思潮的时期,由于这十年卢卡奇主要在维也纳 活动,因此也可以称作“维也纳时期”。十月革命 的胜利,鼓舞了各国的无产阶级,匈牙利也于1918 年10月暴发了无产阶级的武装革命,并于1918年11 月成立了匈牙利共产党。卢卡奇于1918年12月加入 匈牙利共产党,并投身革命。 1919年3月成立了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卢卡 奇出任主管文化和教育的人民委员。同年8月匈牙 利苏维埃共和国被推翻,革命宣告失败,卢卡奇同 许多政治流亡者一样,移居维也纳。
为什么说无产阶级只有具备了自我意识—阶级意识, 才能成为历史的主体和客体呢?
但同时,他也由此遭致了许多批评,特别是受 到共产国际的领导人和理论家的严厉批判和指责。 而到了1928年,卢卡奇又因为“勃鲁姆纲领”而进 一步遭到批评。当时,卢卡奇化名“勃鲁姆” (Blum)为匈牙利共产党起草一份新纲领,提出 要建立以资产阶级民主为基础的“无产阶级和农民 的民主专政”。这一纲领被共产国际执委会斥责为 社会民主党的“取消主义的纲领”。在1919年到 1929年间,卢卡奇的主要理论著述是1923年发表 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
卢卡奇坚持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 他从探讨“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这一 问题开始,围绕如何解答这一根本性的问 题,卢卡奇主张从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方 面出发,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 究”,求出正确的答案。这主要还是针对 第二国际的“科学主义”的态度进行批判。 而卢卡奇的意思是,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种 纯粹“科学”的东西, 而是一种“辩证 法”。马克思是思考人类历史性生存问题 的。对于这个问题显然要以“辩证法”来 对待。
卢卡奇将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思想概 括为反“物化”(Materiazation)。其基本观点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隶属于它的个人在 精神上“被商品生产所创造出来的物化所毁 灭。”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 阶级“抹去了”包括诗人在内的“一切向来受 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灵光”,使他们成 为被“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在《资本论》 中,他又嘲讽地以“金钱拜物教”指谓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的意识形态。
自然性即康德–黑格尔的自然律–(盲 目)自然必然性–合规律性之意。 历史性存在与自然性存在不同,就是 因为自然性存在是按照因果必然性来运行, 因而, 自然性存在是需要在科学中被解 释的。而历史则还需要人类自身的自我意 识的参与才能运行, 就是说,人类历史 需要辩证法。辩证法不是别的, 只是帮助 历史显现为何种历史的逻辑。因此, 历 史只能通过辩证法进入人的思维之中,人 则需要在辩证法的意义上获得历史的本质。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卢卡奇回到了匈 牙利,任布达佩斯大学哲学和美学教授,并当选为匈 牙利科学院院士,此后,直到1971年逝世,他一直 留在匈牙利。 卢卡奇晚期的理论研究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同教学活 动相结合。从40年代末就成为卢卡奇学生的一批青年 理论家,如A· 赫勒、G· 马尔库什、M· 瓦伊达等人, 在卢卡奇的精心指导下,到了60年代形成了东欧新马 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之一——布达佩斯学派。 一方面,他继续对《历史和阶级意识》中的一些观 点进行自我批评,但另一方面,他又超越了苏联时期 的保守的斯大林主义立场,试图以社会存在本体论、 日常生活等新的理论范式来阐释自己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