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捷尔吉·卢卡奇(1885-1971),是匈牙利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1923年由柏林玛里克出版社出版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是卢卡奇的影响最大、争论最多的一本论文集,收录了卢卡奇写于1919-1922年的8篇论文和1篇序言。

其中1920年的《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一文阐释了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的物化概念直接依据是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

马克思的“物化”指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成了一种在市场上买卖的商品,人成了物,劳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丧失了情感和知性。

卢卡奇更进一步,指出了物化概念的另一个含义,即人通过劳动所创造的物反过来控制着人。

因为《历史与阶级意识》先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十年发表,因此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是上世纪最早、最系统提出物化理论的一部著作。

一、提出物化理论的背景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非常丰富,在西方所引起的震动是强烈而广泛的。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影响如此之大有其深刻的时代原因和理论原因。

(一)时代原因
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战争、危机与矛盾的交织,帝国主义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整个人类社会在现实和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同时,欧洲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一次又一次地斗争,胜利者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失败者则损失惨重。

但由于各种社会历史原因和自身因素,各社会主义国家既取得过巨大成就,也有重大失误,甚至是错误,这给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各自的弊端给民众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情感上造成的创伤,不但没有愈合,而且是旧伤痕上又添新伤。

(二)理论原因
人们开始思考现实,但深思需要理论依据。

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以后仍保持乐观主义态度的科学主义思潮,如同它所依托的社会母体一样,虽然自身不断花样翻新,修修补补,也的确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总体上,它以反传统
的形而上学相标榜,靠反传统形而上学起家,结果是反了传统形而上学,却变成了不自觉的以“科学”、“实证”为标签和特征的新形而上学。

此时,哲学所特有的对社会时弊的干预和批判功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虚假的“中立”、“科学”。

哲学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洞悉人生底蕴、揭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人生提供方向和途径的立足点、出发点、当下目标与长远目标以及二者辩证关系的韵味荡然无存,取代的是逻辑句法分析与空洞乏味的意义分析。

在反对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念的时候,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片面地把文艺复兴以来好的东西,例如注重人的现世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等,都一概抛弃了,最后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成了盲目的取消主义和虚无主义。

在这种情况下,西方人本主义的哲学家们退回到自己的主观想象之中,用怪诞的个人视域审视周围发生的一切,结果得到的是孤独和绝望。

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或者是信仰基督教,如基尔凯郭尔;或者是遁入佛门,如叔本华;还有重建一个只有“超人”才能生存的理想世界,尼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科学主义哲学思潮和人本主义哲学思潮曾想为人们提供出路,但都没有成功,究其根本原因,是它们的社会母体——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没有解决。

在所有这些弊端、矛盾和困惑并存的情况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出现了,这一理论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视野、角度和方法无疑给处于现实和理论困境中的人们投射出希望之光和新鲜之感。

二、物化理论的内容
(一)关于自然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把自然作为社会范畴的组成部分,并反复重申“自然是一个社会的范畴”,并对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作了新的证明,认为自然绝对不是超越一切社会形态之上的“纯自然”。

自然绝不是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的,自然存在于任何确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之中,自然的形成、内容、范围以及客观性都受到了相应的社会条件的制约,受人的制约,历史就是人们在各个形态的人类实践中发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社会的,是主体性的产物。

此外,人们在与自然发生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关于自然的认识,以及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增长的自然知识,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归根结底,人们对任何历史时期的自然的考察,都必须基于一定的社会结构之上,人们只能通过把握社会
理论,即运用现代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去发现自然。

卢卡奇把自然纳入历史范畴来加以理解,也正是为了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基础不是旧唯物主义的自然,而是历史与社会。

(二)关于劳动物化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劳动过程转化为狭隘、精细的分工,它使人们的社会生活被分割为一块块碎片,人们被局限在一个越来越小的圈子里劳动和生活。

“劳动的过程逐渐地分化为抽象的、合理的、专门的操作过程,以致工人失去了同最终产品的接触,工人的工作被归为一个专门的固定动作的机械重复。

”但是,这种分工的专门化和具体化又因商品的完整性而形成一个整体,人们的分工被定位在生产完整商品中的某一个部件上,部件的分离使生产商品的劳动,包括劳动的技巧、水平、能力和劳动的主体创造性统统被生产和分工物化在某一个完整商品的其中一个部件上,从而导致了对整体的破坏。

劳动的局部分工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越来越趋于合理化的现象,使产品不再是劳动过程的对象,而表现为一种日益合理化、专门化的商品的局部的客观组合。

过去把传统经验看作是对劳动对象的合理计算,转而被生产过程的物质对象的、可以按客观计算的劳动定额所取代。

工人们屈从于自己所生产的物质对象,并一直被推进到工人的灵魂里。

这种状况将对参与劳动过程的工人产生了与自身脱离的局面:一种完全丧失自我的客体化的后果。

(三)关于人的物化
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当生产的客体被分成许多部分的情况下,也就同时意味着它的主体也被分成许多部分,不仅人的内在的存在被这种商品化过程分裂了,人的外在的存在也被这种专业化的过程否认了。

由于这种生产的数字定额,这种合理的机械化必然被“一直扩展到工人的心灵中”。

资本家为了促使工人们的心理特征结合到专门的理性化生产系统之中,他们自然会把工人的心理特征也归结为统计学上可行的概念,这样工人的内在心理存在就被这种合理的机械化过程从他的总体人格中分离出来了,并且“使这种心理特征与其人格相对立”。

也就是说工人完整的人格已经不复存在,它若生存就必然发生内在的分裂。

另一个结果就是工人被彻底的原子化了。

因为生产过程分工越合理、机械化程度越高劳动者就越不表现为劳动过程的主人,不仅如此,他反而成了一个大的系统
中的部件、一个原子。

这样劳动者在劳动对象面前,便失去了自己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劳动对象相对于劳动者而言,反客为主,不是主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施加对象和明证,而是成为劳动者的主人的同质媒介物。

正如卢卡奇所说“机械化也把他们分裂成孤立的、抽象的原子,他们的工作不再把他们直接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由于禁锢他们的机械抽象规律的作用,在日益扩大的范围内,他们成了中介”。

这一切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两个相反而紧密相连的奇怪现象,人的价值的丧失和物的价值的上升。

正是在这种社会历史性质的劳动活动中,劳动者不再成为人,而是成为由物来支配、用物来衡量其价值和尊严的物。

(四)关于经济物化
卢卡奇首先从商品入手,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物化。

他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商品入手,从总体上描述资本主义社会,在方法论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

“在人类历史的这个阶段,任何问题最终都要返回到商品的问题,任何答案都会在商品结构之谜的答案中发现。

”一切都要追踪到商品的原因是什么呢?卢卡奇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因素。

从客观方面来说,“一个充满客体和事物之间关系的世界拔地而起(商品和他们在市场上的运动)”,这就是说人的劳动创造了一个庞大的异己于自己的世界,尽管人们也可以利用和掌握这个世界的规律为自己服务,但从根本上他不可能来驾驭这个世界,这个商品关系的世界是既定的,学术论坛无法从本质上触动。

从主观方面来说,“一个人的活动成了与他相疏远的东西,一个人的活动变成了附属于社会自然规律的人类以外的客观商品……”。

正是商品的普遍性所造成的这两个方面的变化,使生产商品的劳动完全抽象化了。

(五)关于政治物化
卢卡奇认为物化现象一旦转化为社会生活的每一种表现形式,那么最突出的首先表现在国家形式和法律制度上。

国家制度同样渗透着商品生产中的合理化原则和可计算原则,这就像一架机器可否操作运转能被计算一样。

“在这样的国家中,法官或多或少是一部自动执行法的机器,只要从这架机器的顶部塞进一张案卷,连同一些必要的费用,那么,你就可以从这架机器的下部得到它所吐出的多少具有说服力的裁决:也就是说,法官的所作所为大体上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我们要注意,资产阶级思想家所注重的不过是描述这个荒唐、颠倒的世界,根本
的目的是要论证这种现象的合理性和永恒性。

卢卡奇的真实目的则恰恰相反,他要在经济物化分析的基础上继续前进,把比经济物化更具神秘性质的政治领域中的物化揭示出来,为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武器。

(六)关于意识物化
卢卡奇认为,人们对现实的事物无法理解,感到神秘莫测,直接原因就是现实的物化已经在人的意识中打上了自己的印记。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本质关系的虚假的客观性被隐藏了,变成了真正的客观性,而商品关系背后的真正的客观本质,却成了虚无缥缈的东西。

既定的事实是,真变成了“假”,假变成了“真”。

在人们的意识中,以真为“假”,以假为“真”,并被这种虚假的“真”牵着鼻子走。

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意识物化的既定事实和集中表现。

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需要把一切“合理化”、系统化、科学化和形式化,这是资产阶级的阶级需要,也是其阶级本质特定方面的体现。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资产阶级的需要、本质化为“客观”、“科学”和“公正”的思维模式,加上这些思维模式确实给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辉煌的成就,还有就是资产阶级自觉地用各种宣传形式和大众传媒到处渗透,造成了一种强有力的、无孔不入的思想氛围,人们在这种氛围中,不管自觉与否,都不得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资产阶级指派的思维方式。

人们一旦接受了这种思维方式,用这种思维方式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看待其自身,看待资本主义社会与自身的关系,必定无疑地从心理和理论两个层面上认同资本主义现实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以及不可更改的“客观性”。

与经济和政治的物化相反,意识的物化表现为一个自觉完成的过程。

原因是,对于资产阶级来说物化的现实只有作为人们意识中的既定“事实”,成为人们不再追问究竟是什么和为什么的既定“事实”以后,才能心安理得地按照自己的心愿,把物化的真正现实继续保持和发展下去。

此时,物化意识对资产阶级所企求的经济物化、政治物化以及资产阶级的整个统治,起着一种论证、说明和把真变假,把假变真的作用。

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来说,意识物化则起着一种把掩饰和麻痹变成似乎是反映现实本质的既定事实,使其丧失真正的阶级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功能与作用。

意识物化的真正本质在于此。

三、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比较
(一)物化、异化概念的差异
1、异化和对象化的差异。

马克思认为,对象化是异化的前提。

异化不仅表现为对象化所具有的主客观相对立、相分离的特征,而且这种对立具有明显的敌对性质,客体对象反过来控制主体。

因此,对象化是异化的前提,只是在“特殊条件下”,对象化才表现为异化,异化不过是对象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而已。

卢卡奇却把对象化和异化相混同。

他在《历史与阶段意识》中写道:“由于这种情况,人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劳动,成为客观的、独立于它的某种东西,成为借助于一种与人相对应的自发运动而控制了人的某种东西,……从客观的方面看,一个充满客体和事物之间关系的世界拔地而起。

”显然,卢卡奇把对象性活动与异化在同一意义上使用了。

2、异化和物化的差异。

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讲到物化问题时说:“我们的目的在于把物化作为构成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的普遍现象来理解”。

它具体表现在:第一,资本主义社会失去整体性,社会生活被分解为一块碎片。

第二,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中人和人的关系表现为物和物的关系。

人们只注重对商品的崇尚和追求,使人们的目光愈来愈短浅,这造成了人们只注重眼前的物和物的关系,而忽视对未来前途的思考。

第三,人的劳动成果所形成的物反过来对人进行控制,使人失去了本来具有的创造性和主体性。

劳动者成了转动着的机械系统的组成部分,人不是表现为劳动的主人,而是成为商品交换中的商品。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写道,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由于私有制的出现,使人的类本质发生异化,具体表现在:第一,劳动者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第二,劳动本身的异化。

按马克思的观点,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的聪明才智和肉体力量都体现在劳动产品上。

通过这种活动,人的智慧和体力都获得了发展,同时劳动者还在劳动实践中感到一种创造的幸福和愉悦。

但是,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的性质则完全改变。

第三,人的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这里说的“自由”,是指人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指人能“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的能力,而“自觉”则是指摆脱了本能冲动和肉体需要的状态以后,能在理性支配下自愿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状态。

然而异化劳动则使人的自由自觉的特性丧失,变成了像动物一样的生存。

第四,人与人的异化。

马克思写道:“人
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马克思在对异化的认识和把握上,显然比卢卡奇深刻,理论视野也更广阔。

因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不仅要说明人的本质的异化问题,其最终目的是要以异化劳动为分析手,得出否定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的结论。

二、物化、异化现象产生根源的差异
卢卡奇和马克思一样,也是从社会生产方式的角度来考证异化产生的根源。

不同之处在于:卢卡奇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普遍的、必然的现象,是因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必然表现为商品的巨大堆积,商品生产的奥秘在于它把人们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劳动产品这种物的形式,因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虚幻形式所掩饰;而马克思则是从更广阔的视野,从人类发展史和生产方式的角度,来探讨异化产生的根源问题,并着重论述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劳动的异化。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事实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来考察异化劳动的根源,揭示出异化现象是人类的本质力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根源于社会生产方式,并和私有制相互作用。

马克思认为一方面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根源,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私有财产却加深了劳动的异化,改变了劳动的性质。

参考文献:
[1]周程帅.读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张夏乐、林山.马克思的异化观与卢卡奇物化观之比较.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9.(26):9.
[3]宗国锋.卢卡奇物化观与马克思异化观之差异.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1.
[4]高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读《历史与阶级意识》有感.学术论坛·理论月刊,201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