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和语用学在翻译中的体现

合集下载

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因此,翻译不仅是语言代码之间的转换,还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要根据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选择有效的翻译策略,以实现译文与原文的语用等效。

Abstract: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a culture. It contains rich cultural information. Therefore translation is not merely to convert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and it is also a communication activity which involves converting one type of culture into another. In the practical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 should apply effectiv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so as to achieve pragmatic equivalence between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the source language.Key Words: cultural differences;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翻译;策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种民族语言都承载着该民族丰富的文化信息,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含着该民族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

正如Juri Lotman 所说“: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根植于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的。

语用学理论与文化翻译

语用学理论与文化翻译

语用学理论与文化翻译摘要:语用学介入翻译,无论是对于在译文中保留原语形象的做法(直译),还是对于在译文中舍去或更换原语形象的做法(意译),均提供了一种具有深层意义的理论依据,从而可以使人避免陷于原文不可译的泥淖,同时也可以帮助人们拓宽翻译理论研究的视野。

对于那些固守传统翻译观念的人来说,语用学理论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新天地。

语用学介入翻译或是语用翻译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尤其需要在翻译实践中接受反复的检验。

关键词:语用学;文化翻译;语用等效;合作原则;礼貌原则一、语用与翻译Levinson说:“语用学是非语义学的语义研究。

”语用翻译是译者将原作与译作在语用用意上的等价翻译,能用母语恰如其分地表达原作的用意。

语用学的意义观着重语言成分的用义,即词语在实际运用时所含的意义。

语用含义是用义的表现,指一种依赖于语境才能推导出来的意义,这种推导出来的语句的含义是一种话语意义。

而语用学则研究语言使用时的说话意义,也就是语言结构在语境中所表达的实际含义或非规约意义,即语用含义。

如“Shall we go out?”这句话,如果对它进行语言学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个一般疑问句,时态是一般现在时,意思是:“我们应该出去吗?”但是从语用学角度看,这根本不是提问,而是在征求意见,这是一种隐性的施为意义。

在一篇描述海湾战争胜利所带来的美国民众情绪振奋的文章中有这么一句话:“Hello,Kuwait!Goodbye,Vietnam!”语义翻译会将其看做是一个从上下文抽出的句子,在对其进行相关的句法和语义分析之后可以译作:“你好,科威特;再见,越南!”如果我们基于语用学意义观,以功能思想为理论作交际翻译,译为”欢迎你,科威特战争胜利的喜悦;见鬼去吧,越南战争失败的耻辱”,则更加传神。

据说当年周总理陪同外宾观看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时,翻译人员作了许多解释也没法让外宾弄懂故事的内容,周总理便提示翻译人员说,梁祝就仿佛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外宾立刻恍然大悟。

跨文化语用学中的文化因素与语用翻译

跨文化语用学中的文化因素与语用翻译

跨文化语用学中的文化因素与语用翻译闫玉芬朱燕(唐山师范学院外语系)摘要:跨文化语用学中的文化因素,可从社会生活、社会心理和社会形态发展等方面产生文化差异.从而影响到语用翻译。

通过正确处理语用中的文化因素和差异.即语用对比,可以正确处理英汉翻译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跨文化语用学;文化差异;语用翻译跨文化、跨语言的语用现象涉及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对交际的影响。

我们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

往往会受到汉语言文化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

使用某种语言进行交际。

总是回避不了语用差异。

所以.我们在了解掌握英语语言本身的知识外。

还要了解汉、荚两种语言在语用中的文化因素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差异。

通过正确处理语用中的文化因素和差异,即语用对比。

我们还可以用语用的观点正确处理汉一英、英一汉的翻译问题。

本文将从跨文化语用学.语用中的文化差异。

语用对比和语用翻译三个方面来分析。

1.跨文化语用学的定义什么是跨文化语用学?语用学家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例如.何自然认为:。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跨文化语言交际时出现的语用问题。

”Y ul e则认为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是不同社团f com m uni t y)对意义构建方法的不同期盼(1996:87—88;128)。

尽管不同的人对此定义不同。

但有一点是基本一致的。

那就是。

跨文化语用学是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问的交际进行的研究.其重点是对不同文化的语言活动进行跨文化对比研究。

2.语用中的文化差异我们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际.有时会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交际出现困难。

甚至中断。

跨文化语用学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努力沟通汉语与外族语言文化在语用上的差异,翻译界达成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因此.文化意象传真应是翻译的基本原则。

要“地道”地吸收异质文化,使目的语带有原汁原味的感觉。

例如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的主题中有这样一段话:4)舞动的北京是中华民族图腾的延展。

它有着龙的身形.就如同龙的蜿蜒弯曲和富有活力的性格.反映了中国文化几千年沉淀的美丽和庄严。

略论文化因素对语用翻译之影响

略论文化因素对语用翻译之影响

第30卷第2期韩山师范学院学报Vol .30No.22009年4月Journal of Hans han Nor ma lUni versityAp r 12009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曾卓君(3),女,湖南娄底人,韩山师范学院外语系教师。

略论文化因素对语用翻译之影响曾卓君(韩山师范学院外语系,广东潮州 521041) 摘要:翻译是在目的语中再造与原语最佳对等的信息。

该文利用语用翻译理论对翻译中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不同语用效果、如何做到翻译中译文与原文语用效果的一致以及在翻译中可能出现的语用失误做了分析。

关键词:语用翻译;文化差异;语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H 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6883(2009)022******* 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其实就是在目的语中再造与原语最佳对等的信息。

[1]语用翻译是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翻译实践问题。

如何使原文与译文在语用效果上取得一致,是翻译工作者面临的难题,同时也是其不懈追求的目标。

翻译活动不仅是语言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

不同语言其文化的不同对翻译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同时也是在表达过程中实现等值或等效翻译的主要制约因素。

本文从文化差异方面入手,在语用翻译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文化差异性对语用翻译效果产生的影响。

一、理论概述语用翻译这个说法只是近十多年来才出现的。

它实质上是一种等效翻译,如N ida (1964)提倡的“动态对等翻译”(dyna m ic equiva lence )和New m ark (1982)倡导的“交际翻译”(com 2m unicative translation )。

后来,W ils on (1982)等人还明确提出了翻译中的语用对等(prag m atic e 2quivalence )。

语用翻译实际上是指运用语用学理论去解决翻译操作中涉及到的理解问题和重构问题、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原作语用意义的传达及其在译作中的得失等问题。

英汉翻译中的语用对等

英汉翻译中的语用对等

英汉翻译中的语用对等摘要众所周知,英汉翻译除了考虑字面意义的传达和对等外,还要结合英汉社会文化背景译出其字面意义背后的语境意义或者言外之力,以求实现翻译中的语用对等。

这里我们就英汉翻译中如何实现原语与目标语之间言外之力的语用对等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语境;言外之力;语用对等目前,就像翻译理论家许渊冲所说的那样,“全世界有十多亿人在用中文,又有约十亿人在用英文,所以中文和英文是全世界用得最多的文字,中英互译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翻译”(许渊冲,2005)。

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处理中英互译首先要解决其理论问题。

关于翻译理论,我国许多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例如,清代严复首先提出,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傅雷则提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等。

翻译理论家奈达则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

这里的对等概念不单是词汇的字面意义、语言结构、和语体上的统一,也包括语用意义上的对等。

语用翻译应该使原作和译作在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两个层面上达到等值效果或称为语用等值。

这里的语用等值概念实际上和钱钟书所倡导的翻译“化境”,以及傅雷的“神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语言结构与表达的语用对等翻译奈达认为,语言之所以相同,主要是因为它们具有互不相同的形式,因此翻译中如要保存原作的内容,就必须改变表现形式。

语用对等,则主要是指考虑到英汉两种语言由于社会文化的差异,在翻译中必须变通两种语言在词汇、社会文化内涵和表达结构上的字面意义上的对称性,实现翻译的语用等值。

实际上,实现语用对等首先要做到语言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force)和话语蕴涵(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上的对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Austin(1969)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语言不再是意义的简单思辨,而是行为活动的具体表现。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本文所要讨论的习语是广义的、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

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

美车哲学教授H.P.Grice在他的Meaning一书中把话语的意义分为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和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两种。

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指人们意欲表达的意义,即在特定的场合下表达出交际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

这就是Grice 的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理论的基础。

那么,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语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

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

根据我们的观察,英汉习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

由此出发,本文提出了英汉习语文化意义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

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语言学应用于翻译

语言学应用于翻译

语境与翻译
01
语境对翻译的影响
语境是理解语言意义的关键,对翻译的影响非常大。在翻译过程中,译
者需要根据语境来理解原文的真正含义,并准确地将其传达给目标语言
的读者。
02
语境的把握
为了准确地把握语境,译者需要具备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
同时,还需要根据上下文、语言和非语言的线索来推断说话人的意图和
03
语用学与翻译
语用学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语言在实际语境中的使用,关注语言与语境的相互作用 以及语言的意义。
分类
语用学可以分为理论语用学和应用语用学。理论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使用的普遍规律和原则, 而应用语用学则更关注语言在实际语境中的具体运用。
语用学在翻译中的应用
语用学可以帮助译者理解语言的使用 环境和说话人的意图,从而更准确地 传达原文的语用意义。
02
语义学与翻译
语义学的定义与分类
语义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语言的意 义,包括词汇意义、短语意义、句子意义等。
语义学可以分为词汇语义学、句法语义学、语用 语义学等不同领域,分别研究词汇、句法和语用 层面的意义。
意义。
03
语境与文化传递
在翻译中,文化传递是一个重要的任务。而语境是文化传递的关键。通
过把握语境,译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并将其传递给目标
语言的读者。
04
句法学与翻译
句法学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句法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 究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规则,以及词与 词之间的关系。
分类
句法学可以分为词法(研究词汇的构 成和变化)和句法(研究句子结构和 句子之间的关系)两个部分。

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的文化差异与语用分析

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的文化差异与语用分析

- 239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的文化差异与语用分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张丹【摘要】电影是一种文化艺术,而字幕是电影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语电影在我国传播的过程中,往往都需要做字幕翻译,因为我国观众在观看英语电影时非常依赖于字幕翻译。

也因此,英语电影的字幕翻译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观众的观影效果。

但是,由于中西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所以英语电影字幕翻译工作并非一件简单的翻译工作,它需要及时准确地提示出电影中出现的文化信息,以便观众理解。

本文主要针对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的文化差异与语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英语电影 字幕翻译 文化差异 语用学当今时代,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国引进了越来越多的英语电影。

对于电影来说,字幕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为了让观众更加清楚地理解电影内容,尤其是英语电影的字幕,更是直接关系着普通观众能否看得懂电影。

因此,若想使英语电影在我国得到更好的传播,就必须要做好字幕翻译。

然而,众所周知,中西方的文化是存在很大不同的,这种文化差异有时会导致字幕翻译出现困难。

英语电影字幕翻译既要保证声音和图像统一,又要保证及时准确,以及还要在与电影本身风格相符的基础上通俗易懂。

本文主要针对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的文化差异与语用进行了分析,仅供参考。

一、以语用学角度论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现代英语电影字幕翻译,往往需要站在语用学的角度上来进行思考,也就是以语用预设理论为核心,遵循合作原则与关联理论,采用语用学的理论与方法,来进行英语电影字幕翻译。

所谓语用预设,是指先根据交际双方共同的文化背景与社会常识来预设一个原则,这样说话者就可以基于预设前提来传递信息和表达观点,听话者也可以通过综合预设背景来解读接收到的信息。

由此可见,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语用预设原则是一种很好的工具。

而在英语电影字幕翻译中,也应当要以语用预设理论为核心,把握好语用预设原则。

语用学所主要研究的是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这与翻译研究的事物不谋而合。

汉英文化差异影响英汉互译的原因及类型

汉英文化差异影响英汉互译的原因及类型
第一堂课,应建立一种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亲和 力,在讲台上,学生面对的是治学严谨的老师,在讲台下,教师应是 学生的朋友,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心理状态。笔者在上课介绍时 习惯把电话留给学生,便于学生联系,上第一堂课时不妨先查阅一 下心理方面的书,大学生现在存在的心理问题较多,比如焦虑、抑
思想教育不仅要在学生初入学及思想道德修养课上进行,教师作为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节课都要不失时机地把思想教育融入到课堂 中,特别是在第一节课,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 心、自豪感。另外大学生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自觉 遵守爱国守法、团结友爱、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作为护理专 业,教师同时要把护士的职业道德规范讲给学生,让学生对护理工 作有一个全面地认识。
即按所给的句子的顺序逐词进行翻译。完全不考虑上下语境 及目的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
例 3: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误译: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265
语言文字
2009.10(上旬刊)
正译:If you study hard, you’ll improve. 例 4: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误译:行动的声音大于说
学习目的语的民族文化,了解汉英文化差异,对于掌握翻译技 能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不仅要给学生传授 英语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传递给学生大量的民族文化知识。使 学生充分了解英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避免在翻 译的过程中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响,从而达到减少误译错译的现象 发生。
每一个民族的语言都不是一个个字符的简单排列组合。语言 是思维的工具。一个民族思维模式的形成是在该民族长期的哲学 背景、文化传统之下逐步确立的。英国及其他许多西方民族受古希 腊哲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了较强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他们的思维 形式具有重理性,重分析,重形式完备的鲜明特征。因此,英民族的 思维方式体现在语言上,就是语言注重形式,注重词语之间,句子之 间的逻辑关系。简言之,英语是形态的语言,通过语言外显的,丰富 的形态变化来表现。

语用学视角下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以《泰山尼姑》为例

语用学视角下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以《泰山尼姑》为例

Jiangsu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2020.4语用学视角下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以《泰山尼姑》为例曹坤李平(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兴起,语用学和翻译研究两者因共同的研究对象而有了越来越多的接合面。

不论是作为宏观理论指导,还是微观语言语用分析,语用学为翻译学提供了多个有益的视角。

本文介绍了何自然的语用翻译理论,并以该理论为视角,分析了林语堂英译《泰山尼姑》中的翻译技巧,探究林语堂在译文中如何实现语言语用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

关键词:语用翻译;等效;《泰山尼姑》引言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它既研究说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也研究听话人对说话人说出的话语进行解码和推理的过程。

翻译研究则是研究译者理解原文、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

两者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

从语用学的角度探索翻译研究,越来越引起国内外语言学界、翻译界的关注。

张新红、何自然(2001)认为,语用学理论正应用到语言教学、语言习得、翻译、人际交往、跨文化交际、语际语言研究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其理论指导作用越来越为更多的学者所注意。

对翻译研究而言也不例外,语用学不仅给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微观的语用学分析方法,而且还提供了有关翻译研究的宏观理论。

同时,也可以把翻译活动看作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和练兵场,语用学理论的有效性在翻译领域里也可以得到检验。

1.语用翻译理论翻译与语用学的结合研究始于西方。

1990年,哈蒂姆与梅森(Hatim&Mason)在《话语与翻译》(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2001)一书中提到语用学与翻译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最早把语用学相关理论引入翻译研究。

第一位系统地从事语用翻译研究的是恩斯特•奥古斯特•格特%E.Gut t),格特在关联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关联翻译理论,形成了以分相理论为基础的语用学与翻译的跨学科研究。

汉英文化差异下“和而不同”的兼容性翻译

汉英文化差异下“和而不同”的兼容性翻译
b a t wh a o o e s e n my h at fr f e h n e uy, o h s s wn lv e d i e r o v u — i
de o g y as” 者将 “ 然 ” 为 “ h stee i n t rd ln er?译 蓦 译 w o i h r f o
“ 改写” 补偿” 和“ 的翻译策略可见于 以下翻译实践 中: 王佐 良先生翻译培根 的《 谈读书》 “ ,读书足 以怡情 , 足以 博 彩 , 以长 才 。其 怡情 也 , 见于 独处幽 居之 时 ; 足 最 其傅 彩 也 , 见于高谈 阔论之 中 ; 长才也 , 见于处世判事 之际 。 最 其 最
藻饰太盛则矫 , 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 若不做说 明, 读 者很难想到这竟是译 文。古 色古香的词语 、 言简意赅 的句
子、 流畅 简约 的行 文 , 让读 者享 受了一场思想的饕餮盛宴 , 也
展 示 了不 同语 言之 间 竟会 是 如此 契合 。译 者将 原 文 中的
“h u u f c oa” 之为富有 中国传统 文化意象的 te h mo ro sh l 代 a r
练达之 士虽能分别 处理细事 或一一判 别枝节 , 纵观统筹 、 然 全局策 划 , 舍好学深 思者莫 属。读书 费时过多 易惰 , 则 文采
此也作 了深刻 的思考。沃尔特 ・ 明( k r ej i) 本雅 Wae B n mn 在 a
《 译者 的任 务》 书中对原 文与译文 的关系作 了一番深刻 探 一
角度 开拓 了翻译 研究 的新 领域 。七 八十年代 以后 , 苏珊 . 巴 斯 内特和美 国翻译理论 家勒菲弗尔认 为 , 翻译 的操作 单位 “ 既不是单词 , 也不是文本 , 而是文化 , 。克里斯 蒂安 . , - 诺德

语言学理论对翻译研究的重要性

语言学理论对翻译研究的重要性

语言学理论对翻译研究的重要性语言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翻译作为一门具有复杂性的学科,需要翻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学理论知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语言学理论对翻译研究的重要性。

首先,语言学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语言学理论研究语言的结构、功能和规律,对翻译过程中的语言转换和语义传递起到指导作用。

例如,通过语音学、语法学和语义学的研究,翻译者可以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言差异,从而更准确地进行翻译。

其次,语言学理论帮助翻译者理解语言的含义与文化背景。

翻译不仅是对句子层面的转换,更重要的是将不同文化之间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传递出来。

语言学理论研究语言的语境、语用和语感,使得翻译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源语言中的隐含意义和文化内涵,从而更准确地表达出来。

此外,语言学理论还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创新思路。

翻译要面对各种复杂的翻译问题和挑战,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技巧。

语言学理论中的翻译理论和模型为翻译者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

翻译研究中著名的翻译理论,如功能对等理论、文化转换理论和重述理论等,都为翻译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此外,语言学理论对翻译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翻译是一门专业的学科,需要系统学习和实践。

语言学理论作为翻译专业教育的基础,通过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提高翻译素质和专业能力。

翻译教育中的语用学、对等理论、翻译评估等课程,都是基于语言学理论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翻译思维和技巧。

最后,语言学理论还对翻译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与翻译的结合,机器翻译和计算语言学逐渐兴起。

语言学理论的研究为机器翻译和计算语言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学支持,推动了这些领域的发展。

总之,语言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不仅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还帮助翻译者理解语言的含义与文化背景,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了翻译教育和技术的发展。

文化差异和语用学在翻译中的体现

文化差异和语用学在翻译中的体现

象说 法 如 被 改 成 “ 亡羊 补 牢 ”原 话 的 信 息就 被 歪 曲 了 , , 因为 汉 语 中 的 “ 羊 补 牢 ” 喻在 受 到 损 失 之 后 要 想 办 法 去 补 救 , 亡 比 以免 再 受损 失 。 它 暗含 “ 为 晚也 ”是 一 种 “ 慰 ” 未 , 安 。 1 - 化 差 异 造 成 交 际 障碍 3文
文化差异影 响听话人获得信息的原因 ,往往是说话人 越过
了话 语 的字 面 意 思 , 传递 一种 带 有 文 化 因素 的暗 含 意 图 。
例 2 T egy SgtaMia o c. :h u ’ o d st h u 这 儿 的 “ d stuh 指 什 么 呢 ? 这 个 故 事 起 源 于 古 希 腊 。 Mia o c ”
研 究在 特 定 情景 中的特 定 话 语 。 究如 何 通 过 语 境 来理 解 和 使 用 语 言 。 不 同的 语 言 中 , 据 语 境找 到 更 贴切 的 语 言 , 语 用 学 所追 研 在 根 是
求 的 目标 。
关键词 : 用学 语
文化差异
翻 译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6 2 1 7 (0 11 — 0 5 0 1 7 — 5 8 2 1 )0 0 2 — 2
是 表达 一 个 祝 福 ,) 中 的话 语 是 虚 的 , 实 它还 包 含 了 其 他 意 A句 其 思 . 以 翻 译 成 “ od L c !” 更 适 合 语 境 。 所 G o uk 就
操 汉 语 或 英 语 等 不 同 语 言 的人 们 对 同一 事 物 的思 辨 、推 理
方式 不尽 一 致 。 际 双 方 如 不 注 意这 种 文 化 差 异 , 会 使交 际发 交 就

英汉语篇中的文化差异与英语写作

英汉语篇中的文化差异与英语写作

英汉语篇中的文化差异与英语写作作者:胡月增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3年第05期摘要:从语篇层面考察,英汉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折射出不同的民族文化信息。

英汉语篇中的文化差异表现为因中西方不同的生存环境、地理状况、哲学传统、思维模式而产生的明显差异。

英汉语篇中体现出的诸多文化差异为跨文化交际带来了困难。

因此,只有在掌握英汉语篇的不同特征及其文化渊源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写出地道的英语文章。

关键词:语篇;文化差异;思维模式;写作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102-02一、引言语言承载文化又反映文化。

当我们把语言看作一种活生生的自然现象,在语篇层面进行英汉语言的对比研究时,同时也是在更为宏观的层面对中西方文化作一种新的审视。

胡壮麟认为,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

语篇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当代语篇研究的首创者哈里斯(Z.S.Harris)指出:“语言不存在于零散的词或句子中,而存在于连贯的话语中。

”他旨在强调把语言作为有机整体来看待。

在英汉语篇的比较中,我们发现,英语语篇通常呈现出直线式的逻辑特征,在语言的组织上以形合为主,体现出较强的客体意识。

与之相对,汉语语篇则通常呈现出螺旋式的逻辑特征,语言组织以意合为主,体现出较强的主体意识。

我们认为这与中西方文化模式与思维模式上的差异有着密切联系。

本文试图借助功能语言学与语用学的理论,对英汉语篇中的文化差异与英语写作作一些探索。

二、英汉语篇差异及其文化成因之探讨1、直线形结构与螺旋形结构英语段落的发展呈典型的直线形,段落中的意思以有秩序的顺序清晰地相互联系它往往先陈述段落的中心意思,然后分点说明。

在展开中心意思的过程中,段落中的每一个句子都自然地从每一个前面的句子中产生,已叙述过的内容不会再加以重复。

从而使语篇具有了一种流动的感觉,即在原先意思表达的基础上不断向深入和高峰方向发展的感觉。

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间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思维、语用等多个层面的复杂活动。

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分析其如何指导翻译实践,提高翻译质量,并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有效沟通。

本文将简要介绍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阐述其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接着,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方式及其效果。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总结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特点,分析其优势与局限性,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本文的研究对于深化翻译理论研究、提高翻译实践水平、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本文旨在为翻译从业者和研究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翻译事业的发展。

二、语用翻译理论概述语用翻译理论是一种将语用学原理应用于翻译实践的理论框架。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和理解的科学,它关注语言交际中的意义、意图、行为和社会文化因素。

在翻译过程中,语用翻译理论强调译者不仅要传递文本的字面意义,更要关注原文作者的意图、读者的期待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

语用翻译理论的核心在于对原文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包括语言层面的词汇、语法和篇章结构,以及非语言层面的文化、社会和心理因素。

译者需要运用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如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言语行为理论等,来指导翻译实践。

通过这些理论,译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以及原文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功能。

在语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翻译过程不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行为。

译者需要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语读者的期待和接受能力,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写。

这种调整可能包括词汇的选择、句式的变换、文化信息的增补或省略等。

《江城子》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意义传递

《江城子》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意义传递

浅析《江城子》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意义传递摘要:通过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行为语义学家查尔斯·莫里斯在《符号学理论基础》一书中提出的社会符号学理论,对苏轼的《江城子》三个英译本中相关的文化问题翻译处理手段作一个描述性的比较研究,从语言符号的言内意义、指称意义以及语用意义的角度来探讨文化差异和翻译方法。

翻译时应先保证语用意义的传递,并且尽量兼顾言内意义和指称意义,达到文化信息的最小损失。

关键词:社会符号学;文化差异:言内意义;指称意义;语用意义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172-02社会符号学认为整个世界都是由各种各样的符号组成的,而语言符号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符号系统(唐蔚,2011)。

著名的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即是翻译意义,并把符号学的意义观作为符号学翻译的中心。

现代符号学的创始人之一美国哲学家查尔斯·莫里斯全面系统地发展了符号学理论,将符号学划分为三大类即: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并且详细阐述了他们的不同意义:言内意义、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

语言的特性使得语言表达传递的意义千变万化,这不仅需要译者熟练掌握语言,还要求译者熟悉不同的文化,把语言放到文化中去解读,这样才能翻译得完整而准确。

笔者拟从原文与译文中这三种意义的非对应性探讨苏轼的《江城子》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一、《江城子》简介(一)《江城子》原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二)《江城子》的三个英译本本文选取了许渊冲先生、杨宪益先生和burton watson三人关于《江城子》的译文进行比较,以下文中的七个例子说明了中英语言及文化的差异,指出了三位译者的意义传递手段。

二、《江城子》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意义传递(一)文化差异与言内意义的传递言内意义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所表现的意义,涉及构成文本的字词句之间的聚组合关系,反映在语音层、词汇层和语法层三个层面。

语用文化合作原则与广告翻译

语用文化合作原则与广告翻译

(二)广告翻译的语用失效
广告翻译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防止 语用失效(pragmatic failures),即不合时宜 的翻译或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流不能 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Thomas将语用失效 分为两类:即语用语言方面的失效和社交 语用方面的失效。
1、广告翻译的语用语言失效
语言的使用总是需要结合某一特定的 社交语境social context。
原文:It's the taste! 语境A:雀巢咖啡广告,要宣传产品好。 译文A:味道好极了! 语境B:女儿从学校放学回家,打开饼干
桶,拿起饼干就往嘴里塞。爸爸问为
什么不在学校吃午饭,女儿的回答。
译文B:味道太差了!
2、广告翻译的社会语用等效 社会语用等效翻译是指为跨语言、跨
文化的双语交际服务的等效翻译,即译者 根据语境和文化习惯,使译文符合目的语 国家的文化习惯,从而达到等效翻译。 • 若原作中词语的语用意义,因两种文 化共性能被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时,翻译 则不难;原作中词语的语用意义,因两种 文化的异性不易为译文读者接受时,达到 社会语用等效翻译就较为困难,译者必须 设法沟通语用意义差异,实现等效翻译。
得月的地位。 译文:Almost all managers are in the po-
sition of having easy access to a special
benefit. • “近水楼台”和“月亮”两个意象在译文
里失
2、用译语形象代替原语形象传达语用意义 原文:挂羊头,卖狗肉。
译文:To 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 • 从译语读者接受角度,用译语形象
层 • 改译:Xikou Qianceng cake, with numerous clear sheets in it, is finely made i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求翻译中的语用语言等效,必须注意原著的“语用用意”
(pragmatic force),注意从原著的角度理解原文在语境中的含义。
例 1:a) 宝钗独自行来, 顺路进了怡红园……不想步入园中,鸦
雀无声。 (曹雪芹: 《红楼梦》) 下面有两段译文:
a’) (The courtyard was silent as she entered it.) Not a
2011 年 10 月 October 2011
et. — ——杨宪益 原作中“鸦雀”是虚的,在译文中完全可以省略。“鸦雀无声”
本意是一片寂静,所以选择 a’’)更好。 又 如 例 2:b) The missile were already in Cuba, and all
we could be doing with a blockade would be “closing the door after the horse had left the barn”.
stolen”表示“为时已晚,来不及了”,有埋怨之意。 汉译时,这个形
象说法如被改成“亡羊补牢”,原话的信息就被歪曲了,因为汉语
中的“亡羊补牢”比喻在受到损失之后要想办法去补救,以免再
受损失。 它暗含“未为晚也”,是一种“安慰”。
1.3 文化差异造成交际障碍
操汉语或英语等不同语言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思辨、 推理
方式不尽一致。交际双方如不注意这种文化差异,就会使交际发
生障碍,造成相互间的传递不畅。
例 1:He is poor, but ambitious.
这 句 话 显 然 与 汉 语 中 的 “人 穷 志 短 ”背 道 而 驰 。 其 实 ,中 国 人
对此句产生疑惑,主要是因为 ambitious 所具有的文化含义。 这
作 者 简 介 :徐 怡 (1979— ),男 ,江 苏 无 锡 人 , 无 锡 科 技 职 业 学 院 外 语系公共英语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
(上接 17 页) 汉语,不管你说得多烂多糟,只要你能够坚持下来,那么对于你 的英语口语水平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可以找一本与自己水平 相当的英汉对照的英文读物,你可以先看汉语,然后进行口头翻 译,再和书中的英语来对比,找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便于 改进。要持之以恒,要做大量的练习,效果才会明显。可以找一个 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话题,由自己担任正反两方,来训练自己的口 语,同时也训练了自己的思辨能力。 可以找个同伴一起练口语, 英语角是个不错的地方,有条件的话,可以多去大学英语角。 可 以大声快速地阅读英文绕口令。找两个朋友来共同练习英语,一 个人来充当老外,一个来说汉语,另一个人可以充当翻译。 经常 描述身边的事物,学会用英语来界定身边的事物,用不同的方式 来解释同一事物。
汉、英文化内涵中表现出来的差异,必然会导致交际障碍。
汉、 英两个民族在各自文化熏陶下衍生出不同的思辨方式
和推理模式,这种差异会导致他们产生不同的联想,影响交际信
息的传递。
例 2:操 英 语 的 本 族 人 谈 到 穷 , 常 用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来 形 容 ,而 中 国 人 的 头 脑 中 却 从 来 不 会 出 现 这 样 的 形 象 。
语用学,在特定的语境中,转换原文,使译文更接近目的语的文化,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 语用学,是语言学一个较新的领域,它
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在不同的语言中,根据语境找到更贴切的语言,是语用学所追
求的目标。
关键词:语用学 文化差异 翻译
中图分类号: H315.9
个词是中型的,既可用作褒义,也可用作贬义,但它绝不是汉语
中“有野心的”等值对应词。 因此英语中除了 greedy and ambi-
tious, ambitious and ruthless 等说法之外, 还有 poor but ambi-
tious 及 ambitious and hardworking 等说法。 如不知道这个词在
同样,我们比喻“多如牛毛”时,英语人士习惯地表示为我们难以
想象的“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
交际障碍还可归因于汉、英两个民族所处的不同社会制度。
例 3:我们提倡“五讲,四美,三热爱”。
若 译 成 “five stresses, four beauties and three loves” 操 英
我们不难理解原作要表达的是一位在家中主宰一切的主 妇。但按照汉文化的习惯,我们通常把此类主妇称为“母老虎”而 不是“母狮子”。因为在西方“狮子”一般被视为林中大王,它在动 物中是最有威望的,而在中国取尔代之的却是老虎。这正是为什 么有部电影叫《狮子王》,而不叫《老虎王》的原因。这也说明了为 什么中国许多人家墙上挂的是猛虎图,而不是猛狮图。
语本族语的人会对我们竟然提倡“四个美人和三个情人”而感到
奇怪。
因此 , 后来我们译为 :“five stresses, four points of beauty
and three aspects of love, 并 加 注 释 :stress on decorum. man-
ners, hygiene, discipline and morals; beauty of the mind,
让我们试析下句中的两种译文: A) 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饭菜,叫我怎么样呢? (曹雪芹:《红 楼梦》) 译 文 :a)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 — ——杨宪益 a’)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 Hawkes 杨的 译 文 着 重 表 现 原 作 的 中 国 文 化 , 而 Hawkes 的 译 文 方 便了西方读者的理解。 所以两种译文各有千秋。 另有一例: B) 他 认 为 离 开 了 办 公 大 楼 ,离 开 了 政 工 部 门 ,就 是 离 开 了 政治,就听不到那些闲言碎语了。谁知是离开了咸菜缸又跳进萝 卜窖。 (蒋子龙:《赤橙红绿青蓝紫》) 此例中“咸菜缸”和“萝卜窖”是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特征。 为了方便西方读者,可以换用他们熟悉的形象,使得交际语用等 效。 所以可以译成:“from bad to worse”. 2.3 翻译中的语用综合对比 在翻译实践中, 很难明确区分语用语言与社交语用这两种 等效,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可不必拘泥于求得哪种等效,而只 需表达原文的意向或语用意义就行。 下面试举数例: 例 1:I think he was married and had a lioness at home.
bird’s cheep was to be heard.
-- Hawkes
a’’) (……To her surprise, the courtyard was) utterly qui-
- 25 -
第 8 卷 第 10 期
Vol. 8 No.10
读与写杂志 Read and Write Periodical
language, behavior and the environment; love of the mother-
land, socialism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这样的表达虽然啰
嗦,但不至于引起信息障碍。
2 语用翻译(根据语境,进行英文转换)
2.1 翻译中的语用语言对比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2-1578(2011)10-0025-02
1 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 1.1 文化差异影响信息的获得
例 1:A)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 如果忽视文化差异, 将这个标语 用 英 语 说 成 :“Go to work happily, and come back safely! ”就会曲解原意。 而此句的本意 是 表 达 一 个 祝 福 ,A)句 中 的 话 语 是 虚 的 , 其 实 它 还 包 含 了 其 他 意 思,所以翻译成“Good Luck! ”就更适合语境。 文化差异影响听话人获得信息的原因, 往往是说话人越过 了话语的字面意思,传递一种带有文化因素的暗含意图。 例 2:The guy’s got a Midas touch. 这 儿 的 “Midas touch”指 什 么 呢 ? 这 个 故 事 起 源 于 古 希 腊 , Midas 是希腊国王,Midas touch 是他的点金术, 再结合社交语 境,最终推断出那人很会做生意,他无需花费太多气力,就会像 点物成金那样轻松赚钱。 例 3:中国是块肥肉,谁都想吃。 以前谈到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国外侵略者总想打我们 的主意时,我们就用这样的话来形容。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西 方人,是很难从这样的形象说法中获得信息的。他们会有这样的 疑问:汉语中竟用肥肉(而不是瘦肉)来形容“谁都想吃”的好东 西! 1.2 文化差异误导信息的获得 操汉语或英语等不同语言的人们具有不同的民族心理。 这 种文化差异使他们在交际中可能会获得不确切的, 有时甚至是 错误的信息。 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语句大多含有贬义; 英文中也有一些与 狗有关的短语,但与汉语相反,大多都含有褒义。 例 1: You are a lucky dog. 操英语的本族人与中国人交际时说这样的话, 是向对方表 达一种羡慕的心情,但它并不会引起中国人的好感。 中国人对自己国家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龙”怀有至高无 上的尊重,“龙”是封建时代皇帝的象征,又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故有“龙的传人”的说法。而西方人对“龙”没有好感,因为在他们 的文化里,“龙”是一种能喷火的、凶残的怪物。 例 2:这位个体户老板望子成龙,将儿子送到高价的“贵族 学校”。 这个句子中的“贵族”与“龙”都带有强烈的汉文化色彩,如 不加解释地用英语转述给不懂中国文化的英语人士听, 他们会 很难获得正确的信息。 文化差异导致获得错误信息的另一个原因是: 操汉语或英 语的人们各按自己的文化习惯进行推理。 例 3:All we could be doing with the loss would be locking the stable after the horse had been stolen. 此 句 中 “locking the stable after the horse had bee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