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弛结合 波澜起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弛结合波澜起伏
孔子曰:“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杂记下》)这句话原本是用来说明治国道理的,但也可以用来说明文章写作的道理。“张”,原指将弓弦拽紧,弓口张开,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情形,其后引申为我们现在所说的“紧张”;“弛”,本指放松弓弦,其后又引申为“松懈”或“轻松”、“舒缓”的意思。文章的写作,特别是以叙述事件、描写人物为主的记叙文,运用张弛结合的写作技巧,很容易使写出的文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伏跌宕,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获得很好的表达效果。汉代司马迁在他的历史巨著《史记》中,有很多地方就是运用张弛结合的方法来描绘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过程的。其中,选入高中教材的《鸿门宴》一文,就是一个成功运用张弛结合的方法来写人叙事的典型范例。下面,我们结合《鸿门宴》一文的具体内容,对张弛结合的写作技巧进行简要的分析,或许对学生们学好《鸿门宴》一文和进一步提高记叙文的写作水平有一定的帮助。
一、曹无伤告密、范增劝说、项羽下令,大战在即、众寡悬殊、情势危急
我们知道,为了尽快地消灭秦王朝,楚怀王派项羽和刘邦率领军队从两路向关中进军,并约定“先入关破秦者王之”。刘邦率领的军队是从秦军力量较弱的河南南阳向西,经武关、蓝田一线,顺利进入关中,消灭了秦王朝,并且“封府库,籍黎民”、“派人把守函谷关”,意欲独占关中;而项羽则是在“河北”与秦军的主力决战。等到项羽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带兵来到函谷关的时候,刘邦早已派兵在这里设防了。所以项羽非常恼火,命令军队破关而入,强行进入了关中。这时,刘、项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按约定,刘邦先入关,当王;按功劳,按力量,项羽功劳最大,力量最强,也当王。看来,刘、项之间的军事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了。那么,刘、项冲突最直接的导火索又是什么呢?第一,曹无伤告密。司马迁在《鸿门宴》这一部分首先写到:“沛公军灞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第二,范增的分析和劝说。范增首先分析了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入关前“贪于财货,好美姬”,入关后“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这表明刘邦有政治野心。接着,范增又用迷信的手法来提醒和激怒项羽,说刘邦头上的云气“皆为龙虎,成五采”,这是帝王的气象,因此要“急击勿失”。曹无伤的告密和范增的劝说使项羽震怒,当即就下达命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在这一部分中,司马迁同时把双方的军事力量进行了对比:刘邦的军队是“十万”,项羽的军队是“四十万”,可谓是众寡悬殊!按照司马迁的叙述,一场恶战似乎已经不可避免,关中的形势立刻紧张了起来。文章读到这里,有谁能够不为刘邦的命运担忧呢?这就是“张”,非常的紧张!作者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叙述,使文章一开始就呈现出阴云密布、暴风骤雨即将爆发的势头,一下子便把读者的心给揪紧了。
二、项伯泄密、刘邦谢罪、项羽轻信,气氛缓和
眼看第二天就是一场恶战,但谁也没有想到,在司马迁的笔下,事情在一夜之间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这个变化主要是由项羽集团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
——项羽的叔叔项伯引起的。项伯是一个只讲哥儿们意气而没有政治原则的人,他和刘邦帐下的主要谋臣张良有交情,生怕张良在激战中遭遇不测,所以就“夜弛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这样,就使刘邦集团有了谋划和准备的机会。项伯不但见了张良,而且还被张良领着见了刘邦。狡猾的刘邦一方面和项伯“约为婚姻”,一方面用花言巧语来蒙骗项伯,取得项伯对自己的信任。头脑简单的项伯非但轻信了刘邦的话,而且还给刘邦出主意,让他明天一早到鸿门“谢项王”。项伯回到自己的军营后又在项羽面前为刘邦说情,说刘邦是有大功的人,攻打刘邦是“不义”的。这便动摇了项羽攻击刘邦的决心,为把一场战争变成一桌宴席奠定了基础。
第二天一大早,刘邦带人就来到鸿门向刘邦道歉谢罪。名为谢罪,实际上是用花言巧语千法百计地哄骗、讨好项羽,解除项羽对自己的担心和疑虑。刘邦称项羽为“君”,称自己为“臣”,把自己先入关说成是“不自意”,说自己“籍吏民,封府库”是为了“待大王来”,说派人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别的盗贼,把刘、项之间的矛盾归罪于“小人之言”。结果,项羽完全听信了刘邦的话,于是就按座次坐下来一起饮酒。就这样,一场即将爆发的战争,在转眼之间烟消云散,化为乌有,变成了一桌宴席。这就是“弛”,是轻松,是舒缓,文章读到这里,读者的心情自然也就轻松了许多。
三、范增示意、项庄舞剑,杀机四伏、危如累卵、波澜又起、肉跳心惊
在司马迁所描绘的楚汉相争的故事里,轻松、舒缓的气氛永远都是暂时的,而激烈尖锐的矛盾斗争则是贯彻始终的。在鸿门宴上,虽然刘邦以巧妙的辞令取得了项羽的谅解,但项羽集团中的二号人物范增却有着清醒的头脑,他知道“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现在刘邦自己送上门来,这是消灭刘邦集团的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所以,在宴席中,范增“数目项王”,又拿着身上的玉佩“以示之者三”。范增用眼色和玉佩暗示项羽要趁机杀掉刘邦,可是项羽“不应”、“不忍”。范增很着急,就走出宴席找到项庄说:现在项王不忍心杀刘邦。但现在不把刘邦杀掉,以后他就要夺取项王的天下,你们这些人都将会成为他的俘虏。因此项庄就拿着宝剑进入宴席,借给大家助兴为名拔剑起舞,想在舞剑的过程中杀死刘邦。在这个关键的时刻,项伯明白项庄的意图,所以他也“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尽管如此,在这刀光剑影的宴席上,刘邦等人的性命必然是十分危险的。项伯的出场,恰恰使得鸿门宴的气氛更加紧张,并且也给读者带来了几分悬想。人们会心惊肉跳地面对眼前这腾腾的杀气,会屏息注目事情的发展,会捏着一把汗来猜想事情的结局。此时此刻,鸿门宴中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这就是“张”!
四、樊哙镇敌、刘邦走脱、张良献礼、范增斥骂,埋下伏笔
在项庄舞剑的紧要时刻,张良出外找到了刘邦麾下的猛将樊哙,说:“今者项庄拔剑,其意常在沛公也。”于是,樊哙“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带剑拥盾”直接闯入了宴席。在这里,司马迁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樊哙闯入宴席之后的情景:项羽赏给他酒,他“立而饮之”;项羽“赐之彘肩”,他“拔剑切而啖之”;项羽称他为“壮士”,问他能否再喝酒,他说“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并顺势责斥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