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论文第一篇: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论文2013—2014学年第二学《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期末论文题目:商鞅对法家思想文化的贡献和启示姓名:学号:院部:专业:班级: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和启示论文提纲摘要:在中国文化中,法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法家思想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仍旧对我国今天的法治思想与体制建设有深远意义和启示,这些成绩的创造少不了一个伟大人物-----商鞅。

商鞅作为法家思想的真正实践者对法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今天看来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应当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使之成为历史长河中一部不朽的史诗。

关键词:商鞅法家思想法治贡献正文: 1.商鞅个人简介与历史背景造就了商鞅变法简述商鞅个人简介与历史背景相结合,提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和成果。

2.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通过商鞅对法家思想的完善和具体措施,举例说明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

3.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对我们的启示简述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和商鞅变法及商鞅个人对我们与我国当今社会法律体制完善的启示。

参考书目结束语:肯定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表达出法家思想在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中也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与发展法家文化思想,使之更加具有现实与实践意义。

商鞅对法家思想文化的贡献和启示摘要:在中国文化中,法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法家思想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仍旧对我国今天的法治思想与体制建设有深远意义和启示,这些成绩的创造少不了一个伟大人物-----商鞅。

商鞅作为法家思想的真正实践者对法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今天看来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应当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使之成为历史长河中一部不朽的史诗。

关键词:商鞅法家思想法治贡献 1.时势造英雄,商鞅变法应运而生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法家学说的奠基人,思想家,政治家,真正做到了将自己的政治思想有力地贯彻到国家的治理中,是法家思想的实践者,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人。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论文

摘要2008年6月,全球同步首映的梦工厂动画大作,一部以熊猫、功夫等中国文化元素为主要卖点的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在国内院线上映,首日票房便直逼千万,在中国大获成功。

该电影之所以获得空前的成功,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文化元素与美国价值观的完美结合。

一、中国元素简介中国元素是指被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所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体现了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以及风俗习惯等,其中中国的企业及品牌也属于中国元素的组成部分。

中国元素不是简单的传统文化的象征,而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

简单来说,中国元素可以分为中国固有元素、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国现代文化元素,包括如国家形象、著名建筑标志、伟大成就、历史人文景观、重大发明创造、民风民俗、服饰、特色食品、手工艺品、二、《功夫熊猫》功夫熊猫是美国动画公司梦工厂的创作,但故事的主题蕴含了大量的中国元素。

“功夫”所指的是中国传统武术,当然主角是名为阿宝的熊猫;众所周知,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就这影片的名字知道制作者到底花了多少精力去了解中国文化?相对于我们对中国文化有了解多少?《功夫熊猫》除功夫以外,《功夫熊猫》的故事以中国为背景,由景观、布景、服装以至道具均充满中国元素。

美术总监Raymond Zibach为此花了8年时间,钻研中国文化、艺术、建筑、山水风光,务求做好动画中每个细节,忠实反映中国特色。

《卧虎藏龙》和《英雄》亦是美术人员的重要参考材料,难怪片中的宏伟建筑如“英雄宝殿”和“翡翠宫”均带有这些大制作的影子。

而故事背景所在的“太平谷”,就以桂林和漓江为蓝本,山光水色大有“甲天下”的水平,相信中国观众看得格外有亲切感。

而在角色方面,两位编剧深得传统中国武术的“真传”。

除了影片的主角——胖胖的熊猫阿宝,绝对是以中国国宝乃至世界稀有动物的身份而近水楼台之外,猴子、毒蛇、丹顶鹤、老虎、螳螂则是中国传统武术中几路最知名且最具特色的拳法武术的代表。

无数国人以及众多热爱中国武术的老外们想必都对“猴拳”、“蛇拳”、“虎鹤双形”、“螳螂拳”等名词谙熟于心。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课程论文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课程论文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课程论文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文化长廊中的一块瑰宝。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篇一:《浅谈中国传统文化》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几千年来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

源远流长的华夏传统文明在中国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和功绩,无论我们处于怎样发达的社会,始终都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作用。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早在远古时代,智慧的人们就开始注重珍爱生命了。

然而,在现实中,在现代这样一个发达的社会里,还是存在着那么多的人蔑视生命,不尊重生命,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校园的自杀事件,接二连三的发生,除了对这些年轻生命的惋惜,更多的是多他们的鄙视。

他们不懂得珍爱生命,就算他们有太多的烦恼和压力,也不应该选择自杀来解决。

自杀之不过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懦夫的表现。

“好死不如赖活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些古人的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生命的力量是很伟大的,只要有生命存在,就没有完不成的事。

“生命诚可贵”当我们看到日益上升的自杀人数,我们又是怎样一种心境呢?再回到庄子的思想,生命是美的,是大自然的给予和馈赠,生命是宝贵的,是一定要珍爱的。

只要是有损于生命的东西,都要抛弃。

我建议那些想要轻易放弃生命的人去好好读一下庄子的书。

首先,谈一下庄子:1 谈“庄子”庄子(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庄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不仅继承了老子的根本思想,成为老子当之不愧的继承人,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拓展。

庄子的思想有着鲜明独特的风格和经久不衰的魅力,其风格和魅力是来自于他所表达的智慧和智慧的表达。

庄子不仅是一个智慧超群的思想家、哲学家,有着卓绝的思辨力,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美学家,充满着浪漫的气质。

庄子的思想,至博、至大、至深、至约,尤其是《逍遥游》一书,瑰伟奇特、文采绚烂,不愧称之为“天下第一奇书”“百家之冠”。

庄子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至人”“神人”“圣人”1.1 至人庄子“庄周梦蝶”——庄子梦见翩翩飞舞的蝴蝶,但醒来之后,庄子搞不清是他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论文3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论文3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论文(3)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论文范文名是父亲所取,字是主持冠礼的宾所取,是一个人成年的标志。

据《礼记·内则》记载,孩子生下来三个月,由母亲抱着去见父亲,父亲握着孩子的右手,用食指轻搔孩子的下巴,为他命名,这一仪式也叫“命名礼”。

表明承认孩子来到人间,加入家族。

儿童是无字的,字为尊称,有了字,也就意味着“成年”。

所以,《礼记·冠义》云:“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冠礼上给冠者取字,其象征意义如《白虎通·姓名》说:“人所以有字何,冠德明功,敬成人也。

”通过称号的改变来表明冠者社会身份的改变,也表明社会对其成人身份的尊重与认同。

最后,通过语言劝导,表达对冠者的道德期望与人生祝福,这主要是通过礼辞来实现的。

如上所述,冠礼有三加,三加的祝辞各不相同。

据《仪礼·士冠礼》记载,始加、再加和三加的祝辞分别是:“令月吉日,始加元服。

弃尔幼志,顺尔成德。

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吉月令辰,乃申尔服。

敬尔威仪,淑慎尔德。

眉寿万年,永受胡福”;“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

兄弟具在,以成厥德。

黄?无疆,受天之庆。

”三次加冠的礼辞各异,但都包含着劝诫与期望,劝诫冠者从此抛却童稚之心,保持成人之威仪,谨慎地修养成人之德。

同时,以德与福之间的关联来警戒冠者的言行,告诫他们只要能够谨慎修养德行,就能长寿、增福。

三冠礼的道德教育功能。

(一)通过明确的角色期待,促进个体道德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中,从自由无拘的、无社会责任的童年期到有社会责任的成年期是最重要的阶段。

个体能否完成这个阶段的顺利过渡,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的健康发展都至关重要。

因此,每个社会或群体都会想方设法通过特定的方式和途径来帮助个体进行心理调适,实现角色的顺利转变。

冠礼是古代中国为了帮助个体渡过“生命关口”而设计的仪式,是使个体从一个生物学意义的自我向“社会性自我”转变的重要手段,也是对个体进行教育的一个阶段性标志,对个体的社会化尤其是道德社会化具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这种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通过明确的角色期待来完成的。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由衷热爱,我选修了《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

短短的十几节课我确实学到了很多文化知识,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的专业属于计算机类,作为一名理工科的学生,我几乎每天都要和数字、计算打交道,花在文学方面上的时间真的是少之又少。

有时我也会担忧自己会变得越来越“没文化”。

事实上,中国文化知识的缺少对我的日常生活、人际关系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和文科生交流时,我总能感觉到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有时我甚至接不上话。

我下定决心要让自己做一个有文采的人,所以每次上中国文化概论课我都会认真听,记笔记。

很多同学讲的课件都很精彩,我也很佩服一些同学对文化知识独到的见解。

但或许是因为我的文学基础太薄弱了,有些知识我根本不明白,尤其是那些文言文的意思,在心里揣摩了很长时间也没搞懂。

我记得有一节课一个女生讲魏晋玄学讲到那些有名的美男子时,我又自卑了——那些有名的美男子的名字我以前闻所未闻。

我只能承认我在文化方面确实才疏学浅,了解不多,我真的有必要好好学习相关知识。

从前,我对儒学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孔子和高中学的《论语》上,很少会把儒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现在,我的思想比以前成熟了,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精彩的讲解也让我对儒家学说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要论述的是“儒学与当代大学生素养”。

毫无疑问,大学生人文素养需要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土壤里,积极而系统地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本根教育,打造具有中华文化气质和素养、具备崇尚科学和追求真理思想的优秀大学生,将是各所高校持续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以孔子思想为基础的儒家文化,作为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积淀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群体智慧和对人生的关怀,对中华民族品格和特性的形成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它作为一种文明成果,是今天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得以借鉴的宝贵遗产。

我认为大学生提高自身素养可以从儒家文化中学习以下几点:第一:不随波逐流,不朝三暮四的独立个性。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中国文化历史发展及感悟中国是一个拥有八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古国,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曾引领着世界潮流,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园中曾结出影响深远的思想硕果。

多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特色绽放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之花,典型地代表了东方文明。

从盘古开天到三皇五帝,从夏商周秦到唐宋元明清,以先秦诸子百家和程朱理学融汇成儒、释、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系。

中国文化经历了漫长的萌芽和发展期,对它的认识应该从宏观和全局上进行把握。

结合中国文化在各个阶段的特征和主要成就,把中国文化发展分为七个阶段:前文明期(新石器时代和传说时代)、雏形期(夏商周时期)、形成期(春秋战国时期)、定型期(秦汉时期)、发展期(魏晋南北朝)、鼎盛期(隋唐两宋)、衰变期(元明清)。

一、前文明期:新石器时代和传说时代中国在进入文明前经历了漫长了进化历程,这段时期奠定了中国文化独立发展的基础。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大约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

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的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

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

在传说时代,中国也产生影响比较深远的文化:三皇五帝的传说、羲和敬顺昊天和敬授民时等。

二、雏形期: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我国的奴隶社会时期,这一时期初创的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

(1)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分封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和意义: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生存的权利。

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第三,分封制是一个激励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中国文化概论总结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总结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总结论文中国文化概论总结论文——中华的形成和发展的意义中国作为一文明古国,在五千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历经纷乱离合而岿然不倒,保持了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实际上,古老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屹立不倒,不能不归功于传统文化坚固的维系。

罗素在20年代燕京大学讲演中,曾敏锐地指出,“中国实则不是一个政治体,而是一个文化体。

”传统文化的坚固一方面维系了中国的统一,一方面也造成了中国在近代的落后。

无论如何,一种文化能够在如此广阔的空间和时间里维系一个民族的生存,自然在它的独特魅力所在。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又是一个如此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儒法释固然是支柱,道家、墨家、兵家、名家、阴阳家、杂家等也同样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间和不同的社会领域各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这样一种庞杂的文化体系中,必须找出其精髓部分,才能有效加以继承和发扬,使之与今日中国的现实结合起来,以便在激变的世界保持自身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并延续下去。

一、何谓中国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意义非常广泛的词。

“文化”的定义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对文化的定义已达几百种。

在中国,“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易传》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简言之,即是以人教化,以伦理教化。

在两汉时,“文化”成为一正式概念。

“文化不改,然而加诸”“文化内辑,武功外忧”。

在西方,“文化”引申出对人的性情品德进行陶冶、教养之意。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通常我们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固然包括文学、艺术、宗教、民族等方面。

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则主要是如上文提到的以儒学为主体,同时包含法家、道家、佛教、兵家、名家、墨家、杂家、阴阳家等等的主体思想,这些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灵魂。

一般而言,在讨论传统文化时,是从一种历史学的角度,对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作抽象性的思考和探索。

因此,研究的对象也主要是从这个民族的主题思想着手的。

因为一个民族的主题思想是它的整个民族文化的高度结晶,是其它方方面面的共通点。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

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下面是可爱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的中国传统文化论文(较新3篇),仅供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一1、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一切东西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好的一面应当吸收,而坏的一面则应抛弃。

但是由于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都有这种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差不多既是好的,又是坏的。

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精华与糟粕两重性的特点,我们需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

(2)中国传统文化既然是一种传统,它就须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实现现代化,否则,它就不能得到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根据传统文化本身固有的精神,使那些可以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部分,能够更好地发展,并尽量吸取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来弥补传统文化中不足的一部分,使其发展得更加完善。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存在两重性,致使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既有丰富发展,又有消解异化。

所以,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既肯定又否定,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它;另一方面,马克思理论也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

只有在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才能促进自身的完善,实现马克思的创新与发展,成为适合中国的马克思。

2、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崛起。

这种崛起,也必然要求让我们中国特色的文化给多样化的世界文明注入活力。

文化的崛起,不仅仅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推进马克思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并吸收和借鉴其他一切文化的优秀成果,以构建出中国特色社会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中国文化概论论文本学期学了中国文化概论,了解了很多种文化,尤其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了解了有关佛教以及道教等文化,所以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对佛教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佛教自两汉之际开始传入中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深受儒家、道家的影响,同时也给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逐步走上了儒释道三教融合的道路,一步步中国化、民族化,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是纯粹的儒家文化,而是儒佛道三家汇合而成的文化形态了。

"作为外来文化形态的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首先归因于文化选择机制的作用,即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选择。

第一,文化选择的根本依据在于需要与价值的契合。

佛教要在中国生存、流传,必须取得中国社会政治和传统文化的认可、宽容和支持,佛教与儒家;中国传统文化也需要佛教为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营养和补充。

而佛教具有满足这种需要的独特价值:宗教价值。

中国人宗教的观念、感情淡漠,这与本土宗教发展不充分、不完善相关。

中国人首先是把佛教作为宗教引进的。

遂有西行求法之举.在初传时期,中国人以固有的宗教信仰眼光视之,即把佛教看作神仙方术之一。

佛教的传入,给中国人的宗教生活注入了新气息。

对于佛教的宗教价值,封建统治者深知:"若彼愚夫、愚妇,理喻之不可,法禁之不可,不有鬼神轮回之说,驱而诱之,其不入井者几希。

"哲学价值。

佛教既是一种信仰方式,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一般说来,宗教以信仰为基础、以解脱为目标,重体验亲证;哲学以知识为根据、以真理为终的,重概念分析。

但二者的矛盾和对立,只在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下往往又相融相通。

佛教虽强调信仰,却终究不能不以某种方式诉诸理性,从而表现为人的思想和行动。

佛教以哲理为基础,宗教信仰建筑其上,宗教信仰和哲学思辨紧密结合。

佛教作为宗教唯心主义,从本质上说是和科学、唯物主义根本对立的,但其中包含了辩证法颗粒和唯物主义因素,尤其是一些范畴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火花,其哲学思辨水平要高于其他任何宗教。

《中国文化概论》结课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结课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结课论文漫谈中国文‎人折射出的‎中国文化遥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岁月‎,儒家之“仁”,道家之“无为”,墨家之“兼爱非攻”,法家之严谨‎,兵家之战略‎战术……一个思想大‎爆发的时期‎,引发了十余‎种学说;一场学术流‎派的碰撞影‎响了人的思‎想和行为,奠定了几千‎年文化的基‎础……“文以载道”,“道”传于四野,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传承至今,谓之文化。

中国文人,将思想述诸‎笔端之时,觥筹交错、唇枪舌战之‎际;以文字承载‎的思想,折射出了怎‎样的中国文‎化呢?自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渐‎渐沦为统治‎的工具;自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更加禁锢了‎人的思想,最近读古文‎时也时常感‎到一股浓重‎的儒家思想‎气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仁爱孝悌”“谦和好礼”“克己奉公”“修己慎独”等,也出自儒家‎的经典。

可以说,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文化‎影响,不可谓不深‎厚。

然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不‎至于毫无用‎处,无论人们是‎否记得,它总会在后‎人身上刻下‎它的影子……道家的无为‎而治,以至于后来‎的黄老学说‎;兼爱非攻的‎思想,都能在文人‎的文字里嗅‎出它的气味‎;日常生活中‎所谓“知天命”“明哲保身”,出世和入世‎,无不把这种‎思想渗透于‎其中,融进文化里‎……中国文人积‎极的入世观‎念和爱国情‎怀,渗透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建功立业,这种积极的‎济世情怀,出于儒家的‎积极入世的‎观念。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老先生‎也曾如此盼‎望国家的统‎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也曾‎如此说。

三国故事中‎,诸葛亮的舌‎战群儒里那‎段话,阐明了古代‎读书之人的‎态度:“儒有小人君‎子之别。

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

中国文化为什么能绵延千年(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文化为什么能绵延千年(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文化为什么能绵延千年——《中国文化概论》论文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谈到中国的传统文化。

这种由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繁衍,它们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那么,中国文化为什么能绵延千年?通过中国文化概论课的学习,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中国传统的民风民俗、衣冠服饰、节日、文学、建筑、中医等几个方面做出解答。

一.民风民俗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

我们常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

几千年来,这些风俗已成为各地人们心中无需言说的默契。

正因为有了这些民风民俗,我们的生活中才会有人们都认可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二.衣冠服饰中国传统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

上衣下裳制,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

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下裳类似围裙的形状,腰系带,下系芾。

衣裳连属制,古称深衣,始创于周代。

深衣同当代的连衣裙结构类似,上衣下裳在腰处缝合为一体,领、袖、裾用其它面料或刺绣缘边。

深衣这一形制,影响于后世服饰,汉代命妇以它为礼服,古代的袍衫也都采用这种衣裳连属的形式,甚至现今的连衣裙也是深衣制的沿革。

三.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

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世界文化的宝库。

在广袤的疆土上,孕育着多样的文化形态,包括语言文字、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等。

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厚性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和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国的文字系统是世界上最早发展起来的文字系统之一,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宝藏之一、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独特贡献,它不仅是一种表达和交流的工具,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

汉字的演变过程中,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和思想进程,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内涵。

通过学习和理解汉字,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沉淀和智慧。

中国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等众多思想流派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之道,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道家思想追求自然和谐,崇尚无为而治;墨家思想注重公正和平等,强调利益共享。

这些思想为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提供了思想指导和价值观念。

中国文学艺术是中国文化展示的重要方面。

从古代的诗词文学到现代的小说和电影等,中国文学以其丰富的叙事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古代文人雅士以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留下了许多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

现代文学作品也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变革。

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内涵,深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

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古代也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农业、医学、冶金等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智慧和创新精神成为世界科学史上的辉煌篇章。

中国的宗教信仰和礼仪习俗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体现。

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在中国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传统的婚礼、葬礼和春节等节日都富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题目:论述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专业:工商管理姓名:付伟学号:10051038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居住地的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形成及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是文化形成的首要因素。

如果把各民族、各国度有声有色的文化表现比喻为一幕接一幕的悲喜剧,那么,这些民族、国度所处的地理环境便是这些戏剧得以演出的舞台和背景。

中国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和发展的。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它深深的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多样性、封闭型和独立性,以及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所说的地理环境,通常是指环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界,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生物、水文、自然资源等等,它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中国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较早地产生了文明。

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中国文化的摇篮。

中华民族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国文化。

中国不但疆域辽阔,而且地理位置比较优越。

中国大部分处于中纬度,气候温和,又位于全球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的东部和全球最大的海洋-太平洋的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不远,季风气候显著。

大部分地区雨热同期,温度和水分条件配合较好,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各朝统治者都是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

究其原因,地理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以农业立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

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产生的基础上的。

中国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延续性、多样性、开放性与封闭性等特点。

地理环境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文化的第一大特性是延续性,这种文化特性受到地理环境的深深影响。

从中华文化产生开始,中国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从来没有中断过,具有明显的延续性,这不得不归结于中国辽阔的地理环境。

中国---中国文化概论结课论文

中国---中国文化概论结课论文

上中国文化概论课有感千年的文化,千年的概论,每一个朝代,又何尝不是一种文化的缩影,今人从书中了解的难免有点浅显,但是中国文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给你身临奇境的妙感,带领你一步一步似乎又是一个朝代一个朝代的领略中国文化的深邃。

开始选人文选修课的时候,我不知道有哪些课,当时的我没有电脑,只能叫学长给我选。

我的写作本领不怎么样,但我对文学的兴趣却十分的浓厚,我觉得只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里才能汲取到文学的精华。

于是我就选择了这门课。

初接触这门课程的时候多少有些迷惑,但或许这也恰恰证明了文化内涵的一种深刻,证明了这门课程的意义。

确实,姑且不谈上完此课程我对中国文化又多了多少了解,单是那种巨大的时间跨度就会让人忍不住在内心生出无尽的庄严之感。

中国文化概论,如果只是看名字并不太像一门学术研讨课,不过即使说成是“概论”,对研究中国文化来说还是不容易的。

“文化”这个词听起来很普通,大家都不感到陌生。

不认识字的人,但这些人的行为、心态都会受到民族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可是要说清楚什么是文化,要对此作出科学的界定,都似乎又成为难以捉摸的东西。

这门课叫《中国文化概论》,这与文化史课又有所不同。

后者是按照时间顺序,阐明一个国家思想文化的形式和发展的历程;而作为“概论”,则要按不同的专题进行论述。

虽然有些专题也要讲述其发展顺序,但重点还是要阐明各个专题的特殊内容。

课堂上,老师为了引领我们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他首先就向我们阐述了民族的定义,告诉我们什么是民族;然后在接下来的课程中,老师先后向我们介绍了中国文化的流变和分期,中国文明发展的道路,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佛教,还介绍了宗教的相关知识,阐述了中国宗教的发展以及在中国的地位和国家对宗教的处理方针。

在最后一节课上,老师就给我们做了一个总结,较为系统地论述和分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内容、核心、类型以及特点等知识。

虽然每个星期只有一节课,但是在老师的介绍过程中,每节课的内容都相互的串联起来,交织成一幅丰富多彩的画面,从而显示出中国文化整体的概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范文传统文化肩负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创造的文化,具有中国本土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范文篇1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摘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国,其中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思想,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德育、智育和美育三个方面来阐述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并希望能从中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灿烂的文化历史遗产。

传统文化中蕴含和积淀的教育理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一直以来都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也影响着整个民族的世世代代的教育。

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语cultura,具有制作、掘垦、居住、动植物培育等于物质生活相关的意义,引申出对人的性格的陶冶及品德的教养之意。

而今天的“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全部内容。

而“传统教育”作为一般的日常概念来说,是指历史上延传下来的教育现象而言的,相对近代教育而言有封建的传统教育;相对于现代教育而言有近代的传统教育。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创造的文化,具有中国本土特色。

从夏、商、周一直延续到清末侵华战争前,它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的作用下,经过世世代代的传承和积淀,逐渐形成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德育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的核心。

从孔子开始就有:“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言论。

再到后来的孟子又把德育加以发展。

《大学》开篇也写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中国历代教育家都非常重视道德教育,逐渐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以德主教的教育观。

1、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仁爱仁爱的德育思想主要是由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提出的,他认为社会中出现的很多争斗,不公都是因为缺乏仁爱造成的,因为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彼此之间缺乏同情心。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之史学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财富。

而史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条件。

关键词:史学、发展、地位与意义正文: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人创造的文明史册中最为瑰丽璀璨的乐章,是对五千年华夏文明前进步履的生动记录,是对中华民族不断创新精神的凝聚和聪明才智的结晶。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语言文字,古代文学、艺术、哲学、宗教、伦理、史学等领域的辉煌成就。

其中,最令我感兴趣的是史学领域。

中国传统文化之史学史学,从广义上讲是完全独立于人们的之外的、过往社会的客观及其发展;另一方面,它是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

在我看来,史学是通过记述和研究历史演进,以展示未来的学科。

历史记述,受主客观条件局限,不可能完整、全面,还可能出现歪曲事实的情况。

这其中有诸多原因,比如:一,搜集史料的制度有局限,记述范围不可能面面俱到。

二,进行记述的人,居庙堂之高则不知江湖之事,而局江湖之远则不知庙堂之事。

三,随着历史发展,修史中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劲,政治思想决定修史的主导思想,主流思潮决定修史者的基本意思等。

由于这些原因,后人所见的历史记述,已经不可能是“纯粹”的人类社会演进客观过程,而是作为社会主体所代表的演进主流的基本历程。

因此,对历史记述进行研究,就要弄清真相,并进行诠释。

史学就是在弄清真相和进行诠释的不断交织中成为一门学科的。

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程中,中国史学形成了自己诸多的特征:(一)功用趋于政治化。

史学功用问题,实际是治史宗旨问题,也即研究历史的目的与任务。

(二)思想日益伦理化。

贯穿中国古代社会的,先是以氏族血缘为纽带,后是以家族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宗法观念。

它不仅对古代哲学思想有着明显和直接的影响,而且深深地渗透到史学领域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浅析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及措施【摘要】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是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技术、经济、文化交融的必然。

要在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加强政府的宏观干预,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专项基金制度,建立更多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产业问题措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又对“文化”和“软实力”进行了论述,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应该是也必然是我国今后发展的重点产业。

一、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家进行经济转型的重要手段。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指出,创意产业产值约占英国GDP的8%,在全球则占GDP的7%。

创意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超过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

文化创意产业以其较高经济效益和较低的能源消耗,很快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浪潮。

随着2000年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就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将文化创意产业列入了“十一五”发展规划。

北京使其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在全国创意产业中的地位为其他城市无法替代。

随着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文化创意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已经成为北京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

同时,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具有优厚的文化资源,无论是在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在精神文明创建方面相比其他城市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另外,北京还有强大的人才资源,除了有北大、清华等全国知名的高等学府外,还有中关村等众多科技园区。

更加值得称赞的是北京的世界500强企业及跨国公司数量已超过顶级世界城市伦敦。

2021年2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给上海“设计之都”的光荣称号,正式批准加入“创意城市网络”这充分显示了上海近几年来也做出了积极的产业调整,重点发展创意产业。

据调查,上海的创意产业总值从2021年的493亿人民币增加到2021的1148亿,占全市GDP比重从5.8%增加到7.7%以上。

目前,本市创意产业形成了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和时尚消费等五大创意产业门类;形成了总建筑面积达250万平方米左右的85家创意产业集聚区包括花园坊、M50、八号桥、田子坊等著名产业园区,入驻企业超过5000家,吸引了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从业人员8万人,吸引了近百亿元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累计全市63所高校都有创意与设计相关的科系。

但上海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表示,在生产服务型的创意产业领域,上海的总量还是不够,须大力提高先进制造业的创意含量,服务业与制造业必须通过创意和设计相对接,才能升级优化。

专家研究表明目前上海工业产品价值中的设计含量约28%,对比发达国家的40%仍嫌不足。

与此同时,上海要大力发展消费型的创意产业,刺激中产阶层在内的消费市场,让上海成为全世界第六个时尚中心城市。

另外,文化创意产业也涉及到越来越多的行业。

早在1998年,英国政府文体部选定了13个门类作为创意产业范畴,而在我国,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21》把中国的创意产业划分为8类,即:影视文化类、电信软件类,工艺时尚类、设计服务类,展演出版类,咨询策划类,休闲娱乐类和科学教育类。

这些领域遍布人民群众生活的各个层次,具有较强的普遍性,这就更加使得中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刻不容缓。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环境虽然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崭露头角,但是中国的创意产业发展较许多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言还是较为落后。

例如资源和人才严重匮乏、市场集中度偏低、尚未形成高效顺畅的产业链、出现大量浪费现象等亟待解决。

1、创意人才缺失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和关键。

但是,就目前我国的情况看来,从事创意产业人才的数量、质量都还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要求。

就目前的资料显示,在上海从事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所占的总就业人口比例还不到1%。

北京的78所高等院校,普遍没有设置能够培养出具有现代观念的、全球意识的、经济头脑的、通晓文化创意产业内容和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课程与方向。

2、园区建设浪费严重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很多城市存在大量的急功近利的不合理工程,不顾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严重脱离生产实际,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资源浪费,对创意产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

现在中国的大部分创意产业园区多由政府出面建设或者是由废旧的工厂转变而来,创园之际由于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发展的很好,但是,对于后期园区的发展模式、经营手段等明显准备不足,虎头蛇尾,极大地影响了创意产业的发展。

3、发展模式不完善文化创意产业总体发展模式不完善,虽然数量上急剧膨胀,但是发展的质量普遍不高,集约化程度低。

以动漫产业为例,北京某动漫企业负责人说,北京尚未完全摆脱“漫画→读者”“动画→投资”“厂商→购买少部分动漫形象→消费者”单项赢利模式,“衍生产品制造商→漫画→衍生产品制造商互动开发→动画制作→衍生产品→消费者”的产业链尚未形成无缝对接。

三、制定措施,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要想得到充分的发展,必须克服上述不利因素,在观念上来一场思想大解放,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使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提升和拉动作用日趋明显,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更加和谐完善。

1、政府支持,政策开路政府部门必须在继续巩固传统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上,花大力气重点扶持文化产业及创意产业,必须制定宏观、具体的发展规划以及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从事创意产业的公司和个人,因为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中国在该领域有着巨大的商机,创意产业必将成为中国服务产业今后发展的新亮点。

2、资金支持,经费确保政府要重视和鼓励科技投入和文化创作的前期投入,一方面要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拓宽其他融资渠道。

鼓励社会各界资本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投资经营,实现投资来源的多样化,投资方式多元化,投资主体社会化。

建立专项发展基金,并制定与产业导向相匹配的基金使用方法,引入投资风险机制。

3、联合机构,专项管理建立专项管理部门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一个专业的拥有管理职责的联合机构,对创意产业事业进行专项管理,为更多的从事创意产业的公司和个人创造一个进行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平台,沟通外界企业促成其与创产企业的合作;提供政府最新的体制革新和政策动向,推动创意消费和创意生产的社会结合;支持本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在推动本国产品国际化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从而为我国形成成熟的创意产业链做出贡献。

4、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政府要有意加强院校中专门创意人才的培养,利用网络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专业资格培训,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吸引灵感迸发、创意迭现的专业设计者还有能对整个行业发展具有引导性的领军人物或高级管理者;实行和完善管理模式和分配制度,充分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无形资产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关注我国的高等教育形势政策,加强与外国的人才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方法培养创意人才,争取早日建立起完善的创意人才培养制度。

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

5、建立更多的创意产业园区自2021年4月上海首批建设18家创意产业集聚区,园区中入驻了来自美国、日本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意设计企业800多户,从业人员上万人,产业门类涉及工业设计、游戏软件、动漫艺术、网络媒体、时尚艺术等以来,建设创意产业园区的热潮便在国内兴起,园区有利于形成产业链,加强企业之间的合纵连横,提供更多的机遇。

可以充分利用城市中的废旧工厂或者历史建筑进行改造翻新,既可以减少新建园区和拆迁带来的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又可以加快推动都市型经济发展,为加快转变经济方式作出贡献。

另外,还可以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城市科技园、创意孵化基地等建设创意产业园。

既可以通过大学吸纳高等人才又可以将产、学、研充分结合,发挥知识经济的巨大力量,不仅如此,通过园区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公共市场体系,打造产业链,推动建立有利于创意产业发展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从而促进创意产业发展。

在当今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具有巨大经济效益的重要重要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仅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市场潜力大、就业吸收能力强的特点,同时促进中国从传统的加工制造密集型大国进行产业结构的革新与转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把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产业的高度,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制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1]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企鹅出版社,2002.[2]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21.中国经济出版社.[3]张启新QN018.北京日报,2021.[4]符绍强.新闻战线.2021,3.论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文化的影响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全球化逐渐形成,出现了“经济一体化”。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文化逐渐也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

文化全球化作为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益呈现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它的形成对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文化的全球性互动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

一般来说,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1]。

由此可见,文化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结果,它属于全人类,但具体到每一个国家,文化又强烈地表现出每一个国家的特点。

正是由于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容,文化被全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民族与个人享有,文化的兼容性使它在全世界各个国家进行着空前的互动,而这种互动则是伴随着政治、经济等人类的实践活动进行的。

1.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它的发展需要在实践中进行。

关于人类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曾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

因此,实践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

文化全球化时代,人类的实践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拓展,突破了原有时空的限制,从而使文化实现全球化传播,但文化全球化的更深层涵义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实践基础上,通过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在文化价值观念、文化模式等方面的冲突、磨合与整合,建构新的文化关系、文化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