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仨》读书笔记

《我们仨》读书笔记杨绛在书中好几处都谈到,钱钟书给人的印象是骄傲的,有时也是呆板木讷的。但是我们也可以从杨绛的话语中最明确地感受到,她理解他,也欣赏他,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灵魂伴侣“吧。越是有精神高度的人,越难找到能够理解自己的人,而钱钟书和

我对政治不甚了解,也毫无兴趣,对钱钟书的了解也只限于《围城》和日常聊起的只言片语。起初有读《我们仨》的欲望,完全是因为这个温暖而饱含深意的名字。整本书读完,觉得书的内容和它的名字别无二致。

这本书激起了我对人生的一种认识,让我更进一步确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过一种怎样的人生。“我们仨“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们在国外留学时承受了生活上的种种不适和沉重的课业负担,回国后与大家庭的相处也多有磕绊,文革时期更是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最终,还遭遇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心酸。这些疼痛和奚落甚至是我们此生都未必会遭遇的,但即使如此,在通读了他们的人生之后,我感受到的仍旧是他们生活中的温暖和爱,如此恬静的、不乱分寸的流淌在艰难生活的每一天当中。这份温暖和爱,就是他们对人生的态度,早已与他们经历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毫无关系。

我也想做一枚这样恬淡的知识分子。有一个所爱的人,一个

想要保护的家庭,和一两件怎样也割舍不下、愿意终生去做的事,这便是一个再好也没有的人生。

有野心不知到底是不是好事,但是我不喜欢,我也没有。

“我们仨“都是出类拔萃的人,但是他们都没有野心,他们毕生

所努力的,不过是做好本职工作。他们从来都不争取什么,即使

被安排在了并不喜欢也不适合的岗位上,也选择默默接受,并不

反驳或做格外的要求。对于名利,他们唯恐避之不及,他们甚至

视名利为祸害,为累赘。钱钟书因《围城》而出名,杨绛在本书的末尾处写到“他并不求名,却躲不了名人的烦扰和烦恼。假如他

没有名,我们该多么清净“。

知识是有重量的,它能够拉着人的心往下沉。书读多了,心

便沉静下来,对于很多身外之物便可以看得淡然。“我们仨“能

够过得这样温和,处变不惊,读后感与世无争,

与他们嗜书如命有着极为直接的关系。读书对于他们来讲是终极

幸福,是生活的动力,这是真正喜欢读书的人。杨绛在书中谈到“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

这也是我们的乐趣“。那些将读书视为升官发财的途径和手段的人,并非真的喜欢读书。

直到钱媛年近六十岁患病不能起床的时候,她写给父母的书

信中仍不乏幽默的玩笑和温暖的昵称,这是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他们从年轻到年老,都沉浸在那些只有彼此了解的小快乐中:出

门“探险“,分享彼此的“石子“,或者对着旁桌的人“格物致

知“,他们感到知足。

杨绛在书中好几处都谈到,钱钟书给人的印象是骄傲的,有

时也是呆板木讷的。但是我们也可以从杨绛的话语中最明确地感

受到,她理解他,也欣赏他,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灵魂伴侣“吧。越是有精神高度的人,越难找到能够理解自己的人,而钱钟书和

杨绛无疑都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找到了一个能够“看“到自己的人。

多么想也这样过一生!

《我们仨》读书笔记(二)

相信每个为人父母的,都思虑过一个问题,“待我百年之后,我的孩子怎么办?”无法继续保他周全,是阴阳两隔留下的遗憾,所以人越老越牵挂儿女,是怕这份思念无处可依。

在梦里人的行为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她把这一段痛苦

的回忆看作了梦魇了,梦中的驿站和梦本身一样,不受自己控制,无法向人询问为什么,也受了时间的限制,太阳落山就要回去,

和梦一样,到时就要醒。

在杨绛的“万里长梦”,“我每天在驿道上一脚一脚的走,

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杨柳又变成嫩绿的长条,又渐

渐黄落,驿道上又满地落叶,一棵棵杨柳又变成光秃秃的寒柳。”开始读觉得读不懂,分不清是梦还是现实,那些担心和手足无措

明明是真的,越读越觉得心酸,觉得寂寞,一个瘦小的身影往来

于钟书的船还有圆圆的医院,忙碌疲惫又忍耐,梦中的她独卧在

床上期待明天的见面,一个人惺惺念念两个人,得有多孤独。曾

经相偎相依的三个人失散了。P51“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

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

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P53“不过三里河的家,

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仨人一生辗转多处,不断搬家,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有迫不得已搬的,也有喜出望外搬的,有的简易舒适,有的破陋阴寒,但那时也都是家。现如今的

四室大宅却成了客栈。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三人的生活轻描淡写,却又丝丝入扣,看过后内心都是苦涩,眉心也都聚在一块。在杨绛的心里钟书是

个踏实与世无争的读书人,圆圆是个聪颖过人认真负责的好老师,他俩再美好的头衔都不及在她身边所扮演的角色,为夫,为女,

他们做的最出色。

女儿未出生前,他们二人的生活过的有滋有味,愿意去“探险”,品味生活,一顿肉都让他俩觉得新鲜有趣,闲时和朋友聊

天聚会,更多的时间都是各干各的,各看各书。那时的生活真是

轻松自在,这种生活方式和现在的年轻人如出一辙,想想二人真

是时髦。圆圆的出生并没有改变二人求知的道路,带着孩子转站

法国学习,想必两人都够坚强能干,可能圆圆的天资从那时已经

显现,定是得到了父母的真传。回国后的生活三人都变得流离失所,三人换做两帮,只能偶尔相聚,钟书真是厉害,即使许久不见,也能悄悄得到圆圆的青睐。那时的生活应该是身不由己了,

时势没造出英雄,因为他俩都是与世无争的读书人,只做自己力

所能及的事。圆圆可能是真的太聪明了,才总是遭天妒,从小的

体弱多病,才会让她更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也让她更认真

的活,活出了百分之二百的自我。很多对圆圆细节的描写,让我

觉得这个小大人不像两人的孩子,更像是伙伴,没有依附他们长大,像一棵独立的小树,自由疯长,支撑着二人。正因为圆圆的

独立,让他们那段灰暗的时光都有了支持,也有了些许安慰,困

难时期的陪伴显得尤为重要,内心没有倒塌,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退去名人光环,他们仨像中国普通的三口之家一样平凡朴素,他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因为彼此而快乐。我很喜欢162页

的第一自然段,“我们仨,却不止三人。”他们互相成就了彼此,他们融合的彻底,互相尊重陪伴,相辅相成的成长,正因为这种

生活模式,才让失去夫与女的杨绛更为失落和孤独。她失去的不

只是一位丈夫和一个女儿,她失去了伙伴,老师,姐妹和兄弟。

我印象尤深的是,因为圆圆生病了,杨绛无法独自走夜路去赴约

音乐会,恐惧让她退了回来,而圆圆也明知却不做声。杨绛后来

觉得,幼小的女儿像钟书一样能给她踏实的依靠。在文革那段灰

暗的时光里,圆圆成了两人最宁静的港湾,没有被群众打倒,没

有被病魔摧残,在一间破旧的小屋里,两人都完成了成就自我的

作品,那时的圆圆想必是成为了他俩的母亲。在常人无法承担的

苦难中,他们仨都得到了蜕变,时势造就了他们这样的英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