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功能训练ppt课件

合集下载

《步行功能训练》课件

《步行功能训练》课件

评估方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步行表现 、量表评估、仪器检测等 方法,全面了解患者的步 行功能训练效果。
评估周期
定期评估,如每周、每月 进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 训练计划,确保训练效果 。
步行功能训练的改进建议
增加训练强度
结合日常生活
根据患者情况适当增加步行训练的强 度,如增加步数、时间或坡度等。
将步行功能训练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如上下楼梯、家务活动等,提高训练 效果。
《步行功能训练》ppt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步行功能训练概述 • 步行功能训练的原理与技术 • 步行功能训练的实践与应用 • 步行功能训练的效果评估与改进 • 总结与展望
01 步行功能训练概述
定义与目标
定义
步行功能训练是指通过特定的训 练方法,改善步行能力、提高步 行的稳定性和舒适度,以及预防 和纠正步行障碍的一系列训练。
耐力训练
进行有氧运动,提高心 肺耐力和持久力。
步行功能训练的应用场景
康复治疗
针对因疾病或损伤导致的步行 功能障碍,进行康复训练。
健身锻炼
提高普通人的心肺功能和身体 素质,促进健康。
竞技体育
针对运动员进行步态和体能训 练,提高竞技水平。
老年人护理
帮助老年人改善步行功能,提 高生活质量。
步行功能训练的实践案例
步行功能训练的适应人群
介绍步行功能训练适合的人群,包括老年人、慢性疾病患 者、康复期患者和运动员等,以及不同人群的训练特点和 注意事项。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1 2 3
新技术与步行功能训练的结合
探讨如何将新技术(如虚拟现实、智能设备等) 应用于步行功能训练中,以提高训练效果和趣味 性。

减重步行训练(定稿)课件

减重步行训练(定稿)课件

8
悬吊系统(悬吊带)
• 特制的减重吊带作用于患者,提供减重和保护。悬 吊带的着力点一般在腰部和会阴部(如图),不宜 在腋下或大腿。
减重步行训练(定稿)
11
不同的减重训练装置
减重步行训练(定稿)
)
(
减 重 步 态 训 练 架 气 压 调 控
12
六、训练方法
• 开始训练时,1名治疗师坐在患者的偏瘫 侧,在摆动期脚触地时训练患侧以足跟接 触地面。在摆动中期,防止膝过伸,促进 对称步幅和支撑期的出现。
• 减重可逐渐下降,使下肢负荷达到可能支
撑的最大重量。
减重步行训练(定稿)
13
七、常规操作
• 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悬挂减重训练目 的、过程和配合事项。
• 检查悬挂减重机的升降装置,确认处 于正常状态。如果使用活动平板训练, 必须使平板速度处于最慢(最好为静 止状态)。
• 确定悬吊带无损伤,各连接部件无松 动或损伤给患者佩带悬吊带,注意所 有连接部位牢靠。
• 随着康复技术的发展,1986年有学者提出了减重支持 系统,使减重支持治疗更加多样化。
• 而将减重训练用于神经瘫痪患者的新热潮始于1989年 加拿大学者的报道,他们发现痉挛性瘫痪者进行40% PWS活动平板训练后,平衡功能、步行速度和步行耐 力均得到显著提高。经过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减重步 行训练技术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
者,以免发生关节损伤。
减重步行训练(定稿)
6
五、减重训练装置
• 减重训练装置由TM和悬吊减 重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 TM多为康复专用电动跑步机 (即活动平板),速度调节范 围较大,尤其是低速,可低至 0.01m/s,以适应患者的步 行要求。
• 悬吊系统多为一个过头的钢架 悬吊装置,包括固定支撑架、 减重控制台、电动升降杆、减 重吊带几个部分。

《运动治疗技术》第十三章 步行功能训练(步行训练)

《运动治疗技术》第十三章 步行功能训练(步行训练)




常规操作和常用治疗参数 ①减重程度:一般减重不超过体重的30 %~40%。 ②减重步行速度:因平板的起始速度不同, 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接近正常的步速 训练中枢性损伤患者。 ③训练时间:30~60 min/次,或根据患 者情况分节进行。 ④训练频率:不低于3 ~ 5次/周。 ⑤疗程:8 ~ 12周。

脊柱不稳定;下肢骨折未充分愈 合或关节损伤处于不稳定阶段;患者不 能主动配合;运动时诱发过分肌肉痉挛; 体位性低血压;严重骨质疏松症;慎用 于下肢主动收缩肌力小于2级,没有配置 矫形器者,以免发生关节损伤。
减重步行训练--组成

减重步行训练系统: 减重悬吊系统 步行系统
减重步行训练--操作程序
减重步行训练--注意事项
⑴悬吊固定带要适当,不能诱发患者痉挛; ⑵减重程度要适当; ⑶悬吊装置必须可靠; ⑷训练过程中必须有医务人员在场进行指导 和保护; ⑸避免活动平板起始速度过快或加速过快, 造成危险; ⑹步行时患者可以佩带矫形器。
㈣机器人步行



康复机器人旨在利用机器人的原 理。辅助或者替代患者的功能运动,或 者进行远程康复训练。这是康复工程与 康复医疗结合最紧密的部分之一。 可穿戴式机器人: 上肢外置装置 下肢外置装置


在人的腰骶部脊髓中存在一个类似的 中 心型发生器(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 CPG),能控制感觉相关的 运动环路。
减重步行训练--治疗作用
⑴使患者身体重心的分布趋于对称,减少 步行中下肢相关肌群的收缩负荷;
⑵改善和加大下肢关节的活动范围;
⑶减重状态下可以调节下肢的肌肉张力, 输入正常的步行模式; ⑷提高步行安全性,消除患者步行中的紧 张和恐惧心理。

步行功能训练-康复班PPT课件

步行功能训练-康复班PPT课件

又称交叉步或剪刀步 原因
下肢内收肌痉挛
表现
步行时双侧髋内收 双膝互相摩擦 步态不稳
人民卫生出版社
7
肌无力步态:臀大肌无力
原因
伸髋肌群无力
表现
行走时躯干用力后仰 重力线通过髋关节后方以
维持被动伸髋,并控制躯 干的惯性向前 形成仰胸凸肚的姿态
人民卫生出版社
8
肌无力步态:臀中肌无力
原因
髋外展肌群无力
不能维持髋的侧向稳定
或一侧下肢支撑力正常,另一侧可以没有 支撑力,作触地式步行 优点:稳定性较好。可以用于不平坦地面 缺点:灵活性差。腕关节肌力不足者不适用。 光滑的地面稳定性欠佳
人民卫生出版社
27
助行器
用途:支撑体重;增加步行稳定性 适应证:同腋杖 优点:可用于光滑的地面;稳定性最好 缺点:灵活性最差。腕关节肌力不足者不适
⑷当患侧下肢支撑力<体重的50%时,不 宜使用单腋拐;患侧下肢支撑力<体重 的90%时,不宜使用手杖;双下肢支撑 力总和<体重的100%时,不宜使用助 行架。
.
24
手杖
用途:增加步行稳定性;增加安全性 适应证:下肢支撑能力超过95%体重,可独
立步行,但稳定度不够 优点:轻便、 缺点:拐杖远端接触面较小,稳定性较差
10
关节强直步态
原因
下肢各关节挛缩强直
表现
髋关节屈曲挛缩时出现代偿性骨盆前倾,腰椎过伸,步 长缩短
膝关节屈曲挛缩超过30°时可出现短腿步态 膝伸直挛缩时摆动期患腿外展或同侧骨盆上提,以防足
趾拖地 踝跖屈挛缩时足跟不能着地,摆动期常增加屈髋,屈膝
来代偿
人民卫生出版社
11
减痛步态
一侧下肢出现疼痛时,常呈现出逃避疼痛 的减痛步态,其特点为患侧站立相时间缩 短,以尽量减少患肢负重,步幅变短。此 外,患者常一手按住疼痛部位,另一上肢 伸展。疼痛部位不同,表现可有些差异。 髋关节疼痛者,患肢负重时同侧肩下降, 躯干稍倾斜,患侧下肢外旋、屈曲位,尽 量避免足跟击地。膝关节疼痛患者膝稍屈, 以足趾着地行走。

步行训练

步行训练
起立床训练 长期卧床或脊髓损伤患者, 为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可利用起立床渐渐 调整到直立的状态。在患者能够耐受身体 直立时,才可以考虑开始行走训练。
精品课件
步行前训练
平行杠内训练 行走训练自平行杠内训练 开始。站立训练从10~20分钟/次开始,依 患者体能状况改善而逐渐增加。在平行杠 内行走训练时,其一端可放置一面矫正镜, 使患者能够看到自己的步行姿势以便及时 矫正。
利用上肢支撑力使双足离地,下肢同时摆 动,双足在拐脚附近着地。 适用于双下肢完全瘫痪而使下肢无法交替 移动的患者。
精品课件
双拐步行训练-摆过步
拄拐步行中最快速的移动方式。 双侧拐同时向前方伸出,患者手支撑,身
体重心前移,上肢支撑力使双足离地,下 肢向前摆动,双足在拐杖着地点前着地。 开始训练时容易出现膝关节屈曲,躯干前 屈而跌倒,应加强保护。 适用于路面宽阔,行人较少的场合,也适 用于双下肢完全瘫痪,上肢肌力强壮者。
一侧不能负重的患者,如一侧下肢骨折, 小儿麻痹后一侧下肢麻痹等患者。
精品课件
手杖三点步行
患者使用手杖时先伸出手杖,再迈患侧足, 最后迈健侧足。
因迈健侧足时有手杖和患足两点起支撑作 用,因此稳定性较好,除一些下肢运动障 碍的患者常采用外,大部分偏瘫患者习惯 采用此种步态。
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练习时按健侧足迈 步的大小,又可分为后型,并列型和前型 三种。
步行训练
励建安 南京医科大学
精品课件
【适应证】
中枢性瘫痪者,如脑外伤或脑卒中引起的 偏瘫、截瘫、小脑疾患、脑瘫等。
运动系统病损影响行走的患者,如截肢后 安装假肢、髋关节置换术后等。
精品课件
【禁忌证】
站立平衡功能障碍。 下肢骨折未愈合。 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不稳。

步行训练

步行训练

四点步
适 于 骨 盆 上 提 有 力 者
两点步行
比比有 迈四屈 越点髋 步步肌 慢快参 与 者
三点步行
稳速适训练
拐杖高度的测量
手杖三点步行
手杖二点步行
减重训练
适应证: 由于上运动神经元综 合征导致的下肢神经 瘫痪 禁忌证: 脊柱不稳定;下肢骨 折未充分愈合或关节 损伤处于不稳定阶段; 患者不能主动配合; 过分痉挛;体位性低 血压;严重骨质疏松
减重训练
常用治疗方案 减重程度:0-40% 训练时间:30min 训练频率:5times/wk 疗程:8-12wks 注意事项 有治疗师指导和保护 避免活动平板速度过快 步行时可佩带矫形器 训练前检查悬吊装置 悬吊固定带要适当,避免痉挛

康复机器人训练
模拟场景训练
其它
10m
5cm
1
2
4
3
步行训练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康复医学科 姜宝印
步行训练

步行前训练

患者为准备完成步行练习进行的系列训练, 以提高患者站立、步行等体位的适应能力。 患者自身或利用不同步行辅助装置进行步 行能力的练习 。

步行训练

一、步行前训练

起立床训练 肌力增强训练 平行杠内训练,手杖、拐杖站立训练
起立床训练
残肢肌群肌力训练
平行杠、拐杖、手杖站立训练

负重 重心转移 单足支撑 原地踏步 跨步练习
负重

可在平衡杠内练习,一侧放姿势镜,另 一侧放两个体重计,患者在治疗师的保 护下站立,治疗师通过体重计的计数, 帮助患者调整到对称的位置,并让患者 体会正常的感觉。
负重

脑卒中偏瘫步行训练精品PPT课件

脑卒中偏瘫步行训练精品PPT课件
支撑末期(双腿支撑阶段): 表现:髋关节伸展不充分; 因足下垂、内翻,踝关节 无法从跖屈位过度背屈位; 对侧腿提前触地。
结果:患侧支撑不稳,站立 相缩短;对侧腿提前触地; 行走速度减慢
20
偏瘫步态分析
偏瘫腿摆动期:
---最常见髋关节屈曲角度不足、膝关节屈伸速度减缓和屈髋不足为特征的下 肢僵硬摆动。
点;步宽越窄,步行的稳定性越差;
13
14
偏瘫患者步态
偏瘫患者步行周期特点
--患侧上肢摆动时协同屈曲、内收;患侧下肢伸肌协同运动。 • 步速慢,患侧支撑时间缩短,健侧步幅缩短 • 患侧踝关节跖屈,足尖着地,膝反张;摆动相患侧肩关节下降、
骨盆抬高,下肢向外划圈,“划圈步态”。
15
偏瘫步态分析
支撑初期: 表现:“足外侧着地”或“前足
• 髂腰肌肌力降低可能是原发因素
• 改善髂腰肌肌力是关键。
22
偏瘫步态训练
(一)步行基础训练
1.体位适应性训练
2.肌力训练
桥式运动和垫上训练
上肢主要肌群力量的训练:肩带肌、肘伸肌、腕伸肌的肌力训练
下肢主要肌群力量的训练:伸髋肌、髂腰肌、髋外展肌、膝关节伸展、 屈曲肌群的肌力训练
3.关节活动度训练
(二)平衡训练
踝跖屈肌挛缩或痉挛,支撑相胫骨不能前移导致膝关节过 伸; 股四头肌无力导致过伸才能负重; 股四头肌痉挛导致膝关节突然伸展
膝过伸的训练:
--矫正足下垂 --站立位膝关节在5—10°范围内控制性屈曲和伸展:先双侧下 肢,然后患 侧下肢。
---“划圈步态”:髋关节屈曲角度不充分,加上膝关节屈曲和踝背屈不能,
导致僵硬的下肢出现向前的患者外旋和外展髋部使腿向外侧摆动,然后内 收和内旋使腿向内侧摆回。

步行功能训练...

步行功能训练...

减重步行训练--禁忌证
• 脊柱不稳定;下肢骨折未充分愈合或关节 损伤处于不稳定阶段;患者不能主动配合; 运动时诱发过分肌肉痉挛;体位性低血压; 严重骨质疏松症;慎用于下肢主动收缩肌 力小于2级,没有配置矫形器者,以免发生 关节损伤。
减重步行训练--组成
• 减重步行训练系统: • 减重悬吊系统 • 步行系统
室内步行训练—注意事项
• ⑴行走训练时,注意安全。 • ⑵正确选择适当的行走辅助具和行走步态。 • ⑶要根据患者的身高和手臂长度,正确选 择和使用适合的助行架、腋拐或手杖。 • ⑷当患侧下肢支撑力<体重的50%时,不宜 使用单腋拐;患侧下肢支撑力<体重的90% 时,不宜使用手杖;双下肢支撑力总和< 体重的100%时,不宜使用助行架
15 °跖屈~10 °背屈
10 °背屈~0 ° 0 °~20 °跖屈 20 °~10 °跖屈 10 °跖屈~0 ° 0°
正常步态的维持,应为髋关节前屈30°,后伸10°;膝关节充分伸展,屈曲60°;踝关节跖屈20°,背伸15°
步行能耗
• 正常步行能耗 正常人以舒适的速度,即约4.5~5km/h的 速度步行时耗能不大,有实验表明,平地常速步行时的能 耗为0.33kJ/min· kg(0.8cal/min· kg),步速增加或步态 改变时能耗增加。 • 异常步行能耗 • 偏瘫时步行的能耗增加65%; • 截瘫后增加2~4倍; • 单侧膝上截肢步行时能耗增加60%~70%,双侧膝上截肢 能耗增加则为100%; • 单侧膝下截肢,能耗增加10%、双侧膝下截肢能 • 耗增加则为40%~50%。
通过对步行能力进行宏观分级大致了解患者的步
行水平。常用Hoffer步行能力分级和Holdden步行
功能分类
㈠临床分析

步行与移动能力的训练概述PPT课件

步行与移动能力的训练概述PPT课件

临床特点
1 平行杠内重心转移良好
2 可以维持单腿站立
3 具有骨盆运动控制能力
4 立位下肢分离运动充分
康复目标
1 拄拐独立步行
2 徒手独立步行
3 室内独立安全步行
4 上下阶梯
5复杂地面的独立步行
6 室外独立步行
训练方法
1 平行杠内步行训练
首先将平行杠高度调节在与患者股骨大转子相同的位置。步行模式
此外,周围神经损伤导致的下肢屈肌肌力低下者,在摆动期躯干也会因代偿而后 倾。无论导致后倾的原因如何,其结果都是利用反向负荷模式完成的动作。因此,为 了矫正步态应进行躯干后倾的抑制训练。
(三) 躯干侧倾
躯干侧倾是由于一侧下肢于支撑中期躯干与髋外展肌反向控制不充分,或对侧下肢 髋关节内收受限时,利用反向负荷而引起的代偿动作。这种异常的动作模式很容易使 下肢尽快的完成摆动,双足着地以确保平衡。这也是不行中健侧摆动期(迈步相)变 短的主要原因之一。与躯干前倾相比,侧倾更容易发生。但是,如果患者能单腿站立 保持侧方平衡,躯干侧倾的情况就会减少。
前型,后型,平型。手杖也可根据稳定性从大到小依次分为肘拐,四脚拐,手杖
三种。训练中还要注意重点练习步行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提高耐力和速度。
3 控制双肩步行训练
治疗师位于患者身后,双侧轻轻搭在患者肩上(拇指在后,四指在前)当患肢处于 支撑期,健侧下肢摆动时,在足跟着地前肩胛骨向后方旋转,可以防止足外旋。当患 肢处于摆动期时,治疗师诱发患者双上肢呈对角线方向有节奏地自然摆动可使躯干旋 转,为出现正常步态创造条件。
5 特殊步行训练
(1)向患侧横向迈步训练
治疗师立于患侧,一手置于患侧腋窝,使患侧躯干伸展,另一手置于健侧骨盆, 使患者身体重心移向患肢,然后嘱患者健侧下肢从患肢前方横向迈出。

体位摆放身体移动及站立步行功能训练ppt

体位摆放身体移动及站立步行功能训练ppt

(二)偏瘫患者旳移乘训练
见图2-6-29。 ► 偏瘫患者轮椅与床之间旳移乘 ► (1)将轮椅斜向以健侧对着床,刹闸。 ► (2)健手支撑站起,再用健手扶床。 ► (3)边转身边坐下。 ► (4)将轮椅放至床边患者健侧,以相反动
作,可做坐回轮椅训练。
三、轮椅操作训练 (一)脊髓损伤患者轮椅操作训练主
肢勾住辅助者旳脖子。 ► 辅助者用双膝固定住患者旳双膝,辅助者
重心后移站起同步将患者臀部向前上方托 起。 ► 辅助者抱住患者臀部,使其保持立位。
(2)截瘫患者配带矫形器站起
见图2-6-22。
► 坐于轮椅前部,将躯干尽量前屈,双手握 杠。
► 双手同步用力,将身体拉起,臀部向前, 将髋关节处于过伸展位,保持站立。
要内容
► 1、迈进、后退、转弯等驱动操作 四肢瘫患者在 驱动轮椅时,患者应戴上橡胶无指手套,并将轮 椅手动轮缠上橡胶带或安上小把手等,以便于驱 动。
► 2、乘坐轮椅开关门动作 ► (1)将轮椅停在门把手旳斜前方。 ► (2)一只手开门,另一只手驱动轮椅进门。 ► (3)轮椅出门后,反手将门关上。 ► 3、上斜坡动作
6、轮椅训练
► 多数患者最合用旳长距离 移动工具。
► 伤后2-3个月患者脊柱稳 定性良好,坐位训练已完 毕,可独立坐15分钟以上 时,开始进行轮椅训练。
轮椅训练
► 轮椅训练涉及前后驱动,左右转训练,前轮跷 起行走及旋转训练,上斜坡训练和跨越障碍训 练,上下楼梯训练,越过公路镶边石旳训练, 过狭窄门廊旳训练及安全跌倒和重新坐直旳训 练。
(一)脊髓损伤患者旳移乘训练
►帮助转移和独立转移 ►轮椅旳转移训练:训练利用滑板进行床
→←轮椅旳转移,轮椅→←浴 盆,轮椅 →←厕所旳训练

步行训练

步行训练

二步态分析
• 步态分析(Gait Analysis GA)是利用力学概念和已掌握 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体行走功能的状态进行客观 的定性分析和(或)定量分析,并为临床及康复治疗进行 有益的指导和疗效评价。分析方法分为临床分析和实验室 分析2个方面。 • 1.临床分析 包括观察法、测量法。观察法为定性分析, 一般采用目测的方法获得第一手资料,然后根据经验进行 分析;测量法是一种简单定量分析方法,常用足印法测定 时间参数、距离参数。 • 2.实验室分析 三维步态分析是现代实验室所采用的数字 化的、高科技的步态分析系统,集运动学分析和动力学分 析于一体,是现代步态评定的必备手段。目前国际上较先 进的步态分析系统由以下部分组成:①摄象机②反光标记 点③测力台④表面肌电图⑤计算机分析系统
三 步行训练基本条件
1.肌力 肌力是完成关节运动的基础,为了保证步行周 期的支撑相稳定,单侧下肢必须能够支撑体重的3/4以上。 以60公斤体重的正常成人为例,单腿必须能支撑45公斤以 上的体重。或者双下肢的伸肌(主要是指股四头肌、臀大 肌等)应达3级以上,才能保证另一下肢能够从容完成向 前摆动的动作。 • 2.平衡能力 人体的平衡是指身体所处在的一种稳定 的姿势状态,或是指人体在运动或受外力作用时能自动调 整并维持姿势稳定性的一种能力。步行时人的身体重心随 着步行的速度不同,进行着复杂的加速与减速运动,为了 保持平衡,人体重心必须垂直地落在支撑面的范围内,所 以平衡能力是步行得以完成的基本保证。 • 人体的平衡分为静态平衡、自动态平衡和他动态平衡, 临床上常根据平衡的三种状态将人的平衡能力分为3级。 • 不同的步行环境对平衡有不同的要求,如果只是在室 内的步行,平衡能力只需2级;一旦进行室外步行,则平 衡能力必须达到3级。 •

步行训练PPT课件

步行训练PPT课件
Moment when foot strikes the ground
定义:足跟着地瞬间 关键点
足跟首次着地 ROM:
骨盆 10°前倾,5°旋前 髋 30°屈曲, 膝 5°, 踝 0°
肌肉收缩: 胫前肌, 股四头 肌及腘绳肌等长收缩
6
承重反应 (foot flat)
Shock absorbed, momentum preserved, foot flat
步行功能训练
1
内容:
一.基本概念 二.步行前准备 三.步行训练 四.常见异常步态的矫治训练
2
基本概念
1.自然步态 指人在正常自然的条件下移动 身体,交替迈出脚步的定型的姿态称为自然 步态。
2.基本要素 合理的步行周期、步长、步宽、 步频、足偏角;上身姿势的稳定;最佳能量 消耗或最省力的步行姿势。
足跟提起,踝关节在背 屈位,观察侧下肢后置
ROM:
骨盆 10°前倾,5°旋后
髋 20°伸直, 膝0°, 踝10度 背屈
肌肉收缩: 小腿三头肌
9
摆动前期(heel off)
Foot remains on the floor, knee rapidly flexes, weight shifted to other limb
IV级 社区性步行(community ambulator)借助
于AFO、手杖或独立可在室外和社区内行走、散步、
去公园、去诊所、购物等活动,但时间不能持久,
如需要离开社区长时间步行仍需坐轮椅。
17
Holden步行功能分类
级 别表 现
0级:无功能 患者不能走,需要轮椅或2人协助才能 走。
I级:需大量持续性的帮助 需使用双拐或需要1个人 连续不断地搀扶才能行走或保持平衡。

步行功能训练PPT课件

步行功能训练PPT课件

6
正常步行周期中骨盆和下肢各关节角度的变化
步行周期
骨盆
关节运动角度 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首次着地 承重反应 站立中期 足跟离地 足趾离地 摆动初期 摆动中期 摆动末期
5°旋前 5°旋前 中立位 5 °旋后 5 °旋后 5 °旋后 中立位 5 °旋前
30 °屈曲 30 °屈曲 30 °屈曲 ~0 ° 0 °~10 °过度伸展 10 °过度伸展~0 ° 0 °~20 °屈曲 20 °~30 °屈曲 30 °屈曲
①步长 ④步宽 ⑦步速
②步长时间 ③步幅 ⑤步频 ⑥步行周期 ⑧足偏角
编辑版ppt
19
测量法--注意事项
①正式检查前,让患者试行至自然行走方式 再测试;
7
步态分析
• 步态分析(Gait Analysis GA) 是利用力学概 念和已掌握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 体行走功能的状态进行客观的定性分析和 (或)定量分析,并为临床及康复治疗进 行有益的指导和疗效评价。
• 分析方法分为临床分析和实验室分析。
编辑版ppt
8
临床分析
• 包括观察法和测量法。 • 观察法为定性分析,一般采用目测的方
步行功能训练
编辑版ppt
1
内容: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 第五节
概述 步行训练基本条件 步行训练 步行能力训练 常见异常步态的矫治训练
编辑版ppt
2
基本概念
1.自然步态 指人在正常自然的条件下移动身 体,交替迈出脚步的定型的姿态称为自然步 态。
2.基本要素 合理的步行周期、步长、步宽、 步频、足角;躯干平衡稳定;降低能量消耗 及省力等。
法获得第一手资料,然后根据经验进行 分析。 • 测量法是一种简单定量分析方法,常用 足印法测定时间参数、距离参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时;走完全程后于同一侧足跟着地时停止计时 – 记录及计算平均步行周期时间 – 测量行走距离、左右步长、跨步长、步宽 – 判断步态是否对称 – 计算步频、步行速度
步态分析
• 结果测定
① 步长 ③ 步幅 ⑤ 步频 ⑦ 步速
② 步长时间 ④ 步宽 ⑥ 步行周期 ⑧ 足偏角
步态分析
• 注意事项
– 正式检查前,让患者试行至自然行走方式再测试 – 受试者每一次行走至少要包含6个步行周期 – 如受试者步态不稳,行走中要注意监护,防止跌倒
一、步行的条件
• 肌力 -单侧下肢必须承重3/4以上,或双下肢伸肌肌力3级以上 • 平衡能力
-室内步行平衡能力只需2级,室外3级
• 协调能力及肌张力均衡
• 感觉功能及空间认知功能
• 中枢控制
二、步行功能评定
1、步态分析
• 步态分析(Gait Analysis GA) 是利用力学概念和 已掌握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体行走功能 的状态进行客观的定性分析和(或)定量分析, 并为临床及康复治疗进行有益的指导和疗效评价
• 分析方法分为临床分析和实验室分析
步态分析
• 包括观察法和测量法 • 观察法为定性分析,一般采用目测的方法获得
第一手资料,然后根据经验进行分析 • 测量法是一种简单定量分析方法,常用足印法
测定时间参数、距离参数
步态分析
• 观察法
–采用肉眼观察并分析步行中 人体运动的形式与姿势情况
步态分析
• 步态观察
人体正常姿势
步态分析
• 观察分析顺序
–应由远端至近端进行观察 –按步行周期的顺序观察 –目测观察后归纳分析出原因后果
步态分析
• 注意事项
– 目测观察时,不仅要观察患侧下肢,亦要观察对侧下肢 – 行走时受试者衣着尽量要少,充分暴露下肢,以便准确
观察步态特征 – 要注意疼痛对步态的影响 – 目测观察属定性分析,必要时进一步采用定量分析 – 目测观察分析步态,其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与观察者
正常步行周期中骨盆和下肢各关节角度的变化
步行周期
首次着地 承重反应
骨盆
5°旋前 5°旋前
站立中期
中立位
足跟离地
5 °旋后
足趾离地
摆动初期 摆动中期 摆动末期
5 °旋后
5 °旋后 中立位 5 °旋前
关节运动角度
髋关节
膝关节
30 °屈曲 30 °屈曲
0° 0 °~15 °屈曲
30 °屈曲~0°
15 °~5 °屈曲
0 °~10 °过度伸展 5 °屈曲
10 °过度伸展~0 °
0 °~20 °屈曲 20 °~30 °屈曲 30 °屈曲
5 °~35°屈曲
35 °~60°屈曲 60 °~30°屈曲 30 °屈曲~0°
踝关节
0° 0 °~15 ° 15 °跖屈~10 °背屈
10 °背屈~0 °
0 °~20 °跖屈 20 °~10 °跖屈 10 °跖屈~0 ° 0°
28
的观察技术水平和临床经验直接相关
步态分析
• 定义
–即让受试者在足底涂上白色粉末,然后在步行通 道上(一般为4~6m)行走,用秒表记录步行时 间,通过足迹测量有关步行距离和时间参数,再 进行运动学分析,并根据被检查者的步态特征, 为治疗师制定治疗计划和评价治疗效果提供数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步态分析
• 检测程序
– 在受试者足底涂上白色粉末 – 受试者在行走若干步后,从一侧足跟着地时开始
第十三章 步行功能训练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概述 步行训练前准备 步行训练 常见异常步态的矫治训练
内容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步行训练前准备 • 第三节 步行训练 • 第四节 常见异常步态的矫治训练
一、基本概念
• 自然步态
– 人在正常自然的条件下移动身体,交替迈出脚步的定型的姿态
步态分析
• 定义
– 三维步态分析是现代实验室所采用的数字化的、 高科技的步态分析系统,集运动学分析和动力学 分析于一体,是现代步态评定的必备手段
• 组成
– 摄象机、反光标记点、测力台、表面肌电图、计 算机分析系统
2、步行能力判定
•步行能力评定是一种相对精细的、半定量评定,通 过对步行能力进行宏观分级大致了解患者的步行水 平。常用Hoffer步行能力分级和Holdden步行功能 分类
5、步宽:两脚跟中心点之间的水平距离。正常人约510cm。 6、步频:是指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正常人约95-125 步/分。 7、步速:步幅÷步行时间。 8、足偏角:指贯穿整个足底的中心线与前进方向间的夹 角。正常约7°-8°。
肌肉和关节活动
• 肌肉收缩是人体活动的动力的基础因素 • 骨骼肌的运动特点是受人的意志支配 • 步行控制、肌肉收缩和关节运动具有复杂的关联 • 肌肉活动具有步行速度及环境依赖性 • 步态异常与肌肉活动的异常通常有密切关联
• 在每个步行周期中, 又可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 • 支撑相占60%,其中大约有10%为双支撑相,摆动相
占40%
• 时间、距离参数
1、步长:是指行走时一足跟着地至对侧足跟着地的平均距 离的平均距离。正常人约50-80cm。 2、步长时间:指一足着地至对侧足着地的平均时间。 3、步幅:是指一足着地至同一足再次着地之间的距离。正 常为步长2倍,约为100-160cm。 4、步行周期:步幅时间,相当于支撑相与摆动相之和。
–一般采用自然步态,即最省力的步行姿态。观察包 括前面观、侧面观和后面观。需要注意全身姿势和 步态,包括步行节律、稳定性、流畅性、对称性、 重心偏移、手臂摆动、诸关节姿态与角度、患者神 态与表情、辅助装置(矫形器、助行器)的作用等
步态分析
• 步态观察
–在自然步态观察的基础上,可以要求患者加快步 速减少足接触面(踮足或足跟步行)或步宽(两 足沿中线步行),以凸现异常;也可以通过增大 接触面或给予支撑(足矫形垫或矫形器),以改 善异常,从而协助评估
• 基本要素
– 合理的步行周期、步长、步宽、步频、足角;躯干平衡稳定; 降低能量消耗及省力等
• 生物力学因素
– 具有控制人体向前运动的肌力或机械能;当足触地时能缓冲对 下肢各关节的撞击力;充分的廓清;髋膝踝合理的关节运动等
步行周期
• 定义
–步行周期(Gait Cycle)是指完成一个完整步行 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即指自一条腿向前迈步该 足跟着地时起,至该足跟再次着地时止所用的 时间,称为一个步行周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