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测量工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现代幸福感测评:多方法格局

在过去的几十年发展中,幸福感评估已经建构起庞大的技术体系,那就是以问卷测量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以正面评价为主,并兼顾负面指标的新格局。增进了对幸福感的全面了解与把握,抓住幸福感的多个层面与侧面,整合成为一个动态的整体框架,并从人格、社会,以及其他情景之间的交互关系来思考与了解、测量与评估幸福感。

目前,自我报告问卷主要有Watson,Clark和Tellegen(1988)发展的《积极、消极性情绪量表》,Diner(1985)等编制的了5个项目的《整体生活满意量表》,Neugarren,Havighurst和Tobin(1961),Neugarten等人编制的三种《生活满意度量表》以及Wood等编制的一种《生活满意度修

订量表》,Bardburn(1969)编制的《情感量表》、Carmbell等编制的(1976)《幸福感指数量表》和《总体情感指数》,Andrews和Withey(1976)编制的《生活量表》,Fazio(1977)编制的《总体幸福感量表》,Kammann和Flett(1983)编制的《情感量表2》,Waterman(1993)编制的《人格展现问卷》等,幸福感量表体系逐渐完善与发展④。

结构化问卷测量是目前现代幸福感测量的主流,但研究者意识到,结构化的问卷测量需要结合多样化的评估技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研究者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幸福感评估工具系统。例如,Crikszentmihalyi等人发展出一套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测量活动经验的品质的经验取样法(theexperiencesamplingmethod,ESM),它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时间截面取样。Kahneman1999)认为ESM应该是SWB主要的测量方法,Stone,Schiffman,DevriesFrijters(1999)在对此

领域进行回顾时,也持相同的意见。其他的手段,例如生理测量、他人评估报告,记忆和反应时间测量,也应该包括在完整的SWB测量中,虽然幸福感被定义为“主观”幸福感,但体验本身可以用其他心理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与度量,不同幸福感测量方式得到不同的分数,多种方法的测量系统可以产生最大的信息组合,不同类型的测验的优势常常相互补充。另外,幸福感的负向测量指标,例如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流调用抑郁评定量表(CES-D)也被纳入幸福感评估中,其中比较常用的是Derogatis等人编制的《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该量表得分低被认为是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标准。其他常用的负面评价量表还有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从而更好地鉴别、评估与研究幸福感。

多种测量方法与技术的建立为验证各种测量工具的效度及明确研究结果提供了可能,以检验测量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因为,跨测验的重复性结果会使研究结论更明确。使用多种补充性的种类的测量,例如生理测量(例如,cortisol反射压力),体验样本取样测量(ESM,随机的片段人们报告的快乐水平),记忆

测量(被试能迅速地回想积极与消极事件的速度),微笑评估(当描述人们描述其生活时微笑频率)和他人报告(亲属,朋友对被试是否幸福的报告),这些测量工具的一致性结论将增加测验的效度,也将使研究结论更加真实可信⑤。

日渐成熟的幸福感测量工具与方法逐渐得到应用,不仅考察各种工具之异同,更着重洞察隐藏在不同测验分数背后心理作用过程,以更深入地理解与揭示幸福感的实质与作用机制,寻找不同测量分数后面能促进研究者深入理解幸福感的各种概念变量,使幸福感测量与理论有机地

结合起来⑥。通过不同种类的测量被试的反应,从更广泛角度考察并更科学方法解释幸福感。应用多种方法评估幸福感,比使用一种方法更有益处(Diener,1997)。多种方法测量已经成功地利用来保证结论的科学性以及对幸福感的信度、效度检验。另外,如果多种的测量结果相互矛盾与冲突,它也可以使研究者对影响测量的心理学上的过程某些特殊原因进行分析,提供解释的理由,并产生新的研究思路与线索,成为新的理论或实践生长点。

三、现代幸福感测评:综合化趋势

随着幸福感测评技术的发展,综合各种测评工具,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测评工具成为现代测评技术重要的走向。

综合化趋势首先表现在认知与情感的综合,构成了主观幸福感的基本概念框架与核心指标。早期幸福感评估的情绪取向模式与认知取向模式表现在对幸福操作性概念的理解与把握方式差异,情绪取向模式把幸福感理解为人们对生活总体或各个不同侧面的情感状态,认知取向模式则把幸福理解为人们对生活总体或各个不同方面的满意程度。在美国生活质量研究中,从需求满足的角度来界定福利,也即福利最终要靠个人自己来予以评定,按照这种观点,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不是生活质量的客观特征,而是以满意度或幸福度来衡量人们的主观福利,生活质量的概念框架就依靠主观的社会指标来体现,尽管满意度与幸福感有时被视为同义词,但在美国的生活质量研究传统中,满意度一般代表主观福利的认知层面,而幸福度代表对感性层面的描述。早期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幸福感涵义是有区别的,心理学偏重情感,而社会学着眼认知。Diener(1999)⑦认为主观幸福感是对生活满意和个体情绪状态的综合评价,与个人的适应有着密切的联系。Mcken2nell,Atkian及Andrews(i980)证实在不同国家(美国、英国和加拿大)所做的调查区分出了幸福感的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Horlry和Litt1e(1985)在美国重复了这一结果,Hox(1986)从荷兰的资料中也挑选出了独立的认知因子和情感因。Diener在其《主观幸福感研究的30年进展》,对主观幸福感概念模型进行了总

结,认为主观幸福的主要成份是生活满意度与情感平衡,生活满意度是个人对生活的综合判断,是对个体总的概括认知,而情感平衡则是积极情绪占优势的快乐状态,是个体对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总体情绪反应。生活满意是幸福感的关键指标,作为认知因素,是有效的肯定性的衡量指标,是独立于积极与消极情感的另一因素,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相对独立,由于这两者情感形态的前提与结果是不同的,因此,必须对它们进行分别的测量,以获得重要的信息。应该在综合评定认知、正性情感、负性情感的基础上,予以加权,从而全面、准确、深入地了解幸福感水平及分布情况。因此,现代主观幸福感的概念模型综合了早期认知与情感两种研究取向,形成了主观幸福感的标准输出指标。

综合化的第二个走向是主观幸福感(SWB)与心理幸福感(PWB)两种不同测评模式的沟通与融合。在认知与情感综合之后,又开始涌动第二次综合的浪潮。幸福感是一个多维度、多层面的结构,随着幸福感研究的深化,建构更加全面的幸福感指标体系,更加深入全面理解与评定幸福感,成为现代新的潮流。在对幸福感其他多维模式早期研究与探索的研究者中,主要有Ruff(1989,1995)⑧根据人类发展模式提出主观幸福感的多维模型以及与之配套的多维测评工具,在她的测评指标中包括自我接受、人格成长、生活目的、良好关系,情境把握和独立自主,这就是Ruff和Keyes(1995)从研究数据中发现主观幸福感结构的6个因素。其他一些研究者,例如,Lerner和Levine(1994)推荐增加诸如控制感和自尊评估。自尊和自我观念被Arns 和Linney(1993)强调。Barry(1998)则强调自主或控制感和社会支持。Katschnig(1998)。Barry(1998)

也指出到自主以及控制感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的决定因素,建议在将来生活质量上研究中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