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沿革、发展模式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沿革、发展模式探究

————————————————————————————————作者:————————————————————————————————日期: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沿革、发展模式探究-历史论文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沿革、发展模式探究

刘蜀阳,韩志宏(景德镇陶瓷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江西景德镇333403)

摘要:研究生教育制度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实现的。建国64年来,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但不论研究生教育的形式如何发生改变,其本质特征将始终固有,即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目的,以培养能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科学接班人为目标。我国当前研究生教育在管理体制、导师队伍、培养模式和经费支撑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基于历史实际对其成因进行剖析,并分别给出了相关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5)04-0069-03

收稿日期:20141011

基金项目: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XYJG-2013-101);江西省景德镇市科技计划项目(景科字[2013]42号)

作者简介:刘蜀阳(1976-),女,四川资阳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微细加工及自动化研究。

研究生教育最早发源于德国,是德国新大学运动之后的产物,后经英、法、美、俄、日等国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当前大体可分为三种教育模式:学徒式、专业式和协作式[1]。其中,学徒式研究生教育是指以培养科学接班人为目标,通过承担导师科研助手工作而进行培养的教育模式,研究生的科研选题一般是导师科

研内容的一部分或辅助内容,导师主要在科研的方法论、认识感与过程技巧等方面进行指导;专业式研究生教育主要发展于美国,特点是淡化研究生论文的科研探索性的同时增加了实用性与功利性色彩,强调研究生的研究内容要结合社会需要实际,针对具体需求、具有一定的创见等;协作式研究生教育则是将研究生培养主体由学校为主转变为学校为主体、企业为辅助的联合培养,学生的研究内容紧密依托企业的生产需求实际,注重对学生科技开发、科技改造和科技转化能力的培养,在进行基础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更注重知识的应用与发展[2]。但不论研究生教育的形式如何发生改变,其本质特征将始终固有,即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目的,以培养能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科学接班人为目标,且这一本质不以任何教育形式、社会体制和国家的不同而改变,也不能改变。因此,用发展的观点、世界的眼光去审视当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剖析,进而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对创新教育机制、科学系统定位与丰富发展模式有着现实的意义。

1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作为西学东渐的产物之一,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制度最早可追溯到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实现的。建国65年来,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1第一阶段:发展探索期(1950~1966)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举,各方面人才短缺成为国家建设最迫切的问题。沿用原南京国民政府的做法,1950年全国开始第一次招生研究生874人。从1953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暂行办法(草案)》直到1963年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工作暂行条例(草案)》以及5项配套文件,新中国对研究生教育的模式与走向进行了规范化、制度化的探索。在此期间,

全国共招生研究生22 700多人。可惜的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进入长达12年之久的停滞期。

1.2第二阶段:发展完善期(1978~1999)1978年,中国恢复研究生招生。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正式确定了我国延续至今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1996年发布了《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管理规定》,确定了硕士生分为国家计划培养、定向培养、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4类,招生选拔办法分为全国统一考试、单独考试和推荐免试3种。199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按专业授予专业学位证书的建议》,将我国学位类型分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2类。1998年底,全国在读研究生人数由1978年的1.1万人增加至19.9万人,占普通高校在读学生人数比例由1978年的1.26%增加至5.51%[3]。

1.3第三阶段:快速发展期(1999~)为了适应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1999年我国研究生开始快速扩招,招生人数由1998年的7.3万迅速增加到2012年的165.6万,年均增长154.9%。教育部在“十五”发展规划中曾提出,到2005年使在校研究生达到50万人左右,并自2005年起3年内研究生的招生规模翻一番。实际上,2005年我国研究生规模达到97.9万人,2010年达到153.8万人,远远超过了规划预期。当然,这十多年来的超常规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模式、发展前景等的质疑,但也正是在这一阶段,研究生教育的多元化趋势开始出现,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注重实用、对接市场的呼声进入公众视线,并引发了一系列全社会关于教育改革的思考。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第7卷第4期刘蜀阳,等: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沿革、发展模式探究2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历史成因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研究

生教育的首要制约是起步晚,其次是我国研究生规模的扩张速度远高于高校支撑条件投入的增长速度。2010年的统计数据表明,研究生生生均研发经费投入对比,美国为1.9万美元,英国为1.91万美元,而我国只有0.9万美元,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此外,部分研究生专业与就业市场间的衔接度不高、教育内容更新慢、学生毕业后进入科研岗位的竞争力不强,适应性较差。具体来说,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如下:第一,教育管理体制与市场需求的发展不相适应。当前国家对研究生招生计划的统一投放,虽然是出于兼顾各行业人才需要培养均衡与确保储备的考虑,但由于对招生需求间变化的响应滞后,反而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和研究生专业的良性循环。近十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结束后,接收调剂生的信息总会大量出现,特别对一些西部省份的高校和地区院校,这种情况尤其普遍。对一些名气不强的学校的冷门专业而言,招生计划往往不能完成甚至是出现零录取。这一现象直接反映了现行的管理体制与市场需求间存在不适应,招生计划调整相对滞后。第二,导师队伍建设的规模与积淀和招生规模的发展不相适应。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导师队伍都存在学历结构整体偏低、年龄偏大、具有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工作经验或较强学术水平人员较少的现象,对博士生导师队伍而言,这种现象尤为明显。相当数量的导师经费不足,科研项目较少或者缺乏科研一线工作经验,在推进科研工作的高质量创新方面难有作为。部分导师的外语与计算机运用能力不强,进行国际化交流存在困难。受到教育发展时间短的制约,这些问题预计将在很长时间内存在,只要扩招继续,这种情况就将难以解决。关键在于研究生保有量与发展度的平稳关系,在提高全民族科研人才数量的同时,也要对培养质量提供必要的保障,导师队伍的规模与质量必须相适应。第三,培养模式、学位管理体制与市场需要不相适应。与发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