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复习资料)
教育经济学自学笔记
独立本科段《教育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填空1、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的(边缘)学科。
2、教育经济学从总体上说,属于(部门经济学)科学范畴。
3、我国第一次全国教育经济学学术讲座与(1980)年在(北京)召开。
4、最早提出“人力资本”观点的是(沃尔什)。
5、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时(《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
6、被西方认为是教育经济学论文的是(《人力资本》)。
7、最早用数量统计法研究教育的国民经济意义的经济学家是(斯特鲁米林)。
8、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论文是(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
9、从简单生产劳动意义上观察凡是(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才属于劳动生产的范畴。
10、社会主义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11、从社会关系角度观察,只有直接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
12、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学说的核心是社会物质财富是由(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
13、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是(教育)。
14、认为教育只是反应能力但不提高人劳动能力的观点属于(筛选假设理论)。
15、认为教育主要是培养劳动力的服从意识和个性品质的观点属于(社会化理论)。
16、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教育投资)。
17、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叫(人力资本)。
18、西方人力资本计量的代表人物是(丹尼森)。
19、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认为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上教育程度与工资收入(成正比例关系)。
20、第二代人力资本理论主要包括(筛选假设理论)(社会主义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21、提出了“年龄—收入曲线”的经济学家是(贝克尔)。
22、教育需求是指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23、教育需求按需要的主体可分为(教育的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
24、国家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是(教育的社会需求)。
25、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环节是(教育)。
26、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是(经济)。
《教育经济学试题》试题及答案
《教育经济学试题》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A. 教育投资效益B. 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C. 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D. 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2. 以下哪项不是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A. 特德·舒尔茨B. 加里·贝克尔C. 罗伯特·卢卡斯D. 萨缪尔森3. 以下哪个因素对教育投资效益的影响最大()A. 教育投资的规模B. 教育投资的分配C. 教育投资的来源D. 教育投资的用途4. 以下哪个国家在教育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具有较高地位()A. 美国B. 英国C. 德国D. 中国5. 以下哪个观点不属于教育经济学的基本观点()A. 教育具有生产性B. 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C. 教育可以促进经济增长D. 教育投资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6. 简述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
7. 简述教育投资效益的衡量方法。
8. 简述教育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9. 论述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10. 论述教育经济学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二、答案一、选择题1. D2. D3. A4. A5. D二、简答题6. 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如下:(1)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2)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和数量;(3)教育投资具有收益递增的特点,即教育水平越高,其边际收益率越高;(4)教育投资应遵循市场规律,以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
7. 教育投资效益的衡量方法包括:(1)成本-收益分析:计算教育投资的成本和收益,比较两者的大小关系;(2)教育收益率:计算教育投资的边际收益率;(3)劳动力市场分析:研究教育水平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4)经济增长分析: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8. 教育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如下:(1)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关注教育经济学的研究;(2)20世纪90年代,教育经济学在我国逐渐形成独立学科;(3)21世纪初,教育经济学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教育经济与管理知识点
教育经济与管理知识点一、教育经济学概述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与经济关系的学科,主要内容包括教育资源配置、教育经费管理、教育投资效益评估等方面。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系统中的各种资源,研究内容涉及到教育产出、投入、影响等多个方面。
二、教育管理学基本概念教育管理学是关于组织、计划、指导和控制教育组织活动的科学,主要内容包括教育领导、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方面。
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组织,研究内容跨越了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三、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的关系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在理论和实践中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育经济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分析框架,为教育管理实践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而教育管理学则是教育经济学的操作平台,通过管理实践来实现教育经济学的理论目标。
四、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的应用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在教育政策制定、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质量评估等方面有着重要应用。
通过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和预测,可以为政府部门做出科学的政策决策;而通过教育管理学的实践操作,可以提升教育组织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五、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化,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未来,教育经济学将更加注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效益评估,教育管理学将更加注重组织与人员管理的科学方法和技术应用。
六、总结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管理与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学科,其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只有深入理解和研究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才能更好地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管理。
教育经济学考试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1、人力资本:是及物力资本相对应的概念,指的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现的能力。
2、教育单位本钱:是指生均本钱,既培养一名某类学生所花费的全部开支。
3、教育投资:也成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经济条件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开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总与,或者说是指用于教育、训练后备劳动力与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智力水平的人力与物力的货币表现。
4、教育经济效益:从宏观上讲,教育经济效率是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而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与消耗的程度〔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教育成果〔数量与质量〕/教育资源占用量与消耗量〕。
从微观上讲,教育经济效率是指某教育单位或者学校,其教育事业经费与教育根本建立投资的利用效率,或称为教育投资利用效率,即每一定量的教育投资所能培养学生的数量。
〔毕业生教育本钱= 学制期内教育本钱总与* 学习年限/学制期内学生人数〕5、教育经济效益:是指教育领域内的劳动消耗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比照。
6、人力资源: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处于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与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与。
7、社会化理论:从研究教育如何培养训练劳动力的个性特征,从而为生产效劳,为开展经济效劳,论证教育及经济关系。
其主要理论观点如下:〔1〕批评早期人力资本理论。
认为在现代化的社会里,教育的作用首先不在提高劳动力的知识、技能或认识能力,而在于它的社会化作用。
〔2〕教育的作用反映在两个方面。
8、筛选假设理论:是把教育看做信息,着重研究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是怎么样挑选工人的,据据此说明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
其主要理论观点如下:第一,同意人力资本理论把受教育程度及工资收入水平看成是正比例关系。
第二,及人力资本理论不同的地方,该理论认为受教育程度及工资收入水平看成是正比例关系是通过教育的筛选作用形成的,并且认为教育只是放映能力,但不提高人的能力。
教育经济学重点汇总
教育经济学重点汇总第一章研究对象和方法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和经济之间关系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研究对象是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育投资的有效利用及其经济效益。
是介于经济学、教育学、数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
研究对象:靳希斌观点:从宏观角度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也要从理论与实际的角度探讨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的各个方面,同时还要研究教育领域发生的经济现象及其规律,为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和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服务。
第二章形成早期:管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孔子——庶富教、墨子——教人耕者其功多、荀子——不教无以理民性初步形成:1.威廉·配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代表作:《政治算数》首次运用数字资料计算广义的教育成果的货币价值教育和训练使人的劳动能力出现差别。
贡献:他最早提出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观点,不仅肯定了劳动创造价值,而且指出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不同。
“一个人如果技艺高超,可以和许多人相抗衡”2.亚当·斯密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建立者代表作:《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6年)他第一次对教育具有生产性和经济意义进行了论述。
他首次把人的知识、经验、能力看做是国民财富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生产的重要因素。
教育和训练具有经济意义。
亚当·斯密的教育经济思想1、人经过受教育,学习到的有用才能,看成是国民财富的一部分2、这种才能的获得“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
3、“劳动工资,因务学习有难易,学费多寡而不同。
4、”学习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5、“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费一笔费用,但这笔费用,可以得到偿还,兼取利润。
”3.大卫·李嘉图坚持和发展了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耗费的劳动的原理。
价值的大小和劳动量成正比,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复杂劳动所生产的价值比较大。
4.费里德里希·李斯特“一国的最大部分消耗是应该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
教育经济学试题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经济学标准预测试卷(一)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计量经济学B.人力资本理论C.劳动价值理论D.教育资本2.教育经济学在中国开始逐步涉及与展开的时间是()A.20世纪60年代B.20世纪70年代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90年代3.教育投资具有生产性投资的性质是由于教育劳动具有()A.生产力B.劳务性或服务性C.使用价值D.消费性4.★最早提出“人力资本”这一概念的是, ( )A.贝克尔《人力资本》B.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C.沃尔什《人力的资本观》D.欠雷《投资决定的正规标准》5.教育社会需求与教育个人需求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因为()A.教育资源的稀缺和教育需求的无限B.社会与个人对教育需求的出发点和追求目的不同C.教育供求间存在矛盾D.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和态度6.第一次正式使用“知识经济”概念的是( )A.20世纪70年代,托夫勒《第三次浪潮》B.1982,奈斯比特《大趋势》C.1986,福莱斯《高技术社会》D.1996,“经合组织”年度报告7.连接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键性环节和纽带是()A.科学技术市场B.人才和劳动力市场C.物质形态商品市场D.服务市场8.从根本上讲,教育结构主要受()A.社会生产关系制约B.政治制度制约C.生产力水平制约D.社会经济结构制约9.★教育投资只有通过培养出来的劳动力以及再生产出来的科学技术进入生产领域,才能创造社会物质财富,说明教育投资具有()A.周期性长特点B.弹性大特点C.间接性特点D.长效性特点10.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物质前提和客观依据是()A.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B.政治制度和政治形势C.科学技术水平D.社会人口11.义务教育投资主体中居中心地位的是()A.个人B.群众C.国家或政府D.企事业单位12.计量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是()A.教育投资B.教育成本C.教育收益D.教育分配13.分析大学生社会直接成本有多种计量方法,比较常用的有匡算法和()A.“成本一效益”计算方法B.实算法C.费希洛计算法D.舒尔茨计算法14.最理想的学校规模类型是()A.规模过大稳定型B.规模适度稳定性C.规模适度成长型D.规模过小成长型15.社会平均劳动简化比计算公式是()A.平均劳动简化=某级教育程度的劳动力总课时数/某准级教育程度的劳动力总课时数B.平均劳动简化=某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某准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C.平均劳动简化=某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某准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D.平均劳动简化=不同教育程度劳动力简化比×各类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百分比(按教育程度)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6.★教育经济学17.教育的社会需求18.教育结构19.教育成本20.教育个人收益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21.简述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间接作用。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经济学1、学科概念:P6①教育投资:又称教育投入、教育资本、教育经济条件、教育资源等,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单位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像教育领域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及其货币表现。
②教育成本:是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总和。
③教育经济效率:又称教育经济效力、教育机构内部效能、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投资效率等,是指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比,即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④教育经济效益:教育经济效益也叫教育社会经济效益、教育社会经济价值、教育经济收益、教育经济收效等,是指教育领域内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
或者通俗地将,把社会向教育的投资和依赖这种投资所得到的国民收入加以比较,所得的国民收入抵偿教育投资的余额。
⑤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达的一门边缘学科。
2、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经过了萌芽时期、初步形成时期和发展时期三个阶段。
(一)萌芽时期: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是斯特鲁米林1924年写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它是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是世界上最早运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用数量化、定量化的语言专门阐述教育的国民经济意义。
沃尔什1935年写的《人力的资本观》,被西方认为是有关教育经济学的第一篇论文,它采用了现值折算法。
到1960年,教育经济论文达到53篇。
这一时期的特点:①有了教育经济学方面的论文及专著;②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是从观察在业劳动者身上论述与充分调动教育的经济意义和价值。
(二)形成时期:20世纪60年代涌现大批教育经济学学者,使这门学科在研究对象、内容、范围和体系上基本上确立起来。
形成标志:①1963年国际经济学会召开讨论教育经济学国际学术会议,出版了《教育经济学选集》,这一选集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形成的标志;②也有人认为,英国的韦锥于1962年写了一本正式使用“教育经济学”名称的著作《教育经济学》,为教育经济学形成的标志。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经济学知识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经济学知识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与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投资决策以及教育政策相关的学科。
对于教师来说,了解教育经济学的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系统的运作,并在实践中做出更好的决策。
本文将介绍教师资格证考试中与教育经济学相关的知识点。
一、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教育经济学是学者们通过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领域的现象和问题的学科。
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教育资源、教育成本、教育投资回报率等。
教育资源是指用于教育活动中的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如人力资源、教学设施等。
教育成本是指为了实现某种教育目标而支出的资源,如教师工资、教育设备购置费等。
教育投资回报率是指某种教育投入所带来的效果与投资大小之间的关系。
教育经济学的原理主要包括资源稀缺性原理、效益递减原理和比较优势原理。
资源稀缺性原理认为,教育资源有限,需求却很大,因此必须通过合理配置资源才能满足教育需求。
效益递减原理指出,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教育的边际效益逐渐减少,即每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带来的效果会递减。
比较优势原理认为,教育活动中的各方应根据比较优势原则来合理分工,以提高教育效率。
二、教育经济学与学校财务管理学校财务管理是指学校对资金和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使用的过程。
教育经济学为学校财务管理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首先,教育经济学提供了教育成本核算的工具。
通过对教育资源的核算,学校可以了解各项支出的情况,判断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优化资源使用效率。
其次,教育经济学提供了教育经费筹措和分配的原则。
学校需要筹措足够的经费来满足日常的运行和发展需求。
教育经济学指导学校在经费筹措和分配中要考虑效益、公平和可持续性等因素,以实现经费的最优配置。
最后,教育经济学还研究了教育投资的效果评估方法。
学校需要对各项教育投资进行评估,以了解投资的回报情况和效果,为后续决策提供依据。
三、教育经济学与教师薪酬教师薪酬是教师职业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教师队伍建设中关注的焦点。
教育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教育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A. 教育政策B.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 教育管理D. 教育心理学2. 教育投资的直接收益主要体现在:A. 提高个人收入B. 促进社会和谐C. 增加政府税收D. 所有以上3.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包括:A. 提高劳动力素质B. 促进技术创新C. 改善社会结构D. 所有以上4. 人力资本理论是由哪位经济学家提出的?A. 亚当·斯密B.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C. 加里·贝克尔D. 米尔顿·弗里德曼5. 教育的外部性主要表现在:A. 个人层面B. 社会层面C. 经济层面D. 所有以上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6. 简述教育对个人收入的影响机制。
7. 解释教育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8. 描述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9. 论述教育在促进社会公平中的作用。
10. 分析当前教育投资不足的原因及其可能带来的后果。
四、案例分析题(共30分)11. 某发展中国家正面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请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答案一、选择题1. B2. A3. D4. C5. D二、简答题6. 教育通过提高个人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其在劳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提高个人收入水平。
教育还能拓宽个人的视野,增加其获取信息和资源的能力,间接影响收入。
7. 教育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指的是随着教育投资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投资所带来的收益逐渐减少。
这可能是因为教育资源的有限性、教育质量的下降或劳动力市场对高教育水平的需求饱和。
8. 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一方面,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另一方面,教育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和促进技术创新,推动经济的增长。
三、论述题9. 教育在促进社会公平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减少社会阶层间的知识和技能差距,使每个人都能通过教育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
教育经济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经济学必背知识点名词解释1.【教育经济学】是在一定生产关系条件下,通过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从劳动力再生产与教育训练的关系角度,从开发智力,发展科学技术与教育关系的角度,以及教育内部经济利益发展规律,阐明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2.【教育投资】即教育投入、教育资本、教育经济条件、教育资源,其含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和单位,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向教育领域内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及其货币表现。
3.【教育经济效益】指教育领域内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
4.【教育经济效率】指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比,即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
5.【经济】涉及到三种解释,一是指社会生产方式运动,二是指物质资料生产以及相应的交换、分配和消费,三是把“经济”理解为节约,是说劳动时间的节约可以发展生产力6.【教育成本】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
用公式表示为:教育成本=教育直接成本+教育间接成本。
7.【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8.【教育需求】指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9.【教育供给】指某一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所能提供受教育者的机会。
10.【教育的社会需求】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基于国家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要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11.【教育的个人需求】是指个人出于对未来知识、技能、收入、社会地位的预期在各种需求中进行选择,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12.【教育的单位成本】指生均成本,即培养一名某某类学生所花费的全部开支。
13.【知识经济】简称“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指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知识的生产率。
或“人类正在步入一个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的经济时代”。
教育经济学-期末重点
第一章绪论1、教育经济学学科产生的理论根源:解开经济增长计算过程中的“经济之谜”,20世纪初到中叶,美国运用传统的计量经济增长的方法计算国民经济增长额,出现了剩余因子,即“经济之谜”。
2、舒尔茨(填空)舒尔茨是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奠基人。
他的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农业经济、人力资本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三个方面舒尔茨不仅在西方教育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和理论基础研究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教育经济学计量方法方面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3、韦锥他于1962年出版了最早以“教育经济学”命名的专著,曾有人认为他的这本专著是教育经济学形成的标志。
4、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在苏联《计划经济》杂志上发表了《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这是世界上第一篇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用数量化语言专门论述教育经济意义的论文。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1、社会主义教育经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
这是社会主义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所谓生产劳动是指可直接生产使用价值的物质生产劳动。
包含两层意思:①生产的是使用价值,是维护社会生产劳动继续进行的劳动、维护劳动能力再生产的劳动;②是物质生产劳动,是人与自然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其内容是物质变换,其结果是物质产品。
总之,凡是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才属于生产劳动的范畴。
3、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理论、关于生产劳动概念所辖的范围,观察教育劳动的性质以及教育投资的性质,可以得出如下论点:①教育劳动是一种劳务性或服务型的劳动②从扩大了的生产劳动概念角度来看,教育是培养不一定要亲自动手且可以远离劳动对象的生产管理人员、工程师、工艺师、设计师和技术人员的劳动。
③教育劳动对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的生产和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直接生产的性质。
4、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着重研究教育在社会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价值,即教育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功能和教育在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再生产中的功能。
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教育经济学学科研究的原则不包括( B )A.学科的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原则 B.保守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批判与吸收相结合原则2.从数量上研究确立计算教育的社会经济价值的理论依据不包括( D ) A.劳动价值学说B.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理论 C.按劳分配原则 D.劳动简化理论 3.人力资本理论基本出发点是( C )A.重视土地和人口数量的作用B.人力资本投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作用考试大论坛C.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D.教育投资比物力投资更有利 4.政府调节教育供求矛盾的依据在于(A )A.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 B.教育属于“公共产品”C.教育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的矛盾D.教育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 5.教育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论述不正确的是( D )A.教育具有再生产科技的功能B.教育具有使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作用 C.教育是科技再生产的有效形式D.教育决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6.教育产业的特殊性是有其三个基本特性决定的,即教育是基础性产业、间接性产业和(A )A.多效性产业B.第三产业C.专业性产业D.独立性产业7.需要着重考虑中等教育学校网点结构和布局,逐步普及中等教育并使中等教育结构趋于合理的地区是( A )A.城市、沿海各经济发达地区和内地少数发达地区B.经济中等发展程度的地区C.经济发展中地区D.贫困地区8.下列各项不属于教育公用经费的是( D )A.公务费B.业务费C.设备购置费D.人员补助工资9.教育投资相对量与经济指标增长相比,发展趋势是( C ) A.相对迟缓B.相对滞后C.超前速度增长D.平行速度增长 10.集权制国家义务教育投资主要来源于( B )A.地方政府 B.国家或中央政府C.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 D.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占一半左右11.学生已满法定劳动力年龄因受教育而放弃的就业收入的成本是( D ) A.教育物质成本B.教育社会成本考试大-全国最大教育类网站 C.教育直接成本D.教育间接成本 12.计算升学率的公式是( B )13.学校提高教育投资使用效率的前提条件是( A ) A.正确教育投资的宏观决策 B.完善教育投资的管理体制 C.建立最佳的人力、物力结构D.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14.高等教育的生均成本随学校规模的扩大和学生教师比的提高而( A ) A.呈下降趋势B.呈上升趋势C.呈稳定趋势来源D.呈起伏趋势 15.决定个人是否接受教育或受某种级别类教育的依据是( A )A.教育个人收益B.教育经济效率C.教育社会效益D.教育经济投资经济效益1.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B )A.计量经济学B.人力资本理论C.劳动价值理论D.教育资本 2.教育经济学在中国开始逐步涉及与展开的时间是( C )A.20世纪60年代B.20世纪70年代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90年代3.教育投资具有生产性投资的性质是由于教育劳动具有( B ) A.生产力B.劳务性或服务性C.使用价值D.消费性 4.最早提出“人力资本”这一概念的是,(C ) A.贝克尔《人力资本》B.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C.沃尔什《人力的资本观》 D.欠雷《投资决定的正规标准》5.教育社会需求与教育个人需求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因为( B )A.教育资源的稀缺和教育需求的无限B.社会与个人对教育需求的出发点和追求目的不同C.教育供求间存在矛盾D.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和态度 6.第一次正式使用“知识经济”概念的是( D)A.20世纪70年代,托夫勒《第三次浪潮》B.1982,奈斯比特《大趋势》 C.1986,福莱斯《高技术社会》D.1996,“经合组织”年度报告 7.连接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键性环节和纽带是( B )A.科学技术市场B.人才和劳动力市场C.物质形态商品市场D.服务市场 8.从根本上讲,教育结构主要受( D )A.社会生产关系制约B.政治制度制约C.生产力水平制约D.社会经济结构制约9.教育投资只有通过培养出来的劳动力以及再生产出来的科学技术进入生产领域,才能创造社会物质财富,说明教育投资具有( C ) A.周期性长特B.弹性大特点C.间接性特点D.长效性特点 10.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物质前提和客观依据是( A ) A.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B.政治制度和政治形势C.科学技术水平 D.社会人口11.义务教育投资主体中居中心地位的是( C ) A.个人 B.群众C.国家或政府D.企事业单位 12.计量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是( B ) A.教育投资B.教育成本C.教育收益D.教育分配13.分析大学生社会直接成本有多种计量方法,比较常用的有匡算法和( B )A.“成本一效益”计算方法B.实算法C.费希洛计算法D.舒尔茨计算法 14.最理想的学校规模类型是( B )A.规模过大稳定型B.规模适度稳定性C.规模适度成长型D.规模过小成长型15.社会平均劳动简化比计算公式是( D ) A.平均劳动简化=某级教育程度的劳动力总课时数/某准级教育程度的劳动力总课时数B.平均劳动简化=某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某准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C.平均劳动简化=某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某准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D.平均劳动简化=不同教育程度劳动力简化比×各类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百分比(按教育程度)1.教育经济学萌芽于( A )A.20世纪20年代B.20世纪50年代C.20世纪60年代D.20世纪80年代2.确立教育具有社会经济价值的理论基础是( C )A.’扩大再生产理论B.人力资本理论C.社会再生产理论D.劳动价值学说3.首先阐释“人力资本”特定含义的是( A ) A.舒尔茨B.贝克尔C.沃尔什D.丹尼森 4.教育的个人需求动因不包括( A )A.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B.精神生活的需求C.物质生活需求D.社会地位需求 5.我国教育供求关系有两个主要矛盾:教育需求无限膨胀与教育资源短缺矛盾和 ( D )A.教育供给与需求的矛盾B.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的矛盾 C.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供给的矛盾D.教育供求中的结构性矛盾6.提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这一论断的是( A )A.马克思B.恩格斯C.托夫勒D.奈斯比特 7.教育对人才培养和劳动力训练的主要作用是( D ) A.提高劳动者劳动熟练程度B.提高人才专业化水平C.提高劳动力报酬D.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改变劳动力形态8.教育投资从投资对象来说,构成部分包括用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投资和( B )A.国家投资B.用于成人教育的投资C.个人教育投资D.集体企事业单位投资 9.义务教育发展规模指标的公式是( A )10.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年鉴》(1985)资料分析计量,1983年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世界平均水平为( A )A.5.7% B.6.0% C.4.0%D.5.0% 11.下列选项中属于教育财力构成中的公用消费部分的是( D ) A.职工福利费B.奖金C.工资D.业务费 12.考查教师工作效率的指标不包括( A )A.教师利用率B.教师平均课时数C.教师平均课程门数D.教师平均班级数13.某些教育资源的运用至少须采用一个单位,不能因需求不足一个单位而将其分割使用,体现了教育资源的( D )A.有限性B.适当性C.整体性D.不可分性14.沃尔什的教育收益计算法,称为( C )A.余数分析方法B.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C.现值折算法D.“费用——效率”分析计算法15.师资优化组合的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教师劳动定额和( A ) A.实现教职工编制的合理定员B.逐步建立起教师劳动力市场C.建立健全的社会激励机制D.建立健全的社会竞争机制来源:考试大1.下列方法中不属于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的是( D )A.经济分析法 B.教育研究法 C.经济计量和教育统计法 D.调查研究法2.直接导致西方教育经济学诞生的是( B )A.人力资本理论B.计量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D.劳动生产理论 3.衡量劳动力的价值,主要看( C )A.劳动力本人所需的生活资料费用所占比重大小 B.劳动力子女所必须的生活资料费用所占比重大小C.劳动力所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所占比重大小 D.劳动力总价值 4.人力资本的核心是( D )A.人力投资B.物力投资C.生产投资D.教育投资5.舒尔茨认为,决定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投资相对投资量的主要是( B ) A.投资比例 B.投资收益率 C.投资量 D.经济结构 6.影响教育社会需求的因素不包括( D )A.社会人口状况 B.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C.政策导向D.物质生活需求 7.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应该由( A )A.政府提供 B.市场经济机制配置 C.社会经济支持 D.政府和市场经济机制配置共同提供8.教育投资大不一定就能适应物质生产的需求,教育投资与物质生产过程具有一定伸缩性,说明教育投资具有( B )A.周期性长特点B.弹性大特点C.间接性特点D.长效性特点9.教育事业经费含在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经费项目中,最终构成( C ) A.教育基本建设经费 B.教育事业经费 C.社会消费基金 D.社会积累基金 10.下列各项不属于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静态指标的是( C )A.社会总产值 B.财政总支出 C.国民收入增长的比例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1.衡量一个国家义务教育投资比例,主要有两个指标:生均教育经费和( C )A.初等教育生均事业费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例 B.初等教育事业费占整个教育事业费的比例 C.义务教育投资在教育投资总量中的比例 D.国家财政用于教育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例12.计算学生的机会成本,一般开始于( C ) 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大学 13.教育成果质量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B )A.人才费用质量系数 B.人才费用质量系数C.年度教育事业费利用效率 D.年度教育事业费利用效率 14.规模效益的好坏完全取决于( D )A.教育资源的适当运用B.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C.投资与收益的比例D.资源内部分配是否合理15.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有劳动力人数和( D )A.劳动力熟练程度 B.劳动力能力 C.劳动力教育程度 D.劳动技术装备 1.世界上最早运用统计方法研究教育经济意义的人是【 B 】 A.舒尔茨 B.斯特鲁米林 C.丹尼森 D.布劳格 2.西方研究教育经济学最早的论文是美发表的【 D 】 A.贝克尔《人力资本》 B.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C.斯特鲁米林《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 D.沃尔什《人力资本观》 3.认为教育经济学属于非生产领域的经济学的观点属于【 A 】 A.从属学科论 B.独立学科说 C.边缘学科说 D.交叉学科说 4.以下不属于教育经济学是研究对象是【 B 】 A.教育领域的经济问题 B.教学规律C.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D.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5.首次进行较为系统和较为专门分析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是【 D 】 A.舒尔茨 B.斯特鲁米林 C.丹尼森 D.亚当.斯密6.“用之于人的教育投资,是最有效的投资,在所有资本中,最有价值的就是对人投资而形成的资本”。
自考00451教育经济学自考重点资料自考笔记
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第一章绪论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经济思想第三章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第四章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第五章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第六章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第七章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第八章教育投资来源及分配第九章教育投资比例第十章义务教育投资第十一章教育成本第十二章教育经济效率第十三章教育规模经济第十四章教育经济效益动及其报酬经济学是在20世纪(C)。
A.60年代B.70年代C.80年代D.90年代1.2.日本学者认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从(A)。
A.投资角度B.效益角度C.效率角度D.微观角度1.3.欧美学者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D)。
A.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B.教育投资与教育收益C.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作用的表现特点D.人力资本理论1.4.教育与生产力具有直接关系,教育具有生产性,教育投资是(B)。
A.收益性投资B.生产性投资C.消费性投资D.以上答案均正确1.5.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即是(D)。
A.教育投资B.教育经济效益C.教育资本D.教育经济效率1.6.教育经济学各种概念中,西方教育经济学经常使用的概念是(A)。
A.教育资本B.人力资本C.教育投资D.教育收益1.7.关于教育经济学的各种著作,学科体系教育味道比较浓,适合于教育系统教学使用的是(C)。
A.《教育经济学》B.《教育经济学论》C.《教育经济学概论》D.《人力资本论》1.8.在我国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教育经济学著作是(A)。
A.《教育经济学》B.《教育经济学概论》C.《人力资本论》D.《教育费用》1.9.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的是(D)。
A.1965《教育经济学》的出版B.1935年J·R·沃尔什《人力资本观》的发表C.1961年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的出版D.1924年C·T·斯特鲁米林《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学术论文的发表1.10.中国教育经济学筹备组在安徽省黄山召开学术讨论会暨研究成立大会是在(B)。
教育经济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项选择或未选均无分。
1.中国教育经济学会成立于【】A.1960年B.1980年C.1983年D.1984年2.西欧北美各国最早商量教育经济意义的文章材料是【】A.斯特鲁米林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B.沃尔什的《人力的资本观》C.豪赛克的《教育与收入》D.欠雷的《投资决定的正规标准》3.社会主义国家探讨教育劳动性质的理论根底是马克思主义的【】A.生产劳动理论B.剩余价值理论C.劳动价值理论D.社会再生产理论4.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劳动力的劳动复杂程度与其教育费用之间【】A.成正比例关系B.成反比例关系C.成级数关系D.无相关关系5.以下说法中属于“社会化理论〞的观点是【】A.教育能提高人的劳动能力B.教育能反映人的劳动能力C.教育的作用主要是培养不同个性特征的劳动力D.教育的作用是使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公平6.一个国家、地区或单位,依据教育事业开展的需要,向教育领域内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叫做【】A.教育投资B.教育投资效率C.教育本钱D.教育投资效益7.政府对教育供求进行调节的依据是【】A.教育是消费性事业B.教育是生产性事业C.教育是准公共产品D.教育是私人产品8.韩宗礼先生提出的公式:%100教育资源消耗教育成果的数量用于计量【】A.教育投资利用效率B.教育事业费利用效率c.教育根本建设投资利用效率D.人才费用质量系数9.筛选假设理论认为,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的正比例关系是【】A.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能力形成的B.通过教育的筛选作用形成的C.通过教育训练劳动者的个性特征形成的D.通过教育影响工资制度形成的10.一个国家的教育供应,主要依靠【】A.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和态度B.国家经济实力C.国家财政制度向教育倾斜D.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11.1996年世界“经合组织〞在其年度汇报中第一次正式使用的概念是【】A.劳动经济B.资源经济C.知识经济D.信息经济12.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5年《统计年鉴》,1983年开展中国家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平均为【】A.4%B.5%C.6%D.7%13.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义务教育资源主要应该由【】A.政府提供B.市场机制进行配置C.学生家庭支付D.社会捐赠14.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投资存量的指标是【】A.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B.人口分布密度C.人口年龄构成D.人均受教育年限15.在肯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肯定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叫做【】A.教育经费B.教育本钱C.教育效率D.教育效益16.对教育的布局结构起制约作用的是【】A.产业结构B.技术结构C.劳动力结构D.地区经济结构17.教育投资的主渠道是【】A.国民收入B.社会总产值c.国民生产总值D.国家财政拨款18.生均经费指数是指【】A.生均经费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B.生均经费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比C.生均经费与国民收入之比D.生均经费与教育投资总额之比19.非义务教育收取学费的根本理论依据是【】A.国家财政出现赤字B.非义务教育是公共产品C.教育本钱分担与补偿理论D.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20.依据萨卡罗普洛斯对教育收益率的研究,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一般情况下,教育投资的收益率高于物质投资的收益率B.开展中国家教育投资收益率一般高于兴旺国家的教育投资收益率C.高等教育收益率一般高于初等教育收益率D.处在不同经济开展阶段的国家,教育收益率不同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在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教育经济学试题试题及答案
《教育经济学》试题院校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l分,共20分)1.本书认为教育经济学比较合适和科学地应属于 ( )A.教育学科 B.部门经济学 C.管理学科 D.既不是部门经济学,又不是教育科学2.西欧北美各国最早讨论教育经济学的论文是l935年( )写的《人力的资本观》。
A.斯特鲁米林 B.沃尔什 C.布罗格 D.韦锥3.下面关于教育是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论述错误的是()A.教育具有生产和再生产科学的社会功能 B.教育投资既具有生产性,又具有消费性C.教育具有把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作用 D.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4.人力资本这一概念,是美国( )于1935年发表的《人力的资本观》这篇文章中首先使用的。
A.沃尔什 B.舒尔茨 C.丹尼森 D.贝克尔5.下列选项关于人力资本理论不正确的选项是 ( )A.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B.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C.人力资本投资作用小于物力资本投资作用D.教育投资收益率高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6.下面关于教育社会需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社会越发达,对教育的需求也越大B.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C.在一定时期内,教育社会需求是无限的D.政府可以对教育社会需求做出规划7.20世纪20年代世界未来学家美国托夫勒写了一本书《第三次浪潮》书中提出( ) A.后工业经济 B.信息经济 C.高技术经济 D.知识经济8.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6年度报告中第一次正式使用的概念是 ( ) A.后工业经济 B.信息经济 C.高技术经济 D.知识经济9.教育投资、劳动力自身价值的提高与它所创造的新价值的关系为 ( )A.负相关 B.正相关 C.负比例 D.正比例10.经济结构的发展历史和趋势是 ( )A.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信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B.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信息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C.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知识信息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D.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信息密集型产业11.教育投资变为教育能力并发挥教育的经济效益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和过程,体现教育投资具有 ( )A.周期性长 B.弹性大 C.间接性 D.长期性12.把教育投资比例占国民收入的比例,教育投资增长比例与国民收入增长比例相比较,作为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 ( )A.静态指标 B.动态指标 C.常用指标 D.刚性指标13.一般地说,社会人口年龄构成越年轻,青少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则适龄教育人口越多,教育投资比例相对来说就( )A.越大 B.适中 C.越小 D.不相关14.关于义务教育投资下列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A.义务教育投资总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B.义务教育投资比例相对低于其他各级教育占教育总投资的比例C.义务教育投资是教育投资的组成部分 D.义务教育投资影响着总的教育投资分配结构的变化15.教育个人直接成本属于 ( )A.教育单项成本 B.教育部门成本 C.教育社会总成本 D.教育精神成本16.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理论是由( )于1986年提出的。
教育经济学复习资料
教育经济学第一章1.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经济学思想:教育的的社会经济功能:马克思是把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放在社会在生产中加以考察。
其一,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性质。
通过教育可以非熟练的劳动培养训练为熟练劳动力,改变人的劳动能力性质,提高人的劳动能力质量;其二,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
教育作为一种服务形式,可以把一个简单的劳动力,一般性质的劳动力,加工训练成为一个复杂的和专门的劳动力,这使得教育成为大生产条件下培养和提高劳动力,再生产劳动力的基本手段和途径;其三,教育可以增进劳动者劳动能力变换的能力,使工人能够适应不断变换的劳动需求,以便较为自由地选择职业并适应职业的变换。
2.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指出:“比社会平均劳动较高级较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普通的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
既然这种劳动力的价值较高,它也就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也就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
”这就说明复杂劳动之所以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是由于教育和训练的结果。
意义:教育之所以能促进经济增长,带来社会经济效益,其直接的原因就在于教育可以生产和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可以把简单劳动变为复杂劳动,从而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3.李斯特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者之一(代表思想:生产力理论)。
李斯特认为,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
李斯特把资本分为两类: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
精神资本是人们对于前任在科学和艺术、智力培养、生产效能等方面的进步和一切发现、发明、改进和努力等累积结果的领会。
这种领会的深刻程度决定了一个国家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所以所有有关下下一代的教育方面的支出虽然都是对于现有价值的消耗,但却会促进生产力的增长,国家对于物质资产应有所放弃或牺牲,以使将来的利益获得保障。
与此划分相对应,把一国之中最重要的工作划分为:精神工作和物质工作,且这两种工作相互依存。
4.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的标志是苏联著名的经济学家、科学院院士斯特鲁米林1924年发表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
自考00451《教育经济学》考前复习重点(保密资料)
《教育经济学》考前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知识点1.教育经济学的概念【P68】【名词解释】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知识点2.教育投资的含义【P68】【名词解释】教育投资,也称教育投入、教育资本、教育经济条件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向教育领域内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及其货币表现。
知识点3.教育效率的含义【P68】【判断、名词解释】教育效率又称教育经济效率、教育机构内部效能、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等,是指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比,即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
知识点4.教育收益的含义【P68】【判断、名词解释】又称教育社会经济效益、教育社会经济价值、教育经济收益等。
是指教育领域内劳动消耗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
知识点5.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范方法有哪些?(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2)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方法;(3)经济分析法;(4)教育研究法;(5)经济计量法和教育统计法;(6)比较研究法;(7)概算法。
知识点6.教育经济学在西方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50年代,形成于60年代,发展于70年代。
【P73】【单选、判断】知识点7.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是前苏联C·T·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写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学术论文。
【P74】【单选、判断】知识点8.西方“人力资本论理论“是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
【P74】【单选、判断】知识点9.西欧北美各国最早讨论教育经济意义的论文,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J·R·沃尔什于1935年撰写的《人力的资本观》,他主要采用的是”现值折算法“。
【P75】【单选、判断】知识点10.20世纪70年代之后,教育经济学学科发展的特点有哪些?【P76】【简答】(1)研究的内容及范围有了很大的拓展;(2)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重视研究教育对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的适应问题;(3)在研究工作组织方面,国际性研究组织与机构不断增加,许多国家孩子高等学校设立专题性研究组织、学会及机构;(4)在具体计算方法研究方面,数量化、定量化以及数学模型设计等计量方法继续被重视并且有了计算方面的专著;(5)国际上许多国家大学里开设了“教育经济学”课程。
00451教育经济学复习资料
00451教育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2.集合生产函数分析:把生产的增长,看作为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即:土地、人力、资本增长的集合表现。
3.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4.筛选假设理论:把教育看作一个信息,着重研究在劳动力市场内雇主是怎样挑选工人工作的,从雇主在劳动力市场上研究挑选工人的过程,说明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
5.教育的社会需求: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基于国家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要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6.教育的个人需求:指个人出于对未来知识、技能、收入、社会地位的预期在各种需求中进行选择,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7.教育供给:指在某一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给受教育者的机会。
8.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指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知识的生产率。
9.教育资源分配:指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级各类教育间合理有效地分配。
10.教育级别结构:“教育程度结构”:指各级教育程度在校学生数占全部教育系统在校学生数的比例一般分四级:初等、中等、高等、研究生教育。
11.教育类别结构:“教育专业结构”:指各类教育在校学生数占全部教育系统在校总人数的比例,以及各类教育在校学生人数之间的比例关系。
12客观经济结构:“部门经济结构”13.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总系统中各子系统,各部分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具体说是指国民经济的个种成份,各个部门以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构成比例关系和相互关系。
14.经济部门的劳动技术结构:指科学变为物质生产技术的程度和物质生产部门科技人员的比例关系。
15.劳动力结构就业则是由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从而不断出现新的产业,新的行业和新的经济活动领域。
16.教育投资:“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经济条件”: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经济学第一章绪论一、教育经济学的性质与对象(一)性质(学术界几种不同的认识或观点)1.是经济学的分支,是部门经济学2.是教育学的分支3.是教育管理学的分支4.是交叉学科5.是边缘学科→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兼其理论与应用的综合性学科(二)对象:应当以社会领域中的教育问题不同国家,对象不同差异性不同专家,侧重不同二、教育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体系(一)基本的概念体系(教育、经济)※教育:教育生产、产出;教育投资、消费;教育资源、融资;教育效率;教育效益;教育发展规划;教育人力资本(二)基本的范畴(原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历史;现状;未来;原理(理论基础);价值(意义);技术(方法、策略、措施)主要内容:绪论;产生与发展;基本关系(原理);教育与经济结构;教育与经济体制;需求与供给;投资与产出;成本与效益;资源与效率;规模与效益。
宏观:规划;政策微观(学校):班额、师生比……三、教育经济学的意义、方法(一)意义:1.宏观决策 2.有助教育管理 3.人力资源开发 4.教育者、家庭投资(二)方法:1.历史与现实研究结合(考古、文献)(调查、实证)2.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3.规范与实证(标准)4.宏观与微观研究5.静态与动态结合6.统计测量与分析比较(①因素②纵向③横向)第二章教育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历史渊源(一)古代:教育具有经济意义的思想之萌芽【中】1.管仲:四民合业定居论(士农工商)便于学习2.孔子:“庶富教”“学而优则仕”3.墨子:力:知识技能、精神力;无虑4.荀子:“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
”“不富无以养民者,不教无以理民性。
”5.《学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6.颜元:举人才,兴学校培养圣贤一流人才经世致用“有人才,才有政事,有政事天下太平”富天下,垦荒、均田、兴修水利强天下,人皆兵,官皆将安天下,举人才,正大经,兴永乐【外】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算术,使人有思想而能见其难也。
”几何能令人洞见真理天文学在于“令人窥哲理而见真道”(二)近现代:有代表性的教育经济思想之出现【中】1.邰爽秋,《教育经费问题》(1935)主要教育经济思想(1)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经费的中心问题(2)提出了广开增加经费八条途径①“增高国民富力”②“开辟教育富源”③“利用无益贤财”④改良教育税制⑤扩大教育单位⑥“鼓励人民协助”⑦防止行政流弊⑧减免无形消耗(3)提出了教育经费独立的八项办法或主张①“确定教育基金”②划分及教育税源③预算制度独立④加税权力独立⑤征收机关独立⑥保管机关独立⑦用款权力独立⑧审核机关独立(4)倡导“统一教育经费行政”2.古楳(梅)(1899-1977)《中国教育之经济观》、《现代中国及其教育》(1)认为教育与生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2)办教育要适合人民的经济能力(3)研究培养学生所需要的教育成本是十分必要的(4)要注重教育的经济效率【西】古典经济学家的教育经济思想:威廉·配第、亚当·斯密1.威廉·配第《政治算术》、《爱尔兰的政治解剖》技术、工艺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把人的经验、知识、能力看作是国民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生产的重要因素;人们为了获得才能资本而接受的教育和训练是一种投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教育经济思想:莫尔·圣西门、傅立叶、欧文①主张用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的办法,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②主张利用科学技术成果发展社会经济;③重视生产劳动教育,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④认为科学家、艺术家的劳动具有生产性庸俗经济学家的思想:李斯特、马歇尔1.李斯特德《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资本分成“物质资本”、“精神资本”;教师列入生产者之列;“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重要多少倍”2.马歇尔:重视教育的经济意义“一个伟大工业天才的经济价值,足以抵偿整个城市的教育费用”二、理论基础(一)中国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生产劳动理论、再生产理论和劳动价值学说(二)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发展1.第一代人力资本理论沃尔什,1935 舒尔茨,1960.1962 丹尼森·贝克尔(代表人物)基本观念(1)人力资本的概念:凝结在人身上的,以人的知识、技能和生产能力为其表现形式的资本(区分物质资本)(2)人力资本的形成(投资形成的):①用于教育的支出②用于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③用于国内劳动力迁移和流动方面的支出④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3)人力资本的作用:①提高个人劳动收入②促进社会经济增长(4)人力资本是可变的(5)人力资本作用>物理资本作用2.第二代人力资本理论(新发展)(1)筛选假设理论代表人物:迈克尔·史潘斯主要观点:①基本的假定前提:不完全信息和不确定投资②信号和标识. 标识:可以观察到但不能改变的个人属性,信号,隶属个人并且可以改变的属性③教育成本与能力呈负相关④工资与教育信号关系的周遭和均衡(2)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代表人物皮奥里、多林格主要观点:劳动力市场①主要市场②次要市场使用教育文化将工人分配到不同的劳动力市场(3)激进的社会化理论:代表任务:鲍尔斯,金蒂斯主要观点:为不同社会阶级的人培养不同的个性特征(资本主义生产、社会生产关系的再生产)(4)国家论:马丁·卡诺、亨利·莱文主要观点:美国学校教育是资本主义民主整体即国家的一部分三、动态趋向1.国外教育经济学研究内容的扩展与方法的改进(1)关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过度教育→人才流失→教育浪费“读书无用论”国家:超越经济水平过度发展高等教育个人过度.错误的认识网络.生态.共享经济(2)关于教育与收入的关系(3)关于教育生产问题劳动力.技术及产品师资(4)教育技术经济学科学技术.网络培训(5)关于高等教育与高科技工业的关系(6)关于教育财政问题※光明思维①塞翁失马,焉知祸福②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③发生即恩典2.国内:(1)教育经济学的引入和发展(2)面临的课题①市场经济下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和教育体制改革②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③教育经费的来源、分配及使用效率④教育成本与效率分析⑤教育的社会与个人收益率⑥教育融资、教育扶贫与脱贫⑦网络经济、技术经济、生态经济、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影响⑧微观经济研究(学校):规模、学习效率第三章教育与经济的基本关系第一节教育的经济功能及作用一、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与作用(一)教育基本经济功能1.通过改变劳动者的劳动性质和形态来培养社会所需,提供科学知识形态2.提供科学知识形态的特殊生产力(科学技术)(二)教育与经济增长GDP GNP CPI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资源有效利用、经济行为改变(三)教育与收入分配1.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①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质量②提高劳动者的劳动适应能力③能提高个人的“分配效益”(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④可使受教育者的“无形收入”增加2.在个人收入分配差距中的作用※基层系数二、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形象和制约(一)影响和制约着教育发展的水平1.决定了教育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和条件2.影响和制约教育的培养时间、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3.影响和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4.教育的结构和层次(二)“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变应新的类型:知识、网络、生态、共享、循环新的特点:1.经济基础“知识化”2.产业的软性化3.经济柔性化4.发展创意化5.竞争隐性化6.就业学历化第四章经济结构与教育结构第一节经济结构与教育结构的概述一、经济结构:国民经济总系统中各子系统、各部分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具体说是指国民经济的各种成分、各个部门以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构成、比例关系和相互关系。
教育结构:教育这个社会现象总系统中各种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即教育纵向子系统的级与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教育横向子系统的类与类的比例关系和相互关系二、经济结构与教育结构类型经济结构:宏、中、微,一产、二产、三产,生产力要素结构教育结构:层级结构,类型、布局、禅传第二节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基本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制约:(一)影响教育类别结构、层次结构(二)教育专业结构、类别结构对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和促进作用二、教育结构与劳动技术结构三、教育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第五章教育需求与供给第一节教育需求教育需求:指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分为教育的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一、教育需求的种类1.社会:社会对教育的有支付能力的需要2.个人需求的表现:①学术及精神需求②.物质生活需求③.社会地位需求④.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二、教育需求的特点社会需求的特点:1.可规划性 2.层次性 3.渐进性个人需求的特点:1.层次性 2.多样化(性)三、影响教育需求的因素个人方面:1.个人天赋能力 2.就业的前景(收入) 3.家庭背景(经济)4.学费、杂费的高低5.社会、经济状况6.教育收益社会方面:1.人口状况 2.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社会舆论 4.国家政策第二节教育供给教育供给:指一阶段时间内,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提供给受教育者的受教育培训的机会一、影响教育供给的因素(一)师资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二)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或有效性(三)劳动力需求结构状况(四)教育的单位成本的大小(五)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和态度第三节教育供求关系的平衡及调节一、调节供求矛盾的政策措施(供求关系趋于平衡的政策措施)1.建立个人潜能测定和发掘制度2.面向社会需求制定合理的招生计划3.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力度4.坚持多种形式办学,大力发展民办教育5.通过立法提供某种水平和类型的免费教育6.设立弹性学费制(根据专业和成本,实行差别收费)第六章经济体制与教育体制(讨论)第七章教育投资第一节教育投资的概述一、教育投资:投入到教育领域中的,用于培养人才和劳动力的人力、财力、物力的货币表现二、教育投资性质(三种观点):特殊的生产性投资1.是消费性投资2.是生产性投资3.既有生产性,又具有消费性是直接的消费,间接的生产;有形的消费,潜在的生产;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三、教育投资特点1.周期性长2.收益的间接性3.具有长期效果(效益的长期性)4.弹性大5.外溢效果(6.高效性)四、教育投资的来源及构成1.国家财政性拨款2.社会集资(1)教育费附加(在其他税收中拿出;用于教育,现无)(2)教育稅(3)社会集资、捐资3.校产收入学校自筹4.厂矿企(事业单位)教育投资(1)企业教育(2)职工教育5.学生、家庭、个人投资第二节教育投资比例一、教育投资的指标体系比例指标:指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或份额,即教育投资与国民经济之间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数量指标及计算范围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基本指标分(动态指标)(静态指标)静态指标: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财政支出、人均消费动态指标:教育投资的增长比例与国民经济增长的比例二、影响教育投资比例的因素1.经济因素2.政治因素3.科技因素4.人口因素(数、质、结构)5.教育规模、结构、类型三、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基本原则1.总量的原则①上限与下限的区别②规模与速度原则(成正比)③经济政策与物价水平原则④受益与能力原则2.比例的原则:①增长②超前增长③减缓与稳定④弹性系数第八章教育成本第一节教育成本的概述一、什么是教育成本(概念)1.成本:按照则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的每一个商品的价值2.教育成本:培养人才或提供教育服务过程中,社会和个人所耗资的直接或间接的资源总和及其所作出的价值牺牲(在开展教育活动中或人才培养中所消耗的资源及价值牺牲)二、研究教育成本的意义1.教育成本是衡量教育培养各类劳动力和专门人才消耗的尺度2.教育成本是计量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3.教育成本也是计量和测算未来劳动者报酬的一个重要论据4.教育成本进行教育宏观调控,即管理、监督、决策的依据5.教育成本在教育消费、融资、决策等方面的意义三、教育成本的种类1.教育的社会成本与教育的个人成本2.教育直接成本与教育间接成本3.教育固定成本与教育变动成本4.教育资本成本与教育经常成本5.教育货币成本与教育非货币成本6.教育总成本与教育单向成本7.社会平均成本与个别成本8.生均教育成本与教育边际成本第二节教育成本核算:程序与方法一、教育成本合算程序(步骤)1.确定成本核算的对象2.确定成本核算期3.确定成本核算的项目(范围)4.正确归集和分配各种费用5.选择和使用成本核算方法二、教育成本核算方法1.社会直接成本计算:m=ΣF÷Σx×T S=R+D+A+B(R:学杂D:生活差距A :交通B:书本)三、教育成本核算问题第三节教育成本负担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补偿)一、教育成本负担结构对教育的影响教育成本的负担结构:指??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几个主体负担教育成本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