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形散神聚

合集下载

散文写作如何做到形散神聚——写作方法篇

散文写作如何做到形散神聚——写作方法篇

散文写作如何做到形散神聚——作文教学篇所谓“形散”主要指取材广泛、形式灵活。

取材广泛,是指散文所涉及的内容可以囊括宇宙人生的各个方面,风花雪月、山水鱼虫,乃至一声鸟唱蝉嘶、一道闪电、一滴水。

散文是最自由灵活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无拘无束,行止自由,发乎性灵,称呼自然,在自由流走之中,具有行云流水般的风致。

所谓“神聚”是指文章结构似乎松散,但在行文过程中贯穿了意脉,气韵生动,摇曳多姿,主题思想几种鲜明,文章各部分之间都严谨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一、善于联想,向外扩散“形散”并不是散乱。

他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章法”散。

它既可以像小说那样娓娓道来,也可以像诗歌那样大幅跳跃,还可以像戏剧那样以人物对话的方式进行场景组合,甚至还可以像电影镜头式贾谊蒙太奇组接。

二是取材十分灵活,时而是历史的回顾,时而是未来的展望,纵向驰骋,横面开合。

三是“文法散”。

兼用多种表现手法,或叙述、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

优秀的散文与平庸的散文的差异,就在于是否做到了“神聚”上的“形散”。

二、比较抽取,向内聚敛“神聚”是指任何一篇散文用材无论怎样的“散”,笔法无论怎样灵活,总有一个归拢的鲜明主旨,并要用着一主旨驾驭材料。

我们写文章,总是先在生活中有感触、思考,有了表达的欲望,才行诸文字。

但不能就把“原生态”生活直接照搬到文章中,所以要像沙里淘金一样去开掘、提炼出一个新鲜而又恰切的主旨,作文标尺,来决定材料选择、取舍。

这就是向内聚敛。

三、纵马驰骋,收放自如一篇散文要有一根红线贯穿全文、串起各个段落。

正如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所言:“惟能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惟吾所施。

”线索的公用主要在于连缀材料,结构文章,使其成为前后统一的整体。

散文的线索。

常用的有:以时间和事物为线索;以情为线索,即以作者感情的流动线作为构思的线索,不受时间、空间或其他事物的限制;以理为线索,即以作者从对事物的感受和思索中提炼出来的一种“观念”为构思线索。

散文取材广泛凡是大事物景感触情思

散文取材广泛凡是大事物景感触情思

散文取材广泛凡是大事物景感触情思散文是一种内容丰富、取材广泛、篇幅短小、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文学样式。

具体而言,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题材广泛。

诚如周立波所说:“举凡国际国内的大事,社会家庭的细胞,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经历,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朝的欢快,都可以移于纸上,贡献读者。

”这段话比较全面地揭示了散文题材广泛、内容多样的特点。

2、形散神聚。

“形散”是指散文取材自由,行文不拘成法,往往时断时续,时而勾勒描绘,时而倒叙联想,时而感情迸发,时而侃侃议论。

既有天文地理,又有人情伦理,这段写甲地,那段却写乙地,似乎散漫无章。

“神聚”是指散文的意旨集中,线索明晰。

散文材料零散,笔法灵活,却散而不乱,这是因为有“意”,即主题将形散的材料组织为统一的整体,把人、景、物与情联结在一起,使其脉络分明,结构严谨。

3、短小精悍。

散文一般篇幅短小,结构不是很复杂,但又有选材精要、立意深邃、言简意赅的特点。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很形象地概括了这一特点。

散文的文体特点是什么

散文的文体特点是什么

散文的文体特点是什么
1、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3、语言优美:所谓优美,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

延伸阅读
散文文体知识
散文的分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性散文。

散文的特点:时间跨度大、空间转换广、事件关联多、表达方式活、结构全文巧。

散文之美:一是结构美、二是语言美、三是意境美。

而这“三美”正是读者在散文阅读中要抓的特点、重点和难点。

散文:形散神聚

散文:形散神聚

喝酒……
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与怀念

下面再以朱自清《绿》为例分析
悬瀑 飞亭
形 流云 山光
水色
倾慕
赞美

向往
总结
形:指散文中所写到的 人、事、物、景;
神:指贯穿在这些人事 物景中作者包含的 情感。
谢谢指导!
欢迎大家走进语文
微课堂
散文“形散神聚”
学习目标
通过课内例文的示范引导, 理解并掌握散文“形散神聚” 的特点
请同学们说说下面的文章的体 裁是什么?
1、老舍:《济南的冬天》
散 2、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文 3、汪曾祺:《昆明的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4、朱自清:《绿》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形散神聚
……
“形散”主要是指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 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 一格。

“神聚”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 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所以,所谓“神聚”中的“神”就 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下面以汪曾祺《昆明的雨》为例分析散 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景物:仙人掌、菌子、杨梅、 缅桂花……
人:我与好友德熙、苗族女

孩、房东……
事:叫卖杨梅、给房客送花、

散文阅读知识点

散文阅读知识点

散文阅读知识点散文,就像是一场与作者心灵的亲密约会。

当我们翻开一篇散文,仿佛走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那里有作者的喜怒哀乐,有生活的酸甜苦辣。

要读懂散文,首先得搞清楚散文的“形散神聚”。

这可不像听起来那么玄乎,打个比方吧,就像我那次去逛庙会。

庙会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有卖糖葫芦的,有捏面人的,有表演杂技的,还有舞龙舞狮的。

这景象看上去乱糟糟的,哪儿跟哪儿都不挨着,这就是“形散”。

但其实呢,大家都是为了来感受这喜庆的氛围,图个热闹开心,这就是“神聚”。

读散文也是这样,不管作者写了多少看似不相关的事儿,其实都是围绕着一个核心的情感或者主题来的。

再来说说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那可真是五花八门,有的优美如诗,有的朴实无华。

这就好比我们去菜市场买菜,有的摊位上的菜摆放得整整齐齐,色泽鲜艳,就像那些华丽的语言,让人一眼就被吸引;而有的摊位上的菜虽然看着普通,但新鲜实在,就像朴实的语言,充满了生活的味道。

比如说,有一篇散文写秋天的景色,作者说“秋天的阳光像是被筛子筛过一样,柔和而均匀地洒在大地上,给每一片叶子都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色。

”这语言多美啊,让你仿佛能看到那温柔的阳光。

还有一篇写母亲做的饭菜,作者就直接说“我妈做的红烧肉,那叫一个香,肥而不腻,入口即化。

”简单朴实,但却能让你感受到作者对母亲厨艺的喜爱。

读散文的时候,我们还得留意作者的情感。

这就像和朋友聊天,你得听出他话里的喜怒哀乐。

有一次我在路上看到一个卖花的小女孩,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但她的眼睛里却充满了希望。

这时候我心里就涌起了一股复杂的情感,有同情,有敬佩,也有对生活不易的感慨。

读散文也是这样,作者可能通过一件小事,一个小细节,就传达出了深深的情感。

另外,散文中的细节描写也特别重要。

这就像是给一幅画上色,细节越多,画面就越生动。

我记得有一次去公园散步,看到湖边有一对老夫妻,老爷爷慢慢地推着坐在轮椅上的老奶奶。

老奶奶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老爷爷的眼神里充满了关爱。

葡萄月令中看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葡萄月令中看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葡萄月令中看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引言葡萄月令是古代中国农民根据农事经验总结出的一份关于葡萄种植的月份指南。

这份指南详细列出了每个月份葡萄的生长、栽培、收获等各种农事工作。

通过阅读葡萄月令,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即内容如散文般生动活泼,却又在组织结构中有着整体的聚合。

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散文形1.葡萄月令中的内容以散文的形式呈现,使用自由而不拘束的文字进行表达。

它遵循散文的特点,注重情感的抒发,内容随性地展开,如同一段流动的故事。

通过散文的形式,读者能够更加轻松地理解其中的知识和技巧。

散文神2.葡萄月令中的内容表达了种植者对葡萄的深深热爱和对农事的真挚感情。

作者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比如拟人、夸张、描写等,赋予文字以生动的形象和感情的色彩。

这些内容不仅仅是简单的指南,更是作者对葡萄种植的热情和心血的倾注。

形散神聚的组织结构3.尽管葡萄月令中内容形式散文化,但作者使用巧妙的组织结构将各个散文串联起来,形成整体的连贯性。

例如,每个月份的葡萄栽培指南按顺序排列,每一章节都紧密连接,让读者能够有一个完整的葡萄种植的时间线索引。

散文形散神聚的优势葡萄月令中所体现出的散文形散神聚对读者有着一定的优势。

首先,散文形式的内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和理解。

相比于干燥的指南条款,散文的形式更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

读者可以像阅读一篇散文一样,轻松愉快地了解葡萄的种植知识。

其次,散文神的表达方式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通过对葡萄的热爱和对农事的深情流露,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体验到葡萄种植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对农业的尊重和理解。

最后,形散神聚的组织结构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把握整体内容。

葡萄月令将葡萄种植的时间线索引紧密连接起来,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每个月份的农事工作。

这样的组织结构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有条不紊地掌握相关知识。

结论葡萄月令中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使其在向读者传递葡萄种植知识和农事技巧上更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通过散文形式的自由表达和情感的传递,读者能够更加轻松地理解和接受其中的内容。

散文的三要素是什么

散文的三要素是什么

散文的三要素是什么
散文的三要素是指:抒情、哲理、内在音乐性。

散文中的抒情是一种表达情思、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散文中的哲理是文章中所蕴含的道理和智慧;散文的内在音乐性是文章的风格和特点。

散文一般具有意境深邃、语言优美、形散神聚的特点,是一种与传统韵文、骈文相对的文学体裁。

形散神聚中的“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意境深邃较于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语言优美”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行散而神不散的意思

行散而神不散的意思

行散而神不散的意思
形散而神不散就是‘形散神聚",这是散文的哪姿睁重要特点。

“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形散还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

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

“神不散”,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形和神两者的关系:
“散”主要表现在材料的选用、材料的组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这些外在的形式上。

散文的“神”是指蕴涵于外在的“彩'中的思想感情。

它是内在的,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神”是文章的灵魂、统帅,驾驭着看似散的“形”,并使之为李岁“神”服务。

【读写策略】写景散文写作

【读写策略】写景散文写作

写景散文写作◆知识概要1.写景散文的特点(1)形散神聚“形散神聚”是中国传统写景散文的主要特点。

所谓“形散”指的是散文写作形式自由、题材广泛,古今中外、上下四方,无事不可入文,无景不可入文。

所谓“神聚”就是说散文虽然形式自由,但中心明确,内容紧凑,散而不乱。

例如,茅盾的《风景谈》一共写了六个风景片断: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

这六幅画面从表面看好像是独立的、松散的。

从地域来看,有的是写塞外沙漠,有的是写延河之滨;从时间来看,有的写三五月夜,有的写北国之晨。

乍看起来写得无章无法,显得很散,但各幅风景又都是紧紧围绕“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这一中心来写的。

全文六幅画面犹如六颗珍珠,“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这一主旨就像一根红线,穿起六颗珍珠,构成了一条美丽漂亮的珍珠串,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2)意境深邃写景散文意境深邃,讲究“情文并茂,诗情画意”的风格,所谓“情文并茂,诗情画意”,就是说一篇好的散文,往往是诗意盎然,情趣横生,文辞优美。

例如,刘白羽写的《日出》一文以写景见长,作者给读者描绘了五幅日出画面,五幅画面就像散放在生活中的珍珠,作者用爱日出、梦寐以求想看日出的感情线索穿起五幅日出画面,构成了一幅壮美的日出珍珠图。

(3)语言精美散文又称“美文”。

这里的“美文”就有语言美的含义。

散文的语言多数是瑰丽多采,极富美感的,这样的语言,有利于把那些美丽的场景、美好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四、五自然段对荷塘月色的描写语言就很精美,作者用贴切、形象的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把动态、静态的荷花、荷叶、荷香、月光和月色描绘得细致逼真,如在眼前,作者用叠词来增强语言的美感。

2.写景散文的线索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

“一根思想的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是散文的重要特征。

写景抒情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感情为线索。

线索往往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理解题型梳理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理解题型梳理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理解题型梳理本文梳理的散文阅读理解题型如下:1. 散文的文体特征“形散神聚”2.行文思路与构思3.作用类4.含义类5.表达技巧6.语言特色7.概括类8.新问法一、散文的文体特征“形散神聚”【例题】汪曾祺的《泡茶馆》一文具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请加以简析。

形散:①取材自由/内容丰富,既写到联大学子、花生西施、绍兴老板等各色人群,又有对当地民间日常生活、风土习俗的描绘;②打破空间限制,描写的空间地点自由多样,既写到凤翥街的多家茶馆,还写到文林街的茶馆;③运用的表达方式较丰富,有变化,既有记叙,描写,也有议论。

神聚:①主题明确集中。

丰富的内容都是为体现“泡茶馆对联大学子的影响”的主题而服务;②线索清晰,贯穿全文。

以空间的推移为线索,移步换景。

二、行文思路与构思1、概括/梳理行文思路题:“思路”“层次”“过程”【例题】2016年北京卷《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①开始不知道,不了解,后产生神秘感。

②第一次看过老腔表演之后,感到震撼。

③再看老腔表演时,怀疑其中是否掺杂了乡情带来的偏爱。

④最后认识到自己被老腔征服完全是因为老腔自身强大的艺术魅力。

【例题】2020全国三《记忆里的光》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的经历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①看火车前,萌生念头:大同学对火车形象的描述,让“我”萌生看火车的念头;②付诸行动,看火车,夜间穿过坟场,耳朵贴在铁轨上,写出“我”看火车时的兴奋与好奇;③看火车后,抒发感受:火车头上挂着光芒闪烁的镰刀锤头图案,让“我”感到特别,也感到亲切。

2、线索:(1)概括线索:【例题】2020年新高考1卷《建水记》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简要分析。

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的描写,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依次写穿过城门,经过街道,商场,胡同小巷,最后进入家庭院落;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散文形散神聚

散文形散神聚

散文形散神聚【篇一:散文,形散神聚】作者选取了互不相干的三个场景:父亲为孩子夹豆腐,冬夜与朋友泛舟西湖,一家人在台州过冬。

三个场景,都是白描式的简单勾勒,寥寥几笔,意味全出。

犹如三副淡淡的水墨画,没有浓墨重彩,却散发着淡淡清香,沁人心脾。

如的文风一样。

散文讲究形散神聚,在这篇短文中,三个场景、几个细节,都靠“情”这个“神”融合在一起。

亲情、友情和爱情是人间永存的主题,这三种感情使得寒冷的冬天也洋溢着暖意。

文章题目叫,似乎和主题没有关系,这个看似随意的题目却使得文章更有韵味。

也许,只有在冬天——季节的或者人生的冬天,我们才会感到情谊的深挚。

在冬天,“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这就是情感的力量。

-----这就是散文中的扣题花【篇二:散文,形散神聚】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形散还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

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所谓“神聚”,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篇三:散文,形散神聚】◎陈爱娟散文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聚,可以说,散文里的写人记事都只是表面现象,其本质上要表达的还是感情体悟。

对于一篇散文而言,感情体悟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那么,一篇散文,如何才能做到形散而神聚呢?★一线串珠文不散★【得分点释义】一线串珠,就是指在作文布局谋篇时,以一条主要的线索贯串全文,将经过选择、取舍后相对分散、独立的写作材料组织串联起来,使之相辅相成,彼此烘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合理利用线索贯串全文,可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方便读者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因为阅读者只要抓住了文章的线索,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就能偱路识真。

散文线索出现的方式有:在标题中直接揭示或包含线索;在文中反复用词语或句子标示;在文中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组织文章材料的重要线索。

【满分文说法】(2010年高考浙江卷满分作文)角色转换之间浙江考生夜色浓稠,遮掩了星的光芒,我走出家门,将楼层里的灯亮起。

散文的特点

散文的特点

散文的特点散文的特点1、基本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

“神不散”指散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2、形式上的特点:①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②从细处落笔,以小见大;③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④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3、内容上的特点:作者把自我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经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4、语言优美: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5、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

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

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它的历史能够追溯到甲骨文,是和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它包括政论、史论、传记、游记、书信、日记、奏疏、小品、表、序等各体论说、杂文,是语言艺术文学体裁的典范,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它浇灌了各个时代的文学园地,也灌溉了历代文人,至今仍使人们受益。

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

文学是表达人生和传达思想感情的。

通常来说,小说、诗歌、戏剧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格律、剪裁、对话等安排布局上,都有很严格的要求:而散文,却能够自由些,看起来只是不经意地抒写着一己的经历和感受,所表现的多是零星杂碎的片段人生。

语言诗意最美。

散文主要包括叙事性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议论性散文。

古人主张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直抒胸臆。

现代人也有同感。

散文是一种包孕情感的文学自述,它是独白的艺术,是以“我”为中心的`叙事活动。

文学经典-语文形散神聚

文学经典-语文形散神聚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由“颇不宁静”的心情开始; 《背影》是写父子离别;杨朔的《荔枝蜜》是写参观蜂 园,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是写学生遇害的感慨。
形式自由灵活,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说:第一,散文 相对于小说来说较为短小灵活,不需完整的人物形象和 曲折的故事情节,有“文学的轻骑兵”之誉。第二,散 文较诗歌自由,没有严格的声韵和格律要求,泰戈尔这 样比喻散文“诗像一条小河,被两岸夹住,流的曲折, 流的美,而散文就像涨水时的沼泽地,不见边沿,一片 散漫”。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 “我”在仙台的生活情况 ;“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与藤野先生告别;怀念藤野先 生。
其中“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里又包括了4个事例:
1、修改、补全“我”的讲义——表现先生对学生关心, 认真负责; 2、订正“我”的解剖图——表现他对学生的认真、严格、 循循善诱; 3、关心“我”的解剖实习——表现他对不同文化的尊重, 关心学生思想意识的进步; 4、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情况——表现他严谨求实的精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中描绘的那幅绿叶团团、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 色融融的景象时就可以提醒学生通过朗读体会那淡淡月色下荷花 的飘忽、那水气叶色交糅的朦胧。一系列的比喻、拟人、通感、 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大家感受到了安谧、恬静、柔和、朦 胧之美及作者已醉然其中的那种细腻的情感。“月光如流水”一 段给人的美感非同一般。荷塘“像笼着轻纱的梦”美的令人不敢 相信。用“曲折”、“幽僻”、“寂寞”修饰小路,用“淡淡” 修饰“月光”,表现出作者的淡淡的的哀愁。用“袅娜”、“羞 涩”修饰荷花,写出了作者淡淡的喜悦。“没精打采”的路灯、 鸣蝉、蛙叫,这些都透露出作者悠深悠深的哀愁。 可见丰富的修 辞、多样的句式等给散文的带来的巨大的美化作用。

《如何理解散文的形散神聚》课件--用

《如何理解散文的形散神聚》课件--用
了。' 我想,倘若是鬼常常让鲁迅先生踢踢倒
是好的,因为给了他一个做人的机会。”
二、散文如何做到神聚?
形式散,但是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或者 表达一个集中的情感。
(一)情感(主题)集中 (二)线索明晰: 全文围绕某个线索(时间、空间、逻辑)。
如何做到神聚
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篇文章是表达作者对童年生活得无限怀念, 写了院子,写了美女蛇的故事,写了到私塾 里读书,看起来很散,其实是有一个主线, 即时间线索,把这些事情串起来。
• “神聚”:本文表达了自然美好、生命美 好、人类声息相通等人生感悟,以及珍爱 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 好家园的愿望,表达了一个集中的情感。
从“形散神聚”的 角度,分析《一个 消逝了的山村》。
“形散”:①取材:本文写小溪、鼠麴草、 彩菌、有加利树、野狗、麂子涉及的景物多, 涉及景物多,取材广泛自由。②结构:本文 写现实,写联想,思维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思路灵活,结构自由。③表达:表现手法不 拘一格,综合运用描写、议论、记叙等多种 表达方式。长短句结合,文章错落有致。多 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表达的形散
3.句式长短结合、整散结合。 作者重在用实用句式,没有形成骈偶,
而是根据作品的需要长短句结合、整散 结合。
(三)表达的形散
4.多种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表达的形散
5.风格亦庄亦谐。 如 《回忆鲁迅先生》除了朴实自然的文
字,还有一段充满谐趣的文字—— “ 鲁迅先生说到这里就笑了起来。 '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人
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 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鲁迅先生包一个纸包也要包得整整齐齐,常常 把要寄出的书,鲁迅先生从许先生手里拿过来自 己包,许先生本来包得多么好,而鲁迅先生还要亲 自动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的形散神聚
【篇一:散文的“形散神聚】
所谓“ 形散” ,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散还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
所谓“ 神不散” ,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散”主要表现在材料的选用、材料的组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这些外在的形式上.散文的“神”是指蕴涵于外
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它是内在的,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神”是文章的灵魂、统帅,驾驭着看似散的“形”,
并使之为“神”服务.
【篇二:散文的“形散神聚】
散文似乎给人一种“散”的印象――它的选材宽泛而随意,它的写法挥
洒而纵横,它的表达多样而丰富。

散文的选材看似随意,实则有内在的
联系。

如果说这“散”如水之流淌,“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那么“聚”就
如河道,引导、制约着水流淌的方向,使其“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
可不止”。

正如现代著名作家秦牧所说的那样:如果材料是散落的珍珠,那么思想就是一根红线,串联起颗颗珍珠。

散文的形式看似松散,却贯
串着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就是“神”。

另外,散文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常
常把抒情、状物、写景、说理、叙事等内容综合起来,以作者的感受、思想为主,信笔写开,这就是散文中的“形散神聚”。

中国论文网 /9/view-875722.htm
选材的形散神聚。

与其他文体相比,散文的选材可谓是最为广泛的。

它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也可以描述社会现实、风土人情等。

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享受、情操的陶冶,使人开阔视野、丰
富知识、心旷神怡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散文的题材。

在散文中,材料也
往往是很散的。

如著名作家汪曾祺的散文《槐花》(片段):“玉渊潭洋
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

来了放蜂的人,蜂箱都放好了,
他的‘家’也安顿了。

一个刷了涂料的很厚的黑色的帆布篷子,里面打了
两道土堰,上面架起几块木板,是床。

床上一卷铺盖。

地上排着油瓶、
酱油瓶、醋瓶。

一个白铁桶里已经有多半桶蜜。

外面一个蜂窝煤炉
子上坐着锅。

一个女人在案板上切青蒜。

锅开了,她往锅里下了一把
干切面。

不大会儿,面熟了,她把面捞在碗里,加了作料,撇上青蒜,在一
个碗里舀了半勺豆瓣。

一人一碗。

她吃的是加了豆瓣的。

”在这篇文
章中,作者写了槐花的开与落、女人下面条、女人与放蜂人的相识、
女人与放蜂人的孙子的相处等都可说是闲笔,这些似乎与放蜂都没有
什么直接的联系。

但这篇文章通过叙述作者对放蜂人生活的见与闻,
意在表现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

尤其是对“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的槐花的描写,既紧扣题目,又突出了作者所褒扬的纯净之美。

这篇文章充分体现出散文选材的形散神聚的特点。

结构的形散神聚。

在结构上,散文没有统一或严格的结构模式,可谓不拘一格。

结构、格局都是依照抒发感情的需要来安排的。

如著名作家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片段):“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鲁迅先生包一个纸包也要包得整整齐齐,常常把要寄出的书,鲁迅先生从许先生手里拿过来自己包,许先生本来包得多么好,而鲁迅先生还要亲自动手。

”这些仅仅是摘录的一些片段,而全文就是由这些看似零碎的段落连缀而成的,写鲁迅喜欢的口味、陪客、工作,写鲁迅的笑、走路的轻捷、饮食……结构上完全是随意组合的,没有总起、分述、铺垫、照应等。

如果说萧红的回忆如涓涓细流,随心流淌,那么她对鲁迅先生的尊敬、怀念就如河道,牵引着这回忆的细流。

正是由于采用了这样的结构,作者的娓娓叙述让读者觉得分外亲切自然,而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也宛如在我们眼前。

表达的形散神聚。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语言,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如郑熙青的《走过废墟》(片段):“于是,我便天天骑着车在高楼的废墟中来来往往,感受着一天百变的新景观,希望最好能在其中找到余秋雨《废墟》里那种苍凉和深沉的历史氛围。

可是不幸得很,走过废墟有时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干燥的春天空气加上拆楼引起的飞扬的尘土,真以为北方的沙尘暴袭击了南京。

刚刚爆破过后的楼房一层一层奇怪地垒着,却没有什么灾难过后的悲壮气象。

几块碎水泥板和烂砖头懒洋洋地躺在非机动车道的正中央,使早上习惯于在车流中赶时间的人们不由恼火万分。

不知拆楼时出了什么问题,十字路口旁边的消防龙头‘怒发冲冠’地漏水了,水柱飞扬起好高好高,做着斜抛运动。

艺术家也许会认为这种景象很美,除非你被迫经过这美丽的水柱。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较好地做到了表达的形散神聚。

句式有长有短,较多的是长句,其中更有似乎是少点了标点符号、一气呵成的句子,这样不合常规的句式很适宜宣泄作者的怨气。

风格亦庄亦谐,如“希望最好能在其中找到余秋雨《废墟》里那种苍凉和深沉的历史氛围”“十字路口旁边的消防龙头‘怒发冲冠’地漏
水了,水柱飞扬起好高好高,做着斜抛运动”,作者故意用这样严肃的笔调来描写令人生厌的事物,寓谐于庄,恰成反讽。

不拘一格的表达,归之于对废墟毫不掩饰的厌恶之情。

需要注意的是,好的散文,自然能体现形散神聚的特点,而如果仅仅是形散神聚,却不能成为一篇出色的散文。

因此我们不能单纯地去追求散文的形散神聚,而应从基本的写作训练入手。

只有把基本的写作训练问题解决了,这“散”才是广阔的,有生气的;这“聚”才是兼收并蓄的,深沉的。

【篇三:散文的“形散神聚】
形散神聚,是相关信息创作的真理吗?
绝不可能。

那么,它为何如此影响深远,几乎被奉为散文创作的圭臬呢?
这是由愚昧无知的评论家哄抬和炒作,后由一群没有头脑的作者盲目迷信造成的结果。

时至今日,还有不少高校教师在写作课上大讲“形散神不散”的创作理论,亦有不少评论家也还在标榜“形散神不散”这一论点的权威性。

这是何等荒唐,又不可思议的怪事!
从中透露出一种精英崇拜的倾向...形散神聚,是相关信息创作的真理吗?
绝不可能。

那么,它为何如此影响深远,几乎被奉为散文创作的圭臬呢?
这是由愚昧无知的评论家哄抬和炒作,后由一群没有头脑的作者盲目迷信造成的结果。

时至今日,还有不少高校教师在写作课上大讲“形散神不散”的创作理论,亦有不少评论家也还在标榜“形散神不散”这一论点的权威性。

这是何等荒唐,又不可思议的怪事!
从中透露出一种精英崇拜的倾向,有种凡是派的作风,好似一家之言,放之四海而皆准,是必然的。

这种糟糕的心理潜藏着黑暗涌动的权力意识,是一种不被人们发现的半封闭状态的专断行为,一旦遇到适宜气候,便可爆发,酿成大祸。

“形散神不散”的论点必须推翻。

从所谓的“散文三大家”,可称“形散神不散”论点在文中的集中体现者的杨朔,刘白羽,秦牧三人的代表性散文作品,便可看出问题的症结。

形式尽管多样,表述尽管丰富,但思想,亦即神聚,却是导向政治的,是国
家意识形态在文学中的图解和注释,有明显的违背真实,粉饰现状的主观社会主义色彩。

这是平庸而又虚假的散文!
但由于他们作品的走红,名声大噪,成为了当年引领文坛的大家,然而他们因主体意识的沉沦而引发的悲剧人生,却很少有人去考究!
这给“形散神不散”的论点,在中国文坛的传承增添了新的力量。

我们要在推翻“形散神不散”的论点之后,将“五四”传统和鲁迅传统中的现代因素引入散文创作之中,要确立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对散文创作的重要现实意义,也要确立自由精神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反抗;以真诚投入为动力,以改造社会,强化自我为使命,书写属于我们时代的新散文。

我们要重新重视阅读和认真研究鲁迅,瞿秋白,王实味,萧红,巴金,顾准,张中晓等大家的散文作品,并要在其中发现关于人的命题的论述,通过文本解读,结合作家的精神个性,为广大读者提供新的资源,新的范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