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导入设问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数学课堂导入设问的策略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

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主动参与,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及相应能力的培养和形成。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所以提问不是简单的教师提、学生答,而应该更多的引导学生相互提问。

学生只有参与教学实践,参与问题探究,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以下是我在教学导入中如何创设情境设问,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些做法。

一、引疑激趣策略
斯宾塞指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

乌辛斯基也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新颖别致,使学生学习有趣味感、新鲜感。

案例1:“二分法”的引入
在央视“非常6+1”节目中有个栏目叫“竞猜价格”,如何才能快速猜准价格?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议论,趁热我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
同桌相互合作猜生日,看那一组能用“最少的次数”猜出对方的生日?你共用了多少次?
通过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增强了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设置坡度策略
心理学家把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称为“解答距”。

并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把它分为“微解答距”、“短解答距”、“长解答距”和“新解答距”四个级别。

所以,教师设计问题应合理配置几个级别的问题。

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应象攀登阶梯一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案例2:已知函数,
(1)它是奇函数还是偶函数?
(2)它的图像具有怎样的对称性?
(3)它在()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4)它在(- ,0)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上述第(3)、(4)问的解决实际上为偶函数在对称区间单调性的关系揭示提供了一个具体示例。

在这样的感性认识下,接着可安排如下训练题:
(1)已知奇函数在[ ]上是减函数,试问:它在[ ]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2)已知偶函数在[ ]上是增函数,试问:它在[ ]上是增函数
还是减函数?
(3) 奇、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有何规律?
根据“解答距”的四个级别,层层设问,步步加难,把学生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向求知的高度。

在面对这样一个题目时,学生心理已经有了准备,不会感觉到无从下手。

同时上一个问题解决也为一般结论的得出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

三、巧设悬念策略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情境,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引发求知动机。

案例3:今天以后的天是星期几?这样的问题唤起了学生对二项式定理应用的浓厚兴趣。

通过在学生的认识冲突中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情境,以激起不断探求的兴趣,既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愉悦,又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

事实上,现阶段所使用的新教材在每一章的引言均有这样的设置。

同时,教材增加了不少与现实联系十分紧密的内容,为数学教师提供了宽广的知识平台,为新课导入的设问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四、联系实际策略
新课标指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源于生活,并对生活起指导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生活和生产的实际而提出问题,创设实际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现实主义,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这样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
奇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数学问题,如银行分期付款、商品打折、最优化等经济问题;市政建设与环保问题;时政新闻;计划决策问题;广告的可信度问题等等。

总之,在新课导入时的问题情景一方面应是学生关心的话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应使学生迫切想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其次,注意问题的趣味性。

趣味性的知识总能吸引人,趣味性的问题总能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和深层次的思考。

在新课引入时,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史或其它有趣的知识,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在穿插数学史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数学思想的渗透和数学文化的浸润,让学生在东西方数学文化观的对比中,感受到数学理性精神对人类进步的伟大作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