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四川眉山人

合集下载

历史名人故事关于苏轼

历史名人故事关于苏轼

历史名人故事关于苏轼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1-3]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名人故事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历史名人故事(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这豪迈雄放的词,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的词一经出现,就一扫北宋词坛一百多年的靡丽风气,开创了一代新词风。

他创立的宋词豪放派,大大拓展了词的表现方式和内容,打开了宋词健康发展的新局面,使词终于成为一种与诗一样流芳百世的文学体裁。

苏轼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还是北宋时的散文家,都名列“唐宋八大家”。

后人把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

苏轼二十一岁那年,和弟弟苏辙进京考试,结果两人同时考中了进士。

当时,主考官是欧阳修,他一心想选拔一些有才能的读书人。

他在试卷中看到一篇论文,题目是《刑赏忠厚论》,写得非常精彩。

他本想把这个考生定为头名,但疑心是自己的门生曾巩写的,怕别人说长道短,就定为第二名。

直到发榜以后,他方才知道原来这篇论文是眉山来的应试青年苏轼写的。

苏轼考取以后,去拜见主考官欧阳修。

欧阳修与他交谈了好一会儿,更加喜欢这个才华横溢、气度不凡的青年了。

事后,他感叹地对人说:“苏轼这青年可说是善于读书,善于用书了,将来他的文章一定独步天下。

”又说:“我应该赶快退避,让他出人头地。

”“出人头地”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人们听到了欧阳修这番话,开头很不服气。

后来,大家看到了苏轼的诗文,不得不信服了。

苏轼考上进士以后,开始做官了。

王安石变法期间,他接连两次上书朝廷,认为变法有问题。

当时,正是王安石当政。

苏轼不愿留在京城,就请求去外地做官。

苏轼为官,很关心百姓的疾苦。

他曾在徐州、湖州、杭州等地当过地方官。

苏轼名字的故事

苏轼名字的故事

苏轼名字的故事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豪。

早年,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苏轼名字的故事主要是其父苏洵在《名二子》中记载,“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

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

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

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辙乎,吾知免也矣!”以“轼”为名,就是希望儿子长大后不要成为只能作外饰好看的东西,要当个有用的人。

其名“轼”原意是车前的扶手,取的是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即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伴有这个名字后,苏轼在性格上放达,喜欢交朋友,喜欢寻找美食,也是个有潜质的吃货,还创造许多独创美食,比如东坡肉这类有名菜品,也喜欢安静的坐着泡壶茶,品茶等雅事。

到了嘉佑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

到了后期,苏轼的诗词赋及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宋四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因其文、词颇多于著作,宋代每逢科考常出现其文命题之考试。

苏轼文化名人介绍

苏轼文化名人介绍
苏轼的价值观强调“真、善、美”的统一。他认为真正的幸福 在于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而非物质的丰富和虚荣的追求。他倡 导“知足常乐”,认为只有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才能真正 感受到幸福和满足。
苏轼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
苏轼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佛教和道教。他信奉佛教的“慈悲为怀”和道教的“天人合 一”,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他倡导“心静自然”,认为 内心的平静和宁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键。
苏轼文化名人介绍
目 录
• 苏轼的生平简介 • 苏轼的文学创作 • 苏轼的思想与哲学 • 苏轼的影响与传承 • 苏轼的文化遗产
01
苏轼的生平简介
苏轼的出生与家庭背景
01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 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 治家。
02
出生于一个文学世家,其父苏洵 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其母程氏 是北宋著名将领程咬金的直系后 裔。
苏轼的文化遗产价值与意义
苏轼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 历史意义,不仅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苏轼的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和文 苏轼的文化遗产对于现代社会也有启示 化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推动中西方文化 意义,他的思想、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于 交流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 现代人仍有很大的启示作用,能够启迪
人们的心灵,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 美水平。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语言优美
苏轼的散文语言优美,文笔流畅,富 有韵律感和音乐美。
思想深邃
苏轼的散文思想深邃,善于通过阐述 人生哲理和思考社会问题来启迪读者。
风格独特
苏轼的散文风格独特,既有豪放奔放 的个性,又有细腻婉约的情感,表现 出他多面的艺术才华。

苏轼简介

苏轼简介

这次梦中的夫妻相会,清楚地打上 了生死之别的烙樱梦中的王弗“小轩窗, 正梳妆”,犹如结缡未久的少妇,形象 很美,但是十年来的人世变故尤其是心 理上的创伤在双方都很显然。 苏轼由于宦海浮沉,南北奔走,“尘 满面,鬓如霜”,心情十分苍老。王弗 见了苏轼,也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 行”,似乎在倾诉生离死别后的无限哀
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
苏轼的文学风格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 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ຫໍສະໝຸດ 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
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 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推官书》)的艺术 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 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
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来平常,却 出自肺腑,十分诚挚。 “不思量”极似无情,“自难亡” 则死生契阔而不尝一日去怀。这种感情 深深地埋在心底,怎么也难以消除。正 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样,平
痛。生活的磨难,对于无意识的梦境,
同样起着潜在而深该的影响。夫妻两心 相通,生者对死者的思念更是惓惓不已。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
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
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 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 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苏轼的介绍

苏轼的介绍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一、出身与家庭:苏轼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奋”的“苏老泉”,发奋虽晚但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还有个弟弟苏辙,也是著名的文学家,父子三人被合称为“三苏”,均位列“唐宋八大家”。

二、生平经历:早年成名: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科举考试。

嘉祐二年(1057年),他的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本应列为第一,但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苏轼只得第二。

从此,苏轼一时声名大噪。

仕途坎坷:苏轼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

他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他曾一度被起用,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

但晚年又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北归离世:宋徽宗时,苏轼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三、文学成就:1.诗词方面:苏轼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他的诗反映了社会现实、人生思考等诸多方面,如《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富含哲理;《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描写西湖美景,意境优美。

在词的创作上,苏轼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他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历史人物苏轼的简介

历史人物苏轼的简介

历史人物苏轼的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是一代文豪,后来因为“乌台诗案”入狱103天,出狱后被贬到了黄州,这个时候的苏轼喜欢上了佛法。

当时的黄州位于湖北江的北岸,与长江南岸的江西省庐山隔江相望,佛印那个时候就主持庐山的归宗寺,于是苏轼与佛印经常有来往。

佛印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名闻全国,苏轼与佛印很快成为了好朋友。

苏轼看到佛印所书的“放屁”两个字勃然大怒,气冲冲的去找佛印,等苏轼到了佛印那里谁知道小和尚却说,师父吩咐下来,今天不见客。

苏轼听了火冒三丈,不顾小和尚的拦阻,径直向佛印的住处闯去,到了佛印的住处却看到房门上贴着一张字条:“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苏轼见到这两句话,幡然醒悟,我真的错了,为了区区“放屁”两个字就大动肝火,何来“八风吹不动”呢?于是苏轼自叹自己的修行远远不及佛印。

苏轼与佛印的交往对苏轼在佛法上的修为大有好处,可以说使得苏轼仕途上的不如意造成的郁闷心情得到了平复,对苏轼保持一个豁达的心境是非常有好处的。

苏轼简介

苏轼简介

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大文豪。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宋仁宗景祐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

神宗时苏轼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元丰二年,四十三岁时,发生了著名的李定“乌台诗案”,他因此事入狱,几死,应为写文章称赞朝廷,朋友出手相救,而神宗亦爱其才,终得以保全,翌年被贬至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被章惇贬谪至惠州、儋州(海南岛)。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终年六十六岁。

南宋时追谥文忠。

他在政治上较偏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他在各地居官清正,为民兴利除弊,政绩颇多,口碑甚佳,杭州西湖的苏堤就是实证。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答谢民师书》中曾自谓:“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一时文人如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陈师道,举世未之识,轼待之如朋俦,未尝以师资自予也。

(节录《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苏轼传》)黄州词,是苏词的奇观;黄州文,则是苏文的高峰;《赤壁赋》是其高峰之巅。

苏轼工诗,与黄庭坚合称“苏黄”。

现存约二千七百多首[3],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苏轼生平及创作版

苏轼生平及创作版

黄州时期的传世书画
赤壁赋:行楷;就是我们课本封面上的书法;
黄州寒食诗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第一第二 为王羲之 兰亭序 颜真卿 祭侄稿;
枯木怪石图:独树一帜的;充满了奇思妙想孤傲 险怪之气;与其傲岸豪放的性格相一致;抒写了胸 中的磊落不平;
苏轼 赤壁赋手迹
苏 轼 寒 食 帖 手 迹
枯木怪石图
东坡肘子 东坡豆 腐 东坡玉糁 东坡 腿 东坡芽脍 东坡 墨鲤 东坡饼 东坡 酥 东坡豆花 东坡 肉……
苏轼及其作品
简介:
苏轼1037—1101年 ;字子 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人今四川眉山市; 他是中 国文学史上知名度最高的 伟大作家;;现存诗2726首; 词398阕;开创了北宋豪放 词的先河; 散文4800余篇;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石钟山记 喜雨亭记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自熙宁 开始;他先后被派往杭州 密州 徐州
四年
湖州等地任地方官; 革新除弊;因法便民;
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 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
劾苏轼;致其入狱; 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 乌台诗案; 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 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王安石; 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而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了事;
幸福美满 功成名就 奋进 屡遭不幸 功业未成 感伤
借怀古来抒发自己功业未成的感慨;
周郎 三十四岁 春风得意 刚柔相济 文武双全 功成名就 少年得志
苏轼 四十七岁 待罪黄州 刚正有余 文弱书生 壮志难酬 年老无为
课Hale Waihona Puke 结构•咏赤壁• 念奴娇 怀周瑜 • 赤壁怀古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人物手册】苏轼

【人物手册】苏轼

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诗文、书画等方面的卓越造诣备受推崇,同时其高雅的生活品味与豁达的人生态度也深受后人敬仰。

他的艺术与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也令他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文人典范。

目录1.雪泥鸿爪2.一蓑烟雨3.大江东去4.千古遗爱5.大江东去6.南渡北归附:苏轼生平大事年表苏轼和苏辙的兄弟情「美食家」的苏轼的作品1.雪泥鸿爪和子由渑池怀旧(1061年冬26岁)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凌虚台记(1063年冬28岁)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

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

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

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

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

曰:“是必有异。

”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

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

公曰:“是宜名凌虚。

”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

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

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

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

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苏轼生平个人简历

苏轼生平个人简历

苏轼⽣平个⼈简历 苏轼是宋代著名的词⼈,你了解他的⽣平简介吗?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苏轼⽣平个⼈简历”,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更多名⼈简历请关注店铺! 苏轼⽣平个⼈简历 苏轼(1037~1101),字⼦瞻,号东坡居⼠,眉州眉⼭(今属四川)⼈。

他的家庭富有⽂学传统,祖⽗苏序好读书,善作诗。

⽗亲苏洵是古⽂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指导。

母亲程⽒有知识且深明⼤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的事迹勉励⼉⼦砥砺名节。

当苏轼21岁出蜀进京时,他的学识修养已经相当成熟了。

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

苏辙记述苏轼的读书过程是:“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

既⽽读《庄⼦》,喟然叹息⽈:‘吾昔有见于中,⼝未能⾔。

今见《庄⼦》,得吾⼼矣!’ ……后读释⽒书,深悟实相,参之孔、⽼,博辩⽆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亡兄⼦瞻端明墓志铭》)苏轼不仅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

他曾说“庄⼦盖助孔⼦者”,庄⼦对孔学的态度是“阳挤⽽阴助之”(《庄⼦祠堂记》)。

他⼜认为“儒释不谋⽽同”、“相反⽽相为⽤”(《南华长⽼题名记》)。

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观的哲学基础。

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22岁中进⼠,26岁⼜中制科优⼊三等(宋代的最⾼等),⼊仕后奋厉有⽤世之志。

他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朝政且勇于进⾔。

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厉⾏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

他在外任时勤于政事,尽⼒为地⽅上多做实事。

他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官,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著。

甚⾄在贬到惠州后,他还捐助修桥⼆座。

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有所作为。

然⽽苏轼⼀⽣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

他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

晚年更被⼀贬再贬,直到荒远的海南,⾷芋饮⽔,与黎族⼈民⼀起过着艰苦的⽣活。

《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解析

《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解析

《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解析《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解析苏轼,号东坡居士。

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解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解析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

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

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

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

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

以余力复完六井。

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古代诗人名人苏轼人物介绍PPT

古代诗人名人苏轼人物介绍PPT

诗人趣事
幽默的苏轼
有次苏轼宴请宾客,书法家米芾是苏轼的好友应邀而来,酒 至酣时,米芾忽然站起来对大家说,世人都说我癫狂,我愿 意让子瞻(苏轼)来证实,意思是让苏轼证明他并不疯癫。 结果苏轼却说他的看法与大家一样,反而愈发证明了米芾的 癫狂。苏轼喜欢开朋友“俱内”的玩笑,他有一位朋友龙丘 先生,其妻嫉妒凶悍。苏轼便作诗嘲笑他,“龙丘居士亦可 怜,说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诗人成就
词作
苏轼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使词突破了作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 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 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他是两宋词风转变的关键人物,后来的南 渡词人和辛派词人都是沿着苏轼所开拓的道路行进的。
诗人成就
散文
苏轼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完成者,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 三人齐名。他现存散文四千余篇,包括有议论文、记游文、 传记碑文、书札、题跋等,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既有长 篇大论,也有短章小文。苏轼擅长写议论文,这类文章主 要包括奏议、进策、史论、制科文字等,这些文章从不同 侧面反映了苏轼的政论与史论。他的议论文带有战国纵横 家的习气,尤其是早年的文章,有时故作不合时宜的惊人 之语,但说理透彻,气势逼人。而后文风逐渐沉稳,接近 于贾谊、陆贽的文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 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第三部分
诗人成就
诗人成就
诗歌
苏轼是宋代诗歌的代表人物,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现存诗二 千七百多首,题材广泛,且各体兼备,又因题意不同,呈现出不用 风格。苏轼认为诗词的创作应该是内容充实郁勃而自然表现出来, 不能只靠技巧来表现。同时由于他学高才博,对诗歌创作的技巧达 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并能以创新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在他的笔 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诚然苏轼的诗歌风格主要以雄发为 主,但他也强调阳刚与阴柔的相互融合,如《游金山寺》就做到了 刚柔并济。

苏轼人物介绍

苏轼人物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轶闻:佛印打坐。

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

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

一天,两人又在一起打坐。

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

”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

”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

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吃。

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

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

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

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佛印在帐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三)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

他和金山寺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

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

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

苏轼与眉山

苏轼与眉山
苏轼与眉山
-
1 苏轼的故乡 2 苏轼与眉山的文化传承 3 苏轼与眉山的经济交流 4 苏轼与眉山的教育事业 5 总结 6 苏轼与眉山的旅游事业 7 苏轼与眉山的社会公益事业 8 苏轼对后世的影响
苏轼与眉山
苏轼(1037-1101),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 四川省眉山市) 人,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诗人和思
想家,是眉山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他与眉山的渊源颇深,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苏轼的故乡
苏轼的故乡
A
苏轼的故乡 是眉山,他 出生在这里, 成长在这里, 对眉山有着 深厚的感情
B
在他的诗文 中,不乏对 眉山的描写
和赞美
C
他写下的《东 坡乐府》、 《东坡志林》 等著作中,都 有对眉山风土
人情的描绘
2
在宋代,眉山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而苏轼就是当
2
时眉山经济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通过各种途径推动眉山的经济发展,为当时的经济
3
发展做出了贡献
4
苏轼与眉山的教育事业
苏轼与眉山的教育事业
1
苏轼非常重视教育,他在眉山期间,积极参与 教育事业,推动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2
他创办了东坡书院,并亲自担任教授,吸引了
大量学生前来求学
-
THANK YOU
7
苏轼与眉山的社会公益事业
苏轼与眉山的社会公益事业
苏轼不仅在文化、经济、教育等方
01
面有着卓越的成就,他也在社会公
益事业方面做出了贡献
他关心民生,为百姓做过一些实实
02
在在的好事,如修建桥梁、水利等
基础设施,以及倡导文化普及等
03
这些公益事业不仅造福了当时的百 姓,也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苏轼简介-PPT课件

苏轼简介-PPT课件
其逮入御史台受审,史称“乌台诗案”。苏轼
因此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 公事。
关于苏词
王灼《碧鸡漫志》称苏词“指出向上一路, 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苏轼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除男女恋情、离合悲欢,更有田园风情、 山水景物、人生志趣、怀古感今、咏物 记事等。
苏词分类
• 豪放词风
• 慷慨激昂的感情、奔放豪迈的意象、飞 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铿锵 雄豪的音调。
• 旷达词风
• 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 特立
• 婉约词风
• 格调高远典雅、感情真实健康,由浓艳 转为清新。
苏词之最
• 豪放词
• 最早之作《江城子·密州出猎》 • 最具风格之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 最具旷达之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一生,无论得意与否,总是敢于坚持 自己的意见和立场,活得光明磊落、爱憎 分明、表里如一。当种种不幸袭来时,他 都能以一种豁达、超然态度来对待,无论 生活怎样的令他失望,也从未放弃对生活 的热爱和向往,这种苦中作乐的精神正是 古代文人所少有的。

感 谢 阅
读感 谢 阅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 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 案,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 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 应笑我,早生华发。人 生如梦,一尊 还酹江月。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范滂(pāng)(137-169)东汉官员年少时便励志清廉,因 "清节"为郡人称道。
二十岁高中进士:
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 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之至论》,惊喜,欲擢冠多士, 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读轼书不觉汗 出,快哉!吾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 乃信服。

苏轼的趣事

苏轼的趣事

苏轼的趣事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的文章、诗词、书法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词圣”。

【苏轼的趣事一:取名趣谈】
苏轼出生时,他的父亲苏洵为他取名“苏轼”。

这个名字寓意着“愿子瞻仰东坡”,希望他以后能成为一位杰出的人物。

果然,苏轼不负所望,成为了文坛翘楚。

【苏轼的趣事二:东坡肉诞生】
苏轼在任杭州知州期间,为了解决当地灾民的温饱问题,亲自指导百姓炖制红烧肉。

这道菜味道鲜美,深受百姓喜爱,后来被称为“东坡肉”。

【苏轼的趣事三:诗词趣闻】
苏轼的诗词具有浓厚的个性,他曾写下:“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这句诗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此外,他还擅长改诗,曾将杜甫的《春望》改编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君贻酒馔,诗酒趁年华。


【苏轼的趣事四:与黄州的奇遇】
苏轼曾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

在那里,他与当地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有一次,他与一位名叫陈慥的村民相遇,两人交谈甚欢,遂成忘年交。

陈慥后来成为了苏轼的忠实粉丝,为他修建了一座亭子,取名“快哉亭”。

【苏轼的趣事五:赏识人才】
苏轼一生重视人才培养,他曾称赞欧阳修:“文章西汉两司马,诗赋唐朝三诗人。

”他对后辈文学青年也给予关爱和指导,如黄庭坚、米芾等,都是他的弟子。

【结语】
苏轼的趣事丰富多彩,不仅表现了他的文学才华,还展示了他的人格魅力。

他的故事传颂千古,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苏轼作者介绍

苏轼作者介绍

苏轼作者介绍苏轼( 036 ~ 1101 )字子瞻,四川眉山人。

1056年(仁宗嘉?元年)与父苏洵、弟苏辙进京,次年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父子三人文名大震,号称 " 三苏 " 。

同年,因母丧返川。

1060年,苏轼再入京,次年,任凤翔府签判。

1065 年(英宗治平二年),还朝,值史馆,次年,苏为卒,扶丧回川。

1069年(神宗熙宁二年),苏轼又返朝。

历任官职,直至 1072 年,才通判杭州。

1075 年起,历知密州、徐州、湖州。

1079年(神宗元丰二年),突遭逮捕,审讯,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在黄州,他经营东坡,务农,号东坡居士。

苏轼本来一帆风顺,为什么会遇到坎坷呢?当时朝廷政局多变。

王安石两相两罢,有一些乘时而起的小人,得了权势。

在新政首领王安石等人或隐或罢之际,如果苏较得到朝廷重用,岂不是于他们不利?于是,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从苏轼知湖州的谢表中嗅出了苏轼对皇帝不忠的味道来。

御史李定等人,更在谢表之外,搜罗苏轼的诗作,加以" 分析",罗织罪名,构成文字狱"乌台诗案 " 。

因为苏武谢表中有 " 知其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 其中 " 新进 "二字,正好触犯了李、舒辈的忌讳。

苏轼的诗作中,反映民间疾苦,他写过旧妇则,反映过变法中确实存在的问题,表示对新政的不满。

因为说了真话,让李、舒辈抓到了把柄,苏轮自被逮讯到结案,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章爆、王安石等),最后,神它才决定不杀苏武,而以贬满了事。

总之,苏武贬黄州,是因为遭人暗算,不知不觉转入政治斗争漩涡,而不是什么因写诗攻击新法。

他这次受打击,心情是复杂的,所以游赤壁时写了这首词,抒发自己的抱负。

东坡居士苏轼

东坡居士苏轼

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
词作:《 少年游·去年相送》《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虞美人·有美堂 赠述古》《 南乡子·送述古》《 永遇乐·长忆别时》《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 蝶恋花·密州上元》《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望江南·春未老》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洞仙歌·江南腊尽》《 阳关曲·中秋作》《 浣 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 光》《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永遇乐·明 月如霜》《 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生于北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 嘉祐二年(1057年)丁酉科章衡榜进士。受欧阳修赏识。初任陕西凤翔府判
官,入直史馆。 熙宁间(1068-1077年)王安石变法,苏轼因政见分歧,外放杭州通判,徙知
密州、徐州、湖州。 元丰二年(1079年)乌台诗案后,谪为黄州团练副使。
主要作品
诗歌:《 赤壁赋》《后赤壁赋》《东栏梨花》《出颍口初见淮山是 日至寿州》《春宵》《海棠》《和子由渑池怀旧》《和子由踏青》 《花影》《惠崇春江晚景》《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六月 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三月二十九日二首》《上元侍宴》《石苍 舒醉墨堂》《书李世南所画秋景》《游金山寺》《题西林壁》《望 海楼晚景》《雪后北台书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有美堂暴雨》 《赠刘景文》《章钱二君见和复次韵答之》
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文学成就 ➢ 词作: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
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 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 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 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 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 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 一家”的创作主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四川眉山人,生于宋仁宗景佑三年(公元1037年)农历十二月十九日,字子赡、号东坡居士。

祖父苏序,父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大家,母亲程氏也颇通文墨、很有教养。

苏轼少年时便显露出了超人的文学艺术方面的才华,父母都是为人正直,使他养成了心胸坦荡的性格。

苏轼幼承母训,直至苏轼10岁时父亲游历归来,才将他送到眉州城南寿昌院读书,师从刘微之,刘是当时眉州之名师。

苏轼苏辙兄弟学问长进很快,父亲苏洵准备让他们进京赶考。

进京之前,父亲先给他们完婚。

苏轼娶王弗为妻,王弗青神人,青神在眉州南40里,苏轼时年18岁、王弗15岁。

宋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47岁带着苏轼苏辙兄弟,自陆路经益州越剑门,从陕西到当时的京城汴梁,去参加科举考试。

五月间父子三人抵达京城,借宿在一所佛寺中,等候秋天的考试。

当时的科举考试分两次进行,秋天由礼部主持的会试,称作(秋闱)。

秋闱得中的考生叫贡士,才能参加第二年春天的殿试。

苏轼、苏辙兄弟顺利地通过了礼部的会试。

第二年春天的殿试,由当时名满天下的大文豪欧阳修担任主考官,他这一房的分试官是梅尧臣。

苏轼的一篇论文《刑赏忠厚论》,得到了梅尧臣的高度赞赏,梅尧臣把苏轼的卷子推荐给欧阳修,并征求欧阳修的意见,能否把此卷取为第一名。

而欧阳修却误认为是曾巩写的,曾巩和欧阳修的关系很好,他怕将该卷定为第一名,会引起别人的闲话。

由于这场误会,让苏轼屈居第二。

这次殿试共录取新科进士三百八十人,苏轼的弟弟苏辙也以优异成绩高中,并名列前茅。

事后,欧阳修多次向别人说:“苏轼这个年轻人了不起,我应该赶快退隐,让他出人头地!”他还对自己的儿子说:“你们要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沒有人再读我的文章,也不会有人再谈及我,他们所喜闻乐道的必是苏轼,他们所爱读的必是苏轼的文章”。

当时,欧阳修是文坛领袖,他的谈话一经传出,马上使苏轼名动京师。

正当苏轼步入仕途准备做官时,谁知他的母亲程夫人去世了,他立刻辞职告假,父子三人赶回四川眉州,并按礼法要求--守孝二十七个月。

直到嘉祐四年十一月苏轼服丧期满,经三峡返京,开始了他曲折的仕宦生涯。

苏轼刚开始做官,就被任命为福昌县的主簿,(现在的河南伊川县)。

这只是一个帮助知县处理文书档案的九品小官。

苏轼的知名度在此时已是很高了,他的文章确实写得很好,
得到了宰相韩琦和知制诰王安石的器重。

很快就升迁到陕西凤翔、杭州等府任通判。

直到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升任密州(山东诸城)太守,后又改任徐州、湖州太守。

当时官员赴新任都要向皇帝上谢表,所以苏轼照例向皇帝呈递《湖州谢表》,由此惹下了一生的祸端。

当苏轼的《湖州谢表》一呈递上去,御史台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亶、何正臣等在神宗皇帝面前,对苏轼发起了全面攻击,神宗皇帝于是下令逮捕苏轼。

御史台又称‘乌台’,这个事件被后人称为“乌台诗案”。

到底为什么当时的御史们要对苏轼群起而攻之呢?
第一是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此时,新法的领袖人物王安石和吕惠卿都相继下台,但御史台仍然为新党把持。

第二.他们对苏轼的才华和很高的名气心怀忌恨。

在《湖州谢表》里,他写了这样几句话:“知其愚不适时,难已追陪新进。

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是在向皇帝说:“您知道我愚笨跟不上时代,怕我与那些新进人物搞不好关系。

但知道我老实本分,也许在外州郡治理百姓还可以。

”这自然是有意攻击那些推行新法的政客。

御史中丞李定对宋神宗说:“苏轼说因为他不生事,才把他放到外郡任职。

难道我们这些留在朝中的都是爱生事的?这不是明目张胆地在攻击皇上施行新政为‘生事’吗?”他还指出苏轼的四条罪状:1始终坚持自己的错误,毫不悔改;2他的错误言行流传很广影响很坏;3他很会强词夺理、蒙骗人们;4对陛下不使用提拔他心怀怨恨。

象这样的人不加严惩,要国法何用呢?
还有御史舒亶、何正臣摘录了苏轼近年来写的一些诗词,加以曲解、牵强附会罗列罪名。

这是一次大的文字狱,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副宰相王珪是个见风使舵逢迎拍马之人,趁机落井下石,他举出苏轼一首诗题为《王复秀才所居桧》: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

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

苏轼的原意是想借此抒发自己刚毅不屈的性格,可王珪却对皇上说:“自古飞龙在天,而苏轼却说有伏在地下的龙,这不明明是想造反吗?”神宗皇帝还算个明白人,他说:不能这样解释吧,人家明明是说桧树,硬要与寡人扯在一起怕不合适吧。

这时站在一旁的大臣章淳,虽在政治上是支持王安石变法的,但他反对陷害苏轼,便在一旁把话接了过去说:诗人写龙指的不一定是君王,人臣也可以比作龙嘛。

宋神宗说:对,东汉时荀淑有八个儿子,时人称荀氏八龙。

三国时,诸葛亮被称为卧龙,这些都不是指的国君。

把个王珪弄得非常难堪。

当官差把苏轼抓走后,他的第二个夫人王润之异常气愤,她哪里受过这样的屈辱和打击呢?忿忿地说:“写诗、写书、写文章,有什么用只会招祸!”说罢,把找得着的诗文稿全部烧掉了。

事后,苏轼整理自己的作品时发现,他的文稿巳被王润之烧掉三分之二。

苏轼被关进监牢,皇上派了个小太监,扮作犯人和苏轼关在一起,看到他每天坦然入睡鼾声雷动。

小太监住了两天便对苏轼说:“圣上对你的处置一直拿不定主意,才派我来探听,你每天呼呼大睡,这真是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啊。

”苏轼一共被关押了四个月零十二天。

终于在宋元丰二年十二月卄九日,朝廷下了诏令,将苏轼貶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史,“乌台诗案”方告一段落。

黄州岁月苏轼不敢怠慢,即日便起程赶往黄州赴任。

经过一个月的晓行暮宿,在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初一到达黄州。

经过这次打击,苏轼进取心减弱了,人也老练了。

诏命所书:“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团练副使是官名,不得签书公事,是往来的公文没有签名的权力,本州安置则是限制他的活动范围。

李定等人为什么要把苏轼贬到黄州呢?是有其目的的。

苏轼还在担任凤翔通判时,太守叫陈公弼,曾经罚过苏轼二十斤铜。

后来苏轼曾向皇帝上书揭发陈公弼贪污,陈因此削职为民郁郁而死。

而陈公弼的儿子陈慥,隐居在离黄州不远的麻城歧亭,並很有势力。

李定等人想借他的手来给苏轼添麻烦,认为陈慥和苏轼肯定是仇敌,故将其贬到黄州。

其实,陈慥与苏轼的关系很好,当苏轼贬往黄州之时,陈慥在歧亭路口很恭敬的迎接,並请入家中置酒款待。

苏轼在黄州曾七次到黄州访问,苏轼也三次回访陈慥,两人过从甚密。

陈妻嗓门很大,陈甚惧妻,苏轼作诗戏谑他: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无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陈慥怕老婆的典故从此传开了,而“河东狮吼”至今仍是悍妇和丈夫怕老婆的形容词。

苏轼在黄州的生活非常贫困,有时连吃饭都很困难。

黄州的东面有个山坡,是座旧营房的废址,如今土地荒芜杂草丛生。

苏轼有个忠实追随者叫马正卿,他非常仰慕苏轼的文才和为人,二十年来一直跟随苏轼,帮他做一些具体事情料理家务。

马正卿向黄州太守徐君猷请求,把这几十亩荒地拨给苏轼。

徐太守也很敬重苏轼的学养和正直的人品,这块地本来也是一块无用之地,便爽快地答应了。

在马正卿的帮助下,元丰四年二月苏轼一家开始在东坡垦荒。

接着潘生、郭生、古生也参加了开荒,周围的一些百姓也来支援。

他们烧去荒草、除去瓦砾、修复水井、栽上树木、种上蔬菜和庄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