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摄影
摄影的派别及作品观赏

瑞士女摄影师科琳娜·维奥内也掌握这一印象派创作的精髓。 她虽然没有亲自游历全球,却创作出了全世界各著名景点 的“印象派”摄影作品。
新即物主义的著名摄影家有桑德、勒斯基、黑葛、希尔夏、 休利曼·霍培等。
达达主义摄影
达达派即达达主义。是二十世纪初在欧洲产生的一种资产 阶级的文艺流派。关于“达达”一词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 有些人认为这是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在罗马尼亚语中意 为“是的,是的”。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1916年,一群艺 术家在苏黎世集会,准备为他们的组织取个名字。他们随便 翻开一本法德词典,任意选择了一个词,就是“dada”。 在法语中,“达达”一词意为儿童玩耍用的摇木马。因此, 就被命名为“达达主义”,以昭显其随意性。
印象主印象《葱田》创作于1889年,在首次印象主义摄影展 中展出并成为整个印象摄影的典型代表 .他将摄影拍摄的 清晰区分开来,认为并不是所有的照片都要强调清晰,主 张艺术上的表现是第一位的,认为柔和的影调才能很好的 表现出艺术效果主义最明显的特点则是,力图客观地描绘 视觉现实中的瞬息片刻,主要是表现纯粹光的关系。义最 明显的特点则是,力图客观地描绘视觉现实中的瞬息片刻, 主要是表现纯粹光的关系。1889年法国印象派画展在英国 首展,展览对英国艺术界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影响了高艺 术摄影的代表人物鲁滨迅,他在肯定印象主义绘画的同时 认为“软调摄影比尖锐摄影更优美”,在这样的美学观念 的指导下,鲁滨迅注重将“柔美”的审美意识融入到摄影 艺术创作中,开始推崇这种蒙胧效果的软调摄影。
摄影的艺术流派

摄影的艺术流派摄影史上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艺术流派,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流派逐渐消亡了,而另一些流派影响至今。
纵观摄影发展史,曾经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形成了多种艺术流派,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一、绘画主义摄影绘画主义摄影是盛行于二十世纪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流派,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
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
绘画主义摄影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画意阶段。
绘画主义摄影家提出,“应该产生摄影的拉斐尔和摄影的提茨安。
”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家是英国画家希路(1802-1870),他擅长人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
1851年至1853年,是绘画主义摄影的成长时期。
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出版了《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他提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
无疑,摄影术的继续改良和不断发明启示出更高的目标,足以令摄影家更能自由发挥。
但技术上的改良并非就等于艺术上的前进。
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是一种带引到更高的目标而已。
”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1857年,.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两种生活方式》,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的成熟。
这一时期的作品,其题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规喻性。
拍摄时,预先打好草图,然后利用模特儿、道具,组织和安排场面,并通过暗房加工而成。
追求照片画面的绘画效果。
随后,绘画主义摄影的内容有所扩大,但风格仍崇尚古典主义,造型和构图仍具学院派的法则,因而显得含蓄、沉着、典雅。
当该流派发展到画意阶段时,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依旧是它的特点。
由于绘画主义摄影家强调艺术修养:“如果想要使摄影在艺术上有地位,摄影家就必须首先培养起审美的能力和艺术的修养。
”所以其历史功绩是把摄影从初期机械地摹写对象引导到造型艺术的领域中去,促进了摄影艺术的发展。
摄影各个流派

26
27
28
1889年法国印象派画展在英国首展,展览对英国艺 术界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影响了高艺术摄影的代表人物鲁 滨迅,他在肯定印象主义绘画的同时认为“软调摄影比尖 锐摄影更优美”,在这样的美学观念的指导下,鲁滨迅注 重将“柔美”的审美意识融入到摄影艺术创作中,开始推 崇这种蒙胧效果的软调摄影。
两个年轻人怎么选择人生。画面分两个部分,左边充满了欲望与诱惑,表现的是一种
堕落的人生;而右边表现的是勤劳向上的人生。画面通过对比手法,劝导年轻人要走
正道。
6
《弥留》罗宾逊摄 1855年
罗宾逊也很热衷于用多底片合成作品,他的《弥留》就是用了五张底 片拼贴制成的。画面充满了浓厚的戏剧性情节,表现的是一个少女即将离 世,亲友们悲痛告别的场景,画面弥散着伤感的气息,传递出古典画意的 美学取年
32
罗伯特·德马奇(Robert Demachy,1859—1936), 法国摄影家,巴黎摄影俱乐部的创始人之一,代表作有《 在草坪上》、《后台》、《芭蕾舞女》等。他擅用树胶重 铬酸盐工艺创作,其作品题材广泛,重视画意的营造,力 求印象绘画效果,以表现蒙胧之美。他不仅在实践中推崇 印象摄影,且在理论上亦建树颇多,著有《树胶重铬酸盐 工艺》、《摄影艺术表现方法》等文,于技术、艺术两方 面较为系统的论述了印象主义摄影。
画意摄影流派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 "高艺术摄影"和"印象主义摄影"等 凡个分支。高艺术也称"极其高雅的艺术",主要是指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绘画艺 术。高艺术摄影产生于19世纪的英国,指受绘画中的"拉斐尔前派"影响的摄影 流派,其艺术特点是运用绘画的理念,独具匠心地创作出绘画效果的照片。
摄影艺术流派的发展史

摄影艺术流派的发展史展开全文要想了解摄影艺术的发展史,就有必要了解摄影艺术的流派,流派是伴随着历史而产生、发展和消亡的。
所谓“流派”,应该是指具有某种同一艺术观念,同一美学思想,同一审美趣味,同一创作倾向并产生了一定社会影响的群体,摄影艺术也不例外。
因而流派应该有两个标志,并且两者缺一不可。
一个是应该有自己比较明确而又完整的艺术纲领和艺术主张,有自己的理论家,有自己的艺术理论体系。
另一个是:有一个群体在自己的创作活动中实践其艺术主张和艺术纲领,创作出具有相同美学倾向的作品。
纵观摄影艺术史的流派,大致有以下十个,它们是:写实主义摄影诞生于1853年。
写实摄影是一种发挥摄影纪实特性的摄影艺术流派。
其艺术观念要求照片中的细节与现实相比较要“有数字般的准确性”,同时又反对象镜子那样冷漠地、被动地、纯客观地反映对象。
这个流派的摄影家通常与周围的人们同欢乐、共忧患。
他们写社会,写各种世态:写人,写生活与命运。
既不粉饰,也不夸张,真切而朴实。
属于纪实摄影的创作题材非常广泛,有凡人小事、社会现实、战争现状等等,可以说无所不包。
绘画主义摄影诞生于1851年。
该流派以追求绘画意趣、并以绘画造型原则规范自己的创作活动。
这一流派从一开始就走着两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仿画”派和“画意”派两个分支。
仿画派摹仿文艺复兴时期的画风,作品多取材于宗教教义或文艺作品,可以说是概念先行,经摆布,导演和暗房工艺制作而成。
其画面结构严谨,布局考究,情节性、叙事性和寓意性是其艺术上的特点:画意派虽然也奉绘画造型原则为圭臬,刻意追求作品“有意味的形式”,但它利用了摄影的纪实特性,把镜头对准现实,寻求现实世界中的“诗情画意”。
它注重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受,而写实摄影注意的是生活自身。
印象派摄影诞生于1889年。
印象派这一名词源于绘画艺术,产生于1877年。
后来摄影大师罗宾森提出了“软调(模糊)摄影比尖锐(清晰)摄影更优美”的审美主张,并认为“要使作品看起来完全不象照片”才是好照片。
摄影各个流派

A
19
A
20
A
21
A
22
A
23
A
24
A
25
印象派摄影
印象派摄影是从印象派绘画中得到灵感的。19世纪60年 代中期到80年代,绘画印象派运动在法国盛行,著名的印 象派画家莫奈和雷诺阿为了反对绘画的陈规陋习,力求再现 那些在充满光线的气氛中传达物体的视觉印象的色彩。这一 具有创新意义的实践在摄影界引起了尽管是迟到的、但却影 响深远。
4
奥斯卡·雷兰德
高艺术摄影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奥 斯卡·雷兰德和亨利・佩奇·罗宾逊。他 们对绘画的模仿不仅在于形式,更在 于内在的精神。他们模仿当时流行的" 拉斐尔前派"绘画风格,运用导演、摆 布、剪辑、拼贴、叠印的方式表现宗 教、文学故事题材,画面精心设计, 构图严谨,具有绘画效果。这同时也 开创了一种"集锦摄影"手法。
摄影流派
A
1
目录
一、绘画主义摄影(画意派摄影) 二、自然主义摄影 三、摄影分裂主义(摄影脱离派) 四、新客观主义摄影 五、纯粹主义摄影 六、未来派摄影 七、抽象派摄影 八、达达与超现实主义摄影 九、社会纪实摄影 十、勘的派摄影
A
2
一、绘画主义摄影(画意派摄影)
摄影在诞生之初,为了获得与其他传统艺术样式同等的地位,一开始就走 了一条捷径,那就是嫁接在绘画上。摄影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都是模仿绘 画的,并在与绘画亲缘交融和相互促进中得到了发展。画意摄影流派主张从形 式到内容都极力模伤绘画,为了达到与绘画同样的视觉感受,摄影师可谓使尽 了浑身解数。1892年摄影团体连环会、1893年德国汉堡画意摄影展览、1894 年巴黎摄影俱乐部、1902年纽约的擾影分离派和1904年国际画意摄影协会的 相继成立,将画意派摄影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推向顶峰。
摄影的艺术流派

摄影得艺术流派摄影史上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得艺术流派,随着时间得推移,一些流派逐渐消亡了,而另一些流派影响至今。
纵观摄影发展史,曾经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形成了多种艺术流派,比较有代表性得有:一、绘画主义摄影绘画主义摄影就是盛行于二十世纪初摄影领域得一种艺术流派,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得英国。
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得效果,或“诗情画意”得境界。
绘画主义摄影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画意阶段。
绘画主义摄影家提出,“应该产生摄影得拉斐尔与摄影得提茨安。
”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得发展时期,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家就是英国画家希路(18021870),她擅长人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
1851年至1853年,就是绘画主义摄影得成长时期。
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出版了《摄影得画意效果》一书,她提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得情感与深入得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得摄影家。
无疑,摄影术得继续改良与不断发明启示出更高得目标,足以令摄影家更能自由发挥。
但技术上得改良并非就等于艺术上得前进。
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就是一种带引到更高得目标而已。
”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1857年,O、G、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得、具有文艺复兴风格得作品:《两种生活方式》,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得成熟。
这一时期得作品,其题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得规喻性。
拍摄时,预先打好草图,然后利用模特儿、道具,组织与安排场面,并通过暗房加工而成。
追求照片画面得绘画效果。
随后,绘画主义摄影得内容有所扩大,但风格仍崇尚古典主义,造型与构图仍具学院派得法则,因而显得含蓄、沉着、典雅。
当该流派发展到画意阶段时,追求作品得情感、意境与形式得美,依旧就是它得特点。
由于绘画主义摄影家强调艺术修养:“如果想要使摄影在艺术上有地位,摄影家就必须首先培养起审美得能力与艺术得修养。
摄影在外国的历程

摄影在外国的历程发布时间:2021-09-06T01:52:57.422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13期5月作者:张怀仁[导读] 在生活中我们时常常将某某流派与某某风格相提并论,但我们还要澄清是二者是不同张怀仁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蚌埠 233000摘要:在生活中我们时常常将某某流派与某某风格相提并论,但我们还要澄清是二者是不同的概念:流派是指有着同种审美意识、创作观念人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某种形式;风格则是艺术家能展现出自己独特个性和艺术特色的作品,是艺术家在这个行业内得到认可以及成熟的标志且是个体的行为。
关键词; 印象主义摄影、纯粹主义摄影、纪实摄影、超现实主义在西方,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质疑骗》是最早有关于针孔成像的记载。
他很早就认识到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并最早发现了阳光能通过小孔成像。
荷兰医生、数学家弗里休斯于1554年写下了《宇宙之光与空间几何学》,书中有暗箱的绘制图样和画出了观察日蚀现象的小孔成像图片。
意大利科学家巴巴罗1568年首次在暗箱上装上镜头并取得了清晰地影像。
在17世纪,画家们经常利用小孔成像的精确透视关系和结构比例来辅助绘画物体。
1793年,法国印刷工人尼埃普斯(1765-1833)开始研究摄影术。
尼埃普斯在1826年将一块铅锡合金板放在自制的暗盒中曝光了8小时左右的,这是世界上第一幅永久性的照片。
所谓 “流派”,应是有着某种相同的美学思维、审美兴趣、艺术看法、创作方向并有着社会影响的一个群体。
我们今天所谈的摄影艺术流派也不例外。
从而流派有两个标志,而且两者不可或缺,一是这个群体在活动中缔造实践该流派的艺术纲要和艺术宗旨,并这些都具备相似美学。
另一个是有自身明显、完备的艺术宗旨和艺术纲要,以及有着本身的艺术理论系统。
摄影艺术史的派别纵观摄影艺术史的派别,大致有以下十一个,它们是:高艺术摄影、自然主义摄影、印象主义摄影、决裂主义摄影、新客观主义摄影、纯粹主义摄影、纪实摄影、堪的派摄影、抽象摄影、象征主义摄影、超现实主义1高艺术摄影 19世纪高艺术摄影起源于英国。
印象派摄影

1、绘画主义
产生于19世纪50年代的英国 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
情画意”的境界。 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人生的两条
道路》 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的成 熟。
人生的两条道路 又名(两种生活方式)
鲁滨逊 《消逝》 又名《芳华欲逝》
这是一幅由五张底片 组成的照片。以表现 一个少女弥留之际悲 怆情景的摄影名作。
由于这张照片真实的记录了登陆时的激战情景, 人们原谅了它的技术缺陷,至今仍作为珍贵的历 史照片珍藏。这在世界摄影史上也是罕见的。
“克服恐惧的惟一方法就是拍 照,尽快把工作做完离开海滩, 我拍到胶卷用完为止,然后把 相机举过头顶,登上登陆艇。”
中国战士
中国武汉
镜头中的中国1938年
尤金.史密斯(W.Eugene Smith,1918-1978) 美国
杜瓦诺喜欢以儿童为拍摄对象。
观看者
心不在焉(1949)
搬运雕像 (1964)
毕卡索的早餐 (1952)
毕卡索展示作品 (1963)
六只手 (1973)
漫画家雷蒙.沙维纳 (1950)
市政厅广场前的爱吻 (1950)
地狱之门
课间休息(1956)
还不下课 1956
目光
8、现代派(达达派)
4、自然主义摄影
摄影家应回到自然中去寻找创作灵感。 题材大都是自然风光和社会生活。
5、纯粹派摄影(直接派摄影)
刻意追求“摄影素质”
核心观念:准确、直 接、精微和自然地去 表现被摄对象的光、 色、线、形、纹、质 等方面,不借助其他 造型艺术的媒介。
终点站 (1893年) 斯梯格里茨
代表人物:法国人亨利.卡 蒂埃.布列松
摄影艺术发展史复习要点

摄影艺术发展简史要点所谓风格,是指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
所谓流派,是指志同道合的艺术家,在共同的理论旗帜下,所形成的具有相同创作风格特点的派别或群体。
摄影艺术风格与流派发展的两条道路:一条是与绘画艺术同步发展并且深受绘画影响的画意主义摄影;另一条是遵循摄影自身规律寻找摄影自己语言的写实主义摄影。
从19世纪40年代起,到20世纪20年代早期,风格与流派的脉络比较清晰,此后就很难归纳了。
但是在创作手法上和艺术风格上,依然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创作领域,摄影大师们不同的追求。
一、画意主义摄影1、画意主义摄影的发端:高艺术摄影高艺术摄影派,受绘画领域拉斐尔前派影响,在选取题材方面要求崇高而富有诗意,力求哲理、感伤,以阐述精神与道德观念。
创作风格:彻底摒弃现实生活,画面上不能出现日常生活场景。
主题宏大,富于哲理。
多从历史传说、《圣经》、流行诗歌里寻找题材。
希尔(David Octavius Hill)(1802—1870)是早期著名的画意主义摄影师,他运用碘化银照相纸拍摄了许多优秀的肖像照片,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
希尔的人像摄影,是最早在画意主义摄影中带有写实特点的作品。
瑞典摄影家雷兰德(Oscar Gustave Reilander,1813-1875)被后世尊为“艺术摄影之父”,他的代表作是《人生两条路》(又译《两种生活方式》)。
这是一幅16×31英寸的照片,模仿拉斐尔《雅典学院》的绘画风格,以道德寓意为题材,构图颇具有诗意,左边是勤勉,右边是娱乐,中间是悔恨。
照片根据北欧的一个古老传说,老父亲带着两个儿子来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一个儿子满怀信心地走向了勤奋好学、成家信教的生活道路,另一个则滑向了懒惰好色、酗酒赌博的深渊。
这张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摄影作品在展出时引起了极大轰动,获得了社会舆论的普遍赞赏。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对《人生的两条道路》的象征意义评价极高,专门把这张照片购买下来,送给丈夫艾伯特公爵。
摄影的艺术流派

摄影的艺术流派摄影史上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艺术流派,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流派逐渐消亡了,而另一些流派影响至今。
纵观摄影发展史,曾经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形成了多种艺术流派,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一、绘画主义摄影绘画主义摄影是盛行于二十世纪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流派,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
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
绘画主义摄影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画意阶段。
绘画主义摄影家提出,“应该产生摄影的拉斐尔和摄影的提茨安。
”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家是英国画家希路(1802-1870),他擅长人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
1851年至1853年,是绘画主义摄影的成长时期。
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出版了《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他提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
无疑,摄影术的继续改良和不断发明启示出更高的目标,足以令摄影家更能自由发挥。
但技术上的改良并非就等于艺术上的前进。
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是一种带引到更高的目标而已。
”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1857年,O.G.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两种生活方式》,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的成熟。
这一时期的作品,其题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规喻性。
拍摄时,预先打好草图,然后利用模特儿、道具,组织和安排场面,并通过暗房加工而成。
追求照片画面的绘画效果。
随后,绘画主义摄影的内容有所扩大,但风格仍崇尚古典主义,造型和构图仍具学院派的法则,因而显得含蓄、沉着、典雅。
当该流派发展到画意阶段时,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依旧是它的特点。
由于绘画主义摄影家强调艺术修养:“如果想要使摄影在艺术上有地位,摄影家就必须首先培养起审美的能力和艺术的修养。
印象派摄影风格的朦胧美感

朦胧美感的印象派摄影风格印象派摄影风格的诞生和发展,无疑是摄影艺术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
这一风格的摄影作品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以其细腻、朦胧和充满情感的特点,赋予了照片一种诗意的表达。
印象派摄影风格,是一种在影像创作过程中注重捕捉自然光影变化,并将光线在空气中散射产生的模糊效果表现出来的风格。
这种风格强调的是一种朦胧的美感,它通过模糊的影像和柔和的色调,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氛围。
印象派摄影风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法国巴黎。
当时,一群年轻的摄影师开始尝试使用相机和镜头去捕捉他们眼中的世界,他们试图通过影像来表达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理解。
他们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改进,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印象派摄影风格的作品通常具有一种柔和的色调,这种色调是由光线在空气中散射产生的模糊效果所带来的。
在他们的镜头下,景物不再是清晰可见的,而是被柔和的色调和模糊的轮廓所替代,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这种效果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境之中,可以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平静和舒适。
同时,印象派摄影风格的摄影师也非常注重捕捉光线和阴影的变化。
他们相信,光线是构成影像的重要因素,而阴影则能够揭示出景物的结构和细节。
他们通过精心安排和捕捉光线,使得画面中的景物能够呈现出一种细腻、真实和生动的效果。
这种效果不仅使得影像更具艺术感,同时也赋予了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印象派摄影风格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表现手法。
这种风格的摄影师通常会采用一些特殊的拍摄技巧和后期处理技术,来增强影像的朦胧美感。
他们可能会使用慢速快门技术,使得画面中的景物呈现出一种模糊和动态的效果;他们也可能会使用后期处理软件,对影像进行模糊处理、色调调整和色彩饱和度调整等操作,以进一步增强影像的朦胧美感。
此外,印象派摄影风格的摄影师还会运用一些情感表达的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他们会通过精心选择拍摄对象和构图,以及在后期处理过程中运用一些创意元素,来传达他们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著名摄影流派、大师及作品欣赏

抽象主义摄影
• 抽象主义摄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出现的一种摄影流派。与达达主 义的产生差不多,它也是追随者绘画上的抽象主义风气而形成的。
• 抽象摄影是抽象艺术。抽象艺术的非理性特征使得审美者在欣赏作品 是不用动脑筋来思考,思考尽管很累,但是思考也是最简单的,因为 思考是有答案的,有答案的东西都是简单的。而直接的审美,用视觉 直接的触摸画面,用本能的辨别能力直接和作品交流,虽然此时没有 语言可以表达,但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的交流比能够语言说 明白的交流更有想象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抽象艺术正是在这个意义 上得以确立。 • 抽象艺术是原创的艺术,可以任意的用色彩、线条、构成、细节来布 置艺术空间,可以在随意的涂抹中发现灵感和选择精华。
《月亮和半圆山》 安塞尔·亚当斯
新即物主义摄影 (新客观主义、新现实主义)
这一摄影流派于20世纪20年代由“纯粹派摄影” 演变发展 而来。该流派的艺术特点是在常见的事物中寻求“美”。认 为摄影的艺术美就蕴含于摄影自身的性质里。用近摄、特写 等手法,把被摄对象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突出地表现某 一细节,精确如实地刻画它的表面结构和质感,从而达到眩 人耳目、超常的视觉张力和冲击力。其美学思想是属于自然 主义范畴的。 新客观主义摄影流派的出现,和当时兴起的“新写实” 风格的电影观念有关。它标志着摄影又一次向纪实靠拢。
达达主义摄影
达达派即达达主义。是二十世纪初在欧洲产生的一种资产 阶级的文艺流派。关于“达达”一词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 有些人认为这是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在罗马尼亚语中意 为“是的,是的”。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1916年,一群艺 术家在苏黎世集会,准备为他们的组织取个名字。他们随便 翻开一本法德词典,任意选择了一个词,就是“dada”。 在法语中,“达达”一词意为儿童玩耍用的摇木马。因此, 就被命名为“达达主义”,以昭显其随意性。 达达主义的主要特征包括: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状态、拒 绝约定俗成的艺术标准、幻灭感、愤世嫉俗、追求无意、偶 然和随兴而做的境界,蔑视传统、挑战边界。 颠覆,摧毁欧洲社会和文化秩序,拓宽了艺术的边界,对一 切现代主义流派都产生了影响。
摄影的流派及作品欣赏

什么是纯粹摄影?
其创导者为美国摄影家斯蒂格里兹。他们主张摄影艺术应该 发挥摄影本身的特质和性能,把他从绘画的影响中解脱出来, 用纯净的摄影技术去追求摄影所特具的美感效果——高度的 清晰、丰富的影调层次、微妙的光影变化、纯净的黑白影调、 细致的纹理表现、精确的形象刻画。
• 主张摄影艺术应该发挥摄影自身的特质和性能, 用净的 摄影技术去追求摄影 所特具的美感效果,也叫直接拍摄。
写实摄影(纪实摄影)
写实摄影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摄影流派,延绵至今,它是摄影 艺术中基本的、主要的流派。它是摄影的本体语言,它是现 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写实主义摄影也 被称之为纪实摄影,这种摄影风格也主导了至今的新闻摄影 观。
写实主义摄影的特点独特,这个流派的摄影家们严格遵 守摄影创作要再现社会生活现实和自然景观的现实原则。在 拍摄时不干预被摄者和不破坏自然景观,在他们不被察觉时, 抓拍到被摄者的自然、真实、感人的形象。他们崇尚艺术应 该“反映人生”的观点。他们敢于正视现实,创作题材大都 取自社会生活。艺术风格质朴无华,但具有强烈的见证性和 提示力量。
他重视画意 的营造,力 求印象绘画 效果,以表 现蒙胧之美。
• 印象主义的局限是对摄影的真实表现认识不足,在影像创 作中以绘画的审美要求对影像表层进行了简单的修改,并 想以这种机械的仿画般的改动来使得摄影更为艺术化。
• 印象主义摄影的特点是蒙胧、唯美、模糊、典雅。整体作 品构图自然,画面影纹粗糙,不求立体与质感,不求细节 的展现。
• 印象主印象《葱田》创作于1889年,在首次印象主义摄影 展中展出并成为整个印象摄影的典型代表 .他将摄影拍摄
的清晰区分开来,认为并不是所有的照片都要强调清晰, 主张艺术上的表现是第一位的,认为柔和的影调才能很好 的表现出艺术效果主义最明显的特点则是,力图客观地描 绘视觉现实中的瞬息片刻,主要是表现纯粹光的关系。义 最明显的特点则是,力图客观地描绘视觉现实中的瞬息片 刻,主要是表现纯粹光的关系。1889年法国印象派画展在 英国首展,展览对英国艺术界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影响了 高艺术摄影的代表人物鲁滨迅,他在肯定印象主义绘画的 同时认为“软调摄影比尖锐摄影更优美”,在这样的美学 观念的指导下,鲁滨迅注重将“柔美”的审美意识融入到 摄影艺术创作中,开始推崇这种蒙胧效果的软调摄影。
摄影流派

新即物主义摄影又称“支配摄影”、“新现实主义摄影”。为本世纪二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
该流派的艺术特点是在常见的事物中寻求“美”。用近摄、特写等手法,把被摄对象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突出地表现对象的某一细部,精确如实地刻画它的表面结构,从而达到眩人耳目的视觉效果。它不考虑艺术的本质在于提示对象的本质,因而其美学思想是属于自然主义范畴的。例如,摄影家帕邱在一九二三年拍摄的火车头的回转轴就是用近摄手法,表现了火车头回转轴运转时的状态,由于画面摒弃了其他细部因而给予观众的视觉印象是强烈的。
4.自然主义摄影
1899年,摄影家彼得·亨利·爱默生鉴于绘画主义创作的弱点,发表了一篇题为《自然主义的摄影》的论文,抨击绘画主义摄影是支离破碎的摄影,提倡摄影家回到自然中去寻找创作灵感。他认为,自然是艺术的开始和终结,只有最接近自然、酷似自然的艺术,才是最高的艺术。他说,没有一种艺术比摄影更精确、细致、忠实地反映自然,“从感情上和心理上来说,摄影爱好的效果就在于感光材料所记录下来的,没有经过修饰的镜头景象。”该派另一位大师A·L·帕邱说得更明确:“美术应该交给美术家去做,就我们摄影来说,并没有什么可借重美术的,应该从事独立性的创作。”
这一派著名的摄影家有德威森(1856-1930)、威尔钦逊(1857-1921)、葛尔(?-1906)、搔耶(1856-?)、萨特克利夫(1859-1940)等。
5.纯粹派摄影
纯粹派摄影是成熟于二十世纪初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其创导者为美国摄影家斯蒂格里兹(1864-1946)。他们主张摄影艺术应该发挥摄影自身的特质和性能,把它从绘画的影响中解脱出来,用纯净的摄影技术去追求摄影所特具的美感效果--高度的清晰、丰富的影调层次、微妙的光影变化、纯净的黑白影调、细致的纹理表现、精确的形象刻画。总之,该派摄影家刻意追求所谓的“摄影素质”:准确、直接、精微和自然地去表现被摄对象的光、色、线、形、纹、质诸方面,而不借助任何其他造型艺术的媒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象派摄影
“印象派摄影” 来自于印象主义绘画。
1874年(有说1877年),印象主义绘画正式登上美术殿堂。
其艺术特点是追求光和色彩的表现与观赏者平日获得的视觉印象的等同性。
因而在用色方面一反传统绘画的色彩混合,独辟原色点构的视觉混合,故而画面中景物没有明确的线和界,没有精细的体积感和质感。
当时,H?冯赫姆霍尔兹(H .VONHELMHOLTG)所著的《视觉手册》流行市面。
1889年在上述美术思潮的影响下,而立之年的P?H?爱默生将这本专著内所阐述的视觉原理首次引入摄影创作,在自已的《自然主义摄影》一书中提出“视觉有限清晰”的论点,认为“软调摄影比尖锐摄影更美” ;进而主张“要使作品看
起来完全不像照片”。
在他这种摄影理论影响下,摄影界里出现了以模仿当时流行的印象派画风的摄影创作。
1890年,英国伦敦柯达公司经理G?戴维森的一次讲座就以《摄影的印象派》为题目,后来摄影史家就将这些仿印象派绘画效果的摄影称之为“印象派摄影”。
同年(一说是1893年)H?P?罗宾逊组织推出首届《印象派摄影展览》,这一年法国也举办了第一届《印象派摄影展》。
1893年英国画意摄影组织“连环会” 举办名叫“连环会摄影沙龙” 的国际摄影展览、1894年法国“巴黎摄影俱乐部”举办的第一届摄影艺术展览正式揭幕、1900年《美国画意摄影新学派作品展》在伦敦与参观者见面。
上述画意摄影展览会中均有印象派摄影作品入选展出。
至此,印象派摄影艺术流派已在摄影艺术发展历史中确立了自已的历史地位。
该摄影流派开始时,用“小孔成象” 获得柔画面效果。
后来由控制“成象” 发展到对感光材料表面加工――用铅笔、画笔、橡皮直接在照片表面上涂抹加工,使照片表面或纹理粗糙,或影像平面化,与炭画相似;有些影像朦胧,影调柔和,恰似烟笼雾罩。
故有评论家认为该流派应该是“画意摄影” 的“别类” 。
这一摄影流派中著名摄影家有R?德马查
(R?DEMACHY)、E?J?斯泰肯(E?J?STEICHEN)、F?H?伊文斯(F?H EVANS)、J?D?约翰斯顿
(J?D?JOHNSTON)H?库恩(H?KUHN)、A?L?库伯恩(A?L?COBURN)。
著名作品有G?戴维森的《葱田》(1890)、R?德马查的《舞台后面》(1897)、E?诺特曼夫人(E?N0RTEMAN)的《在庭院》(1897)、拉克罗亚(LAXROYA)的《扫公园的人》(1900)、普跃(PUYO)
的《风景》(1900)、J?戴德利耶(J?DUDLEY)的《利物普. 印象》(1906)、Y?凯利雷(Y?KEIGHLEY)的《梦幻》(191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