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道569曼德拉至大通公路克图至大通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道569曼德拉至大通公路克图至大通段
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1.工程概况
国道569曼德拉至大通公路克图至大通段全长约52.055km,途经西宁市大通县、海北州门源县两市两县,根据交通运输部文件交规发〔2013〕369号文交通运输部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规划的通知,本项目是该规划中普通国道81条联络线中的一条G569曼德拉—大通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项目为青海省国家公路网规划方案表中国家普通公路网之一,项目拟按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行车速度100km/h,路基宽26m,分离式路基宽度为13m。
本工程于2014年8月开工,于2018年8月完工并通车。
本工程总体投资估算为43.2亿元。
2.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2.1.水环境现状评价
水环境保护目标主要为北川河及其支流东峡河、套拉沟、瓜拉河,大通河及其支流巴哈沟、克图沟等。
根据《青海省水环境功能区划》,路线所经北川河支流瓜拉河、大通河及其支流克图沟、巴哈沟地表水环境质量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Ⅱ类标准;北川河地表水环境质量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标准;北川河支流东峡河(及其支流套拉沟)地表水环境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Ⅰ类标准。
评价期间对北川河、套拉沟、巴哈沟、大通河和克图沟进行了水质现状监测,根据其监测结果,北川河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标准,套拉沟总磷标准指数为2.0~2.5,超过Ⅰ类标准1~1.5倍,超标率100%,其他指标符合Ⅰ类标准,套拉沟断面总磷超标1~1.5倍其原因为周围牧区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所致,其他4个断面各项指标均符合Ⅱ类标准。
拟建项目区域除个别河段由于牧区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导致总磷超1类标准外,其他河流沟渠水质状况良好。
2.2.环境空气现状评价
本次评价在向化乡流水口和克图小学共设置2处监测点,公路经过乡村区域向化乡流水口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克图小学位于仙米国家森林公园内,执行一级标准。
项目沿线环境空气质量向化乡流水口监测点NO
、TSP监测因子满足《环境
2
满足一级标准,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克图小学监测点NO
2
TSP超过一级标准,但符合二级标准0.3mg/m3要求,与该测点位于岗青公路边汽车道路扬尘有关,也是本地区高原粉尘较高的特点。
2.3.声环境现状评价
(1)环境噪声现状
监测的5个测点和利用的宁缠垭口至克图段的1个监测噪声点结果计6个测点中(5个村庄1所学校),昼间为51.4~54.4dB(A),夜间为35.4~44.4dB(A),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中1类标准。
⑵交通噪声衰减断面监测结果
交通噪声衰减断面监测结果表明,距离现有道路中心线不同距离处噪声昼间39.52~52.43 dB(A)、夜间噪声30.02~41.92dB(A),符合1类标准,且符合距离岗青公路中心线由近至远的衰减规律,昼间平均值L d为54.67dB(A),夜间平均值L n为42.02 dB(A),昼间均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1类标准55dB(A),夜间均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1类标准45dB(A)。
⑶24小时噪声值监测结果现有公路岗青公路24小时噪声,昼间45.8~
59.2dB(A),夜间31.1~49.5dB(A),昼间均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2类标准60dB(A),夜间均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2类标准50dB(A),昼间高峰值出现在16:20,夜间高峰值出现在23:20。
2.4.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评价区自然植被有寒温性落叶针叶林、寒温性落叶针叶林、落叶阔叶林、高寒常绿灌丛、高寒落叶灌丛、高寒灌木林、高寒草甸、温性草原;人工植被有人工林、农作物、苗圃。
评价区主要的自然植被共划分为5个植被型组、6个植被型、10个群系。
评价区内分布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维管束植物2种,为山莨菪、短芒披碱草;国家II级重点保护真菌类1种,为冬虫夏草,根据实际调查情况,以上保护物种分布在仙米国家森林公园和大通国家森林公园,其中山莨菪仅在仙米国家森林公园有分布。
在工程施工线路300m范围内未发现这几种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分布;评价区分布有青海省重点保护植物6种,分别为掌叶大黄、膜荚黄芪、达乌里秦艽、椭圆叶花锚、抱茎獐牙菜、青海固沙草,在工程施工线路300m范
围内未发现这几种青海省重点保护的植物分布。
经过实地调查,施工线路上未发现古树和名木。
评价区两栖类动物有2目3科5种,其中蟾蜍科2种,为花背蟾蜍和中华蟾蜍;角蟾科1种,为刺胸猫眼蟾、小鲵科1种,为西藏山溪鲵;蛙科1种,为黑斑侧褶蛙。
5种两栖类动物均不是重点保护物种。
评价区爬行类有1目5科8种,其中鬣蜥科2种,为青海沙蜥、贵德沙蜥;蜥蜴科2种,为丽斑麻蜥、密点麻蜥;蝰科2种,为短尾蝮、高原蝮;石龙子科1种,为秦岭滑蜥;游蛇科1种,为白条锦蛇。
8种爬行类动物均不是保护物种。
评价范围内共有鸟类15目42科152种。
从鸟类各目种数比较可以看出,雀形目种类最多,有92种(占评价区内所有鸟类种类数的60.35%)。
评价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4种,,分别是黑鹳、胡兀鹫、金雕、红喉雉鹑,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有12种,分别为红隼、黑鸢、秃鹫、白尾鹞、雀鹰、大鵟、燕隼、猎隼、斑尾榛鸡、血雉、蓝马鸡、长耳鸮;青海省重点保护野生鸟类14种,分别为普通鸬鹚、赤麻鸭、翘鼻麻鸭、环颈雉、渔鸥、棕头鸥、大斑啄木鸟、灰头绿啄木鸟、蒙古百灵、凤头百灵、小云雀、角百灵、戴胜、喜鹊。
评价区分布的兽类有7目17科67种。
评价区无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猕猴、荒漠猫、兔狲、猞猁、豺、石貂、马麝、马鹿(Cervus elaphus)、岩羊9种。
青海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豹猫、赤狐、沙狐、香鼬、艾鼬、黄鼬、西伯利亚狍7种。
评价区鱼类主要由2个区系复合体构成,北方山地区系复合体和中亚山地区系复合体。
珍稀、濒危及保护鱼类,评价区内被列入青海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的鱼类有极边扁咽齿鱼、拟鲇高原鳅。
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的有拟鲇高原鳅、极边扁咽齿鱼。
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鱼类有:拟鲇高原鳅、厚唇裸重唇鱼、极边扁咽齿鱼。
评价区内河流无鱼类“三场”,评价区大通河段是裂腹鱼亚科鱼类的洄游通道。
评价区内草原生态系统(占76.61%)、森林生态系统(占13.71%)、农业生态系统(占3.98%)、城镇村落生态系统(占0.88%)、湿地生态系统(占4.82%)。
草
原和森林比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都大,是评价区内主要的土地类型,是评价区的模地,是本区域内对景观具有控制作用的生态体系部分。
线路涉及穿越国家森林公园2个,即大通国家公园和仙米国家森林公园,公路沿线涉及穿越大通国家公园鹞子沟和察汗河两大景区的鹞子沟景区。
线路长约2.76km穿越鹞子沟景区中的尕寺沟景区和松海探幽景区与广济寺景区结合部的尕寺沟景区和松海探幽景区边缘处,不涉及穿越广济寺景区,该部位没有景物、景点,拟建公路不涉及森林公园的珍贵景物、重要景点和核心景区;公路沿线涉及仙米国家森林公园7个景区其中古堡石窟景区1个,涉及穿越长度为16.5km,不涉及森林公园的珍贵景物、重要景点和核心景区。
评价区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K104+440~K107+200的大通国家森林公园内。
1.环境影响评价
1.1.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根据交通运输部文件交规发〔2013〕369号文交通运输部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规划的通知,国家公路网规划总规模40.1万公里,由普通国道和国家高速公路两个路网层次构成。
其中普通国道网由12条首都放射线、47条北南纵线、60条东西横线和81条联络线组成,总规模约26.5万公里。
按照“主体保留、局部优化,扩大覆盖、完善网络”的思路,调整拓展普通国道网:保留原国道网的主体,优化路线走向,恢复被高速公路占用的普通国道路段;补充连接地级行政中心和县级节点、重要的交通枢纽、物流节点城市和边境口岸;增加可有效提高路网运行效率和应急保障能力的部分路线;增设沿边沿海路线,维持普通国道网相对独立。
本项目是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普通国道81条联络线中的一条G569曼德拉——大通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控制点为曼德拉、民勤、武威、大通。
拟建公路符合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 年-2030 年)规划。
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13]132号关于省道网规划的批复原则同意《青海省省道网规划2012-2030》。
该规划布局5条放射线、24条南北纵线、19条东西横线,总规模为9247公里(重复里程429公里),实际里程8818公里。
拟建公路为青海省国家公路网规划方案表中国家普通公路网之一,省内主要
控制点为接G307、武威、小沙河、门源(克图)、桥头镇。
拟建公路符合《青海省省道网规划(2012 年-2030 年)》规划。
拟建公路已经纳入了大通县和门源县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其建设与大通县和门源县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相符。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已将青海省国道569曼德拉至大通公路小沙河(甘青界)至大通段用地纳入其中,拟建公路推荐线走向符合《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土地利用规划》(2006-2020)。
《海北州门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已将青海省国道569曼德拉至大通公路小沙河(甘青界)至大通段用地纳入其中,拟建公路推荐线走向将符合《海北州门源县土地总体利用规划》(2006-2020)。
拟建公路起点距离大通县县城东部边界,接规划的老营庄互通,向东布线,离开大通县城市规划功能区,拟建公路与大通县城市总体规划和西宁市大通县控制性详细规划相符。
拟建公路推荐线沿线涉及经过的2个乡镇城区,拟建规划建设对东峡镇和向化乡集镇规划2处乡镇规划产生一定的影响,大通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局出具同意通过调整乡镇规划使公路走向符合乡镇规划,原则同意路线规划设计,不涉及对各规划功能区产生干扰影响。
本公路工程建设将不会对沿线乡镇总体规划产生干扰影响。
经核实大通县路线长130米穿过菜子口遗址、路线长100米沿流水口遗址西北边缘范围内布线,对菜子口遗址和流水口遗址文物采取保护性发掘,符合文物部门要求。
公路的建成与投入运营将使沿线交通条件得到改善,促进地区经济和提供人民生活水平。
本项目不占用耕地有限,不会给沿线农业生产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
公路永久性占用高山草甸旱地和少量林地等。
但是由于公路建设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公路占有的土地也实现了其本身价值的特殊转化,公路投入营运后,会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
会提高农村人口的就业率。
1.2.水环境影响评价
(1)施工期:
①桥梁施工影响
拟建公路20座桥梁中,19座桥梁为旱桥或一夸而过跨越小河沟的桥梁,仅
大通河大桥基础施工时将产生一定影响,大通河大桥为80孔/跨径20米,该处河宽100米,有5座桥墩位于河水中,根据水深情况采取围堰或筑岛形式进行施工,在围堰下放和筑岛过程中将产生一定数量的悬浮物,对水环境造成不同程度影响。
考虑公路跨越水体中河流底质大多以沙质为主,因此产生悬浮物有限,影响范围较小,且影响是暂时的,随着围堰或筑岛施工的完成,影响也将消除。
拟建公路跨越大通河属于非集中饮用、农业用水,其施工河段不涉及饮用水源保护区,不会对居民生活饮用水造成污染影响。
②施工营地影响
结合项目沿线社会环境特点,每个施工营地应设置干厕,施工产生的少量生活污水经简单处理后用作农肥或灌溉,对位于其它路段的Ⅰ类、Ⅱ类水体区域施工场地尽量做到公路路段的污水禁排,施工营地废水排放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
③施工预制场、拌和场中产生的生产废水对周围水体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项目北川河、宁缠河及其支流清阳河流域设置的施工场地,通过设置截排水沟、沉淀池、生产废水循环使用,对位于其它路段的Ⅰ类、Ⅱ类水体区域施工场地尽量做到公路路段的污水禁排。
④隧道施工
隧道施工期间废水发生量较小。
隧道施工废水中污染物成分简单,主要为泥沙等小颗粒悬浮物,其SS浓度一般在800~1000mg/L之间,该类污染物比重大,经简单沉淀处理后即可去除,且沉淀后的上清液可以循环利用。
对于本工程隧道可根据施工废水发生量采取设置沉淀池、蓄水池等设施,进行沉淀处理后利用,避免直接排放。
施工期主要应通过加强管理来减缓公路建设对水环境影响,尤其是桥梁建设点、施工营地、施工场地和筑路材料运输的管理。
在采取合理有效的各项措施后,项目施工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将被降低至最低程度,影响较小。
(2)营运期:
圆山服务区、东峡收费站(含养护工区、管理分中心)分别设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设备处理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分别为5t/h,1套,1t/h,1套),处理后出水应达到GB/T18920-200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标准后服务区洒水、冲洗厕所和绿化回用。
隧道救援站设置化粪池(防渗处理)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定期由环卫部门清掏后用作农肥或抽吸送大通县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排放。
在严格本报告提出的各项水环境保护措施的前提下,本工程营运期对工程沿线水环境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1.3.环境风险事故分析
公路营运期运输化学危险品车辆在所经水域路段发生可能引起水体污染的重大交通事故发生交通事故引起的火灾的概率较低。
一旦发生此类事件,会对这些水域产生极为严重的破坏影响,要从工程、管理等多方面落实预防手段降低该类事故的发生率,同时备有应急措施计划,把事故发生后对环境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强化危险品运输车辆的安全检查及上路管理,工程拟采取桥面径流收集设施,并在桥梁下方设置防渗桥面径流收集池、Ⅰ类Ⅱ类水体临河路段设路面径流水收集和防渗事故池、重要水域段醒目位置设置限速、禁止超车等标志;隧道通风除考虑正常情况的通风外,应当对火灾时的排烟作详细考虑,并有足够的排烟能力。
成立应急事故领导小组,配备事故急救设备和器材,防止或减缓事故污染带来的影响。
1.4.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1)施工期:
只要做好施工期道路洒水抑尘、沥青拌合设备选型得当和施工场所的优化选址及防尘管理工作,公路施工对环境空气和保护目标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2)营运期:
类比国内同类已竣工公路项目,各敏感点处环境空气中NO2含量,在公路营运近、中、远期均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12)对应标准。
项目营运期对环境空气影响很小,对公路两侧居民基本没有影响。
1.5.声环境影响评价
(1)施工期:
施工噪声将对沿线声环境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工程距路中心线两侧200m 范围内分布有22个敏感点,其中居民点19个,小学1所,卫生院1所,均零散分布,规模较小。
在不采取措施的情况,施工对路段零散分布的居民正常生活将造成一定干扰。
靠近报告书所列声环境保护目标点的路段施工应酌情调整施工时间,避开居
民休息、学生上课等时段,同时要求承包商通过文明施工、加强有效管理加以缓解敲击、人的喊叫等施工活动影响。
必须连续施工作业的工点,施工单位应视具体情况及时与环保部门取得联系,按规定申领夜间施工证,同时发布公告最大限度地争取民众支持,必要时要在靠近上老虎口、东峡镇、东川镇三道湾口、克图小学、克图卫生院、克图口森林公园中敏感目标和学校、卫生院等6处路段施工现场周围设置施工围挡,以降低高噪声机械施工时的噪声影响。
施工噪声对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是短暂的,将随着施工的结束而消失。
(2)营运期:
①居民点超标情况
近期:昼夜均不超标的居民点有5个;昼间不超标夜间超标的居民点有7个,超标范围0.3~4.9dB(A);昼夜均超标的居民点有5个,昼间超标范围0.8~4.4dB(A),夜间超标范围4.6~8.0dB(A)。
中期:昼夜均不超标的居民点有1个;昼间不超标夜间超标的居民点有12个,超标范围1.2~7.1dB(A);昼夜均超标的居民点有6个,昼间超标范围1.8~
5.6dB(A),夜间超标范围5.7~9.2dB(A)。
②学校超标情况
近期:拟建公路沿线评价范围内有1所学校:克图小学。
其昼夜均不超标。
中期:拟建公路沿线评价范围内有1所学校:克图小学。
其昼间不超标,夜间超标1.1dB(A)。
③卫生院超标情况
近期:拟建公路沿线评价范围内有1所卫生院:克图卫生院。
其昼间不超标,夜间超标0.6dB(A)。
中期:拟建公路沿线评价范围内有1所卫生院:克图卫生院。
其昼间不超标,夜间超标2.0dB(A)。
本工程共设声屏障5处,长度约2900m,设隔声窗5处,户数约122户,1220m2;跟踪监测并预留噪声防护费用8处,其中预留隔声窗610 m2。
1.6.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3.6.1对陆生植物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1) 对陆生植物的影响
①生物量损失:本项目临时占地共计80.6hm²,其中施工便道24.17hm2,施
工生产生活区9.44hm2,弃渣场区8.36hm2,取土场区30.24hm2,临时堆土场8.39 hm2,这些施工临时占地将对植被产生直接的破坏作用,导致区域植物数量的相对减少。
永久征地将完全损毁原有的植被类型,植被生物量将发生变化,生物量总损失为4639.39t,占评价区总生物量的2.14%。
②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影响:山莨菪、短芒披碱草、冬虫夏草共3种植物都远离工程施工线路,工程对其基本无影响。
③对生态公益林的影响:工程占用生态公益林约43hm2。
④对基本农田和基本草原的影响:本工程用地已经纳入到大通县门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待工程实施前办理相关用地手续确认具体用地数量,本工程不涉及占用基本农田和基本草原。
(2) 陆生植物主要保护措施
1)占地对沿线生态公益林的影响被占用的生态公益林主要涉及大通县文拉沟附近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寺尔沟管护站附近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宁缠营林场附近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工程占用生态公益林约43hm2。
开工前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林地征用手续。
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施工范围,最大限度减少占用林地,保护林业设施,并做好植被恢复工作。
2)占地对沿线农作物植被的影响
公路永久占用耕地1852.35亩,由于公路建设前实行严格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永久占用耕地区域耕地面积会得到一定的恢复。
临时占地造成被占用区域植被生物量损失,但是暂时的,只要采取积极的植被恢复、复耕等措施,可以逐渐恢复成原貌。
3)公路建成后对部分外来物种具有的廊道作用,为种子和植物体沿公路传播提供可能性。
车辆的进出及游人的一些无意识活动,可能会将一些外来种带入保护区。
因此,应于运营期注意外来物种的入侵,注意加强种苗检疫和种源把控,以减少其带来的生态和经济损失。
在工程施工及运营期,应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因本工程建设引起外来物种入侵现象。
本工程绿化禁止使用国家公布的外来入侵性物种,尽量避免使用外来物种,优先使对现有公路沿线分布外来物种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本地物种作为绿化树种;采用乔灌草绿化结构,绿化物种尽量采用本地物种,绿化树种种植后应能自我维持和自我正常演替。
4)取土、弃渣场防护
工程的3处弃渣场和1处取土场布设于仙米国家森林公园内,这样对这一区域的植物产生直接的破坏作用,采取水保专题和本评价提出的工程和植物防护措施可使影响降到最低。
5)互通及收费站防护
拟建公路可研设计设置东峡互通匝道收费站位于大通国家森林公园区域,施工图设计方案调整将该互通偏移出了大通国家森林公园范围边界外,但紧邻该森林公园。
工程施工时应优化施工工艺,尽量减少施工对保护区内植物的破坏,施工时应注意对保护区内的植物资源的保护。
3.6.2对陆生动物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1) 对陆生动物的影响
①对两栖类的影响
临时及永久占地将占用两栖类、爬行类的生境,使其生境面积缩小,种群数量下降,但评价区内的两栖动物仅中华蟾蜍、西藏蟾蜍、刺胸猫眼蟾、西藏山溪鲵和黑斑侧褶蛙,它们的生存环境多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且其活动范围主要是一些农田和林间小溪附近,评价区虽有该物种分布,但其种群数量很小,在评价区内出现的几率较小,施工期对其影响不大。
②对爬行类的影响
爬行类动物有青海沙蜥、贵德沙蜥、丽斑麻蜥、密点麻蜥、短尾蝮、高原蝮、秦岭滑蜥和白条锦蛇等,它们的生存环境多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且其活动范围主要是一些农田和林间小溪附近,评价区虽有该物种分布,但其种群数量很小,在评价区内出现的几率较小,施工期对其影响不大。
由于工程永久及临时占地以耕地为主,占用的林地、牧草地面积相对较少,且评价区内朔北藏族乡、东峡镇及其附近还有存在大面积的相似生境,爬行类可以顺利迁移,且临时占地植被恢复后,其可重新回到原来的栖息地生活。
除这些影响外,施工噪声、震动、扬尘对其也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较小。
③对鸟类的影响
鸟类善于飞翔,其特点是感官敏锐、迁移能力强,同时其生活类型也多种多样,其中除了占地及生活垃圾对其影响较小外,其他影响均较为明显。
④对兽类的影响
多数兽类的听觉、视觉或嗅觉较为敏锐,对人类的活动较为敏感,施工期施工人员大量进驻将对区域内兽类的数量和种类组成造成一定影响,这类影响是暂时的,施工结束后影响将消失。
(2)对陆生动物的主要保护措施
①为了减少工程施工噪声对野生动物的惊扰,应做好施工方式和时间的计划,并力求避免在晨昏和正午进行隧道的爆破和大型机械施工产生的噪声影响等。
②在林地较密集路段如穿过仙米国家森林公园等生境良好的线路路段,应优化施工方案,抓紧施工进度,尽量缩短施工作业时间,尽量减少爆破作业,减少对野生动物的惊扰。
③大通国家森林公园、仙米国家森林公园、大坂山山区等区域是珍稀濒危物种及野生生物的集中分布区,建议加强对该区域的保护,设立醒目标志,提示司机为野生动物通过路段,采取限时段限速或通过大桥隧道时禁止鸣笛等。
④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
评价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保护25种具体保护措施:
红喉雉鹑、猕猴、荒漠猫、兔狲、猞猁、石貂、马麝、马鹿、豺、岩羊、白尾鹞、斑尾榛鸡、血雉、蓝马鸡合理设计施工时间,尽量避开两种动物外出觅食的时间。
长耳鸮严禁施工人员捕捉及惊吓,禁止施工人员夜晚捕杀。
黑鹳、胡兀鹫、金雕、红隼、黑鸢、秃鹫、雀鹰、大鵟、燕隼、猎隼夏季严禁施工人员抓幼鸟、上树破坏鸟巢,注意早晚及正午避免进行高噪音作业。
⑤增设1处,改造6处涵洞,改造巴哈达坂隧道进出口,改善动物通行条件。
3.6.3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1) 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评价区内的珍稀、濒危鱼类有拟鲇高原鳅、厚唇裸重唇鱼、极边扁咽齿鱼。
由于鳅科鱼类对恶劣环境有较高的耐受力,施工产生的污水、悬浮物对拟鲇高原鳅的影响较小,且拟鲇高原鳅在繁殖季节不需要繁殖洄游,因此拟建公路对拟鲇高原鳅的影响很小。
根据评价区鱼类资源历史调查资料,厚唇裸重唇鱼在评价区水域有一定的资源量,极边扁咽齿鱼的数量较少。
工程开始施工后,钻孔灌注桩等施工产生的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