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复习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地租: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它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2)级差地租: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因为这种地租与土地等级相联系,故称为级差地租。
地价:指土地所有者向需求者让渡土地使用权所获得的收入。
(5)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6)土地:由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围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3)级差地租Ⅰ:由于土地肥力差异和土地位置的不同而造成的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4)级差地租Ⅱ: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6)垄断地租:由于土地所有者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而产生垄断,因而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7)建筑地段地租:工商业资本家和房地产资本家为了使用土地,获得建筑场所而缴纳的地租。
(8)城镇基准地价:在城镇规划区,在设定的土地开发程度、容积率等条件下,对现状利用条件下不同级别的土地按商业、住宅、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确定的某一估价时点法定最高出让年期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土地面积的区域平均价格。
(9)农地基准地价:在划分土地均质地域的基础上,以农用地纯收益为依据,采用对一定均质地域取样本地价数据加权平均作为农用地的基准地价。
10)标定地价:根据政府管理需要,评估的某一宗地在正常土地市场条件下,于某一估价期日的土地使用权价格。
它是该类土地在该区域的标准指导价格。
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体制的建立、演变及实施等方面的问题
土地资产流转:土地资产流转指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进入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价值实现问题
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利用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和使用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用各种利用类型土地占该区域总面积的比例来表示
区位理论:关于自然物体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是指导土地分区利用的基本原理
地域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是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土地集约利用: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土地开发:土地开发指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性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
土地保护:指通过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经营,是当代人得到最大的综合效益,并能保护土地的潜力以满足后代人对土地的需要
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后给人类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杜能圈: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遗迹农业集约化程度都呈圈层变化,围绕城市消费中心形成的一系列的同心圆
土地利用集约度: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土地面积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土地肥力:指农用土地生产农产品的潜在能力
土地报酬:指土地的产出与土地投入的对比关系
土地利用规模:指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所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规模报酬:有“纯粹规模”变动而引起的企业经济效益的变化
规模经营:指一个企业的规模扩大而获得的效益,而不是两个以上的企业集中在一起所获得的效益
部规模经济:指因企业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在企业部产生的效益
外部规模经济:指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行业单个生产经营单位得到的经济利益
外部性:指一项经济活动不仅决定着自己的经济效益,而是给活动以外的第三者或者社会带来影响
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既要满足当代人对土地的需求,又要保证今后长远发展对土地的需要。
土地生产潜力:指土地能提供各种农副产品的潜在能力,亦可理解为未来时间尺度,在一定投入水平下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
土地人口承载力:在一定时期,一定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人口承载潜力:指一定时间尺度,用于食品生产土地的各项产品所能养活的人口数量
农业生态区:是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则而划定的一个区域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指政府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编制并实施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以达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目的而采取的一切措施和手段
土地利用规划: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土地资源的实际状况,从长远和全局出发,对一定时期城乡各类土地的利用所作的综合协调和统筹安排,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永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各级人民政府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依法组织对序曲全部土地的利用、开发、整治、保护所作的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围,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土地用问题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所做的安排
土地供给:土地供给是指可利用的土地的供给,即地球所能提供给人类利用的各种生产和生活用地的数量
土地需求:所谓土地需求,即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
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土地的供求平衡:土地经济供给与人们对特定用途土地的需求之间的均衡关系
区位地租:指经营不同区位的土地所获得的收益差额
土地产权:指存在于土地之上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
均衡价格:所谓均衡价格,就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也就是这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与市场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地租:是直接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
绝对地租:是经营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垄断获得的超额利润
地价:地价是地租的资本化,是地租和利率的比值
1、土地的确切概念是什么?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是什么关系?
答:确切概念:土地是一个由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结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关系:土地的自然特性是土地自然属性的反映,是土地所固有的,与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否没有必然联系;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人类在土地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在人类诞生以前尚未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时,这
些特性并不存在,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人类在土地自然特性基础上长期利用土地的过程中产生的
3、简述2017年土地分类状况。
答:一级类别12个: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它用地
72个二级类用地
讨论题:根据土地的特性于功能,人类应如何开发利用和管理地更为合适?如何反思现有的土地经济活动?
答:如何开发利用应做到以下几点:
(1)处理好当下发展和未来发展的关系,就是要是实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既要快速发展经济,又不能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破环生态环境
(2)切实保护耕地,保护城市蔬菜、副食品基地,保证粮食安全(3)在严格控制市区建设用地总量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在供给引导和制约需求的前提下,坚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的原则,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集约利用”的方针和省市下达的建设用地目标,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最大限度,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4)坚持农用地占补平衡原则,根据占用耕地数量,充分发挥土地后备资源,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5)要加强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改进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技术手
段,采用实地定点监测的方式,定期对规划确定的各种发展方向和围执行情况进行技术检测,有效防止和杜绝随意更改规划用地布局的行为
反思现有的土地经济活动:
(1)存在土地强制流转损害农民利益现象,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速度明显加快,但人存在不少违背农民意愿,损害农民利益的情况发生
(2)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一是目前土地流转大多处于自发和无有状态,缺乏必要的引导,二是土地流转不规,缺乏契约约束
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
答:(1)非农产业发达,农业劳动力已大量转移到非农业就业,且这些劳动力转移后获得相对长期稳定的职业和收入
(2)农机化水平的提高
(3)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加强
(4)农业经济者素质的提高
1、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及其特点。
答:(1)家庭经营型:家庭经营型包括种植业专业户、家庭农场等,它是通过合同
形式,接包其它农户转让的土地或承包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发包而形成的
特点:仍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核算,集体在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一定的服务
(2)合作经营型:合作经营型就是采用合作社的形式,通过农民承包土地入股的方式组成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特点:农民以入股的形式参加合作社,由合作社进行统一的调配、划分
(3)企业经营型:企业经营型是指工商业资本、外国和我国港澳台资本、民间资本进入农业后形成的规模农业经营形式
特点:按照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农业经营
(4)规模经营型:指在保持分产承包、经济核算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在生产和流通的主要环节的合作经营或集体的统一服务,使分散经营的农户达到规模经营的效果
特点:根据提供统一服务的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公司+农户”和“合作社+农产”等主要形式
2、实现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有哪些?
答:(1)建立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
(2)开放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3、决定城市土地适度规模的因素有哪些?
答:城市规模、城市人口的流入和流出、居民的效用水平、土地的集约化利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实的城市规模就是有以上的集聚经济和集聚不经济的平衡关系所决定的
1、什么是土地人口承载力,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基本容?
答:土地人口承载力也叫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是指一定面积土地
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基本容:(1)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容:作物的单产潜力研究、作物的适宜性评价、种植业生产潜力评定、畜禽业生产潜力的估算(2)人口承载潜力:人口发展趋势、人口营养水平、食物总需求量、土地的供给量和人口需求量的匹配,对策
2、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是什么,其容包括哪些?
答:战略:在一定时期,一定行政围开垦增加的耕地总量不少于减少的耕地总量,从而使耕地总量保持稳定
容:(1)以人口对食物的持续供求平衡为目标
(2)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上
(3)要有长远性
(4)要考虑环境的适宜性
(5)特别要追求质量的平衡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答: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和国务院的安排,每10~15年各级人民政府编制或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各级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土地供给能力及各项需求,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每年编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存在问题:(1)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基础比较薄弱。
(2)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容有待扩展。
(3)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手段尚不够完善。
(4)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对策:(1)增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基础
(2)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体系
(3)健全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决策制度
(4)创新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制度
(5)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手段
(6)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理论研究
1、土地的自然供给及其制约因素和土地的经济供给及其制约因素。
答:(1)土地的自然供给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它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这个数量包括已被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即后备土地资源。
制约因素:①具有适宜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②具有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③具有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④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其他资源⑤具有最基本的交通条件。
(2)所谓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有效供。
制约因素:①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②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③社会需求④产品价格⑤土地开发利用计划⑥土地供给者的行。
2、中国耕地的供求关系有什么特点,如何促进耕地的供求平衡?答:特点:1985年以后,耕地丢荒面积逐渐增加,1996年提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思想,2004年又重申了这一战略思想,并提出严格维护“18亿亩耕地红线”,其目的就是要保证中国有足够
的耕地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建立起粮食安全保证机制
对策:(1)要教育农民自觉珍惜耕地,大力提高土地生产率
(2)解决好林粮争地矛盾
(3)鼓励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垦荒山、荒地、海涂、河滩以增加耕地面积
(4)搞好废弃土地的复垦
(5)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生产能力,间接增加耕地面积
(6)加强用地的行政管理,清除“空心村”,“空心镇”,把村庄和城镇中占而未用的土地充分利用起来,减少农村建设占用耕地的数。
(7)进一步深化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控制耕地占用的土地管理体制
1、马克思主义关于地租的基本容。
答:第一,批判了西方经济学认为地租是“自然对人类的赐予”的错误观点,肯定地租的本质是土地经济关系的体现。
马克思明确指出:“组来自社会,而不是来自土壤”。
第二,批判了西方经济学认为地租造成产品价格上涨的错误看法。
马克思指出:“产品价格昂贵不是地租的原因相反地地租倒是产品价格昂贵的原因。
”
第三,批判了西方经济学认为级差地租产生于土地自然差异的错误观点,指出级差地租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经营垄断,土地质量差异仅是产生级差地租的自然基础。
第四,批判了西方经济学否认绝对地租的错误观点,阐明了价值和生
产价格的区别,明确指出产出绝对地租的根本原因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2、马克思的地价理论。
答: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地租地价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地租地价理论,认为地租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地价是地租的资本化。
马克思主义地价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如下方面:
(1)自然状态的土地虽然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但有使用价值,并存在价格
(2)土地价格的实质是地租的资本化
(3)土地资本的折旧和利息同样决定土地价格
3、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答:(1)一般因素:经济发展状况、财税体制、相关政策、城市规划、城镇化发展速度、土地资源禀赋、土地产权状况
(2)区域因素:区段位置、基础设施条件、规划限制、环境质量(3)个别因素:宗地本身的条件的特征
4、我国土地价格管理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答:(1)建立土地估价制度
(2)建立土地估价机构和估价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
(3)建立基准地价和标定地价定期公布制度。
(4)建立城镇地价监测公布制度
(5)建立土地供应计划制度和土地储备制度。
(6)建立土地交易最低限价制度。
改革:
(1)进一步明确“公共利益”的围,适当减少征地数量,城市建设用地不足部分通过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等途径解决
(2)严格土地征收程序,切实维护农民集体土地利益,保障农民在土地征收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诉讼权
(3)当前应适当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未来发展趋势是按土地市场价值进行补偿,并以多种途径做好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安置
(4)在确实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征收土地并给予足额补偿的条件下,应严格依法实施土地征收,保障国家建设对土地的需求
土地利用的容:①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
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③编制土地利用规划
④土地开发
⑤土地保护
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
答:自然因素、经济因素、行政因素、社会因素。
计算增值额的扣税项目包括(1)取得土地使用权时所支付的金额(2)开发土地的成本、费用(3)新建房及配套设施的成本、费用,或者旧房及建筑物的评估价格(4)欲转让房地产有关的税金(5)财政部规定的其他扣除项目
土地增值额的税率实行四级超额累计税率:(1)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50%的部分,税率为30%(2)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50%,未超过100%的部分,税率为40%(3)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100%,未超过200%的部分,税率为50%(4)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0%以上的部分,税率为60%
辨析征收和征用?试分析我国当前征地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进行征地制度改革?
土地征收:土地征收是指国家因建设的需要,强制地讲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土地收归国有,因而,又叫集体土地征用
土地征用:指国家因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强制收取集体或个人所有的土地并依法给予一定补偿的行为
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为例公共利益的需要,都要经过法定程序,都要依法给予补偿。
不同之处在于,土地征收是土地所有权的改变,是国家将集体土地征为国有,不存在土地返还的问题;土地征用只是土地使用权的改变,是国家依法使用集体土地一段时间后,返还给土地所有人
作图阐述农业区位理论
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以及农业集约化程度都呈圈层变化。
围绕城市消费中心形成的一系列的同心圆,被称作“杜能圈”第一圈据市场距离最近,种植园艺作物,饲养牛奶等,第二圈发展林业,因为林业产品数量大,运费高,第三圈以非常集约的方式种植农作物,并实行六区轮作制,第四圈种植牧草及粮食,不实行集约生产,第五圈实行
粗放的三年轮作制,第六圈放牧等
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分析我国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目标及战略重点
问题:人口总量、劳动力适龄人口。
老龄人口的三大高峰期的重叠出现,将给中国资源、环境、经济带来巨大压力;耕地资源不足,人均耕地减少,粮食供给压力大;北方地区和沿海城市发展受到水资源的严重制约;森林资源缺口很大;主要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保证率下降;工业生产的污染负荷日益增加,二氧化硫污染和酸雨危害日趋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日益严重目标:土地资源配置与土地资源的总量稀缺性高度一致;土地资源的质量组合与土地资源禀赋相适应;土地资源利用的时间安排与土地资源供给的时序性相协调;土地资源配置应当考虑各地区的差异与特点,诱发各地区的发展活力
战略:保护耕地是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重点,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应以人口对食物的持续供求平衡为目标;应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上;要有长远性;要考虑环境的适宜性;特别要追求质量的平衡
2.土地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有何区别与联系?
区别: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中自然形成的可供人类利用的部分,而土地经济供给则是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有效供给。
联系:土地自然供给是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围变动;土地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
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土地的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是一定的,无弹性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是变化的,有弹性的,并且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弹性是不同的;人类难以或无法增加土地土地的自然供给,但可以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增加经济供给
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是什么?(1)建立合理的土地经营流转机制,实现土地集中;(2)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实施小城镇战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切实保护农民的积极性:①规政府投入行为,加大财政对农业投人力度,②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和工商企业对农业增加投入,③规农民经济行为,引导农民投入
论述土地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如何调控:
研究耕地的供求关系在于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及满足程度
非农建设用地
一般来说,所有的市场都按照一般的市场规律运行,但特殊商品除外如房地产品,在特殊市场环境下(投机行为)下,商品市场按照特殊规律运行。
1.当经济处于稳定发展状态时,土地交易价格也遵循一般商品的供求规律。
地价会受政局稳定与否和经济繁荣或衰退。
2.不管价格如何上涨,供给也不能增加。
买涨不买跌主要是因为投机行为。
3.有价无市(经济萧条时期常见),只有价格没有需求者或有需求及低价但没土地供给
供需平衡措施:1.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功能分区,提高规模效益2.进行城市综合开发建设,提高土利用效率2.旧城区拆迁改造,盘活城市存量土地4.实行城市土地立体利用,提高城市开发强度间接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