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30年 回顾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未来十年发展构想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未来十年发展构想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未来十年发展构想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监测》
【年(卷),期】2004(020)004
【摘要】阐述了总站未来十年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明确了总站未来十年发展的重点业务领域,介绍了实现构想的保证措施和重点建设项目.
【总页数】5页(P1-5)
【作者】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作者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北京,10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830
【相关文献】
1.中国方便食品辉煌二十年未来仍将高速发展——第十二届中国面制品大会、第十一届冷冻冷藏食品大会暨方便食品二十年成果展在京隆重召开 [J],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秘书处
2.关于西坞镇未来五至十年发展战略构想 [J], 夏行
3.石化行业的未来——探讨未来十年世界石化发展趋势和中国创新发展机遇 [J],
4.中国能源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回顾与未来三十年展望 [J], 李继峰;刘明
5.关于未来十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构想 [J], 金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走近环境监测先锋队翻开美丽中国新篇章

走近环境监测先锋队翻开美丽中国新篇章

走近环境监测先锋队翻开美丽中国新篇章Approaching the vanguard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opening a new chapter in beautiful China■文、图 /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水运管中心当你漫步在大美长江之畔感受其磅礴气势时,当你驻足山间田野聆听溪流潺潺时,可曾想到这山水相连、绿波荡漾的美好画面背后有多少人在默默守护?让我们走进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以下简称总站),一起了解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的那些事儿。

“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动态,要把建好用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这项基础工作做好。

”总站时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在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的统筹指导下,总站严格按照“843”体系要求,从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的网络设计、点位布设、体系构建、运行管理与队伍建设等方面,科学谋划、系统推进、真抓实干,精耕细作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这块“责任田”,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坚决打好国控水站(固定站)碧水保卫战,支撑保障美丽中国建设。

建好“一张网络”,实现重点管理目标“全覆盖”我国地表水具有流域面积大、分布范围广和水体环境复杂的特点,要想全面、实时、准确地了解与掌握水质现状,亟须构建一个布点科学、运行平稳、质控严谨的监测网络。

自20世纪90年代组建国家地表水监测网开始,30多年来,我国循序推进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

“十四五”期间,建成了由3646个国控手工监测断面与1837个国控自动监测水站组成的地表水监测网络(以下简称国家网),它是目前世界上覆盖区域最广、技术最先进、质控最严格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实现了我国十大流域干支流、地级及以上城市、重要水体省市界和重要水功能区的“全覆盖”,形成了“自动监测为主、手工监测为辅”与“手工、自动监测深度融合”的监测新模式,通过主要指标自动实时监测、特征指标动态监测、基础指标例行监测的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了“国家考核、国家监测、数据共享”,促进了水环境管理能力稳步提升,推动了全国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探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探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探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作者:暂无来源:《环境与生活》 2016年第4期本刊记者季天也叶晓婷撰文/摄影3月“两会蓝”以后,北京消停了多日的雾霾又在频频刷存在感。

当下,人们已经可以像看天气预报一样,了解本地区未来几天的空气质量。

那么,环境的“气质”由谁来鉴别和推断呢?大家耳熟能详的空气质量指数(AQI)是怎么测算出来的? 3月17日是个雾霾天,《环境与生活》记者来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一探究竟。

上千国控空气监测点覆盖338城3月17日,《环境与生活》杂志记者来到北京地铁立水桥南站附近的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总站拥有自己的办公大楼,院内安静整洁,玉兰花灿然开放,透着浅浅的馨香,门口停着几辆白色的环境监测车。

走进办公楼,各个办公室里都是忙碌的身影。

总站业务管理室副主任康晓风向记者介绍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下简称“总站”)是国家环保部直属事业单位,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环境监测的技术中心、网络中心、数据中心、质控中心和培训中心,对全国环境监测系统进行业务管理和指导。

总站于2008年新建了这座1.5万平方米的监测业务大楼,建设了现代化的办公室和实验室,配备了大型精密仪器,总的仪器设备资产超过2.9亿元,总站人员编制增加到190人,初步建立了以院士为龙头,研究员为主干,中、高级技术人员为主体的人才梯队。

出于社会公众对雾霾的密切关注,康晓风重点介绍了总站的空气质量监测业务。

“十二五”期间,国家监测网络建成了覆盖338个地级以上城市的1436个国控空气监测站点,其中北京有12个。

这些监测站按现行标准,监测PM10、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和一氧化碳等主要大气污染物,同时也“紧盯”大气能见度、气象五参数(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等,以此分析污染物源头及成分、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并评估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从2010年11月24日开始,这些数据就在环保部和总站的官网上实时发布,公众可以随时上网查看。

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史

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史

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史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史1. 前言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保护事业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介绍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史,探讨其变迁过程和取得的成就。

2. 起步阶段2.1 早期认识上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对经济发展的追求,环境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1972年中国参加联合国召开的环境会议,正式开启了中国的环境保护之路。

在会议上,中国代表提出了“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并表示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环境状况。

2.2 立法和机构建设为了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管理,中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1979年,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此后,中国还陆续建立了环境保护部门,包括国家环境保护局(现已升格为环境保护部),以及地方的环境保护局,形成了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体系。

3. 高速发展阶段3.1 “环保五个三年计划”为了加快发展环境保护事业,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五个三年计划”。

首个“五个三年计划”从1980年开始实施,旨在解决当时面临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

这个计划的重点是治理污染和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3.2 环境保护产业的崛起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环境保护产业也逐渐兴起。

中国政府提出发展“绿色经济”,鼓励企业投资环保设备和技术,推动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

环保产业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为中国的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4. 当前阶段4.1 发展理念的转变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愈加复杂化,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理念也在逐渐转变。

中国政府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紧密结合,推动可持续发展。

4.2 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为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中国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

中国政府通过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推动环境监测、治理技术和环保设备的研发创新。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转型发展纲要教学提纲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转型发展纲要教学提纲

环保部批转《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转型发展纲要》2009年12月25日,环保部复函批转《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转型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纲要》是总站实现技术转型发展的重要指导文件,要求总站按照《纲要》要求,切实加强环境监测技术工作,不断提升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坚持为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对地方环境监测站的技术指导,建立和完善适应转型发展的运行机制,在全国环境监测系统率先实现转型发展。

附件:《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转型发展纲要》附件: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转型发展纲要为深入贯彻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和实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积极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和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加快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步伐,特制定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转型发展纲要。

本纲要是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断提升环境监测的技术支撑、技术监督和技术服务能力,完善环境监测核心业务体系和技术体系的指导性文件。

一、环境监测发展历程与新形势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保大会以来的三十多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是环境监测业务领域不断拓展。

从最初的“三废”监测,发展到环境空气、酸沉降、沙尘暴、地表水、饮用水源地、近岸海域、土壤、生态/生物、噪声、污染源等多领域多环境要素的综合性监测,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国的环境监测网络。

二是环境监测范围不断扩大。

从最初的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监测,发展到流域、区域的生态环境监测乃至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监测。

三是环境监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从最初的手工采样监测,发展到自动在线连续监测和遥感监测,监测仪器设备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初步建立了一整套环境监测技术和标准方法体系。

四是随着环境监测事业的蓬勃发展,环境监测队伍不断壮大,全国环境监测系统已由几十个监测站发展到2300多个,监测人员近5万名。

开创中国特色环境保护事业的探索与实践——记中国环境保护事业三十年

开创中国特色环境保护事业的探索与实践——记中国环境保护事业三十年

年代 , 国环保 事业 走过 了起步 和创业 的初 中 期 阶段 。随着 粉碎 “ 四人 帮” 中国经济社 会 , 各项事业呈现百舸争流、 万马奔腾 的大好局 面 。经 济社会 建设 的快速 发展 , 人 民群 众 让 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初尝改革开放带来

( 建立 完善 环境 法律 制 度 , 二) 推进 环 境
程 ;是保证 我国国民经济在快速发展 的同 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的有效遏制 , 城乡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的探索和实践 过程 。我国环保工作本着解放思想、 实事求 是的精神 , 积极探索 , 勇于实践 , 矢志不渝 , 奋力开拓 , 为落实环境保护基本 国策 、 推进
改革开放 3 年来 ,在邓小平理论、三 0 “ 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
维普资讯
开 创 中 国特 色 环 境 保 护 事 业 的探 索与 实践



记 中国环境保 护事业三十年
环 境 保 护 部
正确把握客观规律的转变过程 ; 是探索环境 保护政策、 法律 、 制度 、 措施实现逐步提升、 发挥强大作甩的过程 ; 是探索环境保护监督 管理手段 ,在实践 中不 断完善和延伸 的过
法 制 建设 逐 步 向 决 策 、 划 和 综 合 管 理 的 源 规
头建伸
的成果 , 但在那个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 型的时期 , 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成为经济 发展 的主导模 式 ,并 产生 着强大 的惯性 , 许 多地 方 的经 济 增长 都是 以破坏 生 态 和牺 牲 环境为代价的。“O 5 年代淘米洗菜 ,O 6 年代 洗衣 灌溉 ,O年代水质 变坏 ,O年代鱼 虾绝 7 8 代” ,就是这 一发 展方式 对环境 造成严重 后 果的真实写照。 粗放型增长方式带来严重 的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 对 人 民群众 的生 产生 活 和 中 国经 济 社 会发 展

环境监测发展历程

环境监测发展历程

环境监测发展历程环境监测是指对大气、水域、土壤和生物等环境要素的监测和数据分析,以评价环境质量、掌握环境变化,并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环境监测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数十年的演变,逐步形成了现代环境监测体系。

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环境监测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当时的环境监测主要集中在大气、水质等方面,采用的仪器设备较为简单,数据收集和分析也较为有限。

此时,环境监测主要是为了提供环境质量评价和污染源监测。

20世纪70年代,环境监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系统化的科学领域。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仪器设备被引入到环境监测中,使得监测数据的精确度和可靠性得到了提高。

同时,环境监测的领域也逐渐扩大,不仅包括大气和水质,还包括土壤、生物等方面。

20世纪80年代,环境监测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了认识。

全球范围内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促使各国加强环境监测的力度。

同时,环境监测的技术水平也进一步提高,出现了更多的监测手段和方法。

进入21世纪,环境监测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环境监测开始采用自动化和远程监测的手段,实现了数据的实时传输和远程控制。

同时,环境监测的数据处理和分析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目前,环境监测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体系,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和应用。

各国都建立了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并制定了相应的环境监测标准和规范。

环境监测不仅是环境保护和管理的基础,也是国际环境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环境监测的发展经历了数十年的演变,逐步形成了现代环境监测体系。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环境监测的技术和手段将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

环境监测发展历程

环境监测发展历程

环境监测发展历程
环境监测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环境监测起步阶段
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环境监测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主要目标是监测和控制大气污染,特别是城市和工业区的大气污染。

此时主要监测指标是大气中的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

为了实现监测的目标,建立了一些固定的监测站和设备。

1980年代至1990年代: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改进
到了1980年代至1990年代,环境监测发展进入了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改进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更加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包括自动采样、自动分析和远程数据传输等。

同时,监测的领域也逐渐扩大,开始监测水质和土壤质量等指标。

2000年代至今:综合监测和信息共享
进入21世纪以后,环境监测发展进入了综合监测和信息共享
的阶段。

现代环境监测系统不仅可以监测大气、水和土壤等环境要素,还可以监测噪声、辐射等其他环境指标。

此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监测系统能够迅速采集、处理和分析数据,并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实现信息共享。

未来发展趋势:智能化和无人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环境监测也将朝着智能化和无人化发展。

可以预见,未来环境监测系统将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能够自主完成监测任务,并能够自动分析和解释监测数据。

此外,无人机、卫星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也将极大地提高环境监测的效率
和精度。

总结:
环境监测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起步阶段、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改进阶段以及综合监测和信息共享阶段。

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智能化和无人化,将实现自动化监测和高精度数据采集。

环境监测发展成果

环境监测发展成果

三十年中国环境监测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硕果累累谱华章◆中国环境报记者黄勇杨立群岳跃国曹俊三十而立,中国的环境监测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

30年前,木板房里的先行者用服务人民的热情,开启了艰苦的创业历程,环境监测事业应运而生。

30年来,数次搬家的创业者以干事创业的激情,圆满完成了无数次监测任务,环境监测业务不断拓展,技术不断完善,装备能力不断提高,人才队伍不断优化。

30年后,监测大楼里的开拓者靠探索新路的豪情,开始酝酿监测事业的转型,环境监测前景无限光明。

”显成效三个说清”业务“三个说清30年来,环境监测业务由弱到强,国家监测网络的点位布设较为科学、流域区域基本覆盖、要素领域不断健全、监测信息产品日益丰富。

30年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环境监测业务不断拓展,国家环境监测网络是其最直接的体现。

环境监测网络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监测网络节点已由原来的各级监测站,扩展至现在不断发展的自动监测站点。

起初的监测网络是以城市(主要是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等重点城市)为中心,现在则是以地市级环境监测站和自动监测站点为中心。

随着环境监测网路的发展,环境监测事业的工作成效也日渐突出,在支撑宏观决策、服务污染减排、维护人民健康、满足知情需求和支持环境履约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环境监测事业始终坚定服务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发展方向,把加强环境监测信息产品的针对性、时效性、准确性、科学性,提升其决策参考价值作为第一要务。

1998年,总站专门设立环境统计室,作为全国环境统计工作的技术支持单位。

总站把服务污染减排作为重要职能之一,做了大量工作:对国控重点监控企业按季度开展监督性监测,对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开展实验室比对监测,并协助环境保护部及时发布国控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超标情况。

据2008年总站对全国省级和环保重点城市环境监测站地表水监测能力(109项)调查的结果,江苏、浙江、上海、重庆4个省级和广州、连云港、南京、杭州、宁波5个重点城市监测中心(站)具备109项指标监测能力,北京市和四川省监测中心站基本具备全分析监测能力,其他省级和重点城市监测中心依靠实验室间相互合作也可完成。

我国环境监测发展战略研究

我国环境监测发展战略研究

我国环境监测发展战略研究作者:廖义涛黄锐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年第13期摘要:随着工业化的逐渐推进,工业污染的问题也就越来越严重了,为了能够很好地预防工业污染,我们就要对环境问题进行有效检测。

通过对环境的检测,了解环境的问题,从而制定控制污染的管理措施,本文着重为大家介绍了目前环境监测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面对严重的工业污染,该如何做到环境的有效监测,就其发展战略和实现目标进行介绍。

关键词:环境监测;发展战略;目标实现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环境监测这项研究是伴随着环境污染而出现的,而且最早出现环境监测的国家也是一些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由于环境问题为他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困扰,因此他们必须使用有效的科学手段来检测环境质量。

就目前的发达国家来说,环境监测这项研究大体经历了对污染事故的调查监测,即通过行政手段对污染源进行监督,以保证环境质量。

为了能够有效地保护人类现已身处的环境,身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也非常重视环境问题。

那么环境检测有哪些方法和手段?使用什么样的监测才更加有效,接下来着重为大家介绍一下我国环境监测的现状以及发展历程,和今后环境监测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目标。

一、中国环境监测的现状从中国开始工业化进程到现在为止,大概经历了60多年的历史,但是中国真正认识到环境问题还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通过4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环境监测到底呈现什么样的状况呢?1.1 中国环境监测的发展历史(1)环境监测的起步阶段中国环境监测的起步阶段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国务院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还确定了一个有关环境监测的文件,而这个文件的签订标志着我国对环境监测的起步阶段。

在起步阶段,中国的环境标准主要是对工业三废的排放做了一个严格的规定,为了能够保证这一项规定的进行,在1978年的时候,5届人大会议上还将环境保护监测制度写入了《中国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一决策说明,中国开始从行政手段重视环境保护。

我国环境保护发展历程与探索全

我国环境保护发展历程与探索全

我国环境保护发展历程与探索全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环境保护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然而,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本文将介绍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并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国环境保护的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的污染防治工作。

在当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环境监测网络,制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推广环保技术等。

在80年代,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

政府加大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加大了对环境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并推出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

同时,我国也加强了对环境领域的科研和技术创新,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90年代,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政府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整治力度,并制定了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

同时,政府还大力推动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鼓励企业投资环保产业,推动环保科技创新,提升环境保护工作的水平。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惩罚力度,推出了一系列重拳措施,严惩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同时,政府还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清洁能源的利用,并加强了对大气、水和土壤污染的监测和治理。

在未来,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存在。

政府需要加大对环境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鼓励企业进行环保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其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愈发突出。

政府需要加大对城市环境的整治力度,提升城市环境治理水平,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再者,气候变化也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政府需要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合作,加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和应对能力。

此外,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也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方面。

政府需要加大对公众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力度,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共同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中国环境监测站

中国环境监测站

中国环境监测站摘要:阐述了我国环境监测站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以及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指出目前在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中存在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力,投入不足、缺乏保障,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提出应加强领导,科学规划,拓展融资渠道,加快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步伐。

关键词:环境监测站;发展;建设China'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ce and func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andardization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tandardization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are pointed out there is lack of understanding does not reach the designated position, measure, inadequate investment, lack of security,the problem such as unbalanced development. Should strengthen the leadership, scientific planning, expand the financing channels, to speed up the pace of construction of standardization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Key word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of引言环境监测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技术体系。

中国环境保护四十年回顾及思考(回顾篇)

中国环境保护四十年回顾及思考(回顾篇)

中国环境保护四十年回顾及思考(回顾篇)
曲格平
【期刊名称】《环境保护》
【年(卷),期】2013(41)10
【摘要】1973—2013年,从蹒跚起步到蔚为大观,中国环境保护之路历经风雨、艰辛异常、坎坷不断,细数四十年环保脉络,有成就也有失败。

作为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创始人和见证者,原国家环保局局长、原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主任曲格平对四十年发展进行了总结和思考,本刊将分回顾篇与思考篇进行刊登,以期以史为镜,为未来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总页数】8页(P10-17)
【关键词】环境保护事业;中国;国家环保局;创始人;曲格平;委员会;资源
【作者】曲格平
【作者单位】国家环保局;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3
【相关文献】
1.中国环境保护四十年回顾及思考--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环境保护四十年”学术论坛上的演讲* [J], 曲格平
2.中国环境保护四十年回顾及思考--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环境保护四十年”学术论坛上的演讲* [J], 曲格平
3.清洁生产十年回顾及其“十二五”展望(Ⅰ)——中国清洁生产十年回顾 [J], 戚雁俊;胡统理;郑翔
4.清洁生产十年回顾及其“十二五”展望(Ⅰ)——中国清洁生产十年回顾 [J], 戚雁俊;胡统理;郑翔
5.中国环境保护四十年回顾及思考(思考篇) [J], 曲格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环境管理40余载风雨兼程路--专访国家环保局首任局长曲格平

中国环境管理40余载风雨兼程路--专访国家环保局首任局长曲格平

中国环境管理40余载风雨兼程路--专访国家环保局首任局长曲格平宋旭【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管理》【年(卷),期】2016(008)003【总页数】4页(P14-17)【作者】宋旭【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历史的机遇使曲格平成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他全程经历了对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具有启蒙和发端意义的两次重要会议——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和1973年的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承载着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太多“第一”,见证了中国环保机构由“小组”到“局”到“总局”再到“部”的发展历程。

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贡献,得到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和广泛赞誉。

在2016年“六·五”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中国环境管理》走访了中国环境管理制度的系统设计者曲格平先生,听他谈谈中国环境管理40多年来走过的风雨历程。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曲老一再谦虚地指出,自己只不过是“机缘凑巧”地做了一些工作,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能够在“文革”那种形势下艰难起步,要归功于周恩来总理的高瞻远瞩和极力推动。

在谈及具体的环境管理制度时,曲老反复强调法治的重要性。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方针虽好,但没有完全落实;法律虽多,但没有很好执行”。

在法治建设上我们还是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状态,需要“加快步伐”。

“光发展没监督是不行的”,“环保部门的监督作用必须要加强”。

他指出,环境管理不仅是环保部门的事,也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是大家共同的责任,“强化环境管理”作为环保的三大原则之一今天来看还是非常有意义,要突出“强化”二字。

一说起目前的环保工作形势和机构人员设置,老人的眼睛里立刻充满了兴奋与喜悦。

“这届政府的力度很大”,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中国在环境管理模式上不能照搬照抄,“要做出自己的特色来”,“最重要的还是抓制度建设”,把法律、监督、执行、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以及公众参与、信息公开等各个方面协调、配合起来,就能够形成一个强大合力。

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史

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史

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史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史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为了改善环境状况并保护生态环境,中国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活动和政策的实施,推动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一、二十世纪初至1950年代:开端与初步尝试在20世纪初,中国开始注意到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性。

1906年,《大清律例》首次提出了禁止破坏森林、山水、土地和水资源的规定。

随后,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战时措施,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但由于种种原因,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并不顺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将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发展的重要议程。

1950年代期间,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举措,包括加强国家自然保护区建设、推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管理、修订相应法律法规等,为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1960年代至1990年代:环境保护进入新时期在1960年代至1990年代期间,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1972年,中国成为第一批签署《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的国家之一,表明了中国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

1979年,中国出台了首部环境保护法,标志着中国环境保护进入了法制化的阶段。

在1970年代到1980年代,中国政府加强了环境保护机构的建设和组织,建立了全国性的环境保护体系,形成为了环境保护部门的专门机构,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同时,中国还积极参预国际环境保护合作,并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国际组织进行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三、2000年代至今:创新与改革21世纪以来,中国环境保护事业进入了全面创新和改革的阶段。

政府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和支持,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

其中,以《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为代表的法律法规的颁布,为环境管理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

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加强了环境监测、污染防治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升了环境保护的水平。

中国生态环境监测40年改革发展与成效

中国生态环境监测40年改革发展与成效

·30·中国生态环境监测40年改革发展与成效柏仇勇1*,赵 岑2(1.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北京 100035;2.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北京 100012)【摘 要】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网络体系、业务体系和技术体系逐步建立与健全,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联动、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初步形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本文对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主要进展、成效与经验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根据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未来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生态环境监测;进展与成效;改革;发展方向【中图分类号】X830;X321-022 【文章编号】1674-6252(2019)04-0030-04【文献标识码】A【DOI】10.16868/ki.1674-6252.2019.04.030作者简介: 柏仇勇(1962—),男,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

注: 本文根据第二届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大会环境监测管理高端论坛材料整理。

引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事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共同成长,与共和国改革开放的进程相伴相随。

1973年8月,以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为标志,中国环境保护事业拉开序幕,生态环境监测事业也随之起步[1]。

回顾40多年来的风雨历程,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经历了孕育萌芽的初创期、探索积累的成长期、拓展壮大的跃升期、创新飞跃的改革期。

这期间,一代又一代生态环境监测人前赴后继,默默耕耘,共同推动了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网络体系、业务体系和技术体系的逐步建立与健全,共同铸就了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辉煌成绩,实现了生态环境监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巨大转变,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耳目”“哨兵”,逐步发展成为生态环境管理的“顶梁柱”,为生态环境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增添了强大动力。

生态环境监测发展历程与展望--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迈进

生态环境监测发展历程与展望--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迈进

生态环境监测发展历程与展望--从“跟跑”“并跑”向“领跑”
迈进
陈传忠;张鹏;于勇;胡天洋
【期刊名称】《环境保护》
【年(卷),期】2022(50)3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事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不断
发展完善,有效支撑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本文在梳理和总结生态环境监测从“跟跑”变为“并跑”,并向“领跑”迈进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立足新发展阶段,为推动
高质量发展,在支撑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提高生态环境监测服务效能、加强生
态环境监测理论和战略研究方面提出了未来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方向。

【总页数】4页(P25-28)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发展历程;智慧监测;战略研究
【作者】陈传忠;张鹏;于勇;胡天洋
【作者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环境保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83
【相关文献】
1.万钢谈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基本形成跟跑并跑领跑三者并存格局
2.由"跟跑"向"
领跑",奋力向涂料强国迈进!——写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3.5G并跑、领
跑格局下更需要保持战略定力——浅析美国防部《5G生态系统:对美国国防部的风险与机遇》报告4.由“跟跑”向“领跑”,奋力向涂料强国迈进!——写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5.万钢谈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基本形成跟跑并跑领跑三者并存格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十年风雨洗礼,成就过硬的环境监测能力——大连市环境监测中心简介

三十年风雨洗礼,成就过硬的环境监测能力——大连市环境监测中心简介

三十年风雨洗礼,成就过硬的环境监测能力——大连市环境
监测中心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年(卷),期】2005(17)4
【摘要】大连地处我国辽东半岛的南端,依山傍海,风光旖旎。

蓝天、白云、碧海、青山、红花、绿树无不彰显着“浪漫之都”的特有魅力。

当“全球环境500佳”、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等殊荣落户滨城的时候,人们不会忘记在这些光环背后,有一支默默守卫着城市的天空、海洋、土地等环境安全的特殊队伍,这就是大连市环境监测中心。

【总页数】1页(PF0002-F0002)
【关键词】大连市环境监测中心;环境安全;环境管理;环境决策;立体监测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83
【相关文献】
1.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环境管理依靠环境监测--大连市环保局环境管理见成效[J], 孙燕
2.大连市环境监测中心构建监控预警系统 [J], ;
3.上海市水文总站(上海市水环境监测中心、上海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简介[J], 无;
4.大连市中心区道路交通声环境监测点位优化调整 [J], 贾刚; 施巍
5.三十年风雨洗礼,成就过硬的环境监测能力——大连市环境监测中心简介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环境监测发展史

环境监测发展史

环境监测发展史
环境监测是指监视、检测和评价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的环境变化,分析其影响过程和程度,评价环境质量和污染排放现状及变化趋势的科学活动。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随着全球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挑战而发展起来。

工业发达国家环境监测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主要针对污染事故和环境问题调查进行的被动型监测。

20世纪70年代,基于空气、水、土壤环境质量和污染源排放的常规性、主动性监测。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主要以连续自动监测和大区域环境质量监测为特点。

由于手工监测不能完全满足及时监视环境质量现状和预测变化趋势的要求,发达国家相继建立了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并使用了卫星遥感等辅助手段,用有线或无线方式传输数据,可在短时间内观察到空气、水体污染的浓度变化,预测预报未来环境趋势。

我国环境监测起步较发达国家晚。

20世纪70年代,随着“三废”管理工作的开展而逐渐起步,“六五”和“七五”期间得到较大发展,“七五”末期到“八五”期间日趋成熟,初步形成了以环境质量
为核心的监测网络。

20世纪末,逐步开展了地表水和城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及污染源在线监测。

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虽然较发达国家起步晚,但发展较快,目前已初步具备了组织机构网络化、监测分析技术体系化和监测能力标准化,但综合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差距。

主要表现为监测的环境因子较少,监测手段不全,分析方法不配套,全程序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不完善,监测科研的前瞻性不够,环境质量表达形式单一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意社11月24日讯自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以后,我国的环境保护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作为环保工作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监测工作也随之起步。

30多年来,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成就辉煌。

在这期间,作为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一支主力军、全国环境监测系统的“领头雁”,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以下简称“总站”)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建站初期艰苦创业,到今天引领全国环境监测技术与发展;从最初只能开展简单的分析测试项目,到今天拥有现代化的实验室和全面的分析测试能力;从建站之初每年编写一本环境质量报告书,到现在每年编制30多种,1500多份环境质量报告;从最初几十人,发展到现在集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约170人的技术团队;从最初的3个组(综合、分析、管理),发展到现在的15个处室……30年间,总站已初步建立了以常规监测、自动监测为基础,遥感监测为辅助的天地一体式国家环境监测体系,监测技术手段日益现代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业务领域不断拓展,综合与管理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效能不断增强。

艰难起步,平房中成就大事业1979年11月12日,原国家计划委员会下发《关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计划任务书的复函》(计基〔1979〕644号),批准建设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国家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催生了总站。

”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以后,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开始启动。

当时,虽然在一些重点城市相继建立了环境监测站,开展环境污染调查和区域环境质量评价,但是这些监测站远远不能适应国家环保事业发展的需要,国家亟须有统一的监测技术、方法和规范,需要对监测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所以从国家层面而言,亟须成立一个能引领全国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与发展的单位。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总站1979年获国家批准,于1980年成立并全面建设。

当时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但是总站人员的工作状态却丝毫不受干扰,大家一不等二不靠,边学习、边建设、边工作,充满斗志和干劲。

1985年以前,很多人办公、住宿都只能在板房里。

板房中没有暖气,到了冬天,屋里特别冷,想做实验都非常困难。

而到了夏天,屋里又特别热,加之蚊虫叮咬,比冬天还要难熬。

5年艰苦的板房生活造就了一支能打硬仗的实战队伍。

成立初期,总站就承担了国家多项重大环境课题。

如全国“环境背景值调查与研究”、“全国粮食农药(六六六、滴滴涕)污染调查与研究”、“我国降水酸度和化学组成的分布状况及变化趋势研究”等课题都是在那时开展的,这些课题的成果许多目前还在发挥作用。

可以说,“课题多、任务重、成果多”是总站板房时代的真实写照。

在条件艰苦的板房里,总站人员在环境监测科研领域实现了一次次重大突破。

环境监测能力全面提升,环境监测体系初步建立2008年,在国家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总站历经4次搬迁,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办公大楼。

窗明几净,加上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和实验室让总站人喜不自禁。

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总站的硬件设备,30年来,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监测能力,乃至监测成果的内容与形式上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当好“网头”,开展国家层面的环境监测。

30年来,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的范围日益扩大,领域不断拓展,要素不断增加,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在总站的带动下,以“六五”和“七五”期间国家投资建设的64个重点监测站为依托,历经“九五”、“十五”的快速发展,我国现已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国的国家环境监测网,包括由覆盖全国主要水体的800多个地表水监测断面(点位)、150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点组成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系统、113环保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系统;由113个环保重点城市共661个空气自动监测站点、500多个酸雨监测点位和82个沙尘暴监测站组成的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系统;由7个总站近岸海域监测分站和70多个近岸海域监测站301个监测点位组成的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由全国各省级、地市级环境监测站组成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由近万家国控重点污染源所在地的省(市)级监测站组成的监督性监测系统。

同时,正在建设国家空气背景、农村区域和温室气体监测系统。

――发挥系统优势,夯实技术基础。

以《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为代表,总站自1980年成立以来,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在这一过程中,总站的技术水平、监测能力都取得了显著提高。

具体而言,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监测仪器装备显著改善。

总站成立之初,不仅办公条件简陋,实验室设备更是非常简单。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总站拥有的仪器设备种类更全,仪器先进程度也更高。

30多年来,从日常监测到科研监测领域,总站仪器种类日益增加,实验室的分析测试水平也明显提高。

目前总站基本改变了“十一五”之前应急监测能力薄弱,应急监测车辆、船只和仪器匮乏,污染事故发生后现场只能对简单的项目进行监测,基本依靠实验室对从现场采集的样品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局面。

二是监测技术和能力明显提高。

总站已经针对环境空气、地表水、环境噪声、工业污染源、生态、固体废物、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建立或基本建立了监测技术体系,并开始对环境振动、光辐射、热辐射、恶臭等环境要素的监测技术体系进行研究、开发。

随着环境1号卫星A星、B星的发射和应用,环境监测还将进一步向天地一体化发展。

三是监测成果的内容与形式日趋丰富。

20世纪80年代初,环境质量报告书是表达监测成果的惟一形式。

如今的监测报告,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已经大步前进。

总站不仅编制了年度报告书的详本、简本、社会版、领导参阅材料等,还编制了季报、月报、快报、简报、专题报告等,满足了不同层次环境管理的需要,为环境管理与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为公众知情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

目前,总站每年编制30多种,1500多份报告。

特别是典型环境问题、污染事故的快报、简报和专题监测报告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四是监测成果的服务效能显著增强。

30年来,总站监测报告及时性、针对性显著提高。

在监测数据的传递与储存方面,从最开始的传统报表、软盘传输,到现在直接通过VPN网络,从自动监测站直接发送到总站数据库系统,建立了环境质量和重点源数据库。

监测报告的及时性也发生明显变化。

在20世纪80年代,当年的监测报告不能反映当年环境质量的情况是常有的事情,但现在已经发生质的改变。

总站从2009年7月1日开始实时发布100个国控水质自动监测站数据,今年将实时发布重点城市共600多个空气自动监测站的实时数据,这在全国是首次实时发布环境监测数据。

五是环境监测科研成绩显著。

30年来,总站共承担科研课题280余项,组织或参与制定标准400余项;获得各类科技奖70余项;研制各类标准物质和标准溶液150余种;撰写各种专业书籍、译著12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千余篇,为高质量完成环境监测业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六是国际合作使环境监测走向世界。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事业日益重视,环境监测的对外合作工作蓬勃发展,总站已与多个国家、地区或国际组织建立研究合作关系。

不仅如此,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深入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相继批准加入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等一系列国际环境公约。

环境履约监测成为我国更好地参与国际事务和决策的重要技术保障。

通过30年的探索与实践,总站与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已经从单纯的培训考察交流,进入真正实质性合作阶段。

先后组织开展了中俄界河联合监测、东亚酸雨网监测等跨国界和双边合作监测。

这些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不仅让总站的视野更加开阔,更使中国的环境监测走向世界,为世界所知。

适应时代需求,面向三个说清,实现全面转型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管理的重要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已经融入环保工作全局,其重要地位和作用日渐凸显。

随着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不断深化,环保工作的深入发展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国家层面对环境监测行政管理力量薄弱和职能缺位的弊端日渐显现。

党和国家对此高度重视,2008年3月1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五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组建环境保护部。

环境保护部成立了环境监测司,为强化国家层面的环境监测行政管理,加速推进环境监测法制建设和体制机制调整,提升环保系统环境监测的行业地位与权威,统筹协调环境监测的重大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组织机构保证。

长期制约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问题开始得到解决。

同时,环境保护部党组和部领导要求总站必须适应新的形势要求,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将工作重心转到环境监测业务和技术上来,使总站逐步实现“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水平、一流的实验室、一流的装备”的发展目标。

将行政管理职能从总站剥离出去,有利于总站做大、做强业务。

而总站在发展中也意识到,环境监测要实现从传统到现代、从粗放到精准、从地面到天地一体化、从现状监测到预测预警的全面而深刻的历史性转型,必须冲破目前存在的机制、体制上的桎梏。

而转型发展为我国环境监测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一个重要战略机遇。

2009年12月25日,环境保护部复函批转《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转型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的发布为总站的转型发展确立了目标和方向,从2009年开始,总站的业务和技术工作按照《纲要》提出的既定目标平稳推进。

目前,除不断提升环境监测技术能力、为总站奠定技术基础外,在近两年的时间里,配合转型工作,面向“三个说清(说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说清污染源状况、说清潜在的环境风险)”,总站开展了环境质量监督性监测、重点湖(库)水华预警和应急监测、农村环境监测、国庆60周年空气质量联动监测、空气质量背景值监测及臭氧、温室气体、灰霾试点监测等。

仅在2009年,总站就收集汇总了2400多万个监测数据,编制各类报告1300多份。

近年来,我国环境突发事件进入高发阶段,以总站为首的全国环境监测系统在做好常规性环境监测的同时,在重大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重大活动的环境质量保障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重庆开县井喷事故、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突发事件的应急监测和北京奥运会、残运会、国庆60周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的环境质量保障监测方面的扎实工作,既提高了总站环境监测应急的能力,又为总站实现转型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2010年9月,总站还积极完成了首届全国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活动的技术支持。

同时,为推动转型,总站正在强化技术培训。

仅在2009年,总站就举办了监测技术培训班32期,涵盖水、气、声、土壤、生态、污染源、质量管理、综合分析和实验室分析技术等领域,培训人数达2411人。

对于监测技术培训工作,总站已经确定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即今后不仅培训人数要增加,培训方式也要有所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