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名著选读1、2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生必读名著教案

初中生必读名著教案

初中生必读名著教案第一章:《西游记》1.1 教学目标了解《西游记》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

分析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和沙僧等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

理解《西游记》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和宗教思想。

1.2 教学内容简介《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其创作背景。

概述小说的情节,重点讲解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等主要故事情节。

分析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和沙僧等角色的性格特点,探讨其象征意义。

探讨《西游记》中表现出的道德观念和宗教思想,如忠诚、勇敢、坚韧不拔等。

1.3 教学活动观看《西游记》的电视剧或电影片段,引发学生兴趣。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孙悟空、唐僧等角色的看法。

小组合作,制作角色介绍海报,展示角色的性格特点和象征意义。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西游记》中的经典场景。

1.4 教学评价学生完成一篇关于《西游记》的读后感,表达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参与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的表现,展现对角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二章:《红楼梦》2.1 教学目标了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及其创作背景。

分析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理解《红楼梦》中表现出的社会阶层和家族观念。

2.2 教学内容简介《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及其创作背景。

概述小说的情节,重点讲解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故事。

分析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探讨其对社会阶层和家族观念的反映。

2.3 教学活动观看《红楼梦》的电视剧或电影片段,引发学生兴趣。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贾宝玉、林黛玉等角色的看法。

小组合作,制作角色介绍海报,展示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红楼梦》中的经典场景。

2.4 教学评价学生完成一篇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表达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参与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的表现,展现对角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三国演义》3.1 教学目标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及其创作背景。

分析刘备、曹操、诸葛亮等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战略智慧。

中学语文教案设计:名著阅读

中学语文教案设计:名著阅读

中学语文教案设计:名著阅读一、教学目标1、了解该名著的作者、背景、文学意义等相关知识;2、分析该书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意义;3、学会运用阅读策略和思维方式,深入剖析该书内在的社会历史背景、文化传承等意义;4、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名著选读——《红楼梦》等;2、分析名著中的文学构成;3、运用思维导图等工具,深入剖析名著的文化背景;4、探究名著的价值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1、引入(1)导入上节课内容,复习基本概念:什么是名著,名著的特点是什么?(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名著——《红楼梦》,并结合作者的背景和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该名著有一个初步印象。

2、重点内容讲解(1)引导学生从主要情节、人物形象、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理清主线剧情。

(2)介绍《红楼梦》的文学构成,如什么是小说?小说的要素有哪些?如何理解《红楼梦》中的抒情描写等。

(3)通过导入一些与文化背景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深入剖析《红楼梦》中的社会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与作者创作关系深厚的背景知识。

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圖等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脉络关系。

3、每章重点片段讲解逐章节介绍《红楼梦》的重要情节,讲解每个章节的人物、结构,描写手法等。

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然后依次点拨。

4、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方式的策略独立思考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然而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1)告诉学生关于提高阅读能力所需具备的思维方式:集中注意力、寻找关键信息、自我推理和判断。

(2)呈现过往在课上学到的阅读策略,如预测、注释、总结等方法。

(3)通过运用案例让学生自我练习阅读策略,提高学生运用各种策略的能力,从而加强对名著阅读的理解和解读。

5、课堂讨论在学生使用阅读策略和思维方式进行阅读、思考后,开展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深入探讨《红楼梦》中的价值和意义,并呈现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加深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和认知。

初中名著导读选读教案模板

初中名著导读选读教案模板

---一、教案名称《<名著名称>选读》导读教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名著名称>》的作者、背景、主要内容。

- 学会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如快速浏览、精读、批注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名著片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培养阅读经典的习惯。

- 引导学生从名著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 学会阅读名著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名著的深层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 引导学生从名著中汲取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名著原著或电子版。

- 名著相关资料,如作者介绍、背景资料、人物分析等。

- 教学课件或板书设计。

2. 学生准备- 预读名著,了解主要内容。

- 做好读书笔记,记录阅读过程中的疑问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名著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你对这部名著有什么期待?(二)阅读指导1. 阅读方法指导- 教师示范阅读方法,如快速浏览、精读、批注等。

- 学生根据指导进行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

2. 人物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活动等。

-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教师点评并总结。

3. 主题思想探讨-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名著的主题思想,如人性的探讨、社会的批判等。

-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活动1. 角色扮演-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人物的心理活动。

- 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2. 写作练习- 学生根据名著内容进行写作练习,如写读后感、人物小传等。

- 教师点评并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初中一名著阅读教案

初中一名著阅读教案

初中一名著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骆驼祥子》,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对名著的热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2. 主要人物形象分析3. 故事情节概括4. 作品主题思想探讨5. 艺术特色分析6. 阅读策略指导三、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 让学生预习《骆驼祥子》,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

2.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故事情节,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二)课堂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骆驼祥子》的背景及作者简介,引发学生兴趣。

2.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

(三)人物形象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祥子、虎妞、刘四等。

2. 学生分组讨论,选定一个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分享讨论成果。

(四)故事情节概括1.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作品的主要故事情节,梳理故事脉络。

2. 学生分组分享选定的故事情节,进行课堂讨论。

(五)作品主题思想探讨1. 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社会背景、人物命运等方面,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六)艺术特色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如语言风格、叙事手法等。

2. 学生分组讨论,选定一个艺术特色进行深入分析,分享讨论成果。

(七)阅读策略指导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阅读名著的方法和技巧,如关注作品的开头、结尾、重要情节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进行课堂交流。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骆驼祥子》的基本内容掌握情况。

2. 学生对作品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情况。

五、教学建议1. 注重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欲望。

2.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初中 精典名著 朗读教案

初中 精典名著 朗读教案

初中精典名著朗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使学生了解《骆驼祥子》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2.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中的现实主义手法,感受旧社会的苦难。

3.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老舍、《骆驼祥子》、现实主义文学。

2. 故事情节概述:祥子的人生经历、买车卖车、与虎妞的关系、小福子的悲剧。

3. 人物形象分析:祥子、虎妞、刘四、小福子等。

4. 现实主义手法探讨:作品中的社会现实、人性剖析、命运无常。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老舍及其作品《骆驼祥子》,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学生集体朗读选段,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

3. 讨论:分组讨论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现实主义手法。

4. 分享: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四、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中的现实生活。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深入剖析: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和现实主义手法,提高思维能力。

4. 情感教育:结合作品中的情感线索,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讨论热情。

2. 理解程度:通过提问和学生分享,了解学生对作品情节、人物和现实主义手法的理解程度。

3.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情感变化,判断作品对学生的情感熏陶效果。

六、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其他老舍作品,如《茶馆》、《四世同堂》等。

2. 观看电影《骆驼祥子》,对比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不同之处。

3. 举办“我心中的祥子”主题征文活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以上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骆驼祥子》这部经典名著,同时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阅读习惯。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设计教案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设计教案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名著,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阅读习惯。

2. 提高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加深对文学知识的理解。

3. 培养学生对名著中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教学内容:1. 名著的选择:选择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2. 阅读方法的指导:教授学生如何有效地阅读名著,包括理解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

3. 阅读活动的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写作、演讲等形式的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名著的概念和意义,激发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

2. 阅读指导:向学生介绍名著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名著。

3. 阅读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写作、演讲等形式的阅读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名著。

4.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收获,引导学生对名著中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进行思考和判断。

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估:通过考试、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写作、演讲等活动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3. 学生阅读习惯和兴趣的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阅读行为和阅读日志等方式评估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兴趣。

教学资源:1. 名著书籍:提供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名著书籍,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2. 阅读指导材料:提供相关的阅读指导材料,如名著介绍、人物关系图等。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提供相关的名著解读、评论等信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名著。

教学时间:1. 阅读指导:2课时2. 阅读活动:4课时3. 总结与反思:1课时教学方法:1. 讲授法:向学生介绍名著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 互动式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写作、演讲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

3. 自我反思法:让学生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收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中学生名著阅读教学设计

中学生名著阅读教学设计

中学生名著阅读教学设计准备工作:- 选择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 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分析作品结构、确定教学重点、设计教学活动等。

一、引入介绍名著的背景,包括作者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等,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对名著的好奇心。

二、整体阅读1. 概览名著的内容,让学生对整个故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名著的主题、情节以及角色塑造,帮助他们建立起整体的认知框架。

三、详细阅读1. 划分章节,每次布置一到两章的阅读任务,鼓励学生主动阅读并批注关键内容。

2. 指导学生理解文本,包括逐句、逐段的阅读,分析语言特点、揭示人物性格等。

3. 进行综合性阅读训练,如提供一些阅读理解题目,帮助学生培养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四、文本解读与分析1. 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参与文本解读的讨论,引导他们思考作品的深层含义。

2. 帮助学生理解名著的文化背景,探讨作品中的审美价值、人生观等。

五、写作与表达1.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可设立个人日记、读后感、小说扩写等写作任务。

2.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开展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等活动,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

六、评价与反思1. 设立阅读任务的评价标准,如书面作业、口头表达或小组展示等形式。

2. 鼓励学生互评、自评,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评价能力。

3. 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效果。

七、延伸拓展1.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与名著相关的文学作品,扩宽他们的文学视野。

2. 组织参观与名著相关的展览、演出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文化艺术的兴趣。

3. 推荐学生参加名著阅读比赛、写作比赛等,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结语:中学生名著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培养,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供引导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名著,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及批判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学,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反思,使之成为高效、愉快的学习过程。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活动教案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活动教案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活动教案年级学科:初中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名著,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帮助学生掌握名著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从名著中汲取智慧,提升个人品质。

教学内容:1. 名著的选择:选择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

2. 阅读方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阅读名著,如速读、精读、批注等。

3. 阅读活动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名著分享、讨论、写作等活动,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名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名著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名著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名著选择与推荐(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阅读水平,推荐适合的名著,并解释选择这些名著的原因。

三、阅读方法指导(10分钟)教师讲解如何有效地阅读名著,如速读、精读、批注等方法,并示范一些阅读技巧。

四、阅读活动设计(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阅读活动,如名著分享、讨论、写作等,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深入理解名著。

第二课时:一、名著阅读分享(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名著阅读分享,介绍自己阅读的名著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二、讨论与分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名著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名著。

三、批判性思维训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关于名著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如对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等进行评价。

四、创新与实践(10分钟)教师鼓励学生从名著中汲取智慧,将名著中的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提升个人品质。

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通过阅读测试或课堂讨论来评估。

2. 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课堂提问或写作来评估。

3. 学生对名著的兴趣和爱好,通过学生的阅读记录和分享来评估。

以上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名著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希望对学生有所帮助。

主题活动 中外名著教案

主题活动 中外名著教案

主题活动中外名著教案教案标题:主题活动-中外名著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中外名著,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 帮助学生了解中外名著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3. 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外名著选读:根据学生的年级和英语水平,选择适合的中外名著进行阅读和学习。

例如,对于小学生可以选择《小王子》、《安徒生童话》等;对于初中生可以选择《鲁滨逊漂流记》、《傲慢与偏见》等;对于高中生可以选择《红楼梦》、《1984》等。

2. 名著导读:为学生提供名著的背景资料和作者介绍,让学生了解名著的创作背景、文化意义和影响。

3. 阅读与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名著的阅读,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

4. 创意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创意活动,例如根据名著中的情节创作续写、改编成剧本、绘制插图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5. 评价与展示: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并组织展示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和成果。

教学步骤:第一步:名著导读1. 教师介绍名著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阅读名著的简介和相关资料,了解名著的主题和故事梗概。

第二步:阅读与讨论1. 学生阅读名著的指定章节或整本书,并做读书笔记。

2. 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

3. 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例如主题、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

第三步:创意活动1. 学生根据名著中的情节,进行创意活动,例如续写、改编成剧本、绘制插图等。

2. 学生可以选择个人或小组完成创意活动,教师提供指导和支持。

第四步:评价与展示1. 教师对学生的创意活动进行评价,包括创意性、表达能力、合作与沟通等方面。

2. 组织展示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和成果,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交流。

教学资源:1. 中外名著相关资料和阅读材料。

初中的语文名著阅读教案

初中的语文名著阅读教案

初中的语文名著阅读教案年级:初中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材:《红星照耀中国》(中学生版)教学目标:1. 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2. 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品质和精神,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

3. 学习作品中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1.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

2. 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品质和精神。

3. 学习作品中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作品中的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

2. 运用作品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实践。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红星照耀中国》的PPT、阅读指导手册等相关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红星照耀中国》原著、阅读笔记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红星照耀中国》的宣传片,引导学生关注红色文化和革命历史。

2. 学生分享自己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感悟和收获。

二、了解作品背景1. 教师介绍《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及其生平事迹。

2. 学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红星照耀中国》的背景知识。

三、阅读指导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各个人物形象的特点和品质,总结他们的精神风貌。

四、学习写作技巧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写作技巧,如叙述方式、人物描写、场景设置等。

2. 学生举例分析作品中的写作技巧,并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环节。

2. 学生分享自己在上节课中学到的知识和收获。

二、深入分析人物形象1. 教师引导学生从更多角度分析《红星照耀中国》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人物的复杂性格和丰富内心世界。

三、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传承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

初中名著文学选读教案模板

初中名著文学选读教案模板

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初中教材:《初中名著文学选读》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名著,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名著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 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提高。

教学难点:1. 名著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2.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进行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名著的背景资料、人物关系图、作品分析等。

2. 学生准备:阅读指定的名著,做好笔记。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名著,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

2. 介绍本次所选读的名著及其作者。

二、阅读指导1. 教师简要介绍名著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 学生阅读名著,教师提出阅读要求:a. 注意作品的人物、情节、主题。

b. 做好笔记,记录自己的感受和疑问。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讨论。

2. 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四、总结归纳1. 教师总结本次阅读的重点内容,强调名著的艺术特色。

2. 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思考。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提出新的疑问,为本次课程做好铺垫。

二、深入阅读1.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阅读要求,继续阅读名著。

2. 教师提醒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人物关系、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

2. 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四、作品鉴赏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如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语言风格等。

2.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对作品进行鉴赏。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强调名著的学习意义。

2. 学生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提出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初中名著导读选读教案

初中名著导读选读教案

初中名著导读选读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骆驼祥子》的作者老舍以及小说背景,把握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说所展现的北京城市风貌和底层人民生活,体会祥子等人的奋斗精神和悲剧命运,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骆驼祥子》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小说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介绍作者老舍及其作品《骆驼祥子》。

2.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标题,探讨“骆驼祥子”的含义。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小说背景、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小说人物的看法。

三、合作探讨1. 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主要人物祥子和其他重要角色。

2. 全班交流: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和小说主题。

四、课堂讲解1. 讲解小说背景:老舍的生活经历、北京城市风貌和历史背景。

2. 分析人物形象:祥子、虎妞、刘四、小福子等。

3. 解析小说主题:探讨小说对底层人民生活的描绘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五、课堂拓展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小说中人物命运的思考。

2. 推荐老舍的其他作品,如《茶馆》、《四世同堂》等。

六、总结反馈1.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对《骆驼祥子》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方面存在一定难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同时,适当增加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

初中名著阅读活动教案

初中名著阅读活动教案

初中名著阅读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骆驼祥子》,了解作者老舍及其作品背景,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写作特点。

2. 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社会环境,体会作品所表达的人性关怀和社会批判。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名著概况:介绍作者老舍、《骆驼祥子》的出版背景及作品特点。

2. 人物分析:分析小说的主人公祥子及其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如虎妞、刘四、小福子等。

3. 情节梳理:通过讨论和思考,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和矛盾冲突。

4. 主题探讨:探讨小说所反映的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和社会的不公。

5. 阅读感悟:引导学生分享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心得。

三、教学过程1. 名著概况介绍:教师简要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对作者和作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2. 人物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祥子的性格特点、命运轨迹,以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

3. 情节梳理: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小说的主要情节,通过讨论和思考,把握小说的矛盾冲突和发展脉络。

4. 主题探讨:教师引导学生从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和社会环境出发,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主题思想。

5. 阅读感悟: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心得,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阅读任务,如阅读其他老舍的作品、查找相关资料等,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骆驼祥子》的基本情况了解程度,包括作者、作品背景等。

2. 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思想的把握程度。

3.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心得,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对《骆驼祥子》这部名著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阅读名著的兴趣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初中名著精读课程教案

初中名著精读课程教案

初中名著精读课程教案教学目标:1. 深入理解《骆驼祥子》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 分析祥子、虎妞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3. 领悟作者老舍的艺术手法和文学价值。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 祥子、虎妞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分析。

2. 老舍的艺术手法和文学价值。

教学难点:1. 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深入理解。

2. 对作者艺术手法的领悟。

教学准备:1. 学生已预习《骆驼祥子》全文。

2. 教师准备相关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简要介绍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骆驼祥子》的标题,探讨其寓意和作用。

二、情节梳理(10分钟)1. 请学生简要概括《骆驼祥子》的主要情节。

2. 教师补充和梳理情节,引导学生关注情节中的重要事件和转折点。

三、人物分析(15分钟)1. 请学生分析祥子的性格特点,如勤劳、善良、坚忍等。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祥子的命运走向,探讨其悲剧性的原因。

3. 分析虎妞的性格特点,如泼辣、自私、善良等。

4.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虎妞与祥子的关系,以及其对祥子命运的影响。

四、艺术手法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老舍的语言风格,如北京话的运用、幽默与讽刺等。

2. 分析老舍的描写手法,如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

3. 引导学生关注老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如祥子、虎妞等。

五、课堂讨论与交流(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祥子、虎妞等人物的理解和感悟。

2.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骆驼祥子》的主题思想,如社会底层人民的悲剧、人性的挣扎等。

2. 推荐学生阅读老舍的其他作品,如《茶馆》、《四世同堂》等。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精读《骆驼祥子》,使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人物、情节和主题,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以及作者的艺术手法。

初中名著阅读课教案

初中名著阅读课教案

初中名著阅读课教案篇一:《简爱》名著阅读指导教案(1)《简爱》名著阅读指导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知识。

2、总结读小说的方法。

3、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交流中体会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让学生如何从作品中感悟到小主人公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经历。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最近我们读了《简爱》,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对这本书了解多少。

通过阅读和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请学生介绍夏洛蒂.勃朗特。

二、作者作品:夏洛蒂.勃朗特,英国女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之姐,是活跃在英国文坛上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

父亲是个穷牧师。

全靠他们一位小有资产的姨妈资助他们上学,并留给他们财产。

后来三姐妹利用这笔财产的一部分自费出版了他们的第一部诗歌合集。

童年的夏洛蒂常和其他兄弟姐妹一起用小本写一些奇特的故事。

基于父母遗传的天分和他们后天的努力,三姐妹都有名擅长写作,1847年,他们都发表了小说,夏洛蒂用柯勒贝尔的笔名发表了《简.爱》。

夏洛蒂当过教师和家庭教师,也曾与妹妹艾米莉一起于1842年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学习法语和古典文学。

夏洛蒂的作品主要描写贫苦的小资产者的孤独、反抗和奋斗,属于被马克思称为以狄更斯为首的“出色的一派”。

《简.爱》是她的处女作,也是代表作,至今仍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实际上,勃朗特三姐妹自幼便热爱写作,常常一起在本上写一些关于伯爵的小说,可惜日后都丢失了。

夏洛蒂还出版过诗集。

她的其他小说有:《雪莉》(1849)、《维莱特》(1853)和《教师》(1857)。

其中《维莱特》可以看做是她个人的小说体自传,与她的人生经历十分相似。

这位天生体弱的女作家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简.爱》故事简介:简爱父母早亡寄居在舅舅家,舅舅病逝后,舅母把她送进孤儿院,来到桑恩费尔德,当男主人公罗彻司特先生家的家庭教师,罗彻先生脾气古怪,经过几次接触,简爱爱上了他。

初中选读名著整理教案模板

初中选读名著整理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名著的基本知识,如作者、背景、主要人物等。

(2)了解名著的主要情节和思想内涵。

(3)学会整理和归纳名著中的关键信息和知识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讨论、总结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习惯。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名著的基本知识。

(2)名著的主要情节和思想内涵。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名著中的复杂情节和人物形象。

(2)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名著的作者、背景、主要人物等基本信息。

(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与讨论(1)学生分组阅读名著,交流阅读心得。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名著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其背后的思想内涵。

3. 总结与归纳(1)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名著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

(2)学生根据教师提示,整理和归纳名著中的关键信息和知识点。

4. 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名著中的经典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意义和启示。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鼓励学生课后继续阅读名著,深化对名著的理解。

6. 作业布置(1)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名著的读书笔记,整理和归纳所学知识。

(2)教师布置拓展阅读任务,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名著相关资料。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合作等方面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读书笔记的质量,了解学生对名著的理解程度。

3. 课后拓展:关注学生在课后阅读名著的情况,了解其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中考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案

中考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案

中考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 帮助学生掌握名著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运用文学鉴赏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4. 训练学生运用名著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中考做好充分准备。

二、教学内容1. 名著阅读指导:如何选择名著、如何高效阅读名著、如何做笔记等。

2. 名著内容解析:重点分析名著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

3. 名著鉴赏技巧:如何分析人物性格、如何理解句子含义、如何把握文学手法等。

4. 名著题目训练:历年中考名著题目分析与实战演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名著阅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指导阅读方法:教授学生如何选择名著、如何高效阅读、如何做笔记等技巧。

3. 分析名著内容:以一部具体的名著为例,解析其基本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

4. 鉴赏技巧讲解: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理解句子含义、把握文学手法等。

5. 题目训练:结合历年中考题目,进行名著知识的训练与实战演练。

6. 总结与拓展:总结名著阅读的方法与技巧,鼓励学生在课后广泛阅读名著,提升语文素养。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兴趣的提高: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否有所提高。

2.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学生名著知识的掌握:通过测试、竞赛等方式检验学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通过作文、演讲等方式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名著书籍:提供经典名著书籍,供学生阅读与参考。

2. 名著解析资料:整理的名著内容解析、鉴赏技巧等资料。

3. 历年中考题目:收集历年中考名著题目,用于训练与实战演练。

六、教学时间本教学设计适用于一个学期,共15周,每周1课时。

七、教学建议1. 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名著的魅力。

2.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初中读名著课教案模板

初中读名著课教案模板

教案标题:初中名著阅读教学——《骆驼祥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掌握《骆驼祥子》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小说中的社会现实和人物命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主题。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

(3)学会关爱他人,弘扬正能量。

二、教学内容1. 作品简介:《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祥子在北京城里挣扎求生的故事,通过祥子的命运折射出旧社会的黑暗和对人性的摧残。

2. 人物形象:祥子、虎妞、刘四、小福子等。

3. 情节梳理:祥子买车、失车、再买车、再失车的故事。

4. 主题探讨: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人性光辉与悲剧命运。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1)掌握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2)理解小说主题和社会现实意义。

2. 难点:(1)分析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2)探讨作品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悲剧色彩。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老舍先生及其作品《骆驼祥子》。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挖掘作品主题。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梳理小说情节,剖析人物性格。

5. 情感体验:学生分享阅读感悟,体会作品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悲剧色彩。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思考如何面对困境。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名著阅读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完成《骆驼祥子》的阅读,了解小说背景及相关评价。

2. 撰写读书笔记,分析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及原因。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小说主题的认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名著书目初中阅读教案

名著书目初中阅读教案

名著书目初中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骆驼祥子》,使学生了解作者老舍及其作品背景,理解小说主题。

2. 学生能够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语言风格,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学习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4. 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作品介绍:老舍及其作品《骆驼祥子》的背景知识介绍。

2. 人物分析:祥子、虎妞、刘四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形象刻画及其相互关系。

3. 情节梳理:小说主要情节的概括和分析。

4. 语言特色: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如北京话、口语、幽默等。

5. 主题探讨:对小说所反映的封建社会现象进行思考和讨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老舍及其作品《骆驼祥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指导:指导学生如何阅读长篇小说,如何把握人物形象、情节等。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人物形象、情节、语言特色等,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4. 写作练习:以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为对象,进行人物描写练习。

5.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进行主题讨论,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思考社会现象。

6. 总结评价:对学生的阅读、讨论、写作进行评价,总结教学成果。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通过阅读测试或问答题等形式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学生写作技巧的提高:通过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通过主题讨论评价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4. 学生对作品情感态度的变化: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评价学生对作品情感态度的变化。

五、教学资源1. 《骆驼祥子》原著:为学生提供阅读材料。

2. 老舍作品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老舍作品,拓宽阅读视野。

3. 相关论文、评论: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研究资料。

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六、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七、教学建议1. 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情节等,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材施教是昆体良的教学法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所理解的因材施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不同的方法教育个性不同的学生;二是发现、发展各个人的特长。
昆体良是教学中的量力性原则的最早倡导者。量力性要求避免两种情况:一是企图去做不可能做到的事,一是让学生放弃力能胜任的事去做不能胜任的事。昆体良也是最早提出反对体罚的教育家。
教学心理化。包括教学程序心理化、教学方法心理化、教学内容心理化。
裴斯泰洛齐把数目、形状和语言确定为教学的基本要素,而道德教育的基本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
四、康德
18世纪后半期德国思想家、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
《论教育》:康德在开篇即提出教育对于人的意义:“只有人是需要教育的生物。”人只有依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人性可以通过教育不断地改进,并逐渐达到配得上做人的状况。他进一步指出,只有人能教育人,换言之,即只有自身受过教育的人才能教育人。康德在《论教育》中就教育的价值、目的和意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尤其是对婴幼儿教育阐述得也比较细致。
《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是他的另一部著名作品,以书信体形式写成。本书在教育上的主要贡献表现在:试图从“心理化”的角度来阐述他的教学方法。他的成果与前人相比,他研究“教法”的方法是通过实践得出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纯粹思辨的产物。书中叙述了他的教学心理化理论和智育理论,包括要素教育论,直观性原则和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教育学说恢宏博大,它几乎涉及到教育领域中的所有重要问题。其中有关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国家应建立统一的学制;教育与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学前教育;妇女教育;身心和谐发展;德育的重要性;音乐教育的功能;教材的谨慎选择;对于算术、几何、天文等科学的高度重视;把培养心智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认识普遍、一般,认识规律性的知识,认识事物的本质提高到及其重要的地位上。所有这一些,至今仍然可供我们学习与借鉴。
六、福禄贝尔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以幼儿园命名自己开创的学前教育机构,并于1840年公布于世,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
《人的教育》一书集中阐述了关于儿童的发展和教育的理论。在总论中,他阐述了教育的一般原理,既提出了万物有神论,又强调了人的发展和教育适应自然的观点。
《幼儿园教育学》是一本关于幼儿园教育学思想的名著。
洛克认为,不能强迫儿童学习,不可把学习当作儿童的一种烦恼,反对教师用斥责和惩罚的方法去使学生注意。要启发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态应慈祥和蔼,使学生因此容易接受教导,热爱学习。
二、卢梭
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
《爱弥尔——论教育》是他在教育上的重要著作,被认为是继柏拉图的《理想国》之后西方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在教育史上引起了伟大的革命。该书在教育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分析了人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关系,论述了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自然进程,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为教育科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五、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他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研究上的卓越成就蜚声国外。《大教学论》、《母育学校》(1632)、《世界图解》(1650)是他重要的代表作。
《大教学论》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教学的范围,它实际上是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教学论部分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它讨论了教学的根本指导原则:自然适应性;各种教学原则、规则和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以及各科教学法。
育儿童的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应“效法自然”的原理,而且把儿童和青少年的胜利作为教育实施的依据之一。由于这一原理的提出与运用,亚里士多德便把教育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三、昆体良
古代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他的名著《雄辩术原理》被后人誉为“整个文化教育领域中古代思想的百科全书”。他是夸美纽斯以前西方历史上最杰出的教学法学者。
自然适应性。他认为,在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活动中存在着普遍的规律,一切好的教育、教学原则、规则、方法都受这种普遍规律支配,必须服从或适应这种普遍规律。
《世界图解》是一本有绘图的儿童教科书,一本百科全书,也是世界上第一本有图的教科书,是一本简化的语言入门,为年龄太小、不能学语言入门的小孩所写的。
《母育学校》是历史上第一部幼儿教育专著,也可称作历史上第一部家庭幼儿教育学。它对后来的幼儿教育家福禄培尔、蒙台梭利、杜威等都发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夸美纽斯指出,儿童天性好动,游戏是最适合儿童的活动方式。在《母育学校》的最后两章,夸美纽斯谈到了母育学校与小学的衔接问题。夸美纽斯认为,儿童进入公共学校(小学)能力的标志是:(1)该儿童是否真正获得在母育学校所应学会的东西;(2)他对问题是否有注意和辨别、判断的能力;(3)他是否有进一步学习的要求和愿望。
在教学中,他认为既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应该把实现教育目的与传授文化知识看作同一过程,学校的全部工作都应归结为“教育性教学”。他把教学过程划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4个阶段。
从教学角度出发,可以把教学分为单纯提示的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三种。
赫尔巴特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教育就是品格教育。
(教学内容是整个教案的主体部分,既体现出教学活动的逻辑程序,又要划分出若干环节或步骤,并考虑到它们的时间分配、具体方法的应用,相互间的衔接、过渡,以及教学过程与板书的协调等等,充分反应出教师教学设计思想,体现教师的教学经验和风格。)
第一章西方古代和中古时期
一、柏拉图:
古代希腊哲学家、教育家。他的《理想国》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教育理论著作,被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的三大里程碑之一,历来倍受重视。他认为教育的最高理想是造就哲学家。柏拉图所理想的哲学家的品格,也就是他所要培养的理想的人格——即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理想国》中关于教育、教学方法虽然着墨不多,但他提出的几个原则意见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寓教学于游戏,实际锻炼,考试。柏拉图是西方教育是上第一个提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方法之一的教育家。
一、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灵魂》、《政治学》等著作之中。他认为:良好的教育要顾及灵魂的各部分,并着重于灵魂的较高较优越的部分;教育必须顾到人的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有分别地加以对待。
五、赫尔巴特
19世纪德国教育家。《普通教育学》被视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他认为教育理论体系有两个基础,即伦理学和心理学。教育的目的应该依据伦理学。教育方法的确定必须依据心理学。
赫尔巴特指出,在进行教学前,首先必须对学生进行管理。但是这种管理并非要在儿童心灵中达到任何目的,而仅仅是要创造一种秩序。
福禄培尔认为,幼儿的读写教学应遵循激发兴趣、因势利导、直观教学、顺序渐进等原则,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从而在掌握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诱导出新的学习兴趣,使得学习过程持续进行。
课后作业
(是指根据教学目的及要求布置一定量的思考题和习题等。)
思考:谈谈读了《母育学校》之后的感想?
课后小结
(课后小结是教案执行情况的经验总结,目的在于改进和调整教案,为下一轮课讲授设计更加良好的教学方案。应全面审视教学过程,特别注意对意外发现、点滴收获、以及因个别疏漏而及时补充的方法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撰写。)
注:从第二页开始以课时或单元为单位编制,每节课或每个单元都要有教案。
第二章西方近代教育名著
一、洛克
17世纪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教育漫话》是洛克的教育代表作。全书的主题是论述“绅士教育”。洛克讲的绅士教育是指已夺得政权的英国资产阶级与新贵子弟的教育。他所倡导的绅士教育主要在家庭中,通过父母或他们所雇佣的家庭教师去实现。所以,他的绅士教育理论基本上属于一种家庭教育理论。在绅士教育中,洛克认为具有强健的体魄是前提条件,而德行是第一位的,教之德育,智育则处在一个较次要的地位。
福禄培尔是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立幼儿教育理论体系的人。他认为,儿童具有活动的本能、创造的本能、艺术的本能和宗教的本能,这四种本能是儿童内在的生命力量,是教育的依据。因此,教育就是促进儿童的自我活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艺术能力和崇尚神灵的品质。为促进儿童内在力量的和谐发展,教育必须依据儿童发展的阶段特点进行。将儿童身上所有的内在力量发掘出来。
在智力教育方面,康德认为,在知识、能力的培养上,要以学生的年龄为转移,不能把小孩看作大人,教育要遵循自然的原则,一切与自然的 目的相冲突的人为的办法都是有害的。教育应运用我们的各种感官的办法去锻炼我们的感官能力。康德的教育观基本是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他十分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重视心理功能的训练,至今对现代教育具有不少的启示意义。但康德的教育观也是建立在历史唯心主义和先验论基础之上的,对其后世的裴斯泰洛齐和赫尔巴特具有一定的历史影响。
三、裴斯泰洛齐
近代瑞士教育家。《林哈德与葛笃德》是一部小说体裁的教育著作。被公认为被裴斯泰洛齐的代表作,是他前半生所从事的社会改革、教育革新和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艺术表现。在这部著作里,作者着力塑造了一个名叫葛笃德的农村妇女的形象。她教子有方,又深明大义。书中阐述了裴斯泰洛齐建立新教育,兴办理想学校,改造社会的观点。
卢梭通过《爱弥尔——论教育》抨击了自古以来的传统教育观点,即教师、成人、书本中心化的教育,犹如天文学上的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你,整个欧洲教育思想为之振动,是人们看到了教育的新曙光。后来的康德的《论教育》也吸收了《爱弥尔》中的部分观点,裴斯泰洛齐的运动教育实践与理论也是以卢梭的自然教育为重要根据的。19世纪兴起的进步教育运动以及杜威的使用主义教育思想与之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按照福禄培尔的观点,幼儿期是真正教育的开始时期。应该建立一个以“发展幼儿活动本能和自我活动能力”的教育机构。
(1)让儿童在自由、自主的活动中发展。(2)让儿童在游戏中得到发展。他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快乐生活的源泉,也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的手段,但并非所有的活动和游戏都能达到这一目的,都具有启发儿童创造力的价值,所以要使儿童的游戏有教育的意义,就不能漫无目的,而必须对其内容和材料加以选择,并善加指导。(3)充分利用恩物,让儿童在操作恩物中获得发展。"恩物",即游戏和进行作业时用的玩具和材料,是上帝的恩赐物,是使人认识上帝的大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