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姜文导演和他作品的感悟
在对于姜文的电影艺术作出梳理和评价之前,我们首先要看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属于哪一个具体的年代和族群,以及,个性如何从共性中生长而出。
他是一个普通干部子弟。即不是高干,也不是高知,而是随着新中国建立出现的新阶层——“干部”的子弟。他们的父母在50~60年代因工作迁入北京,成为“新北京人”。他们生长在1960年代的红旗下,树立过完美世界的理想,也经历过血雨腥风的文革。贫瘠的物质世界、残酷的现实斗争和激动人心的伟大理想,构成了他和他们的心灵史。
从这些简单的履历中,可以找到姜文一些特点的根源,这些特点即属于他个人,也展现在他的作品中,特点是影片具鲜明的时代特色、充满雄性气息、所含信息量丰富深刻真实。
他是一个北京人。部队大院和胡同,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特征。姜文的成长环境,恰恰处于两者的交汇处。他热情,又理性;高傲,又朴实;自豪,又自卑;冲动,又克制。在这些共性较强的特点之外,姜文深深地依恋胡同,高调地称颂胡同,胡同中的一切,是支撑他精神世界的基石。二锅头、酱豆腐、猪头肉、片鞋、茶缸子、军大衣这些胡同旧物常常被提起,也不断出现在他的电影中。比起有些稍微见识些洋货便五体投地的人物来说,姜文坚持本位文化的态度,赢得了很多人的尊重。姜文的事业理想,实现在后来的电影银幕上。
谢飞导演对姜文的评价中有这样一句:“很有力量感”。
姜文的力量,不仅仅在于历经苦练,将自己从一个瘦弱的青年锻炼成了一个厚实汉子所表现出的毅力,更在于,他向电影创作的核心位置:导演,发起了挑战。并且不是上去坐一坐便罢了,而是全力要把自己的那一把打造成“金交椅”。
他要做不一般的电影。至今,姜文的导演作品只有4部,确实部部都不一般。从最卖座的,到最赔钱的;从犯规的,到开创新时代的……此时此刻,彼时彼刻。
《阳光灿烂的日子》台前幕后的故事,已经为人所熟知,一本《诞生》更记录足了剧组的故事。
许多年轻的朋友对于1990年代并不十分了解。那时节,传统的电影产业已经几乎走到了尽头,电影厂普遍亏损。民营公司还没有被允许进入电影业。新引进的好莱坞大片猛烈地侵占着大陆市场,摧枯拉朽。香港电影以合拍片的形式打入了大陆制造业和市场,带来了新的观念和模式——直到1997的到来令香港电影全面退潮,蛰伏十年重装上阵。大陆电影创作者中的相当部分,转而进入电视剧领域,创造出大陆电视剧的新时代,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姜文在这样一个微妙时刻跻身电影导演的行列,而不是依靠《北京人在纽约》的效应做电视剧大腕,以足谷翁自乐。仅这一点,其人便令人佩服。
那也是一个转型时代。旧观念正在退场但没有退净;新思维已经出现还没有深入人心;对历史的重述开始出现但还没有变作主流;和港台的合作广泛展开但没有全面融合;自我小资的电影群体正在形成。同时,电影市场仍旧在枯萎中,国产电影失了大多数希望。
在那样一个失落的时代,姜文拍摄的这部电影,成为阴霾中的一抹亮色。《阳光灿烂的日子》公映后,获得了各个方面的赞赏。从业界到观众,从官方到民间,从国内到金马、威尼斯、新加坡,喝彩声连连。这部电影不仅仅赢得了一系列奖
项,也收获了很不错的票房,令姜文志得意满,谋划再战。然而,正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埋下了日后问题的种子。
挑战题材禁区的成功,令他下一步步子迈得更大。敢破敢立,大破大立,在创作上寻求大胆突破,一切追求极致——几乎到了忽视客观创作条件的地步。然而,拍摄周期过长、使用胶片过多、预算花销过高的问题,被作品巨大的成功掩盖了。
因果造化,又一部在艺术上很有特色的姜文电影出现了,这就是《鬼子来了》。这部影片,在反思历史、主题立意、格调追求、工艺技术等方面均有较大突破,又一次证明了姜文的艺术才华。然而,由于在操作程序上违反了当时的电影管理条例,这部影片不能和观众见面,姜文也遭受了处罚。
不短的一段时间中,姜文不能执导筒,只好继续做一个表演者。于是,那个曾经创造许多经典形象的优秀演员,又开始展现自己的演技,创造出新的形象。只是,在这个阶段,并不是每一个角色都象前期那样令人称赞。
《太阳照常升起》的结构不算复杂,相似于以昆廷·塔伦蒂诺《低俗小说》为代表的若干后现代电影:整部电影分成几个段落,段落间存在一些因果关系,但整个逻辑对不上号,电影选择制造了这样一种错位的结构,逻辑看似连通,其实互相否定。《太阳照常升起》也是这样。黄秋生、姜文、陈冲、房祖名、周韵、孔维等人的人物逻辑关系是拧巴的,这种拧巴既是一种电影形态,也是一种世界观。
周韵是不是真疯?孔维和周韵是什么关系?姜文和黄秋生是什么关系?这
不是一部线性叙事的电影,很多情节其实完全可以理解为想象或者梦境,比如房祖名和孔维偷情,黄秋生上吊,陈冲探访黄秋生,姜文带着一帮孩子打猎,歌舞的新疆人,等等。这一切都可以解读为一种想象之物。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姜文就曾让马小军将自己主要的经历归入想象,那么在《太阳照样升起》这样一部具有意识流色彩的电影里,姜文更可以作如是说——他也没少给出标示,比如顺流而下的衣鞋、石头小屋、山顶上写着“尽头”的巨手、火车等等,这些和现实反差巨大的形象都是指示牌,不断提醒观众,别把这个电影当作情节剧看。这是个“作者电影”,这是个有意识流色彩的后现代电影。
但凡艺术作品,大约有几道门。第一道门是真实的描摹,第二道门是写其意,第三道门是打碎拼贴重组,第四道门是回归常形而彰其大意(纯粹个人之说,表述也不很准确)。第一道门,描摹现实,电影是个有力的工具,因为她的基本原理是“物质图像的复原”,大部分现实主义电影都可归入此类。第二道门,就是写意了,看似笔墨寥寥,仿佛毕加索的线条牛,其实留白和变形处更具深意,这个对照一些风格化的电影吧。第三道门,就是把现实提供的创作素材反着用、拧着用、毁坏了用,然后再重新组装,这就很有后现代的意味,对应那些后现代电影。第四道门,便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看似波澜不惊,其实山岳潜形。
以上四道门,并非简单的一个比一个高的比较法。每道门里都有自己的优秀作品,每道门里都有自己的创作原则。
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典型的第三道门里的电影,也就是一部具有后现代拼贴色彩的电影。我们看看姜文的创作,第一部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就属于第一道门里的活儿,真实地再现了当初那个年代的景貌,自然,这景貌也是经过了主观思维和记忆加工的。《鬼子来了》就是第四道门里的活计,看似又一次真实再现,其实是微言大义,黑色幽默,老辣辛酸。《太阳照常升起》就开始玩后现代了。这一玩,玩出了不少意思,也玩出了不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