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联合大学统计学期末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联合大学题目:影响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因素的分析

姓名:胡锋

学号:2013110444008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指导教师:康意

2013年6月8日

一、背景资料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有9.4亿,占全国人口70%。农村居民收入问题关系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 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从 1978 年的 133.57 元提高到 2013 年的8896元,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 但收入分配差距也在逐渐扩大 , 虽然目前分配差距仍处于警戒线之下 , 但已逼近警戒线 , 因而要高度重视农村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的问题。1978 的基尼系数虽然尚处于合理的区域内 , 但城乡收入差异仍在继续扩大。1978 年 , 城乡收入差距为216 : 1 ,2002年以来,我国城乡收入比一直在“3”以上,并在2007年和2009年扩大到了“3.33”,城乡收入差距的居高不下一度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民收入增长迅速,城乡收入比正在回落,城乡差距正在逐步走向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严重影响经济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农村居民收入过低,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因此,增加农村居民纯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势在必行。

1. 影响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主要因素有:

(1).财政支农支出。公共财政理论和实践表明,财政支农政策对于一国的农业增长至关重要。财政支农政策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财政支农政策是国家调控农业生产进而影响农民收入的一个基本工具;其二,财政支持能有效产品的外部性问题并具有规模经济的优势。

(2).人均GDP值。它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它是将一个国家核

算期内(通常是一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个国家的常住人口(目前使用户籍人口)相比进行计算,得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准。包括农村居民在内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可理解为农村居民纯收入增加。

(3).非农就业。由于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太低,农村中人地矛盾突出,进行农业生产成本高、收益低。农村居民投入第二第三产业有利于增加收入。城市化水平。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最主要的指标,由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伴随着城市化,经济社会分工逐渐细化,更多的人从事经济、政治、文化事业,能转移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纯收入。

(4).城市化水平:又叫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2.数据选取

数据选取1978到2013年的数据

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模型中用y表示

2.影响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因素:

1)财政支农支出,用X1表示

2)人均GDP值,用X2表示

3)非农就业系数,即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与就业总人数的比值,

用X3表示

4)城市化水平,即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用X4表示

5)其他因素,我们将由各种原因未考虑到的或者无法度量的因素归

入随机误差项,如农村居民信贷

1978—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影响因素的统计数据

表1:

年份农村居民

纯收入

(元)y

财政支农

支出(亿

元)x1

人均GDP

值(元)

x2

非农就业系

数(二三产业

就业人数/就

业总人数)x3

城市化水

平(城镇

人口/总

人口)x4

1978 133.6 76.95 381 0.295 0.179 1979 160.2 89.97 419 0.302 0.19 1980 191.3 82.12 463 0.313 0.149 1981 223.4 73.68 492 0.319 0.202 1982 270.1 79.88 528 0.319 0.211 1983 309.8 86.66 583 0.329 0.216 1984 355.3 95.93 695 0.36 0.23 1985 397.6 101.04 858 0.376 0.237 1986 423.8 124.3 963 0.391 0.245 1987 462.6 134.16 1112 0.4 0.253 1988 544.9 158.74 1366 0.406 0.258 1989 601.5 197.12 1519 0.4 0.262 1990 686.3 221.76 1644 0.399 0.264 1991 708.6 243.55 1893 0.403 0.269 1992 784 269.04 2311 0.415 0.274 1993 921.6 323.42 2998 0.436 0.28 1994 1221 399.7 4044 0.457 0.285 1995 1577.7 430.22 5046 0.478 0.29 1996 1926.1 510.07 5846 0.495 0.305

1997 2090.1 560.77 6420 0.501 0.319 1998 2162 626.02 6796 0.502 0.334 1999 2210.3 677.46 7159 0.499 0.348 2000 2253.4 766.89 7858 0.5 0.362 2001 2366.40 917.96 8622 0.5 0.377 2002 2475.60 1102.7 9398 0.5 0.391 2003 2622.20 1134.86 10542 0.509 0.405 2004 2936.40 1693.79 12336 0.531 0.418 2005 3254.90 1792.4 14185 0.552 0.43 2006 3587 2161.35 16500 0.574 0.439 2007 4140.36 3404.7 20169 0.592 0.45 2008 4761 5955.5 22674.9 0.604 0.459 2009 5176.9 7253.1 23111.8 0.619 0.47 2010 5919 8579.7 29524 0.633 0.483 2011 6977 10408.6 35198.6 0.652 0.499 2012 7917 15000 38354 0.664 0.52 2013 8896 13000 42538 0.675 0.537 (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