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7、2静电现象》教案

合集下载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学习共同体7.2静电现象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学习共同体7.2静电现象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学习共同体7.2静电现象一、教学内容1. 静电的产生:介绍摩擦起电的原理和条件,以及静电荷的产生。

2. 静电现象的表现:介绍静电感应、静电吸附、静电放电等现象。

3. 静电的利用和防止:介绍静电的利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以及静电的防止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静电的产生和表现,掌握摩擦起电的原理和条件。

2. 能够运用静电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3. 了解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静电现象的产生和表现,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2. 教学重点:摩擦起电的原理和条件,静电现象的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和玻璃棒、毛皮和橡胶棒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衣服上的静电、梳子梳头发时的静电等,引起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静电的产生,讲解摩擦起电的原理和条件。

3. 实验演示:用丝绸和玻璃棒、毛皮和橡胶棒进行摩擦起电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静电的产生。

4. 知识讲解:讲解静电现象的表现,如静电感应、静电吸附、静电放电等。

5.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静电现象,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让学生了解静电的利用。

6.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静电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7. 知识拓展:介绍静电的防止方法,如使用抗静电材料、保持室内湿度等。

六、板书设计1. 静电的产生:摩擦起电原理、条件。

2. 静电现象的表现:静电感应、静电吸附、静电放电。

3. 静电的利用: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4. 静电的防止:抗静电材料、保持室内湿度等。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摩擦起电的原理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答案:摩擦起电的原理是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束缚能力强的物质得电子而带负电,束缚能力弱的物质失电子而带正电。

2. 题目二:请举例说明静电的利用。

苏科版物理 7.2静电现象 教学案

苏科版物理 7.2静电现象 教学案

苏科版物理7.2 静电现象教学案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是通过静电现象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静电的产生、传播和利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目标:1. 知道静电的产生和传播原理;2.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静电实验;3. 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与重点:1. 静电的产生和传播原理;2. 静电实验的操作和现象的解释。

教具与学具准备:1. 实验仪器:验电器、电荷发生器、丝绸和毛皮;2. 教学辅助工具:PPT、黑板、粉笔。

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头发时产生的静电,引发学生对静电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静电的产生原理,即电荷的转移,以及静电的传播方式,即通过空气或介质传播。

3. 实验演示:使用验电器、电荷发生器、丝绸和毛皮进行实验,展示正负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

4.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静电现象,学会使用实验仪器。

5. 讨论交流:学生分享实验心得,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活动重难点:1. 静电的产生和传播原理;2. 静电实验的操作和现象的解释。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思考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静电现象;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探索更多静电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静电的产生、传播和利用,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激发对物理的热爱和好奇心。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引入环节的生活实例:我选择了塑料梳子梳头发时产生的静电现象作为引入环节,这是因为这个现象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

在实际操作中,我会亲自演示这个现象,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静电的产生,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静电现象。

2. 讲解环节的静电原理:在讲解环节,我会详细介绍静电的产生原理,即电荷的转移,以及静电的传播方式,即通过空气或介质传播。

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 《7.2 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教案(1)

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 《7.2 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教案(1)
难点:根据实验推理出物体相互摩擦所带的电荷只有两种。
教具
塑料尺、玻璃棒、丝绸、毛皮、橡胶棒、小纸屑、饮料瓶
教师活动及方式
学生活动及方式
学情分析:
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会听到啪啪声;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每一个学生都会经历过。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的探究。本节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而又概括的。这些认识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闪电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回答: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学生自主总结
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知识连贯,采用问题链的设计,层层递进,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如何分析问题,能够构建出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完成实验并得出结论;
2、教学活动丰富,以学生分组实验为主,所有的实验结论由学生通过实验自主获取,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学资源从学生中获取,课前找本班学生录制教学视频,较之常规的教学视频,更具亲和力和说服性;
3、从上至下捋细塑料丝的课堂演示效果不佳,主要由于手不够干燥,改进方案:用毛皮代替湿润的手完成实验,增强实验效果。
老师要强调是吸还是粘?
引导学生分析:经过摩擦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的物体,我们就说它带了电。这种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过渡:刚才我们发现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那么老师给一个问题让大家思考,那么两个带电体之间相互靠近也能否发生作用?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七章《二静电现象》(期中的自我检测)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七章《二静电现象》(期中的自我检测)

教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二静电现象》(期中的自我检测)一、教学内容1. 静电的产生:通过摩擦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产生静电。

2. 静电现象的观察:包括静电吸引和排斥现象,以及静电放电现象。

3. 静电的防止和利用:了解静电的防止方法,如接地、使用抗静电材料等;以及静电的利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静电的产生、观察和解释静电现象。

2. 掌握静电的防止和利用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静电的产生、静电现象的观察和解释,以及静电的防止和利用。

难点:静电现象的观察和解释,以及静电的防止和利用方法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塑料尺、毛皮、气球等)。

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一位学生用塑料尺摩擦头发,观察塑料尺是否会吸引碎纸片。

2. 知识讲解:讲解静电的产生、静电现象的观察和解释,以及静电的防止和利用。

3. 实验演示:进行静电实验,如摩擦起电实验、静电吸引和排斥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观察静电现象。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包括课本练习题和实验报告。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静电现象1. 静电的产生:摩擦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2. 静电现象的观察:吸引和排斥现象,静电放电现象。

3. 静电的防止:接地、使用抗静电材料等。

4. 静电的利用: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2. 完成实验报告册上的实验题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让学生深入了解静电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如静电复印、静电喷涂等,并探讨静电的潜在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知识讲解、实验演示、随堂练习等环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了静电的产生、静电现象的观察和解释,以及静电的防止和利用。

八年级物理下册7.2静电现象教案新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7.2静电现象教案新版

7.2《静电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知道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知道原子的结构;知道摩擦起电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2.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解释静电现象、认识正负电荷三、教学资源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四、教学设计自主空间一、摩擦起电1.引入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如: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再如:用头发摩擦过的塑料尺靠近纸屑,纸屑会怎样?----纸屑被吸引了.纸屑为什么能被吸引呢?2.体验静电现象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即:经过摩擦的绝缘体能吸引轻的物体,用这种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还有哪些?二、认识电荷1.不一样的电荷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小组探究活动7.5: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结论:自然界仅有两种电荷,一类是正电荷,另一类是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活动: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气球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三、原子构成初步及对摩擦起电的解释1.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认识了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3.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只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四、小结1.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2.电子的发现及原子的构成;3.摩擦起电的实质.五、作业www 第一题五、教学反思中考物理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常温(15℃)下,空气中的声速大于水中的声速B .“蒙面歌王”节目中观众是通过音调猜出歌手的C .声呐利用次声波可以确定鱼群位置和海水深度D .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答案】D【解析】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常温(15℃)下,空气中的声速小于水中的声速,故A 错误;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不同的发声体,音色一般不同,所以,“蒙面歌王”节目中观众是通过音色猜出歌手的,故B 错误;超声波具有较强的穿透性,并且能够传递信息,所以声呐是利用超声波确定鱼群位置和海水深度的,故C 错误;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 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涉及声速、音色的理解、超声波的应用、以及减弱噪声的途径,属于基础题,难度不大.2.将重为G 的物体挂于弹簧测力计下,使它们以速度 v 1,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再将该装置从静止开始向上做加速直线运动,直至速度大小达到v 1.若v 1>v 1,已知两次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F 1、F 1,若不计空气阻力,则A .F 1可能大于GB .F 1一定大于GC .F 1一定大于F 1D .F 1一定等于F 1【答案】B【解析】物体以速度1v 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受重力和弹簧测力计拉力,根据二力平衡:1G F =物体以速度2v 向上做加速直线运动时,受重力和弹簧测力计拉力,根据运动和力的关系可知2F G >,所以21F F >故选B .3.下列主要利用电磁波来工作的用电器是A .手机B .电风扇C .电烤火炉D .电视机【答案】A【解析】生活中广泛的应用电磁波来传递信息,手机是利用电磁波来完成信号的接收和发射,故A 符合题意;电风扇和电烤火炉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的,故BC不符合题意;电视机工作时把电能转化成声和光,不是利用电磁波工作的,故D不符合题意。

八年级物理下册7.2《静电现象》教案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7.2《静电现象》教案苏科版

课题:静电现象班级:姓名:学号【教学目标】1.道德目标:2.情智目标:①感情目标:②认识目标:(1)知道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2)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能对摩擦起电现象做初步的解释(3)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教学过程】(一)感情调节:梳子梳过头发后能吸引碎纸片(二)互阅作业(可穿插“互帮”与“释疑”)(三)自学与互帮1.自学内容一:P28 观察教材中7—10和7—11自学方法:科学家研究发现,分子是由构成的。

由不同构成的分子称为化合物分子,如水分子是由两个和一个构成的;由相同构成的分子称为单质分子,如由构成的金刚石就是一种单质。

2.自学内容二:P28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自学方法:(1)动手实验:将圆珠笔的笔杆与头发摩擦后靠近碎纸屑写出你观察到的现象:。

(2)经摩擦过的绝缘体能够吸引,人们就说它带了“”,或者说带了,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

(3)演示实验:实验1:如图7—13(a)所示,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你观察到它们之间发生的现象是相互;实验2:如图7—13(b)所示,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你观察到它们之间发生的现象是相互;实验3:如图7—13(c)所示,将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靠近时,你观察到它们之间发生的现象是相互;(4)释疑: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起电的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

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吸引,必定跟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排斥;凡是跟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吸引,必定跟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排斥。

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5)阅读教材P29最后两个自然段,完成下列填空:①两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电荷,可用“”号表示;用皮毛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为电荷,可用“”号表示。

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2、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2、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静电的产生原因及其基本性质;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静电的产生原因、静电的吸附作用和屏蔽作用;2. 教学重点:静电的产生原因、静电的吸附作用和屏蔽作用,以及静电的利用和防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和毛皮、气球、塑料尺等);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静电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静电现象;2. 知识讲解:讲解静电的产生原因、静电的吸附作用和屏蔽作用;3. 实验演示:用丝绸和毛皮摩擦过的气球吸引纸屑,让学生直观地看到静电的吸附作用;4. 课堂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静电的屏蔽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5. 知识拓展:介绍静电的感应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静电的利用和防止;6.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解释静电复印的原理;8. 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单,并思考如何利用和防止静电。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静电的产生原因、静电的吸附作用、静电的屏蔽作用,以及静电的利用和防止。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 实验报告单: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静电的吸附作用和屏蔽作用;2. 思考题:如何利用和防止静电?请举例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2.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有关静电的资料,举办小型科普讲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设计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物理知识。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物理学习中取得进步。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验演示实验演示环节是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来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静电现象。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设计几个简单的实验来展示静电的产生、吸附作用和屏蔽作用。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静电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静电的产生:介绍摩擦起电的原理,解释不同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导致电子转移产生静电。

2. 静电现象:分析静电感应、静电吸附等现象,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理解静电的正负性。

3. 静电的利用和防止:介绍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同时讲解如何防止静电带来的危害,如静电击穿、火灾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的产生原理,知道不同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掌握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增强学生的物理安全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静电的产生原理,静电现象的解释。

2. 教学重点: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丝绸和毛皮、塑料尺、气球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生活中遇到的静电现象,如脱衣时产生的电火花、梳理头发时头发粘在一起等。

2. 讲解静电的产生原理:通过丝绸和毛皮摩擦实验,解释摩擦起电的原理,说明不同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

3. 分析静电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的静电现象,如塑料尺带电、气球吸引纸片等,解释静电感应、静电吸附等现象。

4. 讲解静电的利用和防止:介绍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同时讲解如何防止静电带来的危害,如静电击穿、火灾等。

(1)摩擦起电的原理是什么?(2)为什么不同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3)请举例说明静电现象。

(4)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如何防止静电带来的危害?6.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与静电现象相关的题目,如静电吸附现象的应用。

7. 板书设计:静电现象1. 静电的产生:摩擦起电2. 静电现象:静电感应、静电吸附等3. 静电的利用: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4. 静电的防止:静电击穿、火灾等8. 作业设计:(2)请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个关于静电的小实验。

苏科版八下物理7.2静电现象教案

苏科版八下物理7.2静电现象教案

苏科版八下物理 7.2静电现象教案我设计这节苏科版八下物理7.2静电现象的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表现和应用。

我希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和表现,理解静电现象的本质,以及掌握一些静电现象的应用。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和表现,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的本质。

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一些塑料尺、气球、毛皮等物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观察和体验静电现象。

活动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静电现象的产生,引起他们的兴趣。

2. 讲解:我会用塑料尺和气球做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到静电现象的表现,然后我会解释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3. 实践:让学生自己用毛皮和气球做一个实验,观察和体验静电现象。

活动重难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和表现,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的本质。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我会让学生反思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和实践,思考他们是否理解了静电现象的产生和表现,以及静电现象的应用。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材料,让他们在课后进一步学习和探索静电现象。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静电现象,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节苏科版八下物理7.2静电现象的课时,我发现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讲解环节中的塑料尺和气球实验是一个重点细节。

我会用塑料尺和气球做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到静电现象的表现,然后我会解释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重点讲解静电的产生原理,包括电子的转移和电荷的积累。

我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的本质。

同时,我还会强调一些重要的概念,如电荷、正负电荷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观念。

然后,实践环节让学生自己用毛皮和气球做一个实验,观察和体验静电现象。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2静电现象-学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2静电现象-学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2 静电现象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主要涉及静电现象。

具体内容包括:1. 静电的产生:通过接触和分离两种不同的材料,产生静电。

2. 静电的显现:静电荷在导体上的分布,静电荷在绝缘体上的分布。

3. 静电的利用和防止:静电的利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静电的防止如接地、使用抗静电材料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静电的产生和显现。

2. 掌握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静电的产生和显现,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2. 教学重点:静电的产生和显现,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和毛皮、气球、塑料尺、验电器等)。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塑料尺摩擦起电,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 理论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静电的产生和显现,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3. 实验演示:进行一些静电实验,如丝绸和毛皮摩擦起电,验电器检验电荷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静电现象。

4. 随堂练习:针对讲解的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防止方法,分享彼此的看法。

六、板书设计:1. 静电的产生:接触和分离两种不同的材料。

2. 静电的显现:导体上的电荷分布,绝缘体上的电荷分布。

3. 静电的利用: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4. 静电的防止:接地、使用抗静电材料等。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静电的产生和显现。

2. 举例说明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3.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静电的产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静电的产生和显现,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调查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喷涂、静电除尘等,了解静电的实际应用价值。

7、2静电现象(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物理八年级下册苏科版

7、2静电现象(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物理八年级下册苏科版

7、2静电现象(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物理八年级下册苏科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掌握静电的产生原理,以及学会利用和防止静电。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难点与重点方面,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静电的产生原理和掌握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静电现象。

我会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课题。

我会拿一个塑料尺,用手摩擦后靠近气球,观察塑料尺和气球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会发现,当塑料尺靠近气球时,气球会被吸引。

这时,我会提问:“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从而引出静电现象的讨论。

接着,我会向学生解释静电的产生原理。

我会用毛皮和丝绸摩擦一个气球,然后用塑料尺靠近摩擦过的气球,让学生观察到塑料尺和气球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这个实验,我会向学生讲解摩擦起电的原理,以及正负电荷的产生。

在学生理解了静电的产生原理后,我会进行第三个活动。

我会让学生分组,每组用铅笔和气球进行实验。

学生需要用铅笔尖接触气球,观察气球是否会被吸引。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够了解到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即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在学生掌握了静电的利用方法后,我会进行第五个活动。

我会让学生思考如何防止静电的积累。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和实验,了解到防静电的方法,如使用抗静电材料、增加湿度等。

在活动过程中,我会时刻关注学生的操作和思考情况,以便在必要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在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环节,我会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实验,观察和记录静电现象,以加深对静电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这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静电现象的基本知识,了解静电的产生原理和利用方法,以及学会防止静电的积累。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能够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对物理学的兴趣。

苏科初中物理八下《7.2静电现象》学案

苏科初中物理八下《7.2静电现象》学案

苏科初中物理八下《7.2静电现象》学案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成因、特点和应用,提高他们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静电现象的成因、特点和应用;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静电实验;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静电现象的奥秘;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静电现象的成因、特点和应用;难点:静电现象的产生机制和实验操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如验电器、电荷发生器等);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单。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静电现象的实例,如塑料棒吸引纸屑、毛皮摩擦气球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简要讲解静电现象的成因、特点和应用,让学生对静电现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 实验:分组进行静电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现象,如验电器、电荷发生器等实验仪器的使用,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4. 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静电现象的产生机制,如电子的转移、电荷的相互作用等,提高他们的思考力。

5. 练习: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巩固他们的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静电现象的成因、特点和应用;难点:静电现象的产生机制和实验操作技巧。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进行静电现象的探究活动,如自制验电器、观察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同时,可以结合其他学科,如化学、生物学等,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静电现象的产生机制和实验操作技巧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我在教学活动中特别关注了这两个方面的细节,并进行了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 7.2 静电现象 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 7.2 静电现象 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复备栏复备栏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2.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也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3.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能利用原子构成的知识对摩擦起电现象做初步的解释。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媒体:教 学 过 程一、预习交流:二、互动突破:(一)物质的微观世界1.预习先知:分子 (是/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它是由 构成的。

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 分子,由相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 分子。

2.化合物分子和单质分子,你能分别举例说明吗?(二)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1.活动7.4 摩擦起电(1)交流一下课前预习中“做一做”:用塑料直尺快速摩擦头发几下后,靠近纸屑,看到了什么现象?(2)观察老师演示:用干燥的丝绸摩擦有机玻璃棒(或者用干燥的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将此棒靠近纸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3)小结:①经摩擦过的绝缘体能够吸引 ,就说它带了“ ”,或者说带了 。

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 。

②通过摩擦起电实验,你认为原子 (可以/不可以)再分(提示:分子和原子都呈电中性,即不带电)。

2.活动7.5 两种电荷(1)猜一猜:通过摩擦使物体所带的电,它们的性质是否都相同呢?(2)看一看:①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②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③将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看到什么 现象?(3)分析与论证:由实验现象可知:①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的性质是 (相同/不同)的;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的性质是 (相同/不同)的。

②同种电荷相互 (排斥/吸引),异种电荷相互 (排斥/吸引)。

(4)信息快递:①富兰克林提出:把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把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并一直沿用至今。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 静电现象》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 静电现象》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 静电现象?教案【学习过程】摩擦起电用枯燥的丝绸摩擦有机玻璃棒,然后将此棒靠近纸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怎样判断物体带电两种电荷1.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2.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3.将一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一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上述现象说明:原子构成初步及对摩擦起电的解释例1.用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

带电物体可以轻小物体。

例2.摩擦起电的本质是〔〕A.正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B.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C.摩擦产生了等量的质子和中子D.摩擦产生了电子例3.电视机的玻璃荧光屏外表上经常吸附很多的灰尘,其主要原因是〔〕A.灰尘的自然堆积B.玻璃有较强的吸附灰尘才能C.电视机工作时屏外表温度较高而吸附空气中灰尘D.电视机工作时屏有静电而吸附灰尘例4.验电器的工作原理,验电器的作用是。

【当堂训练】1.同种电荷互相______(吸引/排挤);异种电荷互相_______(吸引/排挤).2.带电体吸引____________,如塑料小球,通草球等.3.毛皮与塑料尺摩擦,由于毛皮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才能较弱,所以结果是()A.塑料尺得到电子带负电B.塑料尺失去电子带正电C.毛皮得到电子带负电D.毛皮失去电子带负电4.带电物体同种电荷互相排挤,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去靠近一个轻小物体,发生如下图的情景,那么该轻小物体的带电情况是〔〕A.一定带正电B.一定带负电C.不一定带电D.一定不带电5.知道了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所组成,知道了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所组成,就能解释物体的带电与不带电。

一个物体没有带电,是因为〔〕A.物体内部没有电荷B.物体内部原子个数与电子个数相等C.物体内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2静电现象-教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2静电现象-教案

教案: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7.2 静电现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主要讲述静电现象。

具体内容包括:1. 静电的产生:通过接触和分离两种不同的材料,产生静电。

2. 静电的吸附: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3. 静电的屏蔽:金属导体对静电的屏蔽作用。

4. 静电的消除:通过接地的方法消除静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的产生、吸附、屏蔽和消除等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静电的产生和静电的吸附现象的解释。

2.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静电的消除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和毛皮、气球、塑料尺、纸屑等)。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脱衣服时产生的静电,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静电的产生、吸附、屏蔽和消除等现象,结合实验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漆等。

六、板书设计1. 静电的产生接触:两种不同材料接触后,电子转移分离:接触后分离,产生静电2. 静电的吸附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3. 静电的屏蔽金属导体对静电的屏蔽作用4. 静电的消除通过接地的方法消除静电七、作业设计1. 描述静电的产生过程。

2. 解释为什么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3. 举例说明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4.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静电的屏蔽现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引导学生关注静电现象,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静电的产生、吸附、屏蔽和消除等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023-2024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7.2静电现象教案

2023-2024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7.2静电现象教案

教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7.2 静电现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二节《静电现象》。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 静电的产生:介绍摩擦起电的原理和条件,解释不同物质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导致在摩擦过程中产生静电。

2. 静电现象的观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塑料吸尘器、橡胶手套等,观察和理解静电现象。

3. 静电的利用和防止:介绍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复印、静电除尘等,以及如何防止静电带来的不便。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和条件,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

2. 能用所学知识解释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静电的产生和静电现象的观察。

2. 教学重点:摩擦起电的原理和条件,静电的利用和防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塑料吸尘器、橡胶手套等)。

2. 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塑料吸尘器吸附灰尘,引起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a. 讲解摩擦起电的原理,解释不同物质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导致在摩擦过程中产生静电。

b. 讲解静电现象的观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认识静电现象。

3.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静电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 知识应用:讲解静电的利用和防止,如静电复印、静电除尘等,以及如何防止静电带来的不便。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摩擦起电的原理:不同物质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静电现象的观察:塑料吸尘器、橡胶手套等静电的利用:静电复印、静电除尘等静电的防止:接地、使用抗静电产品等七、作业设计1. 描述摩擦起电的原理和条件。

2. 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

3. 解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复印、静电除尘等。

7.2静电现象教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7.2静电现象教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7.2 静电现象教案 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静电现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静电现象的基本原理。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静电实验。

3. 能够分析静电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静电现象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

难点: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仪器、教学课件。

2. 学具:实验报告册、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静电现象的实例,如塑料棒吸引纸片、头发吸引铁屑等,引起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兴趣。

2. 理论知识讲解:介绍静电现象的定义、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如摩擦、湿度、材料等。

3. 实验操作:a.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配备实验仪器。

b. 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c.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

4. 结果展示与分析:a. 每组学生报告实验结果。

b.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与理论知识之间的关系。

5. 课后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静电现象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

难点: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静电现象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掌握。

在实验操作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但在理论知识的理解上,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解释。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静电现象的专题研究,如静电的应用、静电的防止等,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我选择了多媒体展示静电现象的实例,通过生动的图像和现象,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对静电现象的好奇心。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2静电现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2静电现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2静电现象教案设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静电现象的基本知识,包括摩擦起电、静电吸附等。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静电现象的存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静电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掌握静电的产生和消失方法,学会用绝缘体和导体进行静电实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方法。

2. 教学重点:掌握静电实验的操作方法和观察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尺、毛皮、金属棒等)。

2.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表格。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静电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如摩擦起电、静电吸附等,引导学生关注静电现象。

2. 讲解:讲解摩擦起电的原理,介绍静电的产生和消失方法。

3. 实验:进行摩擦起电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现象,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5.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掌握静电实验的操作方法和观察现象。

2. 活动难点:摩擦起电的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方法。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静电现象的基本知识。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调查生活中静电现象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注重了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亲身体验静电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几个重点和难点,下面我将进行解析。

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摩擦起电的原理,以及如何进行静电实验。

7.2静电现象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7.2静电现象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7.2静电现象教案 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7.2静电现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静电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传播和利用,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掌握静电的传播规律,了解静电的利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静电的传播规律,静电的利用。

难点:静电的产生机制,静电的传播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尺、毛皮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静电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静电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理论讲解:讲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静电的传播规律,静电的利用。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静电现象,验证静电的传播规律。

6.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静电现象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静电的传播规律,静电的利用。

难点:静电的产生机制,静电的传播规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静电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实验操作和分析讨论方面还需要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增加实验操作的时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探究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我选择了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因为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静电现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7.2静电现象集体备课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7.2静电现象集体备课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 7.2静电现象集体备课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设计这节静电现象的集体备课教案有着非常明确的设计意图。

我希望通过这个教案,让孩子们能够了解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这节静电现象的集体备课教案中,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幼儿们了解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这节静电现象的集体备课教案中,我们认为教学难点是让幼儿们理解静电现象的本质,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来观察和验证静电现象。

而教学重点则是让幼儿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活动过程中,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引入静电现象。

我们将一个气球放在一块毛皮上,然后用塑料尺敲打气球,使气球带电。

幼儿们可以观察到气球被吸引到塑料尺上,这就是静电现象的一种表现。

接着,我们让每个幼儿都尝试自己用毛皮和气球来制造静电,并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这样,他们就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静电现象的本质,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

在活动的重难点部分,我们重点让幼儿们理解静电现象的本质,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来观察和验证静电现象。

同时,我们也重点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部分,我们认为这节静电现象的集体备课教案非常成功。

幼儿们不仅能够了解到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还能够通过实验来观察和验证静电现象,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

同时,我们也通过这个教案,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我们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幼儿们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

对于静电现象的引入和实践操作的安排是一个重点。

我通过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幼儿们用气球和毛皮来制造静电,并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这样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静电现象的本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7、2静电现象》教案
1.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2.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知道通过摩擦的方式能让物体带电.
3.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及两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4.了解用原子构成去解释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没有产生新的电荷
【课前预习】
1.分子是由构成的
2.什么是摩擦起电
你知道摩擦起电的原理么?(认真阅读课本第31页)
3.电荷分为和
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
【学习过程】
摩擦起电
用干燥的丝绸摩擦有机玻璃棒,然后将此棒靠近纸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
.
怎样判断物体带电.
.
两种电荷
1.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2.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3.将一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一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
看到什么现象?
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上述现象表明:
1.。

2.。

原子构成初步及对摩擦起电的解释
例1. 用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

带电物体能够轻小物体。

例2.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A.正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B.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C.摩擦产生了等量的质子和中子
D.摩擦产生了电子
例3.电视机的玻璃荧光屏表面上经常吸附很多的灰尘,其主要原因是()A.灰尘的自然堆积 B.玻璃有较强的吸附灰尘能力
C.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温度较高而吸附空气中灰尘
D.电视机工作时屏有静电而吸附灰尘
例4.验电器的工作原理,验电器的作用是。

【当堂训练】
1.同种电荷相互______ (吸引/排斥);异种电荷相互_______ (吸引/排斥).
2.带电体吸引____________,如塑料小球,通草球等.
3.毛皮与塑料尺摩擦,由于毛皮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所以结果是( )
A. 塑料尺得到电子带负电
B. 塑料尺失去电子带正电
C. 毛皮得到电子带负电
D.毛皮失去电子带负电
4.已知带电物体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去靠近一个轻小物体,发生如图所示的情景,则该轻小物体的带电情况是()
A. 一定带正电
B. 一定带负电
C. 不一定带电
D.一定不带电
5.知道了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所组成,知道了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所组成,就能解释物体的带电与不带电。

一个物体没有带电,是因为()
A.物体内部没有电荷
B.物体内部原子个数与电子个数相等
C.物体内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
D.物体内原子核的正电荷数与一个电子所带负电荷数相等
6、三个用绝缘线悬挂着的轻质小球,其中任意两个球靠近时,都相互吸引,这三个球的带电情况是()
A.三个都带正电
B.两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
C.一个带正电,两个不带电
D.一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一个不带电
【课后提升】
1. 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_______就会转移至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_______而带_____,得到电子的物体因_____________而带_________。

可见,摩擦起电不是,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毛皮与硬橡胶棒摩擦,毛皮_______________电子,而带________电,硬橡胶棒_____电子,而带________电。

绸子与玻璃棒摩擦,绸子_________电子,而带________电,玻璃棒____________电子,而带________电。

3. A、B、C、D四个带电体,已知A排斥B,C吸引A,D排斥C,如果D带正电,那么带负电的一定是()
A. A和C
B. A和B
C. B和C
D. A、B和C
4. 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动。

关于这个现象,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塑料梳子经摩擦带上了电荷
B. 塑料梳子是不会带电的
C. 塑料梳子带电,能吸引头发,所以头发可以随梳子飘动
5.把两个原来都不带电的绝缘物体相互摩擦,可能出现的情况是()A.两个物体带等量的正电荷B.两个物体带等量的负电荷
C.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D.两个物体带等量的异种电荷
6.摩擦起电说明( )
A.原子由带电的部分组成B.原子体积很小
C.分于是由原子组成的D.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的
7.用毛皮摩擦过的塑料尺能吸引纸屑,如图6所示,此现象说明()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B.分子间存在着吸引力
C.分子是带电的粒子 D.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8、(如下图),
你看到什么结果?为什么?
【中考连接】
1.(2012•广西玉林)在“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定小石块密度”的探究实验中:(1)某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①把天平放在水平亮面上;②将游码移至天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把待测小石块放在天平的左盘中.在右盘中增减码码并移动游码直至天平横梁平衡,记下小石块的质量;④将小石块用细线拴住后,慢慢浸没到量筒里的水中(水未溢出),记下水面对应的刻度值V;⑤根据测得的数据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ρ.
以上设计在②、③之间和③、④之间缺少两个重要步骤和某个需要测量的物理量,请详细叙述缺少的操作过程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并加注字母。

在②、③之间加入的步骤:;
在③、④之间加入的步骤:。

(2)用测得的物理量字母表示该小石块的密度ρ=。

(1)他的实验步骤是:(用相关字母表示出所测的物理量)
①;②;③。

(2)如果用V0表示一瓶原装酱油的体积,则计算酱油密度的表达式是。

(3)实验后杨浩同学分析到:即使瓶上标注的体积非常准确,以上方法由于
的原因仍会给实验带来较大的误差。

如果要进一步减小测量误差,则只需将空瓶换成即可。

附件1:律师事务所反盗版维权声明
附件2:独家资源交换签约学校名录(放大查看)
学校名录参见:/wxt/list.aspx?ClassID=30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