糌粑做法
藏族糌粑的做法
藏族糌粑的做法
藏族糌粑是一道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美食,下面介绍一下它的制作方法。
首先,准备好所需的材料:青稞粉、热水。
接着,取适量的青稞粉放入一个容器中,慢慢倒入适量的热水,并边倒水边用筷子搅拌均匀,直到形成一个湿润的面团。
注意,要根据个人口味和面团的湿度适量调整水的用量。
然后,将面团放置在一个平整的案板上,用手揉搓面团,使其更加柔软和有弹性。
这个过程需要反复揉搓,直到面团变得光滑且不粘手为止。
接着,将面团分割成小块,每个小块大小约为一个鸡蛋大小。
然后,用手将小块面团搓成圆形的糌粑团,注意要使团体均匀。
然后,在一口锅中放入足够的清水,煮沸。
当水沸腾后,将准备好的糌粑团放入锅中,并用勺子轻轻搅动,以防粘连。
接下来,用中小火煮糌粑团,直到它们变得浮起来并且看起来充分煮熟。
整个煮的过程大约需时10到15分钟。
最后,用漏网将煮熟的糌粑团捞出,并用冷水冲洗一下,以去除表面的粘性。
然后,将其沥干,装盘即可食用。
这样,美味的藏族糌粑制作完成。
食用时,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搭配酥油茶等传统藏族饮品一起享用。
糌粑(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GB 2992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
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
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23号《食品标识管理规定》
3 术语
糌粑:糌粑是藏族牧民传统主食之一。"糌粑"是炒面的藏语译音。
4 技术要求
水分,g/100g
项目
表 2 理化指标
指标
≤
8.5
4.4 有害物质限量
Q/ZXYZ0001S—2018
检验方法 将样品置于白瓷盘 中,在自然光下观察色泽 和状态,检查有无异物。 闻其气味,用沸水冲调成 汤茶后品尝其滋味。
检验方法 GB 5009.3
应符合表3的规定。
项目 总砷(以 As 计),mg/㎏ 铅(以 Pb 计),mg/㎏ 黄曲霉素 B1,μg/kg
糌粑
Q/ZXYZ0001S—2018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青稞炒面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青稞(裸大麦)为主要原料,经初筛、清洗、筛选、润仓、脱皮、炒制、 石磨加工、计量包装制成的青稞炒面(糌粑)。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
5
2
50
102
金黄色葡萄球菌
5
1
100
1000
沙门氏菌,25g
5
0
0
-
注:a:样品的采样及处理按 GB 4789.1 执行。
4.6 净含量
检验方法
GB 4789.2 GB 4789.3 平板计数法
黑糌粑营养成分和
矿物质
黑糌粑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如钙、铁、锌等。
这些矿物质对于骨骼健康、血液功能、免疫系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维生素
黑糌粑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B群、 维生素E等。
这些维生素对于人体的新陈代谢、免疫功能 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早餐选择
黑糌粑可以作为早餐的主食,搭配牛奶或酸奶, 营养丰富。
健康零食
黑糌粑可以作为健康的零食选择,适合随时食用 。
适合素食者
对于素食者来说,黑糌粑是一种很好的蛋白质来 源,含有丰富的铁、锌等矿物质。
黑糌粑在未来发展中的潜力
市场需求增长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增加,对黑糌粑等健康食品的需求也 将不断增加。
黑糌粑营养成分和功 效分析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黑糌粑简介 • 黑糌粑的营养成分 • 黑糌粑的功效分析 • 黑糌粑的适用人群与食用方法 • 黑糌粑与健康生活 • 相关研究与参考文献
01
黑糌粑简介
什么是黑糌粑
• 黑糌粑是一种由青稞、小麦等粮食作物制成的传统食品。它通 常经过蒸煮、干燥和炒制等工艺流程,然后磨成粉末状。这种 食品在藏族地区非常流行,是藏族人民的主食之一。
黑糌粑的起源与历史
• 黑糌粑起源于中国的藏族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由于藏族地区缺乏粮食生产条件,人们为了满足基本的饮食需 求,开始制作这种方便携带和食用的食品。随着时间的推移,黑糌粑逐渐成为了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展出了独 特的制作技艺和食用方式。
黑糌粑的制作方法
黑糌粑的制作方法主 要包括以下步骤
研究2
黑糌粑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有利于排便和预防便 秘。
关于糌粑的教案幼儿园
关于糌粑的教案(幼儿园)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糌粑的特点和制作过程。
2.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培养幼儿的食物文化意识。
二、教学准备1.主食材料:糌粑米、糯米、水。
2.辅助材料:容器、搅拌棒、蒸锅、盖子等。
3.示范材料:糌粑的制作过程图示。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教师简要介绍糌粑的起源和特点。
2.通过图片或简短的故事引起幼儿的兴趣。
第二步:展示制作过程1.教师向幼儿展示糌粑的制作过程图示,注重细节。
2.向幼儿解释每个步骤的内容和操作要点。
第三步:讲解糌粑的制作过程1.教师简要讲解糌粑的制作过程,包括材料的选择和准备。
2.向幼儿介绍糌粑的特点,如香味、口感等。
第四步:分组制作1.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4-5人。
2.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定数量的材料和制作工具。
3.引导幼儿进行团队合作,按照制作过程图示制作糌粑。
4.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和帮助。
第五步:味道品尝1.等待糌粑蒸熟后,将其取出分发给每个小组。
2.引导幼儿观察、闻味和品尝糌粑。
3.让幼儿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糌粑的味道和口感。
第六步:总结讨论1.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总结讨论,询问他们对糌粑制作过程的理解和体会。
2.引导幼儿讨论糌粑的特点和与其他主食的区别。
3.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制作体验和感受。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幼儿们不仅了解了糌粑的特点和制作过程,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同时,通过品尝糌粑,幼儿们对食物的文化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幼儿探索更多有趣的食物文化,拓宽他们的视野。
藏族饮食风俗_传统文化
藏族饮食风俗藏族,是一个以快乐性情和轻松节奏面对人生的愉快祥和的民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还分散居住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大部分从事畜牧业,少数从事农业。
牲畜主要有藏系绵羊、山羊、牦牛和偏牛。
农作物有青稞、豌豆、荞麦、蚕豆、小麦等。
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农忙或劳动强度较大时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习惯。
藏族一般以糌粑为主食,食用时,要拌上浓茶,若再加上奶茶、酥油、“曲拉”(即奶渣,是打出酥油后的奶子经熬好后晾干而成,若用酸奶或甜奶熬制则更香美)、糖等一起食用则更香甜可口,糌粑被誉称为藏族的“方便面”。
四川一些地区的藏族还常食“足玛”(即藤麻,俗称人参果)、“炸裸子”以及用小麦、青稞去麸和牛肉、牛骨人锅熬成的粥。
青海、甘肃的藏族也食烙薄饼和用沸水加面搅成的“搅团”,还喜食用酥油、红糖和奶渣做成的“推”。
藏族过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食用牛、羊肉讲究新鲜。
民间吃肉时不用筷子,而是用刀子割食。
藏族喜饮奶、酥油茶及青稞酒。
藏族民众普遍信奉藏传佛教,藏历年“洛萨节”(汉族新年)是最大的节日,届时,家家都要用酥油炸裸子,酿青稞酒。
初一,年迈长者先起床从外边打回第一桶“吉祥水”;合家人按长幼排座,边吃食品边相互祝福;长辈先逐次祝大家“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晚辈回敬“扎西德勒彭松错”(吉祥如意,功德圆满);之后,吃酥油熟人参果,并互敬青稞酒。
云南的藏族,除夕家家吃一种类似饺子的面团。
在面团里分别包人石子、辣椒、木炭、羊毛,巨各有说法。
比如吃到包石子的面团,说明在新的一年里他心肠硬;而吃到包羊毛的面团,则表示他心肠软。
此外,藏族还要过“雪顿节”,意为向僧人奉献酸奶的节日,藏语酸奶称为“雪”,“顿”为宴意,节在藏历七月一日,持续3~4天;“望果节”,目的是娱神酬神,祈愿丰收,向巫师敬酒,每个人都从自己田里采集三穗青稞供在家中神龛上;“沐浴节”,时在藏历七月上旬,持续一周,届时整个西藏高原的藏族男女老少都到水域嬉戏、游泳、洗刷衣物,并备以酒、茶及各种食物,中午野餐,又称作“沐浴节”。
藏族小吃糌粑
藏族小吃糌粑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
糌粑有两种吃法。
一种是先往碗里倒些糌粑,加上少量的酥油,冲入茶水,用手搅拌。
搅拌时,用中指将炒面向碗底轻捣,以免茶水溢出,然后转动碗,并用手指紧贴碗边把糌粑压人茶水中。
糌粑、茶水和酥油拌匀后,用手捏成团,就可以直接吃了。
另一种吃法是烧成糊状,里面放些肉、野菜之类。
糌粑比面粉的营养丰富,且携带方便,出门只需怀揣木碗和一个叫“唐古”的皮口袋,吃时再加适量的茶水就行。
由于糌粑吃法简单,携带方便,又是熟食,在地广人稀、燃料缺乏的地方,的确是一种物美价廉实用方便的快餐食品,特别适合游牧生活。
牧民们出远门时腰间总要挂一个糌粑口袋,饿了,就从口袋里抓把糌粑吃。
有时,他们从怀里掏出个木碗,装些糌粑,倒点酥油茶,加点盐,搅拌几下,抓起来就可以吃了。
有时,他们边吃糌粑,边喝酥油茶。
有时,他们还把糌粑倒进“唐古”里,再加入酥油茶,一手抓住袋子的口,一手隔袋抓捏,一会儿,喷香的糌粑便可入口了。
经常吃糌粑的好处很多,因为糌粑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和矿物元素,营养丰富、食用方便。
而且糌粑还有食疗的作用,特别对胃病、胆病、糖尿病患者更有益处。
青稞·糌粑·青稞酒(藏族风俗)藏藏胞劝酒时,一般要唱敬酒歌,歌词丰富多彩,曲调优美动听,每个藏胞的嗓子都是那样的好。
到了傍晚,主人会点燃篝火,大家手拉手跳起欢快的“锅庄”(圆舞曲),人们顿地而起,踏足为节,边跳边唱。
一曲之后再畅饮青稞酒。
这是何等的惬意!类在青藏高原上种植青稞已有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了。
因为它的籽粒裸露,所以也叫裸大麦、元麦,《齐民要术》称之为青稞麦。
它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
《本草拾遗》说青稞可下气宽中壮精益力除湿止泻,藏医典籍《晶珠本草》更是把它列为一种重要的药物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在藏族文化中,有很多关于青稞的神话传说诗歌和故事,藏族同胞把青稞视为神赐予的珍贵礼物。
过年过节时,人们都要在家中的藏式木柜上摆上一个叫“竹索琪玛”的吉祥木斗,里面放满青稞、糌粑和卓玛(人参果),上面还要插上一个彩色木牌,牌子上画着太阳、月亮、星星和青稞穗。
糌粑的制作方法
糌粑的制作方法简介糌粑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少数民族食物,主要在云南和贵州等地流行。
糌粑是一种以糯米或其他谷物为主要原料制作的食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口感。
本文将介绍糌粑的制作方法,帮助读者了解如何制作美味的糌粑。
原料准备1.糯米:500克2.热水:适量步骤步骤一:泡米1.将糯米洗净后放入容器中。
2.加入足够的清水,浸泡糯米4-6小时。
步骤二:搅拌糯米1.将泡好的糯米倒入搅拌机或食物加工机中。
2.加入适量的热水,搅拌至糯米糊状。
步骤三:蒸糯米糊1.将搅拌好的糯米糊倒入蒸锅中。
2.在中小火上蒸糯米糊30-40分钟,直到熟透。
步骤四:冷却糌粑1.将蒸熟的糯米糊放凉至室温。
2.等待糯米糊冷却成固体。
步骤五:切割糌粑1.将冷却好的糌粑从容器中取出。
2.使用刀具将糌粑切割成所需形状和大小。
步骤六:蒸糌粑1.将切割好的糌粑放入蒸锅中。
2.在中小火上蒸糌粑10-15分钟,使其更加熟透。
步骤七:糌粑享用1.蒸糌粑后即可享用。
2.可根据个人口味搭配蜂蜜、糖等其他食材。
小贴士•在制作糌粑时,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添加花生、核桃等坚果,增加口感和营养价值。
•切割糌粑时可以沾上适量的油,以防粘连。
•在蒸糌粑时,可以在蒸锅的底部铺上涂过油的布或蒸笼纸以防粘连或粘锅。
结论糌粑作为一种传统食物,制作方法简单而美味。
通过泡米、搅拌糯米、蒸糯米糊、冷却糌粑、切割糌粑、蒸糌粑等步骤,即可制作出美味的糌粑。
趁热食用,搭配蜂蜜或糖,糌粑的口感更佳。
快来试试制作糌粑吧!。
西藏糌粑做法
西藏糌粑做法糌粑,是一道西藏地区非常普遍的传统美食。
它是由高原地区特有的青稞粉制成,营养丰富,口感独特,是西藏地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制作糌粑的步骤和方法。
材料:1. 青稞粉:500克2. 温水:适量步骤:1. 准备工作:将青稞粉放在干燥的容器中备用。
2. 加水混合:将温水慢慢倒入青稞粉中,同时用叉子搅拌,直到出现小颗粒状。
3. 揉搓面团:将搅拌好的面粉倒在清洁台面上,用双手揉搓面团,使其变得柔软有弹性。
揉搓过程中可以适量添加温水,直到面团较为湿润,但不粘手为宜。
4. 制作棒状:将揉好的面团分成适当大小的小团,用手搓成长度约为10-15厘米、直径约为2厘米的棒状。
5. 过蒸箱:将制作好的糌粑放入蒸箱中,用蒸汽蒸煮约30-40分钟至熟透。
6. 再次揉搓:将糌粑取出,稍微晾凉后,再次用手揉搓,以去除粗糙的外层皮,使其更加光滑。
7. 切片享用:将揉搓好的糌粑切成大小均匀的薄片,即可供享用。
温馨提示:1. 青稞粉的选择十分重要,应选用干燥度适中、质地均匀的优质青稞粉,以确保口感和质量。
2. 揉搓面团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量添加温水,以保持面团湿润程度的合适性。
注意不要一次性加入过量的水,否则会影响面团的弹性和成品的质量。
3. 制作好的糌粑需先用蒸汽蒸煮,再用手揉搓,这样可以使糌粑更入味、口感更佳。
4. 切片后的糌粑可直接食用,也可以用来做其他糌粑食品,如糌粑糊等。
根据个人口味,可以添加蜂蜜、糖水等调料,增加风味。
总结:制作西藏糌粑并不复杂,只需要准备好材料,按照步骤进行操作即可。
糌粑作为西藏地区的特色美食,不仅有独特的口感,更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希望以上的糌粑制作方法能对喜欢西藏美食的朋友提供帮助,也希望大家能够亲自动手制作出美味的糌粑来品尝,感受西藏地区独特的风味。
青海糌粑 香软味美无腻感
青海糌粑香软味美无腻感青海糌粑是中国青海省的特色美食之一,也是当地人民日常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糌粑是一种由青稞面制成的传统食物,具有香软味美且无腻感的特点。
在下文中,将详细介绍青海糌粑的制作过程、特色口感以及其所带来的健康益处。
1. 糌粑的制作过程青海糌粑的制作过程相对简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准备原料。
制作糌粑所需的主要原料是青稞面,这是由青稞经过磨碎和筛选而得到的粉末。
第二步:调制面糊。
将适量的青稞面与清水搅拌均匀,直至形成稠密的面糊。
第三步:发酵。
将调制好的面糊放置在温暖的环境中,进行发酵,通常需要约6至8小时。
第四步:蒸制糌粑。
将发酵好的面糊倒入蒸锅中,用中火蒸熟,大约需要30至40分钟。
第五步:取出食用。
待糌粑蒸熟后,用勺子或筷子将其从蒸锅中取出,放置在盘子中即可。
2. 糌粑的特色口感青海糌粑具有独特的口感,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糌粑香气扑鼻。
由于青稞经过发酵的过程,糌粑散发出一股独特的清香气息,使人食欲大增。
其次,糌粑质地绵软。
制作过程中的发酵使得糌粑的口感绵软,让人咀嚼时充满弹性,极具嚼劲。
再次,糌粑味美无腻感。
与其他面食相比,青海糌粑的口感更加清爽,不油腻,使人吃得津津有味,且不易产生腻感。
3. 糌粑的健康益处青海糌粑作为一种传统食物,不仅具有美味口感,还带来了多种健康益处。
首先,糌粑富含纤维素。
纤维素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它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和排便,有助于预防便秘等消化问题。
其次,糌粑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
青稞是一种营养价值丰富的谷物,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E以及铁、锌等矿物质,对于维持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再次,糌粑易于消化吸收。
由于糌粑的制作过程中发酵时间较长,面糊中的淀粉被酶分解为较小的糖分子,更易被人体吸收,有助于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
总结:青海糌粑作为青海省的传统美食,在口感和营养方面都具有独特优势。
其香软味美无腻感的特点,使其在当地人民的饮食中占据重要地位。
川西秘境—稻城亚丁
川西秘境—稻城亚丁作者:高智崛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3期“有一个地方叫做稻城,我要和我最心爱的人一起去那里,看蔚蓝的天空,看白色的雪山,看金色的草地,看一场秋天的童话。
”这个被国际友人誉为“水蓝色星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的稻城亚丁藏在四川西南边陲的一个神秘小镇。
稻城亚丁风景区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香格里拉镇亚丁村境内。
亚丁,藏语意为"向阳之地"。
它有圣洁美丽的雪域神山、有五彩斑斓的高山彩林、有连绵起伏的高寒草原、有秀美恬适的高山湖泊,更有丰富迷人的藏族风情......这里是神山的圣地,三座终年不化的雪山,洁白而神圣,玄妙而有灵性。
仙乃日(意为“观音菩萨”,藏语意为“观世间菩萨”)海拔6032米,是稻城三座神山的北峰,是三座神山中海拔最高的一座。
看似观世音菩萨坐于莲花台上,手持宝瓶乘祥云而来,其状巍峨,象菩萨端坐在莲花台上。
珍珠海,传说是仙女的梳妆镜,是观看仙乃日的最佳地点。
浑身浸透高贵气质的“仙乃日”,顶峰终年积雪不化,其山形酷似一个身体后仰的大佛,傲然端坐在莲花座里,她的怀中抱着一个巨大的佛塔,阳光照在仙乃日神山上会金光灿灿。
央迈勇(藏语意为“文殊菩萨”)是“三怙主”雪山的南峰,海拔高度为5958米,在佛教中排在“三怙主”雪山之首。
文殊菩萨在佛教中是有智慧的化身,雪峰像文珠师利用手中的智慧之俞直指苍穹,冰晶玉洁的央迈勇傲然于天地之间。
站在央迈勇峰下,转身向后瞧去,由群山环绕着的宽阔峡谷间,森林、草地、溪流和睦地各守一方,央迈勇峰则像娴静端庄,冰清玉洁的少女,洁白而巍峨,显得神圣而庄严,这气势莽莽的自然景观,俨然一处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桃源。
对于从稻城方向过来的人们来说,央迈勇是三座雪山里最难以见到的一座。
夏诺多吉(意为“金刚手菩萨”)是“三怙主”雪山的东峰,海拔高度为5958米,在“三怙主雪山”佛位第三,夏诺多吉山峰耸立在天地之间,在佛教中除暴安良的神甚,他勇猛的刚烈,神采奕奕,跨下围斑斓的虎皮,腰间绕着罪恶的大蟒,洛克先生把它形容为展开巨翅蓄抛待飞的蝙蝠,将它比喻成西腊神话中的雷神,神山左边绿色,大理石山头为布鲁财神,右下方为马头金刚,马头金刚下方“丹霞地貌风林为八百罗汉”,神山脚下洛绒牛场是当年洛克先生宿营处。
糌粑特色课程教案小班
糌粑特色课程教案小班糌粑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传统美食,在小班课程中的应用具有独特的意义。
本教案将介绍糌粑特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糌粑的历史文化和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社会交往和情感发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糌粑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特点,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2. 掌握糌粑的制作过程和基本技巧,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制作糌粑,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4. 提倡健康饮食观念,引导学生选择适量的糌粑作为营养早餐或小食品。
三、教学内容(1)糌粑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糌粑的制作原料和工具;(3)糌粑的制作步骤和技巧。
2. 教学活动(1)授课介绍: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糌粑的起源和发展历史的讲解,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实地观察:组织学生前往传统糌粑制作场所,实地观察制作过程,提高学生对糌粑知识的感性认识。
(3)制作糌粑:分小组进行糌粑的制作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手操作,锻炼动手能力。
(4)品尝糌粑:制作完成后,学生互相品尝糌粑,分享制作心得和感受,增进友谊。
(5)总结回顾: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所学知识,以小组形式进行分享,展示成果。
四、教学方法1. 情景引入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2. 观察法:通过实地观察糌粑制作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来感受和理解糌粑的制作过程和技巧。
3. 合作学习法:分小组进行糌粑的制作过程,鼓励学生合作、分享和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 评价反馈法:通过品尝糌粑和分享制作心得,让学生对自己的制作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并改进。
五、教学评价1. 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学习兴趣。
2. 创造力评价:评价学生在糌粑制作过程中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表现。
3. 合作精神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4. 总结分享评价: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分享情况,展示成果和思考提升之处。
小班糌粑教案
小班糌粑教案糌粑是中国传统的一种美食,也是许多地方常见的食品之一。
在小班教育中,老师可以通过制作糌粑的过程,引导孩子们亲自动手体验制作食物的乐趣,培育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设力,并且援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步:筹办材料老师可以提前筹办好以下材料:- 黄米粉- 红薯- 水- 盐- 洁净的大碗- 木勺或搅拌器- 蒸锅或电饭煲第二步:讲解糌粑的背景知识老师可以向孩子们介绍糌粑的来历和传统意义,比如糌粑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地方是婚嫁必备的食品,含有祝愿幸福的寓意。
同时,还可以通过图片或小短片,让孩子们了解糌粑的外观和口感。
第三步:展示制作过程老师可以向孩子们展示糌粑的制作过程,并一边讲解一边演示。
起首,将黄米粉倒入大碗中,逐渐加入适量的水,用木勺或搅拌器搅拌匀称,直至形成糌粑糊状;然后将红薯削皮,切成小块,放入蒸锅或电饭煲中蒸熟;之后将蒸熟的红薯捣成红薯泥,并与糌粑糊混合,继续搅拌,直至匀称。
第四步:组织孩子们动手制作打算孩子们分组,每个小组有一个成人指导。
老师将黄米粉、水和盐放在每个小组的桌上,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调配糌粑糊;然后,老师将红薯逐一分发给小组,让孩子们自己捣成红薯泥;最后,让孩子们将红薯泥加入糌粑糊中,搅拌匀称。
第五步:品尝糌粑当全部小组都完成制作后,老师可以亲自品尝一小口,分享自己的感受,并邀请孩子们一起品尝。
为了更好地培育孩子们的品味和幸福,可以在糌粑上撒上一些蜂蜜或坚果丁,增加口感和营养。
通过这个小班糌粑教案,不仅能够培育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设力,同时也能够援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
制作糌粑的过程不仅是一次美味的体验,更是赐予孩子们对传统食品的认知和理解的机会。
在将来,孩子们也可以将这项技能分享给自己的家人和友人,一起感受制作美食。
糌粑—搜狗百科
糌粑—搜狗百科美食简介糌zan糌zān糌粑zānbɑ5张糌粑(zanba,anTibetanfood,roastedqingkebarleyflour])糌粑是藏族人民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吃糌粑。
它的做法是把青稞、豌豆炒熟,磨细成面。
吃时用酥油茶或者青稞酒拌合,捏成小团食用。
zānㄗㄢˉ〔~粑〕青稞麦炒熟后磨成的面,是中国藏族人的主食(“粑”读轻声)。
郑码:UFIK,U:7CCC,GBK:F4D8五笔86&98:OTHJ笔画数:15,部首:米,笔顺编号:431234354242511食品简介这是藏民的食品。
它是以青稞磨成粉为原料,经炒熟后,以酥油为粘合剂制作而成的。
其做法是:先将酥油溶化在热奶茶中,然后加上适量的青稞粉,搅拌成团状后,用手捏成形状后直接进嘴吃。
食品由来糌粑是藏族的主食。
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
糌粑,名子听起来新鲜,实际上就是青稞炒面。
糌粑的制作方法是,将青稞(属大麦类,有白色、紫黑色二种)晒干炒熟、磨细、不过筛,这样制成的炒面便是可以食用的糌粑了。
糌粑与我国北方的炒面有点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而西藏的糌粑却是先炒后磨,不除皮。
吃糌粑时,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冲入茶水,加点糌粑面,用手不断搅匀。
糌粑比冬小麦营养丰富,又携带方便,出门只要怀揣木碗、腰束'唐古'(糌粑口袋),再解决一点茶水就行了,用不着生火做饭。
把糌粑倒进一个叫'唐古'的皮口袋里,再加入酥油茶,一手抓住袋子的口,一手隔袋抓捏,一会儿,喷香的糌粑便可入口了。
藏族过藏历年时,家家都要在藏式柜上摆一个叫'竹索琪玛'的吉祥木斗,斗内放满青稞和卓玛(人参果)等,上面插着青稞穗、麦穗花校和一种叫'孜卓'的绘有太阳、月亮、星星图案的彩脾。
邻居或亲戚朋友来拜年,主人便端过'竹索琪玛',客人用手抓起一点糌粑,向空中连撒三次,再抓一点放进嘴里,然后说一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表示祝福。
藏族人吃的糌粑是什么做的
藏族人吃的糌粑是什么做的
糌粑(Zanba)是藏族人常吃的一种传统食物,是由高原上的青稞(Tibetan barley)磨碎制成的。
下面是糌粑的制作过程:
1.准备青稞:青稞是一种适应高寒环境的特殊谷物,具有丰
富的营养价值。
首先,将青稞晒干以去除水分。
2.炒熟青稞:将晒干的青稞炒熟,直至颜色变成金黄色。
这
个步骤可以给青稞增添一种特殊的香气。
3.磨碎青稞:将炒熟的青稞放入石磨或者研磨机中,用力磨
碎成细粉。
这个细粉就是制作糌粑的原料。
4.和面:将磨碎的青稞粉和适量的温水混合,用手搅拌均匀,
使其成为类似面团的糌粑。
5.揉搓糌粑:用手将面团搓揉,以确保粉末与水充分混合,
形成一个紧密的团块。
6.制作糌粑:将揉搓好的面团分成小块,用手将它们搓成小
球或扁圆形。
7.吃糌粑:糌粑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混合其他食材和调料
一起食用。
通常,藏族人将糌粑放入碗中,加入酥油茶、
酥油或者甜茶等。
糌粑是藏族人重要的主食之一,因其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和适应高原环境而受到喜爱。
它被认为是藏族文化的象征之一,是藏族人生活方式和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酥油炒面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ID:totonancy QQ 1糌粑的做法:糌粑粉(已经炒熟的青稞粉)加入酥油、茶水、蜂蜜捏成团,依自己喜好再放些枸杞、葡萄干、人参果之类的(水要少放一些别放多了)酥油茶就是本店赠送的熟茶:水放入熟茶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放盐或者不放盐等煮开了就好了然后乘出来茶最好可以放一些酥油在上面等酥油因为热溶化就可以喝了(简单酥油茶做法其他方法可以“百度一下”)顾客吃法掌柜人很好,很有耐心,还送了青稞面,口感挺香的。
1、我用了普洱茶水、青稞面、酥油、盐一起放入果酱机内打,很粘稠,口感香,但一点也不腻;2、开水+贵格燕麦(原味)+酥油+糖一起放入果酱机内打,口感丝滑;3、将糯米粉豁开(咸、甜自己选择),蒸熟,弄成丸子,表面沾上燕麦,压成饼后用酥油煎,有点奶味而且又燕麦的香味,外脆里糯;4、炸薯条,用炸好的薯条粘上盐巴,在粘些酥油,口感非常棒;5、做土豆泥:蒸好土豆,将土豆拌成泥,然后加入盐,加入酥油即可,可以搭配牛扒一起吃哦。
[顾客评价]都是我亲自尝试过的,如果有更好的搭配可以和我联系。
我的上师以喇嘛专业的眼光鉴定,的确是藏区手工没加别的东西的天然品质,味道吃,喝都不错。
以后就定这个货了,比25元那种味道浓香很多闻到就想吃。
以下无正文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糌粑做法:
糌粑粉(已经炒熟的青稞粉)加入酥油、茶水、蜂蜜捏成团,依自己喜好再放些枸杞、葡萄干、人参果之类的。
藏族的主食。
青稞麦炒熟后磨成的面。
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捏成小团食用,是藏族人的主食。
由于糌粑吃法简单,携带方便,很适合游牧生活。
牧民们出远门时腰间总要挂一个糌粑口袋,饿了,就从口袋里抓把糌粑吃。
藏族群众吃饭一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
糌粑是藏族的主食。
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
糌粑,名子听起来新鲜,实际上就是青稞炒面。
糌粑的制作方法是,将青稞(属大麦类,有白色、紫黑色二种)晒干炒熟、磨细、不过筛,这样制成的炒面便是可以食用的糌粑了。
糌粑与我国北方的炒面有点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而西藏的糌粑却是先炒后磨,不除皮。
酥油茶
藏族的一种饮料。
多作为主食与糌粑一起食用。
此种饮料用酥油和浓茶加工而成。
先将适量酥油放入特制的桶中,佐以食盐,再注入熬煮的浓茶汁,用木柄反复捣拌,使酥油与茶汁溶为一体,呈乳状即成。
与藏族毗邻的一些民族,亦有饮用酥油茶的习惯。
牧民们传统的提炼酥油方法是:先将从牛、羊身上挤出来的奶汁加热,倒入特制的大木桶中(这种桶当地叫“雪董”,是专用来提炼酥油的,高约4尺、直径在l尺左右),然后用专用的酥油用具用力上下抽打奶汁,来回数百次,搅得奶汁油水分离,上面浮起一层湖黄色的脂肪质。
这时就可以将这层脂肪质舀起来,灌进皮口袋中,冷却了便成酥油。
现在,许多地方逐渐使用奶油分离机来取代人工提炼酥油。
一般来说,每百斤奶可提取五六斤酥油。
制作酥油茶时,先将茶叶或砖茶用水久熬成浓汁,再把茶水倒入“董莫”(酥油茶桶),再放入酥油和食盐,用力将“甲洛”上下来回抽几十下,搅得油茶交融,然后倒进锅里加热,便成了喷香可口的酥油茶了。
为何四川人爱吃辣
四川,有泯江,嘉陵江,沱江,金沙江四条大河,所以这片土地名曰:"四川"这里不仅资源丰富,且土地肥沃富饶.但地处盆地,且有四条大江所以气候潮湿,四川人就以吃辣来逼走体内寒气.
因地理原因,四川种植的辣椒本身就辣,自然爱好辣了
东北人为什么爱吃酸菜和粘豆包
因为那边天气寒冷,到了冬天一片雪白,只能把其他季节的菜弄成酸菜,到冬天食用,而在那边土地干旱,只适合种植小麦,而不是水稻,粘豆包就是用小麦做的。
很久以前,没有大棚,所以,到了什么季节就吃什么季节的菜,可是东北很冷,到了冬天就没什么菜可以吃了,起初是为了促藏冬菜,准备过冬的菜。
后来的东北人虽然到了冬天依然可以买到新鲜的蔬菜,可是长久以来的习惯,再加上酸菜的确很好吃,所以就一代代的传了下来,现在我们很多在外地的东北人,每年冬天都要积酸菜。
酸菜土豆丝是东北家常菜,东北人有爱吃酸菜的习惯,因为东北冬天寒冷,无霜期短,所以当地人就用腌渍酸菜的方法来保存蔬菜。
酸菜除了用来炖肉外,还可以用来炒土豆丝,一来可减轻酸菜的酸味,二来使土豆丝更为爽脆。
烹制材料(三人份)
材料:土豆(1只)、酸菜(100克)、干辣椒(5只)、花椒(1汤匙)、葱(1根)、姜(2片) 调料:油(5汤匙)、盐(1/4汤匙)、鸡粉(1/3汤匙)、白糖(1/2汤匙)
东北黏豆包
黏豆包是东北人冬天里必备的主食,尤其农村,几乎家家都要蒸黏豆包。
黏豆包的原料通常是黏黄米、江米,也有用黏苞米的,但我认为还是黏黄米做的黏豆包才最筋道好吃,也才是东北农村正宗的黏豆包。
一进入寒冷的冬季,几乎所有的东北农家就张罗淘米了。
淘米是个细致活儿。
首先要把黏黄米泡在温水里,水不能太热,太热了,黏黄米就容易“涝锅”(煮熟),磨面机打不下来。
为什么把米淘了,而且还要淘三四遍,一方面要把米里的糠皮等杂物用笊篱漂净,另一方面就是用水泡一泡黏米,打出的米面子不至于粗糙。
黄米面里一般要兑一些苞米面,要不豆包太黏,粘帘子浪费不说,一些年岁大的人,因为吃黏豆包把牙粘下来的时候也有。
兑到黏米面的苞米要磨成碎粒儿,再用温水淘净里面的苞米萁子,不然会影响黏豆包的口感。
都说一家豆包一个味儿,确实,淘米这个环节的把握非常关键。
淘完的米和大米查子(玉米磨成的碎粒),要把里面水沥一沥。
但凡有经验的人家都要把黄米面和苞米面分两下,首先把苞米面用沸水烫成“熟芡”,然后再把黏米面搋进“熟芡”里。
把苞米面烫熟,蒸出来的豆包才不会有太多的苞米面味儿,也才吃了不会“烧心”(胃酸过多)引起不舒服,苞米面兑多少,要依据黏米面的黏度,宁少兑别多兑,兑多了,豆包笨(不黏),没个吃,也就不能叫黏豆包了。
搋面发面是个力气活,在我家,都是我干,妻子也不准旁人插手,说我发面好吃。
其实主要还是把黏米面和玉米面搋得均匀。
面子要干一些,发出的面太稀了,也要处理一下,通常把一块干砖用新毛巾一包,放进面盆里吸水,反复几次面就不稀了。
面子稀,蒸出的豆包不筋道。
有意思的是,附近的有些主妇,一到发面时也曾不好意思地求我去给搋面子,能闹着的,我也会口无遮拦,笑着说道:“自己有老爷们不用,非要求人家的老爷们搋弄。
”她们会面带红晕说:“你发面好吃。
”发面要发到时候,但也不能发大劲儿,发大劲儿豆包有酸味儿,没个吃不说,发时间长了,发坏了,食用后也会中毒。
一般情况,当天下午面搋好后,把面盆放到热炕头,用大被捂严,到当晚半夜起来再搋一遍,这样才能发透,上下都能发好。
在发面的当晚,最好是烀豆包馅攥豆包馅,这样炕热,对发面有利。
这也叫统筹兼顾,这也叫一举两得。
爱吃甜的,也可在豆包馅里放些糖精,还没听说有的人家往馅里放白糖,主要是舍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