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商隐无题诗中的现代派意韵-—以《锦瑟》和《雨巷》之朦胧美为例

合集下载

《锦瑟》诗朦胧意象的模糊策略

《锦瑟》诗朦胧意象的模糊策略

《锦瑟》诗朦胧意象的模糊策略李商隐的无题诗以其深沉、含蓄、朦胧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独特的文学现象。

本文试图从模糊语言学的角度,运用模糊语言的理论对《锦瑟》多义与朦胧的成因做出新的解释。

标签:李商隐《锦瑟》意象模糊策略引言李商隐的无题诗以意象的色彩给我们以感情的指向,从而形成深沉的含蓄与广博的浮想相融合的绝妙境界。

“这种超常的特质,导致了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诗理解、评价的不一致,乃至相矛盾、相对立,形成了古典文学中少有的‘李商隐现象’。

”(刘学锴《古典文学研究中的李商隐现象》社会科学辑刊1998)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释读上,对李商隐的无题诗《锦瑟》纷繁复杂、层出不穷的解读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

历代对《锦瑟》诗的文学阐释已臻化境。

本文不着力于对《锦瑟》诗意境与意象的考证与确认,而是尝试运用模糊语言的理论对《锦瑟》的多义与朦胧的成因做出新的解释,从模糊语言研究的角度对其朦胧意象和多义理解的形成进行探讨。

一、语境的模糊语境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言语环境,它包含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社会背景语境。

语境的不同以及语境是否明确等,都对语言的传递与接受产生影响,影响交际者对话语含义的正确理解。

诗歌意境的创设更是依赖于诗中的事语与景语的信息传递及其与心语的相互融合。

如果语境信息比较隐蔽或多义,语义就具有了一定的模糊性,从而扩大了听读者的接受空间,造成读者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解读。

《锦瑟》通篇关于人、时、地、事等现实信息几乎都是空白,未在诗歌中建构起一般诗歌常见的意境要素体系。

通读全诗,我们感受到的是弥漫在诗中的作者的迷茫恍惚和美丽的哀怨情结。

李商隐是以情感作为诗歌的形象来创作他的无题诗的,由此造成了语境的“空语”现象,使得读者在理解时无法通过显性语言获得明确与必要的信息。

因而读者对诗中情感形象的理解无法做单一的固定化的解释。

《锦瑟》中的语言没有传递丰富的具象事物信息,我们看不到确定的主体和客体、具体的时间与空间、现实环境与非现实情绪的区别。

《锦瑟》与李商隐的无题诗-最新资料

《锦瑟》与李商隐的无题诗-最新资料

《锦瑟》与李商隐的无题诗《锦瑟》以其朦胧的意境和忧郁的情调在引起情感共鸣的同时,也因其含蓄深婉和工于用典的特点给读者带来了神秘新奇之感。

梁启超曾说:“义山的《锦瑟》,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

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

”就连鲁迅也不得不感叹:“玉溪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

”这样的文章这样的诗,让人沉醉。

李商隐一生经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这时唐朝已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

《旧唐书》说其“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爸丈怼薄?杉?他在政治上不受重用、屡遭挫折,处境凄凉,性格上又因为过于偏激、恃才傲物,被人嫉妒。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他虽有政治抱负,想当英雄,在政治上成就一番事业,但有志难申;于是把感情寄托到儿女情长上,着眼于普通人的爱恨情仇和悲欢离合。

《锦瑟》一诗诗意多解,作家王蒙曾进行考证,认为有以下六种说法:以宋代刘为代表,认为“锦瑟”是令狐楚家一个与李商隐有着恋情的丫环的名字;宋黄朝英假托苏轼名义说《锦瑟》是咏瑟的声音的“适、怨、清、和”;清代学者朱鹤龄、朱彝尊、冯洗、何焯、钱良择以及今人刘开扬等认为是悼亡诗;何焯、汪师韩以及今人叶葱奇、吴调公、陈永正、董乃斌及安徽师范大学古典文学教研组,认为此诗是诗人回首生平遭际,有的还特别强调是政治遭际之作;叶葱奇先生认为此诗是一篇客中思家之作;程湘衡认为《锦瑟》是义山为自己的诗集写的序言,以此为序,概括回顾反思自己的一生。

然而不论如何,进行文本解读,我们应该首先从文本自身的角度去理解和阐释。

从字面上理解,这首诗的大意是:锦瑟无缘无故地长着五十根琴弦,每一根弦都让人追忆起美好的青春年华。

庄周在《齐物论》中描绘自己在白天做梦,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望帝把自己的一片哀痛寄托到来世,化为杜鹃日夜悲鸣。

茫茫的大海上,鲛人泣泪,流出的泪珠变成了珍珠,遥远的蓝田玉在太阳的照耀下化成了一片烟雾。

这种感情本待慢慢地进行回味,但从那时开始,已经感到惘然若失。

从《雨巷》出发探寻诗歌的朦胧之美

从《雨巷》出发探寻诗歌的朦胧之美

从《雨巷》出发探寻诗歌的朦胧之美
《雨巷》是现代诗歌中的重要篇目,被誉为诗歌中的“朦胧派代表作”。

它采用了象
征主义手法和意象化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一种特有的诗意和美感。

本文将探讨《雨巷》中
的朦胧之美和其对现代诗歌的影响。

首先,朦胧之美体现在《雨巷》的语言和形式上。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形象表现和诗
意比喻,如“狗熊猫”、“通向着梦幻的空”的描绘,以及“细雨斑驳透墙纱”、“破帽
遮颜过春风”等颇具诗意的词句。

这些语言和形式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富有表现力和美感。

其次,朦胧之美表现在《雨巷》的意境和主题上。

诗歌描绘的是一个平凡而朦胧的雨巷,但其间却蕴含着诗人深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如“古道西风瘦马”、“黄昏独自
凭栏干”等句子中,反映的是人生中的孤独和迷茫。

这些意境和主题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具
深度和韵味。

第三,朦胧之美还体现在《雨巷》的情感和态度上。

诗人的情感和态度神秘而模糊,
表现出一种不可捉摸的感受和心境。

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和“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等句子中,透露出的是对生活和时间的感慨和怀疑。

这种情感和态度的
表现,更加深化了诗歌的朦胧之美。

综上所述,《雨巷》凭借其朦胧之美,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

它的诗意和美感,使人们感受到了一种虚无缥缈但却真实而深刻的生命体验。

而朦胧
之美也成为了现代诗歌中一个重要的艺术思潮和表现方式,为后来的诗人和文化创作者提
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李商隐是唐代文学中一位重要的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浓郁的诗意和象征性,这些特点被称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朦胧美是一种文学风格,它强调意象和感觉的模糊性,使读者感到诗歌中的意义和美感是模糊而不清晰的。

李商隐的诗歌中常常有一些隐喻和暗示,读者需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去理解诗句中的隐含意义。

例如,李商隐的《锦瑟》中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种感情只能在回忆中留存,现在已经失去了。

但是,诗句中的“追忆”和“惘然”都是比喻,读者需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去理解这些词语的意义。

李商隐的诗歌中还常常有一些模糊的场景和情境,这些模糊的元素为诗歌增加了一种神秘感和诗意。

例如,《夜雨寄北》中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就是一种模糊的场景,读者需要通过想象力去构建这个场景的细节和氛围。

在李商隐的诗歌中,还有一种常见的朦胧美表现方式是通过音韵和语言的美感来表达情感和意义。

例如,《锦瑟》中的“清商遥记何年了,笙簧发声已三更”就是一种美妙的音韵表现,读者可以感受到音韵之美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总之,李商隐的诗歌中的朦胧美是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它强调意象和感觉的模糊性,使读者感到诗歌中的意义和美感是模糊而不清晰的。

这种朦胧美为李商隐的诗歌增添了一种神秘感和诗意,成为他
的文学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作者陈珍专业汉语言文学准考证号 1成绩工作单位郑州师范学院职称职务邮编 450044联系电话完成时间 2012年9月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陈珍内容摘要:李商隐是晚唐颇具特色和影响的一位诗人,其诗通过比兴、象征、隐喻、用典等多种表现手法,多角度多层次地对环境进行渲染烘托,塑造情感形象,创造出朦胧幽邃、含蓄隽永的诗风。

他灵动的笔触勾画出了一种意趣横生的朦胧之美,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和审美上再创造的余地,他的诗风在诗歌发展史上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李商隐;诗歌;朦胧美;成因;影响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人。

生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卒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一生经历了宪、穆、敬、文、武、宣六朝,正是史家所谓中晚唐时期。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盛唐已达到了顶峰,到了中晚唐时期鲜少有人超越,取得世人认可的成绩。

晚唐诗坛和当时的社会一样呈现出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衰落景象,诗歌艺术创新的空间已越来越小。

但李商隐却在充分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另辟蹊径,形成自己独有的含蓄蕴藉、绮丽绵密、扑朔迷离、富有伤感情调的朦胧诗风。

从而成为审美转向中“文以韵为主”、“境生于象外”及晚唐抒情诗走向的杰出代表。

尤其是他的无题诗,更是含蓄婉转,寄托深远,静谧深邃,耐人寻味,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

同时,李商隐的诗歌也是历来学者和专家评品争论的焦点。

戴叔伦曾曰:“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至于眉睫之前也”,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朦胧美在诗歌领域中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朦胧诗所营造出的意境犹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唤起读者丰富多彩的想象。

朦胧诗朦胧多义,旨蕴丰富,很多诗中的意象和感情处于可解不可解的交界处,给读者提供了多元阐释的可能,无限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歌则是公认苦调情深、晦涩多义的朦胧美的代表,金人元好问曾无限感慨地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试论李商隐无题诗的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完美结合

试论李商隐无题诗的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完美结合

试论李商隐无题诗的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完美结合[摘要]:“绮才艳骨”是李商隐无题诗重要的特征。

无题诗中的悲剧性情致与诗人对于人生的体验、佛道的感悟分不开。

正是这种“亦佛亦道”的个体情感,消融了诗人的痛苦,注入了诗歌的幻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人的创作心态,并加大了无题诗解读的难度,使得无题诗增添了朦胧之美,悲怆之美,和生命之美,从而使无题诗的形式和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关键词]:无题诗;内容;形式;真爱;悲美清代的贺商在《载酒园诗话》中说李商隐的诗是“绮才艳骨”,这个评价是非常高的。

所谓“绮才”是侧重于诗歌的形式美;而“艳骨”是从美学意义上对诗的内容作出肯定。

本文将就李商隐的无题诗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

李商隐的无题诗系列讴歌爱情,大胆探索与披露了一代诗人情感世界与心声。

当人们表述着“一种风流吾最爱,南朝人物晚唐诗”这样由衷的喜好时,李商隐是作为唐诗中执著于忠贞爱情的风貌出现的,而并非屈子行吟泽畔或老杜秋风。

茅屋歌那样体现忠君爱国政治态度或哀民生多艰的士子情怀的形象出现,也与前辈或同时代的其他唐代诗人乃后代吟弄风月表现狎情放浪的艳体诗截然不同。

商隐表现爱情,借用鲁迅先生的话形容,仿佛“猛士的低吟,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

商隐以严肃真诚以至啼血哀心的纪念回忆往事,体现在诗行中珍惜真爱平等的价值观念,并抒发自己心灵深处的忏悔意识,李商隐的无题诗在当时堪为空谷跫音,超越封建世俗禁狱的前卫文学,要漫长历史来加以印证认识。

即便放在今天,也与现代诗中颇多重要元素要义相吻合,他所成就的悲剧美感,风华绝代,迄难超逾。

对于中国文学爱情题材的创建与繁荣,李商隐无疑具有开辟鸿蒙、表率当世后来的先行者作用。

后人将之称为“一代情圣”,可谓语义得兼,形容毕至。

一商隐的爱情格调凄美,感情真挚。

诗中主要表现男女主人公爱情实现的艰难,异地相思的无限痛苦。

但是,他们对爱情坚贞不渝,离别的痛苦中始终有一把希望之火在燃烧。

试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试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试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李商隐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曾与“诗圣”杜甫比肩.。

他的诗以意蕴的深细婉曲和词采的典丽精工,开辟了朦胧诗美的新天地,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细品其诸多作品,总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有被淡淡的云雾笼罩之感,随处表现出朦胧的美感。

那么,在谈李商隐诗歌朦胧美之前,首先就要搞清楚什么是朦胧和朦胧美?朦胧:其本意是指月色不明貌,引申到文学评论领域是指行文不明了和通俗易懂。

而朦胧美是一种表现形态的美,它“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沈德潜《唐诗别裁》)。

其基本特征是通过某种朦胧的、模糊的形式,含蓄地表现出主观感受、对生活的理解认识以及外在特征、内在本质等,即:“象外之象,味外之味”(《朦胧诗浅谈》)。

使具备一定审美经验的欣赏者,通过创造性的想象,联想等活动,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得到审美享受。

由此,我们进一步来探讨为什么在李商隐的诗中会出现魂牵梦萦的朦胧美呢?联系诗人生活的悲剧时代,悲剧命运以及他自身忧郁悲伤的心理、艺术上执著的探索精神,是不难找到原因的。

那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体现在哪些地方?它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来偿试探讨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一李商隐诗歌朦胧美形成的原因从客观上来说,黑暗的社会政治和诗人悲剧性的生活境况,铸就了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客观现实在作者头脑中的反应。

而诗人是时代的产儿,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和面临的社会矛盾,对他的生活命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必然引起他对人生、国家命运、社会理想的思考,从而影响到他的审美意识和艺术追求,制约着他对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对生活现象的审美评价和艺术概括。

李商隐生活在日益衰弱的晚唐时期。

当时,朋党纷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十分黑暗,唐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而统治集团的内部又矛盾重重,危机四起。

在朋党纷争的夹缝里生存,不得不使李商隐时时留意,处处小心。

试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美

试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美

试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美试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美摘要本文从“深邃之美”“含蓄之美”“朦胧之美”三个方面分析李商隐无题诗扑朔迷离、悲藉凄凉的美学特征,并从时代特点、个人遭遇和艺术创作手法等方面阐述其意境美的成因。

其无题诗通过主题选择、结构、语言、用典等多种手法及多角度多层次对环境衬托,塑造情感形象,创造出朦胧幽深、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把诗歌推向一个较高的艺术顶峰。

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意境特征成就一、引言在中国诗歌史上,无题诗是个创举。

我国古代诗歌中常常以无题为题的诗篇。

无题诗最早在上古歌谣中就出现了,如《吕氏春秋音初》所记载的涂山氏之女思念大禹的《候人歌》:“候人兮猗”。

在《诗经》中绝大部分也是无题诗,如《匏有苦叶》《女曰鸡鸣》等。

以上古诗之所以无题,是因为这些诗歌并非有意作诗,只不过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往往寄托作者难言隐痛莫名情思,苦涩情怀、执著追求。

自汉魏以来,就出现了有意而作的诗歌,如古诗《十九首》。

这样的诗统称为《古诗十九首》,实际上也是无题。

到了唐代,李商隐创作了大量无题诗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李商隐(约813年一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

在唐代众多诗家中,他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诗人。

李商隐有诗三卷,现存五百九十八首(据冯浩《玉溪生诗笺注》),其中以《无题》为题的诗十七首代表诗歌艺术成就;以首二字为题的诗约二十首;虽有题实而无题(如《春雨》)的诗约二十首。

总计六十余首,占他现有诗歌的十分之一。

李商隐的无题诗其诗意境含蓄,风格独具,意境朦胧深邃含蓄。

诗中的形象,初读使人产生恍惚迷离之感,因此有人评之为“隐词诡奇”。

但如果细细吟读无题诗篇,就会有不同的感受,那种意象会把你的情感引向一个特定方向,令人陶醉,启人遐想,令人回味无穷。

下面是我对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美进行的分析,具体从“深邃之美”“含蓄之美”“朦胧之美”三个方面论述李商隐无题诗的扑朔迷离、哀婉凄迷的美学特征,并从时代特点、个人遭遇和艺术创作手法等方面阐述其意境美的成因。

论文--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论文--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摘要】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因其自身经历原因,最擅长写无题诗,他写了大量的无题诗,其诗歌意蕴幽深、朦胧缅邈,并且善用比兴、典故和象征手法,在诗坛上独树一帜,是唐代有独特成就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诗人。

【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意象美学价值李商隐,字义山,故又称李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

他生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3),卒于宣宗大中二年(858),一生几乎与晚唐四十年的牛李党争相始终。

他九岁丧父,随母漂泊。

境况十分艰难。

文宗太和三年(829),天平节度使令狐楚爱其才,召为巡官,并让他与其子令狐绹同学,亲自授以骈文作法。

开成三年(837),经令狐绹力荐,登进士第。

令狐楚死后不久,李商隐进入王茂元节度使府做幕僚。

王茂元同样爱才,将小女许配给他。

但是党争激烈,令狐父子属牛僧孺一派,王茂元属李德裕一派,于是令狐绹恨其背恩,在他的仕途中设置种种障碍。

然而李党又因他为弥合与令狐绹的关系所作的努力,视为旧情未断,颇为鄙视,在这倾轧的夹缝里,他沉沦不僚,郁郁不得志,于公元858年病死郑州。

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有着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

他流传下来的诗歌共594首,在唐朝的诗人中,他的重要性仅次于杜甫、李白、王维等人。

他和杜牧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段成式、温庭筠合称为“三十六体”。

一、李商隐的无题诗首先,我们来看李商隐的一首诗,《昨夜》:不辞鶗鴂妒年芳,但惜流尘暗烛房。

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

李商隐有的诗无题,有的时候有个题目,这首诗的题目就是用诗中的两个字,其实是相当于无题的。

我们不敢说他是有题还是无题,我们是看李商隐能感知的心灵是如何,李商隐能写之的艺术手法又是如何的。

“不辞鶗鴂妒年芳”,鶗鴂是一种鸟,《楚辞》里屈原说:“恐鶗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我们担心春天百鸟都没叫的时候鶗鴂就叫了,鶗鴂如果一叫,百花就零落了,春天就要走了。

浅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浅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浅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作者:周健伟来源:《神州》2011年第32期摘要:本文以李商隐无题诗和准无题诗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李商隐诗歌的意象、典故、语言、意境等的分析探讨了李商隐诗歌朦胧美的外在表现以及在结构上的表现,并且在此基础上,从诗人的生平、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等角度出发,对朦胧美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得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不仅是诗人精湛的艺术手法的产物,也是诗人的生活经历的产物,是时代的产物”这一结论。

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意境;朦胧美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

在与晚唐逐渐衰败的运势一样渐趋寥落的诗坛中,李商隐无疑是最璀璨的一颗明星,对当时以及后世都有极为深广的影响。

在我看来,李商隐是个彻头彻尾的悲情诗人,无论是他的政治诗还是抒情诗,无不抒发了自己或怀才不遇,或感时伤世,或思念爱人,或叹惋时光流逝等等的真情。

他无法唱出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1](P485《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一般明朗豪迈的句子,却只能吟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2](P103《乐游原》),以抒发自己对国家,对人生无限的怅惋。

对于李商隐的艺术成就,历来的诗评家大多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清初吴乔云:“于李、杜后,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者,唯李义山一人。

”[3](P561吴乔《围炉诗话》)除此之外,对于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人们多以情致深蕴为其根本特征。

刘熙载、张采田等历代诗评家在其作品中都曾对李商隐诗歌的这一特色进行过评论,对此大多都持欣赏的态度。

但对于李商隐诗歌晦涩难懂这一问题,也有许多诗评家提出了中肯的批评。

冯浩就曾评论说这样的晦涩难懂不免有埋没意绪,弄巧成拙之嫌。

而“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做郑笺”[4](P458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之类的评论更是层出不穷。

正因为李商隐诗歌难解,才使得人们对他的诗歌不断地探索追问,莫衷一是。

同时也因诗人的深情婉约、要言不尽,给人难以名状的朦胧之美。

浅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浅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感 时 伤 世 , 思 念 爱 人 , 叹惋 时光 流 逝 等 等 的真 情 。他 无 法 或 或 唱 出 李 白“ 城 如 画 里 , 晚望 晴空 ”1 (4 5 秋 登 宣 城 谢 眺 江 山 [ ]P 8 ( ( 北 楼 》 一 般 明 朗 豪 迈 的 句 子 , 只 能 吟 到 “ 阳 无 限 好 , 是 ) 却 夕 只 近 黄 昏”2 ( L3 乐 游 原 》 , [ ]P O ( ( ) 以抒 发 自 己对 国 家 , 人 生 无 限 对
深 深 挖 掘 下 去 , 发 现 许 多 言 已 尽 而 意无 穷 的地 方 。 会 李 商 隐 诗 歌 的 朦胧 美还 体 现 在 其 对 典 故 的运 用 上 。在 古 代 . 人 诗 歌 都 喜欢 用 典 故 。 别 是 唐 代 五 、 言 今 体 诗 的体 文 特 七 制 定 型 以后 , 种 风 气 犹 为 普 遍 。 李 商 隐 在 其 诗 歌 中 对 典故 这 而 的运 用 又 有 其 特 别 之 处 。 首 先 , 商 隐诗 歌 中典 故 运 用 的 量 是很 大 的 。 妨 我 们 先 李 不 来做个量上的统计 。 以李 商 隐 最 有 名 的 六 首 七律 无 题 诗 为 例 。 粗 略 地 统 计 一 下 , 郎蓬 山 、 氏窥 帘 、 妃 留 枕 、 愁 、 骓 、 刘 贾 宓 莫 班 小 姑 、 女 等用 典 近 十处 。而 仅 名 篇 《 瑟 》作 者便 在颔 颈 二 神 锦 , 联 中 连 用 了 庄 生 蝴 蝶 帝 杜 鹃 、 海 明 珠 、 田玉 生 烟 四 个 望 沧 蓝 典故 , 句 一典 , 人 有 应 接 不 暇 之感 。 此 例 子 不 再 多 举 。 一 让 在 典 故 用 得 多 ,必 然 增 加 了 读 者 阅读 理 解 的难 度 ,甚 至 给 人 一 种

关于李商隐无题诗的现代派意韵

关于李商隐无题诗的现代派意韵
维普资讯
20 0 6年 9月
南 京 晓 庄 学 院 学 报
J URNAL O AN I O F N J NG AO XI ZHUANG UN VERS T I IY
Sp 2 0 e ., 0 6
No 5 .
第 5期
关于李商 隐无题诗 的现代派意韵
儿即12笔者认为这类将东西方古今诗歌进行互比联系的研究倾向就如同李商隐诗歌本身在古典文学中的现代派倾向一样都是值得非常珍当然就古典而又现代这一稀有之珍贵而论李商隐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并非绝然孤立之现象叶嘉莹就曾论及杜甫在这方面的极为可贵的开创意义叫有些论者还提到唐代李贺魏晋阮籍甚至先秦屈原等极少数诗人所具有的一些现代派倾向
门作 诗 的 , 已属 李 商 隐 的独创 了 。李 商 隐诗 集 中 就 标 明为 “ 题 ” 诗 , 然 只有 十 几 首 , 自清 代 以 无 的 虽 但 来 , 断有人 以类 同无 题 的看 法 将 李 商 隐许 多 表 面 不
解。元 好 问 论 诗 , 已有 ‘ 恨 无 人 作 郑 笺 ’ 独 之 叹。 _( 清代王渔洋论诗也有“ ”2 l 一篇 《 锦瑟 》 解人
他 的那些翩然纷呈的梦幻意绪 。一般称读李商隐无
题 诗犹如 听那 种无 标题音 乐 , 既难 以言传 、 也难 以意
会, 只是给人一种混茫幽深 的强烈感受 。李商隐的
无 题诗创 作与 某些 西方学 者提 出的混 沌哲 理有 着明 显 的一致 , 即都 习惯 以事 物 的模 糊 不 明确性 来 反 映 世 界和人 生 的某种 深邃意境 。而这在 中国古典诗 歌 中是极为 罕见 的现 象 。
满。 ( ” 致杨霁云信) 但是李商隐的诗却是那么的感
染 强烈 和影响深 远 , 历 代 以来 众 口传 诵 的 李 商 隐 而

论李商隐《锦瑟》诗的朦胧感

论李商隐《锦瑟》诗的朦胧感

论李商隐《锦瑟》诗的朦胧感作者:刘安琪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09期摘要:《锦瑟》具有强烈的朦胧感的特征。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锦瑟》的朦胧感:一、意象组合的自由与跳跃导致诗歌意境的朦胧;二、引用典故引发多义的效果导致语义的朦胧;三、诗人主观世界表达含蓄造成诗歌主旨的朦胧。

关键词:朦胧;典故;意象李商隐《锦瑟》一诗问世以来注家蜂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自北宋刘攽迄于现代,研究《锦瑟》的学者不下50家。

许多学者如宋代苏轼、金代元好问、清代王士祯、近代梁启超,直到现当代钱钟书先生、叶嘉莹女士在谈及此诗时都十分慎重,或者不敢妄下断语,或者干脆承认完全不懂。

更有甚者,认为此诗根本就无从解释。

例如清代学者黄子云在《野鸿诗的》中就说:“必当日獭祭之时,偶因属对工丽,遂强题之曰《锦瑟》。

原其意,亦不自解,而反弁之卷首者,欲以欺后世之人:‘我之篇章兴寄未易度量也。

’”(1)笔者认为,造成《锦瑟》难以索解的重要原因在于,李商隐在创作此诗时,刻意营造出一种朦胧美的诗意境界。

这里面所蕴含的创造性在于:李商隐将“诗无达诂”的释经学原则转化为文艺创作的特殊技法,通过朦胧诗境的刻意营造传递出一种渺茫难宣的心绪。

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意向组合、用典歧义、诗旨不明三个方面探讨《锦瑟》的朦胧诗境。

锦瑟、晓梦、蝴蝶、杜鹃、沧海、月、珠、烟、日,这些是本诗的主要意象。

这些意象有虚有实,错落不定,让人产生出一种怅惘之感。

锦瑟是一种乐器,它在《史记·封禅书》中有记载:“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锦瑟,让人联想到它的一弦一柱罗列、密布的感觉,以及琴声的神秘,拨弦的紧凑、压抑。

接着第二句用典,庄子梦中幻化为栩栩如生的蝴蝶,忘记了自己原来是人,醒来后才发觉自己仍然是庄子。

究竟是庄子梦中变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变为庄子,实在难以分辨。

梦境本就是缥缈的,再加上梦境里更生怪诞,让人更加费解。

以《锦瑟》为例谈谈李商隐无题诗的解读定位

以《锦瑟》为例谈谈李商隐无题诗的解读定位

&学教育2。

1905以《锦瑟》为例谈谈李商隐无题诗的解读定位画何率内容摘要:李商隐的无题诗难懂难解,过度索引和猜谜般的揣测都不是最好的阅读方式。

李商隐的无题诗 喟叹“人生如梦“,他的无题诗传达出审美诗性的人生观,营造出梦幻的诗境界。

李商隐的无题诗在哲学和美学 上达到了高峰,在中国诗坛独树一帜。

关键词:梦人生象征美学意义《锦瑟》一诗,意象朦胧,难懂 难解,是李商隐无题诗中最难的 一首。

李商隐有很多这样的无题 诗,在“诗言志”的诗坛独树一帜。

朦胧难懂是否就“只能意会 “或“避而不谈”。

虽然“诗无达 诂”,但也不能莫衷一是地随意揣 度,陷人无解的泥淖。

或者笼统感 知诗歌情绪,用“悲戚、愁绪、迷 离”等词来概述李商隐的诗歌,这 些词语就如“无根的飘萍”,成了 理解很多诗歌都可以用的“万金 油“。

李商隐之所以在诗坛上占据 一席之地,就是因为他有属于自 己的特性,不论是在诗歌的抒情 表意上,还是美学风格上。

所以,诗歌的”李商隐标签“是什么,我 们需要回答。

还有一种解读方式是索引派。

比如《锦瑟》,通行的有两种说 法,一是“爱情悼亡”。

根据在于琴 瑟是夫妇的象征,作者睹物思人, 托物起兴。

二是“自伤身世”。

根据 在于诗中以“无端”“思华年”总 领,又以“可待成追忆”和“惘然”作结,是追忆平生,不胜惘然之 作。

过实的解读,不仅显得穿凿附 会,而且破坏了李商隐无题诗丰 富、朦胧的意境,简化了诗人细腻 复杂的精神世界。

我们能否在过实和过虚的解 读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锦瑟》这首诗到底写什么?由锦瑟繁复的琴弦起兴,引出繁 乱的年华。

年华为何繁乱,因为在044开始的时候就是惘然的。

“惘然“的含义是”惘然自失,无从追寻“。

嗟叹琴弦繁多、年华繁乱,是因为一切”求之不得“。

庄生晓梦,是一个短暂的梦,诗人用一个“迷“字连接庄生和蝴蝶,”迷“为”迷失“,梦醒,人蝶不分,梦不再来,终致于怅然。

依然是”失去、未得“。

望帝为何将一腔心事托于杜鹃,是因为春朝不复、故国不在,国亡身死。

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

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

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
李商隐无题诗的特色是:借艺术形象的整体来托寓某种抽象的感情、意绪。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流露的那种相思、追求、伤感,非常可能寄寓或渗透着作者政治上失意的精神苦闷以及明知志向难酬却仍不甘心沉灭的心理。

李商隐“无题诗”的这种艺术构思是对我国古代诗歌比兴寄托手法的继承与发展。

资料拓展
原文:
无题
李商隐〔唐代〕
相逢时难别亦容易,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恨云鬓改为,夜吟应法号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
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春蚕结茧至死去时丝才调侃回去,蜡烛必须压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就可以几滴干活。

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再。

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蓬莱山离这儿算不上太远,却并无路可通,如欲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回去求见。

创作背景: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改信道术。

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为被家人送至玉阳山学道。

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恋相识,但两人的感情却无法为外人所为,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流着无法遏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就可以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并使诗变得既深邃婉曲、又深情无穷。

李商隐写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大多就是抒发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

此诗即为其中一首。

浅析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成因

浅析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成因

浅析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成因浅析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成因要:李商隐的无题诗由于其诗作本身的复杂性,历来都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一位有重要成就的杰出诗人,与杜牧齐名,被合称为“小李杜”。

他的诗无论是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还是在总结前代艺术经验加以开拓和创新方面,都卓然自成一家。

李商隐艺术素养深厚,他的诗以工面绮美见称。

他流传下来的诗歌约600首,在艺术上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但最为世人称道的还是以“无题”为中心的一系列抒情诗。

这类诗在李商隐所有的诗歌中占数不多,却是李商隐独特艺术风貌的代表。

而朦胧美是这类无题诗的基本风格,也是其最大的特征。

朦胧诗所创造的意境不是十分清晰,表达的思想内容也不是十分明确,如同隔雾看花。

但它却能强烈地激发读者的感情,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具有无比的生动性、丰富性和独特性,直指读者心灵。

正如清人叶燮所说:“秒在含蓄无限,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偬之境。

”这样的艺术境界,我们称之为朦胧美。

那么,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是怎样形成的呢,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无题”与朦胧美从系统论角度考虑,世界上一切现象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又无不自成系统,因而系统性是事物的固有属性。

无题诗当然也应自成系统。

按照邓聚龙的《灰色系统理论》,在结构中“含有确知(称为白的)和未知(称为黑的)或非确知(称为灰的)”三种信息。

那创作背景、作者的身世等外部条件可视为白的信息,“无标题”可视为黑的信息,诗中语言要素可视为灰的信息。

我们了解欣赏一首诗时,往往先从外部已确知的信息向作品输入: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倾向、身世、经历,以及与作品有关的人和事等。

我们认为,文学作品的标题,一般来说是作家心灵之窗的外射,不管是简明醒目式的还是艺术化的标题,都是通向外部的窗口。

像歌曲、乐曲的题目,就能为乐曲情绪的展现提供一定的线索和说明。

李商隐《锦瑟》一诗朦胧美的表现

李商隐《锦瑟》一诗朦胧美的表现

李商隐《锦瑟》一诗朦胧美的表现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商隐的“无题诗”所描绘的画面唯美、感情真挚、逻辑跳跃、意蕴含蓄,为其增添了许多朦胧之美、悲怆之美、生命之美。

随着唐王朝的日渐衰弱,唐代诗歌的风格也由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时所表现的开阔胸怀、恢宏气度、积极进取的精神走向了由李商隐所建立的深婉精丽、富于感伤、带有象征暗示色彩的诗歌演变与发展。

在人们看来,李商隐“无题诗”的总体基调是“浓厚的感伤”,“凄艳而不轻佻”,“浓烈而凄清”。

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将李诗的基调概括为“凄艳浑融”,认为“他把感伤的情绪注入朦胧瑰丽的诗境,融多方面感触于沉博绝丽之中,形成凄艳之美”,“并能以艳丽通于浑融,使诗歌在艺术上有博大的气象和完整性”。

在意境方面,则是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朦胧美。

“它们要表现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情绪;不是一幅时间、地点清晰可考的画面,而只是一种空灵缥缈但是可以把握的意境……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具有可以意会、较难言传的特点。

”这也是从唐向宋蔓延的一种过渡情感,不同于豪放、张扬的“盛唐之音”,而是寻求一种含蓄蕴藉的“韵外之致”、“味外之趣”。

作为“无题诗”之一的《锦瑟》也具有以上特点,并且巧妙地运用了复义理论构建起一幅幅缥缈、朦胧的美丽画卷,书写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世事沧桑,感伤之余又产生无尽的共鸣,朦胧之间又给人余味不尽美的体验。

复义理论是20世纪英美新批评派的代表理论之一。

新批评的代表人物瑞恰慈将语义学分析方法应用于文学语言的分析,他强调对文本进行细读式的解读,从文本的意思、情感、语调、用意入手,结合语境分析来把握作品的内在结构和意义,最终达到与作者情感经验进行有效交流的目的。

燕卜逊在《朦胧的七种类型》中对“复义” 所做的定义是“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微,只要它使同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的反映”。

他认为在古典诗歌中,复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因为中国所有的字词都是具有多重意义的整体,复义理论的使用可以大大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

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

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李商隐的无题诗在诗坛上独树一帜,其意境深远,诗意朦胧多重。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篇1李商隐是唐代有独特成就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诗人。

他与杜牧齐名,并称李杜,为了与李白、杜甫并称的李杜区别开来,又称小李杜。

无论是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还是在总结前代艺术经验加以开拓和创新方面,他都卓然自成大家。

李商隐艺术素养深厚,他的诗以工丽绮美见称。

他善于运用典故,组织语言,构成意境迷离、色彩斑斓、寄意深微的朦胧之美,具有鲜明独特的风格,在晚唐文坛上,甚至在中国古典诗歌整个发展过程中,李商隐的诗歌都独树一帜,自成流派,不但掀起了晚唐的最后一个诗歌高潮,还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

在李商隐诗中,朦胧是其诗歌的主要特色,而其诗歌、特别是他的爱情诗歌更为人们所称道,他那些著名的爱情诗,如《锦瑟》、《无题》等,都被后世男女作为表达爱情忠贞的最佳典范而历久不衰。

那么,人们为什么这么喜欢他的朦胧诗歌呢?他诗歌的朦胧美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本文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意象美诗人喜欢把自己的艺术构思锤炼得千回百转,一波三折。

李商隐爱好绣织丽字,镶嵌典故,细针密线,造成光怪陆离而又朦胧隐约的诗歌意象,如《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锦瑟》是李商隐诗集开篇的第一首。

历来有云:“一篇锦瑟解人难”,就是因为这首诗景象迷离,含义深邈,每一联都是朦胧的。

首联两句,聆锦瑟之繁弦,思年华之往事;音繁绪乱,惆怅难言,千重往事,九曲情肠,形成了诗的多层次朦胧的内蕴。

颔联由庄周梦蝶,写到杜宇化为鸟。

庄周在虚渺的梦境中,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还是蝴蝶之梦周,是一种朦胧的梦境。

杜宇号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每年暮春三月啼鸣求偶,口中流血,声哀情苦,写的是一种空灵虚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李商隐无题诗中的现代派意韵——以《锦瑟》和《雨巷》
之朦胧美为例
作者:唐莉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定西,743000
刊名: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OTA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8,28(6)
引用次数:0次
1.嘉陵论诗丛稿 1984
2.诗词散论 1982
3.玉溪生年谱会笺 1983
4.李商隐资料汇编 2001
5.李商隐诗歌接受史 2004
6.李商隐的心灵世界 1992
7.李商隐研究 1982
8.玉溪生诗集笺注 1979
9.诗论 1932
10.李商隐传 1985
11.汤春华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期刊论文]-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2004(1)
1.期刊论文何剑平李商隐无题诗之寓意与艺术创新-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2(2)
李商隐是中国唐代后期的一位杰出诗人.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笔下的那些情思飘渺、词藻精丽、意境朦胧、千百年来为人们吟诵把玩不衰的无题诗,更是他别具一格的独特创造.李商隐的无题诗,包括以"无题"名篇的诗和拈篇中数字为题,例同无题的诗(如<锦瑟>、<一片>),共计六十八首.研究者对这些作品的看法,历来颇为分歧.争论的焦点在于这些无题诗究竟有无寄托,其内容旨在表现什么?这是一个迄今悬而未决的问题.历代研究者多从历史或传记的考据途径,从诗人的外在境遇中去探求无题诗的意旨,而对无题诗自身的表现形式和内在价值的探讨尚嫌不足.这样,由于直接证明材料的缺乏,加之忽略甚或不了解无题诗表现形式方面的特征,对其内容作出的结论自然不免失之偏颇.本文试图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作者身世和当时背景,对无题诗之意蕴与寓托作进一步的探讨与阐发,特别是着眼于其艺术表现特点,对造成无题诗难懂的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其难解难懂的寓意作出合理的解释.
2.期刊论文陈作行.CHEN Zuohang论李商隐无题诗的创作原由-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z1)
关于李商隐创作无题诗的原由,历来比较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爱情说;一是政治说.那么李商隐创作无题诗还有其它原由吗?本文试着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他创作无题诗的原由,并肯定他的无题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上,独辟蹊径,开创了新的艺术技巧.
3.期刊论文赵忠山.ZHAO Zhong-shan李商隐无题诗的空白结构及其意蕴-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8,29(4)
李商隐无题诗情调缠绵、音韵悠扬、徘徊沉吟、一唱三叹以及婉转曲折、含而不露、缠绵缱绻、一波三折的特征,使其诗作具有柔曲相融、扑朔迷离的模糊特征. 导致李商隐无题诗的模糊特征的缘由有许多,其中李商隐无题诗中的空白结构的设置不失为一个重要因素.
4.期刊论文阎海翎李商隐无题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5(3)
无题诗的创作是李商隐在唐诗发展中最大的贡献之一,李商隐无题诗中,思想内容是多方面的,有"确有寄托"者、有"戏为艳体"者、有"实属狎狎邪"者……,有自慨生平的诗篇,有脍炙人口的政治讽刺诗,有描写真诚纯洁的爱情、描写唐代一般男女关系的艳情诗,还有写景咏物的诗篇.无题诗是李商隐艺术成就的结晶,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5.学位论文徐鑫敏婉曲之中显深意,典丽之中见真情——浅析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表现形式2005
李商隐所开创之“无题”是一种作者有意趋蔽隐晦,不愿意公开或是时代也不允许说明之下诞生的创新诗格。

无题诗是李商隐诗歌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不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一直是学界热衷探讨的课题。

李商隐之前没有无题诗,李商隐之后也没有一位诗人写出如此多的无题诗。

李商隐的无题诗,由于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奠定了它们在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李商隐一生纠缠于政治派别与恋爱的痛苦里,养成感伤抑郁的性格,这对于他的诗歌有明显的影响。

其诗风独特,继承了杜甫的精炼严谨,沉郁顿挫,又融汇了齐、梁诗的浓艳、李牧诗的幻想,形成了深沉绵邈,绮丽精工的风格。

李商隐的无题诗变化无穷,意象重迭,今昔界限在某点上融为一体,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

这是打破了时间界限的朦胧之美,是由含蓄之深与浮想之广融合而成的绝妙境界。

而且透过巧妙的用典和比兴象征等手法,幽渺深邃地刻画出引人入胜的诗境、诗情与诗心,无题诗称得上是李商隐笔下最为成熟的作品代表,以“无题”之为题的创举,更是让后人前仆后继的陆续效法,可见其魅力十足。

有鉴于前人在无题诗的广泛综谈之论已经颇多,本文尝试经由探究李商隐的时代背景与生平,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深入分析其主题内容与艺术表现
,希冀在李商隐无题诗之研究上能因此更臻丰富与完备。

6.期刊论文贝金铸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谈李商隐和他的无题诗-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1)
成了他的诗歌中朦胧多义的抒情境界,生成众多歧义,让后人一直争论.他的诗歌的这种朦胧多义的现象,在无题诗中表现的更为明显,而人们对无题诗的争论也是最为激烈,特别是关于有无寄托的问题.在这里,笔者试从诗歌的文本特性和诗歌的审美心理两个角度浅谈李商隐的无题诗的一些看法.
7.期刊论文张宗福.ZHANG Zong-fu论李商隐无题诗的内在意蕴-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李商隐是晚唐杰出的诗人,他善于用婉曲的艺术手法表现自己的情感世界,他的无题诗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历代诗家众说纷纭,对无题诗进行各种解读,其争论延至今天.其实,无题诗是有一定的情感指向,首先表现的是个人的爱情生活,其次表现的是个人的怀才不遇和对生命的忧患,从总趋势上看,无题诗表现的是一种幻灭感.
8.期刊论文王化勇"雾里看花"说《无题》--浅谈李商隐的无题诗-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3)
李商隐也许想通过他的无题诗向人们说些什么,但他"欲说还休",其无题诗大概就是从他口中道出的"天凉好个秋".这种空灵的风格,正是无题诗的魅力所在.我们不必去生硬地解释无题诗的喻义,为它再凿一窍;而应辟出一定的距离去欣赏它,"雾里看花",也许会使人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9.期刊论文叶玉华.叶德林.丁淑梅.YE Yu-hua.YE De-lin.DING Shu-mei李商隐无题诗和他的佚失传奇文-华东
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7(6)
李商隐诗集中存录的<无题>诗,主要是七律八首,七绝三首,可分别系列于他所写作的拟名"蓝桥记"、"青鸟记"两篇传奇文辞,其无题的语意和情调均和传奇故事中的情节丝丝入扣;诗中有所疑难的语句和隐事,后世注解者多争论不息的无从落实的悬案,通统可由传奇故事的具体经历,恰当地给以解说.另有五首五言短诗和一首七言八句,与"韩翊"传奇文的情节绾合切适,或可拟名"锦书记".综观李商隐<无题>诗,可分为三四种各自含蕴某些故事情节的连串组诗,并非无具体事实作为这些组诗的背景,且并不存在李商隐本人的恋爱诗.考察李商隐无题诗和他创作的佚失传奇文的关系,乃是关涉唐代文学整体观的重大问题.
10.期刊论文黄晨璐看似无题,实则有意——论李商隐无题诗的创作倾向-大众文艺2009(19)
无题诗是指标题为"无题"或以诗歌开篇前二或前四为题目的诗歌,并不是没有题目.李商隐的无题诗是最为人传诵的,而且一直也是研究者热衷的内容.中国古代诗歌的题目与创作的功利性目的有密切关系.而李商隐诗歌的"无题"则否定了这种功利性,不为宣扬政治教化,不为科举考试、行卷、温卷,不为显示才华,甚至不为流传后世.因此迭到了创作的自由.本文试图讨论李商隐无题诗的非功利性创作倾向,从而增强了诗歌的开放性.使读者的阐释空间加大,造成众解纷纭的情况.
本文链接:/Periodical_htsfgdzkxxxb-hwb200806041.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