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武同源
读《求医不如求己》有感
读书心得——读《求医不如求己》有感不记得是听别人介绍的,还是因为《求医不如求己》在当当网图书畅销榜排名第一的缘故,只记得当时抱着很好奇想看个究竟的心态买了这本书。
很喜欢书中反复传递的观点,把疾病看做是鱼,把思想看做是水,无形的思想以有形的病症表现出来。
就像一位读者描述的,书中蕴含中医、道家、武学、禅学思想,融先贤妙思于简明,会中医诸法于精炼,身心同治,读之清新温暖,沁人心脾,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如果鱼死了,通常是水的问题,证明这种鱼不适合在这种水里生长,也就是说这种环境不适合这种疾病的生存,所以改变环境就等于消除了疾病,而且是从根本上消灭了疾病。
”“疾病如同不速之客,但它又是特殊的,不可生硬地去推搡它,如果那样它必和你顶起牛来,你可以搂着它的肩膀一起出门,在门口你还对它的到来说声谢谢。
因为它是上天给你派来的陪练,通过切磋,你的身心会更加健康、充满力量。
”书中类似的思想贯穿始终,感觉似乎与“行有不得反求诸已”“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强调改变自己才能改变一切。
针灸按摩中草药都只是方法手段,通过治疗身体发肤,暂时解除病痛。
改变心态,才是健康的关键。
当然改变自己没那么容易,需要长期的动心忍性,体察内省,和实践的磨砺,或许更多的人等不到改变,已经病的奄奄一息了。
所以书中不仅强调心的重要,通过列举大量的实例,详细讲解很多疏通经络穴位的方法。
作者中里巴人,真名郑幅中,其父为八卦掌第四代传人,自幼师承父亲练习道家导引养生功法,又研读祖父的《亲书秘笈》,后又被太极名家李宝良先生收为关门弟子,尽得医武同源、医道同源之意趣。
书中的很多实例,都是作者亲身经历,读起来简单、生动、易懂。
书中列举了太多的养生方法,我都没怎么使用,也没怎么记住,但是取嚏法,因为太简单了我记住了,使用了而且受益匪浅。
记得一次出门学习,可能水土不服,再加上玩的太忘乎所以了,大汗淋漓后也没在意,结果第二天得了重感冒,鼻涕一把眼泪一把一直不停,上课都上不了,当时我刚看这本书不久,心想正好在宿舍打喷嚏,试试不吃药,用这个方法能不能好。
非遗视角下两仪拳的传承与路径研究
非遗视角下两仪拳的传承与路径研究王圣焘;邓思璇【摘要】运用田野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两仪拳传承脉络、两仪点穴特点、当代传承价值、传承困境与路径进行了探讨,旨在认识和了解两仪拳存在价值.针对两仪拳目前传承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设性意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仪拳在国内外更好的普及和传播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期刊名称】《湖北体育科技》【年(卷),期】2017(036)003【总页数】3页(P216-217,228)【关键词】两仪拳;沈丘;点穴;传承路径【作者】王圣焘;邓思璇【作者单位】武汉体育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湖北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05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1]。
随着时代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改变,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慢慢消失,加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
两仪拳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它的发展相比上个世纪,已有相当大的进步,但与河南省另外两大拳种,太极拳和少林拳相比,发展仍很缓慢,传承人数少,影响范围小。
因此,开展对两仪拳的研究,促进其传承,对保护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两仪拳是由太极拳派生而来,属内家拳术。
但历史上由于内家两仪拳门规极严,很多武术爱好者无法窥其门墙。
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是从第10代掌门人开始,清朝嘉庆年间,河南固始县的武状元武凤来在四十多年间研习了各种武术,学习了两仪拳。
他对两仪拳做出的最大贡献是,把两仪拳与《脉络学》、《纳卦经》、《内功经》、《五禽戏》等结合起来,取不同流派的技法之长,总结了一套系统的内功练法,并完善了点穴手法,尤其是两仪拳阴阳手中的身法[2]。
武凤来收魏洪申为其关门弟子,将其立为两仪拳第十一代掌门人。
而后魏洪申授功于段升堂,并立其为两仪拳第十二代掌门人。
010推拿流派特点举例解说(精)
近代推拿手法流派
一指禅推拿流派 滚法推拿流派 内功推拿流派 点穴推拿流派 脏腑推拿流派
• 一指禅推拿确切的师承关系 可上溯到清同治年间(1862— —874年)河南的李鉴臣。李 氏以一指禅推拿术行医于扬
州、江都一带。传丁凤山 (1842——1915年),丁氏长 期行医于沪、杭间,并广收 门徒。知名者有丁树山、王 松山、钱福卿、朱春霆等十 余人。
近代推拿手法流派
一指禅推拿流派 滚法推拿流派 内功推拿流派 点穴推拿流派 脏腑推拿流派明清时期小儿推拿亮点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王德瑜教授
推拿手法流派传承的特点
推拿手法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由 于历史沿革、地域不同、师承不同,形成了 不同的推拿流派。
推拿手法流派传承的特点
在我国中医医术的传承大都以“师承相授”方式 进行传承,即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首先要看徒
弟的为人是否善良?有没有学医悟性?要跟随师
• 医武同源,往往得武林中人
传承,需习练武术,尤其是
少林内功、易筋经等功法, 强调练功与推拿相结合起来。
特色手法有擦法、击法、五
指拿法等,并有一套全身推 拿常规操作法,
傅三年才能入门学习传承中医医术,我们推拿技 术的传承也是如此。
近代推拿手法流派
一指禅推拿流派 滚法推拿流派 内功推拿流派 点穴推拿流派 脏腑推拿流派
• 传说一:梁武帝时达摩菩提
取旧有推拿按摩加入搓擦滚
武术与中医
武术与中医武术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武医的融合是体医融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为哲学基础,以脏腑经络和精气血津液等理论为生理病理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古谚有云“未练功,先学药”。
传统武术与中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两项国粹,虽有着各自独特的发展脉络,但在具体的产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关系。
阴阳五行同源传统武术深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
攻防含义是传统武术的本质特征,有攻为阳,守为阴的说法。
由阴阳含义衍生的如“避实击虚”“以快制慢”“以柔克刚”等技击原则在武术中随处可见。
如太极拳中就讲究避实就虚,引进落空,后发制人。
顺人之势,借人之力,这便是一种避实就虚的体现,也是阴阳学说在传统武术中的反映。
同时,阴阳五行学说也是传统中医的指导思想,渗透于传统中医体系的各个层面。
在人体组织结构上:“上部为阳,下部为阴;……就内脏而言,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五脏化生和贮藏精气而不泄,故为阴……。
”传统中医也用阴阳学说来解释人体病理变化,认为人体内阴阳平衡失调的过程即便是人体病理变化的过程。
另外,《形意母拳》阐述:“五拳者,劈、崩、钻、炮、横也,其源生于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也。
……劈拳能生钻拳,钻拳能生崩拳,崩拳能生炮拳,炮拳能生横拳,横拳能生劈拳。
”以五行理论为根基创建拳法,在练拳顺序上也讲究五行生克理论,即为崩、炮、横、劈、钻之生之顺序,利于修炼拳法,在五行相生循环中为一整体,促进人体功力发展与健康。
传统中医借助五行学说将人体脏腑分为五脏六腑,除此之外还有五窍、五华、五志、五液等,分别以五行对应各种部位。
如木、火、土、金、水对应五脏即为肝、心、脾、肺、肾。
传统中医再以五行生克乘侮来进行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而五行学说在传统武术中的体现最明显的要属形意拳之五行拳了。
武术养生与中医养生之间的关联性研究
子・ 内篇 ・ 养生主》 他说 , , 缘督 以为经 , 以保身, 可 可以全生 , 可以养亲 , 可以尽年. 意思是 , 遵从 自然的 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 这就可以护卫 自身 , 就可以保全天性 , 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
就可以终享天年. 在中国, 一直流传着丰富的养生文化 , 它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作为中华优
展着 , 只是各 自 所处的领域不同, 所处理的对象不 同, 所思考的内容不同罢了. 当他们围绕着现代社会中 热门的养生话题开展时, 我们就不难发现 , 它们之间, 联系更紧密 , 融合更紧密.
1 武术养生的特点
1 1 武术 养生 的性质 .
武术作为中国体育传统项 目之一, 是以强身健体为 目的的具有强烈民族文化色彩的体育运动. 武术 养生 , 就是指人们利用武术这种体育运动的形式 , 进行科学合理的运动 , 从而达到延命益寿, 祛除疾病 , 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特别是武 当武术 , 它是在道教内丹静态养神养气的基础上 , 结合一般 武术技击特点 , 形成的一种以肢体活动为引导 , 推进体内气血流动 , 达到舒筋活络、 祛病养生的 目的, 是
扬 , 因此而受到锤炼 , 生命 延年益寿 , 祛疾疗病 , 健康快乐. 中滋味与体会 , 个 不能言表. 1 3 武 当武 术具 有深 刻 的养生 功能 和养 生价值 . 武当武术发展到现在 , 它在养生方面存在的意义要远远 的高于技击方面的意义. 由于中国近年来的
和平发展 , 人人需要健康 , 这是社会前进的一个主题思想 , 也是推动社会向前不断发展的原始动力. 而武 术在这个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 能充分满足社会的健康需要 , 所以受到了现代人的热烈欢迎. 每年, 武当山 道教也会因此而面向社会举办大量的养生功课堂, 宣传和宏扬武术的养生文化 , 为社会造福. 特别是武
太极拳是探索中华文明的窗口
太极拳是探索中华文明的窗口紫经红叶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精彩绝伦,期间2008人同时打起太极拳,告诉世界,太极拳乃中华国宝。
如今,国学热浪潮滚滚而来,可作为社会主力军的中青年——70后、80后、90后,他们本身就从小缺乏国学教育,如今要对自己以及孩子进行国学教育引导明显力不从心,殊不知,太极拳是探索中华古老文明的窗口。
一、太极拳与易理参融。
易经居于十三经之首,古人以易演化世界。
“太极”这个拳名来源于《周易》“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二仪”。
太极拳中蕴含着易所示法则:阴阳、动静、刚柔、开合……。
百度“太极拳与易”,能搜索出许多相关文章,可见太极拳经与易理参融已是公认。
二、太极拳是用人身演绎易理太极拳举手投足间都离不开易理,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周易》用嘴巴读万遍,不如用自己的身体演绎万次。
易以文的形式记载于《周易》,然而,真正的大道是说不出来的,对易的认识并不仅存在于脑海,更在身体之中,身体对易的认知则体现在拳艺上。
学易与学开车,学游泳,学打球一样,除了有理论还离不开实际操练。
通过太极拳演绎易,犹如还不会说话的小孩学走路,一切尽在不言中。
三、太极拳合于“天人合一”哲理。
“天人合一”这一古老的哲理今人已较难理解,但众所周知,有风湿病的人对天气的变化会更敏感。
晚了还不睡觉或者日夜颠倒,与天对着干的代价估计现代人都不陌生,轻则熊猫眼,重则大病。
这些都说明尽管嘴上说不出天人合一的理论,但身体却清楚得很。
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影响着人身十二正经(如:早上7点至9点走胃经,中午11点之1点走心经)的流注。
《修真诣疑》:“天有昼夜而日月行天,运于轨迹,人身之任督犹天之日月,人身之阴阳也,日月行天循为周天,任督交注而气血流,此人身之周天也。
”太极拳操修是循阴阳而为律,使“十二正经轨如常”,阴阳息律与天地日月同行出之一辙,即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
四、太极拳反映民族性格我们这个民族自强又爱好和平。
西方拳种多为走直线,而太极拳则是圆弧运动,反对硬碰硬,主张“舍己从人”,“腹实而心虚”。
武术与中医药文化的一句话
武术与中医药文化的一句话
1、从武术内容看,武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里发展、完善,所以,武术也必定充分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征。
这与中医的产生和形成道理一样,中医也具备并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
实际上,武术与中医息息相通,互为渗透,武术中伤科,就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里的了阴阳五行、穴位经络、子午流注等等思想,同样贯穿在武术体系中。
所以,无论从拳理,到具体动作,甚至名称,都很容易并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
2、中国传统武术和传统中医药,一动一静,内外兼修,同宗同源。
两者诞生的初衷均为强身健体,祛除疾病。
武术与传统医学同属人体文化的范畴,它们有着共同的哲学方法论基础,并在同一文化领域内相互融合、渗透,又共同丰富、发展。
3、医者仁心,杏林春暖。
进入新时代,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彰显了独特优势。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国从古典医籍中筛选出“三药三方”,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
清肺排毒汤就是在《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基础上化裁而来。
大疫出良方。
在中国,中医药第一时间有组织成建制地投入到抗疫斗争,中药饮片被广泛发放给社区群众。
中医药参与救治的确诊病例占比达92%,湖北省确诊病例中医药使用率和总有效率超过90%。
以中医药为特色、中西医结合的中国方案,在全球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药方”走向世界,得到国际社会
高度评价。
武医结合: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途径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武医结合的理论基础及意义
武医结合: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途径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武医结合的理论基础及意义摘要】武术和中医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重要的瑰宝,武术与中医的融合发展迎合了绿色发展的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人民健康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日益显现。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以体促健”列入其中,“体医融合”的观念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
采用体育非医疗手段参与医疗服务,推动社会绿色化、节约化、可持续发展。
(武术的地位)本文在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深入探索武医结合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有助于转变以药物治疗为中心的现实状况,开创体育与医疗技术、人才融合的新局面,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健康中国武术中医[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6-0271-021.武医结合的理论基础1.1 武医结合的同源性传统武术与中医同根同理,二者有着共同的哲学方法论基础。
天人合一观、阴阳辩证思想、五行生克学说共为传统武术和中医学的立身之本。
“天人合一观”渗透在中国传统武术的整个文化体系中,武术视人体身心和谐为真,人际和谐为善,天人和谐为美。
“心者身之主”而心不离身,“身者心之躯”而身不离心,以整体观为指导,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和锻炼。
中医理论强调人的生命活动和宇宙自然是休戚相关的。
人与社会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密不可分。
人是社会中的一员,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在不断适应社会变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稳定和平衡。
阴阳学说是武术理论的哲学构架,阴阳范畴在武术中衍生了一系列对应的概念,动静、攻防、刚柔、虚实、开合、进退、屈伸等。
王宗岳《太极拳论》开首就指出太极是以“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的变化为基础。
阴阳开合,是尽拳术之妙。
而《内经》认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中医学常用阴阳学说来解释人体结构。
如人体上部属阳,下部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四肢外侧属阳,内侧属阴等。
武术与中国传统医药搭配
武术与中国传统医药搭配武术和中国传统医药是中国悠久历史与文化传统的两大瑰宝,二者相辅相成,在中国古代一直被视为健康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将武术与中国传统医药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和免疫力,还可以起到预防疾病、调理身心的作用。
武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之一,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武术强调调节呼吸、增强体质、提高技能,并且重视锻炼肌肉、筋骨和经络,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素质与抵抗力。
通过练习武术,可以使全身得到锻炼,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协调性与灵活性,从而有效预防和减轻许多慢性病的发生。
而中国传统医药是中国悠久的医学体系,包括中医、中药等多种治疗方式。
中医注重调理身体、强调整体观念,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调理人体阴阳失调和气血不畅,帮助人体恢复生机与健康。
中药则是运用天然的植物、矿物等天然材料治病保健,对慢性病、亚健康状况等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将武术和中国传统医药结合起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练武术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而中医中药则可以帮助调理身体构造、强化脏腑功能。
通过练习武术,使体内经络畅通,气血得以顺畅运行,与中医的“调整体质”、“平衡阴阳”等思路是一致的。
武术可以促进中药的吸收、运输与代谢,提高中药的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利用率,从而加快康复速度。
此外,武术和中国传统医药都注重养生和预防,既注重治病也注重强身健体。
通过武术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素质,减少疾病的发生,而通过中医调理身体,可以促进机体自我修复和恢复能力,使得身体更具抵抗力和免疫力。
因此,结合武术和传统医药,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一系列现代人的健康问题。
综上所述,武术与中国传统医药的搭配不仅可以实现身体的强健与养生,还可以调理身心、预防疾病、提高免疫力。
这两者结合得当,可以产生互补的效果,为现代人提供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因此,我们鼓励更多的人将武术与中国传统医药结合起来,享受健康、快乐的生活。
武医同源
武医同源作者:潘霜喜来源:《少林与太极》2015年第02期古少林搏击拳法的搏击技法讲究远踢近打贴身靠,其中之靠打技法的练习与使用相当巧妙。
在练习靠打技法时主要以发放肩胯之寸劲为主要方法,实用时虚实变化用于攻击对方的胸肋腰腹部,瞬间发放的靠劲可令对方脏腑内伤。
练习靠打技法最为核心的应是身法的练习。
人身脊柱由二十四节椎骨组成,其中颈椎七节,胸椎十二节,腰椎五节。
在颈椎第七节与胸椎第一节的连接处是大椎穴,大椎穴在督脉之上,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以大椎穴为中心点横行向两边是两肩膀。
以脊柱中之大椎穴为中心点保持身法中正左摇右晃,把人体脊柱中的螺旋劲传至肩膀,这个过程就是摇身晃膀。
摇身就是转动脊柱,晃膀就是把脊柱的左右劲传至肩膀的前后和外侧。
如此摇身与晃膀合力相加,通过四肢与脊柱的配合,把周身之散劲聚于一点,形成瞬间的爆炸劲,实用时通过身法与步法、手法的协调统一用于进攻和防守。
摇身晃膀的养生价值在于脊柱与肩膀的开合练习。
以脊柱为中心的中正学说讲,其上是颅骨之顶百会穴,其下是脚底之涌泉穴,前面是任脉与足阳明胃经、足三阴肝脾肾经,后面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其两侧是足少阳胆经。
在脊柱与膀臂的中间是五脏中的心和肺。
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藏神,开窍于舌;肺为相傅之官,主气,司呼吸,藏魄,开窍于鼻。
两者同属于中医学中的上焦,上焦如雾,具有滋润五官活血通气之功。
掌握了脊柱中正学说之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对于指导练习摇身晃膀的养生作用极具指导意义。
通过摇身晃膀的练习可以调理心和肺的生理功能,同时可以疏通膀臂周围之经络与腧穴中的气血。
拧腰调胯的练习主要是以腰的转动来带动胯关节的瞬间发劲,腰转的基础是以第二腰椎下的命门穴为核心点。
命门穴与前方之神阙穴相连,其中心点是丹田所在。
丹田位于下腹的中心处,从平面看丹田连着命门与神阙,从前面看丹田是肚脐下的一个面,后面便是第二腰椎下的一个面,前后对应上下相合,这样就形成了立体的丹田。
医以道行道以医显——道教医家之源流与特色
医以道行道以医显——道教医家之源流与特色旷文楠一、医道同源医源于巫,道源于巫,医道同源。
巫,是原始宗教的产物,也是原始文化的一个重要形态。
原始时期巫术文化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人们的降生与死亡,婚娶,疾病的治疗,农业的乞雨,狞猎的收获,乃至政治、军事,如部落间的交往与战争等等,均离不开巫术。
一切宗教思想的核心是神与灵的存在,因此,原始巫术可说是所有宗教的最初原始形态的起源。
从中国道教看,道教的符箓派的祈禳、禁咒,更直接起源于远古的民间巫术。
道教所谓“道”,或来自古代“神道设教”的“神道”。
公元前16至11世纪的商代,盛行鬼神崇拜,祭祀与占卜成为社会生活中重大事件的必有内容。
《周易·观卦彖辞》:“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神道的主持者为巫祝,《说文》:“巫,祝也,能齐肃事神明者,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巫祝便是道教的远古原型。
远古的巫祝,也掌管人们的疾病与健康,承担医疗的职务,因此,医的重要渊源亦来自巫。
陈邦贤在《中国医学史》中指出:“中国医学的演进,始而巫,继而巫和医混合,再进而巫和医分立。
以巫术治病,为世界各民族在文化低级时代的普遍现象。
”医、道同源,不仅表现在原始巫文化中,更充分体现在先秦时期医与道以共同的文化思想为泉源,以共同的哲学观念为指导思想。
这最主要的表现是中医的基本思想来自先秦道家的思想体系、阴阳五行观念及易经哲学,这些,构成了中医与道教思想理论的核心骨架。
被道家奉为至上经典的老子《道德经》的道学思想,深深地渗透于中医的基本理论之中。
被中医奉为经典的《黄帝内经》开篇《上古天真论》之“天真”二字即道家用语。
道家思想成为贯穿《内经》的基本观点。
老子思想的元气论、阴阳变化论、自然无为论、形神统一论等无不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指导原则。
构成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核心的阴阳五行观念来自上古《易经》道学。
《易经》形象化的阴阳双鱼“太极图”,即道教著名学者陈抟所传播于世,并成为道教的重要标志。
南少林五行柔术渊源与技法体系研究
武术研究2019年2月第4卷 第2期南少林五行柔术渊源与技法体系研究李晓阳太原工业学院体育系,山西 太原 030008摘 要:南少林五行柔术是流传在山西境内的一套独特拳术,它以“佛氏证悟禅机之旨”为机理,以“学柔炼刚,养内用外,升清降浊,全贵乎化后天之拙力”为体用,如常山之蛇,连绵不绝,是一个传承有序、拳理明晰、医武同源、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拳种,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南少林五行柔术 传统武术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9)2—0065—041 前言1925年夏,形意拳大家董秀生先生撰写成《少林五行柔术谱》一书。
书中自序云:“清光绪辛丑(1901年),游艺燕京,获见李志英先生,始知有五行柔术,遂从而受业焉。
考其术之源,系先生之祖,得自少林妙丹禅师者。
而先生三世秘密,无传他人,故今世少人知耳。
究其术之原义,可与阴阳五行之造化同体。
虽云柔术,而其要以气功为始终之则,神功为造诣之精,乃上乘之技击也。
根据 《少林五行柔术谱》记载,乾隆年间,福建南少林因从事反清复明活动,遭到朝廷数次火焚。
僧人大多难以幸免,只有深通五行柔术的妙丹禅师侥幸逃脱。
行到直隶(今河北省)通州境内,有一位名叫李思元的人拜妙丹禅师为师。
数年后,李思元又将此拳术传授给他的孙子李志英。
李志英在山海关外颇负盛名,在天津开设镖局,广交天下武林豪杰。
清光绪辛丑年(1901年),山西太谷人董秀升慕名前往天津拜师学艺,南少林五行柔术便自此传入山西太原一带,并在清徐、晋祠、榆次、汾阳等地流传,影响很大。
现在,南少林五行柔术仅仅在山西部分地区流传,习练者很少。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董秀升、李锦文、李桂昌、申秉廉、刘义、祁艾等。
2 南少林五行柔术传承代表人物董俊,字秀升,生于清末光绪八年(1882年),山西省太谷县董村人氏,家传医道,秀升先师自幼学诗攻文,聪颖过人,孩提时与其弟董杰(字子英)一同随父习武练艺,二十岁文武并进,随父远涉。
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
国际人才交流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文/余晶CULTURAL SELF-CONFIDENCE文化自信462019·9每个周日上午,在北京西四环外的天元公园,一群武术爱好者们都会在此切磋武艺,其中就有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北京市武术协会主席杜德平。
几十年来,杜德平主席坚持习练太极拳,研学《太极拳论》《道德经》《易经》和《黄帝内经》等文化典籍,体会到太极拳立身中正、刚柔相济、内外兼修、道法自然的原理。
和杜德平主席的第一次接触,就让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特别是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下国人的文化自信和对外传播推广,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中国武术中国武术流传迄今已有4200多年的历史,是成就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主体基因。
中国武术萌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武术,并促进它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具有完整体系的武术文化,与此同时武术文化又贯彻、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诸子百家奠定了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基础,也赋予了中国武术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儒家、道家、墨家等中国传统文化流派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们不仅是武术体系得以形成的重要历史条件,更是中国武术两千多年来不断发展的思想源泉。
儒家文化最重要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核心是其“仁爱”观念,同时这也是中国武术伦理思想的核心,即武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武之人最重要的就是“武德”。
崇尚伦理、讲求仁义忠信,是中国武术文化的鲜明特色。
道家“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思想反映了中华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与道教文化的依附关系,同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具民族风格的练功方法和运动形式。
道家的柔静,修身养性,凝神静气,以无为、虚静、自然为主旨,注重人与天的和谐,佛家讲究调心、调身、调息,主张明心见性,重在顿悟。
这些哲学思想蕴含在武术理论及实践运用中,同时也形成了历代武术名家个性气质的思想基础。
中华武术与中国传统医学的结合研究
中华武术与中国传统医学的结合研究中华武术和中国传统医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宝藏,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身体健康和内心修养的关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探讨中华武术和中国传统医学之间的联系与结合,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寻求更深入的探索。
首先,中华武术和中国传统医学在根源上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古代,武术与医学处于同一体系之中,武医相互融合,共同服务于人们健康。
武术强调身体锻炼、气血调和,而医学注重疾病的防治和调理。
两者共同秉承“以治未病”、“以病从人”的理念,强调身心平衡,从而在源头上保障人的健康。
其次,中华武术和中国传统医学在实践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武术的练习能够增强人体的肌肉、筋骨、气血等各方面的功能,增强体质,提高人的免疫力。
而中国传统医学的针灸、推拿、草药疗法等则可以治愈人体各类疾病,调和阴阳,恢复身体的平衡。
结合两者,可以在武术练习中加入一些传统医学的按摩、理疗等手法,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效果,也可以在治疗疾病时结合武术的调理,加快康复进程。
此外,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了中华武术和中国传统医学的结合对人体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武术练习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人体适应能力,而传统医学的疗法则可以调和身体的阴阳,疏通经络,促进治疗。
两者的结合,可以协同作用,形成“以武養身、以醫療人”的健康理念。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工作压力、环境污染等健康问题,中华武术与中国传统医学的结合研究有望为人们提供一种综合而又有效的健康保障方式。
通过科学的研究与实践,可以更好地挖掘出中华武术和中国传统医学的结合之道,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中华武术与中国传统医学的结合研究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紧密的实践联系和科学的理论支持。
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者投身于这一领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大的努力。
武术和传统医药学关系
武术和传统医药学关系武术和传统医药学是两个在中国历史中千百年来不可分割的文化体系。
武术在中国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历代皇帝和武术大师都非常重视武术的发展和对中国文化的传承。
传统医药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几千年来,中草药和针灸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而且已经成为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的传统文化。
武术和传统医药学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两个文化体系都是祖先们智慧的结晶。
武术强调的是一种身体和精神上的训练,可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抗击疾病和提高免疫力。
传统医药学则强调的是草本药物和针灸能够治愈疾病,可以达到对人体调节和保健。
武术和传统医药学在历史上常常是密不可分的。
武术大师们经常使用传统草药来恢复力量,提高内功和运动能力。
在古代的传说中,武术大师可以远离疾病的威胁,并能通过针灸和中草药加强自己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传统医药学也常常使用武术的一些基本原理,来调节局部的身体机能。
例如,太极拳可以通过平衡体内的阴阳两极来平衡身体机能,针灸和中草药也可以通过调节气和血液的流动来促进身体健康和免疫力。
武术和传统医药学两个文化体系的结合,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之处。
它们促进人体的自我平衡,能够达到调节健康和增强体质的目的。
因此,在现代生活中,强调健康和自我平衡的人,越来越注重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应用。
通过学习武术,人们可以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增强身体能力。
而通过应用传统医药学的理论和方法,人们也可以控制自身的身体机能,提高免疫力,远离疾病威胁,达到保健和治疗的目的。
总之,武术和传统医药学在中国历史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的结合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通过学习和应用,有益于身体的健康和增强体质。
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传递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学校武术社团申请书
学校武术社团申请书学校武术社团申请书尊敬的团委领导:我们是体育系XX年级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三名普通学生,拟于本学期创立共青团菏泽学院“武术协会”,现呈以申请书一份,恳请团委领导予以垂阅。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的劳动时间创造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卓越的、锻炼人们身体的体育活动。
繁衍在中国这片沃土上,武术在其萌芽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哲学、军事学、教育学、医学等优秀的古老传统文化深入其中,真可谓渊源流长,博大精深。
近来年,中华武术在全民的推动下,又步入了一个新的景象,中华武术这块国宝唤起强身强国、报效人民的呼吁,举国上下掀起“武术热”高-潮。
随着武术走进北京奥运,武术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其传承的尚武精神越来越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价值取向。
当今,体育运动的发展成果是一个学校综合力的表现,也是国家所提倡建设的。
从学校角度上看,完善学校的体育体制、建设体育文化,对丰富校园文化底蕴,提升学校的综合力,都是非常必要的。
而成立武术协会则迎合了这一要求;再者,这与学校领导乃至于国家所大力提倡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提升各方面能力是一致的。
我们高兴的看到,学校各项事业正处在高速的发展时期,体育设施的建设是有目共睹的,为我们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对培养学生的体质和精神文明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古时有句话叫“武医同源”,武术集养生保健和搏斗技击为一体,重在于养,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沉积形成的特有的智慧结晶,其所蕴涵着的原理和综义,是与医学尤其是中医的理论密切相关的,因此学习与研究武术,不仅能健体强身,还可以活化我们所学的医学知识,提高我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我们认为,大学生练习武术不同于专业队和武术学校,他们练习武术并不是要成为专业的武术工作者或运动员,如果仅仅传授给学生一些武术竞赛套路和散打技术,学生未必能深刻理解武术的精神实质,也不一定能激发起学生对武术的长久兴趣,更不了解武术的根在哪里。
这样的武术传播,谈不上继承武术的传统精神,往往是学生凭着一时的兴趣来学习,最多只是了解一些武术的皮毛,过后就不再练习武术了。
大健康背景下传统武医融合的现代发展路径探究
大健康背景下传统武医融合的现代发展路径探究
贾瑞雪;刘传勤
【期刊名称】《当代体育科技》
【年(卷),期】2022(12)34
【摘要】大卫生、大健康观念的提出,让人们的观念由“治已病”转变为有意识地“治未病”,为武医融合的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探究我国古代农耕社会形态上形成的相对封闭的空间以及哲学上的同源性造就的传统武医融合的历史经验,探讨在大健康背景下传统武医融合的现代发展困境及发展路径,旨在促进武医融合的发展,为保障人民健康作出贡献,进而全面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
研究显示: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导致传统武术与传统中医从思想观念、传承模式等多维度进行分化,导致其多元化价值供给不足;在大健康背景下,武医融合的现代发展需要继承武医一体的整体思维观和历史经验,重构武医融合所需的师徒制,发掘武医融合的多元健康价值,满足人们多元健康需求,并深度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健康产业数字化转型。
【总页数】4页(P149-152)
【作者】贾瑞雪;刘传勤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53;G857
【相关文献】
1.“大思政”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与协同发展路径探究
2.健康中国视阈下武医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研究——以传统养生功法为例
3.健康中国背景下“武医融合”的实践路径探析
4.医防融合背景下健康管理数字化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共生理论视域下的探讨
5.“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体医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武同源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在这个自成一统的文化体系中,中医与武术并驾齐驱,互相影响。
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精气神学说、传统中医经络学说、中医辨证施治、整体施治原则、伤科等对武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使武术把医学纳入到自己的体系中来。
武术流派及各门派的点穴、针灸、按摩、推拿、救死扶伤等都是中医在武术中的发展运用。
“拳起于易,理成于医”这句武林谚语,应该是对这种影响的恰当的概括。
武术与养生
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然而,一个只会治病的医生也只是个医术不全面的医生。
古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高明的医生要“治未病”,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预防疾病”。
预防疾病最积极的办法就是锻炼身体,修身养性。
一谈到养生无不让人想到中国的传统健身术,比如五禽戏(华佗则在《淮南子》六种动物动作基础上整理出“五禽戏”,其目的是使人延年益寿)、八段锦、十二段锦(明·吴谦《类修要诀》)、二十二势易筋经(清·郑官应《中外卫生要旨》)、二十四节气坐势健身图(宋·陈希夷)、太极内功、内功拳等。
南北朝时陶弘景辑录了六朝以前的养生经验而成《养性延命录》(其中有不少古代气功的方法与理论),并创“六字诀”。
武术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健身文化,同时它也是东方体育健身的一大派系。
武术的健身锻炼方便,所需器材场地都可因人而异,俗称“拳打卧牛之地”,且投入也少。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中国传统的医学和武术受到的关注越来越高,同时吸引了不少国外专家学者和武术团体来华学习中医、交流切磋武艺。
朝阳晨露、午后余辉中,公园中大群中老年人乐此不倦地打着太极的场面已不为鲜事。
武术与中医伤科
武术与中医伤科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
远至古代,不说士卒在交战时金属利器、钝器等造成的创伤,就习武练拳活动过程及平时各种各样的损伤,包括伤及气血、内脏的经络闭塞等内伤,以及扭伤、跌伤、撞伤、脱臼、骨折及皮肉筋骨的外伤,都成为兵家、武术家及医家十分关注的问题,因此,武术与中医伤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
随之造就了许多二者兼备的人才,许多武术家同时也是颇有造诣的伤骨科专家,也有不少的伤骨科大师同时也是武林高手。
“武医兼修”、“未练武先学医”就被一些武术流派所提倡。
有些名医,他们在给病人治病时采用导引、按跷、发气、推拿、治疗与药物治疗相配合,这样疗效比单纯药物治疗好。
“精、气、神”
中国武术有两大流派,少林为外家拳,武当为内家拳。
外家拳以发力为主,重技击;内家拳以养生为主。
其中,丹功是指练功之人将从自然界吸收的能量储存于体内,凝集成疑团,我们称“内丹”。
显然,中医说“精、气、神”为人身三宝,武当功夫也讲“精、气、神”,要求“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
从临床实验看,除了健身养生,一些拳种对痞症、痹症、厥症、热病、伤筋等都很有疗效。
近期经临床实验表明,由武术家马志富自创的天罡拳对高
血压、脑血栓、颈椎病、胃病等有明显疗效。
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扩大,中医与武术也吸引了不少海外人士。
附一:中医药理概述(沈振望)
沈振望,武协朋友兼“医药顾问”,恰好沈振望师兄也是中医药大学的校友,关于师兄详细的介绍见《武协》第四期《两见师兄》。
现谈此之浅见,望能抛砖引玉。
中医认为,人体由运行气血津液的经络系统将居于内的五脏六腑与皮、肉、筋、脉、骨、五官、九窍、五液、五荣、七情等联系在一起,形成五脏系统,分属金、木、水、火、土,并与自然界的五色、五味、五时、五方分别相应,五系统间按五行相生、相克规律运作平衡。
正常人体是一个阴阳平衡体,若外界或体内因素异常作用下,使五脏系统某些方面失调,阴阳失衡,则人体就出现病变。
体内因素的异常,有如过劳、过逸、七情失调、房劳等;外界异常作用有如风、寒、暑、湿、燥、火、疠气异常入侵,虫、兽咬伤,起居、饮食失调等等。
中药包括动物、植物、矿物药,其中植物药占大多数。
每种药各有归经、性味(性:寒、热、温、凉、平;味:甘、咸、辛、酸、苦)和功效。
中医治病的特色是:(1)整体观:整体观是在考察问题及处理问题上,从以上五脏系统整体出发考虑和调整使达平衡;(2)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辨别人体当时异常情况的内在本质,从而针对本质制定治疗措施(治疗措施包括中药、推拿、针灸、情态调节、饮食起居调节、练功,等等),它是与整理观结合在一起的。
中华武术讲求对人体的修炼,使内气充足、外劲强劲柔活、应变灵捷、对躯干、头颈、四肢的运用合理。
武家、养生家若达修炼的高境界,都须深入探索生命的规律并不断运用、实践。
古人对于生命规律的认识正是以中医药理论为代表。
故有“医武同源”的说法。
附二:局部疗伤及放松的具体过程与操作
注:这个方法是武协师兄师姐们从沈振望师兄处学来的,曾刊在《武协》第四期。
因考虑到武协人的需要,重新整理刊出。
关于运动损伤,在校武协人亦可参考沈振望师兄为第九期《武协》撰写的《运动损伤的防治》。
大腿筋拉伤的治疗过程分三步:一、整体放松;二、局部放松;三、整体疏理放松。
具体操作如下:
一、患者趴于一较柔软的地方(面向下)。
二、整体放松:
1、拿捏用拇指与其它四指做相对钳形用力,将肌肉或韧带一松一紧地拿捏。
(图一)
2、击打使用掌外沿根部(见图二),击打整个大腿,动作有节奏,快慢适中,用力轻巧而有弹性。
(图三)
三、搽油:将活络油,追风油等涂于术者掌心,搓热后涂于患处。
四、局部按摩:
1、找到痛点(方法:手指用力按下,力道透过肌肉,寻找略有硬度的筋,因为拉伤后,痛点一般在筋上或者穴位上),用掌根揉搓,将该处淤血化至四周,路线为螺旋状,俗话说“通则不痛”,当淤血被化掉,自然不会再疼。
注意:新伤要着力轻,但不虚浮,旧伤着力沉,而不粗暴,此过程持续5至10分钟。
2、取穴。
取承扶、胞育、秩边三穴(因为取穴方法语言难以描述,详情请教有经验的师兄师姐),找到此三穴位后,用肘对准,适力揉按1分钟,然后换为掌根揉按1分钟,两种方法交替使用两到三次。
五、整体疏理放松:利用拿捏、击打等手法大范围操作,达到整体疏理的目的。
大腿放松具体操作如下:
1、患者腹面向下趴于柔软的地方。
2、术者站于患者左侧,用右脚掌轻踏患者右腿内侧,着力点与地平线后60度角,术者重心放于自己左脚,右脚轻快而有节奏地前后揉踩,持续两分钟,换另一条腿。
(图四)
3、术者站于患者左侧,用脚掌踩患者左腿,着力方向垂直地面,慢慢踩下,用力沉稳,持续一分钟。
(图五)注意不可用脚跟,踩踏范围只限于大腿上,膝关节万不可踩,否则会伤膝盖。
4、术者采用拿捏,击打,揉按等方法整体放松。
注意:术者按摩时,用力要适度,并应及时变换手法,以免自己手部、臂部因过于劳损而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