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易与内经的关系

合集下载

_内经_与_周易_阴阳五行观之比较

_内经_与_周易_阴阳五行观之比较
以阴阳划分人体组织器官 。“人生有形 ,不离阴阳 ” (《素问 ·宝命全形论 》) ,“夫言人之阴阳 ,则外为阳 ,内为 阴 。言人身之阴阳 ,则背为阳 ,腹为阴 。言人身之脏腑中 阴阳 ,则脏者为阴 ,腑者为阳 ; 肝 、心 、脾 、肺 、肾五脏皆为 阴 ,胆 、胃 、大肠 、小肠 、膀胱 、三焦六腑皆为阳 ”(《素问 ·金 匮真言论 》) 。以阴阳表述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内 经 》认为人体的物质结构属阴 ,功能则属阳 ,“阴在内 ,阳之 守也 ;阳在外 ,阴之使也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 。以 阴阳是否平衡来衡量机体状态 。《素问 ·调经论 》曰 :“阴 阳匀平 ,以充其形 ,九候若一 ,命曰平人 。”“阳强不能密 ,阴 气乃绝 ;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阴阳离绝 ,精气乃绝 , ”(《素 问 ·生气通天论 》)认为“阴阳失调 ”是生病的原因 ,阴阳的 分离是生命的终结 。以阴阳定病性 、明诊断 。《内经 》强调 “善诊者 ,察色按脉 ,先别阴阳 ……”(《素问 ·阴阳应象大 论 》)该篇虽然非常具体地谈到医生应该运用望 、闻 、问 、切 的方法诊断疾病 ,但阴阳作为疾病的根本性质却是首先应 辨别的 。以阴阳平和作为治疗总 则 。《素问 ·至真要大 论 》说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 ,以平为期 ”。 2 《内经 》与《周易 》五行观之比较
“五行 ”之词最早见于《尚书 ·甘誓 》,“有扈氏威侮五 行 ,怠弃三正 ,天用巢绝其命 , ”此处“五行 ”为何 ,没有明 言 ,但论述了蔑视五行运行的规律 ,废弃天地人的正道 ,而 遭到上天灭绝的道理 。史伯 (西周末年人 )最早把五行看 成五种物质元素 ,提出“五行杂以成百物 ”的命题 ,“先王以 土与金 、木 、水 、火杂 ,以成百物 ”(《国语 ·郑语 》) ,为后世 五行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而对“五行 ”最早作较为系 统解释的是《尚书 ·洪范 》,认为“五行 ”为九类治国大法中 的第一项 ,“? 初一曰五行 ……”,并列举了五行的内容和 属性“五行 ,一曰水 ,二曰火 ,三曰木 ,四曰金 ,五曰土 。水 曰润下 ,火曰炎上 ,木曰曲直 ,金曰从革 ,土爰稼穑 。润下 作咸 ,炎上作苦 ,曲直作酸 ,从革作辛 ,稼穑作甘 。”将“五 行 ”作为“洪范九畴 ”的首项 ,反映了人们对五类生活物质 高度重视 ,并对五行的特点进行了全面的概述 [5 ] 。但《洪

小议《周易》与中医

小议《周易》与中医

小议《周易》与中医小议《周易》与中医《四库提要》云:“《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易》为吾国吾族文化之源,中医乃吾民族文化之系,二者关系以为何?唐人逊思邈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乃言易之于医具其指导意。

明人张景岳复言:“医易相通,理无二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

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

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

故曰天人一理者,阴阳也;医易同源乾,因此变化也。

”岂非医学学者,靡不精通易理。

而凡精通易理者,于中医学说必多有发挥。

医易相通,相得益彰。

可见一斑。

易理之于医学,其涉及范围之广,使用医家之众,影响后世之远,皆有史可微也。

今且可观之,凡基础理论、辩证论治、方药制剂、针灸气功等各体系,皆明显受到《易》之影响,且渐成其有机组成部分。

纵观中医之发展史,易学之兴衰对其产生作用之大,实不可估量。

自三古之易、汉易、魏易、唐易、宋易、清易及现代易之演变,为中医之前行供以理论武器。

同时,也正因中医学之蓬勃发展,亦反之作用于易理之探讨、领悟。

脱离医学及自然科学之轨道而论易理,以经注经,以经解经,经中求经,经上叠经,则必于象数之理解囿于一隅,难得发展。

故于易理之指导下,中医始终以宏观整体时空条件下来解读事物,此大一统之思想乃使中医所独具特色。

《周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内经》复曰:“太虚寥廊,肇基化元,万物资生,五运终天,布云真灵,总统坤元”。

《周易》曰:“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易开物成务,昌天下之道,乾称父,坤称母”。

《内经》复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易经》、《内经》两者关系密切,互为体用,同属一国计民生耳。

张景岳故言:“然则天下相与之际,精哉妙矣。

《周易》与中医学探微

《周易》与中医学探微

《周易》与中医学探微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科学文化发展的结晶,不仅对我国社会发展进步有促进作用,同时对世界科学进步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因此,在积极搞好中西医结合的同时,对中医学进行溯源追本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式发展和确立,被公认为《内经》的问世,它标志着中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阶段,发展到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内经》的医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生理病理学说和诊断治疗学说都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而这些学说和哲理观念都可以从《周易》中看到它们的踪影,因此说《内经》和〈周易》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内经》和《周易》的整体观同出一辙及医理源于《易》理实有一定道理。

以下是整理的周易与中医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阴阳五行学说,是自古发展的一种哲学思想,历来为我国古代科学所运用,同时也为古代医学所运用。

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阴阳的概念,当时盛行卜卦,而《周易》八卦是以乾坤二卦为基础,乾为天,坤为地,实际上就是阴阳的概念。

《周易·系辞下》中说:“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周易·系辞上》又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所谓阴阳,是人们把复杂的万事万物概括为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

《内经》吸取了《周易》有关阴阳理论的精华,并把这种阴阳辨证哲学思想应用于指导医学实践,成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内经》的《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离合i论〉、七篇大论等,对阴阳理论都有精辟论述。

其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又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周易与医学

周易与医学

周易与医学周易与医学《周易》是一部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融为一体的巨著,对中国的文化、科学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中医学亦不例外,尤其《周易》是一部哲理性极强的著作,因此对《内经》有着纵深的渗透,《内经》中的许多认识论及方法论上的问题,皆朔源于《周易》。

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周易》唯物自然观与中医五行学说前已述及,《周易》的宇宙观是唯物的、尽管还是朴素的,但对形成的认识论已进入了客观唯物主义的范畴。

《周易》认为与宇宙的发生最关紧要的莫过于天与地,《周易》用乾卦、坤卦代表天与地。

如《易·系辞》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乾知大始,坤化成物”。

八卦中的其余六卦也分别代表实实在在的物质,如巽风、震雷、离火、坎水、艮山、兑泽,形成了所谓八卦哲学,八卦哲学体现了《周易》对宇宙认识的唯物观。

《周易》是以八种物质为宇宙万物之基本要素,其中水、火为五行学说中的两种主要元素。

根据甲骨文记载,五行观念起源于殷商,记载于《尚书·洪范》,但《周易》中已有五行的主要元素--水、火等的萌芽。

五行完整记载于《尚书·洪范》。

如曰:“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五行学说在春秋时期还是一种抽象哲学的概念,《内经》在当时《周易》、《左传》、《洪范》的影响下,把五行学说这一哲学观念的东西引进到中医学的领域内来,在宇宙唯物观的基础上,借助五行的归类,揭示中医脏腑经络、病理、生理间的联系,并应用五行生克理论,维持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

五行学说被广泛地应用到中医学,长期以来被作为中医理论的说理工具。

由于五行学说有认识论范畴唯物观的先进性,又具方法论中朴素的系统论思想,中医又独特地把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相结合,用以阐述中医理论,故使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跃居重要地位。

因此,中医学中的五行概念已经比原始的五行概念有了本质的差别,它已经升华为哲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典范之一。

《黄帝内经》、“中医”与《周易》的关系

《黄帝内经》、“中医”与《周易》的关系

《黄帝内经》、“中医”与《周易》的关系一、《内经》之气为宇宙之本源《内经》说:“善言气者,必彰于物”。

(《素问·气交变大论》)王冰注:“化气生成,万物皆禀,故言气应者,以物明之。

”意思是说,气是宇宙的本源,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无不由气构成。

气是万物的始基,故世界皆禀气而生。

但气化至微至妙,又非人之感官所能觉察,故欲观察气之变化者,又必须从观察万事万物的变化方能明之。

《内经》又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以天地之气生”,“天地会气,命之日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更进一步认为,人的精、气、津、液、血、脉也无不出于气。

如《灵枢·决气》说:“人有精、气、津、液、血、脉,全为一气耳”。

《内经》的这种观点与《周易》用气化解释卦爻之变,即认为万物由气构成的观点是一致的。

二、《内经》之气恒动《内经》认为:“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素问·五常政大论》)又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六微旨大论》)。

《周易》认为,气的变化升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动因,事物形态的由隐到显和由显到隐,正是气化升降的结果。

《易·乾·文言》就认为,由潜龙、尼龙到飞龙的变化,就是由“阳气潜藏”到“同气相求”所引起的。

《易·泰·家》说:“天地交而万物通”,这里的“天地交”,也是指阴阳二气交汇而言的。

《内经》内为宇宙本原的思想,显然也与《周易》有关。

三、《内经》之形气交互转化《内经》形气相互转化的思想,更是明显地来自《周易》。

《周易·系辞传》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内经》据以发挥为:“气合而有形”(《素问·六节脏象论》)。

又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素问·天元纪大论》)《内经》“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的思想,即形气可以相互资生转化的思想,又为后世人体气功学者所继承,并将其与《周易》相联系。

《易经》与中医之间有什么关系?

《易经》与中医之间有什么关系?

《易经》与中医之间有什么关系?
感谢邀请!
周易是中医的源头,八卦也对应着人身的各个器官。

比如乾卦主头部,肺部健康,离主眼晴,主视力健讲法,坎为肾泌尿生殖系统,坤为脾胃及消化系统。

相对应的五行生克自然就生出一种循环来。

比如中医上知名度最好的“头疼医脚”其本质上就是利用八卦相克的原因,而被科学无法解释的穴位按摩和针灸都是同样的道理。

嗓子感冒,反而在肚脐处来一针,牙疼偏偏要举起另一只胳膊,都是这个道理。

而且效果还特别好!
周易的核心就是“平衡”,而这个“平衡”就被中医所挖掘出来。

所有的疾病都只是表象,是相应对的另一个因素产生了变化。

因此,顺着这个脉络反向调解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治本,是周易赋与中医的灵魂!
比如,肾虚,肾为水,为坎,那么多补一些坎类食物就可以,坎为黑,大凡黑色的食物都有补肾功效。

比如,气血虚,一是补肾,如坎封。

二是直接补,就是离卦,离为火,为红,大抵上所有的红色的食物都有补血之功能。

比如咽喉疾病,为兑,兑为白,基本上白色的水果都有润喉的功能。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还有我们平时所说的“上火”“心悸”等等,都是身体发生失衡的表现,对应着不同的卦象。

中医的直接祖先应当是《黄帝内经》,而《黄帝内经》的观点又有许多与周易相通相融,比如阴阳观点,比如平衡观点,所以我们总说“医易同源”就是这个道理。

但由于周易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系统化文字,算是中国文化的鼻祖,因此中医是周易大道的一个分支。

无易不医!。

周易与中医学

周易与中医学

《内经》不但设专篇讨论阴阳,而且全书皆贯穿了阴阳哲理,可以说阴阳学 说是整个中医理论的基础,它渗透到了中医的理法方药等各个领域,离开了 阴阳学说整个中医理论将不复存在。《内经》《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离 合论》、《上古天真论》等提出的如“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 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 之始也。”“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等观点都精辟的概括了阴阳之间的辩证关系, 蕴含了阴阳分之为二,合之为一的对立统一观点,并明确了阴阳之间的主导 关系。此外《内经》还把阴阳与自然界四时及人体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 四时五脏阴阳的观点,把阴阳哲学灵活地应用于解释医学,是对阴阳特殊性 的发展。这既是《内经》的卓越成就,也是对《周易》的超越。
有坤卦纯阴 与之相对。
《周易》八经卦、六十四经卦体现着阴阳消长规律,也常用于代表方位和气 候。坤卦为阴极,重阴必阳;乾卦为阳极,重阳必阴;故复卦初爻为阳爻, 表示冬至一阳生,阳气来复,以后自复卦到乾卦初爻皆为阳爻,且阳爻自下 而上,逐渐增多,阳气渐长,阴气渐退。至夬卦,阳爻已增至五,五阳在下, 仅一阴在上,示阳气将极,阴已渐殆尽。故自复卦至乾卦提示了阴极阳生, 阳长阴消的规律。乾卦为阳极,重阳必阴,姤卦的初爻为阴爻,示夏至一阴 长,阴气来复。此后自姤卦至坤卦,初爻皆为阴爻,以后阴爻自下而上,逐 渐渐增,阴气渐长,阳气渐退,到剥卦时,五阴在下,仅一阳在上,示阴气 将极,阳气渐殆尽。以上说明了阳极阴生,阴长阳消的规律。
简易:是指执简驭繁,即掌握了八卦、爻象变易的原理,宇宙万事万物 即可归于其中。
交易:指通过八卦的相互错叠,表明宇宙事物是互相渗透相互交织的, 说明事物的运动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易经》通过 阴爻和阳爻变生卦象,“爻,交也”(《说文解字》)。意即指阴阳交错, 而生变化的矛盾运动。

《易经》与《黄帝内经》精髓的全新解读

《易经》与《黄帝内经》精髓的全新解读

《易经》与《黄帝内经》精髓的全新解读1.《易经》最伟⼤的贡献就是阴阳 现实问题: 有⼈说:⼈⽣就是经历的总和。

也有⼈说我们的⾝体是⼀台伟⼤的机器,在岁⽉中打磨、创造。

春夏秋冬、⽣长收藏,⽆不轮回在四季的⾊彩中。

所以⼈⽣是历程,是过往,是遵循⾃然法则的⽣命的典范。

既然有过程,就会有"状"的显现。

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发现,发现⾃我⾊彩的同时,发现你的⾝体秘密以及世间万物的秘密。

⽽表述你的⾝体秘密,理解"天⼈合⼀"的境界,是东⽅⽂化独有的智慧,更是⼀种特殊的领悟--《易经》,东⽅古昔圣⼈所著⾜以通神之书,可叹后世未能得其真意…… 孔⼦说,加我数年,五⼗以学易,可以⽆⼤过矣。

孔⼦何出此⾔?因为《易经》是中华民族最伟⼤的智慧,在这⾥⾯隐藏着⽣命与⾃然的密码,难怪孔⼦如此! 问题是我们真正读懂《易经》了吗? 《易经》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呢?就是阴阳。

⽽《易经》的"易",不是容易的"易",⽽是象形字的"易"。

易字上⾯⼀个"⽇"字,指太阳。

下⾯的"勿",指太阳光热,太阳的热量,"刷刷地"照着⼤地万物。

其实整个"易"字的意义就是太阳以及太阳的光热。

如果⽤现代⽂字的含义和现代⽂化的表达⽅法去理解,就会谬之千⾥。

宇宙之⼤,⽆⾮阴阳;⼈之灵长,⽆⾮阴阳。

⽼祖宗董仲舒说:道之⼤源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就是说所有⾃然与⼈事都受制于天道,天道就是太阳和地球运⾏的道路。

⽽⼤医孙思邈说,对天道变化了如指掌的⼈,必然可以参政于⼈事;对⼈体疾病了解透彻的⼈也必须根源于天道变化的规律。

天地有四季,有五⾏,相互更替,犹如⼀个圆形⽆端的轮⼦。

如何运转呢?天道之⽓和顺⽽为⾬,愤怒起来便化为风,凝结⽽成霜雾,张扬发散就是彩虹。

这是天道规律,⼈也相对应于四肢五脏,昼⾏夜寝,呼吸精⽓,吐故纳新。

《周易》与中医浅谈四

《周易》与中医浅谈四

《周易》与中医浅谈四4.《河图》《洛书》与《内经》的关系举例:《河图洛书》与《内经》有直接关系的有关条文见于如《素问·金匮真言论》、《刺禁论》、《灵枢·九宫八风》篇、《九针论》、《岁露论》、《根结》篇及七篇运气大论中之《天元纪大论》、《五常政大论》等,兹举例说明之。

4.1 例一:《河图》生成数与五行、五脏、五方等的关系⑴经文:《素问·金匮真言论》云:“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数八”、“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数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数五”、“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数九”、“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数六”经文中“其数八、七、五、九、六”是何义?与人体五脏及四时、五方、五色等有何关系?请看历代注家所释:⑵汇释:王冰注云:“其数八:木生数三,成数八,《尚书·洪范》曰:‘三曰木。

’”、“其数七:火生数二,成数七,《尚书·洪范》曰:‘二曰火。

’”、“其数五:土数五,《尚书·洪范》曰:‘五曰土。

’”、“其数九:金生数四,成数九,《尚书·洪范》曰:‘四曰九。

’”、“其数六:水生数一,成熟六,《尚书·洪范》曰:‘一曰水。

’”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四》注云:“其数八:《河图》数,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其数七: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其数九: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其数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日本·丹波元简《素问识》云:“ 其数八:《月令》郑注云:‘数者,五行佐天地生物成物之次也。

’《易》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而五行自水始,火次之,木次之,金次之,土为后。

木生数三,成数八,但言八者,举其成数。

’《正义》云:‘按《尚书·洪范》云: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故其次如是也。

’郑注《易·系辞》云:‘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

浅谈中医与周易的关系

浅谈中医与周易的关系

浅谈中医与周易的关系王成明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而<<内经>>乃至其它中医经典中的众多理论又源自<<周易>>。

特别是<<内经>>一书,全面汲取了<<周易>>的精华,并驾御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不仅成为医学奠基制作之作,而且是古代文人学士必修的经典之一。

周易的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与它的生息变化无穷有关,是日出日落,日月交替,就是阴阳的变化消长,阴阳统治周易,阴阳也统治中医,所以医易同源。

历代医学名家,无不在周易上下大功夫,于是易医之理交相辉映的医学名着不断涌现。

古代医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写道:“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南、范东阳、张苗等诸部经方。

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周易、六壬,并须精熟。

如此方为大医。

”人们深刻体会到,“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不知易,不足以为大医。

” 具体到中医来说,中医吸收了易理的一些方法用来分析病机、指导用药。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中医与周易的关系:一、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它们是这样循环相生的。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它们是这样循环相克的。

五行和五脏的关系,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

〈〈内经〉〉说:东方属木青色,入通肝,其数为八。

南方属火赤色,入通与心,其数为七。

中央属土黄色,入通于脾其数为五。

西方属金为白色,入通于肺,其数为九。

北方属水黑色,入通于肾,其数为六。

这些理论很显然是从周易的五行与方位中导出来的。

二、阴阳与人的关系,1、从人体的外表来分: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体表面属阳,体内部属阴;背部一面的为阳,腹部一面的为阴。

2、从人体的身体部位上说:头为木,为阳,肩为木,为阴。

论周易与内经的关系

论周易与内经的关系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优秀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优秀教案22古诗两首(第一教时教案)常州市武进区南苑小学沈玉芬[教材简析]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都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我想,作者的编排意图也正是如此吧。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是说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前两句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而青少年时期花的功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有所成就。

后两句是进一步地告诫儿子,意思是说,从书上得到的知识终归还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这首诗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观书有感》一诗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

这首诗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地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这篇课文分两课时教完,第一课时朗读并初步寻找两首诗的共同点,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然后,侧重学习第一首诗,突破读该首诗明白道理这个教学难点。

第二课时侧重学习第二首诗,明白道理,并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并导行[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古诗;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3、能借助课文插图领悟诗的文字和意境美,初步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在整体了解的基础上,着重学习并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重点难点]能借助课文插图领悟诗的文字和意境美,初步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设计理念]1、注意引导学生朗读背诵,体会语言之美;2、引导学生交流阅读体验,领悟诗情、诗意、理趣、导行。

[设计思路]初读感知——整体感知——比较朗读——精读感悟(侧重第一首)——读背体会——理趣导行——导读课外诗[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背诵显身手。

中医理论和《周易》的一脉渊源(周易是古中医对体和用的分类总纲)

中医理论和《周易》的一脉渊源(周易是古中医对体和用的分类总纲)

中医理论和《周易》的一脉渊源(周易是古中医对体和用的分
类总纲)
中医传统格言有一句话:“不知易便不足以言太医”,“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

明代大医家张景岳说:“阴阳虽备于《内经》,变化莫大乎《周易》”,阴阳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周易》则是阴阳的鼻祖,没有《周易》,便没有中国阴阳文化,更没有中医理论......
再者中医学的思想体系以及《内经》中大量吸收的《周易》论辞及命题,可以证实中医学和《周易》的特殊血缘关系。

《周易》是中医理论的渊薮,中医基础理论基本上源于《周易》。

如: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化学说、运气学说、中医病机学说等无不肇始于《周易》。

具体相关理论举例如下:
(1)《周易》阴爻。

阳爻的阴阳关系,以及《周易》卦象所寓的
阴阳哲理是中医阴阳学说的起源;
(2)《周易》无极、太极图是中医精气学说、阴阳学说的根基;
(3)《周易》爻象、卦象是中医藏象学说的导源;
(4)《周易》交爻与中医六经、六经体系、六经辩证密切相关;
(5)《周易》乾元坤牝,阴爻、阳爻八卦布阵,是中医气化学说,运气学说干支格局的蓝图;
(6)《周易》乾坤天地是中医气一元论的溯源;
(7)《周易》河洛数理与中医九宫八风、子午流注、灵龟八法、七损八益密切相关;
(8)《周易》坎离二卦与中医心肾相交、命门学说、肾间动气密切相关;
(9)《周易》河洛与中医五行学说,生成数相关;
(10)《周易》卦爻天、地、人位与中医三维医学密切相关,是中医整体观的蓝本;
(11)《周易》圆道是中医圆运动的导源;
(12)《周易》中和观与中医平衡论,协调论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周易》是中医学的肇始源,《周易》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母文化......。

周易与中医

周易与中医

周易与中医易学与中医学的关系,历来有“医易同源”和“医源于易”等讲法,并有一些专门研究医易关系的著作。

那么,中医和《周易》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要回答起来,那真是“孩子没娘,说来话长”了。

徐博准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一:《周易》和《黄帝内经》的文化基础。

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形成于《黄帝内经》,先搞清楚《周易》和《黄帝内经》各自是怎么来的,才能明白《周易》对中医有什么影响。

二:“易”与中医的关系。

“医易同源”,中医和哪个“易”同源?“医源于易”,中医源于哪个“易”?如何“同”?如何“源”?三:易学思想对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的影响。

中医理论中处处体现出了易学“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取象比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以及阴阳辩证法的思想。

更重要的是,中医学的藏象、经络等基本理论框架,是借助易学的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后天八卦、太极阴阳变化等模式来构建的。

可以说,如果没有易学的河图洛书等模式,就不会有《内经》现在这样的藏象、经络系统,其实“五藏六府”数字的来源,也取法于易,古人以易衍律,天六地五是易的常数,五运六气、五藏六府,模式皆从易理出。

没有易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产生是难以想象的。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素问·金匮真言论》是内经论述藏象的重要篇章之一,描绘了藏象的基本框架,除谈了五藏与四时、五方、五星、五体、九窍及色、味、音、臭、谷、畜等的相应关系外,还有“东方……其数八”,“南方……其数七”等论述,这里的“其数某”,用的就是河图成数。

这是藏象模式源于河图的直接证据。

这段经文,如果不具备基本的易学知识,直接去读,读来读去总是不甚了了,看不明白。

中医人学习《周易》,通过对河、洛、太极、阴阳、五行等知识的学习,对我们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探究中医学理论的来龙去脉,加深对中医理论的认识等大有裨益,很有必要。

《周易》与《黄帝内经》

《周易》与《黄帝内经》

《周易》与《黄帝内经》八经卦与六十四别卦均由阴阳二爻排列组合而成,各爻之间存在着空间位置关系。

如八卦上爻代表天,中爻代表人,下爻代表地,即所谓的三才关系。

卦爻之间的位置关系称为爻位。

各爻位可代表不同的事物。

《乾凿度》曰:“初,为元士;二,为大夫;三,为三公;四,为诸侯;五,为天子;上,为宗庙。

”[3]六个爻位的阴阳性质是明确固定的,初、三、五,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

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称为“正位”、“当位”;阳爻居阴位,阴爻居阳位,都是“位不当”、“不当位”。

《周易》认为,天地人系统中的各种事物都应该有自己适当的位置,如果位置关系发生错乱,就会出现问题。

从系统论角度看,组成系统的各要素都处于一定的结构关系中,如果结构关系发生紊乱,系统就不能处于稳定状态。

《系辞上》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周易》认为,构成天地人系统的各要素只有各居其位,系统才能有序。

在人类社会,正如《家人·彖》曰:“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

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正家而天下定矣。

”系统中的各要素居于恰当位置才能发挥其作用,“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乾·文言》),“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

……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

” (《系辞下》)反之,就会出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系辞上》)的局面。

在《内经》中,“位”也是一个重要概念。

涵义较多,首先,指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

”《素问·五运行大论》曰:“所谓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王冰注:“上,南也;下,北也;左,东也;右,西也。

”其次,指日月五星及气候变化情况。

《素问·气交变大论》曰:“位天者,天文也。

”吴昆注曰:“何谓当位?位天,谓五星之应及阴阳风雨晦明。

试论《周易》哲理对《内经》学术思想之影响

试论《周易》哲理对《内经》学术思想之影响

学术探讨试论《周易》哲理对《内经》学术思想之影响刘志群-刘洋z李杰:(1.新乡市中医院,河南新乡453003;2.新乡医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摘要《周易》是中国文化之祖,其成书年代旱于《内经》且时间较近,《周易》的许多哲理都渗入到《内经》之中,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周易》是中医学的源头活水,欲深入研究《内经》,必求索其源。

故有医易同源之说。

关键词周易内经中医学中图分类号K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97x(2009)03—0019—02《周易》是中国文化之祖,《易传》成书于春秋至战国时期,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内经》成书于战国至两汉之间.由于成书时间较近,《内经》汲取了《周易》的精华,又创造性地和医学相结合.从而成为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就《周易》哲理、易理对《内经》学术思想形成之影响探析于下。

1根据居安思危的观点.认识无病先防重要性《周易》认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周易-泰卦几三》云:“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

”意思是说天下之事没有总是平稳发展而尤倾覆的。

泰盛之时,盛极则衰.泰久则否.处泰之时,不町一味安逸而忘记危险,而应艰固守正.以诚待物。

如此则HT常得其通泰,应该时刻想到顺利太平不会一味下去.困难、动乱很快就会到来。

苏轼在斛释蛊卦时云:“器久不用而虫生之谓之蛊,人久宴溺而疾生之为之蛊,天下久安无为而弊生之谓之蛊”即为最好的说明。

《周易・否卦九五》云:“其亡其亡,系于包桑”.告诫要时刻提高警惕,居安必须思危.随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孑L子《周易.系辞下》中解释这一爻辞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易日‘其亡其f.系于苞桑”’。

强调要有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再一次告诫“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周易.系辞F》)。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周易》与《黄帝内经》(姚春鹏)

《周易》与《黄帝内经》(姚春鹏)

《周易》与《黄帝内经》(姚春鹏)《周易》与《黄帝内经》姚春鹏(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 100871)摘要: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哲学有密切的联系。

尤其是《周易》的自然哲学对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影响巨大,自古即有医易同源之说。

《周易》对《内经》之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仅选择阴阳、变易、时位中、象数,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阴阳导源于《周易》,《内经》在医学方面作了发展;《内经》对变易运动、时位中概念的吸收,使中医学呈现出有别于西医学的民族特色;象数是中医学建立理论体系的方法。

关键词:周易;内经;阴阳; 变易;象数Zhouyi and the Internal Canon of the Yellow EmperorYAO Chun-peng(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Beij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Abstract: The forming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s closely linked with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In particular, Zhouyi exerted so great influence on the Internal Canon of the Yellow Emperor which is considered the foundation classic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that the say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Zhouyi share the same origin” became in vogue from the ancient times even up to now、 The Internal Canon of the Yellow Emperor was impacted by Zhouyi in many aspects of which the author only selected Ying-yang, changing, appropriate time & place, and image number to discuss、 Yin-yang theory originated from Zhouyi and was improved by the Internal Canon in traditional medicine、 By adopting the concepts of “changing” and “appropriate time & place”, the Internal Canon turns out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fferent from western medicine、 And the image-number theory was based on as a mean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establish its theoretic system、Key words: Zhouyi; the Internal Canon; Yin-yang; changing; image-number一、阴阳虽然在《易经》中并没有关于阴阳的直接论述,但阴阳思想无疑是包含在《易经》中的。

《周易》和《黄帝内经》的文化基础

《周易》和《黄帝内经》的文化基础

《周易》和《黄帝内经》的文化基础继续昨天的话题,先说第一点,《周易》和《黄帝内经》的文化基础。

易学(含《周易》)来源于伏羲文化,中医学理论的基本框架是由《黄帝内经》建立起来的,《黄帝内经》源于黄帝文化,周易与中医的区别与联系首先是伏羲文化与黄帝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1.伏羲文化的特征。

伏羲时期文化的标志是太极、四象、先天八卦。

太极图,可由圭表日影自然形成。

四象在周易中指太阳、少阳、太阴、少阴,但一般来说是指左(东)青龙、右(西)白虎、前(南)朱雀、后(北)玄武,是将天上赤道的二十八星宿分成4个区划而成。

先天八卦即: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四象”形成于伏羲时代。

四象中的左青龙、右白虎是从二十八宿中间描述出来的,而“二十八宿”只能产生于各宿沿赤道的分布基本均匀的时代。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永恒、李勇在2009年的研究成果中,认为形成二十八宿体系最合理的年代在公元前5690至前5570年的120年里。

上世纪80年代河南濮阳出土的6400年前的西水坡墓葬中出现的用蚌壳堆塑的左龙右虎图案,印证了四象出现的时代应该在6500年前,这恰是伏羲时代。

四象模式中的苍龙代表东方,古人用苍龙七宿中的心宿二出来确定一年的开始。

春气主生,亦主上升,龙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崇尚春气的欣欣向荣的精神追求。

《周易·系词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周易》的六十四卦即是由八卦两两重叠而成。

2.黄帝文化的特征。

黄帝时代的文化与伏羲时代有什么不同呢?文献记载: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桡作甲子,隶首作算术;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历”。

黄帝时代的文化特征是什么呢?阴阳学说上升到了五行的层面。

《史记·历书》说:“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

”阴阳五行合起来,就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思想基础,大桡作甲子、容成造历等文化创造都是在阴阳五行的基础上产生的。

所以代表我们民族文明的文化,虽肇始于伏羲,却是到黄帝时期才基本定型,以阴阳五行作为标志的。

关于《易经》和《黄帝内经》论文

关于《易经》和《黄帝内经》论文

5小时前阴阳是世界的本质,是阐述整个世界的基本的“论”,阴阳的冲和转化是成就世间万物的基本原理和规律;阐述和运用这些规律以达到某种目的的典籍,都叫“经”。

《易经》是运用阴阳关系进行逻辑推理来彰往查复的实用技术手册,《黄帝内经》是运用阴阳关系辨证施治来救死扶伤的实用技术手册。

《易经》和《黄帝内经》是并列的典籍,分属不同的门类,其共同的理论基础是阴阳关系。

很多学中医的人有这样的认识,认为中医学是巫医的实践与易理相结合的产物。

其实,两个不同门类的并列的技术书籍之间,并不存在谁主导谁、谁结合谁的关系,《易经》从成书的动机上就不是用来创立和规划医学的。

它们的关系好比工业会计和商业会计,两者是在各自的经营范畴里本着会计学原理产生和细化的,工业会计不会对商业会计有什么指导性决定性的影响。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解,是因为儒家把《易经》推为六经之首,而且这种排序得到了学术界广泛认可,所以汉以后的中医大家,在中医理论的论述中,提及阴阳概念和关系时,会不自觉地把易经原理当做理论根据,这才形成了后世医家言必称易的局面,这样一来,中医真正的理论本源——阴阳——长期以来反而受到了广泛的忽视。

很多学习和从事中医的人,因为《易经》对于阴阳关系的对立统一的表述在他们心中形成了定见,所以在这个先入之见的基础上,对阴阳关系在中医里的体现,理解上就会失之简单、偏颇。

人体的气血运行也是这样。

金木水火土,代表五大类物质,金和土代表无机物当中的金属和非金属两类;木代表有机物中的植物;水和火,除了代表它们自身之外,还因其具有动性而共同代表有机物中的动物类(含人类)。

从这点看,用水和火来表现生生不息的阴阳关系以及人体血气运行规律,并非出自有意识的挑选,而实在是自然而然的非其莫属的。

结论的一句,套在哲学框子里,就是同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同类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周易与内经的关系时间:2007-03-29 21:50来源:张其成国学网作者:张其成点击:2081次——兼论帛书《周易》五行说张其成关于《周易》与中医的关系问题,历史上有“医易同源”、“医源于易”之说。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大陆更是掀起了一场“医易热”,在短短的十几年中,研究“医易”的著作出版了十几本,①有关“医易”的专门学术会议开了八九次,②论文竟高达数百篇之多。

在医与易关系上,大部分研究者是持肯定态度的,也有一些研究者提出相反的意见,认为“医学理论与《易》无关”。

③“《易经》、《易传》都不是中医学的直接理论渊源,自《易经》产生后直到隋唐以前,在此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时间内,它对医学几无影响”。

④“将医理放入《周易》之中,认为医生必须通晓《周易》,是从明末才开始的思潮,是一部分医家的认识和主张”。

⑤由上述可见两派在对待隋唐以后“医易会通”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分歧的焦点是在隋唐以前,尤其是《黄帝内经》与《周易》有没有关系的问题上,肯定派承认两者有密切关系,《周易》对《内经》有影响;否定派不承认两者之间有关系。

本文试对此问题作一探讨。

一、从实践活动层面考察“医易”是否同源对易医是否同源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从实践活动、文字载体、思维方式等层面进行横向的比较,才能作出相对客观的判断。

从实践活动层面看,“医”是一种医疗活动,“易”是一种占卜活动,两者都来源于原始宗教巫术。

汉字“医”古为“ ”或“ ”,许慎《说文解字》说“酉”即“酒”,“酒所以治病也”,“医之性然,得酒而使,从酉”。

酒有治病的作用,医与酒的关系,自不待言。

“医”与“巫”有什么关系呢?按照正统说法医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劳动实践,怎么与巫术迷信相提并论?其实医术与巫术都是原始人类的实践活动,古代即有“医巫不分”之说。

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原始人类在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面前,惊恐不安,于是产生了万物皆有灵的自然观,出现了祖先崇拜、自然万物崇拜,以及原始宗教。

原始人类企图找出于己有益的沟通神灵的途径,如某一患者通过祈祷鬼神而减轻了症状或者痊愈,那么这种祈祷做法就会被更多的人接受,成为初步的巫术。

渐渐地,巫术承担起祭祀、占卜、祈禳、祛鬼等各项活动,自然也包括诊断(找出作祟的鬼神)、治疗(用歌舞、占卜、祭祀、祝由、咒禁等方法来驱赶作祟的鬼神)。

可见原始巫术中包含着医术。

据《山海经》、《尚书》、《史记》、《说文》等古籍记载,中国最早的医人皆为巫,如巫彭、巫抵、巫相、巫咸皆为神医。

《汲冢周书·大聚》说:“立巫医,具百药,以备疾病”。

将半巫半医之人称为“巫医”。

《论语·子路》也有“巫医”一词。

医与巫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共存并称状态,大约在春秋时期已开始分离。

西周前期还多称治病者为“巫”,春秋时已称治病者为“医”了,如《左传》记载的医和、医缓。

其实这种巫医并存现象是人类共有现象,在古代埃及、波斯、印度、希腊医学史上均不同程度地经历过这一阶段。

“易”为卜筮。

据《周礼》记载,周代设有“太卜”之官,依据“三易”,职掌占卜。

郑玄《周礼·春官·太卜》注:“易者,揲蓍变易之数可占也。

”《管子·山权》:“易者,所以守成败吉凶者也。

”《贾子·道德说》:“易者,察人之情、德之理,与弗循而占其吉凶。

”由此《易经》被人们称为“占筮之书”。

“易”作为一种占卜、占筮活动,本身即是巫术的一种,与“医”自然是同源的。

人类文化经历了从巫术文化到人文文化的发展过程,换句话说人文文化来源于巫术文化。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医”来源于“易”(占卜活动)。

二、两书的成书年代从文字载体层面看,“医”指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内经》;“易”指包括《经》和《传》的《周易》。

在该层面上,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在两者的成书年代上有没有先后之分,即有没有先后发生影响的可能性;二是在文字上有没有引用与被引用的情况,即有没有前者对后者发生影响的实然性。

让我们首先看一看这两本书在成书年代上有没有先后之分。

在两书成书年代问题上,学术界观点不尽相同。

《周易》一书分为经文和传文。

经文(即狭义的《易经》)由卦爻象、卦爻辞组成;传文由《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十篇七种组成,故又称“十翼”。

两书的成书时代并不相同。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周易》的成书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即上古伏羲画八卦;中古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下古孔子作《易传》。

东汉经师又提出周公作爻辞说,被宋代朱熹概括为“人更四圣”。

认为经文作于上古、中古,传文作于下古。

此观点宋以后有人提出异议,“五四”以后,学术界更是较普遍提出反对,理由是卦爻辞中讲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的出于文王、周公之后。

顾颉刚认为《易经》是西周初叶掌卜筮之官所作。

陈梦家认为是殷之后遗民所作,郭沫若认为是楚人臂子弓所作,日本人本田成之亦认为是楚人所作,李镜池认为是周王室太卜、筮人所作。

对成书时间,顾颉刚、余永梁认为是西周初期或前期;李镜池始认为是西周初期,后认为是西周晚期;陈梦家认为是西周;郭沫若认为是战国初期;本田成之认为是战国晚期。

近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周易》卦爻辞的基本素材是西周初期或前期的产物,因所提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均不晚于西周初期,因而成书当不晚于西周前期。

关于《易传》的作者和年代,《史记》、《汉书》等均认为是春秋时代的孔子所作,宋代欧阳修《易童子问》始怀疑《系辞》为孔子作,清代崔述进而怀疑《彖》、《象》为孔子作。

近现代大多数学者以为“十翼”均非孔子所作。

但也有人以为《易传》确为孔子所作。

⑥随着马王堆帛书本《周易》的出土与考释,当代学者中赞成《易传》为孔子所述、门人整理者已有所增加。

⑦其成书年代有战国说、战国初年说、战国末年说、秦汉之际说几种。

郭沫若认为:《说卦》、《序卦》、《杂卦》是秦以前作品;《彖》、《系辞》、《文言》是秦时荀子门徒所作。

《象》又在《彖》之后。

(《周易之制作时代》)李镜池认为:《彖》、《象》在秦汉间,《系辞》、《文言》在汉昭、宣之间,《说卦》、《序卦》、《杂卦》在昭、宣之后,宣、元之间。

(《周易探源》)张岱年认为:《易大传》的年代应在老子之后,庄子以前,其中《系辞》是战国中后期作品,《象》较《彖》稍晚。

(《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多数学者虽然对各篇形成的具体年代有不同意见,但却认为《易传》从整体上看成书于战国时代。

关于《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主要有战国说、西汉说、东汉说等。

主战国说者如北宋程颢《二程全书》、明代方以智《通雅》、清代魏荔彤《伤寒论本义》等,均否定《黄帝内经》为上古黄帝手笔,而主张为战国时期成书,现代学者任应秋将《内经》的内容与战国时代的《周礼》相比较,将《素问》的韵文文体与先秦的韵文文体相比较,认为《内经》为战国时成书。

⑧主西汉说者,大多从《内经》的语言风格上进行推断。

如宋代聂吉甫认为是西汉初淮南王刘安所作,明代吕复认为《内经》的学术思想虽出自先秦战国,但其文字成书则为西汉学者所为。

现代有学者认为《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昔在黄帝……成而登天”一段文字,为引用自《史记·五帝本纪》及《大戴礼·五常德》,故其成书当在司马迁之后。

也有学者根据字义进行推断,如“豆”字在先秦为盛物工具,而《内经》“豆”字均为“豆子”义,故《内经》成书年代主要在汉代。

⑨主东汉说者,主要依据1973年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认为《内经》晚于这两篇西汉的帛书,故形成于东汉。

笔者赞同西汉说,并认为《黄帝内经》可能成书于汉武帝之后。

虽然《黄帝内经》非一人一时所作,是战国先秦至西汉的医学总汇,但最后的成书是在西汉,有的篇目如“七篇大论”可能出现在东汉甚至更晚。

由此可见,《易经》的成书早于《黄帝内经》数百年,《易传》也早于《黄帝内经》,从时间上看,《易经》、《易传》对《黄帝内经》产生影响是可能的。

三、文字引用情况再来看看这两本书在文字上有没有引用与被引用的情况,即两者有没有发生关系的实然性。

否定派的基本依据为,《内经》没有一处提到《易经》、《周易》或《易传》,没有一处引用《易经》的卦爻符号、卦爻辞,亦没有一处明显的、完整的《易传》引语。

⑩诚然,现存《内经》中没有卦爻象、卦爻辞,但《内经》八十一篇中却有至少两篇相对完整地引用了《易传》。

一篇是《素问·天元纪大论》,另一篇是《灵枢·九宫八风篇》。

《素问·天元纪大论》中有一段鬼臾区回答黄帝的话:“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驰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文中“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

乃化用《周易》乾、坤二卦《彖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曰阴曰阳,曰柔曰刚”,语出《周易·说卦传》“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化用《周易·咸·彖传》和《周易·系辞传》“万物化生”以及乾、坤、《彖传》“品物流形”、“品物咸亨”、“品物咸章”。

《天元纪大论》在解释阴阳变化时说:“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也是引用化裁《周易·系辞传》“阴阳不测之谓神”,“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灵枢·九宫八风篇》记述“太一”以冬至之日,居叶蛰(坎)宫,然后依次是立春居天留(艮)宫、春分居仓门(震)宫,立夏居阴洛(巽)宫、夏至居上天(离)宫,立秋居玄委(坤)宫,秋分居仓果(兑)宫,立冬居新洛(乾)宫,每居一宫均为四十六日。

将九宫(中宫为招摇,不用)与八方、八卦、八风、九数(中数为五)相配,其中九数的排列就是宋人阮逸、朱熹、蔡元定所谓的“洛书”。

九宫、九数的排列至迟在西汉初年就已定型。

⑾在战国后期成书的《周易·说卦传》中,已有八卦配八方的记载,即震东、巽东南、离南、坤西南、兑西、乾西北、坎北、艮东北(这就是北宋邵雍所谓的“后天文王八卦”方位)。

由此可见,《灵枢·九宫八风篇》关于八卦九宫的位序是受《周易·说卦传》的影响。

诚然,在《内经》八十一篇中,《天元纪大论》为后出者,《九宫八风篇》又并不重要,以此两篇的引文情况实难以证明《内经》与《周易》的关系。

然而,如果从《内经》采用的基本范畴以及思维方式上考察,那么理由就充分了。

四、象数思维方式考察《内经》与《周易》在思维方式上是否一致,是判断两者有无关系的重要依据。

笔者认为《内经》与《周易》都是采用了“象数思维方式”。

象数思维方式的特点是:以阴阳“卦象”为思维出发点和思维模型,以取象、运数为思维方法,以具有转换性能的“象数”、“义理”两种信息系统为思维的形式和内涵,以外延界限模糊的“类”概念对指谓对象及其发展趋势作动态的、整体的把握和综合的、多值的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