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18例分析
包教包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速来学!?
![包教包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速来学!?](https://img.taocdn.com/s3/m/a6250aad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ac.png)
包教包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速来学!*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策略,值得收藏!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俗称“耳石症”,是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
BPPV是一种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头位变化所诱发的、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为表现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常具有自限性,易复发。
BPPV发病率高,50岁以上“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人群更易患此病。
01BPPV最新临床分类▎按病因分类•特发性BPPV:病因不明,约占50%-97%。
•继发性BPPV:继发于其他耳科或全身系统性疾病,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特发性突聋、中耳炎、头部外伤、偏头痛、手术后(中耳内耳手术、口腔颌面手术、骨科手术等)以及应用耳毒性药物等。
▎按受累半规管分类•后半规管BPPV:最为常见,约占70%-90%。
•外半规管BPPV(水平半规管BPPV):约占10%-30%。
•前半规管BPPV:少见类型,约占1%-2%。
•多半规管BPPV:同侧多个半规管或双侧半规管同时受累,约占9.3%-12%。
02如何定位受累半规管?治疗BPPV首选手法复位,准确定位责任半规管是复位成功的首要环节。
以躺下或坐起诱发的眩晕,且主诉旋转方向呈前后翻转者多源于前后半规管BPPV,后续变位试验应以Dix-Hallpike test为主。
▎Dix-Hallpike test 变位性眼震试验:患者坐于检查台上,检查者将患者头部向右转45°,保持上述头位不变,同时将体位迅速改变为仰卧位,头向后垂悬于床外,与水平面呈30°;BPPV者,头转向患侧时经数秒潜伏期后出现短暂眩晕和垂直旋转性眼震。
以仰卧位向左/右翻身、低头/仰头诱发的眩晕,且主诉旋转方向呈向左或右旋转者多源于水平半规管BPPV,后续的变位试验应以仰卧滚转试验(Supine Roll test)为主。
▎Supine Roll test滚转试验:患者坐于检查台上,迅速取平卧位,头部及身体向左侧做90°桶状滚动,回复平卧位,再向右侧做90°桶状滚动;BPPV者立刻出现剧烈旋转性眩晕和水平向性眼震。
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分析
![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524e0be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38.png)
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一种常见的眩晕症状,主要表现为头部姿势改变时出现的短暂眩晕感,是内耳半规管颗粒移位所致。
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该治疗方案的疗效进行分析,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手法复位是目前治疗BPPV的首选方法,通过对患者头部进行特定角度的转动,以促使颗粒移位并归位。
手法复位治疗的优势在于简单、安全、有效,且不需要药物干预。
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是一种常用的眩晕治疗药物,具有改善内耳前庭功能障碍和减轻眩晕症状的作用。
甲磺酸倍他司汀可减轻与BPPV相关的眼球震颤和头晕症状,可以加速颗粒移位后内耳的对称化和自愈。
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BPPV的疗效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些研究表明,将手法复位与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应用,可显著缩短眩晕持续时间,减轻眩晕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一项针对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BPPV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独应用手法复位相比,联合应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可以更快地减轻眩晕症状,降低复发率。
另一项临床研究也证实,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BPPV的总有效率高达90%以上。
也有一些研究认为,手法复位治疗已足以解决BPPV患者的症状,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的联合应用并未能带来明显的额外益处。
对于手法复位治疗效果良好的患者,是否需要联合应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仍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探讨。
在临床实践中,治疗BPPV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过程中需注意安全性和患者的舒适度,以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疗效。
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是肯定的,但在临床实践中仍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以取得更好的疗效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两种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两种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96a2270c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3d.png)
两种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是常见疾病,属于一种周围性前庭疾病,累及半规管最多为后半规管,所占比例超过80%,其次为水平半规管,所占比例为10%左右,耳石复位手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种:Epley法、Barbecue法及Harvey法,其中以Epley法的应用最为广泛[3]。
我院对52例后半规管BPPV患者进行Epley手法复位,对8例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进行Barbecue法手法复位,效果显著。
确定半规管的定位1.Dix-Hallpike试验是确定后半规管BPPV常用的方法。
眩晕和眼震的出现具有潜伏期和疲劳性。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以右侧为例):患者坐于检查床上,检查者位于患者后方或前方,双手把持其头部,向右转45度,保持此体位不变,迅速将体位改为仰卧位,头向后悬垂于床外,与水平面呈30度,头位始终保持45度不变,观察眩晕和眼震情况。
由于眩晕和眼震的出现存在潜伏期,检查时本体位需保持30秒。
后半规管BPPV患者常于患耳向下时诱发出眩晕和眼震。
眼震为垂直扭转性,眼震快相垂直于头顶(上跳性眼震),同时快相向测试耳,即向地性眼震。
2.滚转试验是确定水平半规管BPPV常用的方法。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患者平卧于检查床上,头前倾30度,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查者的习惯,首先向左侧还是右侧快速转头。
每个位置均要注意观察眼震,并记录眼震的方向和持续时间,水平半规管BPPV为水平方向眼震。
以右侧水平半规管管结石症为例,向双侧转头均可出现向地性眼震,但以右侧转头时眩晕和眼震更为明显,据此来判断侧别。
复位治疗方法1、Epley氏耳石复位手法(后半规管耳石适用)第1步:让患者纵行坐在床上,检查者在其背后扶头,头转向患耳45°。
第2步:快速躺下,垫肩,伸颈,头放置在床上面,患耳向下。
第3步:将头逐渐转正,继续向对侧转45°,使耳石移近总脚,保持头位30秒以上。
189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治疗
![189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08b35e24bd64783e09122b1b.png)
摘 要 目 的 : 总 结 分 析 良性 阵发 性 位 置 性 眩 晕 ( B P P V) 患 者 应 用 手 法 复 位 治 疗 后 的短 期 疗 效 。方 法 : 2 0 1 1 年 7
月 2 0 1 2 年 7月 间对 1 8 9例 B P P V 患者 根据 受 累半 规 管 的不 同 分 别 采 用 E p l e y管 石 复 位 法 和 B a r b e c u e翻 滚 复 位法进行治疗 , 并于 1 周后复查 , 随 访 3个 月 。 结果 : 单侧后半规 管 B P P V 患者 1 5 7例 , 单 侧水平半规 管 B P P V 患者 2 4例 , 单侧 上半 规管 B P P V患 者 3 例 , 同时 性 双侧 后 半 规 管 B P P V 患 者 3例 , 同 时性 后 半 规 管 与 上 半 规 管 B P P V患 者 1 例, 同 时 性后 半规 管 与水 平 半 规 管 B P P V患者 1 例。 手 法 复位 1 周 后 总治 愈 率 为 8 7 . 8 %( 1 6 6 / 1 8 9 ) , 其 中后 半 规 管 B P P V为 8 9 . 8 %( 1 4 1 / 1 5 7 ) , 水平 半规管 B P P V为 7 9 - 2 %( 1 9 , 2 4 ) , 上半规管 B P P V为 6 6 . 7 %( 2 / 3 ) ,
( 2) : 9 1 — 9 3
A b s t r a c t Ob j e c t i v e : T o r e v i e w p o s i t i o n i n g t h e r a p y r e s u l t s w i t h b e n i g n p a r o x y s ma l p o s i t i o n a l v e r t i g o ( B P P V) .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20例临床分析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20例临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b824d755acfa1c7aa00ccd3.png)
占眩晕患者 的 13 / ,一般多为单侧 发病 ,双侧受 累约 占 1 % 一 5
3 s ,眩晕 持续 时间 可稍长 ,多在 l i 0内 m n内停 止 ,反 复做激 发头位活动 时 ,眩晕及 眼震 的发作 可减轻或 消失 ,即具疲 劳
性 。病程可为数小时或数天 ,长者甚 至可达 1年 以上 ,可呈周 期性加重或 缓解 ,发 作期 可伴 恶心 、呕 吐 ,但 一般无 听力 障
1 %。B P 7 P V以后半规管受 累多见 ,前半规 管和外半 规管受 累
少见 ,可能是直立位或悬头位时后半规管处于最低的位置 ,使 结石更容 易进 入造 成 ,偶 有 1个 以上半 规 管受 累 的病 例。
碍 、耳鸣等症状 ,无 中枢神经症状及体 征 ,缓解期可无任何不
适 。( )水平半规管性 B P 2 P V:眩晕发作也较短暂 ,常在床上
3 讨 论
一
临床表现 :( )后半规管性 B P 1 P V:起病突然 ,当处于某 头位时出现旋 转或摇 晃性 眩晕 ,或 眩晕加重 ,伴发眼震。通 常发生于在床上向某 一侧 翻身、头部 突然 向-N活动或做伸颈 动作 、乘车时突然加速或减速时 ,改变 出现 眩晕的头位后 ,眩
晕可减轻或消失 。在 坐位 迅速改变至 激发头位时 ,3— s( 6 潜
动态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精)
![动态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精)](https://img.taocdn.com/s3/m/89bacbd889eb172ded63b7aa.png)
动态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湖北省荆州市中医医院(434000)张朝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vertigo,BPPV)是因特定头位改变而诱发的阵发性短暂眩晕,为常见的前庭末梢器官病变,亦称为管石症或耳石症。
该病发病率高,约占所有周围型眩晕的15-17%。
自2008年以来,采用动态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25例,效果满意。
一、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5例,男8例,女17例;年龄28-71岁,平均46.2岁。
病程最短30min,最长12年。
合并颅脑外伤病史3例,高血压病史8例,颈椎病病史5例。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发病突然,症状的发生常与某种头位或体位活动有关。
主诉出现明显的视物旋转感,激发头位(患耳向下)时出现眩晕晕症状,眼震发生于头位变化后3—10s之内,眩晕则常持续于60s之内,可伴恶心及呕吐。
变位性眼震试验可确诊,听力学检查一般无异常。
1.2方法诊断标准:1临床上出现因头位改变而诱发短暂性眩晕发作。
BPPV的临床表现有5个特征:(1)潜伏期:头位变化后1~4秒钟后才出现眩晕;(2)旋转性:眩晕具明显的旋转感,患者视物旋转或闭目有自身旋转感;(3)短暂性:眩晕在不到1分钟内自行停止;(4)转换性:头回到原来位置可再次诱发眩晕;(5)疲劳性:多次头位变化后,眩晕症状逐渐减轻。
本组患者的表现均符合这5项特征。
2 Dix-Hallpike诱发试验时出现眩晕发作伴特征性的离地、旋转向下的眼震。
3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如颈椎病、偏头痛、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全及体位性低血压等。
4Dix-Hallpike【1】诱发测试:患者坐于检查台上,在检查者帮助下迅速取仰卧悬头位,并向一侧偏45,PC-BPPV者,头转向患侧0时经数秒潜伏期后出现短暂眩晕和垂直旋转性眼震,反复试验有疲劳性。
1.3治疗①患者坐于治疗台上,在治疗者帮助下迅速取仰卧悬头位,并向患侧扭转45°;②头逐渐转正,然后继续向健侧偏45°;③将患者头部连同身体向健侧翻转,使其侧卧于治疗台上,头部偏离仰卧位达135°;④坐起,头前倾20°。
无明显眼震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疗效分析
![无明显眼震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疗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5788ae402020740bf1e9b45.png)
无明显眼震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疗效分析目的研究探讨无明显眼震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采用手法复位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无明显眼震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0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52例,采用单纯手法复位治疗;治疗组52例患者,在手法复位的基础上,采用临床眩晕药物治疗,疗程为14 d,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通过观察统计分析得知,对照组52例患者中治愈27例,有效1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6.5%;而治疗组52例患者中治愈28例,有效1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8.5%。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临床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可见,采用单纯手法复位治疗无明显眼震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和手法复位配合临床眩晕药物治疗对比,临床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法复位可以作为无明显眼震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首选治疗方法。
标签: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无明显眼震良性阵法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周围性眩晕疾病,往往因特定头位置改变,从而导致的阵发性短暂性眩晕,往往成自限性、发作性、发作时间短为临床特点[1]。
对患者本人而言,是难以忍受的,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情况。
加上临床某些医生对BPPV疾病的认识不足,或医院检查设备不完善,容易导致误诊、漏诊等情况发生。
而且患者对本身的症状不是很清楚,往往盲目采用药物治疗,但是效果不理想,反而诱发其他疾病的发生。
因此,基于以上情况,通过该研究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采用手法复位来治疗无明显眼震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发现手法复位在治疗无明显眼震的BPPV方面具有显著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无明显眼震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04例,所有患者均按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制定的无明显眼震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2],同时进行Dix-Hallpike位置诱发试验,具体是患者在垂直半规管检查位置时,即头位从坐位转为仰卧悬头位时,主诉有明显的位置性眩晕感,但无明显眼震症状。
最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的诊断和复位
![最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的诊断和复位](https://img.taocdn.com/s3/m/e4730fff4b73f242336c5fe0.png)
管的特征性眼震 。
注 : 描述眼震垂直方向时,向上为指向眶上缘,向下为指向
眶下缘。
眼震扭转方向是以眼球上极为标志、其快相所指的方向。
BPPV诊断分级
(一)确定诊断
1.相对于重力方 向改变头位后 出现反复发作的、短 暂的眩晕或头晕。
2.位置试验可诱发眩晕及眼震 ,眼震特点符合相应 半 规 管 兴 奋 或 抑 制 的 表 现 :( 1 ) 后 半 规 管 BPPV :患耳 向地时出现带扭转成分的垂直上跳性眼 震(垂直成分向上 ,扭转成分 向下位耳) ,回到坐位 时眼震方向逆转 ,眩晕及 眼震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 1 m in ;(2 )外半规管 BPPV :双侧位置试 验均可诱 发水平向地性或水平离地性眼震 。
2.外半规管 BPPV (水平半规 管 BPPV ):约 占10 % 一30 % 。
根据滚转试验(roll test)时出现的眼震类型可进一步分为向地性 眼震型和离地性眼震型 ,其中向地性眼震型占绝大部分。
3.前半规管 BPPV :少 见 类 型 ,约 占 1% ~2 % 。 4 .多半规管 BPPV :为 同侧多个半规管或双侧半规管同时受累,
约占9.3% ~12%
BPPV发病机制
一、 管结石症(canalithiasis)椭圆囊囊斑上的耳石颗
粒脱落后进人半规管管腔 ,当头位相对于重力方 向改 变时 ,耳石颗粒受重力作用相对半规管管壁发生位移 , 引起内淋巴流动,导致壶腹嵴嵴帽偏移 ,从而出现相应 的体征和症状。
当耳石颗粒移动至半规管管腔中新的重力最低点时 ,
(如起床 、躺下 、床上翻身 、低头或抬头)所诱发的、 突然出现的短暂性眩晕 (通常持续不超过1min )。其他 症状可包括恶心 、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 ,头晕 、头重 脚轻 、漂浮感 、平衡不稳感以及振动幻视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https://img.taocdn.com/s3/m/e73a5245b52acfc788ebc946.png)
Dix-Hallpike检查中患者出现眼震
Epley氏改良耳石复位法具体过程
第1步 患者端坐于诊断床上,头向患侧旋转 45°,可以背后放置一个枕头以便仰卧时垫 肩。
第1步
具体手法过程
第2步 快速躺下,垫肩,伸颈,头放置在床上面,患耳向 下。对于后半规管来说,这个位置也正是后半规管BPPV 诱发的位置,即Dix-Hallpick实验的体位,因此,这个位 置时引发的眩晕和眼震更为显著。耳石从近壶腹的位置 沉降到后半规管中部,内淋巴离壶腹流动,产生同侧的 眼震,伴随眩晕症状。至少保持这种位置达30秒以上, 或者直至眼震症状或眼震消失,这也意味着耳石已经从 原来的近壶腹部沉到了后半规管的中部,而沉降的过程 也是引发眼震以及眩晕的基础,反过来说 ,随着眼震和 眩晕的消失,我们也可以推知耳石已经被移动到了新的 位置,没有了前庭激惹的症状,也就意味着耳石已经稳 定在新的部位,而且,不再活动。因此,保持这个位置 上需要给予足够的时间,以便耳石充分沉降在半规管的 中部,为下一步向总脚的移动奠定基础。
位于椭圆囊内的“耳石”,因为年老、外伤、 感染或者其他内耳病变而脱落,进入半规管 而引起“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球囊 内也有“耳石”,即使脱落以后也不会进入 半规管,所以不会引起BPPV。正常情况下, “耳石“通过”DARK CELLs“(暗细胞)吸 收,或者自然溶解。
前庭部分解剖图
前庭部分解剖图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手法复位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钟春燕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多见性
BPPV是导致眩晕的常见原因
大约20%的眩晕是BPPV引起的 随着年龄的增大,BPPV的发生率上升 老年人中,50%的眩晕是由BPPV引起的 调查显示(Oghalai et al. 2000)
不同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观察
![不同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37fedc52336c1eb91a375d98.png)
期 和疲 劳 性 。排 除 患 有 其 他 心 肺 疾 病 、 肝 肾疾病 、 精 神 疾 病、 免疫性疾病 、 感染性疾病 、 血液病 、 眼部 疾 病 、 肿瘤疾病 者。
采 用 数 字 随 机 法 分 为 3组 : A组 6 3例 , 男 3 0例 , 女3 3例 ; 年
的 预 后 - 3 ] 。2 0 1 0年 l 0月 一 2 O 1 3年 1 O月 笔 者 探 讨 了 李 氏
转正, 继 续 向健 侧 偏 转 4 5 。 , 让 管 石可 以移 近总 脚 , 然 后 让 患
者 头 部 与 身 体 共 同 向健 侧 翻 转 , 让其 侧 卧 于 治 疗 台 上 , 将 头 偏
转4 5 。 , 让 管 石 可 以沉 到 患 者 后 半 规 管 的 中 部 , 然 后 将 头 逐 渐
良性 阵 发 性 位 置 性 眩 晕 是 临 床 常 见 的 一 种 眩 晕 病 症 , 是 因 特定 头位 改 变 而诱 发 的 阵 发 性 短 暂 眩 晕 , 为 常 见 的 前 庭 末 梢器官病变 , 亦 可 称为 管石 症或耳 石症 , 诊 断 时 容 易 与 颈 椎 病、 脑血管病 、 梅 尼 埃 病 相 混 淆 而延 误 患 者 的 治 疗 , 影 响 患 者
石 解 脱 法 均 是 良性 阵 发 性 位 置 性 眩 晕的 有 效 治疗 方 法 , 其 中嵴 顶 耳 石 解 脱 法的 治疗 效 果 最佳 , 且 不 良反 应 少 。
[ 关键词 ] 李 氏 复位 法 ; E p l e y法 ; S e m o n t 法; 良性 阵发 性 住 置 性 眩 晕
不 同手 法 复位 治 疗 良性 阵 发性 位 置 性 眩 晕 临床 观 察
运用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观察
![运用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d518dec8e2bd960591c677df.png)
运用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观察目的分析手法复位对位置性眩晕(良性)的临床疗效情况。
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164例位置性眩晕(良性)患者,按患者就诊顺序编号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82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止晕,镇静及改善脑循环等对症疗法。
试验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
结果试验组,治愈68例(82.93%),好转9例(10.98%),无效5例(6.10%),总有效77例(93.90%);对照组,治愈53例(64.63%),好转12例(14.63%),无效17例(20.73%),总有效65例(79.27%)。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法复位治疗位置性眩晕(良性)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费用低,疗效佳等优点。
应推广于临床。
标签:手法复位;眩晕;疗效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俗称耳石症[1]。
BPPV的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头位改变时,出现的短暂性眩晕(仅持续数秒钟至一分钟)。
多数患者在躺下,坐起,后仰,前倾时出现眩晕。
可通过体位试验诱发眼震及眩晕。
临床上,BPPV常被误诊。
且药物治疗BPPV的疗效往往不佳。
及时诊断,并采用手法复位,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2]。
临床上有3种较为常见的复位手法,即Semont 复位法,Harvey复位法,Epley复位法[3]。
为分析手法复位对位置性眩晕(良性)的临床疗效情况。
现选取该院2010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64例BPPV 患者进行对照研究,试验组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法复位治疗,疗效较佳。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该院收治的164例BPPV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患者就诊顺序编号,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82例。
164例患者均符合相关纳入标准。
对照组中,男性34例,女性48例。
年龄17~78岁,平均(55.9±8.2)岁。
病程1~6个月,平均(2.8±0.9)个月。
良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的手法复位及注意事项
![良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的手法复位及注意事项](https://img.taocdn.com/s3/m/a29723f6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33.png)
良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的手法复位及注意事项前天去医院就诊的刘女士向小编讲述,就诊当天早上在洗手间坐在马桶上玩手机,起身时突然感觉头晕剧烈,天旋地转,人都站不稳,急忙手扶墙壁摸索到卧室躺在床上。
在床上休息半个小时后感觉好了一些,再次起身准备下床时,刚一抬头再次出现剧烈眩晕,刘女士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马上打电话给丈夫送来医院。
因为刘女士患有高血压病,他们首先到神经内科就诊,但是医师在做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后发现刘女士无阳性体征,这说明不是大脑内出现问题造成的眩晕。
经专业的眩晕仪器检查发现,刘女士的病变在耳朵内,是耳朵里面控制平衡的地方出现问题,确诊为“良性位置性眩晕”即“耳石症”。
随后医生对刘女士进行手法复位治疗后,眩晕感立即消失。
什么是耳石症?耳石症,又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性前庭疾病。
患者常表现有当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的位置时可诱发短暂的眩晕,并伴有眼震及自主神经症状(恶心、呕吐、心慌)。
该病以女性多见,临床上却极易误诊,由于颈椎病患者、神经内科患者的眩晕表现与耳石症引起的眩晕极其相似,不易区别,往往患者兜了大圈子就诊多个科室之后,才真正找到问题所在。
据统计,70%—80%的眩晕由耳源性疾病导致,其中耳石症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耳石症怎么引起的?耳朵里最深的部分即内耳,不但负责听力,还负责平衡能力。
内耳中的椭圆囊和球囊上有囊斑,表面上有一层耳石膜,有很多碳酸钙的结晶,称为耳石。
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原因导致耳石脱离时,这些脱离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耳石就会随着液体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眩晕。
什么样的头晕考虑耳石症?① 改变头位时可诱发眩晕或改变头的位置时有1-40秒的潜伏期,之后才出现眩晕;② 在床上向某一方向翻身,引起天旋地转,伴恶心、呕吐,必须保持强迫睡姿;③ 一般不伴有耳鸣、耳聋等听力改变,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恶心、呕吐、心慌等表现;④ 眩晕出现后,保持头位静止,眩晕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分钟。
耳石手法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耳石手法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ttps://img.taocdn.com/s3/m/5b145ede3186bceb19e8bbdf.png)
耳 石 手 法 复 位法 治 疗 良性阵 发 性 位 置性 眩 晕
朴 京 淑
延边大学 附属 医院耳鼻咽喉科 , ly首创 的耳 石复住 法( R 治疗后半规 管性 良性 阵发性体位性眩晕。治疗结 果为 9 pe P M) 4例 患者 的临床 表现 消失, 4例 患者还有 头 有 昏的表 现 , 2例 患者 的眩晕症状有 所改善 。有 效率为 9 % 。总有 效率为 10 (0 有 4 0 % 10/ 10) 这表 明进行手法复位可 以治疗 良性 阵发性位 置性眩 晕, 方 0 , 此 法对患者没有损 失、 简单、 有效。 【 关键词 】 半规管 ; 复位 法; 良性 阵发性体 位性 眩晕 ; 耳石 d i1 .9 9 ji n 10 o:0 3 6 /.s .0 6—15 .0 10 . 1 s 9 9 2 1.7 12 文章编号 :0 6—15 (O 1 0 2 7 10 9 9 ’ 1 )一 7— 9 4一O 2 良性阵发性 位置性 眩晕是 指在某 一特定 头位 时 , 诱发 的短 暂 阵发 性 眩 晕, 首先描述 了 B P P V的特征 , 括受累耳有关 的临界头位试验 , 包 向患侧旋转 性 眼 震 这 些 特 征 是 诊 断 B P 的基 本 依 据 , 石 复 位 法 ( R 治 疗 B P PV 耳 P M) P V取 得 了很好 的疗 效。2 J 2 0 l・ 从 0 9年 1月 ~2 1 0 0年 1 2月 , 两年 来我们 应用耳 石 复位法 ( R 的方法对 10例 后半规 管性眩晕 患者进 行治 疗 , 疗的疗效 P M) 0 治 肯定 , 总结 如下 : 现 1 资 料 与 方 法 . 11 一般 资料 : 有 患者 中 7 . 所 O例 患 者 为 女 性 , 3 男 O例 ; 龄 1 年 2—8 0 岁 ; 耳受累 5 左 O例 , 右耳 4 7例 , 双耳 3例 。发病至就诊 时间为 5 h~3 , a 平均 9 .d, 中 发 病 在 1d 以 内 者 1 65 其 O 5例 (占 2 . % ),1 83 1 d一1月 l 4例 (占 2 . 6 4 ) 1 以上 至 6个 月 l % ,月 3例 (占 2 . % ), 45 6个 月 以 上 ~l6例 (占 1 . a 1 3 , %) 1 a以上 至 3 5例 ( . %) a 占0 9 。5例 患者有 头外 伤史 , 4例 在参加 体力 劳动后发病 , 4例有商血压史 , 例行 中耳乳突炎 手术后半 年 , 1 脑梗 塞有 l例 患者 。所柑患 都 为 20 0 9年 1月 至 2 1 0 0年 l 2月 笔者 所在 医 院收 治 的患 者, 所有患者都 进行 了常规的检查 , 出因为其他原 因而发生 的眩晕 。所有 排 患者都根据耳科 学 的诊 断标 准进 行诊 断。① 患者 没有 其他 的 神经 系统表 现, 对患者进 行诊断可根据 Dx H l i 试验 。②患者没有 耳蜗损 害, i— ap e lk 进行 前庭功能 等检查都为正 常。③ 患者 进行 Di x—Hapk l ie试验 表现 为眼震 、 l 短 暂眩晕 , 眼震的表现多为旋转性 。④ 当患 者的头部进 行活动 , 当活动到 一定 的位置 的时候 , 会突然发生 眩晕的表 现 , 眩晕 的表现 为一 过性 的 , 临床 此 此 表现在 发作时有一定的稳定期 , 但是一天或者数 天中科 院反 复出现 。 12 方 法 : . 具体检查方法 是让患 者端 坐于检 查床 上 , 检查着 站在 其背 后 紧扶 其头 , 嘱其快速卧 向患侧 , 头而 向上转 4 。 此时管石 因重力作 用移 向 5, 半规 管最下方 , 引起嵴顶 向下偏斜 诱导 出现典 型的 B P P V发 作 , 出现 向地方 向的眼震观察眼震直至 消失 , 然后扶 患者快 速 坐起 , 立 既转 向对侧 卧 , 并 头 下转 4 。 5 管石 移向半规管出 口处 内淋 巴流再度造 成峰顶 偏斜 出现 向上方 的 跟震 ,mn后转为仰卧并缓慢垂直 , 5i 管石进入椭 圆囊 内。具 体操作 方法是患 者 坐在床上 , 检查着在其背后 紧扶其 头。每天做 一次 , 至眩晕及 眼震消失 直 为止。对双侧患者需行 双侧 复位 。治疗后 嘱患 者保 持坐位 , 同时避免 剧烈 活动 , 不做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 。对一次治疗无效者 , 反复进行治疗 。 1 3 疗 效 标准 : . 所有 患者 的疗效均 依据 P re ans等提 出的标准 进行 评 价 , 有 患 者 在 治 疗 2周 之 后 进 行 辅 助 检 查 复 查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头晕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头晕的原因分析及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d7432751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c3.png)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头晕的原因分析及处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又名“耳石症”,是最常见的周围性眩晕。
目前临床研究显示,耳石复位治疗是BPPV患者最为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多数患者在复位治疗后,都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但临床上我们经常发现,不少耳石复位成功的患者,虽然体位变化后眩晕及眼震消失,但仍残余非特异性头晕、走路不稳、抬头或低头时出现视物漂浮感等症状。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为患者进行解释及进一步的处理呢?本期微信内容,我们就耳石症复位成功后残余头晕的可能原因和机制,及相关的治疗策略为大家做进一步地解析。
一、复位成功后残余头晕的可能机制及假说复位成功后残余头晕的临床特征常表现为连续的头昏目眩感、走路不稳感,视物漂浮感,转头或抬头时头晕感加重。
症状不同于耳石症发作时的眩晕,即无明显的视物旋转感、无明显体位改变后眩晕及眼震的出现,不伴恶心、呕吐等症状。
目前关于耳石复位成功后残余头晕的原因及可能涉及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报道,归纳考虑为以下几种可能的机制与假说。
1. 耳石复位不彻底由于耳石复位不彻底,半规管长臂内或管壁上粘附着少许细小颗粒,或嵴帽上黏附有残余的细小耳石颗粒。
由于细小耳石的持续轻微重力牵拉,但轻微重力的牵拉不足于诱发明显的位置性眩晕及眼震,而只是单纯表现出头晕不适感。
图1所示:在半规管的长壁内或管壁上,或嵴帽上黏附的细小耳石颗粒,耳石的拉力作用和黏附耳石的重力作用对壶腹部的持续牵拉作用,导致残余头晕和走路不稳感的发生2.耳石器官存在病变部分患者由于耳石器官存在病变,从而并发耳石的脱落至半规管内,引发功能的紊乱,进而出现眩晕。
患者半规管内的耳石虽然成功复位后,但由于耳石器官病变所致功能的紊乱,其恢复需要一定时间,目前有研究表明,耳石器官损伤后在3个月内多数可恢复。
图2所示:耳石器官本身因各种原因存在病变,继发位觉砂膜上的耳石颗粒的脱落,引发耳石症。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短期疗效不佳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短期疗效不佳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7b0cd5402d276a201292e5d.png)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短期疗效不佳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目的分析良性陣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短期疗效不佳患者的临床特征。
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50例在我院确诊的BPPV患者,经过2周内3次以上的手法复位仍疗效不佳,记录各患者临床表现及随诊结果,探讨此类患者的临床特征。
结果BPPV患者中,60岁以上的36例,占70.2%。
纯音测听双耳正常19例,31例有不同程度的耳聾症状。
冷热试验异常中同侧19例,对侧12例;高刺激速率ABR异常中同侧22例,对侧17例。
单侧后半规管受累10例,单侧后半规管嵴顶受累11例,单侧水平半规管受累11例,上半规管受累者8例,混合型BPPV 12例。
2周~1个月内痊愈23例,1个月后31例,2个月后35例,3个月后39例,1年内手法复位完全无效的9例,有效的41例中1年内复发的25例,占61.0%。
结论短期疗效欠佳的BPPV患者多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嵴顶结石、多管受累可能是其复位效果不佳的影响因素。
此类患者一次手法复位难以成功,多数需要联合多种复位方法,结合体位训练和药物辅助治疗。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patients with poor short-term efficacy of manipulative reduction. Methods 50 cases of BPPV patients cur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6 were selected. After 2 weeks,more than 3 times,the reduction was still not effectiv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follow-up resul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recorde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ients were expored. Results Among the BPPV patients,there were 36 cases of more than 60 years old,accounting for 70.2%,19 cases of pure tone audiometry normal ears,and31 case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hearing loss. Among the cold and hot test abnormal patients,there were 19 cases with ipsilateral and contralateral to the other 12 cases. Among the High stimulation rate ABR abnormal patients,there were 22 cases with ipsilateral and contralateral to the other 17 cases. There were10 cases of unilateral 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involvement,11 cases of unilateral 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involvement,11 cases of unilateral horizontal semicircular canal involvement,8 cases of the upper semicircular canal involvement,and 12 cases ofmixed BPPV. There were 23 cases of 2 weeks to 1 months to cure,31 cases of after the 1 month,35 cases of after the 2 month,39 cases of f after the 3 month,9 cases of 1 years of manual reset completely ineffective. In 41 cases effective,the recurrence rate was effective in 25 cases,accounting for 61% of the cases in the last 1 years. Conclusion Short term efficacy of poor BPPV patients most are the elder people more than 60 years of age. Calculus of the top of the roof,multiple involvement may b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poor reset effect. Such patients with a manual reduction are difficult to succeed,most need to combine a variety of reduction methods. It needs to combine with postural training and drug assisted treatment.[Key words]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Clinical features;Short-term efficacy;Manual reduction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常见的外周性眩晕疾病[1],俗称耳石症,发病年龄不限,表现为与头动有关的短暂眩晕、眼震及自主神经症状,一般由头位变动诱发,具有自限性,在所有眩晕患者中BPPV 约占17%~20%[2]。
手法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06例分析
![手法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06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588251358f5f61fb6366632.png)
手法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06例分析目的分析手法复位治疗不同类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疗效。
方法对本院2011年3月~2013年6月神经科门诊及住院共106例BPPV患者,后半规管BPPV的患者采用改良Epley手法,水平半规管BPPV采用Barbecue 翻滚复位法治疗,混合半规管结石症BPPV分别采用改良Epley复位法和Barbecue翻滚疗法。
结果本组患者经手法复位治疗7 d 后治愈95例(89.3% ),改善8例,无效3例。
有效率为97.2%。
结论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操作简单、安全有效、节约医疗费用,值得推广。
标签: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Epley手法;Barbecue翻滚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周围性眩晕,主要表现为头部变位时患者感觉到短暂的旋转性眩晕。
国内尚无权威的流行病学资料。
近年来,许多学者赞同半规管内淋巴中存在致密颗粒状物(可能为变性的异位耳石)是引起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的根本原因,并成功开展了新的治疗技术-手法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2011年3月~2013年 6 月笔者应用手法复位治疗BPPV患者106例获得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3月~2013年6月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共106例BPPV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主诉体位改变时短暂眩晕,所有患者均行Dix-hallPike和翻滚试验(roll maneuver)检查,经详细病史询问和有关检查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晕,共确诊BPPV患者106例,其中男37 例,女69例,年龄28~76岁,平均42.6岁。
病程2d~27年。
后半规管型BPPV89例,单侧77例,双侧12例,右侧46例,左侧31例。
水平半规管型BPPV 9例,单侧8例,双侧1例。
混合型半规管型BPPV 8例,单侧5例,双侧3例。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及手法复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及手法复位](https://img.taocdn.com/s3/m/1c113b54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90.png)
临床表现
短暂的眩晕
患者在头部移动至特定位置时 出现短暂的眩晕,通常持续数
秒至1分钟。
眼球震颤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眼球震颤, 表现为眼球的快速往返运动。
恶心和呕吐
眩晕发作时,患者可能出现恶 心和呕吐的症状。
平衡失调
患者可能感到站立不稳,容易 跌倒。
诊断标准
患者有头部移动至特 定位置时出现的短暂 眩晕症状。
04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 其他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 辅助治疗方式之一,主要用于缓解症 状和减轻眩晕发作的严重程度。
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患者需按照医生的指示正确使用药物, 并注意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组胺药、抗胆碱能 药、止吐药等,这些药物可以抑制前 庭神经的兴奋性,减轻眩晕症状。
注意事项
复位过程中应保持患者头部和身体位置正确,动作轻柔,避免过度用力,同时密 切观察患者反应,如有不适立即停止复位。
手法复位的疗效与复发情况
疗效
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显著,多数患者 经过一次或多次复位后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复发情况
部分患者可能因耳石再次脱落或其他原因导致眩晕复发,但 多数复发症状较轻,仍可采用手法复位治疗。
避免独自外出
在眩晕发作期间,尽量避 免独自外出,以免发生意 外。
健康教育
提高认识
让患者及家属了解良性阵发性位 置性眩晕的病因、预防措施和治
疗方法。
正确认识疾病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良性阵发性位置 性眩晕,减轻焦虑和恐惧情绪。
指导患者自我管理
指导患者进行日常护理和自我管理, 提高生活质量。
THANKS FOR WATCHIN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结果
5 例术 后病理检查结果均 证实为 阑尾残 株炎 , 口愈合 良好 , 均 切 平 住 院 9天痊愈 出院 , 随访 无复 发 。
3讨论
3 1 阑尾残株 炎一般发生 在阑 尾切除术 后数 月或数年 。发病 原 . 因是 由于阑尾切 除时 由于 术野暴露 不清 , 炎性粘连 或解剖 变异等原 因 致使手术 医生不 能仔 细辨清阑尾与盲肠 的交界处的解剖部 位而 使阑尾 残端 保留过长超过 l mt。术 后残端再 次发炎 或其它原 因出现 急性 c i 或慢 性病变 , 有的 出现 残端 穿孔 、坏疽样 病变 、残端 周 围脓 肿 , 甚至 出现 盲肠壁坏 死 。临床表现 类似 于阑尾 炎 , 转移性 右下 腹部压 痛 , 如 伴恶心 或呕吐 , 炎症重 时则 出现发热 、急 腹症等 表现 , 下腹麦 氏点压 痛 为其 主 要 体 征 。
漏。
阑尾残株 炎是 阑尾 炎术后 不常见的 并发症之 一 , 容易误 诊。本文 将我院近 几年来收治 的阑尾残株 炎患者 作一 回顾 性分析 。
1l 临床资料
0 年 至 2 0 年在 我院住院患者 , 00 07 男 4例 , 1 例 : 龄 1 — 8 岁, 女 年 8 4 平均 3 岁。初次手术诊 断 : 3 化脓性 阑尾炎 2 例 , 单纯性 阑尾炎 l 例 , 穿孔 性阑尾 炎 1 , 例 慢性 阑尾炎反 复发作 l 例 。术后 1年 内发病 l 例 , 一 年 发病 3 例 , 5 l 3 年发病 1 例。入院均有发 热、转移性 右下腹疼痛 、下腹压痛 和反跳痛 。其 中 2 例以右下 腹疼痛为 主 , 例 有腹膜炎表 现 , 例 出现急性 肠梗阻 。5 3 1 例均行手术治疗 , 术中所见 : 阑尾残株化脓坏疽 2 , 例 穿孔 2 阑尾残 例, 株 周围脓肿 1 : 例 伴有盲肠 壁局部严重 炎性 水肿 2 。阑尾残株长 O 例 . 9 m~2 5 m, c . c 平均 1 5 m。 .c 1 2 手术方法 . 拆除荷包缝 合线 , 吸净脓 液 : 例行 阑尾残 株切除 , 留 0 3 . 4 仅 . ~0 5m 长 , c 残端 双重结扎 。l 残端 作盲肠浆肌 层间断缝埋 , 例 腹腔 置管引 流 2例 。
4 7 0 3 00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 眩晕手法复位 1 8例分析
杨 华 君
【 要】 良性 发作 性 位置 性 眩晕( P ) 常见 的前 庭疾 病 , 摘 B V 是 P 虽然 它归属 于 耳鼻 喉疾 病 . 患 者 常常 因眩 晕到 神经 内科就诊 , 但 神经 科 医 师的及 时诊 断和有 效 的复位 可大 大 缓解 和 减 轻患 者 的痛 苦 ,目前 临床 上 多采 用 半规 管 耳石 复位 法 ( ) c P 治疗 。 R
健 康 天 地
21年9 第4 第9 0 0 月 卷 期
临床研究
5 阑尾残株 炎的临床治疗观 察 例
熊 文
【 中图分 类号】 R 6 8 5 6 【 献 标识 码】 B 文 【 文章编号 】 1 0 - 3 (0 00 0 a 0 2 4 1 2 1 )9 0 一 0 X 3 9 阑尾残端遗 留过 长是本病 的基础i 残留过长的原 因有 :1 , () 阑尾根 部盲 肠浆 膜覆盖而不呈游 离状态 , 术者 不仔细检查 , 施 仅切除游离段阑 尾: ) ( 局部 炎症 严重 , 连 明显 , 剖不清给 寻找阑 尾根部带来 困难 : 2 粘 解 () 3阑尾根部套入 盲肠 : ) 固定和阑尾异位 , ( 盲肠 4 以致术野深 、暴露差 , 或 阑尾有炎性 水肿或 坏疽 , 不宜 牵拉 , 端遗 留过长 :5操作不 熟练 。 残 () 3 2 阑尾残株 炎一 旦确诊 , . 应予 以手术 治疗 。阑尾 残株炎手 术 处理 要点 : ①取右下 腹经腹直肌 切 口, 便于延长 暴露手 术野 : ②术中常 规探 查盲肠壁 , 摸清 阑尾残株走 向 , 必要时打开 浆膜层 , 完整分 离出阑 尾残 株后予以切 除 , 残端 应短于 0 5 m。可用脂肪 垂、肠系膜 或网膜 .c 缝盖残 端 , 亦可以行 盲肠浆肌层 “ ”字疏松缝 盖残端 : 8 ③盲肠 局部 炎 症严重 , 甚至有局灶性坏死 , 应果断切除病变 肠壁 , 行盲肠修补术 : 回 ④ 盲部炎症 反应明显或残端愈合 有疑 虑时 , 应置腹腔引流 , 预防脓 肿和肠
3 3 为预 防本病 的发生关键 在于对 阑尾 炎残端的处理 , . 残端要 小 于 0 5 m 为宜 , 扎线紧靠盲肠 , .c 结 荷包 以能包埋住残端 为准 , 不可过 绝 大, 这样就 可防止残 株周 围脓 肿的发 生。 阑尾 残株 炎临床 发生率 不高 , 症状 不典 型 , 多合并肠梗 阻 、腹 又 膜炎等 , 因有 阑尾切除史 , 出现转移性 右下腹痛 的症状时 , 师往 往 在 医 不予考虑 阑尾残 株炎的可能 , 以容易误诊 , 所 从而延误病情 。有 的症状 反复发作 , 经久 不愈 , 甚至 出现包块 才 引起 重视 。因此 , 在阑尾切除术 后 , 患者出现类 似于阑尾 炎的临床症 状时 , 如 就应想 到本病 , 进一步 可 作 B超 、x 线、钡剂 灌肠检查 , 排除 右下腹常 见病 如泌尿 系结 石、妇 科 病及某 些内科疾 病 , 明确 诊断 。 以
参考文献
[】 吴在德 , 1 吴肇汉 . 外科学 . 京 : 民卫生 出版社 ,03 40 4 8 北 人 2 0 :9 — 9 . [】 吴阶平 , 2 袭法祖 . 黄家 驷外科学 , 6 . 第 版 北京 : 人民卫生 出版 社 ,
2 001: 1 2. 15
作者 单位 : 咸宁 市咸 安 区马桥镆 卫生 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