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我市“项目扶贫、整村推进”战略实施几年来,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格局。扶贫开发工作由“输血式”救助向“造血式”帮扶转化。贫困群众收入有了较快增长,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致富信心和创业能力明显增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武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几年来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取得了明显成效。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一、扶贫开发工作的现状

——人均收入稳步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2003年以后,西部山区农民实际年人均收入一直徘徊在400元至620元之间。通过帮扶,西部山区贫困村农民年人均收入已达到800元至1200元。贫困人口由2003年以前的9.6万人减少到2006年底的6.7万人;被重点扶持的160个贫困村已有45个村实现整体脱贫。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贫困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近几年来,投资5000多万元,对86个饮水困难村的水利条件进行了改善。共兴建水池52座,水柜4800多个,新打机井12眼,机井配套30多眼,修建引水渠3.2万多米,新建扬水站1处,增加扩浇地1600多亩,使人均占有粮食有原来的120多公斤,增加到360多公斤;西部山区贫困村人畜饮水困难基本得到解决,其中有120多个村群众吃上了自来水。投资600多万元对所有贫困村电网进行了改造,户表以上线路全部进行了更新;2006年对管陶乡水磨头村变电站进行了迁建;为管陶乡宋江岩自然村建立了变电站,消灭了贫困村照明空白点。投资8500多万元对36个村58公里村级道路进行了硬化,对11个村24公里水毁道路进行了大修;对磁山至阳邑段出境路进行了改造扩建;对阳邑至管陶乡柏草坪路进行了重新整修;对25个村35公里街道进行了硬化;为解决群众生产资料进山、农副产品出山和脱贫致富以及旅游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文教、卫生、电视、通讯、科技、信息等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围绕“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科

技扶贫”战略,投资2300多万元,新建高标准教学楼6座,对120多所小学进行维修和改造,并充实了160多名专职教师;对贺进、徘徊、阳邑等12所中学进行扩建,为学生就近上学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为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投资500多万元,使贫困村都建有卫生所或医疗室,对西部山区7个贫困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改造,并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乡镇和大病不出市”的目标。同时,强化信息网络建设,使所有贫困村基本实现了“三通”,即电灯、电话、电视。另外,贫困山区文化生活也搞得丰富多彩,节庆日各村都开展了“闹花灯、唱大戏”等种种形式的娱乐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项目扶贫、整村推进”和“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初具规模。通过几年的扶持,已搭建了三个平台(晶品果业有限公司、金诺牧业开发有限公司、山岱王特种养殖有限公司);新建了一个农牧业开发基地(玉皇山);二个种植园区(沙名、铺上);二个养殖小区(以吕天井村为中心的养牛小区、以石井河村为中心的养鸡小区);6个大牲畜养殖专业村(武庄、王庄、没口峪、大水、东交、石河湾);5个养猪专业村(寺峪沟、苑府、西洼、坟交、苍洞沟);1个养羊专业村(马庄);10个养鸡专业村(道沟、前渠、禁坡、牛心山、绿树沟、达衣岩、大屯、大水交、马名、新安庄);10个种植专业村(豹子峪、七水岭、赵南庄、前里甲、杨庄、渠沟、庙庄、南坡、大娥峪)。

——劳务输出不断扩大,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通过部门协调,人才市场推荐,厂矿企业录用、工商户招聘和外出打工,累计输出劳务2.3万多人次,是2003年以前的五倍。仅柏林村在普阳钢厂上班的人数达800多人,人均月工资达800元以上,实现了“外出一个工,脱贫一个户”的扶贫效果。有的劳务工还购买了手机、摩托车等高档商品,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旅游开发初建成效,欲开发的旅游景点不断增加。2003年的西部山区,旅游景点只有10处(号称:十景八线),而且规模小,项目少。通过大力扶持和开发,2006年底旅游景点已发展到15处(包括遗址传说和人造景观),为武安创造旅游城市不断增光添彩。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种优育进一步更新。结合西部山区实际,狠抓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广和引进与市场相适应的农副优良品种。大力开发耐旱、抗倒伏、高产量的无公害谷子、蔬菜和优种核桃、花椒、黑枣、柿子及药材等。

新增核桃树苗800万棵,花椒600万株,无核黑枣30万株,柿子20万株,其它苗木1000多万株,形成连片开发的经济格局。另外,使荒山和撂荒地得到了有效开发和利用。

——工作思路与时俱进,扶贫政策更加深入人心。随着扶贫开发工作重点转移,结合武安实际,2003年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率先提出和试行15个“整村推进”试点,2005年3月26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武字(2005)27号《关于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意见》提出了“项目扶贫,整村推进”和“一村一品、一村一业”扶贫开发新思路,并在全市引起强烈的反响。全市申报“整村推进”项目达160多个,其中有45个项目得到了重点扶持。2004年11月14日和2006年11月7日先后在管陶乡和磁山镇召开了“整村推进”现场观摩会,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上成就,标志着我市扶贫开发工作思路明确,措施得力,出台政策得民心、顺民意,贫困村干部和群众的整体素质和增收意识进一步增强,大干快上的干劲明显提高,使全市扶贫开发工作步伐又朝前迈出了一大步。

二、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是领导重视。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经常过问和亲自参与扶贫开发各项活动,不断充实和加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扶贫工作专题会,研究方案,制定措施,并把扶贫开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36名市级领导,分别建立扶贫联系点。市直部门和对口帮扶单位及企事业单位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和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受到了好的效果。

二是落实规划。为了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武安市2001年—2010年扶贫开发十年规划》和年度计划,各乡村也因村因地制宜,制定了“长抓林、短抓牧”和开发剩余劳力、搞好劳务输出的经济发展规划。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抓好落实,基本做到了规划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形成了“乡乡有规划,村村有工程,户户有项目,人人有任务”开发格局。

三是用足政策。为促进贫困乡村经济快速发展,根据党的先行农村经济政策和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先后出台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关于实施西部山区开发的意见》和《关于加大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和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