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师德理论之
论陶行知先生的师德观

论陶行知先生的师德观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广大教师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他以“捧着一个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怀着“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宏大理想,毕生致力于创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当代为后代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他强调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为我们指明了教育教学的方向。
通过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尤其是有关师德方面的论述,使我认识到师德修养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它是衡量教师素质的根本标准,只有树立高尚的师德修养,才能在教学中真正体会到:“苦得其所,苦中快乐。
”一、陶行知的师德素质1.胸怀大志,锲而不舍陶行知从小就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他在青少年时期,立下大志,决心为探求中国教育新路子,使全国人民都有受教育的机会这一光荣事业奋斗终身。
他曾在一首诗中写道:“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多少白发翁,蹉跎悔歧路。
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
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他甘愿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去农村、去最贫困的山区,开辟一个又一个新教育的基地,为改革旧教育作出了示范,为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展示了光明的前景。
陶行知不仅说得出,而且做得到,这正是其师德素质的可贵之处。
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他克服了各种困难,披荆斩棘,锲而不舍,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充分体现了一个革命者永往直前的高贵品质。
2.献身教育、“甘当骆驼”在陶行知的师德素质中,献身精神显得尤为突出。
陶行知从事的教育事业,对象是劳苦大众。
他深知,要真正为劳苦群众办实事,必须有最彻底的献身精神。
为此,他视名利为粪土,处处以多为劳动人民做好事为乐。
他把母亲死后的人寿保险金拿出来办山海工学团。
为了创办育才学校,他卖学、卖文,还把当参政员的每月360元车马费全部献出。
而自己,却始终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
按例,像他这样留过洋、有大学问的人,应该去追求升官发财,可他从不那样想过。
陶行知师德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读后感悟

陶行知师德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读后感悟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先驱者和杰出代表,他的师德理论对当代教育事业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教育的智慧,提升教师的素养和专业水平。
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从陶行知师德理论的内涵、时代价值和当代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首先,陶行知师德理论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勤学善思、守正出新等。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陶行知强调了师德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师首先要对教育事业充满热爱和热情,要以责任心和使命感对待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努力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其次,陶行知强调了教师要关爱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此外,陶行知还提出了勤学善思、守正出新等要求,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保持教育教学工作的新鲜感和活力。
其次,陶行知师德理论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在当代社会中,教育事业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而陶行知的师德理论正是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宝贵财富。
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陶行知所强调的爱岗敬业和勤学善思等师德要求,正是当代教师急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其次,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形式和方法也在不断变革,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守正出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应对新的挑战和变化。
最后,陶行知师德理论对当代教育事业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陶行知的师德理论为当代教师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其次,陶行知的师德理论为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如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这些都需要以陶行知的师德理论为指导,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最后,陶行知的师德理论也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和服务教师队伍。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这是教师师德最崇高的境界。
但是,现实中,真正具备这种品质的教师毕竟仅仅凤毛麟角。
几曾何时,不思上进、材料造假、排斥异己等“非道德”做法在教育界也猖獗起来。
教师在“非道德”行为面前,疲于奔命......当一种准确的政策被图解成虚伪的口号甚至成为权力的帮凶时,师德的考核就会失去原有的价值,还会产生负面影响。
其实,师德问题是一个既古老又时新的话题。
说它古老,自从有了教师这个职业,人们就在心目中对教师有客观的要求:德高为范、身正为师。
说它时新,因为当今社会对教师的“师德”较之过去更为注重......事实上,绝大部分教师的师德不如“教育少数精英”人物那么高尚,也不似媒体披露的“问题”老师那般师德低劣。
受着世俗观点的冲击,教师也斤斤计较也勾心斗角也拉帮结派,生存的压力,心理的失衡,繁忙的工作......也能够影响老师的情绪,使师德处于“下滑”的境地!历来,师德教育定位过高:好象老师就意味着“为人师表”、“无私奉献”......很多时候,这仅仅被拔高的理想期待。
(假如果真如此,也没有必要隔三岔五强调狠抓“师德”教育了。
)作为教师,应该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的底线,自觉纠正自己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中的偏差,提升自己的师德素养。
当然,管理教师的领导也应该本着“治病救人”的心态,沟通老师的思想,转变虚浮的作风,倾听老师的心声......这样,也会促动师德师风的好转。
的确,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的行业。
教师需要每天同活生生的教育对象----学生打交道,这就需要教师有“教书育人”的职业功能。
但是,长期以来,很多老师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中形成了功利思想,对学生只重视文化知识的灌输,无视对个体生命人格的尊重。
其实,真正的教育应该不但重视文化的学习,更应该注重孩子善良心灵的塑造。
而且,当前学校的管理者只以成绩的好坏作为考核老师的主要指标,也导致老师“师道尊严”陈旧观点的恶性膨胀,骨子里滋生出“严师出高徒”、“不打不成才”的意识......凡是听老师话的,就是好学生;否则,老师用过激手段,轻则辱骂,重则虐待体罚......于是,“师德”成了教育界最引人注目的不和谐的音符!即使,老师被称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
陶行知师德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读后感悟

在阅读和反思了塔兴志的教师道德理论及其当代价值后,我对培养教育道德的深刻意义及其在当今世界的持久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陶兴志是我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强调培养教师道德,他认为是教育实践的基础。
他的理论围绕着这样的思想:教师应该体现道德的正直,奉献精神,以及同情心,以便有效地发挥其作为教育者的作用。
塔兴志强调以身作则,以慈悲抚育学生,促进教育环境和谐与相互尊重的重要性。
我从研究陶兴志的师德学说中获得的关键见解之一是他的原则的永恒性。
尽管教育方法和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教师道德的本质保持不变。
在今天这个速度快,越来越复杂的社会中,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道德价值观,成为学生的积极榜样,这一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一个生动地说明塔兴志的教师道德的当代相关性的例子,就是一位高中教师超越职责支持一个挣扎的学生。
尽管面临个人挑战和繁重的工作量,该教师始终表现出对学生的关心和理解,并提供额外的帮助和鼓励。
学生的学术表现和自信有了显著的改善。
这个案例说明了教师道德的体现如何对学生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强调了陶兴志原则在当今教育背景下的持久价值。
塔兴志强调教育工作者的道德责任,有力地提醒了教师在塑造后代道德发展方面发挥的有影响力的作用。
在一个以迅速技术进步和社会价值观变化为特点的时代,教师必须传授诚实、同情和尊重等持久的美德,这一点越来越迫切。
塔兴志的理论为指导教育者不仅在学术上,而且在道德上和伦理上培养学生提供了永恒的框架。
陶兴志的师德理论对培养教育道德的持久重要性提出了深刻的见解。
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道德诚信、奉献和同情的原则仍然是有效教学的不断支柱。
通过坚持这些价值观,教育者可以培养一种积极和丰富的教育环境,激励学生成为负责任和道德的个人。
陶兴志的遗志在当代教育中不断引起共鸣,提醒我们教师道德在塑造社会未来中具有永恒的意义。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师德建设发展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师德建设发展作者:蔡莉华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15期作为中国著名的爱国教育家,他以自身“万世师表”的榜样精神鼓舞着中国教师在教育事业上努力奉献,并以其优秀的“教育家人格”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教师们积极奋进。
继承和发扬陶行知的师德精神在当今社会更具备影响力。
师德是教师把教育作为事业,并严格遵照道德观念,并约束自身的行为的集合。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在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时,能够按照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贡献者,为人类文明事业的传承一直贡献出巨大的力量,教师的举止言行也固然会对下一代的德行有所影响。
陶行知不仅为教师们树立了一个优秀的师德典范,他的师德精神也光芒万照!通过认识并研究陶行知的师德理论,我们将会充分了解师德价值所在。
一、学习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陶行知先生对教育的寓意有自身深刻的理解,在他眼里,他觉得教育不仅关系国家的进步,民族的振兴,也是未来发展的头等大事!为了追寻一条教育的新道路,打开新教育的大门,他自愿深入到一线乡村去开办学校。
《教育者之机会与责任》中有提到:“教育者应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之可言。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服务”和“贡献”这些词汇,这些词汇无不表明教师应具备的责任和道德准则。
时至今日,像陶先生这样献身教育的教师数不胜数,跪着也要讲下去余功茂老师、把最好的论文写在太行山上的李保国老师、山花中最像的那一“支”的支月英老师等等,教育工作者慢慢地得到国家的肯定,教育工作者应该将陶先生对待教育工作的那种执着与献身的劲转化到自己身上,并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摒弃杂念,抱着一颗为学生无私奉献的心,敬业爱生,潜心育人。
二、学习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教人求真”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教师的责任更需要着重于让学生好好做人。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
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可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简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丰富内涵一、具有强烈的教育改革精神和全民意识(宏观教育)1、要敢当一流的教育家提倡做“第一流的教育家”。
这种教育家一要敢于探索未发明的真理,不怕辛苦,不怕失败,一心要把奥妙的新理一个一个地发现出来;二要敢入未开化的疆土,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我们未尽到责任。
2、要改革考试制度陶行知是改革旧考试制度的倡导者。
他在1934年写的《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一文中,对旧的考试方法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与抨击。
他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筹备处。
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教,甚而言之不必教。
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要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
好玩吧,中国之传统教育!”“现在中学校有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
……日间由先生督课,晚上由家长督课,为的都是准备赶考,拼命赶考,还有多少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大社会的宝贵知识呢?……赶考首先赶走了脸上的血色,赶走了健康,赶走了父母之关怀,赶走了对民族人类的责任”。
因此,他大声疾呼:“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会考;发动那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成。
”这是六十多年前陶行知的呼喊,真好像是针对我们今天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而说的。
3、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他号召说:“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化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
陶行知提倡的教师培养方式

陶行知提倡的教师培养方式一、引言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提倡的教师培养方式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陶行知提倡的教师培养方式,并探讨其对于现代教育的启示。
二、背景陶行知生于1879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文化名人。
他在教育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民主教育之父”和“新文化运动之先驱”。
陶行知提倡的教师培养方式是其思想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三、理念陶行知认为,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素质:1. 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名中国人,应该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2. 人道主义精神: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3. 科学态度:注重科学方法和实证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改进。
4. 敬业精神:热爱教育事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
5. 团队合作精神:愿意与同事合作,共同探讨教学问题和解决方案。
四、方法陶行知提倡的教师培养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基础: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深入的教育理论基础,才能够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2. 实践锻炼:通过实践锻炼,让教师逐渐成长为经验丰富、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专业人士。
3. 师德培养:注重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楷模。
4. 团队协作:鼓励教师与同事之间进行交流、协作和互助,共同提高整个团队的水平。
五、启示陶行知提倡的教师培养方式对于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1. 教师应该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2. 教师应该注重实践锻炼,通过反思和改进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3. 教师应该注重团队协作,与同事之间进行交流、协作和互助,共同提高整个团队的水平。
4. 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以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六、结论陶行知提倡的教师培养方式是一种全面、科学、实践性强的培养方式。
陶行知师德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读后感悟

陶行知师德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读后感悟陶行知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提出的师德理论对中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认为,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专业素养,才能够成为学生的楷模和引领者。
同时,他还提出了“爱、信、望、幽静”四大师德要求,这为当代教师树立了明确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本文从陶行知师德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的角度出发,探讨陶行知师德理论对当代教师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首先,陶行知的师德理论反映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关于师德的重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师道尊严一直被看作是教育事业的核心。
陶行知的师德理论强调了教师必须具备崇高的品德和教育道德感,这与中国古代儒家对“仁”的追求是一脉相承的。
同样,陶行知提出的“爱、信、望、幽静”四大师德要求,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对师德要求的内涵和精神。
其次,陶行知的师德理论对于当代教师的价值和意义是深远的。
在当今社会,教育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更需要注重提高师德修养和教育情操。
陶行知强调了教师要以“爱”为本,这意味着教师应该把学生放在心中,用爱心和耐心对待每一个学生。
同时,陶行知强调“信”和“望”,要求教师要有信念和希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潜能。
最后,“幽静”则是教师修身养性,从内心深处培养自己的教育情感和专业素养,以更好地影响学生成长。
再次,陶行知的师德理论对于当代教师的指导和启示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在当今社会,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更要扮演着引领者和榜样的角色。
陶行知的师德理论告诉我们,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注重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成为学生的楷模和引领者。
同时,陶行知的师德理论还告诉我们,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以情动人,以爱感动,以德化人,成为学生心中的阳光和温暖。
最后,陶行知的师德理论对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教育不仅是学校内部的事务,更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石。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集锦七篇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集锦七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自我鉴定、实习报告、心得体会、祝福语、美术教案、音乐教案、数学教案、语文教案、教学计划、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elf-assessment, internship reports, personal experiences, blessings, art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math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teaching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集锦七篇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我认真地学习了他的教育思想,让我的思想进行了一次彻头彻尾的大洗礼。
陶行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陶⾏知:学⾼为师,⾝正为范陶⾏知是20世纪中国伟⼤的⼈民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他的⽂章热情洋溢、通俗易懂、击中时弊⽽富含哲理,令⼈倍感亲切,妙不可⾔。
陶⾏知⼀⽣著述甚丰,从四川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陶⾏知全集》10卷看,已搜集到的论著就有500万字之多,这是学习和研究陶⾏知教育思想的丰富宝库。
虽然没有专门研究师德的⽂章,但他光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使⼈感到了⼈民教育家的伟⼤⼈格和崇⾼师德,他就是全⾯具有教师素养的典范,是我们教师的⾄尊⾄善的楷模、后⼈的万世师表。
学习陶⾏知先⽣的著作,可使我们对师德的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我们教师遵此去修炼,师德建设⼀定会⼤有长进。
⼀、“捧着⼀颗⼼来,不带半根草去”陶⾏知先⽣的师德⾸先表现在“捧着⼀颗⼼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精神上,这种精神来⾃他对社会的⾼度责任⼼和对教育的事业⼼。
他认为:⼈⽣“为⼀⼤事来,做⼀⼤事去”,⽽“教育就是⼤事业,有⼤快乐”。
他对教育事业的理解是“教育乃最有效⼒之事业” 、“教育能改良个⼈之天性。
⼈之性情有善有恶……教育乃取恶性中之善分⼦,去善性中之恶分⼦。
如开矿然,泥内含⾦,⾦内亦杂有泥,开矿者取泥内之⾦,去⾦内之泥,然后成为贵品。
教育亦若是矣。
” “教育为最有可为之事,古今名⼈莫不由研究教育⽽出” 。
他列举了达尔⽂、杜威、威尔诺刻等“皆有研究教育⽽出者也。
但须有决⼼、有坚志,则成事何难?” 陶⾏知在“师范⽣应有之观念”⼀⽂中,引⽤了“昔英⼥皇依⾥萨伯终⾝不嫁,⼈问之故,辄以英吉利即吾之夫⼀语以对;意相加富尔终⾝不娶,⼈问之故,辄以意⼤利即吾之妻⼀语以对。
” 的故事“告于诸君”:“男师范⽣应以教育为之妻,⼥师范⽣应以教育为之夫,有此定⼒,则赴汤蹈⽕,在所不辞,鞠躬尽瘁,死⽽后已。
……海可枯⽽吾之志不可枯,⽯可烂⽽吾之志不可烂。
” 陶⾏知明知“教育是⽆名⽆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丝毫名利尊荣之可⾔” 。
捧出“一颗心” 感悟“真教育”——学习陶行知师德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札记

事 。 1 2 年 他赋 诗 明 志 :人 生 天地 间 , 94 “ 各
具 。他 们 应 当与 学 生共 生 活 、 甘 苦 , 他 共 做 们的朋友。” 反对师道尊严 , 师专制 , 他 教
他 认 为 “ 统 的 方 法 , 师 生 的 界 限 分 得 传 把
而 且 必要 。
们 深 信 教 育 是 国 家万 年根 本 大 计 ” “ 国 ,中
要 想 得 到 国 际上 之 平 等地 位 , 办 教 育 不 非 可” ,他 的 理 想 就 是 要 借 助 教 育 来 振 兴 我
们 民 族 。 为 了实 现 这 一 远 大 理 想 、 伟 目 宏 标 , 为 一 个 本 可 以 享 受 荣 华 富 贵 的 留 洋 作 博 士 的 陶行 知 作 出 了 巨大 的牺 牲 : 怀 着 他
责任 感 , 自觉 把 个 人 理 想 、 职 工 作 与 祖 本 雨 , 为人 梯 , 心 教 书 , 心 育 人 。人 生 甘 静 精 的价 值 不 在 于 索 取 , 在 于 奉 献 。 只有 忘 而 我 工 作 、 于 奉 献 的 教 师 , 能 在 教 育 这 乐 才 个 平 凡 的 岗位 上作 出不 平 凡 的 贡 献 , 会 才 在 默 默 无 闻 的奉 献 中 实 现 自 己 的 人 生 价 值 , 受 到作 为 教 育者 的荣耀 和 幸 福 。 感
“ 大 的 人 民教 育 家 ” 毛泽 东 语 ) 的有 关 伟 (
师 德 建 设 的 理 论 与 实 践 的论 述 , 受 他 那 感 崇 高 的 师 德 风 范 、 恒 的 人 格 魅 力 , 其 永 尤
具 有 现实 意 义 。
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深刻启示-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在教育的浩瀚海洋中,陶行知如同一座灯塔,他的思想指引着无数教师和学生走向更明亮的未来。
读完《陶行知教育名篇》,我深受其启发,不禁思考教育的本质与使命,尤其是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念对于当今教育的意义。
一、知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陶行知的教育哲学强调“知识在实践中获得”,这与杜威的“从做中学”思想虽有相似之处,但本质上却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陶行知所提到的“做”,不仅仅是指外在的手工活动,更是内心深处对知识的真正把握与应用。
他提到的“劳力上劳心”,正是对教育内容深入思考的强调。
他认为,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思考和反思,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要义。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许多教学往往注重理论传授,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
陶行知提醒我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生若不在实践中参与、探索,便难以体会到知识的魅力与价值。
因此,教育应当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思考,用心体会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模式“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所在。
这一理念,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转变,更是教育价值观的重塑。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将教师与学生割裂,教师一味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信息。
陶行知则倡导通过实践活动将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中寻找问题并解决问题。
这一理念尤其适用于当今愈发复杂的社会环境。
如今的学生面临的挑战更加多元,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若仅仅依靠书本知识已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
陶行知强调的“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恰恰契合了时代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还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创与仿的辩证关系陶行知在开篇中强调的“仿我者死,创我者生”,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哲学。
教育的价值,不在于简单的模仿与重复,而在于创造与革新。
模仿固然重要,但在此基础上,创新和实践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
陶行知希望通过教育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发挥出独特的价值。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e570fd89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2f.png)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1)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和教育理论陶行知陶行知是著名的教育家,在教育领域中有很高的地位,也有许多经典的教育理论,他的教育理论指引着无数的教育者,对教育界产生很大的影响。
1、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
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
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
2、逃避现实的教育不是真教育,真教育必与现实格斗。
3、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的意思。
4、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5、教的人尽义务,就能和学的人发生一种很宝贵的友谊。
6、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便他可以贡献社会。
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
7、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教师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精神都要融洽,都要知无不言,言地不尽。
一校园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
8、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
9、教员的天职是变化的,自化化人。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所以不能解决问题的,不是真教育。
1、教育是立国之本2、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3、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
4、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5、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6、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7、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工不重师,则工必粗陋;国民不重师,则国必不能富强;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
8、所谓健全人格须包括: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
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
三、强健活泼之体格。
四、优美和乐之感情。
9、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教育家师德案例推荐(2篇)

第1篇一、引言教育家,是教育领域的杰出代表,他们以高尚的师德、卓越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众多教育家中,陶行知先生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深厚的师德修养,成为了我国教育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本文将以《陶行知的教育人生》为案例,探讨陶行知先生的师德精神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二、陶行知先生的师德精神1. 爱国情怀陶行知先生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教育家。
他深知教育是国家强盛之基,民族复兴之本。
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生涯中,他始终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致力于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新一代。
2. 严谨治学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要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待教育事业。
他强调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 勤奋工作陶行知先生具有勤奋工作的精神。
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不畏艰辛,勇于创新。
在创办晓庄师范、创办农村教育实验区等过程中,他始终以身作则,亲自参与教育教学工作,为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4. 关爱学生陶行知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
他坚信“爱是教育的基础”,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他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5. 乐于奉献陶行知先生具有乐于奉献的精神。
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无私奉献,不求回报。
在创办晓庄师范、创办农村教育实验区等过程中,他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三、陶行知先生的师德对当代教育的启示1. 坚定爱国主义信念当代教育工作者要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爱国情怀,坚定爱国主义信念,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新一代。
2. 严谨治学,提高自身素质教育工作者要学习陶行知先生的严谨治学精神,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023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通用8篇)

2023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通用8篇)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篇1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创新的理念。
通过阅读《六位教育家》,学习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有关事迹,自己作为教师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那里学到的东西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爱岗敬业: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
要做“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的人。
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
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
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
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
二、要有爱心。
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
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
在这点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的事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加强师生情感,用爱心培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
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
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
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
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
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
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
浅析陶行知教育思想.doc

浅析陶行知教育思想.doc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篇一一、把心用上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孜孜不倦地谱写了“爱满天下”和“生活即教育”理论。
作为老师你得忍得住贫穷和寂寞。
所以我思考着“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践行着“哪里有积极,我只是把别人搓麻将的时间用在工作上了”“哪里有积极,我只是把爬天马山栈道、走石锣鼓湿地公园与教学反思结合在一起了”。
老师,就是要把心用上,用心做事;争取做好,不图回报。
二、爱满课堂1.热爱学生,更加热爱落后生。
许多老师喜爱品学兼优的学生;对平淡无奇的学生“一带而过”;对少数落后生“心不在焉”,甚至对其“闪光点”也熟视无睹,对其缺点则耿耿于怀。
这样即便获得某些的成功,也必定付出牺牲大部分学生的代价。
落后生在学校、在家里都得不到老师、同学、家长和亲人的喝彩,这时候谁注意到他的“闪光点”和进步之所在,那必定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2.挖掘爱的素材。
生物学是研究动物、植物和人本身,人和动物是有感情的,植物也不例外。
听闻有某大学生“轻生”的。
消息,拿出天马山上发现的倒下约20年古树的照片,说它竟然还活着!这就是植物,目标就是为了“活着”,为了“活”得更好,身为高级动物的你呢?在《生殖与发育》教学中插入“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义”的感恩素材。
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乌鸦仔有衍食喂母乌鸦的情义,为人子女能不孝顺父母?难道连羊羔和乌鸦都不如?3.把抽象的知识人性化。
生物学知识抽象,把它人性化处理后,就理解容易了。
如:保护色和拟态就是弱者为了隐藏自己、免受侵害;警戒色就是强者挑战他人、谁敢惹我。
为什么兔子不吃窝边草呢?难得非得要暴露自己的目标不可?4.教育需要“售后服务”。
我在默默地践行“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学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学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学生”。
尤其是对“落后生”,你必须进行“跟踪”,让他把“你对他的爱”从学校、从课堂带到社会,直到永远。
陶行知的心得8篇

陶行知的心得8篇写心得时要真诚,不要为了写而写,才能打动读者,当我们有丰富的心得时,写篇心得体会,可以更好地梳理和分享,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陶行知的心得8篇,供大家参考。
陶行知的心得篇1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
教师该如何培养崇高的职业道德哪?正如有人说的那样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重在自重。
教师要自敬自重,必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是改善教育发展环境,转变教育系统工作作风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
诚信立教,首先要做到淡泊名利,敬业爱生,在为人处事上少一点名利之心,在教书育人方面多一点博爱之心;创新施教,要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同时要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
通过聆听杨瑞清教授关于《走在行知路上》的讲座,使我对教师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教师,有了更进一步明确的认识。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这就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真谛。
因为理想的教育总是指向真善美。
求真是教育的根本,惟有达到真的境界,才能继而追求善和美。
真之于为人,就是认真,就是真诚;之于处事,就是尊重事实,尊重科学。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
然而,作为教师,我常常感到教育很难达到真的境界,常常会因为自我素养的局限而失真,比如:我们总是教育学生要认真好学,可是我常常问自己:你自己是真正严谨好学的吗?是不是因忙碌也有随性敷衍之时?我觉得,陶行知先生倡导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和生活教育理论,真是抓住了问题的要害。
我常常问自己:有时候,自己的教育效果为什么不那么理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自己还不够较真,许多人类文明的精华,在我的心目中,有时候可能只是教条,甚至只是一个美丽的包装,而非不可动摇的生活准则,既不是发自内心的理想信念,更不是早已形成的优良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师德理论之浅谈
[摘要]陶行知先生是一位被誉为“当今圣人”的近代最杰出的教育家,他一生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其中对师德理论的论述是其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陶行知师德理论
教育“圣人”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陶行知先生为了推进我国教师事业的发展,在师德修养方面逐步形成了一系列较完整的体系。
因此,学习陶行知师德观以及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人格典范,对当前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提高教师政治、道德素质,加快教育改革步伐有着重要启示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乐于奉献献身教育的爱国主义精神
陶行知先生胸怀一颗伟大的爱国心,他曾写道:“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他所谓的“大事”正是改造中国的教育,用教育振兴中华民族。
陶行知号召,教师必须有“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人生抱负,必须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乐于奉献之精神,这是其师德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师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最重要的师德规范。
在15岁时他就立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为中国作贡献”的志愿。
毕业归来后,放弃了国立大学教授,系主任、教务主任等职务,在以后的人生中拒绝了一次又一次升迁机会。
陶行知先生以“爱满天下”、“甘
为骆驼”、“佛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自为牛与马,任人呼虎呼龙”的奉献精神,献身中国的教育事业,抛弃个人一切,百折不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堪称“万世师表”。
二、关爱学生“爱满天下”的爱心精神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为人处事所追求的格言和教育的真正含义。
在《我之学校观》中陶先生曾说到:“我要有一句话奉劝办学同志,这句话就是‘待学生如亲子弟’”。
他要求教师爱生如子,有“爱满天下”的博爱精神,他认为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师德的第一要义,教师只有诚心诚意地爱护自己的学生,才能教好自己的学生。
只有最博大崇高的师爱,才能使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他抱着一颗赤诚的爱心献身教育,可以说他所办的每一所学校都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他教育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从爱里成长起来的。
对孩子、对学生,陶先生更是倾注着一片真挚的爱心。
凡是对孩子有利的,他无不尽力而为之。
陶先生说:“为了受苦小孩,我们吃草也干!”
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求真精神
陶行知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要“追求真理做真人”,并给他们起了“问真”、“探真”的学名[1],并曾在信中告诫他的次子晓光说:“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之主张进行”;“总之,‘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丝毫妥协。
”[2]这里他指出了做人、行事的最高价值方向。
陶先生一生追求真理,也教育人们寻求真理、
做真人。
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中他明确地指出:“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可以说是陶行知先生师德教育思想的核心。
陶行知要培养是追求真理,有理想,有道德,勇于改革创新,手脑并用的“真人”,而这就有赖于真教师的培养。
他所倡导的真教师,是有真知、践真行、讲真话、存真心,能真教的教师。
因此,陶行知先生强调:“教师只有博学多闻,才能厚积薄发,取精用宏,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问一答十,举一反三,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内容更丰富,更有说服力。
”[3]
四、“以教人者教己”“重师首在师之重”的以身作则精神
“以教人者教己”“重师首在师之重”是其师德教育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陶行知号召教师要“为教而学”“先学后教”,又要“以身作则”,作为教师不应该只是照抄照搬,将抄袭来的东西传授给学生,陶行知先生认为“做先生者须先做学生”、“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
陶行知先生以他的切身体验来说明教与学的关系,他说:“锄头舞的歌词是我做的,对于这套歌词,诸位总以为我做了之后便是十分明白了,其实不然。
我拿这歌词教燕子矶小学生时,方把他弄得十分明白。
以前或可以说只有七八分明白,没有十分明白。
自己做的歌词还要等到教人之后才能十分明白”[4];这种“为教而学”促使教师自己“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5]。
陶行知提出社会在“重师”的前提下,教师必须要“自重”的要求。
在《古庙敲钟录》中他有句经典性结论:“重师首在师之自重”。
[6]教师要自敬、自重,就必须重视师德。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强调教师应当以身作则,陶行知主张:教师“各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
”[7]他在《南京安徽公学创学旨趣》中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
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
”
五、精于业务学而不厌的精神
陶行知一再强调教师必须好学不倦,主张“活到老,学到老”,他说:“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
”
[8]陶行知一直都很重视教师的学习,1946年发表的《教师自动进修》中指出:“唯独学而不厌,才可以诲人不倦。
要想做好的人把岗位站得长久,必须使他们一面教,一面学;教到老,学到老”;“因为时常研究学问,就能时常找到新理,这不但教侮丰富,学生能多得些益处,而且时常有新的材料发表,也是做先生的一件畅快事体。
”陶行知认为教师必须足够的知识储备。
他指出:“读书多,则积理富,积理富,则随时应用,绰有余裕矣。
”[9]只有这样,教师上课才能做到得心应手,触类旁通,才能更好地完成传授知识的重任。
他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中又强调:“我们做教师的人,必
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自己在民主作风上精进不已,才能以身作则,宏收教化流行之效。
”这也是师道可敬之处。
因此,“精于业务”,“学而不厌”,这不但是为师之道之重大责任,也是其师德要求的又一重要内容。
八、勇于创造创新的开拓精神
陶行知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勇于实践,勤于探索,富有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的一代师表。
从他一生的教育活动和他众多著作著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创造精神和创造思想的精髓,也是其教育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陶行知先生把“创造精神”看做是教育价值的重要体现,在《创造的教育》中指出:“教育本身要有创造精神,绝不能‘依样画葫芦’,否则就‘简直太无聊’了。
”
陶行知先生认为勇于革新、勇于创造、勇于试验是教师师德的活力所在。
早在1919年,他就提出,第一流的教育家,必须具备“敢探未发明的新理”的“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开辟精神”。
在《创造宣言》中他宣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在陶行知看来如果想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他认为“夫教育之真理无穷,能发明之则常新,不能发明之则常旧;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
”[10]陶行知回国后曾先后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他详细介绍了试验精神和创造教育的方法,对于创造教育陶行知先生积累许多宝贵的经验,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综上所述,我们今天学习研究陶行知的师德理论,对于提高我们人民教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对于加强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是大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1][2][5]《陶行知全集》第五卷,第242、700、48页[m].
[3]张静娟《以陶为师提升教师人格魅力》《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09.10
[4][9][10]陶行知全集第l卷131-132、67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6]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501页[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7]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275页[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9]新教育评论第2卷第12期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