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专业《色彩静物》课程标准.docx

美术教育专业《色彩静物》课程标准.docx
美术教育专业《色彩静物》课程标准.docx

《色彩静物》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色彩静物

课程类型:基础课

适用专业: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负责人:曾瑶课程代码: 020876

学时 /学分: 252/17

修订时间: 2012 年 3 月

课标审批人:李秀梅

5 日

课程团队:姚冰、杨晓英、曾瑶

二、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

1.课程定位

《色彩静物》是美术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通过色彩静物写生实践和国内外优秀作品展览观摩,培养学生的色彩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和掌握色彩

静物教学方法的能力,以利将来从事小学美术教育工作时取得良好的效果。

色彩静物是高职高专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必开的重要课程,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

美术基础和方法基础,本课程的前导课程为素描静物,后续课程为色彩头像。

2.课程设计

《色彩静物》课程主要学习色彩静物写生、色彩静物默写、国内外优秀作品展览观摩等内容。在课程设计中以多元智能的学生观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为教学理

论指导,本着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原则,根据专业学习需要选取课程学习内容。“以教会、学会为目标,以必需、够用为准绳” ,问题引导,联系实际,突出能力,强化应用,重在学习美术的造型能力和提高审美能力。精讲多练、理论实践相结合,教学做一体、问思习融合,最终实现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三、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色彩的特性,明确色彩的基本概念,以及同其他绘画门类的联系与

区别。

⑵ 理解色彩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⑶ 掌握从整体出发的立体造型能力,正确地运用色彩观察方法,从整体出

发,通过对比区别色彩倾向,表现出它们之间的色彩关系。

2.能力目标

⑴ 能够对对像分析和理解的能力,从整体出发的运用色彩立体造型能力。

⑵ 会把逻辑思考和技能训练结合起来,认识色彩造型诸因素之间的互为联

系。

⑶ 熟练掌握表现形像、形体、结构、构图、空间、体积、质感、节奏、色

调、色彩关系等的基本技能。

3.素质目标

⑴ 培养敬业爱岗、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品质。

⑵ 培养良好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力。

⑶ 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四、课程内容标准

章节学习目标课程内容1.知识目标1.理论教学内容

⑴了解色彩的特性,明确色彩的基色彩基本理论知识:

本概念。⑴色彩的产生。

⑵理解色彩的基础理论。⑵色彩的基本要素。

⑶掌握色彩的工具材料运用方法。⑶色彩的冷暖对比。

2.能力目标⑷色彩的空间变化。

了解色彩的性能,掌握作画的正确⑸色调。

步骤与观察方法。⑹色彩的调和。

3.素质目标2.实践教学内容

通过色彩的基础理论学习,培养学⑴熟悉工具材料的运用:

生的整体观察、整体布局意识,以①画纸——有一定的厚度和吸水

第 1 章及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性能,并坚实 `耐擦耐洗 `不易起毛

为宜。

色彩的

②画笔——有圆 `扁`尖三种类型,基本概

每种型号也都有大小号之分。从毛念

质上区分有硬质笔和软质笔。中国

画的毛笔也十分理想,使用时既能

饱含丰富水分又富有适中的弹性。

③颜料——要求色质细腻,色相正

确稳定,透明度强。

④其他工具——画板 `调色盒 `涮笔

水桶 `喷雾器等,有些工具可以代

用或自己设计制造,甚至可以就地

取材或专门制作为表现某种特殊

效果的简易工具。

⑵根据所学的色彩基本知识进行

小色稿写生练习。

1.知识目标1.理论教学内容

⑴了解色彩的特性,明确色彩写生⑴水粉或水彩画的特点。

的方法步骤。⑵水粉或水彩画工具与材料。

⑵理解色彩的基础理论并熟练运⑶水粉或水彩颜料的特性。

第 2 章用。2.实践教学内容

⑶掌握色彩绘画的表现技法。⑴色彩绘画的表现技法:

色彩绘2.能力目标①用色。

画的表掌握色彩静物作画的方法步骤,并②用笔。

现技法较熟练的运用水彩画的技法。③小色稿练习。

3.素质目标⑵美术展览欣赏与国内外优秀作

通过色彩的基础理论学习,培养学品临摹。

生的整体观察、整体布局意识,以⑶色彩静物写生。

及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

1.知识目标1.理论教学内容

⑴了解色彩的变化规律。⑴静物写生的步骤与方法。

⑵理解色彩的基础理论并熟练运⑵色彩的变化规律。

用。2.实践教学内容

第 3 章⑶掌握色彩静物写生的表现技法。⑴静物写生的步骤与方法。.能力目标⑵色彩的变化规律。

2

色彩静掌握色彩静物作画的方法步骤,并⑶静物色彩的组合与运用。物写生较熟练的运用水粉或水彩画的技⑷静物写生的表现技法。

法。

3.素质目标

通过色彩的基础理论学习,培养学

生的整体观察、整体布局意识,以

及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

1.知识目标1.理论教学内容

⑴了解色彩的功能。⑴色彩的功能。

⑵理解自然色彩与主观色彩的基⑵主观色彩与自然色彩。

础理论并熟练运用。⑶色彩的意象表达。

⑶掌握色彩的意象表达方法。2.实践教学内容

第 4 章2.能力目标⑴创意色彩训练。理解色彩的功能及自然色彩与主

创意色

观色彩的基础理论,并运用水粉或

彩训练

水彩画的技法对色彩进行意象表

达。

3.素质目标

通过色彩的基础理论学习,培养学

生的整体观察、整体布局意识,以

及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

五、学时分配表

《色彩静物》总课时252 学时,理论 26 学时,实践 226 学时,具体学时分配见下表:

序号课程内容总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1第 1 章色彩的基本概念844 2第 2章色彩绘画表现技法80872 3第 3章色彩静物写生13010120 4第 4章创意色彩训练34430

合计25226226六、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1.教学模式

本课程采用“启发引导教学模式” ,其教学流程为“①理论讲解→②示范绘

画→③写生练习→④启发辅导→⑤作品赏析→⑥作业互评”六个环节。

3

2.教学方法

绘画不是“教”会的,而是“多观察、多练习”会的。教学方法以讲解法和

练习法为主,案例分析法为辅,在教学中应注意精讲多练,讲练结合。不但要教

授绘画基础知识,训练造型的能力,更要传授学生分析观察的方法。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启发引导,激励赞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写生为主,集中

讲授个别辅导,并辅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直观性教学;强化实际问题引导,

侧重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造型能力。

3.学习指导

色彩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又是一门独立的画种。高职学生主要培养学生健康

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文艺修养和鉴赏水平;使学生掌握色彩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正确的观察方法和坚实的造型能力,了解色彩的艺术特点以及形象与色彩的相互关系。学生在学习《色彩静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 明确色彩的基本概念。

⑵ 了解色彩的基本特性,以及同其他绘画门类的联系与区别。

⑶ 熟练掌握色彩写生的正确方式与步骤。

⑷ 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掌握正确的绘画步骤与技法。

⑸ 多写生实践,多欣赏国内外优秀作品。

七、教学考核与评价

1.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过程性考核的权重为 70%,其中出勤 10%,学习态度 10%,作业 30%,阶段测试 20%;终结性考核的权重不超过 30%,在期末时采用“一副现场写生画(有限开卷形式之一)”考试进行评价。

2.考核要点

按照本课程报要求的学习目标进行考核,重点考查学生的色彩的造型能力和

审美能力。

八、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1.校内实训条件

序号校内实训(实验)室名称实训(实验)项目

1天光画室素描与色彩造型能力训练

2.校外实训条件

序号校外实训基地名称实训项目

1安徽宏村、西递写生基地景物写生

2大连桃园海写生基地景物写生

3.图文信息资源

⑴ 选用教材

屠维能,水彩画教程,辽宁美术出版社,2010.06,第 2 版。

⑵ 教辅材料

美术大观, 8—1,CN21—1173/J

《美育》课程标准

《美育》课程标准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教学,是增强大学生视觉感受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感性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艺术不仅涉及有关的艺术知识,它还同一个人的形式感受能力、情感状态、深刻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长期的艺术修养有关。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具有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特点,是从事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各工作岗位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先导课程,其功能是让学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了解必要的美术技法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对学生就业岗位等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设计依据:

本课程遵照教高[2006]14号、教高[2006]16号、教高厅函[2007]47号等文件精神,依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本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 1.在课程设计上,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角色转换为倡导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根据《美育》课程特点采用正式工作环境下的实践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最实用、前沿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并将后续课程的相关内容联系到教学环节中去,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调动所有的因素为专业课教学服务。 2.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3.在课程内容排列上,应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整合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 4.在课程内容结构上,突出模块化设置,以便新技术新产品进入教学内容。 (二)具体设计思路: 本课程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突出学习教学标准建设和借助教学平台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全人发展。 1、确定课程目标的思路 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构建课程。围绕职业能力组织课程内容,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让学生完成具体的项目来建构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2、设计课程内容的依据 项目的确定是以行业专家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为依据,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循序渐进,结合建筑工程职业标准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3、采用何种教学模式 每个项目的学习都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学习实践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教学、实作、等多种途径,采取操作与教学交替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实

美术课程标准

学习时间:2013.6.14 学习内容: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第一部分前言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来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

(完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第一部分前言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来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

【VIP专享】《美育》课程标准

美育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美育 【适用专业】商品经营专业 前言 1.1课程性质 《美学与美育》是开放教育本科公共事业管理(教育)专业的选修课和开放教育专科小学教育专业、成人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初等教育成人专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 1.2设计思路 《美学与美育》是培养学员具备基本的美学与美育理论知识、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塑造能力、较高的实施美育的能力的课程。本课程重视美学、美育理论向审美实践与审美教育实践能力的转化,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渗透性和复杂相关性。 2.课程目标 1、理解和掌握美学与美育的基本理论知识。 2、能运用美学与美育理论知识分析和鉴赏生活、自然与艺术领域的审美现象。 3、能运用美学与美育理论知识指导相关工作实,提高审美塑造的自觉性和在工作中贯切美育的能力。 3、课程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 什么是美学?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美学的含义,理解美学作为一个学科诞生及其发展的历史;掌握美学的研究中心、范围和基本理论构架,了解美学学科的基本问题;理解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区别和联系,以及美学与其他文化现象的复杂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美学的历史 1、美学在西方 2、美学在中国 3、中外美学研究方法 4、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地位和意义 第二节美学的含义 1、美学的性质 2、美学的对象 3、美学的定义 4、美学的基本问题 第三节学习美学的方法 1、美学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 2、理论思辨与文本批评的结合 3、审美体验与理性阐释的交汇 4、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的汇通

第二章 美及其形态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美学史上人们研究美的不同途径,由此提出的代表性论点,理解关于美的本质的各种观念,把握美的几个显著特征;掌握不同存在领域的美的特征、内涵,理解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和人的创造性活动的关系;掌握西方美学中几个基本美学范畴、中国古典美学中几个重要范畴、以及现代美学中几个范畴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节美的含义和特征 1、美学史上美的本质观念 2、美的含义 3、美的特征 第二节美的形态 1、自然美的特征与实质 2、社会美的特征与实质 3、艺术美的界定及其特点 4、科技美的界定及其特点 5、中西文化中的美的范畴 第三章 美感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理解美感的含义,了解美感的历史发生与个体发生,把握美感的结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美感的心理过程,掌握美感的基本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美感的含义和特征 1、美感与快感 2、审美心理与日常心理 3、美感的含义 4、美感的特征 第二节美感的基本心理要素 1、美感中的直觉 2、美感中的情感 3、美感中的想象 4、美感中的理解 第三节美感的深层形态――审美体验 1、审美体验的含义和特征 2、审美体验的过程 3、审美体验与艺术 4、美感的培养与美育 第四章 什么是美育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美育观的历史发展和美育的内涵,把握美育的特征;理解美育在人的生成中的地位及其社会文化功能;掌握美育的基本层面和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美育观的历史和美育的含义

《美育》课程标准

《美育》课程标准 课程信息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教学,是增强大学生视觉感受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感性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艺术不仅涉及有关的艺术知识,它还同一个人的形式感受能力、情感状态、深刻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长期的艺术修养有关。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具有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特点,是从事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各工作岗位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先导课程,其功能是让学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了解必要的美术技法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对学生就业岗位等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依据: 本课程遵照教高[2006] 14号、教高[2006] 16号、教高厅函[2007147号等文件精神,

依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本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 1.在课程设计上,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角色转换为倡导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根据《美育》课程特点采用正式工作环境下的实践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最实用、前沿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并将后续课程的相关内容联系到教学环节中去,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调动所有的因素为专业课教学服务。 2?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3.在课程内容排列上,应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整合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 4.在课程内容结构上,突出模块化设置,以便新技术新产品进入教学内容。 (二)具体设计思路: 本课程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突出学习教学标准建设和借助教学平台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全人发展。 1、确定课程目标的思路 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构建课程。围绕职业能力组织课程内容,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让学生完成具体的项目来建构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2、设计课程内容的依据 项目的确定是以行业专家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为依据,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循序渐进,结合建筑工程职业标准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3、采用何种教学模式 每个项目的学习都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学习实践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教学、实作、等多种途径,釆取操作与教学交替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课程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技能完成相关实际工作任务,达到室内设计员和室内装饰设计员职业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同时培养学生应有的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为发展学生专门化方向的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职业能

最新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 初中版

一、课程性质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术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 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祛,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救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 (三)关注文化与生活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四)注重创新精神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分学习领域,加强综合性 和探究性 美术课程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 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 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 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 欣赏两类。“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 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 计一应用”学习领域包括设计和工艺学习内容,既强调形 成创意,又关注活动的功能和目的。“欣赏?评述”学习领 域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 成审美心理结构。 (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分学段设计课程内容 和学习活动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美术课程将义务教育阶段 的美术学习分成四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段、第二学 段;3~4年段、第三学段;5~6年段、第四学段:7~9年 级),并结合四个学习领域分别设计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 从而形成依次递进、前后衔接的课程结构,适应不同年龄 段学生在美术方面的情意特征、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教学更大 的空间 美术课程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 受美术教育的权利,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 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为此,美术课程提出一 些具体的学习活动建议,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向学习目标发 展。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和采纳 这些学习活动建议,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其他学习活动建议, 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 二、分目标 (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1.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 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 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 意识。 2.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 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3.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 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1.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特征与价值以及“物 以致用”的设计思想,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学会 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关注身边事物、 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择媒材,合理使 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体验设 计、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船力。 3.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 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 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 (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1.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 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 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 2.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 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 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3.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

《美术新课程标准》word版

美术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1-9'FA'1)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课程改革,促进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制订,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1-9'FA'1.1)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1-9'FA'1.1.1)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因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1-9'FA'1.1.2)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图像作为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1-9'FA'1.1.3) 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学校体系中,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而美术课程则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向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美术课程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1-9'FA'1.1.4)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美术课程向学生提供了技术性活动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 (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1-9'FA'1.1.5) 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对美术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必然受到学生个性的影响,所以美术课程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美术课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的同

学前教育课程标准

幼儿教育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任务是学习学前教育的法规与政策,掌握幼儿园课程、教学、游戏的一般原理,正确实施班级管理和幼小衔接工作,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逐步树立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幼儿教育学的概念、目标、任务和原则;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特点与方法;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要素;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及幼儿园教育评价等,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幼儿教育学基本理论,联系幼教实习情况,正确认识和分析各种幼儿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树立现代化的儿童观、教师观及教育观,培养热爱儿童、热爱学前教育工作的情感及投身学前教育事业的职业品质。 三、参考学时 216学时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

--

(一)教学方法 1.本课程学习应当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有意识地去观察幼儿园教育活动规律和特征;培养学生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课后思考与练习题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思考能力的培养,宜采用案例教学法实现教学目标,有的要采取适当方式组织讨论,有的要课后书面完成。 2.学习方式采取班级集中学习与安排学生到幼儿园旁听上课、实习见习相结合的学习的形式;有时还可以组织收听、收视音像教材或教学节目,指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收看幼教电视节目。 3.实践性环节教学要求: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学实习活动,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到幼儿园跟班听课和教学实习的学时数不得少 --

于8学时 (二)评价方法 1. 建立知识能力综合评价体系,以每章节的任务为个考核项目,分阶段进行考核,根据课堂听课状态和课后练习,以及学生本人的学习态度进行综合评价。 2. 强调目标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实践比教学环节的考核,注重平时成绩的记录,关注学生个体的阶段差异化,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议本课程的实践考核要占大部分权重。 3. 本课程按百分制考评,60分为及格。最后折算成学分。 (三)教学条件 1.资源条件:本课程的教学媒体有文字教材、录像两种。教室配备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施。 2.教师条件:具有幼儿教育学的理论知识,掌握幼儿教育学教学的最新教学动态,有一定幼儿教学工作经验并从事过幼儿教育学教学的教师;具有讲解理论知识、演示多媒体课件的能力,能够组织、实施项目教学活动。 (四)教材编写 1.本《标准》是编写教材的基本依据。教材编写者需充分领会和掌握《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2. 教材要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工作方面的知识需求,设置全面合理够用的课程内容,课程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3.教材应以学生对知识需求为本,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原则,文字宜简明扼要,原理通俗易懂,增强实践应用环节,力求模拟工作现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注意反映幼儿心理教育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各章节均要有强化训练环节,利于学生巩固知识点。 4.本课程标准主要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3年制高中起点、(2+3)或(3+2)5年制初中起点)。 (五)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1.充分利用实训中心,让学生有动手操作的条件,可以成立一些以学习为目的的社团让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训练”。 --

《美育》课程标准(20210127001334)

《美育》课程标准 课程信息 、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教学,是增强大学生视觉感受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感性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艺术不仅涉及有关的艺术知识,它还同一个人的形式感受能力、情感状态、深刻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长期的艺术修养有关。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具有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特点,是从事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各工作岗位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先导课程,其功能是让学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了解必要的美术技法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对学生就业岗位等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设计依据: 本课程遵照教高[2006]14号、教高[2006]16号、教高厅函[2007]47号等文件精神, 依据本专

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本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在课程设计上,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角色转换为倡导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根据《美育》课程特点采用正式工作环境下的实践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最实用、前沿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并将后续课程的相关内容联系到教学环节中去,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调动所有的因素为专业课教学服务。 2. 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3. 在课程内容排列上,应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整合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 4. 在课程内容结构上,突出模块化设置,以便新技术新产品进入教学内容。 (二)具体设计思路: 本课程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突出学习教学标准建设和借助教学平台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全人发展。 1、确定课程目标的思路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构建课程。围绕职业能力组织课程内容,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让学生完成具体的项目来建构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2、设计课程内容的依据项目的确定是以行业专家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为依据,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循序渐进,结合建筑工程职业标准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3、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每个项目的学习都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学习实践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教学、实作、等多种途径,采取操作与教学交替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课程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技能完成相关实际工作任务,达到室内设计员和室内装饰设计员职业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同时培养学生应有的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为发展学生专门化方向的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职业能力。

美学基础课程标准

美学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1、课程类别、类型、性质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美学是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科学。 2、课程核心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美的产生与发展,美的本质与形态,美的类型,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心理素质,美感的差异性、普遍性,审美主体的提高(美育),从而提高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知识分析、评论、鉴赏文学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一是摆脱传统美学教学从美的本体论出发的逻辑结构,而以审美作为本课程的中心,这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但是,同时也符合美学学科发展的实际。 二是注重引导学生确立健康的审美价值观,体现明确的价值倾向。因此,不仅要划清美丑的界限,而且要专列“审美判断”和“审美教育”两章,从正面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价值引导。 三是课程要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感,不仅体现在以审美作为中心线索的体系构架上,还在于将艺术、审美文化诸问题放在美学学科十分重要的位置上。 二、课程标准基本素质要求: 本课程是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美学与美育理论知识、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塑造能力、较高的实施美育的能力的课程。重视美学、美育理论向审美实践与审美教育实践能力的转化,注意理论与实践的

结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渗透性和复杂相关性。 1、知识标准 (1)正确认识美的性质和特征、生活和美学的关系、人生和美的关系。 (2)准确理解美学的重要概念,如真、善、美、自然美、社会美、形式美、优美、崇高、喜剧、悲剧、美感、审美心理等。 2、能力标准 正确理解美学基本原理,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对美学现象和审美实践进行分析,自觉运用美学原理从事美的创造活动。如理解并掌握形式美的几项主要法则的具体内容,并运用这些法则赏析书法、建筑、音乐等艺术作品。 3、素质标准 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能运用美学原理知识分析和鉴赏生活、自然和艺术领域的审美现象,并能树立正确、健康、进步的审美观,提高人文素养。 三、课程标准主要实施环节 美学课程的学理基础是较为抽象的哲学理论,又包含丰富的审美鉴赏的实践经验,为了突出我们高职院校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运用美学理论的能力和进行审美实践的能力。 1、课堂教学与课外练习 (1)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美学原理撰写分析审美现象的课程论文,作为考试成绩的组成部分之一。 (2)引导学生将在学到的美学理论与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审美过程之中,对于具体的艺术作品给予审美分析和理论的总结。 2、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 有针对性地开展审美实践课,采取多样化的“审美考察”的方式

美育课程标准

《美育》课程标准课程信息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教学,是增强大学生视觉感受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感性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艺术不仅涉及有关的艺术知识,它还同一个人的形式感受能力、情感状态、深刻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长期的艺术修养有关。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具有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特点,是从事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各工作岗位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先导课程,其功能是让学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了解必要的美术技法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对学生就业岗位等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设计依据: 本课程遵照教高[2006]14号、教高[2006]16号、教高厅函[2007]47号等文件精神,依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本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 1.在课程设计上,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角色转换为倡导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根据《美育》课程特点采用正式工作环境下的实践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最实用、前沿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并将后续课程的相关内容联系到教学环节中去,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调动所有的因素为专业课教学服务。 2.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3.在课程内容排列上,应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整合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 4.在课程内容结构上,突出模块化设置,以便新技术新产品进入教学内容。 :(二)具体设计思路本课程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突出学习教学标准建设和借助教学平台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全人发展。 1、确定课程目标的思路 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 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构建课程。围绕职业能力组织课程内容,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让学生完成具体的项目来建构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2、设计课程内容的依据 项目的确定是以行业专家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为依据,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循序渐进,结合建筑工程职业标准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3、采用何种教学模式 每个项目的学习都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学习实践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教学、实作、等多种途径,采取操作与教学交替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课程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技能完成相关实际工作任务,达到室内设计员和室内装饰设计员职业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同时培养学生应有的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为发展学生专门化方向的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职业能力。

美育活动实施方案

经开区实验中学美育工作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落实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美育工作领导小组: 为更好保证美育工作的顺利实施,特成立以下领导小组指导我校美育工作的开展。 组长:崔随庆 副校长:路洁、岳泉水 组员:王继亮、秦雅慧、杨涛、闫威、尚亮、冯菲 三、明确我校美育的目标、内容及要求: (一)我校美育以构建我校“大美育”格局为目标。 1.科学构建工作机制。在美学理论、教育理论指导下,健全完善与德育、智育、体育协调实施的美育工作体制,构建“课程实施、科研支撑、文化引领、活动推动、环境熏陶”美育工作机制,实行全员美育、全程美育、全面美育。我校每年有专项的美育经费,专供美育的各项活动用。 2.努力实现美育的“四个结合”。要将美育与德育相结合,与各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与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体育、

艺术2+1项目”达标活动相结合,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相结合,逐步形成美育工作整体推进的新局面。 3.充分发挥美育育人功能。通过开展美育,使中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同时,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从而树立美的思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提高人生境界和生命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美育的内容和要求。 侧重培养学生对美的观察力、感受力和判断力。引导学生感受和初步认识色彩、构图、造型、声音、节奏、旋律等美的构成元素,学会用审美的眼光观察事物;初步了解社会美,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培养良好的品行,懂得礼貌待人;接触欣赏自然美,培养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体验运动美、形体美,感受运动与美的关系。 四、工作措施: (一)要寓美育于各学科教学 1、学科之间是相互贯穿,是学校教育的完整体现。学科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最基本工作。寓美育于各学科教学中,是教书育人教学原则的高度体现。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有效地实施美育。 因此,我校把美育教育向各科教学渗透和各科教学向审美特质方向转化的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制定每个月每位教师都写一份学科教学渗透美育教育的详细教学设计。

《美育》课程标准

《美育》课程标准 本课程的教学,是增强大学生视觉感受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感性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艺术不仅涉及有关的艺术知识,它还同一个人的形式感受能力、情感状态、深刻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长期的艺术修养有关。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具有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特点,是从事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各工作岗位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先导课程,其功能是让学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了解必要的美术技法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对学生就业岗位等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设计依据: 本课程遵照教高[2006]14号、教高[2006]16号、教高厅函[2007]47号等文件精神,

依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本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 1.在课程设计上,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角色转换为倡导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根据《美育》课程特点采用正式工作环境下的实践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最实用、前沿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并将后续课程的相关内容联系到教学环节中去,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调动所有的因素为专业课教学服务。 2.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3.在课程内容排列上,应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整合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 4.在课程内容结构上,突出模块化设置,以便新技术新产品进入教学内容。 (二)具体设计思路: 本课程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突出学习教学标准建设和借助教学平台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全人发展。 1、确定课程目标的思路 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构建课程。围绕职业能力组织课程内容,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让学生完成具体的项目来建构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2、设计课程内容的依据 项目的确定是以行业专家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为依据,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循序渐进,结合建筑工程职业标准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3、采用何种教学模式 每个项目的学习都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学习实践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教学、实作、等多种途径,采取操作与教学交替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课程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技能完成相关实际工作任务,达到室内设计员和室内装饰设计员职业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同时培养学生应有的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为发展学生专门化方向的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并在此

(完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全日制义务教育 美术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第一部分前言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来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育活动实施方案

经开区实验中学美育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落实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美育工作领导小组: 为更好保证美育工作的顺利实施,特成立以下领导小组指导我校美育工作的开展。 组长:崔随庆 副校长:路洁、岳泉水 组员:王继亮、秦雅慧、杨涛、闫威、尚亮、冯菲 三、明确我校美育的目标、内容及要求: (一)我校美育以构建我校“大美育”格局为目标。 1.科学构建工作机制。在美学理论、教育理论指导下,健全完善与德育、智育、体育协调实施的美育工作体制,构建“课程实施、科研支撑、文化引领、活动推动、环境熏陶”美育工作机制,实行全员美育、全程美育、全面美育。我校每年有专项的美育经费,专供美育的各项活动用。

2.努力实现美育的“四个结合”。要将美育与德育相结合,与各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与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艺术2+1项目”达标活动相结合,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相结合,逐步形成美育工作整体推进的新局面。 3.充分发挥美育育人功能。通过开展美育,使中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同时,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从而树立美的思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提高人生境界和生命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美育的内容和要求。 侧重培养学生对美的观察力、感受力和判断力。引导学生感受和初步认识色彩、构图、造型、声音、节奏、旋律等美的构成元素,学会用审美的眼光观察事物;初步了解社会美,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培养良好的品行,懂得礼貌待人;接触欣赏自然美,培养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体验运动美、形体美,感受运动与美的关系。 四、工作措施: (一)要寓美育于各学科教学 1、学科之间是相互贯穿,是学校教育的完整体现。学科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最基本工作。寓美育于各学科教学中,是教书育人教学原则的高度体现。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有效地实施美育。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